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消除孩子的暴力倾向

如何消除孩子的暴力倾向

如何消除孩子的暴力倾向
如何消除孩子的暴力倾向

很多家长认为,人类在十几岁时暴力思想最为严重,因此,他们认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应该格外注意孩子们的举止,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然而新的研究结果却与这项民意测验的结果大相径庭。研究发现,两岁左右的幼儿其实是攻击意识最强烈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2岁宝宝最容易发怒,与青春期的男孩或女孩相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幸运的是,两岁大的幼儿尚不能给人类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如果你不及早帮助他们控制愤怒情绪,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即使想帮他们,恐怕为时已晚。因此,家长们尤其是有暴力倾向宝宝的家长们一定要尽早清醒过来,及早纠正宝宝的坏习惯。

如果宝宝经常打别的小朋友、摔东西、欺负小动物、揪大人头发、咬大人的手,家长们就要特别注意了,这就是宝宝暴力倾向的最初体现。首先我们要了解宝宝暴力的原因。

1、暴力是宝宝自卫的一种方式。

宝宝打人有时候是出于一种自卫,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宝宝决不会容忍自己被欺负,他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

2、语言表达贫乏。

因为2岁宝宝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3、环境影响。

宝宝天生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借此认识世界。如果父母长期吵架甚至是打架、父母对宝宝施行语言和肢体的暴力、父母让宝宝经常观看和暴力有关的动画片和电影,上述行为都会让宝宝变成暴力模仿宝宝。

针对宝宝的各种暴力行为,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才能消除他们的暴力倾向呢?

1、关爱宝宝是根本。

家长首先应该给予孩子small">最基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宝宝才有意识和理念去爱他人和外物。

同时,家长应从小培养宝宝对他人和事物的爱心,比如,当家长的一方身体不舒服时,另一方可教育孩子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又如在公园游玩时,看到美丽的花,孩子都想摘下来,这时家长应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说明理由,培养孩子的爱惜之心,以从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倾向的形成。

2、教导宝宝正确的交往策略。

多数宝宝的攻击行为都属于一时冲动的类型,其实他们心中是渴望友谊的,只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及时教给宝宝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教宝宝运用多种方式来化解困境。

3、教宝宝控制情绪。

情绪在人的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战胜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环境和集体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长可以多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宝宝学会忍耐宽容,加强自我约束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22.暴力倾向

暴力倾向量表 一.概述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我們都不希望遇到“拳頭出真理”的朋友,更何况是同胞。可你觉得自己是否有暴力傾向?你的他是否又有暴力傾向?作如下测验,可以帮你找到身边不定时的暴力源,帮助其自我纠正,异或记得“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二.目的及功能 本测验的主要意图是测试潜意识中的暴力倾向,有助于自我及他人的校正、选拔和防御等。 三.适用对象 广泛的适用于想知道自己和他人的暴力倾向的个人或单位。 四.使用说明 测试开始:从第一题开始逐个进行,选择符合你的选项,按照实际情况如实回答。 五、暴力倾向量表 1. 凡是用理智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用拳头来完成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2. 自己很容易烦恼和冲动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3. 无法控制自己,经常大吵大闹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4. 有打人和骂人的冲动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5. 对其他人很怀疑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6. 与其他人相比,自己的控制能力很差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7. 小时候曾经因为和小朋友打架而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8. 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9. 一旦情绪爆发,不管是谁,都与其发生矛盾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10.买东西时,收银员和其他顾客的慢吞吞动作让我感到愤怒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11.一旦愤怒,就一定要表现出来,绝不能隐藏在心里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12. 拳头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13. 拳头可以为自己获得更高的地位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14. 只要自己痛快,什么都无所谓 ①完全赞同②赞同③中立④不赞同⑤完全不赞同 15. 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多,讲理是最无能的表现

家长应该如何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家长应该如何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家长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方法 一、做孩子成长的真正守护者 教育孩子需要用心,需要技巧,需要心甘情愿的付出。其实只要用心也没什么难的,1-3年级的时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6年级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初中三年把握孩子走正确的道路,高中做好心理呵护生活保障就行了。》》断奶是你想断就能断的么 1、把握方向:我们的孩子要经历人生中的三个逆反期,青春发育时期,所以家长一定更多的关心孩子,和孩子心平气和的交流,做到交心,同心,理解,引导。 2、帮助孩子成长:要刻意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的能力,改变平时的给你做、替你做;逐步过渡到教你做、看你做、放心你做。发现孩子的特长,因势利导提高兴趣点,增加知识面,注重表扬提高兴趣。 3、牺牲自我:我们要做孩子的样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学习,注意自己知识的更新,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少打麻将少喝酒,多和孩子交流,好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 二、指导孩子学习的问题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效率是最重要的过程,成绩是最后的结果。比如:通过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引导孩子看三

