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阅读笔记

中文系97级黄海涛指导老师:艾晓明教授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是当代小说批评理论中的重要学说。二者均采用语言学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着重在形式技巧层面上对小说的结构规律、叙述机制和文体技巧进行研究和探讨。二者运用于小说批评实践,有利于突破小说传统批评仅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的局限,使小说结构和形式技巧的分析更趋科学化和系统化,从而开拓了文学批评的广度和深度。在叙述学与文体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和理论。这些理论各具侧重点和长处,也均有其盲点和排斥面。北京大学申丹教授新近出版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一书,有别于国内早先出版的一些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介绍性论著,将叙述学与文体学相结合,对二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系统评析,补充修正有关理论和分析模式。特别对两个学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全书约30万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中篇幅分别对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理论进行了系统评析,下篇讨论了叙述学与文体学的辩证关系,对二者的重合面:“叙事视角”、“表达人物话语的不同方式”作了重点论述,是一部对叙述学与文体学理论同时展开研究的学术专著。一

在前言里,作者首先从学术背景和基本立场两方面探讨了叙述学与文体学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全书的逻辑起点。一般来说,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俄国形式主义被认为是二者的共同源头。结构主义将文学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规律、自成一体的自足的符号系统,注重其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叙述学与文体学或受结构主义影响,或直接采用结构主义方法来研究叙事作品。与传统批评理论形成鲜明对照,结构主义叙述学与文体学将注意力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二者同属形式批评范畴。

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之间的一些本质差异:叙述学的目的不在于诠释作品,而是找出叙事文学的普遍框架和特性。叙述学家注重理论模式的建立,注重探研叙事文本的共有构成成分、结构原则和动作规律,忽视创作主体的作用。小说文体学家旨在探讨具体作品中语言特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因而关注作者所作的特定的语言选择。作者还借助美国叙述学家普林斯(G.Prince)对叙述学家的分类,以说明在叙述学研究中,也有部分叙述学家关注具体作品在“话语”层次上表达事件的各种方法,从而与文体学在“文体”层面上发生重合,这是人们经常把属于文体学的理论和分析模式归于叙述学范畴而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阐明了二者同中存异,又互为补充的关系,作者在下面的论述中才好将叙述学与文体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发现以往研究中出现的各种谬误与疏露,引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一特色始终贯穿全书,在本书的正文部分读者可较为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

著名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罗朗·巴特(R.Bothes)在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一文中,建议把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述层:“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前二个层次均属于故事范畴,后一层次大体相当”话语“层。透过巴特的三分法可以看到叙述学通常涉及的三个对象:(故事范畴内的)情节、人物和(与故事相对照的)叙述话语。本书上篇“叙述学理论评析”,作者沿用巴特这一思路,首先对叙述学有关“故事”与“话语”区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然后对叙述学所关注的属于“故事”范畴的人物、情节进行了探讨。

故事·话语

叙事作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源于“故事”与“话语”两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西方传统文学批评中,对叙事作品层次的划分均采用两分法,即用“故事”与“话语”这两个概念来区分叙事作

品的素材与表达形式。在对热奈特、里门-凯南等人将二分法修正为三分法带来的混乱进行澄清后,作者重点转入了对“故事”与“话语”是否可以区分或绝对区分的探讨。

按照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的观点,“故事”指按实际时间、因果关系排列的事件,情节(话语)则可被认为是对素材的艺术处理和形式上的加工,特别指大的篇章结构上的叙述技巧,尤指叙述者在时间上对故事事件的重新安排。由二者的定义,我觉得是否可以作如下理解:“故事”是由按物理时序连缀而成的一系列事件的集合,它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存在着某种同步性;“话语”属于作者在叙述技巧层面上对“故事”的艺术加工,它往往打乱读者阅读时所凭借的心理依据,建构出无法与日常经验进行简单类比的另类“现实”,它使小说创作手法和阅读思维更富于挑战性,也是许多现代派小说得以走出传统叙事理论的窠臼而开创出新境界的原因所在。

在二者是否可以区分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故事具有独立性,故事与话语基本上是分离的,也就是说,无论话语层次怎么表达,读者总是依据生活经验来构筑独立于话语的故事;现代派小说则相反,话语与故事重合的情况屡见不鲜,读者常常感到不能依据生活经验来构筑独立于话语的故事,这时再区分故事与话语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作者认为这种判断也不能绝对化。往往对现实主义小说进行话语层面上的分析,更能发掘蕴藏于文本中的崭新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深层意义来。如作者对老舍《骆驼祥子》里一段祥子内心状况所作的话语分析就颇具新意(见本书第21页)。

文中作者还探讨了20世纪第三人称小说中叙述者常用的一种称为“人物的认知方式”(mind-style)的叙述手法。作者认为这一手法“在一个不同的意义上”导致了话语与故事的重合。在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人称小说中,叙事话语体现的是叙述者客观可靠的眼光。如果叙述者采用“人物的认知方式”的手法,就会在叙事话语这一层次上用故事中某一有特色的人物的眼光。采用不同的叙事眼光意味着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与现实生活不同,现实生活中对某一现存事件的不同叙述常歪曲事实,但在虚构作品中通过某种方式介绍出来的虚构事实常常是唯一的“事实”。作者之所以把这种导致重合的方式称为“不同意义上的”,其中原因,我觉得在于与前述现代派小说中的“重合”相比,作者采用“人物认知方式”导致故事与话语重合,读者完全可以根据生活经验,透过人物的不同视角,构筑出最合乎情理的“事实”,同时感受作者采取人物不同眼光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从而对作者的叙事意图及其希望达到的叙事效果有更清醒的认识。作者引述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一杯茶》中的一段。文本里体现的是女主人公玛丽的视角,由于心情不好,玛丽看什么都不顺眼,“路灯”、“灯光”、“雨伞”不是“悲哀”就是“讨厌之物”。但读者不会将玛丽的所见当作“事实”,而更多感到的是作家对人物心情的巧妙刻画。由此可以认为:人物的视角只有在与事实相左时才可能被表现出来。一旦发生了这种视角与事实相左的情况,就可以说话语与故事发生了重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作者回应了“叙事作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源于故事与话语两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论断。

情节·人物

情节与人物分析是传统小说批评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在西方,过去对“情节”与“人物”的概念和分析对象都较为明了。随着俄国形式主义和欧美结构主义叙述学对叙事作品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者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对二者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在本书上篇二、三章里,作者试图通过对叙述学内部不同情节观和人物观的评析,进而与传统情节观进行比较,以说明叙述学情节观和人物观的实质。例如,在第二章“叙述学的情节观”中,作者对叙述学内部属于故事层面的不同情节观进行了评述: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人类学》一书中提出的“双重对立形式”存在较大任意性,因其构筑的理论模式是先定好一个

