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则是不同的,不相关的。因此我们不可能按照某一个企业的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

所谓的订单式教育,因为中国的人多,外国的人少。不过,这一过程可以从二年级或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把整个毕业生按照不同的

就业取向分成小的班级,把订单式教育的时间从国外的一年级就开始改成二年级,订单式教育的时间相对缩短为一年或一年半的

时间,留下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到相应的企业去实习,而实习的时间以长一些为好,当然要能切实的加入到企业的工作中,不能在那里只进行扫地打水等的简单工作。这些都要依赖于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各大高职院校要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手段与企业

尽量是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订单式教育的培养合同,甚至于可以让老师到企业去学习或到企业内部兼职,在兼职方面各高职院校要尽量支持如此更能提高老

师的职业教育指导水平,不应该去扼制。还可以让企业当中的资深员工到学校教一段

时间的书,虽然有些企业职工只善于自己做,不善于教,不过我们可以让他们先培训教师,

再让教师去培训学生。总之,方式多种多样,要尽可能的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合作开

发我们的职业教育。

二、实践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实践上述方针政策时需要注意

如下问题:

1.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

2.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

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

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

特色。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

3.教学体系

高职人才的教学过程应该采用任务驱

动式教学。做任何一项工作,首先要提出任务,而要完成任务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且是按程序进行的。如果我们把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环节,或一个个项日,在教学中,把完成每一个—工作环节所需的专

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结合进去,做到“教学做合一”。当然,教学模式还可以多样化,比如大家正在探索、试验的先打好专业基础知识平台,然后对专业能力培养实现模块化教学等。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学到真本领,能够顺利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无论是模拟的,还是真实的,都将引发一场对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的大变革,包括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控制和教学质量检测,等等。

4.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

高职教育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

在具体的实行时要根据不同的系和专业设

置不同的实际操作规则和方案,以上只是从大的面上在研究职业教育中应该采取的方

针和政策。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还具备很强的时代时期性,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策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应该因时

因地而异,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该建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董刚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董刚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中也提出“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专题研究,例如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选择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等,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形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本包括高职教育培养的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并以此保证产品在市场有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适应性 1.高职教育人才规格以往提法的梳理 关于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人才四分说”得到国内专家较大的共识,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研究领域的几个提法:技术型人才说:我国现在通称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理解为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这是由人才结构类型决定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说:应用型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理论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使命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性运用,也就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者是产品构型,并且还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复合型人才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又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10897386.html,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王晓宗 来源:《天津教育·上》2019年第10期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原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越发凸显,因此亟需从自身出发,进行改革。本文以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分别从输入端、衔接端、输出端入手,重新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框架。最终提出了完善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应对措施;加强职业倾向测试和职业指导;进一步明确中高职院校培养定位;改革现有中职升高职职业技能考核部分;构建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力求通过改革,不断提高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由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势必会推动职业教育新一轮的改革,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与完善,则直接关乎到人才的供给质量。2016年11月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的调研报告称:当前,中国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技能劳动者数量占中国就业人员总量约19%,高技能人才则只占5%。随着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进程的不断深化,这种低品质供给过剩导致中国劳动力技能供需错位的现象还将更加凸显。“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从根本上并没有得到改变。 一、高质量发展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 目前中国正逐步向价值链上游转移,提供或制造的产品也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过渡。2015年5月8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全文制定了奋斗目标:力争 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作为第一生产要素,是重要的供给要素。不断提高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更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教育体系,在这场变革中势必会首当其冲。 面对新形势,我们既需要培养和提供初等应用技能型人才(中职毕业生),又需要培养技能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通过加强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中職学生相较于普通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加强学生实训实操部分的完整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构建

