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施蛰存短篇小说《夜叉》文本分析

施蛰存短篇小说《夜叉》文本分析

施蛰存短篇小说《夜叉》文本分析

谷晓曦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7)007

【摘要】Yaksha by SHI Zhe cun is a very special novel written in Shanghai in the 1930s. SHI Zhe cu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neosensuatist novel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e does creatively in literature style and literary ideas in his'works and he is the first to recognize the modernists need to ha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aksha is influenced by Chi 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western modernists, however, the author does not copy these experi ences and he is creative in style and ideas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making the novel a successful practice of his theory.%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手法以及文学观念在作品中都有突出表现,并且他是最早认识到现代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作家。其短篇小说《夜叉》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许多西方现代派的思想,然而作者并不照搬这些经验,而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得《夜叉》成为他创作理论的成功实践。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谷晓曦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17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论施蛰存之《魔道》与《夜叉》中的幻觉书写 [J], 刘岩松

2.日记何以成为小说——以施蛰存《上元灯》文本分析为例 [J], 刘俐俐

3.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以施蛰存《梅雨之夕》为个案 [J], 徐诗颖

4.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以施蛰存《鸠摩罗什》为个案 [J], 杜晓杰

5.都市边缘人的符号书写

——浅析施蛰存短篇小说《梅雨之夕》 [J], 曹李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施蛰存短篇小说《夜叉》文本分析

施蛰存短篇小说《夜叉》文本分析 谷晓曦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7)007 【摘要】Yaksha by SHI Zhe cun is a very special novel written in Shanghai in the 1930s. SHI Zhe cu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neosensuatist novel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e does creatively in literature style and literary ideas in his'works and he is the first to recognize the modernists need to ha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aksha is influenced by Chi 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western modernists, however, the author does not copy these experi ences and he is creative in style and ideas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making the novel a successful practice of his theory.%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手法以及文学观念在作品中都有突出表现,并且他是最早认识到现代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作家。其短篇小说《夜叉》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许多西方现代派的思想,然而作者并不照搬这些经验,而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得《夜叉》成为他创作理论的成功实践。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谷晓曦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1756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男性知识者形象

论现当代中国小说中男性知识者形象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国小说中的男性知识者形象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潜移默化。当然,变化的趋势、原因也是多方位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男性知识者形象的不同形态也将表露。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行为和人文理想,一直致力于破除束缚人性的枷锁、扩展伦理生活的可能性空间、提升人的自我反思能力。但是由于历史结构性推进的复杂情态,人的主体性自由和生存本真性并不是依照递增的单一维度获得释放,而是以曲折回环的方式展开。文学当然难免要与历史进程承担同样的曲折与失误,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文学现代性的本质属性。文学的现代性,理当以对主体性的自由和生存本真性的追求为要旨,现代文学是对抗压抑的文学,也就是说压抑正是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体验。 在男性中心的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轴。最早阐明父子关系的中国神话,当属后稷诞生的神话。姜原踩在天帝的脚印上感孕而生后稷。后稷出生后受尽苦难,长大后勇武有力,开始向父亲报复。但是最后他放弃了反抗的意图,重新承认了自己的儿子身份,并获得了父亲的宽恕和慷慨的帮助。后稷诞生神话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父与子的紧张关系同样存在于中国古代神话之中,只是它的表现形态要温和得多。在《俄狄浦斯王》中最终儿子杀死了父亲。但在中国的神话中,父亲是最终的胜利者,他具有不可摧毁的绝对权威性,这正是中西文化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中国,儿子的阉割命运在传统文化上是先在的。这种原始记忆沉淀在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