国演义原著;通过看电视百家讲坛引导孩子看史记、庄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书籍,自然就促进了文言文的学习和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2、博览群书精益求精:知识是互动的,触类旁通。特别是英语、语文、历史是一个长期积累提高的过程,让孩子看更多的书以增加知识宽度和深度,做到积累提高,先博而后精。 3、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孩子成长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暴跳如雷,甚至打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次考试后不是只看孩子多少分,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回忆做题的过程、思路,找到错题的原因。 4、发挥孩子的特长: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也都会做好学生,只是平时我们要注意发现孩子的特长。只要我们注意发挥优势,重点解决弱项,相信孩子一定会扬起学习的风帆,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育孩子中最容易犯的错误 1、互相抱怨 孩子出了问题,夫妻互相抱怨,家长老师互相抱怨,甚至抱怨孩子。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当我们能抱怨着“孩子教育,我的责任。我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的态度去思考,你会发现问题好解决了。你可以自己掌控局面。 2、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得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等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像许多条条框框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中有34%的学生

孩子打人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孩子打人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我的儿子现在刚21个月,很爱打人,见到别的小朋友,用脚踢,有时见到家里的大人,用手打,管他也没有什么用。带他出去玩,他也不象其他的同龄的孩子那样乖乖的站在家长的身边,而是象一匹脱疆的野马到处乱跑,还经常从地上捡些小东西往嘴里塞。而且越管越厉害。所以特请教,我该怎么管他才行? 结合相关知识,雅虎小编就这一问题给大家推荐了几篇精彩文章,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更多帮助,不妨看看吧! 目录: 1、孩子打人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2、八种处罚孩子的聪明招数 3、常挨打易出现七个心理偏差 4、美国成功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 5、轻松教育孩子秘诀 孩子打人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打人往往是两岁左右儿童,特别是男孩的特点(a characteristic of age)。 它并不能预测未来的行为(一定是蛮不讲理的)。 两岁左右的孩子为什么会打人?有许多原因: 1、这个年龄的儿童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来”、“我的”、“我会”……。打人是一种行为,“我会做这件事”。有时甚至看到别人被打而哭,感到高兴,没有一点同情心。 2、用打人、踢人表示自己长大了,会独自做些事了。“我多么重要啊!” 3、不能控制环境,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想搭的积木大楼搭不成、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被一个小朋友抢走了……受到挫折,身边不管站着谁,马上就打(无固定目标),为了发泄。 4、不能控制冲动。虽然,他从“道理”上也懂打人不对(这与前面的情况不同),但控制不了打人的冲动。 5、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人类一生下来就有好斗的倾向(combative tendency),这使他们生存。但社交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这是要从经验里学习的,也是要由成人多次重复、教导中才会的。这种好斗的倾向在小年龄儿童那里,就表现为打、踢、踹。 6、语言熟练程度不够。在这个年龄段,语言还不能表达细微的心理感受,这就要用“身体”来表达了。对不满意的事,就打(并不是固定打某一两个人),因为动作比语言响亮。 7、父母纵容。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当一会事,甚至还有人认为小时候打人是将来有出息的表示,他不会被欺侮。 8、寻求注意。往往发生在孩子做好事受到的表扬不够,没有人注意的情况下,而儿童对人的注意(特别是父母亲的注意)很重视,只好做一些强度比较大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9、一些生理因素也可能导致烦躁,不会表达,就打。比如:饥饿、疲倦、生病、出牙不舒服等。 10、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到奶奶家住等。不懂这是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标地乱打。有时对照看他最多的父母亲也同样“下手”。 11、父亲有时发生矛盾,动起手来,他看见了,也会学。 12、电视上的暴力镜头对他也有影响。 八种处罚孩子的聪明招数 许多父母常会为了宝宝的闹情绪,而伤透脑筋。面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举止时,做家长的应先了解其原因,再以适当的方法处理。但如果孩子以丢东西、打架等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父母就需适当给予处罚,让孩子了解他的这些举动是不对的。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面壁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乱丢东西、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1: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方式2: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3、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4、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5、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家有问题孩子怎么办

家有问题孩子怎么办 家有问题孩子怎么办,厌学、考前抑郁、多动症等心理问题极有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 近几年,因为孩子狂躁、偏激以及网络成瘾等情绪导致家庭悲剧频频出现。据介绍,我国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大约3000多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而出现厌学、依赖、撒谎、狂躁、偏激等情绪与行为。同时,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又颇感无奈。 “三高”孩子承受能力偏弱 每天检查十几遍门窗是否关好、总听到有同学在骂自己、遇到挫折就不停地打自己……这是一些老师们经常碰到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其中,厌学、考前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心理问题相对普遍。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催眠研究中心主任鲜于凉表示,如果家长和学校不对这些“小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极有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 青少年心理问题近些年更加突出,主要原因是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不恰当的呵护,把子女变成了高智商、高脆弱、高敏感的“三高”孩子,承受能力普遍偏弱。而应试教育体制导致孩子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促使孩子心理问题多发。此外,当代青少年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当压力大于支持时,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我国大约每10个未成年人中就有3个人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需要获得及时的心理帮助。青少年因为面临学习竞争、升学竞争、青春期等各种问题而致使心理问题增多,但青少年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一旦遭遇心理困扰往往很难自行解决。这时,如果家长或专业人员不能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或引导,只是习惯用传统的命令强制式、批评说教式、唠叨干涉式、暴力惩罚式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难管,而孩子的心也会与父母离得越来越远。 不少孩子缺失心理营养 20世纪末,在欧洲一些国家兴起了“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不仅能促进婴幼儿从小形成健康的人格,也能促使父母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近几年,我国许多城市相继建立起亲子教育研究所、亲子俱乐部、早教中心、亲子园等亲子教育机构。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误导了中国的亲子教育,最终导致中国大多数的父母按照自己认为的“成功模式”为孩子规划未来。孩子言听计从家长便喜出望外,一旦面对孩子想“独立自主”时,家长便担忧、恐慌、无所适从。 事实上,我国的家长在关心孩子的食物营养、知识营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

