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代科举榜

明代科举榜

明代历科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

洪武四年辛亥科(1371):吴伯宗。郭翀。吴公达/会元:俞友仁-三甲二十六名。本科举行后,洪武五年明太祖下旨停止科举,历十二年,至洪武十七年重新恢复。

18年乙丑科(1385):丁显。练子宁。黄子澄*[名字后标有*者为当科/会元,下同]

21年戊辰科(1388):任亨泰。唐震。卢原质/会元:施显-二甲九名

24年辛未科(1391):许观*①。张显宗。吴言信。①父赘许氏,从许姓,后复姓黄。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

27年甲戌科(1394):张信。景清(本耿姓,讹景)。戴德彝/会元:彭德-二甲三十一名

30年丁丑科(1397):春榜:陈䢿。尹昌隆。刘仕鄂/会元:宋(一作朱)琮

夏榜:韩克忠。王恕。焦胜/会元:任(一作伏)伯安。本科于三月殿试时,中进士的都是南方的试子。明太祖将试官治罪,自阅试卷,取中了六十一人,完全是北方人,于六月廷试,取韩克忠为状元。因此世称春夏榜,也称南北榜。

建文二年庚辰科(1400):胡靖(复名:胡广;改名:胡赓)。王艮。李贯/会元:吴溥-二甲一名

永乐二年甲申科(1404):曾棨。周述。周孟简/会元:杨相-二甲一名

4年丙戌科(1406):林环。陈全。刘素/会元:朱缙-二甲一名

9年辛卯科(1411):萧时中。苗衷。黄旸/会元:陈璲(suì)本科于永乐七年(己丑)/会试后,因明成祖去北京巡狩,至辛卯三月才回京举行廷试。因此本科也称为己丑科。

10年壬辰科(1412):马铎。林誌(即:志)*。王钰

13年乙未科(1415):陈循。李贞。陈景著/会元:洪英-二甲十一名明初/会试原在南京,自本

科始,改在北京举行。

16年戊戌科(1418):李骐(初名李马)。刘江。邓珍/会元:董璘-二甲二名19年辛丑科(1421):曾鹤龄。刘矩。裴纶/会元:陈中-二甲五十一名

22年甲辰科(1424):邢宽。梁禋(yīn)。孙曰恭/会元:叶恩

宣德二年丁未科(1427):马愉。杜宁。谢琏/会元:赵鼎-二甲二名

5年庚辰科(1430):林震。龚锜。林文/会元:陈诏-二甲十五名

8年癸丑科(1433):曹鼐。赵恢。钟复/会元:刘哲-二甲三十四名

正统元年丙辰科(1436):周旋。陈文。刘定之*

4年己未科(1439):施槃(即:盘)。杨鼎*。倪谦

7年壬戌科(1442):刘俨。吕原。黄谏/会元:姚夔-二甲六名

10年乙丑科(1445):商辂*(连中三元)。周洪谟。刘俊

13年戊辰科(1448):彭时。陈鉴。岳正*

景泰二年辛未科(1451):柯潜。刘升。王亻与/会元:吴汇-二甲一名

5年甲戌科(1454):孙贤。徐溥。徐鎋(即:辖)/会元:彭华-二甲二十一名

天顺元年丁丑科(1457):黎淳。徐琼。陈炳中/会元:夏积-二甲二十名

4年庚辰科(1460):王一夔(复姓名:谢一夔)。李永通。郑环/会元:陈选-二甲十一名

8年甲申科(1464):彭教。吴釴*。罗璟。天顺七年癸未/会试,因试场焚毁,改至八月举行,殿试也推迟到次年(甲申)三月。因此本科也称癸未科。

成化二年丙戌科(1466):罗伦。程敏政。陆简/会元:章懋-二甲十七名

5年己丑科(1469):张升。丁溥。董越/会元:费訚(yín)-二甲二名

8年壬辰科(1472):吴宽*。刘震。李仁杰

11年乙未科(1475):谢迁。刘戬。王鏊*

14年戊戌科(1478):曾彦。杨守阯(即:址)。曾追/会元:梁储-二甲一名

17年辛丑科(1481):王华。黄珣。张天瑞/会元:赵宽-二甲九名

20年甲辰科(1484):李旻。白钺。王敕/会元:储巏(quán)二甲一名

23年丁未科(1487):费宏。刘春。涂瑞/会元:程楷-二甲一名

弘治3年庚戌科(1490):钱福*。刘存业。靳贵

6年癸丑科(1493):毛澄。徐穆。罗钦顺/会元:汪俊-二甲四十二名

9年丙辰科(1496):朱希周。王瓒。陈澜*

12年己未科(1499):伦文叙*。丰熙。刘龙

15年壬戌科(1502):康海。孙清。李廷相/会元:鲁铎-二甲二名

18年乙丑科(1505):顾鼎臣。董玘(qǐ)*。谢丕

正德三年戊辰科(1508):吕柟(即:楠)。景旸。戴大宾/会元:邵锐-二甲二名

6年辛未科(1511):杨慎。余本。邹守益*

9年甲戌科(1514):唐皋。黄初。蔡昂/会元:霍韬-二甲一名

12年丁丑科(1517):舒芬。伦以训*。崔桐

16年辛巳科(1521):杨维聪。陆釴(yì)。费懋中/会元:张治-二甲六十名。本科于正德十五年(庚辰)/会试后,因明武宗南巡,殿试未及举行,次年二月武宗殁,至世宗接位后方举行殿试。因此本科也称庚辰科。

