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来源:北京市建设委员会网站

目录

前言

一、“十五”期间散装水泥发展的背景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五”散装水泥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首都将建设成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二)建筑节能将成为本市节能的重点

(三)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四)新城和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加快

(五)旧城区建筑物将进入维修保养阶段

(六)建筑施工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三、“十一五”散装水泥发展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重点

(四)效益分析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立法层次,完善政策法规

(二)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三)加强组织领导、协调与监管

(四)加强科技研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六)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水平

(七)加大专项资金的支持、监管力度

(八)健全散装水泥物流体系,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

前言

“十一五”是北京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是落实《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的重要阶段。水泥散装化符合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要求,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建筑施工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对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的精神,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建筑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结合北京市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展趋势,以及建筑、建材、房地产业的发展态势,提出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散装水泥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用于指导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散装水泥的发展。

一、“十五”期间散装水泥发展的背景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散装水泥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散装水泥供应量累计完成3474.65万吨,比“九五”期间的1440.23万吨增长了2034.42万吨,增长幅度达241%。水泥散装率由44.27%增长到83.52%,增加了39.25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散装水泥使用率由45%提高到76.2%,居全国首位。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380万吨增加到1250.9万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综合配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建成了利用“3S”先进技术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对散装水泥车、预拌混凝土车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管理,有效地整合了市场资源,降低了物流成本,实现了物流配送的产业化运作,并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形成了涵盖散装水泥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信息管理的散装水泥产业链体系,散装水泥行业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

2、政策法规建设有所突破

“十五”期间,进一步出台完善了散装水泥的政策法规,有力地推动了本市散装水泥的发展。

2001年,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市政府72号令),明确规定在四环路以内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2002年,市建委、市计委、市经委、市环保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北京市散装水泥发展导向意见>的通知》(京建材〔2002〕158号),对“十五”期间散装水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布本市第八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通告》(京政发〔2002〕9号),将规划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郊区县城关镇地区必须使用预拌混凝土的规定纳入了《通告》要求,极大地推动了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2003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布本市第九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通告》(京政发[2003]7号),扩大了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范围,促进了区县混凝土行业的发展。

2004年,市建委、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转发<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的通知》(京建材[2004]77号),提出了在规划市区和郊区县城关镇地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规定;市建委发布了《关于在本市建设工程中推广使用预拌砂浆的通知》(京建材[2004]13号),引导了行业投资,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相继建成,推动了预拌砂浆行业的发展。

3、预拌混凝土发展迅速,预拌砂浆发展势头良好

“十五”期间,预拌混凝土供应量由2000年的891万立方米增长到2005年的3800万立方米,增长3.26倍,实现了在规划市区和郊区县城关镇地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目标。

“十五”期间,北京市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制定并发布了干拌砂浆和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干拌砂浆建筑构造通用图集和市场信息价格,出台了四环内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政策,为推广应用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保温砂浆、自流平砂浆、粘结砂浆等特种砂浆在建设工程中已被广泛应用,普通预拌砂浆也大量应用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首都机场、商务部办公楼、市政府办公楼等重点工程示范项目。

标志着我市预拌砂浆生产、应用技术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筑砂浆市场将发生一场彻底的技术变革。

4、率先在全国完成了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十五”期间,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围绕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支持了一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技术改造工程,加快了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共淘汰8家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33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00多万吨,彻底结束了本市机立窑水泥生产的历史,解决了制约本市发散的瓶颈问题,率先在全国完成了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的比重由40%提高到98.34%,位居全国前列。

5、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散装水泥的科研工作成绩显著。与北京市环科院共同完成的《北京市水泥使用过程中粉尘排放的分析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研究结果充分论证了散装水泥的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为政府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组织相关单位编制和发布了《干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预拌湿砂浆应用技术规程》、《88J1-4干拌砂浆建筑构造通用图集》等技术标准,初步形成了预拌砂浆技术标准体系,为北京市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保证;低成本预拌砂浆研究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研究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已进入了工程应用阶段。

6、充分发挥了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

“十五”期间,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加强了征收使用管理,确保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的公开、公平、公正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十五”期间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累计征收17406.54万元,累计支出总额为12721.16万元。支出总额中用于返退给建设单位的资金为7650.1万元,用于支持基建技改和科研项目的专项资金为4663.76万元,两项支出占总支出的97%,直接带动企业投资2.6亿元,拉动行业投资近20亿元,形成了散装水泥产业链体系,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7、促进了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十五”期间,北京市年开复工面积在1亿平方米左右,预拌混凝土取代现场搅拌混凝土,顺应了首都国际化大都市施工速度和质量的要求,确保了建设工期,延长了建筑物使用寿命,提高了建筑施工的现代化水平,加快了北京城市建设的速度,为首都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8、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五”期间,北京市累计供应散装水泥3474.65万吨,共减少粉尘排放13.3万吨,节约水泥包装袋6.95亿个,创综合经济效益14.6亿元。

