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5训诂的方法(1-4)

05训诂的方法(1-4)

05训诂的方法(1-4)
05训诂的方法(1-4)

第五章训诂的方法(一)

一、几段故事: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

2.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晏列传》)

训诂方法之一:观境为训

(一)据境索义

(二)可怜

1.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唐白

居易《卖炭翁》)

2.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

母爲汝求。(《孔雀东南飞》)

3.可憐春淺遊人少,好傍池邊下馬行。(唐白

居易《曲江早春》)

4.可憐芳歲青山裏,惟有松枝好寄君。(唐卢

纶《早春》)

5.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唐白

居易《长恨歌》)

【可憐】1.值得怜悯。2.可爱。3.可喜。4.可羡。5.可惜。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

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三)失和

1. 一个例子

(梁)商疾边吏失和,使羌戎不静。并州刺史来机、叙州刺史刘康当之官,商亲喻之曰:“戎狄荒服,蛮夷要服,言其荒忽无常。统领之道,亦无常法;临事制宜,略依其俗。二君皆表素疾恶,欲分明黑白。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况戎狄乎!宜防其大恶,忍其小过。”机、康不从,羌戎扰动,机、康皆坐事征。(《后汉纪·顺宗纪二》卷十九)

2. 《汉语大词典》解释:

【失和】不和。晋袁宏《后汉纪·顺宗纪二》:“商疾边吏失和,使羌戎不静。”宋叶梦得《石林家训》:“吾观近世兄弟间失和,事虽不一,然其大有二:溺妻妾之私,以口语相谍;较货物之入,以增减相夺。”(第2卷,第1481页)

3.“失和”辨义

《礼记·经解》:“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又《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汉赵岐注:“人和,得民心之所和乐也。”例:(1)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史记·燕召公世家》)

(2)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汉书·萧何传》)

(3)后太守巴郡张翕,政化清平,得夷人和。(《后汉书·邛都传》)

(4)太和中,拜吴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善于宰牧,甚得人和。(《晋书·孔愉传附从子严》)

(7)(冯绲)父焕,安帝时为幽州刺史,疾忌奸恶,数致其罪。时玄菟太守姚光亦失人和。建光元年,怨者乃诈作玺书谴责焕、光,赐以欧刀。(《后汉书·冯绲传》)

(8)元绪粗崄好杀,大失人和。(《晋书·李玄盛传附子士业》)

(9)法僧既至,大失民和。萧衍遣其信武将军、衡州刺史张齐因民心之怨,入寇晋寿。(《魏书·傅竖眼传》)

(10)以本将军除东益州刺史。无御边威略,群氐反叛。以失民和征还。(同上,《良吏传·杜纂》)

(11)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汉书·文帝纪》)

(12)癸酉,诏曰:“朕道化不德,吏政失和,元元未谕,抵罪于下。”(《后汉书·章帝纪》)

(13)九年,仇池大饥,益、梁州丰稔,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宋书·萧思话传附甄法护》)

(14)几常嫌奚斤等绥抚关中失和,百姓不附。(《魏书·周几传》

(15)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自然易帖。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怀惧也。(同上,《李崇传》)

4.一些误解:

今人翻译的一些中古典籍中,“失和”也常常被误解。例如:

(15)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海内为之骚动,陛下卧不安寝。(《后汉书·傅燮传》)

最近出版的《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翻译为“如

今官吏不和,使得一州叛乱”(1189页)。

(16)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同上,《陈蕃传》)《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翻译为“要有那种在职而不和睦团结,侵犯残害百姓的人,就立刻举报”(1336页)。

训诂方法之二:因声求义

1.几个例子:

1)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史记·项羽本纪》)

2)卫风·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2.古人云:

許氏《說文》論六書假借曰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盖無本字而後假借他字此謂造作文字之始也至於经典古字聲近而通则有不限於無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見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聲之字学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辭是以漢世經师作注有讀爲之例有當作之條皆由聲同聲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謂好學深思心知其意也然亦有改之不盡者迄今考之文義参之古音猶得更而正之以求一心之安而補前人之闕。(王引之《经義述聞》卷三十二《经文假借》)

2.识通假。

1)《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2)《古诗源·箜篌引》序

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鹖冠子·学问》:

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物使然。

《庄子·逍遥游》: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3.明语源。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

训诂方法之三:据形索义

1)豳風·七月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2)《新唐书·魏征传》:

(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忘矣。”

《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训诂方法之四:词素分析

1)《大词典》(4/577):

理怀:理智的心怀。晋习凿齿《与谢安论释道安书》:“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观。”《宋书·王景文传》:“风度淹粹,理怀清畅。”南朝梁江淹《张令为太常领国子祭酒诏》:“器识清简,理怀恬约。”

例如:

张肃有威仪,容貌甚伟。松为人小放荡,不持节操,然识理

..精果,有才干。(《后汉书·刘焉传》李贤注引《益郡耆旧传》;2435页)

伏见故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体德沉粹,识理

..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晋书·殷浩传》;2048页)

司徒王浑表“馥理识

..清正,兼有才干,主定九品,检括精详。臣委任责成,褒贬允当,请补尚书郎”。(《晋书·周浚传附从父弟馥》;1663页)

(阮)裕淹通有理识

..,累迁侍中,以疾筑室会稽剡山,征金紫光禄大夫不就。(《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阮光禄别传》)

尚书右仆射、领卫尉(蔡)兴宗,识怀

..详正,思局通敏。(《王景文传》;

2179页)

雍识怀

..短浅,又无学业,虽位居朝首,不为时情所推。(《魏书·高阳王雍传》;557页)

“理怀”处于由“识理、理识、识怀”等词一起构成的评赞类词语这一子语义场中,几个词语在语义构成上都属于同义并列的联合式结构。

2)《大词典》(6/261)这样解释道:

特秀:特别秀丽;特别优秀。《东观汉记·地理志》:“有龙邱山在东,有九石特秀。”三国魏嵇康《琴赋》:“若乃重巘增起,偃蹇云覆,邈隆崇以极壮,崛巍巍而特秀。”南朝梁刘孝标《辨命论》:“天才英伟,珪璋特秀。”《宋书·谢灵运传论》:“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

“特”在中古汉语中产生了程度副词的用法,杨伯峻、何乐士(2001;279页)“程度副词”一节中引有关于“特”的两个文例:

(1)汝南西平县有龙渊水,可用淬刀剑,特坚利。(水经注引晋太康地记)

(2)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宋书·谢灵运传)6.1778

“特”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多用作程度副词,并作为构词语素活跃于“特快、特异”等复音词中。但是在中古汉语的“特秀”一词中,构词语素“特”果真就是一个程度副词吗?

《增韵·德韵》:“特,挺立曰特。”慧琳《一切经音义》卷83引《考声》:“挺,特也。”:

太祖曰:“卿识朕不?”先曰:“陛下圣德膺符,泽被八表,龙颜挺特

..,臣安敢不识。”

(《魏书·李先传》;788页)

邈希世而特岀

..,羌瓌谲而鸿纷。(汉王文考《鲁灵光殿赋(并序)》;《文选》卷13)

安年在息慈,便精神秀出

..。时张永请斌公讲,并屈召名学。永问斌云:“京下复有卓越年少不?”斌答:“有沙弥道慧、法安、僧拔、慧熙。”永即要请。(《高僧传·义解五·释法安》)

史臣曰:……安期英姿挺秀

..,籍甚一时。朝野挹其风流,人伦推其表烛。虽崇勋懋绩有阙于旂常,素德清规足传于汗简矣。(《晋书·王湛等传论》;1995页)

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

..,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三国志·蜀志·彭羕传》;995页)