基本结构而后选择与其相关的事件,可能产生把任一作品往特定的母结构上生拉硬套的危险。另一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家格雷马斯采用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叙事作品,也存在以上局限性。但他们探讨了故事的深层结构,有助于揭示故事事件的最根本的结构原则和逻辑关系。托多洛夫用句法分析方法除了使读者看到用“叙述句”这一句子形式表达故事内容的结构与普通句子结构之间的某些类似外,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巴特针对“功能层”提出的分析模式就表层情节而言最具实用价值,因为它不仅关注各种行为功能,而且关注在心理小说中起重要作用的信息、标志等成分,但采用该模式描述出来的东西往往一目了然,且有繁琐之嫌(详见38—45页)。又如:在第三章“叙述学的人物观”里,作者将视人物为从属于情节或行动的“行动者”的叙述学“功能性”人物观和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性”人物观相比较,指出两者适用对象存在差异,只有将人物与事件有机结合,两种分析方法的互补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叙述学与传统理论对情节的不同理解时,作者认为,一系列事件能否成其为情节,不仅仅在于因果关系与偶然性的区别,还有故事事件本身在作品中起的结构作用。正因为有了故事事件的框架作用,才能对这些事件在话语层面上作出各种加工,这是情节的本质所在。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针对什克洛夫斯基等人仅仅把故事事件看成是展示文学“借口”,把情节放到话语这一层次而作出的澄清。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不赞成传统批评家将意识流等现代严肃作品视为“情节淡化”或“无情节”的。站在叙述学立场,现代派作品以人物生活中的一些偶发性琐事来引发人物内心活动以及展示人物性格,这种“无变化”、“偶然性”的情节不仅合理,在表现繁杂零散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再现日常生活的偶然性方面,更是讲求完整性、戏剧性的相当理想化的传统“结局性”情节难以企及的。从“心理性”人物观到“功能性”人物观;从“结局性”情节到“展示性”情节,作者探讨的虽然是不同时期的叙述学理论,我们仍可以从中窥见小说批评以及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第四章到第七章构成本书的第二部分——“文体学理论评析”。前言部分在论及文体学与叙述学的差异时曾提到:文体学特别关注作者对特定语言的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文体学家在分析文本时倾向于作这样的探研:作者究竟为何运用了这种特定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什么?在本篇中,作者先对文体学内部各个派别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探讨。然后就文体学有关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是否存在客观关联?这种客观关联是如何产生的?”由于牵涉到文学文体学研究是否还有其继续存在的理由,作者在讨论时对该部分予以了特别关注。最后,作者通过美国批评家劳治、米勒的重复模式来探讨小说文体学存在的某些局限。

文体学的不同派别

文体学内部可根据其运用语言学模式及研究目的的不同而进行分类。在具体探讨时,作者仅选择了与小说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文学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等研究学派,对它们各自的基本分析模式进行了评介。

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其阐释路子基本上与传统批评相一致,借助于经验、知觉和洞察力。但反对一昧凭借主观印象,主张采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文本的语言特征作出较为精确、系统的描写。与新批评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学文体学是在前者衰落之时兴起的,究其原因,作者认为,一是文学文体学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武装了自己,二是该学派采取立场较为灵活,并不摒弃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这恰恰是新批评派从文本独立性出发而讳莫如深的。

功能文体学又称为“系统功能文体学”,特指韩礼德的系统功能文体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别。该理论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传统上文体与内容的界限。它所区分的用于表达经验的“概念功能”属于文体学不予关注的“内容”这一范畴,这有利于揭示小说人物生存活动的性质和观察世界的特定方式。另外,系统功能文体学还特别强调语言、语篇与社会语境的关系,将注意力引向了文本外部的社会历史大环境。这一分析模式因其功能性、系统性和对情景语境的重视使它成为一种较受欢迎的模式。但作者同时认为该模式对一些看上去一目了然的语言现象进行复杂的元语言公式化描写使人感到较为晦涩和难以接受。

话语文体学主要指以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为分析模式的文体派别。在分析对象上,该学派有两点不同于其他学派:一,注重分析对话(非生活中的实际话语),重点是戏剧、小说、诗歌中的人物会话、独白等;二,其分析对象为句子以上的单位,如句子之间的衔接等。这不同于前述学派所注视的词汇的语态、语式等层面上的分析。

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是80年代以来,在重视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的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思潮影响下产生的。该学派把语言和文本视为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同时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因而文体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和批判语言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作者对该学派单纯将文学作品视为社会话语、政治现象、意识形态的作用物并反对对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研究持否定态度。

从作者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不管其立场观点如何,是倾向于文本内部还是文本外部,文学文体学研究特别注意从文本的细部着手,借助语言学工具进行语言描述,以使文学研究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如英国文体学家肯尼迪(C.Kennedy)运用功能文体学代表人物韩礼德(M.A.K.Halliday)提出的及物性系统对康拉德的《特务》(The Secret Agent)进行分析。在选取的一段文本中,分别对描述被害者与谋杀者经验过程的动进行统计和归类,对涉及双方的及物性结构在数量和性质上偏离常规之处一一加以说明。这些被表达的经验与主题意义紧密相联,从而使及物性系统自身具有了相应的文体价值,同时也使得批评家的批评结果更具规范性和说服力。其他的例子还有文学文体学的“逐层推进法”、“逐句推进法”;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开创人之一,英国文体学家伯顿(D.Burton)采用及物性系统来探索文本如何建构自己的(虚构)现实以及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权利关系等。这些研究都显现出文体学家在“细读”的过程中,试图从文本的最细微之处入手来寻找语言与主题意义的内在关联而作的种种努力。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精神无疑是十分可贵的。

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

文学文体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种批评。各种观点争论的原因在于对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的不同理解。作者对语言形式/文学意义之关联的讨论是从皮尔斯(R.Pearce)对文学文体学的批评开始的。皮尔斯认为,从语言现象上升到文学意义的分析方法缺乏理论根据,因为他坚信两者之间的关联是不可论证的,“如果两者之间的联系无法从理论上来独立论证,那么声称某种语言现象代表了某种意义的论断只不过是把事实并置而已”,因而提出要取消处于语言学和文学批评之间的文学文体学。作者则认为,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会在某种文学程式的引导下进行阐释。这些程式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或形式服务于内容);意义法则(语言形式有可能产生文学意义),等等。至于皮尔斯所建议的取消语言学与文学批评之间的文体学,而仅仅进行纯语言学研究和纯文学批评,作者以文学批评本身的文学意义亦源于文本中的语言现象进行反驳。作者看来,实际上文学批评家也运用了语言现象与文学意义两套不同的参照系,因而皮尔斯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况且,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的关联有其客观性。另一位文学批评家费什(S.Fish)认为,文体分析中的语言结构根本不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语言结构以常规惯例为基础,但常规惯例来自于人为的主观阐释,因而语言结

构自然也就成了主观阐释的产物。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涉及到了文体学,也包括叙述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若真如费什所言,对文学文本进行语言结构的描写既“任意武断”又“置读者的阅读过程于不顾”,那么文学文体学研究注定是毫无意义的。在与费什的观点进行交锋时,作者以文体学研究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语言特征—心理效果—主题意义或美学效果的互动性为立足点,进行了较为精辟的论述(详见本书160-169页)。