对“暴力倾向”的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对“暴力倾向”的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对“暴力倾向”的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一、案主基本情况 (一)案主资料 学生L某,男,16岁,初三学生(刚毕业),家住武汉市某科研宿舍楼,身体健壮,力大无比。该生性格倔强,哥们义气重,头脑容易发热,多次违反校纪校规。在校期间,多次因打架受到学校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等处分。 学习方面:学习态度极差,上学迟到,上课睡觉,对老师教诲充耳不闻,爱顶撞老师,成绩很差。 思想方面:该生自我评价过高,喜欢领导他人,常使用暴力胁迫他人服从,在学校号称“黑老大”。 (二)生活背景 案主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科研单位做行政工作,是部门领导。小学期间,对该生有极高的期望值,要求十分严格,过分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身心教育,学习成绩稍有不理想,父亲则棍棒相迎;母亲则是苦口婆心规劝,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叛逆情绪增强,初中阶段该生在学校种种不良行为表现及较差的学业成绩使其父母丧失信心,只好放任自流,如今对他唯一期望是不要到社会上做违法犯罪的事就行了。该生在家与父母关系紧张,有什么困难从不与家长沟通,而是自行解决。 二、案情表现 案例一:某日上政治课,该生趴在课桌上睡觉,前排的一名女生在拿文具时不小心碰到他,该生不顾忌课堂秩序,当着全班同学及老师的面立即打了该女生两拳,理由是该女生打扰了他。

案例二:在某次学校晨会上,政教主任正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因队伍旁边有一位学生讲话,该生跑过去就是一脚,随后被打学生的班主任发现后,立即对案主进行批评,散会后,案主情绪激动,要与校长对话,让校长开除该老师,理由是他管人有理,该老师不应当着学生的面训斥他。 案例三:某日中午,初三(5)班黄某与汪某发生争执、扭打在一起,恰好被案主碰上,因汪某是其邻居,案主不问青红皂白过去就是几拳,把黄某的门牙打掉。事后,得知黄某与汪某之间并无矛盾,只是在疯逗,况且汪某无论是从身高还是体力上都比黄某要强健得多,即便是打架,汪某也决不会吃亏,而案主仅因汪某是邻居便“拔刀相助”。 三、案例诊断 针对上述案情,初步诊断为具有极强的暴力倾向性。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总觉天下“唯我独尊”,对家长、老师和同学蛮横无理,自制自控能力差,常以武力攻击他人来发泄情绪或解决问题。 四、原因分析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综观该生的多种行为表现,与其家庭教育有紧密的联系,由于父母“恨铁不成钢”,从对其充满期望到丧失信心,甚至放任自流,使该生对自己产生自暴自弃情绪,再加之小时候父亲暴力的影响,让该生逐渐产生冷酷、有暴力倾向的思想和行为,尤其在缺乏家庭教育和关怀下,便难以控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和行为,从而导致其心理扭曲和人格变异。 五、辅导教育方法 1、与家庭沟通,达成共识。针对L某行为问题的诱因主要来自家庭,一方面与家庭联系,对其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的辅导,结合L某的性格,提醒家长要主动与儿子沟通,另一方面,也及时、定期地向其家长汇报他在校的纪律

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家庭是根源

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家庭是根源,临床心理学家发现:95%以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犯罪问题等都直接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夫妻关系是否和谐、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父母的行为模式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今天想大家聊聊夫妻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如何改善夫妻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核心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家庭稳定的基石,夫妻情感联系是一个家庭幸福与否的决定要素,同时也是促进或阻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 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像“一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几乎天天打架、摔东西的夫妻关系、虽还住在一起却已当对方不存在,或是夫妻长期分居的“貌合神离”的夫妻关系、感情走到尽头、家庭破裂离异的夫妻关系等,生活在这样夫妻关系家庭的孩子,他们会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感到悲观失望,因而也就不能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和事。这一切,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是伴随终生的影响。 那么如果出现了以上夫妻关系的家庭,怎样做才能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低呢?首先要从夫妻的角度进行改善。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但结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夫妻双方要以理性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婚姻。作为一个家庭的两大支柱,夫妻之间应该清楚自己的婚姻是不是亮了红灯,问题出在哪里,怎样才能沟通、协调,如果夫妻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给孩子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不仅能使孩子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也为孩子如何为人处事提供榜样。其次,从孩子的角度进行引导。作为孩子,其实是最无辜的,谁都希望自己能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可父母没得选。如果真是出生在一个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也只能接受、适应这样的家庭关系。但要记住,父母关系不好不是自己的错,是大人的问题,如果能够让父母关系变好想想办法也是可以的,但也不一定是一个孩子的力量能解决的,所以孩子就必须要放开家庭的负担,认真学习,凭借自己的本领走出这个家庭,而不要把家庭的不幸背在自己身上。相反,如果孩子争气了,说不定对父母关系的缓和也是一剂良药。因此,孩子要努力做到的是,把握自身力量能够把握的,不要把家庭的不幸最后变成了个人的不幸。 总之,夫妻之间一旦有了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存在,意识到夫妻关系可能对孩子形成的影响,应该主动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可不负责任、不加控制地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要知道,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的孩子,才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如何消除孩子的暴力倾向