在散装水泥使用领域,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利用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2005年,粉煤灰与矿渣粉的使用量分别达到371.86万吨和30万吨,首钢大量堆积的钢渣通过干拌砂浆生产企业也得到了合理消纳。水泥散装化为促进文明施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改善首都环境质量和建设宜居城市做出了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截止2005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发展散装水泥政府令,走上了依法发展散装水泥的道路。北京市囿于首都的特殊地位,虽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立法层次不高,法律效力不足,直接影响了依法行政和市场监管的力度,制约着我市散装水泥的进一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发展散装水泥应该站在首都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上来,将发展散装水泥的有关规定纳入环保、节能、文明施工、交通运输等法律规章条文中,进一步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2、预拌砂浆推广难度较大

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预拌砂浆虽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价格、观念、系统配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本市全面推广预拌砂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是“十一五”期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3、外埠进京袋装水泥比例须有效控制

北京市水泥工业实施“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产业政策,本市生产的水泥,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每年外埠进京的水泥量约占总需求量的36%左右,特别是进京袋装水泥在本市袋装水泥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主要用于农村市场与家庭装修,另外,还有一部分直接运往建筑工地,用于现场搅拌砂浆,这不仅难以保证建筑物的质量,而且给首都的环境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十一五”期间应该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效控制外埠进京袋装水泥的比例。

4、农村地区的水泥散装率较低

北京市80%以上的工程建设集中在规划市区及郊区县城镇地区。由于农村水泥使用量少、使用地点分散等方面的原因,“十五”期间散装水泥使用率仍然较低,直接影响着本市全面实现水泥散装化的进程,“十一五”期间应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新城建设的契机,通过构建农村散装水泥产业链,推进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

二、“十一五”散装水泥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首都将建设成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中央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北京作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因此更需要注重经济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北京自然资源严重匮乏,随着常住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建设规模的持续增长,资源瓶颈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日趋突出。其次为建成宜居城市,北京市将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固体废弃物源头,促进首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北京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为全面实现水泥散装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建筑节能将成为本市节能的重点

北京市建筑节能在“十一五”节能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除农村自建低层住宅外,新建居住建筑将全面执行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新建公共建筑也将全面执行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要在国家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增设强制性条文规定。到2010年,北京住宅建筑采暖平均能耗要降低23%,公共建筑要降低14.5%。建筑节能标准的提高,对

建筑材料的质量、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将推动散装水泥下游产品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发展。

(三)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到2010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达到23624元和9831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将由2005年的19.5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30平方米的小康目标。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整体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亦将不断提升,对住房品质和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散装水泥特别是预拌砂浆提供了较好的市场消费条件。

(四)新城和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加快

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需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新城-镇”的城镇布局体系,“十一五”期间,北京将逐步推进全市发展和建设重点的战略转移,统筹中心城、新城、小城镇建设的协调发展,全面启动新城建设,积极引导投资向新城转移,中心城和新城住房建设规模比例逐步达到1:1左右。同时,“十一五”时期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城和新农村建设量的快速增长,为北京散装水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五)旧城区建筑物将进入维修保养阶段

受建设空间的限制,北京市大规模建设将转移至新城和城镇。而旧城区的存量建筑物与构筑物,将会越来越多的进入维修、保养阶段。根据建筑物寿命周期中不同时期建筑材料的使用特点,参照国外商品混凝土与预拌砂浆的发展规律,在建(构)筑物的维修、保养阶段,预拌砂浆将会代替混凝土成为旧城区使用水泥的主要领域。

(六)建筑施工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十一五”时期,北京建筑业的发展重点,是从传统的、粗放的加工业向管理科学、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的产业过渡,推进建筑业实现工业化、标准化、装备化,引导建筑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散装水泥的快速发展,能够更好的满足建筑施工的要求,从而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三、“十一五”散装水泥发展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战略目标,以完善政策法规为保障,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快推广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立预拌砂浆物流配送体系,推进新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散装水泥的应用,限制外埠袋装水泥和立窑水泥进京,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确保北京市全面实现水泥散装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和谐、宜居的新北京做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本市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供应能力达到100%;

——本市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率达到90%以上;

——全市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85%以上;

——中心城、新城建设工程中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中心城建设工程中禁止现场搅拌砂浆。

(三)发展重点

1、加快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

发展预拌砂浆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实现文明施工和促进建筑施工现代化的重要技术、经济措施,是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重要举措,对散装水泥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要逐步扩大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区域范围和领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区域将从四环内扩大到中心城区域内;引导小包装干拌砂浆进入建材超市,推动预拌砂浆在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建立预拌砂浆散装物流配送体系,防止二次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充分消纳工业废弃物,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加强科技研发与应用工作

发展散装水泥要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强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领域科技研发和应用工作,广泛推广成熟的先进技术,提高行业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节约资源和能源、充分利用工业废弃物、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良性能,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和应用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继续开展预拌砂浆生产、应用技术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充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预拌砂浆生产、使用以及物流成本、建立预拌砂浆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为全面推行使用预拌砂浆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开发适用于不同环境施工要求的水泥品种,提高散装水泥对建设工程的适用性,并减少因水泥品种单一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降低全社会对水泥实物的消耗,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水泥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规范外埠水泥进京秩序