此外,“特秀”还可以倒为“秀特”,例如:

铭曰:天生蒸民,有类有则。诞育恭表,应期秀特。文兼六行,武备七德。(晋潘尼《益州刺史杨恭侯碑》;《全晋文》卷95)

惟王崇高则天,博厚仪地,熔铸六合,陶甄万有。……加以天表秀特,轩状尧姿,君临之符,谅非一揆。(梁任昉《禅位梁王玺书》;《全梁文》卷41)

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新唐书·舒元舆传》;5318页)将“特秀”放到由评赞类词语“秀特、挺特、挺出、特出、秀出、挺秀、秀拔”等构成的语义场中加以考察,构词语素“特”显然不是一个程度副词,而同“秀、挺、拔、出”等一样,是一个表示“突出,超群”义的形容词。

牛刀小试:

安幼舆陕之拨贡生为人挥霍好义喜放生见猎者获禽辄不惜重直买释之会舅家丧葬往助执绋暮归路经华岳迷窜山谷中心大恐一矢之外忽见灯火趋投之数武中欻见一叟伛偻曳杖斜径疾行安停足方欲致问叟先诘谁何安以迷途告且言灯火处必是山村将以投止叟曰此非安乐乡幸老夫来可从去茅庐可以下榻安大悦从行里许睹小村叟扣荆扉一妪出启关曰郎子来耶叟曰诺既入则舍宇湫隘叟挑灯促坐便命随事具食又谓妪曰此非他是吾恩主婆子不能行步可唤花姑子来酾酒俄女郎以馔具入立叟侧秋波斜盼安视之芳容韶齿殆类天仙。(《聊斋·花姑子》)

对各种证据的质证技巧

对各种证据的质证技巧

————————————————————————————————作者: ————————————————————————————————日期:

对各种证据的质证技巧?对书证的质证 a、书证的来源是否可靠? b、书证的形成是否合法? c、书证的制作者是谁?制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制作的? d、书证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有无内在联系,以及有哪些方面的联系? e、书证的内容有否错误?是否与国家法律相抵触? f、书证的形式是否符合要求? g、书证有否伪造或者变造? h、书证的类型? i、书证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 对物证的质证 要通过辨认、对比、鉴定等方法,鉴别真伪,作出判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质证: a、物证的来源是否可靠? b、应查清该物证是否属于涉及本案事实的物品?物证是否与案件事实有联系?以及有哪些方面的联系。 c、物证的类型? d、物证有否伪造或者变造? e、物证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 如何对视听资料进行质证? 在正常情况下制作的视听资料,是可以采信的。但录音、录像以及电子技术资料,存在剪辑、加工、伪造的可能性。 方法:

a、要求将视听资料当庭播放,让有关人员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质证; b、要求提供相应的文字资料; c、对视听资料的制作过程进行查证分析; d、对视听资料进行科学鉴定。 六、如何对证人证言质询? 证人的出庭义务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 证人在人民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时出席陈述证言的,可视为出庭作证。 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情形: 《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的“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是指有下列情形: (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 (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 (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前款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1、对到庭证人证言的质询 a、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b、证人的主观能力。如理解力、记忆力、表达能力、感觉能力等;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的方式 训诂的方法指的是探求词义的方法。前人习惯把它分成三类:声训、形训和义训。 (一)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具体地说,就是用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字来解释词义。这是前代训诂学家常用的一种训诂方法。 因声求义的方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 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 《孟子·藤文公上》:“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一类训诂,在当时的文献正文里,已经屡见不鲜了。 秦汉间的《尔雅》和汉代的《说文》、《方言》、《释名》等训诂专著,多半都用这种训诂方法。尤其是《释名》,几乎全用声训。 例如:《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同音相训) 《尔雅·释言》:“宣,缓也。(音近相训) 《说文·上部》:“旁,薄也。”(音转相训) 声训有时还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具体有三种方式: (1)用声母训声子,例如:《尔雅·释言》:“讹,化也。”《释名·释形体》:“帽,冒也。” (2)用声子释声母,例如:《尔雅·释言》:“干,扞也。”《说文·古部》:“古,故也。”《释名·释形体》:“眉,媚也,有妩媚也。” (3)用声母相同的字相训,例如:《尔雅·释言》:“葵,揆也。” 《释名·释形体》:“恭,拱也。” 二、形训——因形求义的方法 形训就是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如《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荀子·劝学》:“天见其明。”注:“明谓日月。” 汉代以后,经师的解经,《说文》等书的释义,都常用这种形训的方法,如《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郑众《周礼注》:“忠,言以中心。” 《周易·讼卦》释文:“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说文解字》可以说是形训的专著,它对字形的解说多半是为了释义。例如:命:使也。从口令。 吠:犬鸣。从口犬。 戒:警也。从共戈,持戈以戒不虞。 之所以可以采取形训的方法解释词义,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形体与词的本义有直接关系。 三、义训——直陈语义的方法 义训并不借助于字形和字音,而是直接陈述语义。从解释词和被解释词的关系来看,这种训诂方法又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同义相训 有的是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同义词。例如: 《尔雅·释言》:“增,益也。”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 ■【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 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如: △“三合也。象三合之形。” △“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彻。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⑵转训:二字义不同,展转相通,谓之转训。例如:《周礼》“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诗?氓》“言既遂矣”笺:“遂犹久也”。《诗?东山》“勿士行枚”笺:“勿犹无也”。《孟子?梁惠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甘也”。(注:①嗜:喜欢、爱好;②甘:自愿、乐意。) ⑶陈说:描述其事而义始明者谓之陈说。例如:《尔雅》曰:“善父母者为孝,善兄弟者为友”。(注:①善:善待)《诗?七月》“四月秀葽”传:“不荣而实曰秀”。(注:①秀:果实;②葽〔yao一声〕:一种多年生蔓草,又名野甜瓜,帅姑草。③荣:开花;④实:结果实;⑤秀:古代称植物不开花而结果实)《诗?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传:“风行水成文曰涟”。 《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贾逵左传诂》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餮”读音tao 一声;“餮”读音tie四声。)《说文》云:“兰,香艸也”;“薰,香艸也。”(艸cao三声,草的古字。) 《说文》云:“能,熊属”;“麋,鹿属”。(“能”的本义是“熊”)《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有“淇水汤汤”传:“汤汤,水盛貌。”(注:①汤汤shangshang一声,水盛大的样子。)●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 〔一〕、说义的术语: ⑴“犹” 《诗?硕鼠》:“爱得我直”笺:“直犹正也”。 《国语?周语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韦昭注:“同犹一也”。 ⑵“之言”(凡说“之言”的,音义 一定相通)《诗?唐风?采芩》“舍旃 舍旃”笺:“旃之言焉也”。 《诗?七月》“春日载阳”笺:“载之 言则也。阳,温也”。 ⑶“貌”(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 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 《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 雨貌”。又“蜎蜎者蠋”传:“蜎蜎, 蠋貌”。(注:①蜎〔yuan一声〕: 孑孓,即蚊子的幼虫;②蜎蜎:形 容虫子爬行的屈曲蠕动的样子。③ 蠋〔zhu二声〕:蝴蝶、蛾等昆虫的 幼虫。) 《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 敦厚之貌”。(氓〔meng二声〕:青 年男子。蚩蚩〔chichi一声〕:敦 厚的样子。) 《诗?葛屦》“好人媞媞,宛然 左辟”传:“宛,辟貌”。(注:①屦 〔ju四声〕:葛麻制成的鞋。②好: 指容貌美,漂亮。③“好人”:犹美 人。④媞媞〔titi二声〕:美好安 详的样子。⑤宛:藏〔cang二声〕。 ⑥宛然,婉转回避的样子。⑦辟: 通“避”。⑧左辟:避让于道左,以 示谦让。) ⑷属、别。(凡说“属”或“别”的, 是明其类别。 《说文》云:“秔,稻属”(秔 〔geng一声〕:同“稉”、“粳”,水 稻的一种。);“鸽,鸠属也”。 《说文》云:“稗,禾别也”。段 玉裁说:“谓禾类而别于禾也”。 ⑸辞。(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 “辞”或“辞也”。) 《诗?芣苡》“薄言采之”传: “薄,辞也”。(芣苡〔fou2yi3〕: 车前草,其叶煎水服用可预防感冒, 古人认为它的字实可以治妇人不 孕。薄:助词。) 《诗?汉广》“不可求思”传: “思,辞也”。 〔二〕、拟音的术语。 ⑴读如 《礼记?中庸》“武王……壹戎 衣而有天下”郑注:“齐人读殷如 衣”。(注:①壹:统一。②戎衣: 军衣,军服。) 《吕览?制乐篇》“饬其辞令” 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注:①饬:chi四声,告诫;② 敕:chi四声,告诫。) ⑵读若 《说文》云:“宄,奸也。读若 轨”。(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 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 〔三〕、改字的术语 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 “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 来解释词义。 《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 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 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 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按泮的 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 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注:① 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 山,流入卫河。②隰〔xi二声〕:a: 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③ 泮〔pan四声〕:a:散,解;b:通 “畔”。④畔〔pan四声〕:a:田地 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 桥边、枕边”等等。⑤放恣:放纵 任性。⑥心意:心情,思虑。⑦拘 制:牵制,固守。) 《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 “耆读曰嗜”。按耆的愿意为老,与 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 字。(注:①耆〔qi二声〕:年老; 耆〔shi四声〕:通“嗜”。②嗜〔shi 四声〕:爱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 《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 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 《诗?东山》“烝在栗薪”笺: “骨折声栗裂同也”。按郑氏改用裂 字来解释栗。(注:①烝〔zheng一 声〕:祭祀。②栗薪:堆积木柴。) 〔四〕、正误的术语。凡有“字误” 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 作”“当为”: ⑴字误 《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 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 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 佳,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 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 文义正相承也”。(注:①夫〔fu三 声〕:发语词。②佳〔此处读“wei 二声”〕:只有,因为。③兵者:兵 器。④物:他人,众人,人们。⑤ 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 处:不使用。) ⑵声误 《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 当为涉,声之误也”。按旧注:“拾 级,涉阶之级也。聚足,后足与前 足相合也。”(注:①拾〔she四声〕: 古同“涉”,历经,经由。如:拾级 而上〔沿着台阶而上〕。) Ⅱ【“广义的”训诂】:是指“训诂 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 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 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一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 书面语中的训诂。 二训诂学的研究内容是:语义。 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 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 主。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 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 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 展。 三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 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 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 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 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 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 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 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如《毛诗传 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 《韩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进行解释的 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 《广雅》等。 五训诂学的源流:(即指训诂学 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 ①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 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 词语进行解释。如《左传?庄公三 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 过信为次。”(注:①师:驻军。② 宿:夜晚。 ②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 体式。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 《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 注》、《春秋公平传释诂》。一类是通 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 《说文解字》、《释名》。这个时期的 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 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 正的训诂学。 ③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 到进一步发展。○训诂内容从经部 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 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 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 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 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 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注 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 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 重大突破。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 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 分古今;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 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 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 诂研究的新途径。重要著作有《说 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 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 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 “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 等。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 早见于 √. 《毛诗诂训传》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 《说文解字》 ×. 《尔雅》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 的是 ×注释工作 ×. 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 编辑工作 □魏晋隋唐时期是 ×. 训诂的产生期 √.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 探讨期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 梅膺祚 √段玉裁×. 戴震 □《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 义不同的一书是 ×. 《史记集解》 ×. 《荀子集解》 ×. 《论语集解》 √. 《春秋左传集解》 □《尔雅》分为 √十九篇 ×. 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 ×. 五百四十篇 □《释名》的作者是 ×许慎×. 段玉裁 √刘熙 □, 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 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 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 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 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 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 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 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 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 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 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 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 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 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 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 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 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 “诠”、“疏”、“证”、“微”、“诂”、 “注”、“义证”、“正义”等,都是 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 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 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 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 《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 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 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 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 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 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 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 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 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 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 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 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 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 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 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 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 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 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 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 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 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 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 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 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 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 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 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 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 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 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 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 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 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 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 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 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 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 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 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 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 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 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 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 研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 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 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 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 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 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 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 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 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 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 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 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 典。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 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 始》。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 《小尔雅》、《方言》、《说文》、《释 名》、《广雅》、《玉篇》、《广韵》、《集 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 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 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 是: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 榕《训诂学概论》。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 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 何仲英、杨树达。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 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 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 “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 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 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 窥管》。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 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 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 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 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 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 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 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 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 《尔雅》、《小尔雅》、《方言》、《释 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 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 有:《广韵》、《集韵》。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 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庭审质证重点知识讲解