嘉靖二年癸未科(1523):姚涞。王教。徐阶/会元:李舜臣-二甲一名

5年丙戌科(1526):龚用卿。杨维杰。欧阳衢/会元:赵时春-二甲三名

8年己丑科(1529):罗洪先。程文德。杨名/会元:唐顺之-二甲一名

11年壬辰科(1532):林大钦。孔天胤。高节/会元:林春-二甲七名

14年乙未科(1535):韩应龙。孙陞(即:升)。吴山/会元:许榖-二甲十一名

17年戊戌科(1538):茅瓒。罗珵(chéng)。袁炜*

20年辛丑科(1541):沈坤。潘晟(chéng)。邢一凤(《登科录》作:林一凤)/会元:林树

声(复姓名:陆树生)-二甲四名

23年丙辰科(1544):秦鸣雷。瞿景淳*。吴情

26年丁未科(1547):李春芳。张春。胡正蒙*

29年庚戌科(1550):唐汝楫。吕调阳。姜金和/会元:傅夏器-二甲九名

32年癸丑科(1553):陈谨。曹大章*。温应禄

35年丙辰科(1556):诸大绶。陶大临。金达*

38年己未科(1559):丁士美。毛惇元。林士章/会元:蔡茂春-二甲四名

41年壬戌科(1562):徐时行。王锡爵*。余有丁。徐时行即申时行阁老

44年乙丑科(1565):范应期。李自华。陈栋*

隆庆二年戊辰科(1568):罗万化。黄凤翔。赵志皋/会元:田一儁(即:俊)-二甲三名

5年辛未科(1571):张元忭。刘瑊(jiān)。邓以讚(即:赞)*

万历二年甲戌科(1574):孙继皋。余孟麟。王应选/会元:孙鑛(即:矿)-二甲四名

5年丁丑科(1577):沈懋学。张嗣修。曾朝节/会元:冯梦祯-二甲三名

8年庚辰科(1580):张懋修。萧良有*。王庭譔(即:撰)

11年癸未科(1583):朱国祚。李廷机*。刘应秋

14年丙戌科(1586):唐文献。杨道宾。舒弘志/会元:袁宗道-二甲一名

17年己丑科(1589):焦竑。吴道南。陶望龄*

20年壬辰科(1592):翁正春。史继偕。顾天埈(jùn)/会元:吴默-二甲三名

23年乙未科(1595):朱之蕃。汤宾尹*。孙慎行

26年戊戌科(1598):赵秉忠。邵景尧。顾起元*

29年辛丑科(1601):张以诚。王衡。曾可前/会元:许獬-二甲一名

32年甲辰科(1604):杨守勤*。孙承宗。吴宗达

35年丁未科(

1607):黄世俊。施凤来*。张瑞图

38年庚戌科(1610):韩敬*。马之骐。钱谦益

41年癸丑科(1613):周延儒*。庄奇显。赵师尹

44年丙辰科(1616):钱士升。贺逢圣。林釬(即:焊)本科会元沈同和,因试卷为第六名赵

鸣阳代作,事发被谪,会试录上亦即除名,故本科无会元。

47年己未科(1619):庄际昌*

。。孔贞运。陈子壮

天启二年壬戌科(1622):文震孟。傅冠。陈仁锡/会元:刘必达-

二甲十一名

5年乙丑科(1625):余煌。华琪芳*。吴孔嘉

崇祯元年戊辰科(1628):刘若宰。何瑞征。管绍宁/会元:曹勋-二甲二名

4年辛未科(1631):陈于泰。吴伟业*。夏曰瑚

7年甲戌科(1634):刘理顺。吴国华。杨昌祚/会元:李青-二甲四名

10年丁丑科(1637):刘同升。陈之遴。赵士春/会元:吴贞启-二甲十一名

13年庚辰科(1640):魏藻德。葛世振。高尔俨/会元:杨琼芳-三甲一名

15年壬午科(1642):赐特用出身263名:史惇。俞泰交。章晋锡

16年癸未科(1643):杨廷鉴。宋之绳。陈名夏*

明代状元榜

◆吴伯宗江西金溪人,名佑,字伯宗,以字行世。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状元。

◆朱善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字备万,号一斋。生于元惠宗至元六年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字备万,号一斋。生于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卒于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壬子科状元。

◆丁显福建建阳人,字彦伟。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七年(1367),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任亨泰湖广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古雍。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许(黄)观直隶贵池(今安徽贵池)人,字澜伯,一字尚宾。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三年(1363),卒于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礼部侍中。

◆张信浙江定海人。字彦实,号城甫。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

◆陈䢿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安仲,号叔恭。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三

十年(1397)丁丑会试,翰林院学士刘三吾、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宋琮等五十人于奉天殿,赐陈进士第一,尹昌隆、刘谔次之。

◆韩克忠山东武城人,字守信。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夏榜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监察御史。