根据国家《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意见》、《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国家“限制袋装、鼓励散装”的产业政策,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限制外埠袋装水泥和立窑水泥进京。水泥进京备案企业要进一步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标准的要求,外埠进京水泥企业应当满足规模、生产工艺、发散综合配套能力、环保、进京散装比例等要求,切实改变外埠袋装水泥和立窑水泥大量进入北京的局面。禁止立窑水泥、袋装水泥进入本市混凝土搅拌站、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和其它水泥制品、构件企业,逐步禁止袋装水泥在建设工程中使用,促进市场资源整合,消除制约本市散装水泥使用率进一步提高的因素。

4、在新城和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广散装水泥

以北京市调整城市区域功能和发展空间布局、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推动本市散装水泥的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级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结合北京市新城和新农村建设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施工企业认识水平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在农村建立散装水泥物流配送站,建立农村散装水泥供应和使用体系。

为进一步加快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要在农村第二产业、村镇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分步骤、分层次的稳步推进散装水泥发展,下大力气改变农村地区散装水泥发展落后局面,促进农村的文明建设。

(四)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十一五”期间,全市预计共使用散装水泥8500万吨,可节约水泥包装袋17亿条,减少水泥排放及损耗425万吨,还能节约大量的水、电、煤炭等资源和能源,预计创综合经济效益35.7亿元。

2、社会效益

改善环境散装水泥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各个环节上,都能更加有效的降低污染、改善环境。不仅可以减少水泥粉尘排放,还可消减水泥损耗引起的二次扬尘源。“十一五”期间,使用散装水泥可累计减少水泥粉尘排放32.56万吨。同时,使用散装水泥还可以降低施工现场噪音污染,促进实现文明施工。

节约资源除了使用散装水泥可直接节约的资源能源外,还利用了大量的粉煤灰与建筑废渣、尾矿、废石等工业废弃物,间接节约了大量的原材料资源。同时,使用预拌砂浆可减少砂浆使用量,降低建筑物自重,节省建筑物使用空间;特种保温砂浆还能显著提高建筑物节能效果,降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能耗,节约大量的能源。

提高工程质量散装水泥的发展促进了施工现代化水平和建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有效的提高了工程质量,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因质量问题引发的工程事故与隐患,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立法层次,完善政策法规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中“从使用环节入手,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的要求,以及国家五委两局颁发的部长令《散装水泥管理办法》([2004]5号)和商务部正在制定的《散装水泥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安排,结合本市散装水泥发展现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研究出台市政府规章《北京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提高散装水泥管理的立法层次,将散装水泥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为使散装水泥管理工作进一步细化、规范,把国家及本市有关政策落实到位,按照散装水泥工作的发展进程,适时制定发布配套的具体政策,从各个方面规范、推动散装水泥工作。

1、加强部门协调,提高综合行政管理效能

将发展散装水泥列入北京市建筑、节能、环保、交通、税收等相关政策的管理范畴,充分利用各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合力,不断提高散装水泥行政管理工作效能。

2、制定预拌混凝土使用管理和合理布局的有关政策

扩大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区域范围,实现新城、城镇全面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根据本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逐步实现在全市范围内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制定推广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政策,根据工程规模、结构类型,实现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应用。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重点由中心城向新城的转移,“十一五”期间,制定行业发展引导政策,根据建设工程市场需求,对预拌混凝土企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逐步由中心城向新城转移,降低资源运输成本、减轻交通和环境压力,确保行业的持续快速与健康发展。

3、逐步完善预拌砂浆推广应用的政策

根据首都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逐步扩大禁止施工现场搅拌砂浆的范围,实现在中心城内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目标,并将预拌砂浆使用领域扩展到家庭装修和装饰装修工程。

从建筑设计、材料招投标、工程竣工验收、施工现场管理、施工企业资质动态监管、工地环保监管等环节入手,制定发展预拌砂浆的鼓励及处罚政策措施,加强对建设、设计、房地产开发、生产、运输、施工、监理等责任单位使用预拌砂浆的监管工作。

4、制订激励政策,深化散装水泥的发展

对从事散装水泥、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预拌砂浆新技术研发、生产、运输、使用的单位,要给予政策性倾斜与资金支持,以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施工工艺和施工现代化水平,并通过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拉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散装水泥行业的发展。

5、制订规范水泥使用市场秩序的政策

依据国家水泥产业发展政策及北京市水泥行业相关政策,结合北京市实际,研究制订相关政策,禁止袋装水泥及立窑水泥进入本市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构件及制品企业;鼓励外埠大型干法生产企业的散装水泥进京,加大对立窑袋装水泥的限制力度。

(二)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在全面贯彻执行现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从使用环节入手,尽快出台预拌砂浆概预算定额,完善各项技术标准规范,健全预拌砂浆标准规范体系。随着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制定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生产应用标准规范,大力推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

(三)加强组织领导、协调与监管

按照全国散装水泥办公室关于召开国家部际协调会议制度的要求,定期召开本市有关综合部门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协调会议,积极开展多部门合作,共同研究、联合出台有利于发展散装水泥的配套政策;并加强管理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业务指导与服务,共同推动北京市散装水泥的发展。

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服务、监管的职能作用。各区、县有关管理部门要制定本地区散装水泥发展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措施,要将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实行目标管理,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并认真加以落实。

各级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建设领域内散装水泥使用的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工作,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四)加强科技研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生产、应用、科研相结合的散装水泥研发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建立长效的科技创新机制,利用首都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研究、开发和推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散装水泥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