很多家长认为,人类在十几岁时暴力思想最为严重,因此,他们认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应该格外注意孩子们的举止,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然而新的研究结果却与这项民意测验的结果大相径庭。研究发现,两岁左右的幼儿其实是攻击意识最强烈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2岁宝宝最容易发怒,与青春期的男孩或女孩相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幸运的是,两岁大的幼儿尚不能给人类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如果你不及早帮助他们控制愤怒情绪,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即使想帮他们,恐怕为时已晚。因此,家长们尤其是有暴力倾向宝宝的家长们一定要尽早清醒过来,及早纠正宝宝的坏习惯。 如果宝宝经常打别的小朋友、摔东西、欺负小动物、揪大人头发、咬大人的手,家长们就要特别注意了,这就是宝宝暴力倾向的最初体现。首先我们要了解宝宝暴力的原因。 1、暴力是宝宝自卫的一种方式。 宝宝打人有时候是出于一种自卫,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宝宝决不会容忍自己被欺负,他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 2、语言表达贫乏。 因为2岁宝宝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3、环境影响。 宝宝天生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借此认识世界。如果父母长期吵架甚至是打架、父母对宝宝施行语言和肢体的暴力、父母让宝宝经常观看和暴力有关的动画片和电影,上述行为都会让宝宝变成暴力模仿宝宝。 针对宝宝的各种暴力行为,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才能消除他们的暴力倾向呢? 1、关爱宝宝是根本。 家长首先应该给予孩子small">最基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宝宝才有意识和理念去爱他人和外物。 同时,家长应从小培养宝宝对他人和事物的爱心,比如,当家长的一方身体不舒服时,另一方可教育孩子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又如在公园游玩时,看到美丽的花,孩子都想摘下来,这时家长应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说明理由,培养孩子的爱惜之心,以从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倾向的形成。 2、教导宝宝正确的交往策略。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基于对家庭教育独有情钟,作为志愿者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12355咨询队伍。众多的咨询案例凸显一个共同问题:关于孩子问题的咨询90%来自于父母、祖父母,而孩子问题折射出的多数是家庭问题,长辈们咨询所提问都是“该用什么办法对孩子?”家庭教育是一种智慧不是方法。而智慧来自于家长的自我修养与文化内涵,孩子表现出的问题不一定要针对孩子来解决,而是要解决父母的问题,解决孩子的问题就是解决家庭成员互动的问题,家长该如何改变自己以达到最有效的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孩子与父母沟通很好而出问题是不可能的。有家长说:“我天天都与孩子沟通而且经常告诉他,你要把爸爸妈妈当成知心朋友一样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可孩子就是搭理我们。”这时家长要搞清两方面问题:一

方面,教育是三分点悟七分等待,如果你孩子生命中注定有一段与你冲突的不平凡的道路,那就要等待;另一方面,当你希望孩子把你当成朋友时,其实你并没有把孩子当成朋友,而始终是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孩子能从你的语气语调中感受到,而你却不知道。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认识家庭问题,如何正确面对家庭问题,这对每个家长都是一场考验。有一位初三孩子的父亲来电说,我们是一个离异家庭,孩子从不与父母沟通,英语只考30分,晚上打篮球10点多才回家,有时不回来也不打招呼,脾气不好,着了急还想打继母,本来不想学习又与老师关系不好,课也不上了。孩子认为学习没有用,只练画画,他说他画到18岁家长也就不用管了。父亲说他别无所求,就是想让孩子读完义务教育,可怎么说都说不过孩子。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父亲只是想说服孩子,而没有好的沟通基础,这怎么能说服呢?说服即教化。而教化与感化是两回事。感化就是要感同身受,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如果