在本篇论述过程中,作者不时提到小说文体学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如在166页中提到,不少文体学家想完全通过语言结构来证实他们的阐释结果,而作者认为语言结构仅起了一方面的作用,单靠它来证实是不行的。对小说文体学局限性进行的系统论述则放在了本篇的结尾部分的第七章。在这一章里,作者分别评介了美国批评家劳治(D.Lodge)和米勒(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1516571.html,ler)的“重复模式”。劳治的重复模式主要可以归结为一种“结构式”的分析方法,即对全文中一些重要的重复出现的成分进行追踪。而米勒的重复模式关注的是“文字细节”,是修辞形式与意义的关系。这两种模式在方法上都与文体学相似,两种模式与文体学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分析范围和对象上。作者认为:劳治模式将分析对象扩展到作品所描写的事物这一层次;劳治模式更将注意力引向了文本的外部因素(如作者的思想和生活经历、心理、社会或历史现实,以及来自神话传奇的模式等。)这些长处都是总体上有重形式、轻内容倾向的文体学研究值得借鉴的。

本书下篇“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的重合面”是全书论证的重点。作者着重探讨了构成所谓“重合面”的两个方面:⑴叙事视角,⑵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虽然叙述学家和文体学家对这两个层次的研究是出于不同的目的,但作者希望从二者研究的不同角度入手,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叙事视角

作者对叙事视角的探研可分为下面几个小的层次:

1.关于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作者认为,要对叙事视角进行合理分类,首先必须分清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热耐特曾针对布斯和斯坦泽尔等小说理论家在这一区分上的混淆提出了批评,并于1972年在其著名的《叙事话语》一书中较早提出了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的区分。在热耐特看来,斯坦泽尔对叙述视角进行分类时所区分的“(叙述者就是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与“(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在叙述眼光上并无差异,因为二者均采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它们之间的差异仅来自于叙事声音,前者来自于聚焦人物,后者来自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作者对热耐特观点作了两点补充。第一,将两者截然分开有可能掩盖一种现象,即有的作品倾向于在叙述层上采用聚焦人物的语言。如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叙述者刻意模仿聚焦人物不同成长时期的不同语言风格,这样一来,叙述声音一定程度上就变成了叙述者与聚焦人物的“合成体”。我觉得作者与斯坦泽尔在这一区分上的不同之处在于,斯氏是把两种相同叙述眼光的叙事视角区分开来,从而混淆了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作者对热耐特观点的补充,即叙事眼光与叙述视角在某些情况下的区分,是就第三人称叙述内部而言的,对这一点如果没有清楚的认识势必造成新的混乱。第二是把热耐特所区分的叙事眼光从“视觉、听觉”等感知范畴扩展到叙事眼光体现出来的对事物的特定看法、立场观点、或感情态度等领域。作者特别赞扬了俄国批评家厄斯彭斯基(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1516571.html,pensky)《结构诗学》一书中的视角研究所体现出来的全面性。当然,厄氏一文中将“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作者与叙述者”相混淆,作者认为同样是不可取的。

2.关于全知模式该模式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作者认为在分析该模式时必须区分叙述者—作者—隐含作者在文

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有关后两者的区分,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对文中隐含作者的阐述,也有利于弄清文本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的联系。全知模式中的有一种为该模式所独有的隐蔽的评论方式,即叙述者在人物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对人物进行权威性评论。这种隐蔽性的评述往往有利于叙述者采用的表达方式与实际情况之间形成某种对照,从而使文本中的语言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作者对比了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两种译本以说明上述情况(详见本书237页)。在叙事视角层面,全知叙述者往往对人物内心进行有限透视,以产生悬念、增加情节的吸引力和帮助调节叙事距离。但全知模式这种超越凡人能力的中介眼光不仅损害作品,也有损于作品的戏剧性,造成了全知叙述者不得不经常换用人物的有限视角。

3.关于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在视角上的差异作者认为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叙述自我),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经验自我)。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经验自我”在叙述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换用了聚焦人物(被追忆的“我”)的眼光,因此与有限视角类似。但由于在第一人称叙述中经常出现自己目前的眼光与过去的经验视角相重合的情况,经验自我被披上叙述自我的外衣,以及第一人称叙述中特有的双重视角造成的语义的模糊性所体现出来的修辞效果,都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不具备的。这是二者的差异所在。

4.关于视角越界每一种视角模式都有其长处和局限性。在采用了某种模式后,如果不想受其局限性的束缚,往往只能侵权越界。比较典型的视角越界有:从第三人称外视角侵入全知视角(如海明威《白象似的山丘》);从全知视角侵入内视角(如亨利·詹姆斯《黛茜·米勒》的开头部分)。作者认为,视角越界与“(在某视角模式之内的)视点转换”或“视角模式的转换”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违规”。比方说,全知叙述者一般无权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如果全知模式声称自己不知道人物的内心想法,就“违规”侵入了(第一人称)内视角范围。与作者观点形成对照的是,热耐特在《叙事话语》中将“视角变化“与“视角越界”等同起来,将视角的长短变化视为视角变化的唯一标准。而在作者看来,“是否违规”涉及到视角越界的根本性质,才是区分视角越界的合理标准。由此延伸到热耐特所谓“省叙”(paralipsis,即叙述者故意对读者隐瞒一些必要的信息),因其并不涉及视角变化,实际上还是属于前述的叙述声音作用的结果。

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学批评中,人们一般仅注意人物话语本身——看其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是否具有个性特征,是否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等等。而文体学家和叙事学家学家关心人物话语的形式主要因为这些形式是调节叙事距离的重要工具,以及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带来的不同的文体效果。

利奇和肖特根据叙述者介入的不同程度对人物的引语形式作了如下有规则的排列:

完全被叙述部分被叙述完全不受

者控制者控制叙述者控制

———————————————————————————————————————————————

言语行为的间接自由直接自由

叙述体(即引语间接引语引语直接引语

“被遮覆的

”引语)

在此,我仅选择现代小说常用的两种话语模式加以整理。

1.自由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是叙述干预最强,叙述距离最近的一种形式。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它使作者能自由地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它不带引号,与叙述语交织,使叙述流更通畅地向前发展。它使叙述者的自我意识减弱,适于表达人物的潜意识。在《尤利西斯》等经常运用到意识流的现代派作品中经常会运用到这一表达形式。虽然自由间接引语在表面上摆脱了叙述干预,但经叙述者编辑后的带有编辑口吻的“自由直接引语”,可使引述语与叙述语相交互,从而成为拓宽叙事距离的一种方式。

2.自由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与自由直接引语两者的区别在于人称和时态。在英语中,自由间接引语里的第三人称与过去时具有疏远的效果,这样能使读者能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品味人物话语和叙述者的语气。而引述语与人物话语的结合,又使自由间接引语兼具了言语行为叙述体的性质。总之,自由间接引语很好的具备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长处,成为现代小说最常用的一种人物话语表达方式。

