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施蛰存与《春阳》

施蛰存与《春阳》

施蛰存与《春阳》

新感觉派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在文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为阵地,擅长捕捉、描写都市意象,喜欢用各种现代技法来写都市感官体验,注重人物的潜意识和隐秘心理分析的小说流派。

要了解这个流派的创作概况,课后可读:

严家炎的《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一、生平与创作

施蛰存(1905-2003),原名许德普,1905年12月3日生于杭州水亭。1909年他父亲施亦政被邀至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做文牍、管藏书,全家迁到苏州,在那生活了六年。1911年父亲为他举行开蒙仪式。因辛亥革命后父亲失业,他8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迁到松江,父亲在陆公勉办的织袜厂任经理,经济条件转好,稳定下来。

五四运动让施蛰存知道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自由主义、新文学等新名词、新文化,经胡适《中国哲学史》接触到先秦诸子。看新文学杂志,开始练习写作。中学三、四年级时开始写小说,与同学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人一起组织“兰社”,出版四开旬刊《兰友》。1922年在《礼拜六》上以青萍、施青萍的笔名发表小说《恢复名誉之梦》《老画师》,在《星期》上发小说《寂寞的街》。施蛰存认为这时的小说“纯然是一些写实主义的作品”。1922年中学毕业,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教会大学),后因参加非宗教大同盟被迫退学。埋头写作,将自己的二十多篇小说编为《江干集》出版,因风格介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之间,很少提起。

1923年,与戴望舒一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与丁玲、孔另境同学。深感丁玲的傲气。由孔认识茅盾。与老师田汉关系较好,交谈中受益颇多。1924年入大同大学学习,1926年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法文,他、戴望舒、杜衡三人准备一起去法国留学。三人办一个小刊物《璎珞》(共印了四期),施蛰存的《上元灯》、《周夫人》在此发表。三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戴望舒、杜衡因右派同学告密被捕,后托人救出,施蛰存1926年底回家过年躲过一劫。四一二政变后,施蛰存回家,在松江中学当语文老师,戴、杜两个同学也躲在他家里。三人一起读书,翻译外国文学。施蛰存翻译了显尼志勒的《倍尔达达·迦兰夫人》。这时,冯雪峰南来松江,四人一起研究诗歌;施蛰存喜欢的中国诗人有李贺、李商隐、黄庭坚、陈三立,外国诗人有哈代、夏芝、惠特曼、桑德堡。

1928年暑假,戴望舒和施蛰存先后去了上海,都住在刘呐鸥租的房子里。刘呐鸥喜欢苏联文学和欧美的现代派文学,好谈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日本流行的文学,施蛰存受了不小的影响。此前,施蛰存就接触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读了显志尼勒的心理学分小说。此前发表的《周夫人》就显出此倾向。他他创办了期刊《无轨列车》(共出了八期,以“借无产阶级文学,宣传阶级斗争,鼓吹共产主义”的罪名被禁止)和“第一线书店”(1929年1月换到北四川路,改名为“水沫书店”继续开业)。1929年到1930年,是他们创作、出版最繁荣的时期。施蛰存出版了小说集《追》、《上元灯》,后者受到读者的欢迎让他信心大增。

1929年9月,水沫书店创办《新文艺》月刊。施蛰存在上面发表了《鸠摩罗什》。因主张激进,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到该刊第二期被迫停刊,水沫书店也随之停业。1929年10月,施蛰存与陈慧华在松江结婚,冯雪峰、姚篷子、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等文艺界的朋友赶来祝贺。丁玲、胡也频、沈从文三人送横幅“多福多寿多男女”(华封三祝,后二人生一女四男)。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前一天冯雪峰特意去住处通知施蛰存等人参加,但施恰巧回松江了,所以只有戴望舒和杜衡去参加了。但此后,施蛰存努力转向,写作了《凤阳女》、《阿秀》、《花》等描写劳动人民的小说,可都是失败的作品,于是结束此类创作。

1930年10月,施蛰存在《小说月报》发表历史小说《将军底头》。这和《鸠摩罗什》都是他满意的作品,“是运用历史故事写的侧重心理分析的小说,在当时,国内作家中还没有人采取这种创作方法,因而也获得一时的好评”。(施蛰存《我们经营过的三个书店》)。1931年他又发表了《石秀》、《在巴黎大戏院》、《魔道》等小说,出版《将军底头》和《梅雨之夕》两个作品集,代表着他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成就。但是受到了楼适夷、钱杏邨等左翼作家的批判,“他们只是张着有闲的眼,从这崩坏中发现新奇的美,用这种新奇的美,他们填补自己的空虚”,这种文坛上的新感觉主义新方向“证明了曾经向新的方向开拓的作者的‘没落’”。于是施蛰存不敢再继续这类风格的创作。

1931年春,“水沫书店”改为“东华书店”,施蛰存继续任编辑,同时在中国公学任国文课教员六个月。1932年1月28日,日军入侵上海,他们的书店停业,他回到松江,教书,写诗,诗风受到了戴望舒的影响。

1932年5月,现代书局发行的《现代》月刊于上海创刊,施蛰存受邀任主编。(前两卷由施蛰存编辑,第3卷起由施蛰存、杜衡合编。第6卷1期出版后,改由汪馥泉接编。1935年5月出至6卷4期,因现代书局关闭而停刊。)现代书局的老板张静庐想将它办成一个没有政治风险的刊物,主编施蛰存都致力于将它办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综合性的、百家争鸣的刊物。它确实成了当时影响巨大,聚集了中国现代大多数作家的文学刊物。鲁迅、茅盾、郭沫若、冯雪峰、张天翼、周起应、沙汀、楼适夷、魏金枝、郁达夫、巴金、老舍、戴望舒、施蛰存、穆时英、杜衡、杨邨人、侍桁、沈从文、周作人、赵景深、李金发、苏雪林等不同倾向的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创作或论文。在“左联”遭受压制的情况下,发表了左翼文学,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现代》杂志发表了大量中国新感觉派和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作品,扩大了新感觉派的影响。

1933年,施蛰存的小说集《善女人行品》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集中作品是“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小说”。