◆胡广江西吉水人,字光大,号昊庵。生于明洪武二年(1369),卒于明永乐十五年(1418)。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状元,授修撰,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曾棨江西永丰人,字子启,号西墅。生于明洪武五年(1372),卒于明宣德七年(1432)。明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状元及第。授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林环福建莆田人,字崇壁,号絅斋。生卒年不详。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升为侍读学士,官至侍讲学士。

◆萧时中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名可复,以字行。生卒年均不详。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马铎福建长乐人,字彦声,号梅岩。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六年(1366),卒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陈循江西泰和人,字德遵,号芳洲。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卒于明天顺六年(1462)。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科状元。历事永乐至景泰五朝,由修撰累官户部尚书,位至少保兼太子太傅。

◆李骐福建长乐人,本名马,字德良。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增鹤龄江西泰和人,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波,一号臞叟。生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卒于明正统六年(1441)。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邢宽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字用夫(一作用大)。生年不详,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马愉山东临朐人,字性和,号璞庵。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右侍郎。

◆林震福建长泰人,字敦声,一字起龙。生卒年均不详。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庚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曹鼐直隶宁晋(今河北字晋)人,字万钟,号恒山。生于明建文四年(1402),卒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周旋浙江永嘉人,字中规,号畏庵。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翰林侍讲。

◆施盘江苏苏州(今江苏苏州吴县)人,字宗铭。生于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卒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己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刘俨江西吉水人,字宣化,号时雨。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卒于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壬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翰林院事。

◆商辂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生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卒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彭时江西安福人,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生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

官至少保。

◆柯潜福建莆田人,字孟时,号竹岩。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

◆孙贤河南杞县人,字舜卿,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明代宗景泰年(145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

◆黎淳湖广华容(今湖北华容)人,字太朴,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丁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王一夔江西新建人,字大韶,号约斋。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庚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工部尚书。

◆彭教江西吉水人,字敷五,号东泷。生于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罗伦江西永丰人,字彝正,号一峰。生于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张升江西南城人,字启昭,号柏崖。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卒于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吴宽今江苏苏州人,字原博,号匏庵。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

◆谢迁浙江余姚人,字于乔,号木斋。生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卒于明嘉靖十年(1531)。明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状元。

◆曾彦江西泰和人,字士美,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卒年不详。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状元。

◆王华浙江余姚人,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龙山先生。生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卒于明嘉靖元年(1522)。明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状元。

◆李旻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阳(一作子旸),号东崖。生于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卒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状元。

◆费宏江西铅山人,字子充,号健斋。生于明成化四年(1468),卒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状元。

◆钱福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与谦。因其家居临近鹤滩,故自号鹤滩。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状元。

◆毛澄江苏苏州(今江苏苏州昆山)人,字宪清,号白斋,晚年更号三江。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0),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状元。

◆朱希周江苏苏州(今江苏苏州昆山)人,字懋忠,号玉峰。生于明成化九年(1473),卒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明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状元。

◆伦文叙广东南海人,字伯畴(一作伯俦),号迂冈。生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卒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状元。

◆康海陕西武功人,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生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卒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状元。

◆顾鼎臣江苏苏州(今苏州昆山)人,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生于明成化九年(1473),卒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明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状元。

◆吕柟陕西高陵人,字仲木,因居泾水之阳,故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生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状元。

◆杨慎祖籍庐凌,徙居四川新都,字用修,号升庵。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卒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

◆唐皋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字守之,号心庵。生卒年不详。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状元。

◆舒芬江西进贤人,字国裳,学者称梓溪先生。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卒于明嘉靖六年(1527)。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状元。

◆杨维聪顺天固安(今河北固安)人,字达甫,号方城。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卒年不详。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科状元。

◆姚涞浙江慈溪人,字维东,号明山。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状元。

◆龚用卿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字鸣治,号云冈。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状元。

◆罗洪先江西吉水人,字达夫,号念庵。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

◆林大钦广东海阳(今广东潮州)人,字敬夫,号东莆。生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状元。

◆韩应龙浙江余姚人,字汝化,号五云。生于明孝宗弘治士兵年(1498),卒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状元。

◆茅瓒浙江钱塘(今浙江余杭)人,字邦献,号见沧。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卒年不详。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状元。

◆沈坤直隶太和(今安徽太和)人,祖籍昆山,字伯载,号十洲。生于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状元。

◆秦鸣雷浙江临海人,字子豫,号华峰。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状元。

◆李春芳直隶兴化(今江苏兴化)人,字子实,号石麓。生于明正德五年(1510),卒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状元。

◆唐汝楫浙江兰溪人,字思济,号小渔。生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卒年不详。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状元。

◆陈谨福建闽县(今福建神州)人,字德言,号环江。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卒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状元。

◆诸大绶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端甫,号南明。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卒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科状元。

◆丁士美淮安清河(今江苏淮阴)人,字邦彦,号后溪。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卒于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状元。

◆申时行(榜姓徐),江苏苏州人,字汝默,号瑶泉,晚年号休休居士。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卒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状元。

◆范应期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字伯祯,号屏麓。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状元。

◆罗万化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一甫,号康州。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

◆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字子荩,号阳和。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明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状元。

◆孙继皋直隶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字以德,号柏潭。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状元。

◆沈懋学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字君典,号少林,一号白云山樵,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状元。