以上通过阅读笔记的形式,我试图对自己阅读本书时的思考和收获作一个梳理和总结。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研究出现的各种谬误,有的出自于对概念把握不清,有的出自于对不同研究范畴的混淆,有的则出自语言翻译的问题,作者都一一加以指出和纠正。总的来看,作者在学术上采取的是一种兼容和辨证的态度。由于本书的编写一部分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所以有些地方的叙述过程是提纲挈领式的,最后还列出了大量引用书目。因此,以本书为起点,再回溯到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原著,进行对照和思考,并用之于小说批评实践,我想,这是本书于我的较为合适的定位。

文学人类学概说尔雅满分答案

文学治疗的民族志(三) 1 下面关于文化病因学错误的一项是? A、起源于蒙古萨满教 B、将人类病因放到自然环境中考察 C、招魂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疾病 D、将人类生病原因放入历史演变的语境中考察 正确答案:D 2 萨满教将人得病的原因分为几种? A、7种 B、6种 C、5种 D、4种 正确答案:A 3 以下哪一项不是从人类学视角考察《俄狄浦斯王》? A、开头的祭司与俄狄浦斯同时出现 B、盲人先知的角色扮演 C、特拜城前后对比反差的景观 D、老国王与俄狄浦斯的争执地点 正确答案:D 4 萨满教的人认为念诵百万遍的六字真言有哪些功效?() A、消除百千孽障 B、到达不灭净土 C、免除地狱之苦 D、献出真身,离地成佛 正确答案:B 5 蒙古萨满教认为,人会得病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A、内在原因 B、外在原因 C、历史原因 D、社会原因 正确答案:B 6 萨满教在亚洲那一地区的民间较有影响力? A、西北亚 B、西南亚 C、东南亚 D、东北亚 正确答案:D 7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著名悲剧,其作者是? A、埃斯库罗斯 B、狄奥尼索斯 C、欧里彼得斯 D、索福克勒斯 正确答案:D 8 在原始文化中,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哪一种类型的? A、历史性 B、突发性 C、社会性 D、个人性 正确答案:C 9 《阿姐鼓》中的阿姐是为诉说冤屈才被迫变成鼓的。 正确答案:× 10 萨满教认为人生病的原因主要是人内部各个器官不协调所致。 正确答案:× 11 从宗教的意义上看,《俄狄浦斯王》实际上是一个禳灾的仪式。 正确答案:√ 12 朱哲琴的《阿姐鼓》反映了中国90年代的文化现象。 正确答案:√ 13 蒙古的萨满教是亚洲萨满教的起源,其文化形态就是萨满教目前常见的文化形态。正确答案:× 文学人类学概说 什么是文学人类学 1 “文学是人学”是谁最早提出的?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列宁 C、高尔基 D、马克思 正确答案:C 2 下列关于文学人类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跨越了两个学科 B、它诞生于19世纪初 C、它比传统的文史哲学科出现的早 D、它等同于文化人类学 正确答案:A

叙事学

“这下”的语篇功能以及相关汉语教学问题 “这下” 出现在博雅汉语中级口语教材中“表示由前面的事情引出后面的结果” 问题意识不强留学生用错、少用:缺乏实例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仅8例 错误: 这样这下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下降,跟父母疏远,带来很大的不好影响。 篇章衔接机制的位置问题 主观性叙事语境 “这下”听起来口语性很强,但在日常对话中却极少使用。而多出现叙事性文学作品之中。 叙事文学有三大要素: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 就方式而言,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詹姆斯),但常见的大类主要是展示和讲述。而表示连接的”这下“也正是经常出现于讲述性的叙事语境之中。在这种的叙事方式中,始终活跃着一个叙述者的形象,他记录、讲述,并对他叙述的故事作出各种主观性的评论和解释。 例如:

(15)杨国忠慌里慌张想逃走,几个兵士赶上去,把他的头砍了下来。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 (16)狄仁杰这下可生了气,说:“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杰干这号事,我可干不出来!”(《中华上下五千年》墨人中国戏剧出版社) 而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讨论的其实是叙事角度问题,参考格雷麦斯将叙事角度划分为四分法,短语“这下”出现的叙事语境,多采取第一人称参与者角度或第三人称主观视角的角度进行叙事,且无论人称如何,都属于内聚焦型叙事,叙述者是作品事件的参与者、阅历者,充当所叙事件的的一个角色,事件的全部内容都是从这个角色的眼光来观察、以这个角色的口吻来叙述的,主观感情色彩较浓。例如: (17)而且,我还一边消毒一边对女儿说:“这下可好了,凯尔文死了,鼠也养过了,你总算该死心了,可以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了。” (《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土一族中国青年出版社) (18)看着一向温和亲切的王老师这样声色俱厉,毫不留情,小李想,这下可完了,王老以后再也不会信任自己了。

文体学分析1

《英语文体学》1~7章小结 一.关于文体学 本章主要是介绍了骨水泥与文体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简单的来说,文体学就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和使用语言方式的一种规则。在现代文体学中包括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 这本书主要涉及普通文体学。普通文体学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本书主要讨论一种特定体裁的总体特征。接着,课文简单介绍语言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义和在不同领域人民对语言的不同观点。并且,文章的上下文决定这语言的意思。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称功能和语篇功能,它们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接下来是风格的介绍有四种:集体语言使用特点、个人独特写作风格、表达模式效果、“好”或“漂亮的”文学写作。本书倾向于了解第一种。即问题学的研究限制在特定场合。现代文体学一直在发展,我们得出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文体体裁特征的本质及规律。 二.学习文体学的需要 本章主要涉及学习文体学的重要性。 (一)学习问题学能培养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即应该能分清在不同场合应该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二)对我们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大作用。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采用违反常规的写作方法:背离与重复。这就牵扯到文学批评,对其“描述——解释——评估”,以此突出其作品的鲜明特点。这在文体学上被称为“前景化”。 (三)帮助达到适应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效果。翻译时不可能直译过来,这是由各国文化差异决定的。 三.语(言)[义]的变体 根据语言的使用方式可以把语言分为两种:方言和变体。人们所处的背景和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方言。方言可以分为个人方言(如海明威用语方法)、时间方言(如古今英语用法不同)和社会方言(如男女用法不同)。而语域的变体可以分为几种:社会经济地位变体(不同阶层)、种族变体(美国社会黑白人不通用法)性别变体和年龄变体。 语域是一个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反映,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即告知别人话里所包含的信息。语域有话语范围:特定场合(命令、法律等)与非特定场合(例如应酬性谈话)。有话语方式:口语和书面语。有话语基调:人及际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规范程度)和功能语旨(说话人意欲)。总之方言和语域是相互依靠的,不可能有单独使用的情况出现。 四.语言的描述 先介绍文体学特点的三个层次: ●音系学和字系学。英语在音系学上有音段(包括拟声词、象声词、语音同化和重复) 和超音段(包括重音、韵律、语调停顿和语速)。这些特征的不同表达式包含了说 话人的不同心情。 ●有语法和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在句子类型(省略句、圆周句、松散句和对偶句)、 从句类型、词组类型(名词、动词词组)和词语类型(合成词)。词汇方面有:用 词倾向(如抽象、具体、普遍、专有等)、内涵意义(与之关联的词)和词的搭配 (固定搭配)。 ●语义单元和语义角色。语义单元包括连贯(互指、成段、语篇模式、修辞手段)和 语义角色(增强语言丰富性) ●接下来介绍语言描写四步骤:(一)系统阅读文章写下认为重要的风格;(二)确定 语言特点的使用频率;(三)估计风格特点的重要性;(四)陈述语言使用模式,判 断该模式在文中的重要性。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7年在职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复习要点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7年在职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复习要点 考试科目: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一、简答题(15个要点,按页码序号排列) 1.行政主体的特征。P11 2.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区别。P17 3.行政委托与行政授权的区别。P94-95 4.行政相对人的特征。P108-109 5.行政行为的特征。P128-129 6.行政行为的内容。P132-133 7.行政立法的概念。P138-139 8.行政许可的特征。P152 9.行政处罚的种类。P170 10.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P223-224 11.行政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P229-231 12.行政监察机关职能。P266-267 13.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P326-328 14.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P338-339 15.起诉的条件。P414-415 二、辨析题或案例题(12个要点,按页码序号排列) 1.法律保留。P62-65 2.法律优先。P62-65