化中。儒家文化即是一种“父亲”的文化,它强调一种对父亲的绝对敬畏。在儒家的各类经典著作里,充斥着对“父亲”的赞美之辞,孔子反复强调的就是“三年无违于父之道”,而在对《周易》的诠释中,则通过各种卦象的象征,显示了父亲的绝对权威,在八卦中,“乾(—)”代表天,代表阳刚之德;“坤(——)”代表地,代表阴柔之德,“乾,天也,坤,地也”,“乾为首,坤为肢……”“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周易》)在儒家文化的规定下,父亲取得了意识形态上的绝对权威,儿子反对父亲,就是忤逆,是大逆不道,以下犯上,是“弑”,而将受到一致的伦理谴责。也就是说,儿子生而就被父权的权威所阉割。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阴柔温顺、中性化的特征,与商周时期由圣转俗的阉割实践有关。也就是说,儒家文化就是中国的这种父对子的阉割关系的隐喻。 五四运动导致了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开始意味着一种“儿子”文化的诞生。“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陈独秀的赞美显然出于一种“进化论”的观念,“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也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人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奋斗者。”[在另一篇文章中,陈独秀直斥“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而强调一种“自主自由之人格”,反对“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庸品,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认为孝是一种“以已属人的奴隶道德”。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面对传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摘要:摘要:施蛰存是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之一,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鸠摩罗什》、《善 女人品行》、《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众多小说文本,施蛰存全部小说创作中,属于心理分析小说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梅雨之夕》、《将军的头》两部小说集以及《善女人行品》中的部分作品,也包括一些零星的创作如《呢哝》、《黄心大师》,二、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不重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营造,而注 重二重人格的刻画 摘要:施蛰存是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之一,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 的《鸠摩罗什》、《善女人品行》、《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众多小说文本。以弗洛伊 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用人格层次说、意识流和梦论来完成人物的的塑造和文本的创作。其 突出的现代性和特异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 说二重人格意识流梦中图分类号:1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06-02 一、施蛰存与其心理分析小说施蛰存是20世纪 20年代后期在上海形成的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创作 风格。他的创作小说集有《追》、《上元灯》、《梅雨之夕》、《将军的头》、《善女人的行品》等。施蛰存全部小说创作中,属于心理分析小说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梅雨之夕》、《将军 的头》两部小说集以及《善女人行品》中的部分作品,也包括一些零星的创作如《呢哝》、《黄心大师》。在这些小说创作上,施蛰存不但明确表现了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如他自己所 言要“开辟一条创作的新蹊径”,而且成功地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运用到中国社会的市民群 分析与展现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心理分析小说,为现代小说开创出新的审美范式。 施蛰存于1983年lO月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三十年代末我读了奥地利心理分 析小说家显尼志勒的许多作品,我心向往之,加紧了对这类小说的涉猎和勘查,不但翻译这些 小说,还努力将心理分析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接连出版了《梅雨之夕》、《将军的头》、《善女人的行品》等集子。这一时期的小说。我自以为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 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 二、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不重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营造,而注重二重人格的刻画;不重视情 节的完整性,而借鉴意识流的手法,讲究片断的组合;不是直接展现人物,而是通过对梦的揭 示来展现人内心的隐秘、情绪和骚动。(一)二重人格的塑造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和传统小说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人物的心理构成。弗洛伊德把人的心 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氏所说的“本我”就是指原始的欲望,即通常 所说的无意识、下意识、潜意识。它通常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如果不加限制。表现出来就是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 作者生平简介: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代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抗日战争爆发後,他曾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1952年以後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施蛰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先生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施蛰存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知识分子。他1930年代与鲁迅论战,20世纪50年代拒绝在教学中援引马列文论,晚年对社会也很关注,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鉴于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施蛰存曾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3年)和“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敬慰奖”。 主要著述 短篇小说集 《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散文集 《灯下集》—《待旦录》 编译作品 《荣誉》—《轭下》—《征服者贝莱》—《劫後英雄》—《妇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 学术著作 《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北山集古录》—《水经注碑录》 他的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其中大部分小说都是用怀旧情绪来表达男女初恋的诗意和小市民生活,出版后获得好评。1932年主编《现代》,以写作《鸠摩罗什》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复习指导完整答案(完整分析题答案)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胡适)。 