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代徽州进士表

明代徽州进士表

明代徽州进士表

明代徽州进士表

宋长琨

姓名字号年号及第年份县份乡里户籍行实出处江崇时洪武四年辛巳歙县牌头乾隆县志

胡昌龄太冲洪武十八年乙巳歙县歙城典故纪闻

程善复初洪武十八年乙巳婺源在城江南通志

程源洪武十八年乙巳婺源江南通志

任亨泰古雍洪武二十一年戊辰休宁鼓楼下明史吴伯宗传郑道同好问洪武二十四年辛未歙县长龄弘治府志郑潜传汪回学颜洪武三十年丁丑休宁万安弘治县志

唐吉祥彦祯建文二年庚辰歙县槐塘民籍弘治府志

朱元贞粹夫建文二年庚辰婺源香田民籍弘治府志

金辉士辉永乐二年甲申休宁珰溪康熙府志

汪献惟臣永乐二年甲申休宁洪方新安名族志

俞士真还白永乐二年甲申婺源汪口江南通志

汪良士时彦永乐二年甲申婺源大畈新安名族志

王士真永乐二年甲申婺源城北江南通志

汪景明永乐二年甲申黟县横冈江南通志

汪彦纯永乐二年甲申黟县南屏江南通志

胡文郁永乐二年甲申黟县潭口民籍江南通志

汪善存初永乐四年丙戌歙县潜口江南通志

汪澍汝霖永乐四年丙戌黟县黄陂江南通志

方勉懋德永乐十三年乙未歙县潜口上市民籍弘治府志

郑行简汝敬永乐十三年乙未歙县郑村民籍江南通志

张文忠季立永乐十三年乙未婺源甲道民籍江南通志

王俊得大本永乐十三年乙未黟县东珠川民籍弘治府志

胡永兴彦隆永乐十六年戊戌祁门赤桥康熙府志

谢志道士先永乐十六年戊戌休宁安岐新安名族志

王圭永乐十六年戊戌黟县丰溪江南通志

周昌文昌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祁门南门道光府志

叶蓁永茂宣德二年丁未歙县新州弘治府志

杨宁彦谧宣德五年庚戌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

吴宁永清宣德五年庚戌歙县莘墟民籍明史于谦传

程宪伯度宣德五年庚戌婺源城西民籍弘治府志

汪敬益谦宣德八年癸丑婺源城西民籍弘治府志

方贵文本忠正统元年丙辰歙县中塘民籍江南通志

程思温叔玉正统元年丙辰婺源种德坊民籍明史王佐传

康汝芳仲实正统元年丙辰祁门曲坞民籍康熙府志

程信彦实正统七年壬戌休宁陪郭民籍明史本传

许仕达廷佐正统十年乙丑歙县许村民籍明史曹凯传

李友闻进明正统十年乙丑祁门北隅民籍弘治府志

胡深文渊正统十年乙丑祁门城东民籍江南通志

杨宜彦理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歙城民籍江南通志

江真士元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城东民籍江南通志

朱永宁孟康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城北军籍康熙府志

程昊希大正统十三年戊辰婺源凤岭民籍康熙府志

汪回显汝光正统十三年戊辰祁门井亭军籍弘治府志

庄歙尚源景泰二年辛未歙县庄村民籍弘治府志庄观传方暕文郁景泰五年甲戌歙县潜口上市民籍道光府志方勉传程景云时望景泰五年甲戌休宁泰塘军籍江南通志

程永号暘谷景泰五年甲戌婺源梘溪民籍新安名族志

程泰用元景泰五年甲戌祁门善和军籍弘治府志

吴真秉诚天顺元年丁丑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

朱檼伯承天顺元年丁丑婺源松岩里儒籍弘治府志

程广克勤天顺元年丁丑婺源城西民籍江南通志

谢润德泽天顺四年庚辰祁门王源民籍弘治府志

饶钦克恭天顺四年庚辰祁门胥山民籍弘治府志

汪杲廷辉天顺八年甲申休宁上溪口民籍道光府志

汪进希颜天顺八年甲申婺源大畈民籍弘治府志

叶琦廷圭天顺八年甲申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

唐墀天顺八年甲申祁门十五都祁门县志

胡敬文恭成化二年丙戌歙县上临河民籍弘治府志

江弘济本深成化二年丙戌歙县江村官籍两淮盐法志

程敏政克勤成化二年丙戌休宁陪郭官籍明史本传

张黻致美成化二年丙戌婺源游汀军籍明一统志

汪奎文灿成化二年丙戌婺源大畈军籍明史本传

程宏毅夫成化二年丙戌祁门善和民籍弘治府志

汪直号笔峰成化二年丙戌祁门井亭军籍弘治府志汪回显传汪正惟中成化五年己丑歙县潜口民籍康熙府志

叶亨叔通成化五年己丑休宁南街军籍新安名族志

谢恭文安成化五年己丑休宁前源民籍弘治府志

黄文琰宗器成化五年己丑祁门北隅民籍江南通志

汪山仁夫成化八年壬辰歙县东关民籍弘治府志

吴宪肃清成化八年壬辰歙县民籍江南通志

洪汉朝宗成化八年壬辰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

吴郁文盛成化八年壬辰休宁冰潭民籍弘治府志·

唐相希凯成化十一年乙未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

吴湜一清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岩镇民籍弘治府志

郑达德孚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郑村民籍弘治府志

汪贵良贵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大里民籍弘治府志·人物志方进惟新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结林民籍民国台州府志

洪远克毅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洪源民籍弘治府志

吴裕克宽成化十四年戊戌休宁黄茅民籍弘治府志

汪舜民从仁成化十四年戊戌婺源大畈民籍明史汪奎传

倪进贤秉忠成化十四年戊戌婺源五镇民籍新安名族志

王珦克温成化十四年戊戌祁门祁门城民籍康熙府志

胡富永年成化十四年戊戌绩溪龙川坑口民籍明史本传

冯瑢鸣时成化十四年戊戌绩溪冯村民籍江南通志

汪滢成化十四年戊戌绩溪登源军籍弘治府志汪溥传黄华实夫成化十七年辛丑歙县潭渡民籍康熙府志

汪坚守贞成化十七年辛丑婺源大畈民籍弘治府志

谢罃廷献成化十七年辛丑祁门王源民籍江南通志

张敏志学成化十七年辛丑祁门石坑民籍康熙府志

吴瀚容之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莘墟民籍弘治府志吴宁传鲍南良用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棠樾民籍山东通志

程玠文玉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

方荣勉仁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临河匠籍新安名族志

潘珏玉汝成化二十年甲辰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

曹祥应麟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雄村民籍康熙府志

孙怡德容成化二十年甲辰祁门益村民籍康熙府志

胡光文光成化二十年甲辰绩溪龙川坑口民籍康熙府志

唐弼希说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

汪侃仲和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歙县岩镇民籍道光府志

程昊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祁门善和军籍弘治府志程泰传汪璿舜玑成化二十三年丁未黟县黄陂民籍弘治府志汪凗传汪渊深仲弘治三年庚戌歙县岩镇民籍江南通志