3.行政处罚。P170-174 4.行政复议。P286-316 5.行政诉讼级别管辖,行政诉讼参加人。P337-339,P363-386 6.特殊地域管辖。P340-341 7.共同管辖。P341 8.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诉讼代理人,缺席判决。P349-355,P365-366, P424 9.我国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举证责任。P389-390 10.第一审案件的审理期限。P422 11.行政赔偿。P467-481 12.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P469 三、论述题(9个要点,按页码序号排列) 1.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P25-26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P59-71 3.合理行政原则的涵义、内容及存在的意义。P65-67 4.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P133-134 5.行政许可的种类。P152-154 6.间接强制执行的种类。P175 7.行政监察机关的权限。P267-269 8.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P324-329 9.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区别。P482-483

文学人类学概说(尔雅

15秋学期《文学人类学概说(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35 道试题,共70 分。)V 1. 《山海经的文化寻踪》的作者不包括以下哪位? A. 叶舒宪 B. 陈建宪 C. 郑在书 D. 萧兵 满分:2 分 2. 鲧的治水方案体现了哪个地区创世神话的母题? A. 东方大陆性 B. 东方海洋性 C. 西方大陆性 D. 西方海洋性 满分:2 分 3. 文学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相同点在于? A. 都是一个创造性生长的过程 B. 都必须有积聚的愿望无法实现 C. 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作家和心理医生 D. 都需要患者自我暗示的力量 满分:2 分 4. “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蒸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这句话出自? A. 《庄子》 B. 《论衡》 C. 《子华书》 D. 《礼记》 满分:2 分 5. 甲骨文记录天灾人祸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A. 记录得十分精简 B. 灾难原因具有迷信色彩 C. 记录于巫师祷告以后 D. 提出实用可行的灾难解决方案 满分:2 分 6. “文学是人学”是谁最早提出的? A. 车尔尼雪夫斯基 B. 列宁 C. 高尔基 D. 马克思 满分:2 分 7. 下列对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它否定文化的多元性 B. 它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 C. 它将不同的民族文化对立起来 D. 它张扬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 满分:2 分

8. 文学治疗的代表《治咳嗽》收录于哪一部吠陀著作? A. 《梨俱吠陀》 B. 《夜柔吠陀》 C. 《阿达婆吠陀》 D. 《娑摩吠陀》 满分:2 分 9.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是指? A. 民族性和全球性 B. 普适性和个别性 C. 影响和来源 D. 理论与方法 满分:2 分 10. 从身体上的哪个部位可以区别出器物的造型是熊是虎? A. 尾巴 B. 四肢 C. 背部 D. 腹部 满分:2 分 11. 中国学者的著作中最早使用文学人类学这一术语做书名的是? A. 《文学人类学批评》 B. 《文艺人类学》 C. 《文学与人类学》 D. 《文学人类学教程》 满分:2 分 12. 下列对地方性知识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它重视文化现象的特殊性 B. 它有助于文化多元性的形成 C. 它重视田野调查 D. 它带有狭隘的地方偏见色彩 满分:2 分 13. 在西方神话中,力士参孙的弱点在哪里? A. 脚底 B. 头发 C. 耳朵 D. 肚脐 满分:2 分 14. 在古埃及能让法老赶上太阳运行脚步的物体被称为? A. 太阳之翼 B. 太阳之舟 C. 太阳之羽 D. 太阳之器 满分:2 分 15. 下列对马林诺夫斯基的描写正确的是? A. 他强调神话的功能

小说的叙事角度

小说的叙事角度 一、叙事角度的含义 叙事=讲故事 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 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于是叙事角度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 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 (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1)全知叙事⑵参与叙事⑶客观叙事 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1)主要人物叙事⑵次要人物叙事 (3)观察者叙事 (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 通过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⑴全知叙事 例文: 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乌鸦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

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 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于是,她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狐狸咧开大嘴直笑,并且说:“谢谢你,乌鸦小姐。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得意极了。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角度的特点,就在于“全知”:作者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3)小说叙事学 叙事虚构世界

(3)小说叙事学叙事虚构世界 第七章叙事虚构世界 一、叙事是一种虚构 任何叙事都与现实拉开了距离,不可能与现实完全吻合。 1、四种世界 (1)真实世界:是存在的,真实的世界是流动的,无法把握的,无法客观再现。从叙事角度看,真实的世界是存在的,但叙事只能真实地把握世界的一面,只能用符号把真实的世界表现出来,而非再现。 (2)参与者眼中的世界 (3)整理者眼中的世界 (4)读者眼中的世界 后三者都是虚构的世界,除了真实的世界之外,都不可能与客观世界完全吻合。 2、虚构是叙事的魅力~是故事永无止境的源泉,是人类把握世界、表现自我本质力量的方式,从艺术角度上看就是虚构从中表现人的才能等各方面,虚构的种种世界补充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叙事虚构的世界 1、虚构世界的几种类型: 虚构,一头连着现实的世界,一头是根本不存在的世界。 ,1,可能的世界:符合客观民办的规律和常识的世界。 A(摹本世界:尽量按客观民办来描述,如严格的自叙,卢梭《忏悔录》; B(部分虚构的世界:有一定事实,加上一定虚构,如曲波《林海雪原》 C(全然虚构的世界:全是作者想象的产物,但符合生活的常态。如鲁迅《阿Q正传》