2.《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周作人)。 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其作者是(王统照)。 4.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这个人物是(祥林嫂)。 5.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这人是(郭沫若)。 6.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新潮社)。 7.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倪焕之》)。 8.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外,还有冰心、落华生等,落华生是指(许地山)。9.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胡适)。 10.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女神》的作者是(郭沫若)。 11.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是(胡适)。12.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是(《尝试集》)。 13.《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刘半农)。 14.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的第一部个人诗集《将来的花园》的作者、文学研究会诗人中最受推崇的诗人是(徐玉诺)。15.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冰心)。 16.与冰心同为“小诗运动”重要诗人的是(宗白华)。 17.“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以这样发问开篇的诗作是(《吹箫人的故事》)。18.30年代抒情散文,在形式上精雕细琢、匠心独运,一种追求唯美的散文风格蔚然成风,重要代表作家是(何其芳)。19.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有(《屐痕处处》)等。2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野草》)。 21.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梁实秋)。 22.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其作者是(胡适)。 23.1929年11月,率先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是沈端先、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 24.田汉1920年创作完成的第一部剧本是(《梵峨嶙和蔷薇》)。 25.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名优之死》)。 26.洪深在20年代创作的代表作是(《赵阎王》)。 27.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和编辑推荐的。这位作家和编辑是(巴金)。 28.1923年,丁西林因独幕剧《一只马蜂》而一举成名,而他早期话剧的代表作则是创作于1925年的(《压迫》)。29.标志着夏衍的话剧创作成熟的代表作是(《上海屋檐下》)。 30.1921年7月,西谛在《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4期发表《文学与革命》,这是革命文学主张的最初萌芽。西谛即(郑振铎)。 31.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作的(《少年漂泊者》)。 32.废名的第一部长篇是(《桥》)。 33.被称为“鬼才”的新感觉派后起之秀是(穆时英)。 34.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李劼人)。 35.“七月派”中最优秀的小说家是(路翎)。 36.确立冯沅君新文学史地位的主要是小说集(《卷葹》)。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摘要:从《上元灯》开始,施蛰存的小说就显示出了独到的风格,剖析人的 心理世界,表现人在无意识中的内心冲突,描绘人的多重人格,是典型的心理分析 小说。施蛰存的几个小说集虽然人物各异、故事有别,但都集中而又深入地表现 了这些人物极为隐秘的内心,这个世界是沉潜的、复杂的、隐秘的,但是却又是绝对真实的。 关键字: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海派文化 一、施蛰存小说创作的理论来源 心理分析小说的产生源于弗罗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德·弗罗依德 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罗依德 说“一种历程活动于某一时间而在那一时问内,我们又一无所觉,我们便称这种历程为潜意识的”。他强调人类对无意识心理过程的承认,乃是对人类和科学别开 生面的新观点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所以,研究无意识,充分肯定它的普遍存在和 巨大作用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内容。弗罗依德把人的精神领域分为三个层次: 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而无意识则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它具有自已的愿望 冲动,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他特有的精神机制。”艺术家的任务不仅是要表现人 的意识活动,而且还要深入到那深不可测的无意识中去,探索心灵的奥秘,以揭示 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心理上的真实,而非浮于表面的真实。在弗罗依德看来,无意识与人被压抑的性欲密切相关。他认为无意识领域中隐藏着人的各种生命本能,而这种本能最重要的表现是性的本能,即性欲。而性欲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本推动力,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都与性欲有关。弗罗依德发现“性欲”是由一 种叫“力比多(libido)”的力量驱动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力比多”不能正常释放,而是被压抑和控制,它就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由无意识领域从异常途径发泄出来,展现出性本能的巨大力量。弗罗依德的这一观点虽然有它的片面性,但是却大大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施蛰存也是基于弗罗依德这一理论学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阅读材料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 徐百柯 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 2003年11月25日,巴金老人百岁诞辰,文坛学界隆重纪念,盛誉曰“见证文学史的世纪老人”。此前6天,11月19日,小巴金一岁、同在上海华东医院的施蛰存寂寞辞世,中国现代文学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随之凋零。 当时有人写下“巴金的热闹与施蛰存的孤寂”之语,伴以长长一声叹息。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拜访施蛰存,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出口说道:“Vanity Fair(名利场)”,于是李欧梵返美后寄了几本给他。问他没有,施蛰存摇摇头,淡淡地说:“,大不如前了!”李欧梵恍然,当年―――上世纪30 年代―――施先生爱看的这*化杂志,品位比现在“高出许多”。 后来又见施蛰存,李欧梵又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说:“寄几份看过的《纽约时报》书评和星期日特刊吧。”这次,李欧梵迟迟没有寄出,“原因无他,怕施先生较前次更失望”。 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法文译名意为“当代人”,指能够和世界文艺潮流同步的人。李欧梵称:“现在再翻开这个杂志的内容,特别是内中介绍的西方文学,仍然令我咋舌,惊异不止,在当时的环境下,竟然如此识货,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都介绍了。”