何胜斯复弘治三年庚戌歙县民籍弘治府志

程忠显良辅弘治六年癸丑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

程杲时昭弘治六年癸丑祁门善和军籍江南通志

程琯德和弘治九年丙辰歙县东关民籍嘉靖府志

程材良用弘治九年丙辰歙县岑山民籍康熙府志

吴远惟明弘治九年丙辰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

张芝廷毓弘治九年丙辰歙县良干民籍道光府志

汪循进之弘治九年丙辰休宁鹏源民籍康熙府志

戴敏逊之弘治九年丙辰婺源桂岩民籍康熙府志

叶天爵良贵弘治九年丙辰婺源外庄民籍江南通志

戴铣宝之弘治九年丙辰婺源桂岩军籍明史本传

王寿希仁弘治九年丙辰婺源城北民籍康熙府志

吴漳清甫弘治十二年己未歙县歙城民籍康熙府志

唐泽沛之弘治十二年己未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

汪大章一夔弘治十二年己未休宁梅林官籍天启滇志

方谦纯吉弘治十二年己未祁门城北胡村军籍康熙府志

汪标立之弘治十二年己未祁门查湾民籍康熙府志

章瑞廷召弘治十二年己未绩溪瀛川民籍康熙府志

胡煜廷和弘治十五年壬戌歙县方塘民籍江南通志

汪宣之弘治十五年壬戌婺源大畈民籍婺源县志

方进以礼弘治十五年壬戌婺源镇头民籍江南通志

潘珍玉卿弘治十五年壬戌婺源桃溪民籍明史本传

汪彬学之弘治十五年壬戌祁门朴墅民籍康熙府志

潘旦希周弘治十八年乙丑婺源桃溪军籍明史潘珍传

程文焕章弘治十八年乙丑婺源城西民籍康熙府志

潘选玉选弘治十八年乙丑婺源桃溪军籍道光府志

李汛彦夫弘治十八年乙丑祁门李源民籍康熙府志

程定静夫弘治十八年乙丑绩溪市西民籍康熙府志

曹深文渊正德三年戊辰歙县雄村民籍康熙府志

胡大全惟学正德三年戊辰歙县胡村民籍江南通志

王宠仲锡正德三年戊辰歙县岩镇民籍新安名族志

吴瓒廷瓘正德三年戊辰休宁油潭民籍新安名族志

胡德全之正德三年戊辰婺源清华民籍康熙府志

潘希古正德三年戊辰婺源桃溪军籍康熙府志

程昌时言正德三年戊辰祁门善和军籍康熙府志

张仕镐景周正德六年辛未歙县定潭民籍康熙府志

唐濂正德六年辛未歙县槐塘军籍道光府志唐泽传汪玄锡天启正德六年辛未婺源大畈民籍明史本传

戴吉惟谦正德六年辛未婺源桂岩民籍江南通志

潘锜廷和正德六年辛未婺源桃溪民籍江南通志

戴祥应和正德六年辛未绩溪市东民籍康熙府志

唐皋守之正德九年甲戌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

吴继隆栋卿正德九年甲戌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

郑佐时夫正德九年甲戌歙县岩镇民籍歙献征录

巴思明惟哲正德九年甲戌歙县民籍乾隆县志

叶天球良器正德九年甲戌婺源外庄民籍康熙府志

胡松茂卿正德九年甲戌绩溪遵义坊民籍明史胡松传

方纪达行可正德十二年丁丑歙县潜口上市民籍康熙府志

林时懋易正德十二年丁丑休宁民籍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汪思德之正德十二年丁丑婺源大畈民籍康熙府志

程资仲朴正德十二年丁丑婺源韩溪民籍康熙府志

江元辅尧卿正德十二年丁丑婺源旃坑军籍康熙府志

汪溱蛟潭正德十二年丁丑祁门查湾民籍康熙府志

郑建一中正德十二年丁丑祁门奇岭民籍江南通志

胡宗明汝城正德十二年丁丑绩溪龙川坑口民籍康熙府志

鲍说希傅正德十六年辛巳歙县赤坑民籍江南通志

查应兆瑞徵正德十六年辛巳休宁官籍苏州府志

潘镒希平正德十六年辛巳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

潘潢荐叔正德十六年辛巳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

谢霖世泽正德十六年辛巳祁门钟楼下民籍江南通志

程辂邦载正德十六年辛巳绩溪程里民籍康熙府志

程旦孟明嘉靖二年癸未歙县临河民籍歙献征录

方润时雨嘉靖二年癸未歙县结林民籍新安名族志

胡道芳蔚中嘉靖二年癸未歙县排充军籍江南通志

方远宜伯时嘉靖二年癸未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

许琯伯和嘉靖二年癸未歙县许村民籍江南通志

戴静夫应山嘉靖二年癸未休宁隆阜民籍薪安名族志

程煌子明嘉靖二年癸未婺源婺源城民籍康熙府志

叶份原学嘉靖二年癸未婺源外庄民籍康熙府志

汪琯谐甫嘉靖二年癸未婺源大畈民籍道光府志

方升世猷嘉靖二年癸未婺源方村民籍康熙府志

谢应龙云卿嘉靖二年癸未祁门城西民籍康熙府志

查懋光允谦嘉靖五年丙戌休宁医籍江南通志

程霆仲复嘉靖五年丙戌婺源龙山民籍康熙府志

余棐子忱嘉靖五年丙戌婺源沱川民籍婺源县志

汪仲成汝玉嘉靖五年丙戌绩溪孔溪民籍康熙府志

戴嘉猷献之嘉靖五年丙戌绩溪市东民籍康熙府志

程烈惟光嘉靖八年己丑歙县岑山民籍康熙府志

鲍象贤复之嘉靖八年己丑歙县棠樾民籍明史毛伯温传黄训学古嘉靖八年己丑歙县潭渡民籍康熙府志

汪尚宁廷德嘉靖八年己丑歙县竦口匠籍康熙府志

黄福子谦嘉靖八年己丑休宁黄村民籍康熙府志

汪大受叔可嘉靖八年己丑婺源城西民籍康熙府志

方舟时济嘉靖八年己丑婺源平盈民籍江南通志

蒋贯一之嘉靖八年己丑祁门白塔民籍江南通志

郑恭子安嘉靖八年己丑绩溪市东民籍婺源县志

方珊嘉靖八年己丑婺源方村新安名族志王钜德卿嘉靖八年己丑婺源中云民籍婺源县志

王献芝德仁嘉靖十一年壬辰歙县岩镇民籍江南通志

洪垣峻之嘉靖十一年壬辰婺源官源民籍明史本传

余光晦之嘉靖十一年壬辰祁门城南民籍嘉靖府志

吴应奎干宿嘉靖十四年乙未休宁高泽民籍江南通志

谢镒万卿嘉靖十四年乙未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

吴琼德辉嘉靖十四年乙未祁门墩上民籍江南通志

舒迁于乔嘉靖十四年乙未黟县屏山民籍康熙府志

汪伊汝衡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岩镇匠籍江南通志

鲍道明行之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岩镇民籍歙献征录

胡川楫汝济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岩镇匠籍江南通志

潘希行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桃溪民籍江南通志

游震得汝潜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济溪民籍康熙府志

查秉彝性甫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山坑民籍嘉靖府志

胡宗宪汝贞嘉靖十七年戊戌绩溪龙川坑口民籍明史本传

王景象景明嘉靖二十年辛丑歙县王村民籍四川通志

戴章甫元礼嘉靖二十年辛丑休宁河村民籍江南通志

郑维诚伯明嘉靖二十年辛丑祁门奇岭军籍康熙府志

汪一中正叔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潜口匠籍明史本传

王之臣惟忠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结林民籍嘉靖府志

江珍民朴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溪南军籍歙献征录

方瑜元忠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潜口后市民籍河南通志

汪垍仲宏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休宁上溪口军籍大清一统志查懋昌允言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休宁医籍江南通志

汪任子仁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祁门侯潭民籍江南通志

汪道昆伯玉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千秋里民籍明史王世贞传程嗣功汝懋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

殷正茂养实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上里民籍明史本传

郑绮汝文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丰口民籍康熙金华府志胡晓东白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绩溪市东民籍康熙府志

方弘静定之嘉靖二十九年庚戌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

邵龄汝仁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休宁西门民籍山东通志

方邦庆以贤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婺源方村民籍江南通志

程金德良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歙县临河江南通志

方良曙子宾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歙县中塘民籍天启滇志

程廷策汝扬嘉靖三十二年癸丑休宁临溪民籍康熙府志

江一麟仲文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婺源旃坑民籍康熙府志

汪春时子育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婺源大畈民籍江南通志

李叔和介甫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祁门福洲民籍康熙府志

方敏汝修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祁门伟溪民籍江南通志

程大宾汝见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

尹校原学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歙县上丰官籍江南通志

叶宗春仁卿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

程道东震伯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歙县介塘民籍康熙歙县志王天爵子修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歙县王干民籍苏州府志