,2,神奇的世界 仍遵循生活的可能性和常态,但把生活的可能性任意拼接、放大、缩小,形成与真实世界非常不同的世界。 ,3,荒谬的世界 可能的世界与神奇的世界基本与客观世界相符。而荒谬的世界表现出的则是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它抛开生活的逻辑规律,任意进行虚构、组合,这样形成一个与现实现世界大相径庭的世界,让人感到震惊、困惑。读者在这里看不到真实的生活逻辑规律,也看不到符合世界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一切。这些荒谬的世界在文学作品中是较多的。 如西方现代派的作品:《等待戈多》、卡夫卡《审判》这些都没有道理可以追录, 1 亦无法用生活中的常理来解释,夫妇不认识,犯人无故处死。荒谬的世界虽违反生活规律和常识,但不意味着它与客观世界无相通之处。换言之,它在表现形态方面,不同于客观世界,但在本质上,与客观世界有相通之处。如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一般认为是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但更主要是写人在歪恶势力面前随波逐流、不敢抗争。 ,4,悖谬的世界: 把各种可能性任意加以组合,从而导致水火不相融的多种可能性,出现在同一个世界里。如果说荒谬的世界是无规律可寻,那么悖谬的世界是一个解构了的悖谬世界。它的一头连着不存在的世界,而且悖谬,既然是人的虚构,而人又不能不受人的主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完全悖谬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

0177、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 (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 ①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范式转换。 ②维柯试图找出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建立“人的物理学”。 ③“深度模式”的寻求与人的主体性的消释。 (2)主要特征: ①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结构主义文论要求以相对稳定的模式来把握文学,以达到有理性、有深度的认识。 ②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看成一个整体,强调文学系统和外在于文学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 ③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主张凭借思想模式对事物内部的复杂而不可直观的关联进行考察、挖掘和建构,从而得到文学的深层结构。 ④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结构主义注重对作品的结构作客观分析,被分析出的作品元素往往用某些符号来表示,这就使之在文学符号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构主义认为叙事作品的结构比抒情作品复杂,因而较多对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等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因此叙事学的研究在结构主义中占据一定分量。 0178、法国结构主义理论概述: (1)从文论史上看,法国结构主义文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文论的逻辑延伸。(2)列维—斯特劳斯出版《野性的思维》一书标志着结构主义取代了存在主义在法国确立了思想主流地位,也标志着结构主义思想的中心已经迁移到了法国。 (3)主要代表是前后“四子”和“五巨头”: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柯、阿尔都塞和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博瑞蒙。前四子加上巴尔特被称作结构主义五巨头。 (4)评价影响: ①拓宽了批评的功能,增强了文学批评的可操作性。 ②结构主义文论对文学自主性和整体性的过分强调,切断了社会、作者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切断了文学之根,导致了后来解构主义文论从内部对其进行颠覆。 0179、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是什么? (1)意识形态理论背景: ①意识形态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是指与科学平行的为社会进步服务的有关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 ②马克思在其学说中融入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与“物化”相联系的“虚假意识”,强调其否定性的含义。 (2)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也多少

文学文体常识

一、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亦称“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艺”:风 (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3、楚词: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二、诗歌简介 一、什么叫诗歌“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例:歌词“十五的月亮” 中的“亮”,落在liang声上。△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②反映社会石壕吏新婚别△杜甫的《三史》潼关吏《三别》垂老别新安吏无家别△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③反映边塞生活△王昌龄《从军行》:(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④

在职研究生论文格式要求

在职研究生论文格式要求 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反映研究生学习的综合成果,也是检验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一起来看看由风林网络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在职研究生论文格式要求”,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风林网络。 在职研究生论文格式要求(1) 一、选题要恰当 1、符合专业要求。一定要写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方面的内容。 2、要有新意。要尽可能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跟上时代的脉搏。例如: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江苏“人才强省”研究;江苏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研究;提升区域(企业)竞争力研究;创新导向型县域经济研究;江阴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研究;江阴市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江阴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江阴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等等。 3、选题不要太大。选定一个大致研究范围后,可从一个特定角度、一个特定领域入手,定位到一个较小的具体题目上。例如,江阴市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研究就可以细化出许多小选题:江阴市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持体系研究;关于江阴市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的思考等等。 4、选题要是自己相对熟悉的。选择相对熟悉的选题起码有两点好处或必要性:一是有利于写出较高的质量,二是有利于顺利答辩。 5、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不能太小。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应在县级以上,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以一个乡镇、一个企业作为特定研究对象。 二、确定具体题目要恰当,安排内容的结构要合理 选题范围明确后,要恰当地确定具体题目,重点注意两个关键点:其一,论文题目只能围绕一个中心、体现一条主线。其二,论文题目与内容要完全相吻合。特别要重视让题目能涵盖内容,避免“大头戴小帽子”。 论文内容的结构安排要严谨、合理,每一部分内容相互之间要有密切的逻辑联系。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阅读笔记 中文系97级黄海涛指导老师:艾晓明教授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是当代小说批评理论中的重要学说。二者均采用语言学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着重在形式技巧层面上对小说的结构规律、叙述机制和文体技巧进行研究和探讨。二者运用于小说批评实践,有利于突破小说传统批评仅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的局限,使小说结构和形式技巧的分析更趋科学化和系统化,从而开拓了文学批评的广度和深度。在叙述学与文体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和理论。这些理论各具侧重点和长处,也均有其盲点和排斥面。北京大学申丹教授新近出版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一书,有别于国内早先出版的一些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介绍性论著,将叙述学与文体学相结合,对二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系统评析,补充修正有关理论和分析模式。特别对两个学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全书约30万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中篇幅分别对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理论进行了系统评析,下篇讨论了叙述学与文体学的辩证关系,对二者的重合面:“叙事视角”、“表达人物话语的不同方式”作了重点论述,是一部对叙述学与文体学理论同时展开研究的学术专著。一 在前言里,作者首先从学术背景和基本立场两方面探讨了叙述学与文体学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全书的逻辑起点。一般来说,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俄国形式主义被认为是二者的共同源头。结构主义将文学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规律、自成一体的自足的符号系统,注重其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叙述学与文体学或受结构主义影响,或直接采用结构主义方法来研究叙事作品。与传统批评理论形成鲜明对照,结构主义叙述学与文体学将注意力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二者同属形式批评范畴。 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之间的一些本质差异:叙述学的目的不在于诠释作品,而是找出叙事文学的普遍框架和特性。叙述学家注重理论模式的建立,注重探研叙事文本的共有构成成分、结构原则和动作规律,忽视创作主体的作用。小说文体学家旨在探讨具体作品中语言特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因而关注作者所作的特定的语言选择。作者还借助美国叙述学家普林斯(G.Prince)对叙述学家的分类,以说明在叙述学研究中,也有部分叙述学家关注具体作品在“话语”层次上表达事件的各种方法,从而与文体学在“文体”层面上发生重合,这是人们经常把属于文体学的理论和分析模式归于叙述学范畴而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阐明了二者同中存异,又互为补充的关系,作者在下面的论述中才好将叙述学与文体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发现以往研究中出现的各种谬误与疏露,引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一特色始终贯穿全书,在本书的正文部分读者可较为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 二 著名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罗朗·巴特(R.Bothes)在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一文中,建议把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述层:“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前二个层次均属于故事范畴,后一层次大体相当”话语“层。透过巴特的三分法可以看到叙述学通常涉及的三个对象:(故事范畴内的)情节、人物和(与故事相对照的)叙述话语。本书上篇“叙述学理论评析”,作者沿用巴特这一思路,首先对叙述学有关“故事”与“话语”区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然后对叙述学所关注的属于“故事”范畴的人物、情节进行了探讨。 故事·话语 叙事作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源于“故事”与“话语”两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西方传统文学批评中,对叙事作品层次的划分均采用两分法,即用“故事”与“话语”这两个概念来区分叙事作