手把手教你做好庭审中的证据质证 法庭调查阶段的任务就是通过调查使案件事实得到澄清或使各 方对事实和证据的分歧明朗化,为法庭辩论阶段在事实和证据方面的论辩指明一个方向,为法庭采纳正确意见在案件事实方面打下一个基础。 第一部分证据质证 一、如何组织证据: 1、方法 围绕诉讼请求展开程序及实体的证据清理,对照法律进行分析、判断,确定证据是否提交。这里有个分析筛选的过程,有的案件很复杂,双方间交易时间长,有时就纠纷写过一系列的会议纪要等,这就要求律师要围绕诉讼请求的主题,从这些材料中分析筛选出对我方有利的证据来。不要将不利于我方的证据提交给法庭。特别是作为原告的律师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作为原告律师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证据,分析证据,补充加强证据,不可犯这种低级错误。 2、形式 证据清单的形式。格式要求:标题写明是〈***与***间***纠纷案件原告(被告)证据清单〉。如是被告的,写上法院的案号。下面是一个表格,内容包括:证据编号、证据名称、证据来源、页数、份数、复印件/原件、证明内容。有的时候是几个证据证明同一个事实,可以编为一组,共同证明一个事实(如合同、交货单、发票等均证明双方间合同关系、发生金额的事实。)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证明内容