游淳卿原学嘉靖三十八年己未婺源济溪军籍江南通志

王之翰宪卿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祁门严潭民籍江南通志

汪如海汝会嘉靖三十八年己未黟县黄陂民籍康熙府志

鲍尚伊子任嘉靖四十一年壬戌歙县向杲民籍江南通志

凌琯惟和嘉靖四十一年壬戌歙县歙城民籍康熙府志

李寅宾于旸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婺源理田民籍康熙府志

程文著美中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婺源长径民籍康熙府志

许国维祯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

李汝节道亨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

余一龙汝化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沱川民籍康熙府志

游应乾顺之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济溪军籍康熙府志

俞一贯原道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汪口民籍康熙府志

汪文辉德充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古丰民籍明史本传

许天赠德夫嘉靖四十四年乙丑黟县屏山民籍康熙府志

黄应坤惟简隆庆二年戊辰歙县郡城匠籍康熙府志

汪在前立伯隆庆二年戊辰歙县歙城民籍江南通志

张一桂穉圭隆庆二年戊辰歙县黄备民籍江南通志

郭庄子蒞隆庆二年戊辰歙县军籍四川通志

王之臣更名鏻隆庆二年戊辰休宁城北民籍康熙府志

黄金色鍊之隆庆二年戊辰休宁龙湾民籍康熙府志

胡用宾晋卿隆庆二年戊辰婺源玉川民籍温州府志

余懋学行之隆庆二年戊辰婺源沱川民籍明史本传

谢宗伦子叙隆庆二年戊辰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

吴自新伯恒隆庆二年戊辰祁门福洲民籍康熙府志

方扬思善隆庆五年辛未歙县罗田民籍康熙府志

曹楼世登隆庆五年辛未歙县雄村民籍歙献征录

罗应鹤德鸣隆庆五年辛未歙县呈坎民籍康熙府志

汪彦冲懋中隆庆五年辛未歙县民籍江南通志

张应元子贞隆庆五年辛未休宁岭南民籍万历休宁县志胡宥子仁隆庆五年辛未休宁百石充民籍康熙府志

曹诰仲宣隆庆五年辛未休宁曹村民籍江南通志

叶时新惟怀隆庆五年辛未休宁朱村民籍康熙府志

俞文达行之隆庆五年辛未婺源汪口军籍康熙府志

黄云龙逢元万历二年甲戌歙县郡城民籍江南通志

程有守万历二年甲戌歙县呈坎民籍江南通志

陈与郊广野万历二年甲戌歙县岩镇盐籍江南通志

范涞原易万历二年甲戌休宁林塘民籍康熙府志

汪应蛟潜夫万历二年甲戌婺源段莘民籍明史本传

余启元伯正万历二年甲戌婺源沱川民籍康熙府志

余孟麟伯光万历二年甲戌祁门城南民籍江南通志

方万山仰之万历五年丁丑歙县罗田民籍江南通志

程奎国光万历五年丁丑歙县潜口民籍康熙府志

江东之长信万历五年丁丑歙县江村民籍明史本传

朱朝聘希尹万历八年庚辰歙县民籍江南通志

程文万历十一年癸未歙县民籍江南通志

邵庶明仲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西门民籍康熙府志

张应扬以言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小丙民籍康熙府志程朝京元直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霞汊军籍康熙府志吴尧臣师锡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商山军籍江南通志汪焕文仲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干村军籍山西通志

潘士藻去华万历十一年癸未婺源桃溪民籍明史李沂传汪道亨汝立万历十一年癸未婺源大畈匠籍江南通志程子扶舆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槐塘民籍道光府志

吴中明知常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溪南军籍康熙府志吴应明以诚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溪南民籍康熙府志方元彦士美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金继震长卿万历十四年丙戌休宁峡东民籍康熙府志洪文衡平仲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桂林民籍明史本传黄全初性甫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黄村民籍康熙府志李先芳茂实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

汪先岸登于万历十七年己丑休宁上资民籍康熙府志

汪可进惟正万历十七年己丑休宁石田军籍康熙府志

汪以时太易万历十七年己丑婺源大畈民籍康熙府志

游朋孚伯顺万历十七年己丑婺源济溪民籍康熙府志

方大镇君静万历十七年己丑婺源军籍江南通志

杨武烈承之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郡城军籍本朝分省人物考吴士奇无奇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溪南民籍康熙府志

李名芳懋才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

胡玠原名之瑗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北山民籍康熙府志

金忠士元卿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古楼民籍康熙府志

吴用先体中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长丰民籍江南通志

汪鸣銮律初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段莘民籍康熙府志

余懋衡持国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沱川民籍明史本传

张应泰大来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军籍嘉庆泾县志毕懋良师皋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毕懋康传程寰伯辅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花台民籍康熙府志

洪养蒙正叔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

吴一新稚庚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溪南民籍湖南通志

吴宗尧仁叔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北岸民籍明史本传

鲍应鳌山甫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鲍潭民籍康熙府志

汪元功元倩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丛睦军籍康熙府志

洪都子厓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路口民籍福建通志

洪世俊用章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桂林民籍康熙府志

汪承爵仲修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军籍江南通志

汪国楠仲木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大畈民籍康熙府志

叶凤翱德羽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外庄民籍江南通志

江起鹏羽健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旃坑民籍康熙府志

汪尚谊宜言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段莘民籍康熙府志

谢存仁大涵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祁门城西民籍康熙府志

冯伟长卿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祁门南汊民籍江南通志

胡思伸君直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绩溪谿市民籍康熙府志

洪翼圣季邻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歙县桂林民籍康熙府志

汪之彦君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歙县大里民籍江南通志

毕懋康孟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

程坚鸣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休宁汊口民籍江南通志

程再伊连叔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休宁汊口江南通志

程克显君谟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城西民籍江南通志

游汉龙蛰初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济溪军籍康熙府志

汪怀德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官源民籍婺源县志

潘之祥伯和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

宋之祯子德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石潭民籍同治六安州志何如申仲嘉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田坑民籍明史何如宠传何如宠康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田坑民籍明史本传

程希道道南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溪头军籍江南通志

程子鏊坤舆万历二十九年辛丑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

洪佐圣仲邻万历二十九年辛丑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

吴邦相万历二十九年辛丑休宁民籍康熙仁和县志程汝继敬承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婺源溪头民籍康熙府志

梅有月如恒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婺源梅田军籍江南通志

江世东伯达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江村民籍橙阳散志

吴国仕季升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歙城民籍康熙府志

吴汝显养微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歙城民籍山东通志

方道通寓庸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

张泰阶伯元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亭子山民籍江南通志

程国祥仲若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古关民籍明史本传

汪有功祖倩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丛睦民籍康熙府志

汪吉甫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休宁石砘军籍康熙府志

吴应琦景阳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休宁长丰民籍江南通志

余懋孽舜仲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婺源沱川民籍康熙府志

卢谦吉甫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婺源城东军籍明史本传

殷宗器伯雨万历三十五年丁未歙县罗田民籍江南通志

洪辅圣孟邻万历三十五年丁未歙县桂林民籍康熙府志

汪三益念冲万历三十五年丁未歙县西沙溪民籍江南通志

倪思辉实符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祁门渚口民籍明史侯震阳传余大成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祁门城南民籍明史徐从治传舒荣都曰俞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黟县屏山民籍康熙府志

唐晖文季万历三十八年庚戌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

江秉谦兆豫万历三十八年庚戌歙县民籍明史本传

汪泗论自鲁万历三十八年庚戌休宁上溪口军籍明史董汉儒传程策献可万历三十八年庚戌休宁合干民籍康熙府志

汪元哲鲁生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婺源大畈民籍光绪六合县志吴之俊彦章万历四十一年癸丑歙县茆田民籍江南通志

罗尚忠孝可万历四十一年癸丑歙县呈坎军籍江南通志

潘文龙君际万历四十一年癸丑歙县歙城民籍江南通志

赵时用德友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休宁汊口民籍康熙府志

汪康谣淡中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休宁上溪口军籍康熙府志

方大铉君节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婺源军籍江南通志

叶灿以冲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婺源朗湖民籍江南通志

王建和乾纯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祁门民籍江南通志

汪应元长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歙县歙城军籍康熙府志

方有度方叔万历四十四年丙辰歙县罗田民籍康熙府志

汪元标承景万历四十四年丙辰歙县江村湾民籍康熙府志

汪秉元初甫万历四十四年丙辰婺源城西民籍康熙府志

舒崇功谦夫万历四十四年丙辰黟县屏山民籍康熙府志

黄愿素行可万历四十七年己未歙县黄村民籍康熙府志

仇梦台泰符万历四十七年己未歙县上充匠籍康熙府志

胡尚英超凡万历四十七年己未歙县棠樾民籍康熙府志

胡承熙万历四十七年己未歙县路口明史本传

汪渐磐石臣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休宁上溪口民籍休宁县志

汪邦柱如石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休宁石砘民籍江南通志

吴麟瑞思玉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休宁军籍两浙盐法志汪若极子无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婺源大畈军籍旌德县志