文学与科学的联系

文学与科学的联系 文学与科学技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除了关注不同文化间文学 以及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之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 文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当今,科学技术的创造与采用的先进手段和 工具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也改变着文学的面貌。研究文学与科学的关系不仅是时代的需 要,而且将为比较文学这 开放体系带来新的因素和新的发现。正如人们指出的那样, 面对21 世纪新人文精神的发展,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可能会更多地集中于人类如何面对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挑战”。 文学与科学的联系 英国学者斯诺(Charles Percy Snow ,1905 —1980) 于 1959 年出版了,一本书,名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别将文 ,分学与科学归人两种不同的文化。针对人们将文学与科

学对立的做法,斯诺主张人文学者应该敞开胸怀接受科学的时改名为《两种文化及其再检讨》。虽然斯诺在书中主要痛陈文人与科学家的分歧,但实际上他讨论的范围涉及整个人文学科与科学的差异。斯诺本人并不希望扩大这种差异,而是希望在人文与科学之间架起桥梁。的确,长期以来人们直将文学与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来看待的,对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对立看得十分清楚,而对它们之间的整体共生和互相渗透却很少在意。了解、研究文学与科学的联系,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精神与成就。该书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1963 年斯诺再版、文学与科学的共生性在人类文明史上,文学与科学的关系像其他领域一样,经历了一个从共生到分离的发展过程,文学和科学的分野只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在古代,科学同哲学、文学、 宗教等混杂在一起,没有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世界是以整的方式呈现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古希腊 人关于宇宙本原、数学等知识大多包含在他们的哲学和历史 著作中。中国的《易经》也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天文等知识, 其“阴阳五行”学说已涉及万物构成的问题。 西方直到15 世纪后期对自然的研究才有用实验来检验 思辨的想法,伽利略首先把实验知识与数学结合起来,因而 被看成是现代科学之父。18 世纪以后,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 和日臻完善,西方逐步形成体系严密的各种专业领域。人文 与科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分别在自己的天地里发展着 它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顿的彩虹与诗人的彩虹分道扬 镳。

赵毅衡老师----叙述学课程提纲及讲义

叙述学课程提纲(2010年春季) 第一讲:导论 叙述的底线定义:最简叙述 叙述学:叙述还是叙事? “叙述化”,选择性与叙述基本特征 “叙述转向”,为什么叙述是“人文思维”的基本方式究竟生活-历史-经验是不是叙述?新历史主义引发的争论经典叙述学与“后经典叙述学” , 第二讲:广义叙述学 叙述的基本类型:事实/虚构; 媒介造成的区分,潜叙述 叙述的三种时间向度 “现在在场性”及其后果 电视的“同步”与自我诱导 第三讲:叙述者-叙述接受者 叙述文本的二元化,“多重底本”假设 叙述者“文本化”造成的悖论 叙述接受者及其难题 戏剧-电影-电视中的叙述者是谁? 叙述者的基本分类 第四课:叙述主体的多元化:干预,可靠性,隐含作者叙述中的主体层次 叙述者干预:评论与指点 隐指作者与隐指读者,泛隐含作者 主体各层次间的亲疏格局,可靠性 有意识的选择性――“自限”,自限的戏剧化 (第一次测验) 第五讲:视角 叙述角度与方位 “跳角”叙述角度:视角问题的历史 权力自限 叙述方位分类 第六讲转述语 视角与转述语之间的混淆 转述语的各种变体,转述语分类 内心独白与意识流

“抢话”与间接自由式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转述语之关系 第七讲:叙述层次 叙述分层,叙述层次间的复杂格局 “跨层”自生小说与回旋分层 分层的风格意义,叙述分层的不可避免性 元小说与“元小说性”,层次与理解 元小说与后现代叙述 第八讲:叙述时间 时长,时序,叙述与被叙述时间,二我差 省略与复述,倒述与预述 戏剧-影视中的时间问题 “时间圈套” “空间叙述“ (第二次测验) 第九讲:情节 情节的基本结构与组成单元 情节语法可能吗?情节类型学 悬疑与伏笔 时间、空间与因果三链之纠葛 可能世界/虚构世界/不可能世界 第十讲: 叙述学与现代批评理论 逼真性作为现代理论的基本问题 “非虚构小说”,文体圈套,现实幻觉 有机论,整体论,多元论 叙述学在现代批评理论中的地位 叙述与当代文化转向 参考书目: (每位同学自己选读2本叙述学著作。所选书不受以下书目限制。如果找不到整本英文书,请读书目最后所列Narratology网页第一项。)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董小英《叙述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 傅修延《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北京:东方出版社19

徐岱小说叙事学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徐岱小说叙事学读书笔记 篇一:《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读书笔记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 篇小说》读书笔记 申丹教授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是一本研究与应用欧美文学批评的专著。在读完这本作品三遍之后,我仍然如堕五里雾中,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的理解困难。第一,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本身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科学,它有着繁杂的概念,有着多样的研究流派和研究方法;第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会深刻地受到一定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要理清这些影响也是很困难的;第三,作家的文学创作有一部分是根据自身经验和天赋进行创作,有一部分是在接受文学理论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创作,这两部分的创作都会对文学批评理论产生反作用,所以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动态的,复杂的,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第四,申丹教授在该专著

的上篇的概述中说到“本书为文学领域的读者撰写”,已经明确指出了受众。文学领域的读者就应该对文学概论、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潮流等有非常熟悉的认知,否则在阅读、理解该书时就会产生与我类似的困难,进而不能把握该书的理论框架、理解该书的观点和看法,更不要说对申丹教授提出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了。 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面对上述种种困难,但读者应选择继续阅读,并通过收集其他方面的资料来帮助理解。 一、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专著? 前面已经提到这是一本文学批评方面的专著,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改编等方式或明或暗来展现现实生活的本质,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把握文学作品的实质,就需要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作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研究生,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对于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文学作品是作者精心创作出来的,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判断,阅读文学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思考,这就需要读者能尽可能地走进作者,挖掘出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同情作者,进而生出自己的思考;同时,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直白的说教,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意义,有可能是不明显的,或者在文本内部是矛盾的,这就要求读者掌握一定的批评方法,能挖掘出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而对现