在《现代》上亮相的,包括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还有当时只是美国“文坛新秀”的海明威、福克纳等人。文学史家评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时期”,中国当代作家才通过汉语译本“重新发现”了这批作家,并从中找到灵感和自己的文学偶像。“当人们在80 年代手捧艾略特的《荒原》为其深刻地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而感慨万千时,殊不知,早在50年前,《现代》杂志早已介绍过这位诗人的这部作品,只不过,以自己长着一个希腊式的鼻子而自傲的邵洵美把这部大著的名字译成了貌不惊人 的《荒土》而已。” 施蛰存早年就读于教会大学,故英语、法语皆佳,加上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开放的文化风气,使他能轻易快捷地看到各国最新出版的文艺杂志和书籍,从中建立自己的文学创作、批评以及编辑的标准,“实际上,他所建立的标准,正与当时世界文学潮流的标准相接轨”。 他的小说,《的头》、《石秀》、《梅雨之夕》、《魔道》、《夜叉》……几乎每一篇都是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与李欧梵谈论西方现代文学,他对任何“冷门”问题,都如数家珍,对答如流,以至于李欧梵自愧:“我多年身在美国,购书和借书都甚方便,为什么施先生说的书名和作者大多对我仍然陌生?”李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这一大堆学者,集全部精力研究西方现代文学,恐怕还比不上30年代的一个年轻人——施蛰存先生。” 施蛰存去世后,有杂志刊文:拥有“中国现代派鼻祖”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称誉的施蛰存,以冷眼笑看着发生在21世纪新新人类身上的一切,“今天的一些女作家,爱用身体写作,施老说,这些不新鲜,30年代的左翼都玩过……” 早年专注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后来长期担任大学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金石碑帖,施蛰存堪称传奇的经历表现在个人魅力上,形成一种奇妙的混合体,被赞叹为“包含着中国古典温雅气息与西方文化绅士情调”。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怪诞之美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怪诞之美 作者:何雪凝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6期 摘要: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在西方小说的影响下,抛弃传统虚假的高雅与温和,以怪诞美为美学追求。现代主义小说以“怪诞”这样一种奇特的方式疏离并反抗生存的荒谬,在异常的审美风格中纾解心灵深处的茫然与痛苦,并以独特的方式嘲弄现实的丑陋。 关键词:现代主义;小说;审美;怪诞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庸”、“中和”被奉为生活和艺术的至高审美标准,在这一思维框架下,古典小说总体上呈现温和敦厚的美学特征,长久以往,儒家强调的高雅礼仪便形成了呆板僵化、缺少生命的小说面相。而出现于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在新知识框架和新人学观念的支撑下,倾听个人心灵的呐喊,迷醉于欲望与颓废之中,表现惊世骇俗的心理,运用变幻不定的光影,营造阴暗恐怖的氛围,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抛弃传统虚假的高雅与温和,表现出与传统小说迥异的审美追求,“怪诞”成为其突出的审美特征。 一、怪诞美的追求 自从《沉沦》问世以来,许多批评者都着眼于小说家毫无顾忌地对自我内心的真诚坦露,小说中对主人公赤裸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欲望心理和行为的展现,在当时的文坛引发了巨大震动。同样,《茫茫夜》《她是一个弱女子》《沉沦》《十三夜》中变态性欲的铺陈,也让人深感惊骇,称赞者有之,批评攻击者有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批评现象,其根源就在于《沉沦》之类的小说,坦荡地将以往被视为恶的丑的、羞于启齿的人内心深处的自然欲望作为堂堂正正的审美对象,在审“恶”的过程中赋予其美学意义。这一类小说一反温情脉脉的美学传统,也极大区别于宏大主题下对“大写的人”的审美追求,它们摒弃对人作高洁、崇高、伟大的描述,而是任凭激情喷涌,夸饰地表现自己的迷狂,读者从中接收到的是带着剧烈刺激性的审美讯号。小说中这些病态的灵魂,是社会重压下的扭曲生命形态,他们深层心理中看似丑恶的内容,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旧中国的黑暗以及真实人性的多面像。对人的内心领域作真实的反映,对心灵“恶”与“丑”的关注,并不使小说丧失美的价值,正如日本恶文学的推崇者永井荷风所言,“并不卫生的食物才有它的风味”。正是小说这种“哀而伤”、“乐而淫”的怪诞审美特点,强行给读者业已习惯的审美思维撕开一个大口,提供另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形成可能更为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 作家内心世界的反常致使他们以扭曲的形式来表现世界,将外在世界在人内心形成的异化心灵镜像赋予审美意义。翻开《都市风景线》,里面描绘了一幅幅让人内心世界感到摇动感到怪异的都市画面,小说描摹的“都市风景线”是一座既吸引入进入、又让人感到不安的怪诞“魔