何应奎咸仲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婺源田坑民籍江南通志

徐成治平仲天启二年壬戌歙县朱方民籍乾隆歙县志汪始亨天启二年壬戌歙县官籍江南通志

方一藻子元天启二年壬戌歙县民籍乾隆歙县志

吴麟征圣生天启二年壬戌休宁军籍两浙盐法志

汪秉忠行甫天启二年壬戌婺源城西民籍康熙府志

吴孔嘉元会天启五年乙丑歙县溪南军籍江南通志

罗人望当世天启五年乙丑歙县呈坎民籍江南通志

吴彦芳廷祖天启五年乙丑歙县石桥民籍明史吴执御传

吴家周号榔梅天启五年乙丑歙县澄塘民籍甲申传信录

程子铎黄舆崇祯元年戊辰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

王文企子及崇祯元年戊辰歙县王干民籍康熙府志

姚思孝永言崇祯元年戊辰歙县九沙民籍江南通志

吴廷简能天崇祯元年戊辰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

程世培因之崇祯元年戊辰休宁霞阜民籍道光休宁县志

汪伟叔度崇祯元年戊辰休宁斯干民籍明史本传

金声正希崇祯元年戊辰休宁瓯山民籍明史本传

程近信号简菴崇祯元年戊辰休宁芳干民籍江南通志

李经世元扈崇祯元年戊辰休宁民籍康熙仁和县志

余自怡士可崇祯元年戊辰婺源沱川民籍康熙府志

胡士昌首生崇祯元年戊辰婺源龙山民籍江南通志

方拱乾肃之崇祯元年戊辰婺源民籍江南通志

张作楫舟虚崇祯元年戊辰婺源甲道民籍乾隆婺源县志

汪全智来燕崇祯元年戊辰婺源大畈民籍乾隆婺源县志

许捷云宾崇祯元年戊辰祁门许村军籍江南通志

方士亮崇祯四年辛未歙县岩镇民籍明史熊开元传

项人龙麟长崇祯四年辛未歙县小溪民籍两淮盐法志

曹烨号石帆崇祯四年辛未歙县杭阜头行在阳秋;永历实录江禹绪

长四崇祯四年辛未歙县前庄江南通志

郑元禧元锡崇祯四年辛未歙县长龄民籍两淮盐法志

汪运光启斯崇祯四年辛未歙县丛睦民籍两淮盐法志

戴昶原名尧夫崇祯四年辛未休宁隆阜江南通志

汪桓叔武崇祯四年辛未休宁两淮盐法志

汪游龙崇祯四年辛未婺源民国怀宁县志

汪惟效澹石崇祯四年辛未祁门查湾民籍道光祁门县志韩如愈弗如崇祯四年辛未黟县桃园里康熙府志

陈于泰大来崇祯四年辛未绩溪三都民籍绩溪县志

罗炌然明崇祯七年甲戌歙县呈坎民籍康熙府志

谢鼎新号海观崇祯七年甲戌歙县溧阳图书馆网

凌世韶宫球崇祯七年甲戌歙县沙溪乾隆歙县志

汪宗友彦辅崇祯七年甲戌休宁洪方民籍江南通志

夏雨金韩云崇祯七年甲戌休宁城南民籍康熙府志

苏琼青城崇祯七年甲戌休宁化生桥民籍乾隆池州府志戴英上慎崇祯七年甲戌休宁隆阜民籍康熙常州府志

吴国斗崇祯七年甲戌休宁广东通志

汪元兆本中崇祯七年甲戌婺源段莘民籍婺源县志

汪国策叔献崇祯七年甲戌婺源段莘江南通志

光时亨羽圣崇祯七年甲戌祁门五都民籍江南通志

洪天擢简臣崇祯十年丁丑歙县桂林民籍道光府志

王泰征嘉生崇祯十年丁丑歙县岩镇民籍道光府志

徐敬时崇祯十年丁丑歙县夏坑民籍乾隆县志

黄澍次公崇祯十年丁丑休宁龙湾明史袁继咸传

冯钦明崇祯十年丁丑祁门南汊江南通志

洪明伟号筠瞻崇祯十三年庚辰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姚宗衡幼舆崇祯十三年庚辰歙县街口民籍康熙府志

曹广远思崇祯十三年庚辰歙县岩镇民籍鲁之春秋

游有伦明上崇祯十三年庚辰婺源济溪民籍婺源县志

张士楚仲升崇祯十三年庚辰绩溪北门民籍绩溪县志

凌龙翰崇祯十六年癸未歙县沙溪民籍道光府志

汪观光瑞侯崇祯十六年癸未歙县丛睦民籍道光府志

郑元勋超宗崇祯十六年癸未歙县长龄两淮盐法志

洪维翰叔宗崇祯十六年癸未歙县民籍嘉庆泾县志

郑为虹天玉崇祯十六年癸未歙县长龄民籍明史本传

汪姬生自周崇祯十六年癸未休宁上资民籍休宁县志

吴闻礼去非崇祯十六年癸未休宁商山民籍道光府志

曹鸣远文季崇祯十六年癸未婺源篁岭民籍婺源县志

程言笋云崇祯十六年癸未歙县庄里民籍题目碑录索引说明:

1、本表资料来源于本文作者制作的徽州进士数据库。

2、本表第2列中,本着名、字、号的次序记录。如:某进士的名字有变化,则书其曾用名于此列,而不书其字、号;某进士字、号均清楚翔实,取其字;某进士的字未详,而号有记载者,则用号。

3、第5列进士的所属县份,以徽州府志及各县的县志为依据,至于寄籍、移籍外地者,另有《明代徽州双籍进士表》详细记录之。

4、第7列进士的户籍主要以《题名碑录》和《登科录》的记载为准。

5、第8列进士的行实出处,是指记载徽州进士为官履历的最重要的出处记载,一个徽州进士的履历,往往各种史志多有记载,本表中的履历为最权威的出处记载。以国史、安徽(江南)省志、徽州府志、徽州府属县县志、他省省志、他省府志、他省县志的排列次序,排在前面的优先选择。所以第8列的行实出处,关于一个进士的最权威的记述。

明代徽州进士表

明代徽州进士表 宋长琨 姓名字号年号及第年份县份乡里户籍行实出处江崇时洪武四年辛巳歙县牌头乾隆县志 胡昌龄太冲洪武十八年乙巳歙县歙城典故纪闻 程善复初洪武十八年乙巳婺源在城江南通志 程源洪武十八年乙巳婺源江南通志 任亨泰古雍洪武二十一年戊辰休宁鼓楼下明史吴伯宗传郑道同好问洪武二十四年辛未歙县长龄弘治府志郑潜传汪回学颜洪武三十年丁丑休宁万安弘治县志 唐吉祥彦祯建文二年庚辰歙县槐塘民籍弘治府志 朱元贞粹夫建文二年庚辰婺源香田民籍弘治府志 金辉士辉永乐二年甲申休宁珰溪康熙府志 汪献惟臣永乐二年甲申休宁洪方新安名族志 俞士真还白永乐二年甲申婺源汪口江南通志 汪良士时彦永乐二年甲申婺源大畈新安名族志 王士真永乐二年甲申婺源城北江南通志 汪景明永乐二年甲申黟县横冈江南通志 汪彦纯永乐二年甲申黟县南屏江南通志 胡文郁永乐二年甲申黟县潭口民籍江南通志 汪善存初永乐四年丙戌歙县潜口江南通志 汪澍汝霖永乐四年丙戌黟县黄陂江南通志 方勉懋德永乐十三年乙未歙县潜口上市民籍弘治府志 郑行简汝敬永乐十三年乙未歙县郑村民籍江南通志 张文忠季立永乐十三年乙未婺源甲道民籍江南通志 王俊得大本永乐十三年乙未黟县东珠川民籍弘治府志 胡永兴彦隆永乐十六年戊戌祁门赤桥康熙府志 谢志道士先永乐十六年戊戌休宁安岐新安名族志 王圭永乐十六年戊戌黟县丰溪江南通志 周昌文昌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祁门南门道光府志 叶蓁永茂宣德二年丁未歙县新州弘治府志 杨宁彦谧宣德五年庚戌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 吴宁永清宣德五年庚戌歙县莘墟民籍明史于谦传 程宪伯度宣德五年庚戌婺源城西民籍弘治府志 汪敬益谦宣德八年癸丑婺源城西民籍弘治府志 方贵文本忠正统元年丙辰歙县中塘民籍江南通志 程思温叔玉正统元年丙辰婺源种德坊民籍明史王佐传 康汝芳仲实正统元年丙辰祁门曲坞民籍康熙府志 程信彦实正统七年壬戌休宁陪郭民籍明史本传 许仕达廷佐正统十年乙丑歙县许村民籍明史曹凯传 李友闻进明正统十年乙丑祁门北隅民籍弘治府志 胡深文渊正统十年乙丑祁门城东民籍江南通志 杨宜彦理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歙城民籍江南通志

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

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 宋长琨 关键词:明代;徽州;进士数量;地理分布 摘要:在徽州府志、徽州府各县的县志,以及《新安名族志》、《登科录》、《进士题名碑录》等历史文献中,共有464名明代徽州进士的记载,其中454人出处有据,履历翔实。有明一代,徽州进士的人数在全国各府中位居第十一位,在万人进士数上位居第五位。这454名徽州进士在徽州府六个县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不但如此,即使在同一县份的不同地域之间,这种不平衡性也有所体现。 SONG Chang-kun (Associate professor, be studying phD 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Amount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uizhou Jinshi in Ming Dynasty Key Words: Ming Dynasty; Huizhou; Amount of Jinshi;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bstract:In Huizhou Fu-zhi, Xian-zhies of counties of Huizhou-fu,Xinan Ming-zu-zhi, Dengke-lu, Ti-ming-bei-lu of Jinshies and other historical literatures, include 464 records of Jinshes of Huizhou in Ming Dynasty. In these records, there are 454 people who have historical figures. In Ming Dynasty, the amount of Huizhou Jinshies ranks No. 11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in comparative amount it ranks No. 5. In all six counties of Huizhou,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454 Jinshies is unbalancing, and this unbalancing feature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amount of different counties, but also reflec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same county. 《嘉靖婺源县志》云:徽州“儒风独茂,科甲蝉联”;[1]《万历歙县志》云:徽州“人文郁起,为海内之望,郁郁乎盛矣”;[2]《乾隆绩溪县志》云:“徽为朱子阕里,彬彬多文学之士”;[3]《道光徽州府志》则说:徽州“人文辈出,鼎盛辐臻”;[4]元末学者赵汸《商山书院学田记》更称:“新安为东南邹鲁。”[5]徽州之所以“儒风独茂”,“人文辈出”,成为“东南邹鲁”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科甲蝉联”,即徽州以盛产进士而著称。徽州因其历史与人文的特殊性,历来为学界所关注,而进士作为一个特定群体,也同样成为研究的热点所在。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徽州进士数量及其地理分布进行考察,以期为相关研究积累一点素材。 一 关于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各研究者得出的数字相去甚远。今列举几种说法:吴宣德《中国教育通史》明代卷中,利用了《题名碑录》等文献对明代各县的进士数据进行了统计,其数据是以户籍所在地为依据的,对寄籍的进士按照寄籍地为准,得出的徽州进士数据为340人。[6]吴建华《明清苏州、徽州进士数量和分布的比较》中的数据是405名。[7]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中的数据是452人。[8]出现如此分歧的原因,是明代徽州人因为经商、做官等原因,“多客游于外,往往即寄其地之籍以登仕宦者”。[9]在这些数据统计中,李林琦先生的数字最接近于明代徽州进士的真实数字,不过也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所依据的主要材料是县志。县志的编纂规格较低,所依据的资料有限,有些记载未必可靠,必要的考证也有所欠缺,可谓翔实有余而准确性不够。的确,县志中所记载的进士数量是最多的,但并不是县志所记载的都是徽州进士。第二,如李先生自己所说的,只是“进行了粗略地统计”,其统计方法和统计结果均有可商榷之处。经笔者核实,县志所记载的并不是452人,而是446人,出现统计误差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在统计中只根据各志的记载进行了笼统的加总,而没有注意到其中各 *作者简介:宋长琨,1964年生,黑龙江青冈县人,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专业在读博士。