◆张懋修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字惟时,号斗枢。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明崇祯七年(1634)。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状元。

◆朱国祚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字兆隆,号养淳。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卒于明天启四年(1624)。明万历十一年(1538)癸未科状元。

◆唐文献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元征,号抑所。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卒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明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状元。

◆焦竑江苏江宁人,字弱侯,号澹园,学者称澹园先生。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卒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状元。

◆翁正春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字兆震,号青阳。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明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状元。

◆朱之蕃金陵(今南京)人,世居荏平(今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字元介,一字元升,号兰隅。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卒于明嘉宗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状元。

◆赵秉忠山东益都人,字季卿,号□阳。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卒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

◆张以诚直隶青浦(今上海青浦)人,字君一,号瀛海。生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

科举匾额博物馆 资料

科举匾额博物馆 镇馆之宝:元代科举门(科举门) 跟其他博物馆不大一样,科举匾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没有加设任何的保护措施,为的就是让您来个亲密接触,看清楚它上边的三个字。我说的就是“励志堂”里的这座石门。 这是专门放在书院、考场的一座希望之门,学名叫科举门,小名龙门。 自打隋朝开创了科举考试以来,科举门不计其数,惟独这座最与众不同,就是因为它的门额上直接刻出了“科举门”三个字。 黑色九天:科举号舍 (《宰相刘罗锅》、贡院图、号舍、贡院考场模型) 很多古装电视剧里都再现过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然而绝大多数都是经过艺术包装了,因为真实情况实在是残不忍睹,正如您所看到的,眼前这地方就是早年间贡院会试考场的模型。 在这儿考试合格的人,叫贡士,才有资格到紫禁城参加殿试,考取进士。通常考生要在这儿煎熬九天,为了防止他们作弊,考场就盖成这样一排一排的格子间,这叫号舍。

四肢发达头脑不简单:武举考试 正如现在高考分文科、理科一样,古时候的科举考试也有文举、武举之分。武举说白了就是比文举多了一个体育加试,不过比咱们现在的跑步、跳远可难多了。然而当年的武举考试并非是为了考生的德治体全面发展,而是女皇帝武则天的私心所致。 话说,她上任的第二年,就开创了武举考试。她对这事儿,可以说是相当的重视,亲自出题、亲自监考,而且还要亲自阅卷。 状元有三喜:《状元及第》匾额、《翰林》匾额、《荣宴琼林》 俗话说的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士子一旦高中了状元之后,不仅光宗耀祖,甚至有时候还能和当朝的皇帝平起平坐。咱们从皇帝给状元安排的这三件事儿,就能看出来了。颁发证书——《状元及第》安排工作——《翰林》请客吃饭——《荣宴琼林》 首播:每周二晚 BTV-1 21:40 重播:周三中午 BTV-1 11:10 重播:周日晚上 BTV-9 18:40 稿件来源:这里是北京

明朝科举及第简表

明代科举及第简表 科考年代状元榜眼探花会员及第 殿试名次 二甲三甲备注 洪武4年辛亥科吴伯宗郭翀吴公达俞友仁 三甲26 17 100 洪武5年壬子科朱善是否为进士科状 元 洪武18年乙丑科丁显练子宁黄子澄黄子澄 探花 107 362 用会试录人数 洪武21年戊辰科任亨泰唐震卢原质 施显 二甲9 15 79 解缙该科登第 洪武24年辛未科许观张显宗吴言信许观 状元 12 16 许(黄)观 连中三元 洪武27年甲戌科张信景清戴德彝 彭德 二甲31 30 67 洪武30年丁丑科 春榜陈桉尹昌隆刘仕鄂宋琮13 35 另补2人, 不知甲第 洪武30年丁丑科 夏榜 韩克忠王恕焦胜任伯安29 29 任(一作伏)伯安 建文2年庚辰科胡靖王艮李贯 吴溥 二甲1 37 70 胡靖、 胡广、胡赓 永乐2年甲申科曾棨周述周孟简 杨相 二甲1 93 374 永乐4年丙戌科林环陈全刘素 朱缙 二甲1 65 151 永乐9年辛卯科萧时中苗衷黄旸陈璲32 49 本科也称为己丑 科 永乐10年壬辰科马铎林誌王钰林誌 榜眼 39 64 永乐13年乙未科陈循李贞陈景著 洪英 二甲11 95 253 会试从南京改在 北京 永乐16年戊戌科李骐刘江邓珍 董璘 二甲2 75 172 永乐19年辛丑科曾鹤龄刘矩裴纶 陈中 二甲51 49 149 永乐22年甲辰科邢宽梁禋孙曰恭叶恩47 98 宣德2年丁未科马愉杜宁谢琏 赵鼎 二甲2 35 63 宣德5年庚辰科林震龚锜林文 陈诏 二甲15 35 62 宣德8年癸丑科曹鼐赵恢钟复刘哲35 61 徐有贞该科登第