探究施蛰存与张爱玲现代心理分析手法的异同

探究施蛰存与张爱玲现代心理分析手法的异同 作者:贾涵文王星月 来源:《卷宗》2015年第08期 摘要:施蛰存与张爱玲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流落出重视心理分析的创作趣味。他们在小说主题上执着于人性和心灵的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平民叙事和凡人意识。本文以《梅雨之夕》和《封锁》为例,探究施蛰存与张爱玲现代心理分析手法的异同及其社会文化成因,追寻他们永存文学史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施蛰存;张爱玲;现代心理分析手法 施蛰存和张爱玲的作品都显示出看重心理分析的创作特色,在创作主题和写作技法上都显示出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特性。本文将尝试以《梅雨之夕》和《封锁》为例,通过对两位作家小说创作的对照分析,探究施蛰存与张爱玲现代心理分析手法的异同及其社会文化成因,并剖析其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 1 相同点 五四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对中国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作家们不仅在理论上进行阐释,也在创作中尝试运用。施蛰存和张爱玲都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将心理分析手法应用在作品之中,深刻地揭示人性,挖掘人的深层心理。 施蛰存在前期的作品中就表现出了对人类心灵隐秘的敏感和兴趣。如小说集《上元灯》里的《周夫人》,这在后来的创作中特别得到发扬,如《石秀》、《梅雨之夕》、《在巴黎大戏院》等。而张爱玲更是把心理分析运用到了极致,小说从单一的性心理的展示到对人性的多种生命欲望的挖掘,较之施蛰存由感性表现期进入了理性深化期,如《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 2 不同点 (一)施蛰存的创作特征 施蛰存关于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理论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应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主张挖掘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深入刻画人物的性心理。但他在具体创作上却师从于显尼志勒,同时创造性地在描写性爱和情欲的主题上应用内心独白的技法,在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史独辟蹊径,创作出具有民族特点的作品。

浅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浅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摘要]施蛰存以性心理为视域焦点,将其细腻的笔触深入到都市,深入到尘封的历史,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描写性欲压抑、探索人性奥秘、状写内在的真实,展示了其对人性独特的思考和阐释,堪称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第一人。本文主要以《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个小说集为基点,详细阐释了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实验性探索。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人性 20世纪30年代,西欧文学正通行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和三个“克”:Erotic、Exotic、Grotesque(色情的、异国情调的、怪奇的),施蛰存受到很大影响,逐渐开始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写作。而其孤寂内倾和耽于妄想的性格也使他特别适于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发掘人的隐在寂寞和内心荒凉。施蛰存将其细腻的笔触深入都市,深入尘封的历史,深入人的潜意识,描写性欲压抑,探索人性奥秘,堪称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第一人。 一、英雄和圣僧的真实人性 文明以各种形式压制人类的欲望,剥夺性爱自由的勇气。施蛰存的历史小说正是要用精神分析的利刃揭开文明面纱,复活一个个挣扎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圣僧和英雄形象,发掘他们潜隐的欲望和痛苦,透视他们在文明和道德的樊篱中的挣扎。 弗洛伊德认为变态心理往往与人受到文明和禁忌压抑的性本能相关。常态性满足的缺乏是心理变态直接原因,“由于这种缺乏的结果,性的需要乃不得不使性的激动寻求变态的发泄。”石秀在《水浒传》中号称“拼命三郎”,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出于义气帮助杨雄杀死了犯奸的潘巧云。施蛰存却对石秀杀潘巧云的原因作了另一番诠释:石秀寄居杨雄家中,受到潘巧云的诱惑,情欲本能从蛰伏的潜意识中浮出,甚至对杨雄产生了轻微嫉妒,但义气终于压过情欲,由此可见,石秀还不失为堂堂正正的男儿,但在他得知潘巧云与和尚的奸情之后,“嫉妒带着正义的面具在石秀的失望了的热情的心中起着作用”,道义使他不能以正常途径占有潘巧云,嫉妒使爱欲之火极为强烈,他因爱她,而想杀她,于是他怂恿杨雄杀死潘巧云,在此正义变成了情欲的遮羞布,石秀在杀潘巧云的过程中,体味到血的刺激和快感,情欲得到变态的发泄。弗洛伊德认为,“性的本能往往由于不能得到直接满足,会产生各种变化,变化之一就是‘走向反面’即由爱致恨,在对原来爱欲对象的施虐行为中感到性的兴奋。”石秀正是在对潘巧云的肢