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构建 [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了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即必须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关键词]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课题负责人:韦永恒;课题组成员:农克良、罗显克、韦国善、王晓军、谈艺超。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它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在广西开办的高职教育院校中,除了由中专层次升格为高职院校(含民办高职院校)的学校外,还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其他专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专院校)。此外,刚刚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也还开办有高职教育专业,它们共同构成了广西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为广西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主要以广西的高专院校(含由专科学校新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众所周知,高专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师资队伍,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要求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高职教育的新发展要求面前,高专院校除了要加强图书资料设备的投入、师资队伍的转型培养之外,当前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要彻底转变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弄清楚近几年来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据课题组的调查了解及分析,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第3期(总第643期) 一、引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 之路这一理念,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的主流意识。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不仅能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始 终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和社会需求,而且也使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高职院校要想办出自身特色,体现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在德国表现为“双元制”模式,在美国表现为 “合作教育”模式,在英国表现为“三明治”模式,在澳大利亚表现为“TAFE”模式,在韩国表现为“顾客导向”模式。尽管这些产学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各具特色,其核心内涵就是目前我国政府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近几年,尽管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种种探索,并且有些院校的做法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从现实整体情况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尚处在起步阶段。不管我们是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还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工学结合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人才的培养都带有根本性的作用。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构成 根据目前政府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态势来看,纵观国外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框架有四个要素和四个层面构成,如右图1所示。四个要素包括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和职业院校学生主体。其中政府通过法规赋予行业或中介机构(如协会)指导、协调、监督办学的职能,其作用仍属于政府的范畴。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四个层面表达出来,每一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内涵,层面间的有机结合就构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 校企结合层面:由政府、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组成。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校企合作”。通过双方的密切合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得到提升。企业在员工培训、人员储备、提高企业形象等方面得到有效扩展,从而双方资源得到互补。 校内学习层面:由政府、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组成。政府通过法律规定、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行政手段指导学校办学。学校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行业发展的特点确立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并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同时,政府在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奖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政策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 顶岗实习层面:由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组成。政府通过法规政策和资金补贴鼓励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相应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架起桥梁。学生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毕业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选择奠定基础。 工学结合层面:由高职院校、企业和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组成。这一层面应该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也是核心内容。高职院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以“职业—就业”为主线,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实训和能力培养上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通过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张浩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理念,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的主流意识。但是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规律的探索中,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都存在着种种困惑和问题。文章从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的构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做法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作者简介]张浩(1955-),男,河南开封人,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员,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运用、职业教育。(河南郑州450005)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3-0029-03 教育管理 图1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示意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本).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以下简称高职高专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涌现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效较大、办学特色较鲜明、办学实力较强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但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看,发展还很不平衡,还存在着办学特色不甚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等问题。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全面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前进。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就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不含师范)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三、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职高专院校都要根据形势的发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2019-01-19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发展形态的梳理,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进而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审视,得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形态,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多形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形态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录用就业”,它通常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英国,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给予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或资助,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受益,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学生为高职院校交付部分学费,从企业实习岗位中获取劳动收益,并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大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宗旨的社会化。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不仅侧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度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要为学生传授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口的企业提供适应的岗位和技能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已经多年,但理论上尚缺乏科学的定义。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 2 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态,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各部门、各企业都按自己所需办学,而部门办学往往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宏观上出现结构上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2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2.3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教育初探 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主动地适应形势的发展, 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中心工作。 本文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教育初探为题,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部分原因 (一)缺乏对高职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分析 (二)虚假的声誉及“以优掩劣”的质量观 二、高职生究竟“下哪儿去”的思考 (一)去向与定位 (二)高职生如何才能“下得去” (三)进行课程改革 三、把握素质教育的涵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三)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四)着眼社会发展实际,在高等职业教育力实施素质教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质量观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去主动的适应形势的发展, 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中心工作。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 能够培养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强, 业务知识结构、文化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有所侧重的人才吗? 管理人员、策划设计、销售人员目标岗位不一样, 在课程设计、知识结构等方面能实施同样的培养模式吗? 如果缺乏对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调研, 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片面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待设计培养目标, 就不可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实用人才, 也不可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首要目标是“下得去”, 然而“下得去”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职业院校对学生应该“下哪儿去”的标准认识不一和认识中存在的误区, 培养目标不清晰产生的“下哪儿去”的疑问,就会导致目前职业院校人才的“下不去”。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部分原因 (一)缺乏对高职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分析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在优秀或合格基础教育对象的前提下,目前,多数省份高考总分是750 分,本科录取最低分数线平均控制在500 分以上, 而高职录取最低分数线一般在200~300 分之间,平均每科考分在30~50分的围之间,高职生的分数在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最底层,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忽视他们的文化素质基础与能力实际,缺乏务实的态度,制定连优秀本科院校都很难完全实现的目标,这正是离开基础谈目标,离开起点谈终点,离开现实谈发展,在不恰当的对象身上实施错位的教育。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容建立在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基础上,那么,无论教学容多么完善,教学目标多么合理, 要真正实现也是不现实的。 (二)虚假的声誉及“以优掩劣”的质量观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社会声誉不高,受传统学历层次等级偏见的影响,生源质量远远低于本科院校。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为了生存,片面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待,拔高培养目标。不可否认,的确有极少数优秀的高职生达到了这个拔高了的培养目标,但是把偶然出现的现象当成一般的培养目标和规律,以个别优秀学生的质量当成学校的整体质量,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某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与岗位的就业方向为: 1工业企业销售业务部门的销售人员;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与实践 作者:邹伟文章来源: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点击数:更新时间:2009-4-9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本文结合国家示范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做如下探讨。 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准确定位,使学院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 大东北的1953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沈阳职业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她的发展历史说明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派生物”。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振兴,没有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本就不可能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今天。因此学院定位为沈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沈阳大中型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只有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院的自身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兴旺和发展,才能实现学院的可持续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 势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势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