要条理分明,有时一个证据不光证明一个事实,对于证明的多个事实应当写明,采用1、2、3、的形式,以便让审判人员一看就清楚。如约定管辖的货款支付纠纷的案件,合同这个证据,特别要写明:1、双方间**合同关系;2、合同约定的付款时间与方式是什么;3、合同约定由**法院管辖。至于顺序问题,我个人觉得应当是:主体证据(包括变更的)-----事实证据(时间先后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按诉讼请求来提交)------其他程序证据(如管辖)。 3、庭审中如何举证 当庭向法庭讲明这时提供的是证据清单中的第几组证据,这组证据有几份证据,具体名称是什么,证明什么内容。如第一份证据是双方于*年*月*日签订的什么合同,合同第几条约定付款方式及时间是什么等。关健内容还是要提请法庭注意的,切不可在法庭上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在庭前均应将所有证据的原件按顺序摆在桌子上了。 二、如何进行质证(对对方的证据发表意见) 1、质证准备 收到对方的证据后,应当与当事人紧密沟通,就对方提交的证据形成质证观点,主要围绕证据的三性(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询问当事人这些证据是否存在、真实?对我方不利的证据有否可以否认的可能?比如说传真。这个过程同样应当慎重,同时有否证据可以反驳对方的这些证据。同时,对于复杂的案件,我个人觉得还是要求逐一对对方的证据提出的质证意见形成文字,类似于我们的证据

第12讲训诂方法·形训.