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流变评析

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流变评析 中国文学的正宗是诗和散文,小说处于极其边缘的位置,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只是“游戏于笔端,资助谈柄”或依附名教“供谈笑,广见闻”的稗官野史,为文人所不屑,这注定了中国小说要走一条艰苦寂寞的道路。没有文人大家在小说领域的躬耕,小说的拓荒既显得艰难又缺乏创作上的技术革新,所以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叙事技巧的单一和呆板是中国传统小说所共同面临的困境,即使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著作,也没有突破明初以来所形成的章回小说叙事技巧的囹圄而缺乏必要的人物心理描述。外观的全知视角让中国传统小说名著都建立在“历史”“世情”等“宏大叙事”的基础上,个体生命的感伤抒情和生命体验全部让位于散文和诗歌。清末沈复的《浮生六劫》是中国小说创作上的一个异数,这部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作的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其在小说叙事上的创新却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老残游记》和以后的《官场现形记》依然以传统叙事的庞大惯性向前推进。中国传统小说始终没有依靠自身的文学发展规律在小说发展史上形成叙事技巧的革命。 “五四”新文化时期的白话小说引进了西方小说作为价值参考,在叙事价值取向上开始了新的探索,第一人称的制限叙事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叙事方法上运用了意识流手法构结作品,“狂人”在“我”的心理内视角上开始叙事,视角上的变换让汉语小说第一次惊喜的展示了汉语叙事的张力,“狂人”梦呓般的病态意识在第一人称的限制视角中表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小说的文化痛觉又在作者的全知视角中得到了脉胳清楚的突现。鲁迅由此被誉为中国白话小说的“第一人”,他的小说带来了中国小说叙述方式上的转变。鲁迅常常有意识地在他的小说叙事上设置一定的距离,作者的视点往往滞后在叙述者的叙述中,这让鲁迅的小说构成了独特的反讽色彩,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命运是在作