天启初年在职官员列表

【天启初年在职官员列表】 注: 一、带★号的是本人认为可堪重任的人员, 二、表中所任职位是其天启初年曾担任职位,并不是天启初年一直担任此职 三、下表按入仕(中进士或中举人)年份排序 名诲籍贯入仕年份出生年天启初年任职 周嘉谟武昌汉川隆庆五年进士 1546 吏部尚书 ★赵南星真定高邑万历二年进士 1550 左都御史 孙玮华州渭南万历五年进士?兵部尚书 ★钟羽正青州益都万历八年进士 1554 副都御史 李懋桧泉州安溪万历八年进士 1554 南京兵部郎中 黄克缵泉州晋江万历八年进士 1550 兵部尚书 杨东明归德虞城万历八年进士 1548 太常少卿 ★叶向高福州福清万历十一年进士 1559 内阁首辅 崔景荣大名长垣万历十一年进士?宣大总督 ★张问达西安泾阳万历十一年进士?吏部尚书 朱国祚嘉兴秀水万历十一年进士 1559 内阁大学士 ★赵彦延安肤施万历十一年进士?山东巡抚 陈道亨南昌新建万历十四年进士?工部侍郎 王德完?万历十四年进士?太常少卿 朱国桢湖州乌程万历十七年进士?礼部侍郎 ★王纪平阳芮城万历十七年进士?刑部尚书 刘一燝江西南昌万历十七年进士 1567 内阁大学士 沈儆炌湖州归安万历十七年进士?云南巡抚 高攀龙常州无锡万历十七年进士 1562 光禄少卿 冯从吾陕西西安万历十七年进士 1556 左佥都御史 姜志礼常州丹阳万历十七年进士?江西参议,后任江西巡抚 程绍济南德州万历十七年进士 1557 太常少卿 ★董汉儒大名开州万历十七年进士 1562 工部侍郎,后调湖广巡抚★★朱燮元绍兴山阴万历廿年进士 1566 四川巡抚 ★乔允升河南洛阳万历廿年进士?刑部侍郎 ★韩爌平阳蒲州万历廿年进士 1564 内阁大学士 ★曹于汴平阳安邑万历廿年进士?大理少卿 ★王在晋苏州太仓万历廿年进士?兵部侍郎 ★★毕自严济南淄川万历廿年进士?太仆卿

[野史乱弹]中国古代文科进士数量最多城市排名

[野史乱弹]中国古代文科进士数量最多城市排名 一、江苏苏州:这个城市不用细说,中国古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状元之乡,院士之乡,科技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仅明清两代苏州进士792名,昆山271名,太仓208名,吴江180名,常熟366名。苏州进士名人:范仲淹、范成大、钱谦益、瞿式耜(明末民族英雄)、翁同龢(状元)。 二、浙江杭州:文化仅次于苏州的地方,但进士数量不会少于苏州。明清进士1034名,宋代由于南宋定都临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杭州进士数量肯定最多。杭州进士名人:沈括、于谦、袁枚、龚自珍。 三、江苏常州:据说古代人才数量排名中国第四。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文科进士1546名,其中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以上数字不包括常州的属县。赵翼,阳湖人(今常州),乾隆二十六年(1761)探花。原先在殿试时本来排在第一名,陕西王杰第三,但乾隆认为江南的状元太多,而当时正对西北用兵,需要重视西北,陕西从未有过状元,所以两人试卷对换,王杰成为清代唯一的陕西籍状元。虽说状元与探花相去不远,但从此两人的命运却迥然不同,王杰青云直上,赵翼却诸事不顺,最后只当了个兵备道,他后来遂辞官主讲安定书院,精研诗文、史学,成为一代诗文家、诗论家、史学家,有《瓯北集》。 四、福建福州:历代文状元19名;唐代文进士34名,宋代进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进士),明清进士933名,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的科举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该科状元郑性之(侯官人),榜眼孙德舆(福清人),探花黄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状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属县永福(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民族英雄林则徐,侯官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 五、浙江绍兴:据历代府、县志书《选举》进士名录辑录,仅绍兴市区及绍兴县就有1216名,其中状元11名,榜眼7名,探花5名。绍兴进士名人:贺知章、陆游、蔡元培。 六、江西吉安:历代进士约3000名。其中庐陵县(今吉安市区)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进士分别为4名、296名、11名、134名、33名;泰和县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进士分别为1名、140名、3名、204名、11名;吉水县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进士分别为1名、202名、20名、217名、22名,安福县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进士分别为110名、5名、169名、40名。吉安进士名人:欧阳修(省元,即会元)、文天祥(状元)、杨万里、解缙。七、浙江宁波:从唐至清,宁波共有进士2483名,其中明清鄞县进士693名,余姚436名。余姚人,大思想家王守仁号阳明,进士出身,其父王华为明成华十七年(1481)状元。创建“天一阁”藏书楼的范钦,鄞县人,也是明代进士。 八、福建莆田:莆田为“文献名邦”,历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清代只有50多名

明代徽州双籍进士考

明代徽州双籍进士考① 宋长琨 摘要:明代按照户籍所在地对居民编户,形成以户籍、乡贯为支撑的籍贯制度,户籍为居民的户口类型,乡贯则是居民的户籍所在地。因为地域性水平流动的缘故,有些进士的户籍所在地即乡贯,与他们的原籍并不一致,此为双籍进士;此外还有些进士,虽然户籍没有发生变动,但长期寄居外地,是事实上的双籍进士。在明代徽州的454名进士中,双籍进士共有165人,超过徽州进士总数的三分之一。寄籍、寄居外地的徽州双籍进士,多集中在两淮、两浙的产盐区和江浙一带商业十分发达的都市,沿大运河、长江、太湖等水系分布,这与同时代徽州商人的经营地域是大致相同的。 关键词:双籍进士;明代徽州;户籍;乡贯 SONG Chang-kun (Associate professor, be studying phD 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Double Jiguan Jinshies of Huizhou in Ming Dynasty Abstract:In Ming Dynasty, there are two dimensionalities of Jiguan system, the one i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another is residence registratio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books the kind of Fuyi which a family undertaking, and residence registration books the place where the family inhabiting. Because of the horizontal flow of society, some Jinshies’ residences were not their ancestral homes, the kind of Jinshies is called Double Jiguan Jinshies; on the other hand, although some Jinshies had not removed their household registering places, but because they inhabiting in other regions for long times, and became actually Double Jiguan Jinshies. In the amount of 454 Huizhou Jinshies in Ming Dynasty, there were 165 people who had Double Jiguan, this figure surpassed one-third of the total number. The Double Jiguan Jinshes of Huizhou who Removed or inhabited in other regions, converged on the area where producing salt like Lianghuai and Liangzhe, commerce being prosperous like Jiangnan and Zhejiang, closing to the rivers or lakes like Changjiang, Dayunhe and Taihu. This regional distributing phenomenon is completely same as the contemporary Businessmen of Huizhou. Key Words:Double Jiguan Jinshi; Huizhou in Ming Dynasty; Household Registration; Residence Registration 引言 在明代,科举考试与赋役制度一样,是按照人的户籍所在地为依据的,一个学子要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这个报名地点的限制,使得流寓、寄籍外地的人,不得回到原籍参加报名、考试,而只能在寄籍地报考。如崇祯四年进士韩如愈,其籍贯上说:“兴化籍,黟县人。”[1]这是说,他是直隶徽州府黟县人,但入了浙江衢州府兴化籍,乡贯在兴化,他的报名考试地点在兴化。这样,韩如愈就有了“两个籍贯”。象韩如愈这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籍贯的进士,被当代学者称作双籍进士。 明代双籍进士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与明代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以及社会地域性水平流动的普遍加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此种现象,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沈登苗先生的《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该文通过对《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等著作进行考察,提出并具体表述了双籍进士的概念,沈先生通过对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占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的双籍进士的历朝和地区分布的统计,以及这些进士祖籍的流动分析,对明代的户籍政策、科举制度及其在巩固边防,稳定政治,促进各地区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全面展示。[2]本文作者吸收了沈先生的 ①作者简介:宋长琨,1964年生,黑龙江青冈县人,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专业在读博士。