第12讲训诂方法·形训 所谓训诂方法,就是指训释词语的传统释义方法。训诂的方法很多,有注音法、析句法、校勘法、释义法等,前代训诂学家通常把解释词义的方法分为形训、声训和义训。其实形训、声训的的目的仍然在于解释词义,应属于广义义训的下位概念。下面重点介绍形训。 一、形训原理 1、何谓形训? 形训就是通过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来说明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据形索义。 语言里面的词只有语音和语义,无所谓形体。形的概念,产生于文字。早期的汉字是根据汉语的词义来构形的,汉字的形体在通常情况下与其所反映的词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汉字具有表意性,这就使得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词义成为可能。《说文解字》全面采用了形训的方法,分析字形,推求本义。如:刀、取(见教材P125) 2、形训的理论依据——六书 “六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六书”的具体含义不得而知。到西汉才有了解释,著名的有三家:P126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后来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 戴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此为著名的“四体二用”之说。 二、形训的类型 1、以形说义(见教材P126-129) (1)象形字的形训 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形态、状貌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由此造出的字就是象形字。如:P127~8 口自目吕犬万牛竹臣羊合体象形:瓜页(2)指事字的形训(见教材P129-131) 抽象的义理是无法用象形的办法来造字的,因此,“事无形,故须有所指以见意。”这就出现了指事字。如:十廿卅上下甘亦朱寸刃元本末 (3)会意字的形训(见教材P131-134) 会意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及所表达的意义合起来表达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对会意字进行形训,首先要明白各个独体字所表达的含义,然后才能去体察组合在一起的意义。如:及之祝戍林兼森磊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西安律师网:法庭论辩技巧之举证质证

西安律师网:法庭论辩技巧之举证质证 ——《西安律师高西宁案例选》 西安女孩娜娜在放学路过村民王某门前时,被王某豢养的大型犬扑倒在地,全身咬伤达三十多处。 当时目睹事件经过的除另一六岁男童外,唯一的目击证人便是娜娜的救命恩人村民陈某。陈某费尽气力用木棍将恶狗赶走,并将鲜血淋漓的娜娜送到医院抢救。但在审理该起伤害案的法庭上,陈某却站在被告一方向法庭证明:伤害女孩的狗不是被告王某家的狗,其他则一概记不清了。 这时,作为原告的代理律师,心头虽慌,却神情闲适。一一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仔细绕过陈某的心理防线,突然发问: “难道狗是什么颜色也记不清了吗?” “记不清了。狗是什么颜色,确实记不清了。” 陈某退庭后,原告律师慷慨陈词:“颜色,是狗最显著的外表特征。连狗的颜色也记不清了,怎能判断该狗是彼狗而非此狗?故陈某的证词缺乏证据所必备的客观性,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原告律师的意见被法庭采纳。 被告的第二位证人出庭证明:“我是被告的邻居,出事当时我虽不在家,但我可以证明,几年来被告家的狗一直用一根很粗的铁链拴着,从来就没打开过。” 原告律师则仔细询问了证人的家庭人口,劳力状况和经济来源。说:“除非你不做工、不吃饭、不睡觉,一天24小时盯着这条狗。否则,你怎能证明该狗一直用铁链拴着,从来就没有打开或挣脱过呢?” 该证人无言以对。