二甲34 正统元年丙辰科周旋陈文刘定之刘定之探花35 62 正统4年己未科施槃杨鼎倪谦杨鼎 榜眼 35 61 正统7年壬戌科刘俨吕原黄谏 姚夔 二甲6 35 96 正统10年乙丑科商辂周洪谟刘俊商辂 状元 50 97 商辂连中三元 正统13年戊辰科彭时陈鉴岳正岳正 探花 50 97 景泰2年辛未科柯潜刘升王亻与 吴汇 二甲1 75 123 景泰5年甲戌科孙贤徐溥徐鎋 彭华 二甲21 129 217 徐鎋(即:辖) 天顺元年丁丑科黎淳徐琼陈炳中 夏积 二甲20 97 194 天顺4年庚辰科王一夔李永通郑环 陈选 二甲11 50 103 天顺8年甲申科彭教吴釴罗璟吴釴 榜眼 75 169 本科也称癸未科 成化2年丙戌科罗伦程敏政陆简 章懋 二甲17 98 252 成化5年己丑科张升丁溥董越 费訚 二甲2 75 169 成化8年壬辰科吴宽刘震李仁杰吴宽状元78169成化11年乙未科谢迁刘戬王鏊王鏊探花95202 成化14年戊戌科曾彦杨守阯曾追 梁储 二甲1 110237杨守阯(即:址) 成化17年辛丑科王华黄珣张天瑞 赵宽 二甲9 95200 成化20年甲辰科李旻白钺王敕 储巏 二甲1 94203 成化23年丁未科费宏刘春涂瑞 程楷 二甲1 110238 弘治3年庚戌科钱福刘存业靳贵钱福状元90205 弘治6年癸丑科毛澄徐穆罗钦顺 汪俊 二甲42 90205 弘治9年丙辰科朱希周王瓒陈澜陈澜探花95200 弘治12年己未科伦文叙丰熙刘龙伦文叙 状元 95202 弘治15年壬戌科康海孙清李廷相 鲁铎 二甲2 95199

明代的科举

明代的科举 1、明代科举概述 明代科举是指明朝政府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明代的科举包括文科举和武举。本文只论述文科举。 一般认为明代的科举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一行,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北直隶在北京,南直隶在南京,各省在当地布政司考试,中式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乡试中榜称乙榜或乙科,乡试分地区规定取解人数。 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二月在礼部贡院举行,又称为礼闱、春闱等。会试第一称为会元,中式者就可以参加殿试,会试自洪熙元年开始实行南北卷取士,后来又演化为南北中三卷取士。殿试实际上就是对会试中榜者排定名次,定为三甲,一甲是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都称进士,殿试取中为进士也称为甲科、甲榜。 乡试和会试考的内容一样,都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论、判、诏、诰、表,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殿试只考策一道。规定用八股文作答。通过乙榜中为举人,再通过甲榜中为进士就称为两榜出身,一个人兼为解元、会元、状元称为“三元及第”,有明一代只有洪武时的黄观和正统时的商辂“三元及第”。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乡试前的科考也为一级考试,认为明代科举是四级考试。辽宁师范大学的郭培贵教授则把殿试之后的庶吉士考试也看作是科举考试的一级,认为明代科举考试是五级考试。 2、明代科举的特点 明代的科举相对于宋元科举更为成熟。首先明代科举实现了科举与官办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科举成为官办教育的轴心和导向,不论是中央的国子监,还是地方儒学,都是以科举考试为导向。洪武二十六年(1393)制定的府州县学教官的考核标准也是以所教生员中式人数作为称职与否的主要依据。明代科举应试考生也以官办学校里的生员为主体,到明后期甚至几乎完全来源于各级官办学校,以清初修《明史·选举志》时开篇就说:“科举必由学校”。另外,官办教育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补充。明代官办学校还具备收容科举落第者的功能,国子监生更是可以直接入仕,这就成为科举功名的重要补充,从而大大缓解了明代科举录取率低的社会矛盾,增强科举制度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二是明代科举形成了空前完备的功名体系。在健全的科举层级考试体系和官办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明代形成了由状元、榜眼、探花、庶吉士、二甲进士、三甲进士、举人、监生、岁贡和生员等科举和学校功名构成的层级功名体系。考中举人尤其是进士固然是每个士子所艳羡的目标,但考不上也不是没有出路,还有监生以下的学校功名供其竞取。每级功名都与一定的资格、社会地位和待遇相联系。 三是科目的高度单一和考试的高度统一。明代的科举只设进士一科,不像唐宋有明经、明法等科目,进士只是其中的一科。考试的内容也固定下来,国家编纂《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作为应试教材,甚至还出现八股文这种应试文体。这就简化了考试流程,也使应试效率大大提高。 3、明代科举的地位及优点 用句《明史·选举志》里的话来说,就“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所以它是明廷选拔高级官吏的主要途径,这是科举制相对于其它选官途径所具备的优点所决定的。 首先明代科举相对于荫袭、举荐等选官途径来说更为公正。明代科举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而且选拔对象非常广泛。洪武十七年(1384)颁布的科举定式规定:“国子学生及府州县生员之学成者、儒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而无钱粮等项粘带