问题孩子后定有问题家庭

问题孩子后定有问题家庭 一个身高一米八三、体重二百多斤的高三男生,一个法官的儿子,竟然雇凶杀了亲爸和亲姐。深更半夜,是他亲手打开自家院门,将凶犯领到他爸卧室门口。姐姐至死还想着要保护他,把他反锁在屋内。被逮审训时,他竟然能趴在桌上呼呼大睡…… 这起命案,让人心里跟地震了一样:这也太有悖人伦、有违常理,不可思议! 大连市妇联婚姻家庭指导站,最近3年,曾接待过500多个家庭,为其做心理咨询辅导和家庭指导。雨杉是这个指导站的主任,聊起雇凶杀父这起案子,她也挺有感触。 “虽然这是极端案例,但这是一个家庭影响的结果。现在,不少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她的另一个观点,让我有些意外:“孩子的问题,归根结蒂是家长的问题。”当一个孩子出现问题了,并不单纯是这个孩子的事,在孩子背后,肯定有个问题家庭。 “现在,好些家长有意或无意中,把自己小时候没满足的需求、没实现的愿望,披着‘爱’的外衣,强加给孩子,让他们替自己达成。这不仅伤害了孩子,自己也伤痕累累,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是“女儿杀了母亲”,而是“考生杀了家长”,这娘俩关系变了 黄倩是大连婚姻家庭指导站的一名志愿者。有天,一个同学跑来找她。 “你看报纸没?一个女儿把她妈妈杀了。这小丫头,也太狠了!”同学愤愤不平。 原来,一个上高二的女生,因为考了第二名,回家知道得挨她妈打,在妈还没动手时,先去厨房,操了把菜刀把妈砍死了。报上说,她妈只准她考第一,考第二就打,而且往死里打。 “你是心理咨询师,你给说说这事。” 黄倩说:“应该把标题改了,不是《女儿杀了母亲》,而是《考生杀了家长》。”她又解释说,这娘俩关系变了,如果角色单纯是女儿和母亲,不会这样,一个是身上掉下的肉,一个是养育之恩的妈妈,怎么可能发生杀戮?但家长,是一家之长,有要求有标准,而且有暴力作为家法,女儿成了规则之下的考生。 同学还是不解地问:“再怎么着,那也是她妈呀!她把你养大,给你吃,给你穿,供你念书,她不希望孩子好吗?” “但是,当执行家法时,被打的孩子感受不到这些了。这就好比奴隶,受不了暴力,要以暴制暴,反抗奴隶主。”黄倩说。同学这才点了点头。 送走同学后,这件事还在黄倩脑子里挥之不去。她说自己又想起了童年的经历。 从小,她妈因为工作忙,把黄倩放到姥姥家,后来又有了妹妹,更没空管她。姥姥带她到6

精神科患者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防范处理机制(新)

患者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防范处理机制 暴力(violence)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暴力行为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或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攻击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精神疾病患者因为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精神科的暴力行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人格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患者中。因此,精神科临床工作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时预测、严加预防和及时处理。 1. 诱发因素 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会影响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如;当患者聚集在一起、过分拥挤、缺乏隐私及处于被动时,容易发生暴力事件;强行入院和封闭式管理环境也容易引起患者的怨恨和反感,促使暴力行为的发生。另外,临床工作人员也可能由于工作态度和自身行为对患者的影响,而有意或无意地参与了患者的暴力行为。如歧视或挑逗患者,管理经验不足,与患者的人际距离掌握不准确等,均可能对患者的情绪有消级的影响。 2. 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及具体表现 (1)先兆行为 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颚紧绷;呼吸增快;突然停止动作

(2)语言方面 威胁真实或想象的对象;强迫他人注意;大声喧哗;妄想性言语 (3)情感方面 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情感不稳定意识水平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坏;无力改变自身现状 3. 暴力行为的预防 密切注意有暴力行为的患者,若发现患者有暴力行为的先兆,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把暴力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具体措施: (1)交流技巧 通过早期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来化解危机状态。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会使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下降。 ①用平静低沉的声音与患者说话可以降低患者的激动程度,并避免不恰当的笑。 ②可向患者说明工作人员关心、理解其心情,并会尽力帮助其摆脱困境,以减轻患者的激动程度。 ③鼓励患者倾诉内心困扰,参与治疗决策,给其提供治疗信息。 ④鼓励患者自己控制冲动,处于冲动早期的患者受到安慰后,可能会离开刺激性环境来增加对自我的控制。 护士采用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干预的效果。护士

家长咨询问题处理

时需Sr彳 咨询问题处理 1、单价贵 家长,你觉得费用贵,其实不仅仅是你,现在在##校区学习的250名家长,每一名家长报名前,都觉得费用有一些贵。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消费者都不傻,如果学校的收费与带给学生的价值不成正比,会有这样多家长选择我们吗? 家长,做为老师,我说话非常的直接,请你不要介意,因为你今天带孩子来##,是因为你已经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了,对吗?你希望找到专业的教育机构帮你解决孩子的问题吗?对吗? 其实,这就像你买衣服一样,你没有进商场之前,计划买一件200左右价位的 衣服,那么可能对于500元一件的衣服你可能看都不会看,因为它的价格超出 了你的心理预期,同样,给孩子选辅导机构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不知道你计划为了 孩子的辅导投资多少?或者说你的心理价位是什么? 家长,我有一个学生,叫###,是##中学初二的学生,其实他妈妈很早就知道一对一教育了,也知道一对一是最有效果的辅导方式,但是为什么没有给孩子选择呢?因为他觉得贵,所以一直给孩子小班,一个班里十个学生。结果上了将近一年小班后,孩子的数学成绩还是30多分,当我见到这个男孩子的时候,他对数学这个学科的学习已经非常不自信了,他妈妈带孩子来学校,很困惑的问我:“赵老师,我们在西工大老师那里上小班,一个班十个学生,我们两个小时只花了80块钱,你们这里一小时就要150。”我反问他妈妈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算过老师的课时收入呢?小班开在老师家里,二小时你们掏80元,10个学生老师2 小时的收入就是800元,平均到每个小时就是400元,我们,自习老师、班主任、 一对一授课老师、素质老师的费用一个小时才150元,但是我们这4个老师分为不同的时间段,都是一对一的为你的孩子服务,帮你的解决孩子学习习惯、学科漏洞