明代徽州进士表

明代徽州进士表 明代徽州进士表 宋长琨 姓名字号年号及第年份县份乡里户籍行实出处江崇时洪武四年辛巳歙县牌头乾隆县志 胡昌龄太冲洪武十八年乙巳歙县歙城典故纪闻 程善复初洪武十八年乙巳婺源在城江南通志 程源洪武十八年乙巳婺源江南通志 任亨泰古雍洪武二十一年戊辰休宁鼓楼下明史吴伯宗传郑道同好问洪武二十四年辛未歙县长龄弘治府志郑潜传汪回学颜洪武三十年丁丑休宁万安弘治县志 唐吉祥彦祯建文二年庚辰歙县槐塘民籍弘治府志 朱元贞粹夫建文二年庚辰婺源香田民籍弘治府志 金辉士辉永乐二年甲申休宁珰溪康熙府志 汪献惟臣永乐二年甲申休宁洪方新安名族志 俞士真还白永乐二年甲申婺源汪口江南通志 汪良士时彦永乐二年甲申婺源大畈新安名族志 王士真永乐二年甲申婺源城北江南通志 汪景明永乐二年甲申黟县横冈江南通志 汪彦纯永乐二年甲申黟县南屏江南通志 胡文郁永乐二年甲申黟县潭口民籍江南通志 汪善存初永乐四年丙戌歙县潜口江南通志 汪澍汝霖永乐四年丙戌黟县黄陂江南通志 方勉懋德永乐十三年乙未歙县潜口上市民籍弘治府志 郑行简汝敬永乐十三年乙未歙县郑村民籍江南通志 张文忠季立永乐十三年乙未婺源甲道民籍江南通志 王俊得大本永乐十三年乙未黟县东珠川民籍弘治府志 胡永兴彦隆永乐十六年戊戌祁门赤桥康熙府志 谢志道士先永乐十六年戊戌休宁安岐新安名族志

王圭永乐十六年戊戌黟县丰溪江南通志 周昌文昌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祁门南门道光府志 叶蓁永茂宣德二年丁未歙县新州弘治府志 杨宁彦谧宣德五年庚戌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 吴宁永清宣德五年庚戌歙县莘墟民籍明史于谦传 程宪伯度宣德五年庚戌婺源城西民籍弘治府志 汪敬益谦宣德八年癸丑婺源城西民籍弘治府志 方贵文本忠正统元年丙辰歙县中塘民籍江南通志 程思温叔玉正统元年丙辰婺源种德坊民籍明史王佐传 康汝芳仲实正统元年丙辰祁门曲坞民籍康熙府志 程信彦实正统七年壬戌休宁陪郭民籍明史本传 许仕达廷佐正统十年乙丑歙县许村民籍明史曹凯传 李友闻进明正统十年乙丑祁门北隅民籍弘治府志 胡深文渊正统十年乙丑祁门城东民籍江南通志 杨宜彦理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歙城民籍江南通志 江真士元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城东民籍江南通志 朱永宁孟康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城北军籍康熙府志 程昊希大正统十三年戊辰婺源凤岭民籍康熙府志 汪回显汝光正统十三年戊辰祁门井亭军籍弘治府志 庄歙尚源景泰二年辛未歙县庄村民籍弘治府志庄观传方暕文郁景泰五年甲戌歙县潜口上市民籍道光府志方勉传程景云时望景泰五年甲戌休宁泰塘军籍江南通志 程永号暘谷景泰五年甲戌婺源梘溪民籍新安名族志 程泰用元景泰五年甲戌祁门善和军籍弘治府志 吴真秉诚天顺元年丁丑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 朱檼伯承天顺元年丁丑婺源松岩里儒籍弘治府志 程广克勤天顺元年丁丑婺源城西民籍江南通志 谢润德泽天顺四年庚辰祁门王源民籍弘治府志 饶钦克恭天顺四年庚辰祁门胥山民籍弘治府志 汪杲廷辉天顺八年甲申休宁上溪口民籍道光府志

中国历代黄姓文武状元(共20名)

中国历代黄姓文武状元(共20名) ?弘扬“江夏”精神,挖掘“黄氏”文化,继承优良传统,传承家族美德!定期推送黄氏家族文化,黄氏家族活动,黄氏家族风采,黄氏宗亲交流,黄氏宗亲资源共享等诸多优质内容,重服务黄氏家族的平台!中国历代黄姓文武状元(共20名)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类似今天高考的榜首。文科的是文状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中国乃至东亚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则是越南阮朝于1919年举行、东亚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之进士第一名阮丰贻。一、黄凤麟(555年—626年),字魁熹,号江夏逸叟,黄州江夏人。据《中国历代文状元名录》记载:“黄凤麟,湖北江夏郡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又据《湖北通志》之“人物志·选举表”和《江夏历代黄氏世恩》中记载:“隋炀帝乙丑科进士第一(即605年乙丑科状元),历官弘文馆编撰、直学士、比部员外郎、侍御史。”他是中国科举取士制度以来,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二、【武】黄仁泽(890-965年),一名仁沨,又名诜。号仓山生,福建侯官(福建莆田黄巷)人。唐校书大学问家黄璞第五子,昭宗乾宁二年(895)乙卯科武举状元。累官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

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百林),事迹载福州志。三、黄仁颖(900-962年),字福佑,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行离廿二。祖籍三山莆阳(福建莆田黄巷)唐御史黄滔孙,幼敏慧好学,善诗文。少年时代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时常登上狮山甲第亭攻读。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高中丁亥科状元。初授编撰、校书郎,历迪功郎、四门学正。然遭宰相安重排挤,被贬为主客郎中,继受封为后唐节度使。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黄仁颖见朝政无所建言,便辞官归晋江潘湖欧厝里。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黄仁颖卒于家,享年62岁。南唐主·李煜赏其才,特赐黄仁颖谥号“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著有《黄状元文集》五卷。其诗《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黄氏卷》。四、黄崇嘏(830-900年),女,临邛(今四川邛崃)人,记载五代十国历史的《十国春秋》中《前蜀》12则记载了黄崇嘏的生平事迹。父亲曾在蜀中任使君,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工诗善文,琴棋书画,无一不精。12岁父母亡故后,家境清寒,与老保姆相依为生。成年后常女扮男装,四处游历。公元888年,因故被诬为纵火人,写诗向知州周庠辩冤,得其赏识。获释后,经周庠推举,代理司户参军一职。周庠又欲将其女嫁予黄崇嘏为妻。黄无奈修书一封,表明“女身”,并向周庠辞职。归乡后,守贫而终。关于黄崇嘏身世,又有其曾代兄考中状元一说,故其素有“女状元”之美称,为黄梅戏《女驸马》之原型。五、黄裳(1044-1130

明代徽州双籍进士表

附表2 明代徽州双籍进士表 姓名字号年号及第年份原籍户籍所在地双籍类型任亨泰古雍洪武二十一年戊辰休宁襄阳移籍于外郑道同好问洪武二十四年辛未歙县扬州寄籍两淮汪善存初永乐四年丙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杨宁彦谧宣德五年庚戌钱塘歙县移籍徽州 吴宁永清宣德五年庚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方贵文本忠正统元年丙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程信彦实正统七年壬戌休宁河间寄籍于外 许仕达廷佐正统十年乙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杨宜彦理正统十三年戊辰钱塘歙县移籍徽州 程景云时望景泰五年甲戌休宁陕西宁夏卫寄籍于外吴真秉诚天顺元年丁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江弘济本深成化二年丙戌歙县桐城寄籍两淮 程敏政克勤成化二年丙戌休宁河间寄籍于外 叶亨叔通成化五年己丑休宁闽县寄籍于外

吴宪肃清成化八年壬辰歙县钱塘寄籍两浙 洪远克毅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黄华实夫成化十七年辛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吴瀚容之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程玠文玉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曹祥应麟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汪侃仲和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汪渊深仲弘治三年庚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程材良用弘治九年丙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汪大章一夔弘治十二年己未休宁贵州普定卫寄籍于外曹深文渊正德三年戊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王宠仲锡正德三年戊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汪玄锡天启正德六年辛未婺源休宁内部寄籍 吴继隆栋卿正德九年甲戌歙县休宁寄居两淮 林时懋易正德十二年丁丑休宁汝阳寄籍于外 鲍说希傅正德十六年辛巳歙县大兴寄籍于外 查应兆瑞徵正德十六年辛巳休宁长洲寄籍于外