1934年编月刊《中学生文艺》,主编《文艺风景》(共出两期)。1935年4月,他编的《晚明二十家小品》由上海光明书局出版。1936年7月,因病到杭州修养,任杭州行素女子中学语文教师,并喜欢上了收集把玩瓷器古董。9月,小说集《小珍集》由良友公司出版,这基本上是写实的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城乡带来的一些怪现象。

1937年3月,他最后一篇历史小说《黄心大师》发表于《文学杂志》第1卷2期上。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剖析黄心潜在的性苦闷,同时运用了评话、传奇演义的中国传统手法。

抗日战争爆发,去云南大学执教。1937年9月8-29日,发了22天到达昆明,次年3月整理出这次迁徙的记录《西行日记》。施蛰存由此开始了他的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的生涯,编写了《中国文学史》、《散文源流》等教材。在云南与沈从文、林同济等人交往密切。因云南被轰炸,于1940年12月回到了福建永安,在中等师资养成所任教一年。1941年去厦门大学任教四年,1945年到福建三无江苏学院任教一年。1945年翻译出版显尼志勒的《爱尔赛之死》、显克维支的《战胜者巴尔代克》和保、匈等东欧作家的小说集《老古董俱乐部》。1946年随江苏学院回到上海。

国共内战期间,塈南大学任教,编发表译著为主的刊物《活时代》,出版抗战八年间写的散文集《待旦录》。

新中国建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谢绝好友冯雪峰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邀请,认为还是在上海当老师好。1950-1958年是他译述的丰收期,译了二十多本东欧、苏

联文学。1958年被划为右派,到上海郊县嘉定劳动。这时开始收集碑拓,进行金石研究。劳动两年后,1960年回到华东师大中文第资料室工作,开始纂辑《词学文录》。用《花间集》曲子词的规格体制,1963年选编了一部宋代小令集《宋花间集》,清代的《清花间集》,二书1986年出版。同时抄编了一部《历代词籍序跋汇编》。1966年文革期间再受冲击,1969年再被遣送到嘉定劳动,期间继续古代文学和金石碑刻的研究。1974年回资料室工作。1978年始开始回到讲台给本科生上课,1981年主编《词学》丛刊。2003年11月19日,施蛰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小结:

1、施蛰存一生,作家、翻译家、编辑、古典文学和金石研究学者、教师。

2、文学创作,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1937年以前,以小说为主,以后以散文为主。

小说创作经历了从写实、怀旧到历史、都市题材的心理分析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约以1929年为界,前期代表作为小说《上元灯》;后期代表有小说集《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后者是他小说成绩的代表,是他自觉运用心理分析学说创作的小说。所受的影响主要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和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显尼志勒的作品。他的小说的特色是,重视人物的性心理、潜意识、二重人格的描写,善写人的本能与社会道德的冲突及由此形成的病态心理。

二、《春阳》

这是一个短篇小说,收入施蛰存的1933年出版的小说集《善女人行品》(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施蛰存在“序言”中指出,集中作品是“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小说”,“本书各篇中所被描绘的女性,几乎可以说都是我近年来所看见的典型,虽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笔调之下,但是把它们作为我的一组女体习作绘,在这个意义中,它们仍然可以有编在一集中的和谐性的”。

(一)思想内容

写为旧式婚姻牺牲了青春的中年乡镇富婆婵阿姨,在春天的阳光和商业大都会气息的诱发下,萌动的一次注定要失败的性爱心理。上海的畸形繁荣与周边乡镇昆山的保守,城乡文化的二无碰撞,由此女人的心理得到了深刻反映。

(二)人物形象:婵阿姨

她是在传统婚姻、道德和财富的侵害下性格异化、精神变态的中年富婆形象。

她是已守寡十三年的35岁寡妇,继承了婆家巨额财产的富婆。为此浪费了青春,经受着灵肉冲突的煎熬,将在传统的生活轨道中耗尽生命。

十二三年前,婵阿姨底未婚夫忽然在吉期以前七十五天死了。他是一个拥有三千亩田的大地主底独子,他底死,也就是这许多地产失去了继承人。那时候,婵阿姨是个康健的小姐,她有着人家所称赞为“卓见”的美德,经过了二日二夜的考虑之后,她决定抱牌位做亲而获得了这大宗财产底合法的继承权。

她当时相信自己有这样大的牺牲精神,但现在,随着年岁底增长,她逐渐地愈加不相信她何以会有这样的勇气来了。

翁姑故世了,一大注产业都归她掌管了,但这有什么用处呢?

她忘记了当时牺牲一切幸福以获得这产业的时候,究竟有没有想到这份产业对于她将有多大的好处?族中人的虎视眈眈,去指望她死后好公分她底产业,她也不会有一个血统的继承人。算什么呢?她实在只是一宗巨产底暂时的经管人罢了。

小说所写的就是一次她春心萌动的心理。

自然环境氛围:春天的暖阳,万物复舒。

社会人文环境(上海大都市),开放自由;人的“春”天气息(年青人的活力,女性的美丽打扮、男女间的爱意等)。

直接诱因:银行年轻男职员的一眼注视,引发她一次自作多情的幻想。

婵阿姨把保管箱锁上了,走出库门,看见那个年轻的行员正在对着她瞧,她心里一动,不由的回过头去向那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保管箱看了一眼,可是她已经认不得哪一只是三○五号了。她望怀里一掏,刚才提出来的一百五十四元六角的息金好好地在内衣袋里。于是她走出了上海银行大门。

她的心理感觉渐渐变化的过程:注意到阳光、打扮,找出理由花钱,买东西,吃好的,不舍得回家想在上海邂逅浪漫,为再看职员一眼记忆模糊回到银行,受到“流水无情”似的打击果断回家,天气变坏、又算计钱财得失,意味着回到传统,心中的那汪春水再次变成一潭死水。

好天气,太阳那么大。这是她今天第一次感觉到的。不错,她一早从昆山趁火车来,一下火车,就跳上黄包车,到银行。她除了起床的时候曾经揭开窗帘看下不下雨之外,实在没有留心过天气。可是今天这天气着实好,近半个月来,老是那么样的风风雨雨的没得看见过好天气,今天却满街满屋的暖太阳了。到底是春天了,一晴就暖和。她把围在衣领上的毛绒围巾放松了一下。

来来往往的女人男人,都穿得那么样轻,那么样美丽,又那么样小玲玲的,这使她感觉到自己底绒线围巾和驼绒旗袍的累坠。早知天会这样热,可就穿了那件雁翎绉衬绒旗袍来了。她心里划算着,手却把那绒线围巾除下来,折叠了搭在手腕上。

要不然,假如她舍得随便花钱,她怎么会牺牲了一生的幸福,肯抱牌位做亲呢?