家长们教育孩子最烦心的10个问题

家长们教育孩子最烦心的10个问题,教你这么解决! 孩子学习没动力? 孩子学“坏”了? 孩子办事没自信? 各位爸爸、妈妈,不知道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难题吗?前不久,有不少家长给我们留言请教家庭教育问题,我们请来了“卢勤问答平台”的专家们进行解答。 1孩子作业磨蹭应付怎么办? 我的孩子初二,越来越不听话,作业都是磨蹭应付,即使作业少也要磨到很晚睡,英语该背诵的单词课文也不让家长检查,什么事都是磨蹭到最后才做,我也没给她附加别的学习,真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 答奉劝家长要转变心态,相信孩子肯定行,多鼓励肯定孩子家长您好,孩子已经上初二了,为什么写作业会磨蹭(犯小学生的毛病),为什么不愿意让家长检查英语需要背诵的单词和课文?家长有没有想过,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了了孩子什么样的动机和需求? 孩子故意用作业磨蹭来刺激家长,反对家长对她学习的监督,因为在这种监督背后,是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和自觉性的怀疑,对孩子的不信任,而步入青春期的

孩子,渴望独立,渴望被尊重,渴望被委以重任,所以当她的这些心理需求达不到满足时,她会消极怠工,因为家长的太多干涉和不信任,让她觉得学习不是需要自己负责、独立完成的事情,而是家长也要干预进来的事情,所以孩子很懈怠,面对作业很不积极。 所以奉劝家长要转变心态,相信孩子肯定行,多鼓励肯定孩子,让孩子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孩子痴迷电子作品怎么办? 孩子现在上初一,对电子产品太痴迷,手机游戏,上QQ聊天,自制力差,不喜欢学习,也不主动学习,周末作业不主动去做,没有时间观念,因此成绩与预期相差很远,该子信心不足,看不到希望,自己着急、焦躁,看到她的表现,做父母的就生气,具体怎么办才能让她爱学习,做个听话的孩子? 答孩子对自己还是有要求的,但是因为能力达不到才这样家长您好,从您对孩子的描述上看,孩子对自己还是有要求的,但是因为能力达不到,所以内心痛苦、无助,自己着急、焦躁,沉溺于网络来逃避现实,所以家长不要光对孩子生气,而是要反思并积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接纳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除了学习,应该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动态,满足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多与孩子进行坦诚、有效的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一道分析,学习方面的长处和短处,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目标不要太大,让孩子跳跳

15岁女孩把母亲打得鼻青脸肿 家有问题孩子怎么办

15岁女孩把母亲打得鼻青脸肿家有问题孩 子怎么办 问题孩子可真不少,读者纷纷电话求助 本报周日举办交流会,欢迎拨打96068或登录论坛跟帖报名 本报记者方云凤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有问题孩子的家长,更是操碎了心。前天,本报刊登了《家里有个问题孩子,怎么办》一文后,这两天,打进本报热线96068和登录本报论坛诉说类似情况的家长不少。同时,一些教育专家也在论坛上谈了他们的看法。 15岁女孩,居然把母亲打得鼻青脸肿 张先生打进电话来时,一直在叹息。他说,侄女今年15岁,两年前父母离婚后,她跟着妈妈,却一点都不听妈妈的话。她本来应当上初中的,但她不愿意上学,宁可去打工。1000多元的工资,没几天就花光了,又伸手向大人要。妈妈说她,她就跟妈妈吵,有一次居然跟妈妈打起来,把妈妈打得鼻青脸肿。最令人头疼的是,她经常不回家,常常跟男孩

子混在一起。“她妈妈求我来管管女儿,我哪里管得了啊?我们担心,她这样下去,如果没钱花了,会不会犯法?到了那一步,就来不及了。我们真的急死了,想送她到工读学校去,又不知道人家收不收她?” 读者:孩子吃苦太少,可能是一个原因 网友“杭州影尔”:如果有机会,让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去当兵,接受部队的正规教育,使他的身心得到锻炼,健康成长。 读者尹女士:现在的父母只顾着赚钱,没有太多时间去关心孩子,只是一味地给予物质上的关爱,缺少了精神上的关爱。家庭温暖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羽叶”:既然想了那么多办法都没什么效果,是不是可以带孩子去贫困地区转转,甚至可以去看看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们,也许会有很多感触。既然是去那些地方,就不如带孩子坐火车、汽车,不要坐飞机。旅途的辛苦会让孩子有所感悟,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少人过着艰苦却顽强积极的日子。 专家:对症下药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些教育专家也登录本报论坛,对“问题孩子”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孩子都有哪些类型以及该如何教育和改变“问题孩子”等,详细谈了他们的看法。 网友hlz说:“我是江西庐山卓尔教育中心的老师。