进一步加强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研发工作,努力解决提高工程质量、延长建(构)筑物使用寿命的技术;研究开发国产化预拌砂浆关键生产设备、物流配送设备及低成本普通预拌砂浆生产应用技术;加快研究、生产适用不同施工环境要求的水泥品种。

结合本市粉煤灰、钢渣、矿粉、尾矿石、废石等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现状,开展深入的应用研究,逐步扩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废弃物在水泥、混凝土、砂浆生产过程中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散装水泥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五)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十五”期间,北京市建立了预拌砂浆、农村商品混凝土、物流配送网点等试点示范工程,对散装水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在认真总结试点示范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继续开展预拌砂浆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生产、使用的试点示范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抓好混凝土试点示范应用工作,在中心城和新城建设工程中重点抓好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干拌砂浆和预拌湿砂浆试点示范工作,在精装修工程中抓好装饰、装修试点工程。并加强宣传与示范,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工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好地推动全市散装水泥的发展。

(六)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水平

利用新闻媒体、网站、公益广告、展览会、交流会、现场会、宣传周等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散装水泥宣传活动,向各有关单位宣传发展散装水泥的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散装水泥的认识,把发展散装水泥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全社会使用散装水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

充分发挥本市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教育部门的技术及人才优势,编制技术应用专业教材,对生产、设计、施工等单位,进行散装水泥相关产品技术应用的培训,提高有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素质,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预拌砂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研究、应用和管理人才。同时,要加大对新城、新农村散装水泥应用和居民家装使用干拌砂浆的培训工作。

(七)加大专项资金的支持、监管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及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散装水泥相关领域技术研发、宣传培训、课题研究、试点示范、散装设施和物流装备等方面的投资。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广泛吸引和拉动社会资金投入散装水泥发展领域。

根据近期国家即将出台的新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会同市财政局修订《北京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专项资金收缴、使用制度,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加强对资金使用单位的过程监管,确保专项资金的合规性和合理性,提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八)健全散装水泥物流体系,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

建立健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物流配送体系。通过建立高效、低成本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各环节的衔接和配合,优化城市交通,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专业化、产业化运作,进一步推进散装水泥物流系统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策[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

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策[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优 惠政策] 党的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 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多次 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 激发青年的创造力。 教育部日前公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部属高校征求意见。新规定要求学生应履行恪 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的义务。此外,针对近年来兴起的大学 生创业潮,规定也给予了支持,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可折算成学分。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可以细分为物质上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其中物质上的鼓励包括提供场所、设立奖金等。北京市教委与 北京市财政局近日联合印发《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将对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对高校示范 性创业中心给予每校50万元的支持。该办法于9月1日起施行。 除了物质上的鼓励,还要照顾到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感受。从 12月1日起,北京市将为创业的高校在校生办理《就业创业证》, 持证学生可按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据了解,《就业创业证》是由《就业失业登记证》发展而来,先向有需求的毕业年度内高校 毕业生发放。相比于《就业失业登记证》,新的证明更容易被大学 生创业者所接受。 1.大学生创业税收优惠 持人社部门核发《就业创业证》(注明“毕业年度内自主创业税 收政策”)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 1日至12月31日)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3年内按每

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 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 利企业,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2.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 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为10万元。鼓励金融机构参照贷款基础利率,结 合风险分担情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对个人发放的创业担保 贷款,在贷款基础利率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的,由财政给予 贴息。 3.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学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 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4.享受培训补贴 对大学生创办的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社会保险补贴。对大 学生在毕业学年(即从毕业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个月)内参加创业培训的,根据其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创业情况,按规定 给予培训补贴。 5.免费创业服务 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可免费获得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创业指导服务,包括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6.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 高校毕业生可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7.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作者: ————————————————————————————————日期: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了更好地指导“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支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实施,实现《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的近期目标,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会同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北京“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北京“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包括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公共(电)汽车客运系统建设规划、城市道路建设规划、公路建设规划、城市道路与公路养护规划、公路运输规划、停车设施规划、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科技规划、民航规划和铁路规划11个子规划。 规划实施期限:2006-2010年。 一、“十五”期间交通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北京经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及机动化同时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为交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同时,交通需求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交通发展仍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十五”期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平均年递增11.4%,五年内新增机动车108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59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达到130万辆。 全市居民日出行量迅速增长,平均年递增4%,2005年底已达到2830万人次/日(不含步行出行量);中心城地区道路全日交通量近3年增长更为迅猛,累计增加43.5%,平均年递增12.8%,市区机动车出行总量已达到415万车次/日。 “十五”期间,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累计完成投资1052亿元,为同期GDP总额的5.6%(其中地方投资880亿元)。持续的高投入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得到飞速发展。在不断扩充交通设施供给规模的同时,“十五”期间通过内涵改造,挖掘既有设施潜力,提高交通综合体系运行管理水平,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市区路网高峰小时承载能力提高了35%左右。城市公共客运能力与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由“九五”期末的26.5%上升到“十五”期末的28.1%。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交通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这一期间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中心城交通拥堵加剧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局部地区有所缓解,但交通拥堵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心城主要干道高峰小时平均负荷度由五年前的0.86上升到0.9;高峰小时五环路以内平均出行时间约为58分钟,