(到了银行,见到那年轻职员)

于是他笑了。一个和气的,年轻的银行职员对她微笑着,并且对她看着。他是多么可亲啊!假如在冠生园的话,他一定会坐下在她对面的。但现在,在银行底保管库里,他会怎样呢?

她被他看着。她期待着。她有点窘,但是欢喜。他会怎样呢?他亲切地说:

——放心罢,即使不锁,也不要紧的,太太。

什么?太太?太太!他称她为太太!愤怒和被侮辱了的感情奔涌在她眼睛里,她要哭了。她装着苦笑。当然,他是不会发觉的,他也许以为她是羞赧。她一扭身,走了。

在库门外,她看见一个艳服的女人。

——啊,密司陈,开保管箱吗?钥匙拿了没有?

她听见他在背后问,更亲切地。

她正走在这女人身旁。她看了她一眼。密司陈,密司!

于是她走出了上海银行大门。一阵冷。眼前阴沉沉地,天色又变坏了。西北风。好像还要下雨。她迟疑了一下,终于披上了围巾:

——黄包车,北站!

在车上,她掏出时表来看。两点十分,还赶得上三点钟的快车。在藏起那时表的时候,她从衣袋里带出了冠生园的发票。她困难地,但是专心地核算着:菜,茶,白饭,堂彩,付两块钱,找出六角,还有几个铜元呢?

(三)艺术特色

1、注重描绘人物的潜意识流动和性心理的变化。

2、由人物的变态心理,反映了30年代城乡两路思想文化的碰撞。

3、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互相映照,具有隐喻的内涵。

附:其他“新感觉”描写例子:

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自序”(1934年5月):

我是在去年突然地被扔到铁轨上,一面回顾着从后后面赶上来的一小时五十公理的急行

读书报告-春阳

读书报告 施蛰存——《春阳》 书名:《春阳》选自《善女人行品》 著者:施蛰存 出版社: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年月、版次:1933年11月初版 姓名:单佳 专业: 传播学 学号:14461107

作者简介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其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施蛰存的小说成就在二十世纪的小说史上是被遮蔽的。他的为大众注意,多半导源于1930年代他和鲁迅关于《庄子》和《文选》的那场笔墨官司[1] 施因此在文革中受到牵连,而关乎他崇高文学价值的小说创作则长期受到漠视,他的作品在图书馆里备受冷落。1980年代是一个文学大考古的黄金时期,很多早年风光晚景凄凉的老作家重新为文学史家发掘、评介,而且海外文论家的研究成果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如夏志清对钱锺书、张爱玲的评价,李欧梵对施蛰存的评价,这些海外学者的锐利批评刺激了国内的研究热望,同时也带动了作家作品的出版热潮。但是,与钱锺书、张爱玲、沈从文的广受关注不同,施蛰存虽然被李欧梵、严家炎、吴福辉、施建伟等名家一致封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鼻祖”,但他的作品始终没有形成研究、出版和阅读的风潮,以致于当年他的《十年创作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深谙图书发行三昧的施蛰存还要变空心思地为了图书出卖的方便,迎合市场需求,把原题《石秀》的小说改题为《石秀之恋》作为新书题目以招徕顾客——施蛰存在该书序言里坦言。他的作品对广大的读者还是陌生的,所以有必要进一步阐发施蛰存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2] 內容概要: 《春阳》讲述了都市中年富婆婵阿姨的故事。十几年之前,婵阿姨的未婚夫过世,康健的她为了要获得“一个拥有三千亩田的大地主的独子”的合法财产继承权,在经过艰难的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抱着未婚夫的牌位成亲。她放弃了享受青春,享受幸福的权利,虽然她意识到为了金钱而舍弃幸福是不值得的,可她还是愿意牺牲,充当一个“守财奴”。公婆去世后,族人虎视眈眈地对着她,盼望着她早日死去,这时她才明白“她实在只是一宗巨产的暂时的经营人罢了”。时间流逝,婵阿姨的容颜已经萎黄了,她开始艳羡起别人幸福美满的生活,她潜意识里也想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的。而来到了上海后,她决定挥霍一次,结果在餐馆“冠生园”,她看到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对恩爱的夫妻带着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和乐融融有说有笑地在一起吃饭,这让蝉阿姨羡慕不已。于是她幻想着一位温文儒雅的中年男子与她一起吃饭、看电影,手挽着手,心中对于成家的欲望呼之欲出。随即她又想到了那个年轻亲切的银行职员,带着期待的心立刻回到了银行,为此她做了一连好几场的白日梦,并经历了一连串的“灵”与“肉”的斗争。可是当银行职员喊出“太太”二字时,“愤怒和被侮辱了的感情奔涌在她眼睛里,她要哭了”。而当另一位美丽妖娆的女子进来时,年轻的银行职员转身喊“密司”,颇为亲切。这一对比让蝉阿姨的情绪一落千丈,最终伴随着失望,蝉阿姨准备离去。从春日的明媚的阳光转到午后好似要刮风下雨中,蝉阿姨意识到,该回昆山了,退回到自己的生活轨道中去,继续守着那大宗的财产。 读后心得: 由于《春阳》是一部女性心理分析小说,这一点吸引了身为女性的我去阅读。它讲述了一个关于都市女性用幸福和青春换来了财富的悲剧性的故事,从女性视角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压抑。读完施蛰存的《春阳》,会有一种“一个女人的最终归宿还是爱情和婚姻”的感觉。没有爱情和婚姻的女人,好似那是极可悲的,仅是拥有再多的金银财富,作为一个女性也不禁是无意义的,财产等于只是一份讽刺和嘲弄而已。这让我联想到了在上课时老师所讲到的张