明朝进士列表

明朝进士列表 •明朝進士列表 本列表依年号罗列明朝科举考试进士金榜。 洪武[编辑] 洪武年间共举办科考6次,发榜7次,共取一甲21名、二甲223名、三甲686名,合930名,平均每科取士155人。 •洪武四年辛亥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17名,三甲100名,共120名) •次年,明太祖下旨停科举,十二年后(即洪武十七年)方重新恢复。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107名,三甲362名,共472名)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14名,三甲78名,共95名)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12名,三甲16名,共31名)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31名,三甲66名,共100名) •洪武三十年丁丑科殿试金榜(春榜一甲3名,二甲13名,三甲35名,共51名;夏榜一甲3名,二甲29名,三甲29名,共61名;合一甲6名,二甲42名,三甲64名,共112名) •本科三月殿试,中进士者皆为南方士子。明太祖将试官治罪,自阅试卷,取中六十一人,皆为北方人,并于六月廷试,取韩克忠为状元。故本科共发两榜,世称“春夏榜”,也称“南北榜”。 建文[编辑] 建文年间共举办科考1次,共取一甲3名、二甲37名、三甲70名,合110名,平均每科取士110人。 •建文二年庚辰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37名,三甲70名,

共110名) 永乐[编辑] 永乐年间共举办科考8次,共取一甲24名、二甲495名、三甲1310名,合1829名,平均每科取士228.625人。 •永乐二年甲申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93名,三甲374名,共470名) •永乐四年丙戌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65名,三甲151名,共219名) •永乐九年辛卯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32名,三甲49名,共84名) •本科于永乐七年(己丑年)会试后,因成祖前往北京巡狩,至永乐九年(辛卯年)三月方举行廷试,故本科亦称己丑科。 •永乐十年壬辰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39名,三甲64名,共106名) •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53名,共351名) •自本科起,会试改在北京举行。 •永乐十六年戊戌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75名,三甲172名,共250名) •永乐十九年辛丑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49名,三甲149名,共201名)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47名,三甲98名,共148名) 洪熙[编辑] 洪熙年间未举行科考。 宣德[编辑] 宣德年间共举办科考3次,共取一甲9名、二甲105名、三甲186名,合300名,平均每科取士100人。 •宣德二年丁未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35名,三甲63名,共101名)

明代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制度是明代(1368年-1644年)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这个制度有助于提升社会流动性,推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明代科举制度的第一阶段是乡试。乡试分为元、举两个级别。乡试考试的对象是来自各地的秀才,他们需要通过四书五经的考试来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举人。乡试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的内容,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等。这个阶段主要是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修养的考察。 乡试选拔出来的举人进入第二阶段,即会试。会试是在省城进行的,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经义,如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和阐释。会试考试的对象是通过乡试的举人,一般人数较少。会试考试主要是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文笔和推理能力的考察。 通过会试的考生进入第三阶段,即殿试。殿试是在皇宫内进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的内容包括策问、质问和论文等。殿试考试的人数很少,一般只有几十人。殿试主要是对考生的政治素质和才干的考察。 通过三个阶段的考试,殿试考试的最后一名被选择为状元,状元是最高的考试成绩。除了状元外,还有榜眼、探花等名次。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可以获得进士的称号,并被任命为官员。

明代科举制度的实施有一定的优点。首先,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有助于选拔出品学兼优的官员,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其次,科举制度有助于社会流动性的提升,让人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更好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再次,科举制度降低了官员的权力继承性,减少了权力贿赂和家族特权等问题。 然而,明代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应试技巧,有可能导致不负责任的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发展。其次,在殿试阶段,选择官员主要是由皇帝决定,可能存在偏袒和腐败的现象。再次,科举制度过于依赖书本知识,可能忽视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评价。 总的来说,明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有助于提升社会流动性和官员素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科举制度在明代实施了几百年,对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人才的选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 科举各级考试 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历朝科举制度一览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 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 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全国古代状元排名一览表

全国古代状元排名一览表 古代状元是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自唐代开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状元,他们的名字一直被后人传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全国古代状元的排名一览表。 1. 唐朝状元榜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也是科举制度最为兴盛的时期。在唐朝,首次出现状元的排名。最早的唐状元是白居易,他在贞观十八年(644年)中举状元,后来成为了一位文坛巨擘。 其他唐朝状元有:卢仝、虞世南、王之涣、杜牧等。 2. 宋朝状元榜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科举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在宋朝,出现了一些备受赞誉的状元。 宋朝状元有: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辛弃疾等。 3. 元朝状元榜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也相对较少受到重视。虽然元朝的状元数量较少,但也不乏一些才华横溢的人物。 元朝状元有:徐祯卿、陈康肃等。 4. 明朝状元榜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完善、考试规模庞大的时期。在明朝,状元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崇。 明朝状元有:陈贞观、瞿式耜、李时中、祁彪佳、吴中行、冯梦 龙等。 5. 清朝状元榜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 个阶段。在清朝时期,状元的地位更加凸显出来,成为许多人追求的 目标。 清朝状元有:郑观应、曾国藩、左宗棠、杨度道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状元们大多以其高才华、卓越的文学造诣,为 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名列榜首,更在文化界、政 治界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 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上述列举的状元,还有许多其他古代状元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关注。他们的故事和成就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全国古代状元排名一览表记录了几个朝代中的顶尖秀才,他 们凭借卓越的才华和勤奋的努力,成为了科举考试中的冠军。他们的 名字被广泛传诵,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希望通过这个排名一览表, 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状元们的风采,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 精神。