【一定要找一个没有暴力倾向的人结婚】 暴力倾向测试15题

【一定要找一个没有暴力倾向的人结婚】暴力倾向测试15题 对于家庭暴力,我们应该都是不能容忍的。我有个同事,她曾经就是因家暴,选择和她男朋友分手,对于她的做法我们都很支持。因为还没结婚就有暴力倾向,这样的男人肯定不能和他结婚。 同事和前任是一个厂里面认识的,那时的同事刚从校门出来,第一次参加工作去了前任所在的厂子。那时他们是一个车间,由于同事没经验很多的都不会做,工作中时常出错,也就是这时他来到了同事的身边,经常性的帮助同事。 慢慢的同事对他产生了好感,让同事没想到的是,他也喜欢着自己,没有多久他就对同事表白了。这让同事心里又开心又激动,加上本来就对他有好感,同事想也没想的就答应做他的女朋友,就这样他们恋爱了。 恋爱后他们很快的同居在了一起,刚开始时还是挺幸福的。可时间一久,同事发现他懒不说而且很喜欢赌,只要休息他不赌到三更半夜不会回来。这让同事很是气愤,没少因为这个给他发生争吵,可他依然我行我素,压根不把同事的话放在心上,这让同事伤透了心。可同事心里还是爱他的,离开他同事舍不得。可没想到,就是同事一再的容忍,导致了他后来家暴了同事,那刻同事对他彻底的绝望了。 那天是礼拜天,他从早上就出去一直到晚上12点多都没回来。这让同事很是担心,就打了电话给他。刚开始时他还接,告诉我马上就回来。可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直到下半夜3点多还没见他人,没有办法的同事又打了电话给他,可那边却告诉同事关机了。 这下让同事在家里坐立不安,很怕他出什么事。没有办法的同事只好出门去找他,就在我在巷子里一处一处的找他时,我发现他正在一个麻将馆里有说有笑的打麻将。瞬间同事气不打一处来,走过去生气的说:还没打够是吗,还要不要睡觉。这时,和他一起打麻将的人看到我脸色很不好,就笑着说,散了吧,也不早了,回去都休息吧。说着都站起来离开了,而他也很不情愿的跟同事回了家。

《20个令无数家长困惑问题的解决方案

亲子教育好方法《智慧父母》系列众书《20个父母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上部(为了方便大家仔细阅读、吸收并使用,故将此书分为上下两部分次发送)

前记 短短一万多字如何能将父母们普遍认为头疼的问题,彻底解决?这无疑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在这本小手册上给了大家一些看似道理简单却很实用的方法或思维,这些方法和思维如果你能用在教育孩子身上会立即帮助你解决和改善亲子关系。 需要提醒和注意的是,这些方法虽然都是验证有用的方法,但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和使用,我尽量不使用“官方”文字,而是使用了让“作家”们“笑掉大牙”的口语化文字,我相信只要对家长朋友们有帮助,即使真让人笑掉了大牙又如何! 同时,这些方法都是些比较“初级”的方法,而且是针对普遍性的问题表现形式提出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父母和不同性格的孩子需要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形式和力度······请各位爸爸妈妈在使用的时候多留心、留意。 你可以迅速加qq群123456,群里只能容纳100人(200人),所以我只能满足前100人的加群需求。在群里,你可以跟心理研究所众多亲子教育老师提出个性化问题,并获取针对性解决方案!!! 近日,我会将下部传给,请注意查收!

序 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也都正在或即将成为孩子的父母。 没有人是准备好了才“开始”做孩子,也同样没有人是完全准备好了才来做父母······ 孩子不是生下来就知道怎么做孩子! 父母不是有孩子了,就“自动”懂得了做父母的艺术······ 年轻的父母们,我们在教育孩子获得知识的同时,是否想过孩子的心灵有没有得到教育? 年轻的父母们,我们是想把财富留给孩子,还是希望把孩子本身变成财富? 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孩子们的所学、所知都是来自于他们的至亲至爱的人:父母! 然而,作为父母也一定会在生活中碰到诸多的困惑和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智慧父母》系列丛书,去解开心中的迷惑,去追寻智慧的教子方法······ 谨以此书,献给天底下望子成龙的父母亲们!

如何解决孩子拖拉的毛病

如何解决孩子拖拉的毛病 家有孩子做事拖拉、磨磨蹭蹭怎么办呢?我们知道,孩子由于年龄特性所致,对看不见、摸不着时间没有概念,所以他们并不懂得浪费时间危害。要想改变孩子磨蹭行为,爸妈可以这样做: 1、父母以身作则 有孩子早晨起床晚,磨磨蹭蹭地等父母为他们穿衣服、准备早饭、送他们上学,其实这是在助长孩子磨蹭心理。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并在一旁告诉孩子,再不抓紧时间就要迟到了。 2、树立孩子责任意识,自己事情自己做,定出计划及规定出完成任务时间。 孩子做事磨蹭原因有许多,关键在孩子自身。平日里经常见到家长急得不得了,为孩子事忙得团团转,孩子仿佛与此事无关,像个局外人一样。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无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后果更加不可想象。 家长不妨尝试让孩子自己写下自己需求,调动孩子内驱力,针对自己问题制定出近期目标与努力方向,并大胆表达实现后愿望。最好是具体到细节,比如什么时间起床,洗漱需要多长时间,吃饭需要多长时间,放学后做作业和看电视多长时间,几点休息等,都要严格制定,这样会对孩子起到约束和监管作用。对时间管理越严越细,效率越高。 当然,一次不要太多,先制定几条,家长和孩子都要确认,便于随时提醒,然而在慢慢增加,不断强化。当孩子将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才能明确地认识时间,养成良好作息规律。良好作息习惯还有助