施蛰存与爱伦坡恐怖小说的比较

施蛰存与爱伦坡恐怖小说的比较 摘要:爱伦坡是恐怖小说的鼻祖,而我国现代派的领军人物施蛰存也写过几篇 恐怖小说,本文试图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具体从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创作 方法及文学手段的使用来剖析两位作家恐怖小说的异同。 关键词:施蛰存;爱伦坡;恐怖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作为现化派的 领军人物,施蛰存主要是以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而名世。最能体现心理分析特色的 莫过于《将军的头》(上海新中国书店1932年出版),《梅雨之夕》(同上1933年 出版)及《善女人行品》(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出版)这三个集子。其中《善 女人品行》是现实题材的心理分析小说;《将军底头》是历史题材的心理分析小说,;《梅雨之夕》情况有些复杂,大多是都市题材的小说,还有几篇比较特别 的描写幻象幻觉的心理分析小说:《魔道》《夜叉》《凶宅》《旅舍》《宵行》,这五篇小说的主人公精神上都不正常(《宵行》的主人公是个醉鬼),小说通篇 给人一种阴郁恐怖的感觉,我认为可以把这几部小说归为恐怖心理小说。 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以创作恐怖小说著称于世,并且被公认为 第一个探索人类意识与心灵深处的作家,“坡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开掘人类意识深处幽暗领域的人”。[1]其恐怖小说是一种心灵式的恐怖,“如果在我的许 多作品中恐怖一直是主题,那我坚持认为那种恐怖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灵式的,———我一直仅仅是从这种恐怖的合理的源头将其演绎,并仅仅是将其驱向合理 的结果。” [2] 我们可以看出,施蛰存和爱伦坡的恐怖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描写 人物的心理。不过具体到描写的内容,他们便有很大不同了。 施蛰存的恐怖小说中主要描写神经错乱者的心理,写这些人物的可怕的联想,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的惊恐及无意识的幻想幻象幻觉,主人公仿佛进入了魑魅魍 魉的鬼怪世界。施蛰存把笔触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透过人物意识流动的表象和灵 魂战栗的展示,表现人物被压抑在“本我”中的恐惧、孤寂、迷惘和烦躁。《魔道》《夜叉》《旅舍》的主人公们“我”、卞之明、丁先生无一例外都有神经衰弱症,《宵行》的主人公匠人有根是喝醉的人,神志也不算清醒。“我”的心中总萦绕着 一个黑妖妇,卞之明则被一个白衣夜叉诱惑并追随,丁先生害怕店主已死的老婆 或女儿的回到这个她们曾住的房间,有根过了这个棺材铺,前面还有条说不定有 女鬼出没的河和一座瘟神庙。施蛰存细致描绘了这些人物的心理状态及幻化出来 的妖魔鬼怪,因此,也有研究者称这几篇小说为“荒诞小说”。 爱伦坡的恐怖小说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一定意义上是由于他探测到人类心 灵深处幽暗神秘领域。首先,他的作品中经常写到人类基本冲动中的一种蛮横而 又非理性的力量。作品中在这种不可遏制的强力驱策下,人物往往毫无选择地走向 自我毁灭,仿佛被邪恶驱使着犯罪,然后或者在这种不可理喻的力量主动暴露犯罪 痕迹,或者由于心理紧张而产生幻觉以致失去理智而自曝罪行,如《黑猫》《泄 密的心》。再者,爱伦坡用小说来探索人的死亡,他怀疑医学界所定的人活着与 死亡的界线。在这一点上,D.劳伦斯评价他说,“坡不是艺术家而是科学家,他分析、剖析生命直到他自己把它扼杀。” [3]他的作品中多次写到一种强直性昏厥的 病症,发病后人在表面上呈现出死亡的一切症状,实际上却是虽生犹死。在这种 情况下的人就面临被活埋的危险。坡写了许多活埋题材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他 具体描写了得这种病的人的心理,他们不清楚自己到底是真的被活埋了还是在做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09)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2023-2024 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09)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2023-2024 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09) v>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2023-2024 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09)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主人公以弱国子民的心态,在赴死之前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之呼吁的是郁达夫的小说( )。 A.《薄奠》 B.《沉沦》 C.《春风沉醉的晚上》 D.《茫茫夜》 2.在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代表了“左翼”诗歌潮流在新时代里的新发展的是( )。 A.七月诗派 B.后期新月派 C.现代诗派 D.象征派 3.长篇小说《风萧萧》被列为 1943 年的“全国畅销书之首”,其作者是( )。 A.徐静 B.无名氏 C.张恨水 D.包天笑 4.丁玲在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作不包括( )。 A.《三八节有感》 B.《莎菲女士的日记》 C.《我在霞村的时候》 D.《在医院中》 5。茅盾的《幻灭》《动摇》《追求》被称为( )。 A.《蚀》三部曲 B.《农村三部曲》 C.《激流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6.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是( )。 A.刘呐鸥 B.张资平 C.施蛰存 D.穆时英 7.在曹禺的话剧作品中,直接写封建大家庭曾府的内部矛盾和彻底衰败,并预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终将灭亡的是( )。 A.《原野》 B.《北京人》 C.《日出》 D.《蜕变》 8.散文《故乡的野菜》《谈酒》的作者是( )。 A.周作人 B.汪曾祺 C.丰子恺 D.林语堂 9.发表诗论《诗的格律》,为新格律诗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 A.徐志摩 B.陈梦家 C.饶孟侃 D.闻一多 10.塑造了水生嫂这一坚忍持重、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的是作家( )。

孔刘辉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兼论施蛰存文学旨趣 孔刘辉 内容提要施势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建树的文学家,20世纪30年代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鸠摩罗什》、《将军的头》、《梅雨之夕》、《黄心大师》等众多小说文本,以弗洛依德心理分析理论为参照,集中摹写人物表层意识下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揭示人物行为的深层的心理动因,这种创作特点几乎贯穿他十年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其突出的先锋性、现代性和异质性,形成了他对文学艺术独特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和旨趣,而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施蛰存弗洛依德心理分析洲小说 2003年11月19日,中国著名的作家、学者施蛰存先生与世长辞了,这位长 寿的老人在上海悄无声息地走完了他坎坷而又传奇的人生。20世纪30年代他作 为“新感觉派”小说家和提倡现代派文学而闻名,又因与鲁迅的论争而褒贬不一,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大学教授的身份研究古典学问却获得了为人称道的成就。