程旦孟明嘉靖二年癸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许琯伯和嘉靖二年癸未歙县当涂寄籍于外 查懋光允谦嘉靖五年丙戌休宁长洲(太医院)寄籍于外 程烈惟光嘉靖八年己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黄训学古嘉靖八年己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王献芝德仁嘉靖十一年壬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 余光晦之嘉靖十一年壬辰祁门江宁移籍于外 吴应奎干宿嘉靖十四年乙未休宁钱塘寄籍于外 1 汪伊汝衡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查秉彝性甫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海宁寄籍于外汪一中正叔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江珍民朴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查懋昌允言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休宁长洲(太医院)寄籍于外汪道昆伯玉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程嗣功汝懋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郑绮汝文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程金德良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方良曙子宾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程大宾汝见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尹校原学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歙县顺天府锦衣卫寄籍于外程道东震伯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王天爵子修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歙县吴县寄籍两淮许国维祯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歙县歙县寄居常州李汝节道亨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嘉定嘉定移籍于外张一桂穉圭隆庆二年戊辰歙县祥符寄籍两淮郭庄子蒞隆庆二年戊辰歙县陕西巩昌卫寄籍于外黄金色鍊之隆庆二年戊辰休宁钱塘寄籍两浙吴自新伯恒隆庆二年戊辰祁门江宁寄籍于外方扬思善隆庆五年辛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曹楼世登隆庆五年辛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罗应鹤德鸣隆庆五年辛未歙县歙县

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大宗与进士家族

明代徽州的进士大姓、进士大宗与进士家族 ——兼谈家族背景对进士政治地位升迁的影响 宋长琨 摘要:明代徽州共有454名进士,他们在不同姓氏、宗族和家族中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出10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姓”有15姓,共出进士333人,占总数的73%;出3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宗”有42支,共出进士197人,占总数的43%;出进士2人以上的“进士家族”有45个,共出进士124人,占总数的27%。454个明代徽州进士中,有129人成为三品以上高官,其平均高官几率为0.28,来自“大姓”进士的高官几率,略低于这一均值,而“大宗”进士和“家族”进士,其高官几率则高于这一均值。197名“大宗”进士中,有103人同时为“家族”进士,如果减掉彼此交叉的这103人,则其余94名非“家族”进士的“大宗”进士,其高官几率反而低于均值。可见,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是家族背景,而非姓氏或宗族,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徽州;进士;家族;高官几率;明代 进士是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政治精英,进士群体在科举考试尚处起步阶段的唐代即已崭露头角,并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官僚政治的主要构成和主导力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当然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致。明代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关于传统之宗族社会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宗族社会传统与官僚政治文化之间,有一个最好的纽带,就是进士。明代徽州进士背后有其深刻的宗族文化印记,而他所面对和投身的则是明代官僚政治和皇权政治的舞台,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背景进行研究,无疑是贯通明代徽州社会与明代政治文化之间的桥梁,使得彼此悬隔的两个领域由天堑变为通途。时下,进士研究已经开始从宏观领域转入微观层面,对于不同地域进士的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尤其对于徽州进士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本文作者运用史料考据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分布状况

徽州古城景区简介

徽州古城景区简介 门票: 欣欣票价:80元起(省20元)。A.免费政策:儿童1.2米以下or70周岁以上白叟免票B.优惠政策:儿童身高1.2-1.4米之间、60周岁-7周岁白叟凭相关证件(身份证、老年证)购买优待票开放时间: 8:00 —17:00 交通概况: 徽州古城自驾车路线:景区内景点和景点之间距离不短,自驾游是最好的选择,实在不可就坐本地的公交车和摩的,尽管如此去其他景点的时间也需不少。上海自驾车路线:沪杭高速二个小时的行驶,进入了杭州的绕城公路,大约行驶半个小时,进入杭州至黄山的杭徽高速。徽州古城乘车路线:自助游线路介绍:A线:渔梁——太白楼(赠点)——徽园——许国石坊——陶行知纪念馆——斗山街B线:徽园——许国石坊——陶行知纪念馆——斗山街——渔梁——太白楼(赠点) 徽州古城简介: 徽州古城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核心,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古城五峰拱秀,六水迴澜,山光水色,楚楚动人。景区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徽州古城景区辖六个景点:东方凯旋门——许国石坊,徽商花园——新安碑园·太白楼,江南第一街——斗山街,徽商之源—渔梁古埠,徽州大不雅园——徽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行知纪念馆。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名。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当面错过,后报酬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彼此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许国石坊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博行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长短不一,疏朗多姿。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表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示手法。 现存的南樵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东樵楼别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这两座樵楼咫尺相望。

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共3篇

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 升迁共3篇 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1 明代徽州官员中不乏拥有双重身份的进士。这些人中,有许多人的家庭背景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父亲或祖先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对于他们自己的升迁非常重要。然而,即使在出身有利的情况下,他们要想在官场上获得成功,仍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不断的努力。本文将探讨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的关系。 首先,从婚姻与家庭背景方面看。据统计,明代徽州双籍进士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祖先在徽州的地方豪族中有一定的地位。这些人的祖父辈、父亲辈多数都是在地方政治上崭露头角的人物,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望与地位。因此,他们自己的出身也就有了保障。 另外,对于徽州双籍进士而言,婚姻也非常重要。许多徽籍进士习惯选择婚姻对象,优先考虑家庭背景或其他条件。预计或应征进士,会非常重视甚至慎重考虑婚姻的对象。由于他们往往有显赫的家世,如果娶了一个也出身名门,家庭背景相当于都有向上的趋势。 其次,从选才与升迁方面看。在明代,对于进士的选拔十分严格,要经过在一定区域内的初试、会试和殿试等各个环节竞争胜出。所以,具有优秀之资的候选人才能够被优先考虑,而家

世的背景不过是被用来检验资质的一个条件。 在徐文长编辑的《明徽州府志》中,记载了1476-1619年间徽州地区的307名进士。其中共有67人归属徽籍进士,另外 240名则是外籍进士,但不少也与徽籍进士交往、联姻,共享 各种资源。 再者,升迁在明代徽州官场上的可能性并不是变数,而是分为“排行榜”和“裔属制”两类。对于“排行榜”制度而言,进士之间的升官都是基于排行榜。如果在官场上表现优秀的话,很容易晋升。而对于“裔属制”而言,是指官职的继承问题。如果获得了强大的背景,那么就很有可能得到一个甚至更高的官职。当然,这种方式除非有优秀的才能,否则往往不会成功。 因此,总体来说,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家世在增进个人声望和资源优势方面起到作用,但是升迁的信念和目标,主要是取决于双籍进士自己的实力和努力。家庭背景更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和传承知识、情感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支持,对于双籍进士的升迁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家庭背景在其地位升迁中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进士的个人实力和努力更为重要,而家庭背景则主要提供支持和传承方面的帮助。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则主要依靠优秀的表现和个人能力,在“排行榜”和“裔属制”两种制度下取得成功。总之,徽州地区的双籍进士在明代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徽州家谱史料价值探微——以《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为例

徽州家谱史料价值探微——以《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为例操宇晴 【摘要】家谱是记载家族繁衍发展历史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一部典型的明清时期徽州族谱——《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从其保存大量的家族史文献资料、社会经济史资料以及村落社会史资料三个方面探讨,可以看出该谱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探究徽州族谱的史料价值,对研究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1 【总页数】5页(P114-117,128) 【关键词】潭渡黄氏;族谱;史料价值 【作者】操宇晴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3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可谓是著名的“谱牒之乡”,保存至今的家谱数以千计,徽州家谱是徽学研究的重要支撑。而以一部体例精详、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信谱作为个案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徽州宗族社会发展与变迁奠定基础。在这一方面,诸多学者都采取此种方式进行相关阐释,这些研究考察其编纂、体例等相关问题,揭示了徽州谱牒的资料价值。①以一部徽州家谱作为个案研究的文章很多,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王振忠:《一部徽州族谱的社会文化解读——〈绩溪庙子山王