北京市城市发展史的新华章

北京市城市发展史的新华章 特邀嘉宾 朱铁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教授 张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金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陈剑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研究员 主持人:黄月平 ●百年梦圆:奥运成功举办提升了北京城市国际品质 主持人:在历史上,几乎所有奥运举办城市都以奥运筹办为新起点,力争在奥运会的申办筹办过程中加快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在更深的层次、更广阔的领域融入国际社会。能否从总体上概括一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与北京跻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之间的关系? 朱铁臻:百年奥运之梦,圆满地成功实现了。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的著名古都、文化历史名城北京,展现出灿烂的历史光辉与现代文化,她向世界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创新活力,获得世人广泛的称赞。 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无论在硬实力或软实力上都受到世人的热烈赞许,大大提升了城市国际品质。除了增强首都的经济实力,提高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热、通信、交通、环保等硬件)的现代化水平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软实力”。城市的文明程度,包括市民与官员的文化素质;对外开放程度、对外交往的礼仪态度与能力;政府及相关单位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城市形象、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等。这是国际化城市不可或缺的软环境和软实力,也是国际化城市的基本条件。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成为推进北京国际化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促进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城市物质、人文环境的改善,社会更加和谐,北京的国际影响必将更加提高。 ●“龙形水系”:古老中轴线再添新华章 主持人:奥林匹克公园的建立使北京古都的文脉即中轴线大大向北延伸,如何看待这一城市规划在北京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金汕:奥运会主会场给北京城留下新的卓越遗产。作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会场的“鸟巢”聚焦起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充满魔幻色彩的水蓝色建筑“水立方”在西边与其毗邻,国家体育馆则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南部,与“鸟巢”和“水立方”比邻而居。 然而这里展现给人们的仅仅是一个局部。国家体育场的设计还有更深的文化意蕴,国家体育场是与奥林匹克公园的总平面图尤其是北京市城市布局相互配合的。弯曲蜿蜒的地形与穿越北京城南北的中轴线形成强烈对比,而彼此又紧密相连、互相融合。 为举办奥运会建设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首先要保护好北京的古都风貌。谈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和保护,为此投入毕生精力为北京城市规划做出杰出贡献的侯仁之教授指出,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一是紫禁城,它是封建社会宫殿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组建筑群,是历史上封建皇权统治的中心,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古迹上都举世闻名;二是天安门,新中国把一个旧时代的宫廷广场,改造成一个人民的广场,给北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景象,这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个里程碑就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的建设,这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延伸,代表着北京开始走向世界。这三个里程碑归结起来,都在北京城传统的中轴线上,都与北京城的中轴线相关。 研究历史我们发现,无论明代和清代,都对元代的中轴线有继承和创新。当代人更应该在尊重历史、延续历史的前提下发展。申奥成功后设计的奥林匹克公园是在1990年亚运会期间中轴线延伸后的又一次扩展。此次延长的中轴线,从北五环至南五环,全长25公里,

北京在校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doc

北京在校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北京在校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北京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优惠政策 1.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可长期居留或短期工作,来去自由。对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并符合园区发展需要的回国留学人员,可按北京有关规定办理工作寄住证或常住户口,不受进京指标限制。此外,留学人员在子女入学、购房等方面享受北京市市民待遇。 2.设立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和归国留学人员创业专项资金,奖励在首都经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人员. 重点领域 高新技术产业: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加上丰富的人才资源及中关村的品牌优势,是相当不错的创业领域。特别在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电一体化、新材料等新兴高科技领域,有很大的创业空间。 文化产业: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在文化、传媒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市场优势。北京现有的传媒产业结构中,网络媒体的份额相对薄弱,因此,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电子信息产业:是北京工业领域的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产品相当丰富,其电子城科技园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在北京投资电子信息产业,有无可比拟的群聚优势。 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预计到2008年,北京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分别可实现700亿元和100亿元的产值,而2004年两者分别只有520亿元和50亿元的规模,发展空间可见一斑。 创业环境 1.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经济中心之一。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特别适合海归人员发展创新性中小企业 2.目前,北京现有海淀、北大、清华、中关村丰台园等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及中关村国际孵化园等12个留学生创业园区 3.北京的房价、薪资水平、消费水平等都处于全国**地位,导致创业成本居高不下。 截至2004年10月,到上海发展的留学人员已达5万余人,创办了3000多家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2014―2016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2014―2016年度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的表彰奖励决定 【法规类别】奖惩 【发文字号】京政农发[2016]30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日期】2016.11.23 【实施日期】2016.11.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2014-2016年度北京市农业 技术推广奖的表彰奖励决定 (京政农发〔2016〕30号) 2014-2016年度,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各级农业科研推广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聚焦科技创新驱动,聚焦农业“调转节”,组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郊区农业生产中示范推广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兼具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技术覆盖面广的科技成果,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高效、绿色、安全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水平,表彰奖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授予“主要粮食作物‘三率’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15项科技成果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授予“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集成与推广”等25项科技成果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授予“小麦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体系集成与推广”等40项科技成果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 希望首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不断提高北京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提升,首都生态环境质量、郊区城镇承载力、农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6年11月23日2014-2016年度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获奖名册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评审委员会二○一六年十月) 说明 2014-2016年度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共评定80项奖励成果,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40项。