论《春阳》中的婵阿姨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19349398.html, 论《春阳》中的婵阿姨形象 作者:孙娜娜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4期 摘要:《春阳》选自短篇小说集《善女人行品》,一共包含十一个短篇,描绘的女性“几乎可以说都是我近年来所看见的典型,虽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笔调之下,但是把他们作为我的一组女体习作绘,在这个意义中,它们仍然可以有编在一集中的和谐性的”。①而《春阳》中的婵阿姨则是这幅习作绘的重要部分。文章描写的正是一位少妇即婵阿姨“思春”的故事。 关键词:施蜇存;婵阿姨;意识流;新感觉派 一、婵阿姨的灰色婚姻 春风轻轻拂过,每一个生灵都在悄悄的苏醒,都想在这明媚的时节里接受春阳的抚摸,婵阿姨也不例外,她沐浴在春意融融,歌舞升平的大都市,路过她的每一个人都巧笑嫣然,充满青春活力,何况上海女子本来就风流精致。只有她仿佛被春天抛弃,她的时令还停留在冬日,身上依然穿着厚重的驼绒旗袍和绒线围巾,独自坐车来到这繁华美丽的大城市,孤零零的一人走在街上,婵阿姨恍惚了,她隐隐觉得自己似乎和别人不一样,浓浓的空虚落寞充斥着她,从内到外,她觉得自己穿的太厚,感到闷热。她的每一个神经都被这春日的阳光和眼前的一切唤醒。 小说采用意识流的手法,细致的分析了婵阿姨的心里活动,通过对婵阿姨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简笔勾勒,两两出现对比的落差,即外界愈加热闹繁华,婵阿姨心理愈加寂寞骚动,呈现出婵阿姨矛盾复杂的心理。当她走到饭店,好不容易想吃大餐安慰自己,对面却是一家三口热闹的点菜情景,她又开始了白日梦模式,她心中愈加的不平衡,周围的女伴都嫁了丈夫,有了儿女,成了家,有人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总归充满了家的味道,只有婵阿姨什么都没有,只有那一份被人觊觎的家产,偶尔有“一种极罕有的勇气奔放起来”时却依然被外在的压力吓退。此时她艳羡这永不曾拥有的幸福,她尴尬、难堪,甚至扭曲的幻想别人是否看得出她的经历和人生。本能最终还是抵不过为金钱利益和道德观念所浸透的社会关系的控制。作者通过对婵阿姨内心的剖析,并与同周围的环境变化发展紧紧相扣。小说的故事性尽管不是很强,作者却以细腻的笔触把婵阿姨细微的心理过程写的曲折而引人入胜,清晰的展示了人物植根于现实土壤的心理流程。 二、婵阿姨的“难友” 婵阿姨是让人同情的又悲哀的。总有很多相似遭遇之人存活在某一个幽暗的角落,过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生活。作家的创作并非以完全虚构夸张来大肆渲染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同样整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

内容摘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他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以及西方意识流小说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本文从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三个方面,对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对读者欣赏阅读施蛰存小说和创作心理分析小说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特点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沈从文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说过,施蛰存的成就“在中国现代短篇作家中似乎还无人可企及”[1]。他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本文将结合施氏的作品来谈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一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首先表现为注重人物潜意识性心理的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早在1933年,施蛰存就声言“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心理小说而已”[3]。由此可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具有浓厚的弗洛伊德色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建于19世纪末。早期他将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层:底层为潜意识,中层为前意识,上层为意识。潜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内心底层的隐蔽的非理性世界,是人们自己往往也难以觉察的黑暗王国。意识是人们清醒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它是清晰的,与潜意识处于对抗状态。而在这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担任警戒任务的则是前意识。后来弗洛伊德在这三分法的基础上又提出另外一种三分法。其基本观念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主要由性本能,即“里比多”组成,是人的一切行为动机的源泉;自我是受环境的影响而加以调整后的本能,把不见容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动改造为适应外部世界的心理动机;超我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层面,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着本能冲动。这两种三分法都是以“泛性论”为基础,把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无处不在,这种力量隐藏于潜意识里,一触即发。所谓精神分析“其实就是研究性本能与社会压抑之间的冲突,研究二重人格的拉锯”[4]。施蛰存深受弗洛伊德这种理论的熏染,在小说创作中,非常注重挖掘人物潜意识中的性心理,从而揭示出人物的二重乃至多重人格。 《将军的头》是施蛰存历史题材的心理分析小说集。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了古代高僧、名将以及绿林英雄的思想、精神、意识以及潜意识等方面的活动,专心致力于心理分析,向人们展现他们的隐秘世界。 《鸠摩罗什》中的主人公鸠摩罗什本是史籍中的真实人物,是后秦的一位高僧。他幼年出家,12岁就成为沙勒国师,名震西域,是中国佛教史上三大翻译家之一。对这样一位虔诚的得道高僧,施蛰存没有沿用史料,彰显其功德,而是褪去他神性的光辉,将之世俗化。小说中的大智鸠摩罗什陷入了二重人格的冲突与苦楚之中。妻子病亡后,本以为的名妓孟娇娘时,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肆意横行。最终沉溺于肉欲之中而不能自拔。从高僧到凡人再到淫人,鸠摩罗什“从这三重人格的纷乱中,认出自己非但已经不是一个僧人,竟是一个最最卑下的凡人了。” 施蛰存在《石秀》中借用了《水浒传》里石秀帮助义兄杨雄杀死奸夫淫妇的故事。石秀被靓艳的潘巧云所迷惑,但当他“既已知道了这是杨雄所有的美妇之后,不存什么别的奢望”,而“不得不用最强的自制力”抑制着自己。英雄石秀遵守着伦理纲常,本能欲望也便被这意识中的道德准则压抑着。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道:“常态的性的满足的缺乏可以引起神经病。实际上由于这种缺乏的结果,性的需要乃不得不使性的激动寻求变态的发泄。”[5]石秀的“常态的性的满足的缺乏”也就导致了他的变态心理的形成。在勾栏里,妓女不留神被小刀割破了一个指头,石秀觉得那一缕朱红的血“流成了一条半寸余长的红线,然后越过了指甲,如像一粒透明的红宝石,又像疾飞而逝的夏夜之流星”,认为“这是从来所没