今天人们研究他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主要以他30年代创作的小说为主。他主要的作品包括《上元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和《小珍集》等作品集。而他最引人争议的就是他作品的心理分析的弗洛依德主义倾向。而这种心理分析的特点又以《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三个集子最为突出。 一个作家创作的目标当然和他的文艺观念是分不开的,鲁迅的“为人生”的文艺观念、张爱玲的描写“不彻底的人生”的写作观念和他们留下的文本是合而为一的。施蛰存当然有他独特的文学理解,在我看来,30年代的施蛰存是一个弗洛依德主义的忠实信笃者,他在作品中主要就是通过弗洛依德主义来分析人物和社会、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念的,通过人物的内在心理动因来解释人物的外在行为,揭示人物心理深层的无意识层面。尽管以后的日子里,批评家们和施氏本人都不断地强调他和现实主义的联系,但从他短短十年小说创作中留下的作品,却确凿无疑地显示了他自己独特的创作旨归和艺术趣味。 文学作品通常是作家真实心灵和生活经历的写照,被施蛰存认为“这是我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的《上元灯》就是留在作家心灵深处的有关童年和往事的悠悠回忆。或借助一柄扇子对童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女伴的缕缕温馨回忆(《扇子》),或用淡淡哀伤的笔触描摹少男少女间初恋的脉脉温情,以及因家道不兴“我”的进退失据的处境和难言的忧伤(《上元灯》),或勾勒出在城乡对照中生活变化抒发对恬淡生活的憧憬(《渔人何长庆》)。《上元灯》中有九篇是用第一人称的视点来写的,有着“感怀往昔的情绪”,如果看淡小说文体的虚构性质,大部分是可以当作散文来读的,笔调清幽而淡远,意境空灵而朦胧,古典味非常浓厚。但从自己亲身经历的记忆积淀中去挖掘素材只是施蛰存小说创作的起点和跳板。1926年施蛰存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班与戴望舒、刘呐鸥等人交游甚密,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特别是法国和日本的新感觉主义,同时并翻译奥地利心理小说家显尼志勒的作品,创作上受弗洛依德主义影响。此前,《上元灯》中就有暗示其后来创作趋向的篇章。《周夫人》就是写性压抑的,周夫人把“我”这样一个少不更事十二岁的孩童带进闺房,把“我”当作她死去的丈夫的替身拥抱、亲吻,小说的氛围中就跳动着弗洛依德主义的影子。带着“写一点更好的作品”和“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1]的目标,施蛰存走上了写弗洛依德心理分析小说的路子。 1932年由新中国书局出版的历史小说集《将军的头》有四篇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阿褴公主》,除了《阿褴公主》外,其余三

重难点0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情节(一)-备考2023(原卷版)

重难点06 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 题型一概括故事情节 情节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题型二情节之结构手法:悬念、抑扬、照应、对比、衬托、伏笔、巧合等。 题型三分析情节作用 理解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手法和读者四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一般考虑本身写了什么,与主题的关系。结构上一般考虑位置,然后思考前后关联的问题。手法上既要注意常规的修辞,更要关注关涉全文的修辞;既要注意修辞手法,更要关注表现手法,尤其是抑扬、对比等。读者方面则主要关注给读者的感受,比如悬念、想象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等。对此类题,既要积累一些名词术语,更要结

合文章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要规范。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色的基础。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三种:概括故事情节、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考法有越来越细化和破解常规答题套路的趋势,如2020年全国卷ⅠT9,考“‘冰山’式小说情节安排法”。解答小说情节题的关键是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很好地解答这三种情节题。 一、(辽宁省抚顺市2022年高三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跑警报 施蛰存 我已经足足两年没有真正地感觉到战事了,因为我已在昆明住了两年了。近来,昆明人又紧张起来了。抱歉,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开头就紧张着呢。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 当然,我也跑警报,免得作无谓之牺牲。虽然我不很知道,像我这样一个渺小又微贱的躯体要怎样牺牲才够得上“有谓”,既然人们都认为在空袭时被炸死是“无谓”的,谁又甘愿断送了生命还被奚落呢?警报发作时,我能不逃跑吗? 但是,上一次跑警报,在我已经是两三年以前的事了,在战事刚开始的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