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第十九届北京市大学生数学竞赛本科丙组试题及解答

第十九届北京市大学生数学竞赛本科丙组试题及解答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1)2(lim 6 1 23x e x x x x x = 1/6 . 2.设)(x f 连续,在1=x 处可导,且满足 )0(,)(8)sin 1(3)sin 1(→+=--+x x o x x f x f 则曲线)(x f y =在1=x 处的切线方程为 y =2x -2 . 3.设)(x y y =是由0sin ) ln(2 =- ? +-y y x t dt e y 所确定的函数,则 ==0 y dx dy -1 . 4. 设243),(lim 2 20 0=+-+→→y x y x y x f y x , 则='+')0,0()0,0(2y x f f -2 . 5. 1sin 1cos x x e dx x +=+?tan 2 x x e C + . 6.设函数()u ?可导且(0)1?=,二元函数()xy z x y e ?=+满足 0z z x y ??+=??,则()u ?=24 u e - . 7. = += +≤+??D dxdy y x I y x y x D )32(,:22则设π4 5 . 8. 数项级数 ∑∞ =--1 )! 2()! 2()1(n n n n n n 的和=S -1+cos1+ln2. 9. 123ln 1ln 1ln 1ln 1lim 123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 ????????++++ ? ? ? ? ? ???????? ? ++++= ?++++ ??? 2ln21- . 10.= ='==+'+''? ∞+0 )(1)0(,0)0(044)(dx x y y y y y y x y 则,,且满足方程函数设4 1 .

北京市综合农业区划

一、综述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全市辖8个城近郊区和10个远郊区县(辖290个乡镇)。土地面积16807.8平方公里。1987年,总人口1066.8 万人,其中,常住人口988万人。农业人口388.9万人,农村劳动力189.8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84.6万人。1987年,全市社会总产值625.9亿元(当年价格),工农业总产值416.7亿元(1980年不变价)。农村社会总产值128.4亿元(当年价格),其中:农业占26.8%,工业占51.2%,建筑业占10.7%,运输业占5.8%,商饮业占5.5%;农业总产值34.4亿元(1980年不变价),其中:种植业占55.6%,林业占2.3%,畜牧业占35.6%,副业占3.5%,渔业占3.0%。郊区农业,主要是为首都提供菜、奶、蛋、肉、果等副食品。1987年,生产粮食227.0万吨、蔬菜241.0万吨、商品猪174.1万头、鲜蛋16.8万吨、牛奶15.5万吨、家禽2105万只、淡水鱼3.0万吨、鲜果21石万吨。 (一)农业资源评估 1.土地资源全市土地约62%为山地,38%为平原。耕地626.6万亩,主要土壤为潮土、褐潮土、潮褐土。平原生产水平较高,1987 年粮食亩产487公斤。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标准不高,还有大量中低产土地。全市各种已成林地194.6万亩,灌木、疏林及未成林造林地117.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50.8万立方米,其中成熟林蓄积仅1.3万立方米。全市果树171.8 万亩①,干、鲜各占一半,鲜果以苹果、梨、桃和柿子力主。果树资源开发和管理不善,单产很低。郊区草地资源较多,现利用的主要是低山丘陵的半旱生灌丛杂类草和半旱生草本植被,约216万亩,草层稀疏,超载过牧,其余草山都是造林条件较好并已有部分林木,不宜开发为牧草地。无林荒山约681.7万亩,主要分布在低山地带,阳坡多、上层薄、底层母岩坚硬。 总体估计,约60%可以营林,30%封山育草或种草,10%发展果树。全市水面33.8万亩,已利用于养殖32.4万亩,其中坑塘11刀万亩,坑塘养鱼亩产达250公斤。 2.水资源全市可利用水源总量(按保证率P=50%计算)为47.32 亿立方米。水资源缺乏,地下水开采量大大高于补给量,水位普遍大幅度下降。枯水年出现机率高达37%,届时往往发生水源危机。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了更好地指导“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支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实施,实现《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的近期目标,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会同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北京“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北京“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包括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公共(电)汽车客运系统建设规划、城市道路建设规划、公路建设规划、城市道路与公路养护规划、公路运输规划、停车设施规划、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科技规划、民航规划和铁路规划11个子规划。 规划实施期限:2006-2010年。 一、“十五”期间交通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北京经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及机动化同时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为交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同时,交通需求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交通发展仍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十五”期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平均年递增11.4%,五年内新增机动车108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59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达到130万辆。 全市居民日出行量迅速增长,平均年递增4%,2005年底已达到2830万人次/日(不含步行出行量);中心城地区道路全日交通量近3年增长更为迅猛,累计增加43.5%,平均年递增12.8%,市区机动车出行总量已达到415万车次/日。 “十五”期间,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累计完成投资1052亿元,为同期GDP总额的5.6%(其中地方投资880亿元)。持续的高投入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得到飞速发展。在不断扩充交通设施供给规模的同时,“十五”期间通过内涵改造,挖掘既有设施潜力,提高交通综合体系运行管理水平,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市区路网高峰小时承载能力提高了35%左右。城市公共客运能力与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由“九五”期末的26.5%上升到“十五”期末的28.1%。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交通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这一期间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中心城交通拥堵加剧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局部地区有所缓解,但交通拥堵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心城主要干道高峰小时平均负荷度由五年前的0.86 上升到0.9;高峰小时五环路以内平均出行时间约为58分钟,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来源:北京市建设委员会网站 目录 前言 一、“十五”期间散装水泥发展的背景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五”散装水泥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首都将建设成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二)建筑节能将成为本市节能的重点 (三)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四)新城和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加快 (五)旧城区建筑物将进入维修保养阶段 (六)建筑施工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三、“十一五”散装水泥发展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重点 (四)效益分析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立法层次,完善政策法规 (二)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三)加强组织领导、协调与监管 (四)加强科技研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六)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水平 (七)加大专项资金的支持、监管力度 (八)健全散装水泥物流体系,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