春阳

春阳 ——浅谈施蛰存《春阳》 最初接触“新感觉派”小说时,内心里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也许是因为这类小说的形式和内容都与我平日里接触的有所不同的缘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里对于各类文学形式也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再回过头来看新体小说,便有了不同的感受。 “新感觉派”作家主张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后再给现实做精美的加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非表面的现实性。他们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认为文学的象征远比实感重要。 在新体小说中,作家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他们力图兼容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凸显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施蛰存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创作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来映射外部世界。《春阳》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之一。 《春阳》中的主人公婵阿姨是一个在封建道德和金钱主义双重压迫奴役下的牺牲品。十二三年前,她为了金钱与丈夫的牌位结婚,在公公去世后,她终于取得了继承权,成了丈夫财产的接管者。为了守住金钱,她给自己上了一把锁,锁住了自己的情欲本能。然而,在一个初春的日子里,婵阿姨走在春阳和煦的南京路上,内心的热情突然骚动起来,她开始渴望得到爱情和幸福。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一些原始冲动、情欲和本能,因不符合道德风俗而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察觉,这种潜在的心理活动称为潜意识。潜意识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具有原初的本原性、动物性、野蛮性、非理性和非逻辑性。 婵阿姨在明媚的春阳下行走时,内心的潜意识便毫无征兆地开始蠢蠢欲动,这种潜意识在她来到冠生园看到旁边桌子上一家三口幸福温馨的画面时,更加明朗清晰起来。在这里,作者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婵阿姨的内心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把她的感情起伏也描写得清晰自然。 在春阳的照射下,她内心的热情开始萌发。于是她第一次没有和往常一样一走出银行便去火车站等车,而是心情愉悦地想在马路上走走。“这春的阳光,无疑的。它不仅改变了她的体质,简直还改变了她的思想。真的,一阵很骚动的对于自己内心的反抗心骤然在她心中灼热起来。”可是在冠生园里,“她饮着茶,一个人占据了四个人的座位”,而她旁边的圆桌上坐着一家三口。这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婵阿姨的孤独,她开始失落起来,内心里同时也开始了斗争。 接着,一个拿报纸的男人又引起了婵阿姨的冥想,引燃了她的欲望,她甚至幻想到了他们一起谈话的情形。通过那个男子,她又联想到银行行员在她走出银行时看她的那一眼,然后她竟然可笑地想到保险箱是否忘记锁住的事情,于是又重新回到银行。第二次走出银行时,

施蛰存与《春阳》

施蛰存与《春阳》 新感觉派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在文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为阵地,擅长捕捉、描写都市意象,喜欢用各种现代技法来写都市感官体验,注重人物的潜意识和隐秘心理分析的小说流派。 要了解这个流派的创作概况,课后可读: 严家炎的《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一、生平与创作 施蛰存(1905-2003),原名许德普,1905年12月3日生于杭州水亭。1909年他父亲施亦政被邀至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做文牍、管藏书,全家迁到苏州,在那生活了六年。1911年父亲为他举行开蒙仪式。因辛亥革命后父亲失业,他8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迁到松江,父亲在陆公勉办的织袜厂任经理,经济条件转好,稳定下来。 五四运动让施蛰存知道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自由主义、新文学等新名词、新文化,经胡适《中国哲学史》接触到先秦诸子。看新文学杂志,开始练习写作。中学三、四年级时开始写小说,与同学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人一起组织“兰社”,出版四开旬刊《兰友》。1922年在《礼拜六》上以青萍、施青萍的笔名发表小说《恢复名誉之梦》《老画师》,在《星期》上发小说《寂寞的街》。施蛰存认为这时的小说“纯然是一些写实主义的作品”。1922年中学毕业,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教会大学),后因参加非宗教大同盟被迫退学。埋头写作,将自己的二十多篇小说编为《江干集》出版,因风格介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之间,很少提起。 1923年,与戴望舒一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与丁玲、孔另境同学。深感丁玲的傲气。由孔认识茅盾。与老师田汉关系较好,交谈中受益颇多。1924年入大同大学学习,1926年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法文,他、戴望舒、杜衡三人准备一起去法国留学。三人办一个小刊物《璎珞》(共印了四期),施蛰存的《上元灯》、《周夫人》在此发表。三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戴望舒、杜衡因右派同学告密被捕,后托人救出,施蛰存1926年底回家过年躲过一劫。四一二政变后,施蛰存回家,在松江中学当语文老师,戴、杜两个同学也躲在他家里。三人一起读书,翻译外国文学。施蛰存翻译了显尼志勒的《倍尔达达·迦兰夫人》。这时,冯雪峰南来松江,四人一起研究诗歌;施蛰存喜欢的中国诗人有李贺、李商隐、黄庭坚、陈三立,外国诗人有哈代、夏芝、惠特曼、桑德堡。 1928年暑假,戴望舒和施蛰存先后去了上海,都住在刘呐鸥租的房子里。刘呐鸥喜欢苏联文学和欧美的现代派文学,好谈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日本流行的文学,施蛰存受了不小的影响。此前,施蛰存就接触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读了显志尼勒的心理学分小说。此前发表的《周夫人》就显出此倾向。他他创办了期刊《无轨列车》(共出了八期,以“借无产阶级文学,宣传阶级斗争,鼓吹共产主义”的罪名被禁止)和“第一线书店”(1929年1月换到北四川路,改名为“水沫书店”继续开业)。1929年到1930年,是他们创作、出版最繁荣的时期。施蛰存出版了小说集《追》、《上元灯》,后者受到读者的欢迎让他信心大增。 1929年9月,水沫书店创办《新文艺》月刊。施蛰存在上面发表了《鸠摩罗什》。因主张激进,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到该刊第二期被迫停刊,水沫书店也随之停业。1929年10月,施蛰存与陈慧华在松江结婚,冯雪峰、姚篷子、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等文艺界的朋友赶来祝贺。丁玲、胡也频、沈从文三人送横幅“多福多寿多男女”(华封三祝,后二人生一女四男)。