第二节 叙事聚焦

叙事聚焦概念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在《理解小说》一书中提出了小说中“谁说”的问题,由此引出了类似于叙述视角的“叙述聚点”这一重要概念。 叙述聚焦( focalization,又译聚焦)为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于1969年率先提出的。在《修辞格2》一文中,热奈特在参照前人关于叙事视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叙述聚焦这一概念, 一方面他是想力图避免使用过于具体化的视觉性术语,如“视野”、“视角”、“视点”等,另一方面,他是受到了布鲁克斯与沃伦关于“叙述聚点”这一概念的启发,因此提出了略微抽象的术语——叙述聚焦,力图澄清叙事学界在“谁说”与“谁看”这一问题上长期存有的混乱。继而,在《叙述话语》一书中,热氏又对叙述聚焦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和阐释。(需要注意的是热奈特没有定义聚焦,或者说只是给予了聚焦一个含混的定义,这是导致聚焦研究一片混乱的根源。) 1、根据《卢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的解释,叙述聚焦是指与某个人(通常是某个人物)的感知、想象、知识或视点相关的叙述信息起源与视角限制。叙述聚焦实际上涵盖了对叙述信息的规范、选择以及传输等各种方式,尤其是从某个人物的视点来观察事件,不论这一视点是多么的主观化与不可靠. 2、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我将把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视觉(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这样,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被感知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注:[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77、18—19页。) 3、罗刚《叙述学导论》:根据普林斯在《叙事学辞典》中所下的定义,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述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应这些情境的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 在叙事作品中,必定有一个或多个叙述者,将故事讲述出来。而在叙述过程中,都一定会经由一个特定的“视点”(point of view),也就是一个观察点。通过这一特定的观察点,叙述者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在这里,叙述者的“说”,与其所置身的某一观察点的“看”,既可统一,也可加以区分。原则上,一个人既可说出他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同时做两件事:看与说;但是,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一个人可以说出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所看到的东西,以另一个特定人物的“视点”来进行讲述。热奈特据此区分了叙述(说)与聚焦(看)之间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到视点的“看”或“聚焦”,并不仅属于一个单纯的技巧或形式层面的视觉问题。“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的眼光,而这只是就强调观看的角度而言。“视点”所展现的是“感知或观念上的位置,按照这一位置,叙述的状况与事件被表现出来”(普林斯:《叙事学词典》)。因而,它并不只含有纯粹视觉的意义。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感知、思考、体味、看或可能看到的东西,而这当中自然包含着思想、意识、价值判断、观念形态等更深层次的含义。换句话说,在它所涉及到的视觉的意义之外,视点还包含着思想的意义,或者说具有思想的功能。这种思想的功能,在视点及其对象之间能动地表现出来。“视点”或“聚焦”所涉及到的这种“看”与“思”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叙事作品中存在,在其他艺术种类,诸如绘画、摄影、电影中也同样存在。

文学文体的特点

一、文学文体的特点 1、児童文学を書くときに気をつけること (特集目指せコンクール入賞! 児童文学の書き方) 2、座談会文学二〇一七年から二〇一八年へ : 現実と切り結ぶ文学の前進をめざして 3、書評王佑心著『〈文化翻訳〉で解く日本近現代文学 : 涙香?漱石?荷風?公房』 4、イタリアの「言語問題」における言語と文体の概念 : ダンテ『俗語論』はどのように読まれたか 5、『安元御賀記』の文体と表現 6、『無情』の表記と文体について 7、论日本文学中的季节感和景物观 8、论日本文学的特征 9、浅析日本文学的脱政治性 10、日本文学“物哀之美”与传统理念的关联性 11、20世纪日本文学中的“死亡悖论”管窥--从历史、文本、心理、现实四个维度《拉拉的褐色披肩》的文学文体学研究 12、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以《金色笔记》为例 13、语篇分析视野下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以诗歌和小说为例 14、论日本文学翻译中的文体性别——以《罗生门》三译本为例 15、试论日语近代文体的形成——以《小说神髓》“文体论”为中心 16、日本现代短歌翻译的文体与形式——结合与古典和歌之对比 17、日本近代小说文体的变迁 18、日本小说翻译策略探索——以「風立ちぬ」为例 19、“传播研究”及日本汉诗人的文体意识 20、距离象似性及其在英美小说中的文体效果浅析 21、英美报纸中人物特写的文体特征 22、日本古代日记文学文体的叙事特征 23、文学沟通中的文体不可通约性——试论日本词学的“他者”声音 24、轻浅的美学:论日本轻小说的文体特征与审美价值 25、浅析日文论文的文体特点 26、浅谈文体对翻译的制约 27、日本汉文小说的创作宗旨及文体 28、日本古代日记文学文体的叙事特征 29、浅谈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 30、日本古代文学中“私”意识的形成 31、论日本文学作品汉译中的异化现象——以山崎丰子作品的汉译为例 32、文体与国体——日本近代民族国家转型中的文体变革 33、太宰治女性独白体作品的解析 34、论《人间词话》的文体特点——兼论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启示 35、弗罗斯特诗歌的文体特点研究——以《雪夜林畔小驻》为例 36、马克·吐温中期作品的文体特点分析——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

在职研究生三种考试的难度分析

在职研究生三种考试的难度分析 一、在职研究生考试形式的分类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1516571.html,/zzy/)分同等学力申硕、单独考试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三种: 1、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 同等学力申硕是指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可以按照相关的要求与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硕士学位申请。 申请人通过了学位授予单位及国家组织的全部考试、并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后,经审查达到了硕士学位学术水平者,可以获得硕士学位。 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是国家为同等学力人员开辟的获得学位的渠道,这对于在职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干部队伍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单独考试: 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一般应限于用人单位推荐为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单独考试硕士生学习期间不转户口,不转人事关系,不转工资关系,医疗费由考生原工作单位负责,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3、在职读研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实行全国联考,一般每年7月份报名,10月份考试。毕业后只能获取专业硕士学位,不能取得研究生学历。如:教育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等。 二是和全日制统考生一起学习、但不转户口和工作关系的委培和定向的在职研究生。这种情况和全国统一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完全一样,一般10月份网上报名,11月份现场报名,考试一般在次年的1月份,只不过录取类别为定向或委培,入学时不转户口和档案关系,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和全日制统考生和自费生一样,委培生和定向生(即在职研究生)毕业后都能获取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如1月份法律硕士联考、1月份工商管理硕士(MBA)联考。 二、在职研究生三种考试的难度分析 1月份的单独考试是全国统考,考试后可以拿到双证(学位证和毕业证),相应的考试难度较大。一般适合基础较好,时间较充裕的在职人员。 5月同等学力申硕考试是先入学后考试,3月份报名5月底考试,先参加课程学习,修满学分后然后提出申请硕士学位,考试难度较低,一般需要参加两门科目的考试(外语、学科综合),不同专业稍有区别。申硕的话一般是需要本科学位,并获得学士学位证书,并且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在职研究生 10月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7月份报名10月底考试,先考试后入学这样入学门槛相对比较高,主要以招生在职人员为主。 广大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后两种在职研究生方式中获得的都是单证,即只有硕士学位证没有学历证。 三、在职研究生选择考试形式参考因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