氏谱〉》,《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3期;栾成显:《新安大阜吕氏宗谱》研究,《徽学》第六卷,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徐彬:《万历〈灵山院汪氏十六族谱〉的编纂特点及价值》,《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刘道胜:《明代徽州珍稀族谱〈程典〉考论》,《历史档案》2012年第3期。笔者选取其中体例严谨、内容详尽、臻于成熟的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以下简称《黄氏族谱》)为考察对象,试对其史料价值作初步考察分析。 《黄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明隆庆年间黄玄豹重编,雍正九年(1731)校补刻本。此谱在国图善本部、北京大学、上海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等均有收藏,版本相同,兹选取上海图书馆藏本以作研究。族谱目录如下:卷一《新安各派迁支执掌图》《执掌图注》;卷二《江夏新安各祖世系》《潭渡村全图》《潭渡村全图》《潭渡世系古图》《潭渡世系古图辩》《总图辩证》;卷三《潭渡各祖生殁表》《潭渡各支生殁表》;卷四《家训》;卷五《祖墓》,保存了潭渡黄氏祖墓信息,万历清丈以及与周边宗族诉讼的史料;卷六《祠祀》,保存了大量祭祀方面的史料;卷七《家传》记载孝友、厚德、高义、质行、方正、狷介、智略、宦蹟、理学、雅尚、艺事诸传共73篇,这些是研究明至清初潭渡黄氏家族中文人、仕宦、商贾等重要人物史料;卷八《闺范》,载有孝妇、贤妇、节妇、烈妇、贞女、孝女、烈女传记共63则,保存了潭渡黄氏家族中妇女相夫教子、持家、家庭教育等史料;卷九、卷十《文献録》,收录家族文献共计128篇,尤其注重保存传、 行状、墓志铭等丰富的传记资料,是研究这个家族商业经营、科举仕宦、文人士大夫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此外,卷首有雍正八年及雍正九年时由黄氏裔孙撰写的新序7篇,明时旧序6篇,修谱随记一则,这些是了解成该谱书过程的重要史料; 谱局校对裔孙名目一则;谱尾还有书后6篇,书事3则,附纪8则,新、旧跋各 1则。 《黄氏族谱》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它既是研究黄氏家族明至清前期历史重要文献,

朱姓明代王族字辈

朱姓明代王族字辈 纵观中国上下几千年,横览世界数百国,历史上的王朝政权创建者,大都出身于王侯贵族,或来自于达官名宦之家,鲜有平民百姓出身。然而,那个屹立于世界东方长达276年之久的泱泱大明王朝,其皇族血统却来源于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家族——徽州凤阳朱氏。 朱元璋,安徽凤阳人,祖籍可寻踪至金陵句容(今江苏句容县)朱家巷,家境贫寒。但自幼聪明才智远超常人,身材高大,大耳朵,声如洪钟,颇有王者的气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朱元璋趁乱而出,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灭了元朝,开创300年大明江山。大明帝国曾经强盛一时,朱姓也成为尊显的“国姓”,加之朱元璋大封子孙,致使朱明宗室人口庞大无比。朱元璋之子明成祖朱棣虽是篡位之君,但也不愧是个有为之君,其雄才大略、卓著功绩,甚至超过其父。其后,明朝也颇有一些有建树的皇帝,但也不乏不消的子孙,致使大明终被清所灭。明代以后,朱姓最鼎盛的时期已经过去,清朝时凤阳朱姓更遭到镇压,但仍有许多优秀的朱姓子孙,他们不求在政治、军事上发展,而将全部智慧和精力投身于学问和文化的研究,创下令人注目的成就,如明末清初的杰出艺术家八大山人朱耷、朴学家朱筠、文学家朱彝尊、文字学家朱骏声、中国文坛上杰出的翻译家和天才诗人朱生豪。现代则出现了著名的将军朱绍清、一代伟人朱德、著名文学家朱自清。 朱元璋为秦愍王朱樉后裔制订的20个派字是: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朱棡后裔,以: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20字为派语。 楚王朱桢后裔,以: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等20字为本族派语。 代王朱桂后裔,以: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等20字为派语。 庆王朱椭后裔,以: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衍,骘眷发需昆”等20字为本支派语,以分昭穆。 朱撼后裔以: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等20字为派语。 韩王朱松后裔,以: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沈王朱模后裔,以: “佶幼诠勋胤,恬理效回瑝,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等20字为本系派语。 唐王朱桱的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等20字为本系派语。 伊王朱(木彝)的后裔,以太祖所定的: “禺页勉諟讦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等20字为本系派语。

明代正统年间进士地理分布考--兼与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商榷

明代正统年间进士地理分布考--兼与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 地理分布》商榷 陈之林 【摘要】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一书是目前史学界关于明代进士地理分布统计影响最为广泛的著作,甚至成为当下许多人进行相关研究的依据;然以现存正统间诸科《进士登科录》并辅《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等科举文献对其同期进士地理分布的统计数字进行比对,则发现其中存有可商或讹误达17处。%Professor Wu Xuand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Jinshi in the Ming Dynasty is currently most widely used on statistic of the Jinshi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ing Dynasty in historians,even becomes the basis of related research at moment , as for many peo-ple. But comparing the statistics of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ver the same period with the recordation in the existing examination docu-ments in Zhengtong years,such as Jinshi Dengke Lu,Huangming Jinshi Dengke Kao,Huangming Gongju Kao ect,we can find inaccuracies up to 17. 【期刊名称】《武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5)007 【总页数】5页(P20-24) 【关键词】明代;正统;进士;地理分布 【作者】陈之林

明代文人叶权三考的论文

明代文人叶权三考的论文 叶权;籍贯;生卒年;《御倭十二策》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12)03034503 叶权是明代文人,所著笔记《贤博编》为现代学者视为“明中叶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对外贸易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资料。[1]点校说明而他的籍贯、生卒年以及所上《御倭十二策》等存在问题,扑朔迷离,需要勾考,以期对明史、文学史等研究有所裨益。 一、叶权籍贯考 叶权,字中甫。他的籍贯,《贤博编》的程涓“序”,说他是明万历时徽州休宁人,但又提到另一种说法:“籍钱塘,诸生”。[1]程涓序似乎将休宁、钱塘二说并存,其它资料也有类似记载:康熙、道光《休宁县志》皆曰:“叶权,字中甫,中市人。”[2]344中市是休宁的一个地名。而《休宁名族志》既载:“叶权,中市人。”[3]53又说:“权,浙江杭州府庠生,学识该博,有经世才。”[3]502 那么,叶权到底是休宁人还是钱塘人? 据《新安名族志》的记载:叶氏在休宁的历史很悠久,“‘未有休宁县,先有曹、吴、刘、叶。’此盖相传古语。”[4]422叶权的先辈一直住在休宁昼锦的中市,据《休宁名族志》记载:叶权祖先的叶高玹,在明代“由城南始迁于此”,所谓“永乐改元,始卜居焉”。[3]500501叶高玹生三子:天成、天汉、天赐。叶权由叶天成这一支繁衍而来,氏系为:叶高玹-叶天成-叶荣-叶富端-叶万胜-叶权。可见,从始迁祖叶高玹到叶权已经六代。 又据《休宁名族志》记载,从叶高玹到叶权曾祖父名叶荣,都住在中市。叶荣“好读书,能文辞,彬彬为儒者”[3]501,但三十岁就早卒。叶荣的儿子叶富端,赖其母闵氏“茹荼抚孤,励志冰霜。教子不事姑息,治家惟务俭勤”,取得功名,为七品“宣议郎”[3]501,到外地任职。叶富端到任后,“惟以光大先世为念,购地筑室,弘壮独甲一时。”[3]501叶富端应是叶权氏系中因做官最早离开休宁并在外地定居的先人。而《休宁名族志》又记载,叶富端及其弟叶富兴活动于浙江杭州一带,其子万邦、万美亦居浙。他们的后代多在杭州一带博取功名:叶葰懋为“浙江仁和县庠生”;叶富兴之子叶万邦更是“望重乡闾,名高两浙,一时名公咸愿与交欢。”[3]502作为叶富端的孙子,叶权自然就落“籍钱塘”。 为此,叶权的祖籍肯定为徽州休宁,至少祖父叶富端早年仍居休宁,但也因叶富端宦游浙江,叶权又为“杭州府庠生”,遂寄籍杭州。 二、叶权生卒年考 《贤博编》的程涓“序”说他是明代“隆、万间人”,但未及生卒时间。而《贤博编》的点校者认为他“生于嘉靖元年(1522),卒于万历六年(1578)”[1]点校说明,未做详细考证和说明。是说法有不妥之处,需要证补。 1.叶权生年。《贤博篇》云:“西湖孤山西溪别墅,洪氏所筑,俄属仇总兵。仇败,归陆锦衣,塑宣公像,渐增华美。今入官。三十年来,余目击更三主,皆世家,而皆不终。”[1]10这条资料提到别墅的归属,历经三个主人:始为洪氏所建,后分别为总兵仇鸾和执掌锦衣卫事的陆炳所得。 仇鸾之事见于明代诸多史籍,他与权相严嵩争宠失利,后“大学士徐阶遂密疏鸾通卤误国状,命锦衣陆炳访之……中道擒之,曰‘此邀卤入寇也。’鸾死一日矣,追戮之,传示九边。”[5]这件事发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贤博篇》说“三十年来,余目击更三主”,上推三十年,应当是嘉靖元年(1522)。但洪氏筑西溪别墅及洪、仇主人更替时,叶权不可能年幼,很难“目击”感知。为此,叶权“至少生于嘉靖元年(1522)之前”,这种表述可能更确切一点。 2.叶权卒年。《贤博编》万历间黄应台刻本,也是现存唯一刻本,未明载叶权的卒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