论施蛰存《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

论施蛰存《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 作者:杨筱朱丽林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10期 内容摘要:《春阳》是施蛰存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理论进行的短篇小说之一。它以主人公婵阿姨的意识流动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久被压抑的乡镇富婆的本能欲望的短暂显现。本篇论文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春阳》这部作品进行解析,以主人公婵阿姨为例,对其行为及其心理进行阐释,进而对这一形象形成的精神根源进行深度探讨。 关键词:《春阳》婵阿姨弗洛伊德 19世纪3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一门新兴学说,在中国,施蛰存可以说是是首先运用弗洛伊德理论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尽管他对自己新感觉派作家的称号有所怀疑,但是他却认为“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Freudism的心理小说而已”,[1]其作品中的精神分析特色可以说是十分明显了。 《春阳》是一场春光洋溢的缥缈的梦,是婵阿姨离开昆山来到上海,面对都市的繁华,街道上的娇艳女子和年轻的态度极好的银行行员,不禁萌生的久违的放纵自由的想法,以及压抑许久的性意识的重新显现。施蛰存以意识流的方式记录了婵阿姨在一天时间里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她的身世和潜意识的描写来揭示其精神根源。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婵阿姨的心理变化,以“被压抑的‘本我’短暂觉醒”、“潜意识中萌生的性渴望”两部分为主体,对《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进行阐释。 一.被压抑的“本我”短暂觉醒 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一个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理性的结构。它是由无意识的冲动形成的,是本能、欲望的体现者。它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快樂”,一味追求无条件的满足。“自我”从“本我”发展而来,“自我”限制和驾驶着“本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基础上实现“本我”的一部分要求。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以一种道德感和“良心”的形式沉淀于人心,制约并净化“本我”的盲目冲动。 在二月半旬的这样一个好天气里,婵阿姨的“本我”逐渐苏醒。往常的婵阿姨可以说是“超我”的象征,她有着人家所称赞为“卓见”的美德,以强大的牺牲精神与婚期前就已经死掉了的丈夫的牌位结婚,兢兢业业地经营着自己那份舍弃幸福得来的财产。以往婵阿姨从银行取完息金便会坐黄包车赶到车站,在待车室里默默等待着回昆山的那趟火车,对上海的繁华以及别的一切都没有关心。而今天,这春日的太阳光,使来自昆山的婵阿姨凭空多了许多兴致,在上海的南京路上,一路走,一路看。她“看看绸缎,看看瓷器,又看看各式各样的化妆品,丝袜,和糖果饼干。她想买一点吗?”,她内心是想买的,可是日常的习惯也可以说是“超我”的控制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摘要:从《上元灯》开始,施蛰存的小说就显示出了独到的风格,剖析人的 心理世界,表现人在无意识中的内心冲突,描绘人的多重人格,是典型的心理分析 小说。施蛰存的几个小说集虽然人物各异、故事有别,但都集中而又深入地表现 了这些人物极为隐秘的内心,这个世界是沉潜的、复杂的、隐秘的,但是却又是绝对真实的。 关键字: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海派文化 一、施蛰存小说创作的理论来源 心理分析小说的产生源于弗罗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德·弗罗依德 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罗依德 说“一种历程活动于某一时间而在那一时问内,我们又一无所觉,我们便称这种历程为潜意识的”。他强调人类对无意识心理过程的承认,乃是对人类和科学别开 生面的新观点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所以,研究无意识,充分肯定它的普遍存在和 巨大作用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内容。弗罗依德把人的精神领域分为三个层次: 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而无意识则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它具有自已的愿望 冲动,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他特有的精神机制。”艺术家的任务不仅是要表现人 的意识活动,而且还要深入到那深不可测的无意识中去,探索心灵的奥秘,以揭示 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心理上的真实,而非浮于表面的真实。在弗罗依德看来,无意识与人被压抑的性欲密切相关。他认为无意识领域中隐藏着人的各种生命本能,而这种本能最重要的表现是性的本能,即性欲。而性欲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本推动力,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都与性欲有关。弗罗依德发现“性欲”是由一 种叫“力比多(libido)”的力量驱动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力比多”不能正常释放,而是被压抑和控制,它就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由无意识领域从异常途径发泄出来,展现出性本能的巨大力量。弗罗依德的这一观点虽然有它的片面性,但是却大大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施蛰存也是基于弗罗依德这一理论学

近代文学在上海涌现的代表作

近代文学在上海涌现的代表作 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1935年的“新感觉派”,是产生于上海的,具有大都市文化色彩的“海派”小说中重要的一支。成员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他们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受到法国现代主义和日本“新感觉派”(一个持续时间很短的,描写现代世界物质文明的文学流派,参与者有我们很熟悉的川端康成)的影响。 这个流派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把“大都市”介绍进入中国文坛,他们认真地描写“上海”这个物质和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繁华而奇特的环境,以及都市人独特的心理状态和生存危机。虽然文字间带着对灯红酒绿的倾慕,内里却常有哀伤。 刘呐鸥,作品只有一个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他喜欢描写现代都市文明,使用“意识流”的技巧,算是“海派”的开先河者。 穆时英,我不太喜欢他,因为我觉得他是个臭流氓……但是他的小说名气很大,号称“圣手”。作品有《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他的小说时空跳跃多,语言新颖,喜欢描写灯红酒绿的肉欲感受,对性和物质生活的描写也不少,可以说是奢靡妖娆。但他对城市文化的一些弊端,如过度的物欲和拜金主义,持厌恶和批判的态度。上瘾和批评都有。 施蛰存。他自称不是个“新感觉派”,但是后人多半认定他是……他的特色是把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加入小说,考察人性,琢磨人的潜意识,有时候带点疯狂。他有一些历史小说,比如《石秀》,也有写现代上海的小说,比如《春阳》。

“新感觉派”之前的海派,有个张资平,是个破烂黄色小说作家,我们甭理他,还有叶灵凤,风格和“新感觉派”很像,现在我们认识的叶先生,是那个闲谈的文雅学人,其实这家伙写过不少都市男欢女爱的大众小说。 那我们就来说说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的作家吧。当然代表人物是张奶奶(爱玲)。 她接受过现代教育,又钟情传统文艺,母亲是新女性,父亲是旧式纨绔,所以她的人和作品都有一种半古半今的味道。她有一个散文《私语》,说在民初的洋房里,房子里青黑阴翳如同古墓,她的后妈抽鸦片,在屋子明暗交际的地方,听得见外面的电车铃声,这样一个混杂的环境是很能表现她的气质的。 张爱玲写的是都市里的传统人,人性的弱点,中庸平凡的小人物,她称之为“不彻底的人物”,小说的技巧结合了西方现代派和中国古典小说,颓靡绮艳,很受大众欢迎。 她比较著名的几个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都是在《传奇》集子里的。 这个女人犯了大是大非的错误,但她是文学天才。如果你只是读她的文章,你会认为她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智者。事实上,她的聪明只限于她的文章。文学天才,实用白痴,很可悲。 跟张爱玲同时的女性市民通俗小说家还有谁呢?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苏青,我其实比较喜欢苏青,虽然她不及张奶奶写得又多又好,但她的风格很干净,给现代女性的共鸣也更多。她讲的是现代职业女性“入世”,参与到男性建构起的社会中去的故事,写的是世俗生活,也有一点点知识分子的风骨在里面,让她有了一种爽利的气质。她的代表作是《结婚十年》。