(1)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迸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校企合作模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上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能够使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 (3)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职院校主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和特点。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3)采取实践教学等特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5)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一是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二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三是搭建技能大赛平台,促进学生技能提升;四是运用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是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果,丰富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我国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高职高专院校每年给社会提供约二百多万名毕业生,但是“技工荒”的问题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一方面是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有事无人干”;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困难,“有人无事干”,这一对矛盾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一个警告,是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供给结构的质疑。引起这对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弊端,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行革新。在充分了解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需状况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载体、能力核心——项目化课程改革 高职的课程改革,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高职教学课程,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 课程开发方法,前后作了大量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这种开发方法基本明确了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但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使提炼的工作任务模块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学科化的体系之中,没能构建出职业化的课程。 在批判继承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学院启动了项目化课程改革。如何转变高职教师的职教观念?如何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学院摸索出了一条有效的“五结合”的途径,即“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结合,专家辅导与个体探索相结合,观念转变与能力训练相结合,课改实践与课改测评相结合。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理念,对自己任教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包括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学习、培训和实践,先后有173人通过教师职教能力测评,其中167人合格通过,64人获得优秀,通过率达97%,优秀率达37%。在教师职教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学院及时启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目的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首先是依据职业和岗位的工作要求,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并依据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能力培养与发展阶段,以学习内容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进行课程序化,形成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其次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学习情景(章节),学习情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顺序排列,各情景需要的理论知识按知识体系重复性逐步递减、层次逐步上升原则穿插其中。经过开发的课程体系完全打破了学科课