明朝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的起因分析

明朝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的起因分析 摘要:洪武三十年(1397),在明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这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事情发生的极其巧合,在当年二月的会试中被录取的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竟无一人录取,朱元璋怀疑当时的考试官有徇私舞弊的倾向,便训斥其考试官,并对考试官严加治罪,随后录取的全部为北方人,这个事件开辟了明朝南北取士的先河,并在明朝以后的科举制度中形成定制。 关键词:南北榜案;起因;洪武三十年;结论 一、南北榜案的简单介绍 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廷试后,以陈安阝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谔为第三名,是为春榜。因所录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这个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则为历科所不见。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为此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五月,追定考官刘三吾为蓝玉党,以老戍边;白信蹈、张信等被凌迟处死;陈安阝、刘谔、宋琮等人也遭遣戍,仅戴彝、尹昌隆免罪。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以上就是关于南北榜案的简单介绍。 二、南北榜案的起因 南北榜案是源于一次科举考试,因此可以说它的间接原因来自于科举考试制度,而直接原因则来自于一次偶然的考试成绩,在明朝的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南北榜案这件事的记载,然而关于记载事情发生的原因却很少,只有二本书的记载谈到了事情发生的原因,一本是在《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三》中的记载直接说出了这件事情的原因,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六月辛巳朔,上御奉天殿,策试下第举人。先是,礼部会试者多,而中式者少,被黜落者咸以为言。”[1](P.3653)另一本是《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里,这本书关于事情的起因是这样说的。书中说:“三十年偕纪善白信蹈等主考会试。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2]通过这两本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南北榜案的原因只是一个非常偶然的现象,它的导火所只是一次意外的考试成绩,但就是这次以外的考试成绩的结果酿成了这次南北榜案的悲剧。 也许有人会想到会不会是主考官的主观心理导致了南北榜案的发生,笔者不

中国历史故事-明代科举大案——南北榜争

中国历史故事-明代科举大案——南北榜争 科举考试在古代就和今天的高考一样,是选取人才的国之大事。高考若是出了问题,肯定会有一大批人受到处罚。科举也一样,甚至于在古代刑罚更为严重。斩头、族诛、罢官等,都曾经在科举案件中出现。 一般说到科举大案,大家想到的一定是科举舞弊案。但实际上科举大案,并不单单指舞弊案。砸明朝初年,就有一个科举大案南北榜争,又叫南北榜案、春夏榜案等。 当时这件案子是以科举舞弊而定性的,但实际上这场科举考试,并不存在舞弊的情况。它其实是一场南北士子争风和上层统治者扩大统治基础,笼络人心的政治事件。 这场科举考试于洪武三十年开考,彼时朝廷经历了蓝玉案,许多官员牵连其内。作为这场大的政治动荡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对于当时的政局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科举是为了国家选取人才的考试,这场考试之后,新的血液补充进入官场,对于刚经历“蓝玉案”风波的朝廷而言,是很好的。但没想到,这次考试却成为了另一场动荡。 朱元璋对此次考试也十分重视,特地选取了在儒士间很有声望的刘三吾担任主考官。刘三吾是元朝旧臣,元末时曾担任过广西提学。进入明朝之后,许多科举制度的规章条例就是他制定的。在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刘三吾已经是78岁的高龄。 这场考试顺利结束,考试中途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放榜之后,却引发了大争议。科举放榜,共录取五十一名。而这五十一名全都是南方人,北方士子无一人在榜内。 这种情况前所未见,所以当时人将此次榜单称为南榜。若是不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顶多当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特别是北方书生而言,这样的一个榜单可就并不那么好看了。一时间北方士子群情激奋,上书说刘三吾以及另一位考官白信蹈偏似南方士子。

古代状元排名一览表

古代状元排名一览表 以下是中国历代状元排行榜一览表,包括唐代、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状元: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历代状元排行榜,带您领略这些状元们的风采。 一、唐代:盛世时期的科举繁荣 唐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进士、明经两科。唐代状元地位崇高,成为朝廷重臣和文人雅士的楷模。在唐代,共有六位状元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韩愈、李翱、陆贽、张籍、杨炯、崔群和李绛。 二、宋代:文治武功时期的科举辉煌 宋代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考试科目增至三科:进士、明经、对策。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状元。他们分别是陈亮、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和王安石。这些状元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政治、军

事等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元代:民族融合背景下的科举风貌 元代科举制度受到民族政策的影响,考试科目有所调整。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状元依然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其中,谢枋得、李冶和李时中三位状元在文学、数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四、明代:科举制度的巅峰与衰落 明代科举制度在规模和影响力上达到了巅峰,但同时也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在这一时期,李时中、杨士奇、方孝孺等状元在政治、文化等领域有所贡献,但科举制度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 五、清代:科举制度的终结与传承 清代是科举制度的终结时期,最后一科状元诞生于1904年。清代状元翁同龢成为科举制度的绝唱。尽管科举制度在清代末期受到了洋务运动的冲击,但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人才,传承了中华文化。 中国历代状元排行榜一览表见证了科举制度千年来的变迁,从唐代的初创到宋代的辉煌,再到清代的终结,这一制度选拔出了无数杰出的人才。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瑰宝。如今,虽然科举制度已成为历史,但其选拔人才、选拔贤能的精神仍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明朝会试与殿试简介