前言 “十一五”是北京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是落实《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的重要阶段。水泥散装化符合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要求,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建筑施工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对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的精神,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建筑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结合北京市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展趋势,以及建筑、建材、房地产业的发展态势,提出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散装水泥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用于指导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散装水泥的发展。 一、“十五”期间散装水泥发展的背景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散装水泥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散装水泥供应量累计完成3474.65万吨,比“九五”期间的1440.23万吨增长了2034.42万吨,增长幅度达241%。水泥散装率由44.27%增长到83.52%,增加了39.25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散装水泥使用率由45%提高到76.2%,居全国首位。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380万吨增加到1250.9万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综合配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建成了利用“3S”先进技术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对散装水泥车、预拌混凝土车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管理,有效地整合了市场资源,降低了物流成本,实现了物流配送的产业化运作,并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形成了涵盖散装水泥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信息管理的散装水泥产业链体系,散装水泥行业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 2、政策法规建设有所突破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集聚与经济园区规划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集聚与经济园区规划 中国园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园区内产业不断地从集中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中扮演着“增长极”的角色。经济园区同时也担负了中国技术创新和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重任,在对外出口、土地开发、吸引就业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中国园区的发展历程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内地城市、再到西部整体的全国开花的过程。而园区的类型,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逐渐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但是,在中国园区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园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困境: 1、产业定位不清 工业的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许多园区盲目的仿效、复制国内外成功园区的模式,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许多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太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使得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淡化,不能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从全国来看,除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园区将服务业作为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外,其他园区,特别是中西部园区基本都以装备

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但就经济基础、研发环境等因素而言,除少数地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外,大部分园区提出了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的产业发展计划。 2、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国内成功的工业园区,除了有良好的产业定位,还必须有协调的主辅产业关系。如上海张江科技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息产业,信息技术又集中在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园区内芯片设计公司、硅片制造公司、光掩膜和封装测试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和设备供应公司,使园区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但很多工业园区在吸引产业方面似乎过于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业,导致园区内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因而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园区也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3、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中国多数园区产业群的企业组织结构均明显地表现为对核心大企业的过度依赖,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之间实力悬殊,中小企业的发育相对不足。而地方政府又往往在资源和政策上更多地向园区核心企业倾斜,又加剧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难度。园区企业外资化、大型化,严重制约了培育中国本土国际性企业的空间。 4、园区政策使用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和“候鸟企业”现象出现 90年代以来,园区发展规模急速扩大,地方政府不断规划新的园区。为了吸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北京市入伍在校大学生有关优待政策

北京市入伍在校大学生有关优待政策 发布时间:2010-11-17 查看次数:381 1、应征入伍的在校大学生,可保留学籍至其退出现役后一年内;有条件的可以参加原学校组织的函授或自学原专业课程,经部队团级单位批准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 2、应征入伍学生退出现役后一般应回原学校原专业复学,如确有必要转换专业的,由所在学校确定。 3、对退役后回原学校原专业复学的学生,所在学校承认其已修课程的成绩和学分,对已修课程或修完总学时数五分之四的课程,因入伍而未参加课程考试的,所在学校可参考其平时学习情况确定其该课程的成绩,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4、应征入伍学生退出现役复学时,原所学专业因调整等原因停办的,经学校批准可在相近专业复学,已修课程的成绩和学分予以承认。经学校批准转换专业的,原所修课程的成绩和学分根据专业情况予以认定。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时间。 5、在校大学生入伍后,已交的当年学费由学校全额返还。 6、应征入伍学生退出现役后,回原学校复学,适当减免原学制内的学费,家庭经济困难的,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 7、应征入伍学生服现役期间因工伤残的,有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者,复学后免交学费,并由学校酌情给予生活困难补助。 8、应征入伍学生退役复学后,原本科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在同等