试析施蛰存《春阳》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施蛰存的复杂创作心理

试析施蛰存《春阳》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施蛰存的复杂创作心理 作者:殷红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7期 摘要:《春阳》中,婵阿姨的性欲冲动和她所处的客观环境、所遵循的道德伦理、所崇奉的教义信仰之间产生了矛盾,呈现了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灵与肉的矛盾与冲突,泄露了施蛰存悲剧心理意识以及自身复杂的文化选择态度与立场。 关键词:施蛰存春阳心理 一、人物的心理变化 在文章中,婵阿姨过去一直都是取完息金跳上黄包车去火车站待车室,可是,这次却决定在上海玩一玩,难道只是由于不同于往日阴沉的二月半天气,她就选择了在马路上走走?其实春天的暖阳只是一个方面,它就像催化剂,让婵阿姨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她从乡下来到大都市,看到街上的男女那么年轻美丽,矫健有活力,自己却孱弱不济像个老年人,对于年纪不过三十五岁还有很多钱的她来说显然是不甘心的,于是潜意识里的生命力渐渐苏醒,想要反抗过去一尘不变的乏味无趣生活。她内心的冲动,是一股无法解释的能量,作用于有生命的肌体,听从于欲望的支配,借助于里比多能量的宣泄来消除这种被视为是一种不愉快的紧张,这种宣泄构成所谓的快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被压抑了十几年的本能欲望在自然和人事的诱发下,婵阿姨的中年处女的欲望开始苏醒,首先是购物欲、食欲的满足,然后,当她看到在旁坐的一个小家庭后,她心里的烦闷取代了喜悦,她感到孤独,并想着:“他看得出我并不比他妻子年纪大吗?……假如我来抚养他,他会不会有这样活泼呢?”这里可以看出,婵阿姨假设自己可以取代那个女人的位置,内心投射出来的是她对普通幸福生活的向往,她想有美满的家庭,而这正是她年轻时所舍弃掉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孩子像父亲的那个肢体一样占据着母亲的腹部,对母亲而言,孩子,在她的无意识里就是她的阴茎,每个人都令自己的母亲感到一种无法得以满足、再度将她所爱恋但却过早消失了的男子性器官吸纳入自己的身体的饥渴感。所以,婵阿姨看似只是对家庭生活的憧憬,实际上是她无意识里对性的渴望,渴望有男人的滋润。 在十二三年前,婵阿姨的未婚夫死了,为了获得大宗的财产,她决定抱着牌位做亲,用一切幸福换回这份产业,可是日渐苍老的面容,族人的诽谤讽刺使她不敢想男女之事。可是来一遭上海,为什么她过去没有勇气想的“丢掉财富去结婚”成了她白日梦的内容?其实,外界神经

《婵阿姨》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婵阿姨》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走不出传统的樊篱——论施蛰存女性小说

走不出传统的樊篱——论施蛰存女性小说 摘要:施蛰存受弗洛伊德的影响,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以男性的视角去探测女性的内心,审视女性在传统伦理道德下所受的精神重压和悲剧性命运,带有几分悲悯与同情以及对封建礼教影响存在的不满与反抗。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流露出男权社会对女性行为和德行的规范和约束。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关键词:施蛰存;女性小说;男性视角;传统约束一 施蛰存关注的女性既不是生活在都市的现代摩登女郎,也不是传统重压下的乡土女子,而是处于都市与乡村结合的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女性,她们受着个性解放的感染和现代文明的波及,内心中的自我意识有了些许萌动,但是传统伦理道德、封建三从四德已经在她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在行动上他们是不积极的、不激切的,而呈现出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屈从。《周夫人》是施蛰存独自创作、描写女性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丧夫的中年寡妇,物质生活很优裕,但在性爱上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处于饥渴状态,将对丈夫的情思和内心的苦闷长期郁积在心中,直到遇到了一个和丈夫长得很相像的十二岁的"我";,于是将这种感情转化成依恋以期在每天都能相见中抽丝剥茧将郁结释放出来,但一次之后"我";由于种种原因再未登门,这一切如同一个短暂的白日梦,醒后她又回到了生活的原状。尽管在手法上有些不成熟,但是毕竟不能否认在其创作中的价值所在,这是他对女性心理分析的一个开始。《春阳》则是女性心理分析小说中比较圆熟、达到一定高度、具有代表性的创作。婵阿姨的未婚夫在吉期以前七十五天死了,经过两天两夜的考虑之后,婵阿姨决定抱着牌位成亲而成了一个大宗财产的合法继承人,虽得到了金钱,然而却牺牲了幸福,多年的寡居将正常婚姻中本该有的性欲压抑。在去上海后被大都市的现代文明气息和春日和煦暖阳的激发,情爱被唤醒,决定在上海到处逛逛。在银行对年轻银行职员殷勤目光的羞怯、在餐厅对一家三口共同进餐的羡慕,对文雅男客同桌进餐的期望,似曾相识的攀谈的向往、被邀请看电影的幻想、对完整家庭的渴望组织成浪漫虚幻的白日梦,最后将男主角重影在温和热情的管理保管库的行员身上,当她借口保险柜忘锁回到银行重温那或许有暧昧流露的目光时,年轻的行员和气的对她微笑,极热情的称呼她"太太";,愤怒、被侮辱的感情袭上心头,击碎了她长期精神苦闷下偶尔情欲外泄的白日梦,于是回归现实,返回能抚平心灵创伤的小城镇昆山。《狮子座流星》中卓佩珊夫人不满丈夫升职之后身体发胖,人也变得粗鲁、不解风情,而且很呆笨,不懂体贴,于是厌恶单调、平庸得令人乏味的婚姻,渐渐感觉到生活很寂寞,在公车上幻想着与站在她身边的严肃、文雅的年轻人接近,她很想通过孩子给她一些新鲜刺激为生活增添一丝生趣,改变这种令人厌恶的平淡生活现状。她听说晚上有狮子座流星,就大动干戈的去观看,结果进入了梦境,梦到怪星投到她身上,怀上了盼之甚久的孩子,决定继续看流星,继续做梦。 二 施蛰存以大胆细腻的笔触,伸向这些女性的精神深处,发掘出了她们不为人知的内心欲望,大胆探索用文字来表现性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可能性,将文学作品的表现领域伸向性幻想的领域,对有着缺损的婚姻爱情生活的女性的隐秘欲望进行了理性的想像和淋漓尽致的阐释。这些女人不是魔女、也不是妖妇,而是有着传统美德的善女人,但他们的现实生活却是不完满的,要么婚姻生活乏善可陈,要么盛年寡居,都为正常性爱无法满足者,对她们灵魂深处性意识的揭秘,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人性。长期的压抑是她们内心充满苦闷和焦虑,形成内心释放不掉的郁结,她们都生活在城乡结合的小城镇,闭塞、落后,传统空气弥漫,将精神深处这种潜藏的欲望凝固,而一旦有外在诱因的催化,得以复苏。然而在施蛰存构筑的女性世界里并没有形成一股破坏力量,对人对己造成伤害,而是在精神深处做了个虚幻的白日梦,抚平了这心理缺失带来的伤痕,收拾起残破的心情,在正常的生活轨道里继续运转。 由于长期封建文化的浸染,这些善女人们形成了独特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书目 一、文学作品类 (一)必读篇目 小说类: 鲁迅《阿Q正传》、《狂人日记》、《伤逝》、《在酒楼上》及《故事新编》(17章) 郁达夫《沉沦》 冰心《超人》 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 庐隐《海滨故人》 许地山《缀网劳蛛》 凌淑华《酒后》 王鲁彦《黄金》 台静农《拜堂》 茅盾《子夜》、《林家铺子》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巴金《家》、《寒夜》 老舍《骆驼祥子》、《赵子曰》《二马》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废名《竹林的故事》 沈从文《边城》、《丈夫》 张天翼《华威先生》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施蛰存《春阳》《梅雨之夕》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钱钟书《围城》张爱玲《金锁记》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诗歌类: 胡适《一颗遭劫的星》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汪静之《蕙的风》