明朝会试录与进士登科录 一、结构简介 1.明朝会试录包括“会试录序”“考务人员安排”“考试题目”“中式举人名单”“范文及评语”“会试后序”六部分。 2.明代进士登科录包括“玉音”、“恩荣次第”、“进士家状”、“制策”和“进士对策”五部分,其格式虽然严整,但各部分的字体大小及字数多少各不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占进士登科录相当篇幅的“进士对策”部分通常是每行20字。 二、会试录格式 (一)会试录序 开宗明义说明会试目的简要介绍会务主要人员。会试录序一般由会试主考署名作序。进士登科录并无序,成册后一般由大宗伯(礼部尚书)署名。 考务人员安排 (二)考务人员安排 帘官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知贡举官:循例两名,一般为大宗伯和少宗伯即礼部尚书和礼部侍郎,侍郎左右均可。挂名组织整体考试,保障会试举行,监督考试过程,不直接参与命题、阅卷、评定等具体细节。考试官:循例两名,一般在会试前一个月由皇帝指定或内阁轮班,一人为主一人为辅,负责会试具体技术细

节。同考试官:不定员,一般由翰林院选派,也有六科都给事中、六部各司主事和郎中,是主要阅卷人员,主官由官阶高者的翰林或左右春坊官领衔。监试官:循例两名,一般为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监督考试。提调官:循例两名,一般为六部各司主事、郎中和员外郎充任。掌理试场帘外一切事务,封闭内外门户,凡送卷、供应物料、弥封、誊录等事,皆跟随点检查封。此外,殿试亦设,用礼部尚书或侍郎。印卷官:如名,负责试卷的印刷,循例两名,一般为六部各司主事、郎中和员外郎充任。收掌试卷官:循例两名,无固定限制,多用中书舍人和大理寺官员。考试时负责收纳掌管试卷的官员。分为内收掌和外收掌,分别隶内、外收掌所。试卷誊录及对读完毕之后,将朱、墨卷套在一起,送交外收掌所。外收掌核对朱、墨卷红号无误,再把朱、墨卷分开,墨卷留外收掌所保管;朱卷分包分批送至提调堂挂批,由监临挨包盖印,装箱送交内收掌所。内收掌按房官人数将试卷分为若干束,由正、副主考官抽签,送诸房官评阅。受卷官:循例四人,也可增加,一般由地方官充任,知府(绯袍四品)以下皆可,知州、通判、推官、知县。负责收取考生试卷,属外帘官。考生答完试卷后,要自行交给受卷官,受卷官检验后发给考生一牌,允许其离开考场。待全场考卷收齐后,受卷官要在考生卷面上盖上有自己衔名的戳记,每十卷为一封,送到弥封所,由弥封官处理。弥封官:人员同要求同上。把

乐东历史上的诸科功名榜

乐东历史上的诸科功名榜 乐东县地处海南岛西南一隅,原属崖县,1959年修建长茅水库,为便于民工参与建设而把崖县四、五区划入乐东县管辖,乐东县版图拓展至沿海地区。地居热带,多热少寒,素无霜雪,冬无冻冰,草木无凋,四时花果,水土无恶。夏秋皆有飓风,暴雨挟之,撼声如雷,拔木飞瓦,伤损万物。唐宋以来,敷扬文教,士兼耕读,习儒重礼,民风朴茂。安土重迁,不事远贩。俗重槟榔,行事崇尚古风。山海奇胜,为天柱地轴,郁结凝萃之处。 唐宋元明清季,专以制艺取士,而州郡征辟,亦间举行。明经取士是封建王朝选取官员最主要的途径。咸丰六年(1856年),乡绅在乐罗村捐建德化书院(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改为乐育学堂),招收童子习儒,先后登录皇榜士子多人。现列举历代文武诸科功名榜如下: 举人榜(文武科共5人)

参加行省(一级地方政权)组织的考试叫乡试,考取的士子叫举人。 1、吉大文(1826—1896),今九所镇镜湖村委会人,清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恩科举人。三上春宫不第,例授内阁中书。以平黎军功升知府,报捐福建候补道员,督办福建税厘总局,委办省会善后局兼管营务处。寿七十而卒于行馆。著有《镜湖诗钞》。 2、张巂,今黄流镇孔汶村委会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举人,中顺天榜。1900年5月参与纂修《崖州志》(三位编纂之一)。 3、邢开院,今黄流镇(时为黄流里老麦村,位于黄流里西南26里)人,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武举人。 4、陈国馨,今黄流镇黄流村委会人,清乾隆六十年乙卯科武举人。 5、陈国昌,今黄流镇黄流村委会人,国馨弟,清嘉庆五年庚申科武举人。 恩贡、岁贡、拔贡榜(共175人)

明朝、清朝各科举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12

明朝、清朝各科举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12 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达、刘志兴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以下是: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名录 明初,在国都南京行会试,自本科起改在北京举行。 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陈循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赐进士及第 李贞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赐进士及第 陈景著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名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95名

赐进士出身 林文秸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名赐进士出身 宋魁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名赐进士出身 卓有谦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名赐进士出身 程鉴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名赐进士出身 陈镛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名赐进士出身 王懋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7名赐进士出身 桂芝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名赐进士出身 段礼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9名赐进士出身 倪益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0名赐进士出身 洪英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1名赐进士出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