条件下可优先录取。原专科学生(含高职学生)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的,退出现役后回原就读学校复学,可免试转入同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学习,属独立设臵的专科学校的专科学生,由学校报市教委负责协调安排。 9、应征入伍学生入伍后,部队在选取士官、直接提升军官,以及复学毕业后接收补充军队干部队伍等方面应给予优待。 10、应征入伍学生入伍服义务兵役期间,其家属享受军属待遇,其入学前户口所在地人民政府按义务兵家属优待规定给予优待。 11、服役期满退出现役时不愿复学而希望就业的,由入学前户口所在地的退伍军人安臵机构负责接收,并按照城镇退役士兵的有关政策规定,做好他们的安臵工作。参战或者因公负伤致残的,由部队评定残废等级,发给革命伤残军人证,退出现役后,丧失自理能力不能复学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臵。 12、入伍前享受优秀学生奖学金的,复学后提高一个奖学金等级(不含一等奖学金)。 13、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的,所学本科专业毕业后,可免试保送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4、在新兵检疫复查期间退回或因身体原因不宜继续在部队服役中途退役的,由原就读学校安排复学。 15、本市入伍的大学生,每年享受1.5万元优待金,由其入学前常住户口所在的区县解决;外省市籍在京入伍的大学生,服现役满1年后,可凭大学前户籍所在乡镇(街道)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优待金证明,到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06.12.30)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状况 二、“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环境 三、“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四、“十一五”北京工业产业优化及发展重点 五、“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空间布局 六、政策与措施 前言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实施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当前,首都社会步入了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阶段,首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的关键阶段,北京工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工业现代化是首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首都的现代化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为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北京工业必须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十一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工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适用范围和领域为北京市工业,实施期限为2006年-2010年。 一、“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状况 (一)工业总量增长显著 “十五”期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工业的发展,统一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了“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北京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为北京工业“十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显著,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2707.4亿元增至2005年6775亿元,年均递增20.1%,增速大大超过“十五”规划13.4%的目标。“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4%,比“九五”时期提高2.5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达到17.1%,提高了6.7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782.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外贸出口和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首都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在集成电路、软件、消费类电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初步形成若干在国内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有效提升了北京工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通过振兴现代制造业,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汽车、装备制造业等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迅猛。 2000年至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13.5亿元增至517.5亿元,实现年均递增

硅晶圆产业发展规划

硅晶圆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全球硅晶圆出货量、市场规模和产能均得到明显提升, 其中,6英寸及以下产品的产能和市场份额占比都趋于下降,而12英 寸产品的重要性得到明显提升,预计未来硅片尺寸增大化是必然趋势。 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支撑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新型产品生产和应用,积极开展产 能合作,有效提高区域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 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 真贯彻执行。 第一部分规划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立足满足国 内需求,以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坚持原则

1、区域协同,部门联动。深入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打造产业发展链条,形成错位发展、共同发展格局;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2、开放融合。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稳妥推进产业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政策、资金投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4、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统筹协调产业与关联产业联动发展,培育关联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成链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扩大高端产品服务供给,加快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5、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核心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发展新格局。

大学生就业北京有关规定

大学生就业北京有关规定 ---京外生源的统分毕业生在京就业须有两个指标,一是学校的留京指标,二是用人单位的进京指标。留京指标由学校控制,指标数为京外生源的10%。由学校按综合测评排名情况择优留京;毕业生除了具有以上高校准予的留京指标之外,接收外地生的单位必须还应有接收外地生的进京指标。中央部委单位的外地生进京指标由人事部批准,北京市属单位的进京指标由北京市人事局掌握。毕业生只有同时具备了留京指标和进京指标后,方可在京就业。 优秀毕业生的标准及就业 北京地区高校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条件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心时事,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在校期间,各方面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校期间两次以上获得校级“三好学生”或“优秀团员”或“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热爱所学专业,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良,毕业论文(或设计)优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优秀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受地区、行业的限制,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可以在普教系统以外的教育单位就业。 对申请“不就业”毕业生的有关规定 毕业生毕业时可以申请不就业。 毕业本人经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批准并报北京市教委备案后,将毕业生户粮关系及档案材料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照失业人员对待。国家不再负责其的派遣问题。 毕业生到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应注意的问题毕业生到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就业,该单位的人事档案关系应当是挂靠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经挂靠的人才机构盖章同意接收该毕业生后,学校才能为该毕业生办理就业有关手续。 毕业派遣时,对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采取的措施每年的七月,为毕业生大批派遣的时间,届时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属京外生源毕业的,一律派回其来源地区的毕业生就业部门,参加二次分配。 资料来源: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服务业进展,关于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首都综合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是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专项规划,是对《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内容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北京市服务业进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限:2006年至2010年 本规划编制的要紧依据是: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国务院对《北京都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4.《北京都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5.《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6.《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注:本规划中的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 第一部分进展基础 一、进展现状 “十五”时期,全市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坚持“三二一”产业进展方针,大力进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进展时期。目前,服务业已成为支撑经济进展、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充分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的主导行业,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服务业快速进展,对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进展发挥了主体支撑作用。“十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

左右,2005年达到4761.8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69.1%,居全国首位,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对首都经济社会进展的主体支撑作用显著。 (二)服务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完善了首都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十五”期间,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接着进展的基础上,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和外向型服务行业不断进展、壮大,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17.6%,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12.2%,促进了首都都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丰富和完善,成为北京服务业进展的主导产业。 (三)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成效,初显服务业集聚化态势。 依托都市中心区的区位、人才等优势,中关村科技园区、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王府井西单核心商业区等重点功能区进展水平提升、效益显现,初步形成具有鲜亮首都特色的科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