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经过严格而规范培养而成,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职师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专任教师总规模、教师素质、教师培训等方面仍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以“双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教师深造和继续教育为途径,以企业挂职实践为突破口,规范师资培养,推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高职师资;双师素质;入职资格 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是德国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效显者、举世闻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拥有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 1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各类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另一类是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和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中的实训指导教师。尽管专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不同,但他们都经过严格而规范培养而成。 1.1 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 德国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分。理论课教师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年大学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包括教育科学、职业技术专业、普通教育副专业三部分,同时参加规定时间的实习和社会实践。第二阶段为两年见习期,职业学校进行实习教学,担任少量的教学任务,并参加各种研讨会,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掌握教育理论。两年见习期满,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应聘到职业学校独立任教。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他们在接受普通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参加1~2年的师傅或技术员培训和有关的职业教育学培训。 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业学校教师要不断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升管理能力。教师进修深造和继续教育包括知识更新培训和管理能力类培训。 1.2 企业或企业培训中心实训教师的培养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实训教师必须年满24岁,接受过相关职业教育,通过国家承认的相应专业的考试,具有该职业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必需的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通过主管部门(如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的考试。实训教师的培养包括业务资格培训与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业务资格培训是在国家认可的各种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培训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根组织,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职业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摘要:文章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介绍“2+1”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重德、精业、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强化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既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2”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1”即1年企业顶岗实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从企业用户的需求出发,把满足企业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内部管理模式、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队伍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实现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服务产业的贯通融合,锻炼出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职业培训深受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校企实现了双赢。学院积累了高职高专院校面向企业办学的成功经验,践行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拓展了职业院校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产学合作“2+1”人才 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5年10月~1998年10月),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产学合作。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产学研联合办学董事会的成立。第二阶段(1998年10月~2000年10月),提出并尝试产学合作教育。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首届旅游专业(中专99级)学生在绵阳金龙宾馆毕业前的顶岗实习。第三阶段(2000年10月~2002年12月),提出“2+1”人才培养模式,制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案。这一阶段的标志是2002年5月,学院在绵阳仙海会议中心召开的制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大会上,管理工程系提出了“2+1”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大会的高度重视;2003年学院按照“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申报旅游管理为省级试点专业并获得了批准。第四阶段(2002年12月至今),是“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已有两个专业进行了“1”阶段的顶岗实习,按“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四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的质量明显较高,就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产学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一)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符合岗位素质标准”上,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政策激励,典型引路等举措,推动管理工程系各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开发设计、教学与考试模式、就业服务与指导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列改革与创新。在专业设置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管理工程系的实际情况,增设了饭店管理等几个新专业,实现了专业设置和企业需要的协调一致。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院与杭州城市花园酒店、深圳富临国际大酒店、北京凤山温泉度假村、珠海港中旅温泉公司、广东惠州康帝大酒店等企业合作实施“定单式”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实行产学合作的“2+1”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技能训练和企业岗位要求相协调,受到了学生与企业的普遍欢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了两个突出:一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设计并落实培养方案。(1)培育“三个能力”。以能力为中心,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育上悉心策划,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标准,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技能标准,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特殊工种技能标准的设计,加强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培养与考核,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2)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过程,通过运用任务目标设立、媒体演示、计算机辅助、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把培养企业优秀人才的目标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紧密结合。(1)倡导“优秀人才”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远大理想,按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在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提升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统筹推进活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刘紫婷) 摘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学生、企业、院校的桥梁,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学生;企业;实验实训 工学结合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到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形势下,黄河水利职业技术院校作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如何做好工学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笔者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更新观念,进一步明确工学结合的地位 近几年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展很快,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基本上还属于“本科压缩型”。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教师习惯于“粉笔 +黑板”的授课方式,学生习惯于听理论、背理论、考理论。这种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必然严重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进而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1998年开始招收高职学生,目前已经毕业高职学生一万多人。学院在 多年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中深深感到: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了解、参与实践实训 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很高,学生就业时竞争力就强,就业后角色转变 顺畅,岗位适应性和工作稳定性都很好。而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一定时间的实践实训和参与 企业生产实践,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就明显不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这直接影响学生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造成企业“有岗无人上”和高职毕业生“有人无岗上”的突出矛盾。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 产实际脱节,成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依托工 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 难的有效方法。不断创新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点和 难点,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探索和实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施工学结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它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一边有企业师傅指导,一边有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使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实施工学结合对企业来说,它可以借助院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之中,从而能够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利用学院教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实施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同时把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