于帮助孩子学会守秩序,同时孩子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也会提升。当然,对于孩子进步家长一定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3 、榜样法 父母还可以通过讲名人珍惜时间故事方式来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让孩子认识到时间是最宝贵财富,只有珍惜才能让它发挥最大作用。还可以在醒目地方贴上有关珍惜时间名言警句,提醒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家庭教育小结】 对于做事喜欢磨磨蹭蹭孩子而言,最主要就是要树立起他们责任意识,自己事情自己做,父母切不可包办代替,要知道正式由于你们溺爱才使得孩子变得拖拉、磨蹭,同时父母也一定要做好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起一个好榜样,让孩子有样学样。 相关阅读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责任心很重要 对于孩子责任心培养是极其重要。父母们要培养孩子责任感,必须给孩子自己一个小天地,让他能行使自己权利,尽自己义务,负自己责任,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一部分,包办一切。 家庭教育: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责任感? 父母们一定要注意了,切不可溺爱包办。要培养孩子责任感,家长就一定要放弃对孩子溺爱,要锻炼孩子独立做事能力,让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事情,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让孩子去为自己多承担一些责任。

家有老人,孩子难管怎么办

与家长的沟通中,经常会听到这样无奈的话:“家里有老人在时,孩子完全没法管。老人会护着孩子,根本不听父母的。老人不在身边吧,虽然好点,也总把我的话当耳边风,有时拗不过孩子,只能妥协。现在可好,孩子不断挑战我的底线了,弄得我很被动,当着孩子的面完全没有权威可言。有时气得非得动手,但老这样也不行,当时见效,打完了还那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啊!”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有同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原因是:教育的非一致性。在一个家庭里,大人对孩子的教育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首先,刚定好的规矩,不能一人说行,一人说不行,这样不仅让孩子感到困惑,同时也会给孩子钻空子、找借口的机会。其次,自己定好的规则,因为某些原因,一再退让或改变,孩子就会不断地挑战家长的底线,久而久之,家长的话就逐渐失去效力,权威受到冲击。 具体来说:一、在孩子日常生活的家庭环境中,不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只要同处一个家庭环境,就需要对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二、父母个人在教育孩子时,要保持前后一致性,不可出尔反尔、随意规定、模糊界限。 这一点,我在教育果果的过程中深有体会。 果果出生后不久,我和我先生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太多时间带孩子,所以婆婆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帮忙照看孩子。可是,搬过来后不久,我便发现,孩子生活上的问题解决了,可教育理念和方式上的差异问题接踵而来。 自己的饭一定要自己吃

在果果两岁之前,主要是我和我先生自己带孩子。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主要是根据孩子能力的发展阶段,定好规则,鼓励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完成。比如在果果可以爬的时候,在家中做好安全措施之后,我们让他自己爬着认识事物,爬着拿东西,孩子时常像小四脚动物一样爬来爬去;在果果可以用手抓稳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试着让他自己用勺子舀东西吃,有时候虽然吃得满嘴都是,但是小家伙却很兴奋,吃得非常欢;等孩子再大一点,我们开始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头塞哪个洞洞,手放进哪个洞洞,孩子失败几次之后就弄明白了,学得非常快……在这种环境中,由于规则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定的,而且没有随意被外界打断和干扰,所以孩子潜意识就会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不仅没有半点不适,反而非常快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强。 奶奶来和我们住在一起后,情况就开始变了。由于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子,在生活上,老人完全包办一切,不管是孩子想的、不想的,只要是老人想到了都完全做好;而且,任何有可能让孩子碰着、磕着的行为完全禁止,或必须在“全程护卫”下才能进行,可谓是无微不至、倍加爱护。 因为不忍心让果果多走路,怕累着,奶奶是能抱就多抱;吃饭的时候,自己不吃,先端着碗一口吹,一口哄着孩子吃,甚至经常端着碗追着孩子吃,只为孩子能多吃一口;穿衣、洗脸、刷牙、擦屁股,所有的事情奶奶都亲力亲为,不舍得花宝贝孙子一点力气……久而久之,果果变得有些娇气了、懒惰了,以前可以做的事情不再愿意自己做了,他知道奶奶一定会帮他做。小家伙很高兴自己找到了“靠山”,时常一点不顺心,就开口叫唤“奶奶”,俨然不再把我和我先生“放在眼里”,而奶奶也十分高兴孙子很依赖自己。 替果果做他本来可以做的事情是其一,但更麻烦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奶奶的介入彻底打破了孩子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比如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我们规定:1 我和我先生怎么吃,孩子就怎么吃,从未给果果准备过孩子专用的碗筷,只是给孩子用比较小号的勺子而已。2 饭量上,我和果爸根据果果的年纪给孩子盛饭,我们自己从不剩饭,基本上一粒不剩,孩子看到我们吃得很香,而且碗光光的,所以也能尽量吃完。3 在吃饭的时间和规矩上,我们也给孩子制订规则,允许孩子把饭吃到“脸上”,或者 不小心掉到地上,但是不允许瞎胡闹、任性、讨价还价。奶奶觉得孩子还小,这么做有点“残忍”,于是便要求担负起给孩子喂饭的责任,我虽然几经劝阻,还是没有成功。 奶奶喂饭的时候,果果一开始还很听话,每次都能吃光。后来,孩子见奶奶“好说话”,就开始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起来,任奶奶怎么喂,就是不开口;饭量上,老人一开始是“宝贝乖,还剩半碗”,之后是“果果听话,再吃三勺”,到后来“乖孙子,再吃一口,来,张嘴”,到最后要一口饭一口饮料地喂,孩子吃饭变得越来越难。果果有时候还会耍“小聪明”,没吃几口就嘟着自己的小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