刘大白《秋晚的江上》 冰心《繁星》《春水》 郭沫若《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 闻一多《死水》、《七子之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偶然》 殷夫《别了,哥哥》 戴望舒《雨巷》《我的记忆》 卞之琳《断章》 艾青《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 穆旦《赞美》 散文类: 周作人《乌蓬船》、《闭户读书论》《喝茶》《北京的茶食》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朱自清、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鲁迅杂文 林语堂小品文

梁实秋《雅舍小品》 戏剧类: 田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或《回春之曲》 丁西林《一只马蜂》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二)选读书目 鲁迅《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鲁迅杂文选集》 郭沫若《女神》、《屈原》 茅盾《蚀》、《白杨礼赞》、《霜叶红似二月花》 李劼人《死水微澜》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艾芜《山峡中》 巴金《灭亡》、《雾》、《雨》、《电》、《春》、《秋》、《憩园》老舍《四世同堂》、《离婚》、《济南的冬天》 曹禺《原野》、《北京人》、《家》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叶绍钧《倪焕之》

弗洛伊德理论视阈中的《春阳》

弗洛伊德理论视阈中的《春阳》 推介语《春阳》是施蛰存短篇小说集《善女人行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小说,也是施蛰存成功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进行小说创作的代表性。女主人公潜意识本能欲望的觉醒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背帚中. 显得极其苍白无力。小说成功描绘了主人公被压抑了的本能欲望的偶然闪现。这是一篇值得深入探讨的小说。“春阳”指什么?婵阿姨的悲剧是如何形成的?婵阿姨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小说中传统伦理道德与潜意识的本能欲望是如何发生冲突的?本组论文从不同视角对《春阳》进行了多元化的探讨。有些观点可能还稍显稚嫩,甚至还值得商榷,但这是他们独立思考的成果。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是细致的,对小说的感悟是深刻的,显示出青年学子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 ――(黄德志,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春阳》是施蛰存于1933 年11 月出版的小说集《善女人行品》中的一篇,作者称收在本集中的作品都是“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是“一组女体习作绘”。其中,写得最有人性深度,也是意识流手法运用最好的一篇便是《春阳》。下面我们将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手,解读《春阳》中所体现的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魅力。 一、潜意识理论与《春阳》中的心理探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潜意识学说。弗洛伊

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大部分,无意识又由前意识和 潜意识两部分组成。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比作大海中的冰山,其中意识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而隐藏在海面下的大部分则是无意识,这个混沌的、非理性的领域才是人类行为背后的真正内驱力。弗洛伊德认为“任何联想都不是无因而至的,都是有一定的 意义的;因此,通过病者的自由联想就可以挖掘出深埋在病者心理最底层的动机或欲望,也就是所谓潜意识的欲望”。施蛰存在潜意识理论的指引下,将笔触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深处,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揭示人类潜意识中的复杂心理。 施蛰存在《春阳》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婵阿姨到上海银行取钱的经过以及她隐秘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人物“思想的独白”。婵阿姨过去一直是取完息金后直接回昆山的,但这次却没 有急着回家,而是决定在马路上走走。是什么让婵阿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从表面上看,是春日的阳光刺激了她,让婵阿姨的身心都发生了改变。但从更深的层面看,是一直压抑着自己性本能的婵阿姨的潜意识里对性的渴望在潜移默化中支配着她的思想和行动。于是,婵阿姨在春天的阳光下,在“许多呈现着喜悦的容颜的年轻人的狂流中”,心情由害怕变为轻快,长期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活力被激发了出来。 三十五岁的婵阿姨没有正常的婚姻生活,她的本能欲望一直被压抑着,得不到宣泄。当她在冠生园饭店吃饭时,看到坐在旁边的一家三口的家庭后,这种被压抑的对性的渴望开始复苏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