那么,该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案究竟应以何证据来认定狗的主人呢? 除事发后被告王某亲自到医院赔情道歉,赔偿八百元钱(庭审时被告说这是出于同情,并非是对责任的承担),以及受害女孩娜娜对事件经过的陈述外,一个至关重要的证人便是另一个目睹事件过程的六岁男童。 该六岁男童出庭证明说:“那天放学,娜娜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路过王某(被告)家门前时,王某家的狗从大门里冲出来,把娜娜扑倒,咬娜娜的脸、脖子、还有脚。陈某叔跑来用脚踢狗,踢不开。又捡了一根棍子打,才把狗赶跑。” “狗是什么颜色?” “黑狗白尾巴尖!” “你以前见过这只狗吗?” “见过,是王某(被告)家的。那天从他家跑出来咬了娜娜,被陈某叔打开后,又跑进王某家去了。” 该男童的证言,与受害人娜娜的陈述完全吻合。对狗的描述,也与被告养的狗完全吻合。但是,被告律师则说:“该证人只有六岁,是一个典型的无民事行为能力者。他完全不懂得民事诉讼的含义,不理解出庭作证是干什么。故该男童不能作为本案证人。” 原告律师则回答:“该六岁男童确实不懂得民事诉讼的含义,也不理解出庭作证是干什么。但是,我们今天要证明的并不是民事诉讼和出庭作证的含义,而是要证明造成伤害的狗是不是被告家的狗。六岁小孩虽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者,但无民事行为能力,并不等于无认知能力。特别是对于象狗、猫这些小动物,小孩天生具有比成人更强的注意力。一只小狗从身边经过,大人可能毫无觉察,而小孩则能准确的记住他的形状、颜色。我国民法并没有

训诂学

对《离骚》中“修能”的解释考证 对《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中的“修能”的解释历来有多种。本文试在搜集历来多家的解释的基础上,从而力求对“修能”作出综合性的理解。 “能”,朱熹《楚辞集注》中说:能,叶奴代反,一作“态”,非是。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中说:“态字是也。修态,古恒语。《招魂》‘姱容修态’是也。古‘能’、‘态’两字多误,《怀沙》‘非俊疑杰,固庸态也’,《论衡·累害》篇引作‘能’,及‘非俊疑杰,固庸能也’。又如《汉书·司马相如传》‘君子之态’,《史记集解》引徐广本作‘能’,皆是。”在《招魂》中“姱容脩态,絙洞房些”,这里的“修态”似“重之以修能”,所以姜亮夫把“修能”解释为“修态”。 在《屈原集校注》中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认为:“修能”与“内美”为对文,“修”为“能”的形容词已是无疑,不应拘泥旧训,因辞害意。 又清朱骏声说:“能,读若态,姿有余也。按巧艺高材曰态,经传多借能字为之。”《离骚补注》此说虽有据,但原文作“能”文理通顺,似有不烦更以假借为说。 又洪兴祖、钱杲之都说“能”宜叶韵,读若“耐”,与下文“佩”为韵。按“能”与“佩”古音同在之部,可以相押。在《屈原集校注》中,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认为宋人叶韵之说不可信。这两句的解释是:我既有这么多内在的美

好品质,又加之以优秀的才能。 清胡文英在《屈骚执掌》中说“内美,本质也。修能,学力也。‘能’字与‘均’字本属一韵。他解叶入‘佩’韵,牵强不可从。下凡本有此韵,而不必叶者,多仿此。”胡文英在此也并不同意洪兴祖、钱杲之的“能”、“佩”叶韵之说。 詹安泰在《离骚笺疏》中认为:“‘修能’,能读若耐。修,长;能,才能;修能即长才。”扬雄《方言》一:“修、骏、融、绎、寻、延——长也。陈楚之间曰修。” 洪兴祖《楚辞补注》:“能,本兽名,熊属,故有绝人之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叶韵。”朱注:“修,长也。能,才也。”钱注:“修,长也。能,材能也。”詹安泰认为均正确。 龚景瀚《离骚笺》:“修,《说文》曰:饰也,《玉篇》曰:治也,其义当与大学修身同训为修饰俱可。下文‘修名’、‘好修’皆因此。”也可通。王逸解修作远,似太曲折,能一作态。 张家英《屈原赋译释》:“修,美好的,奇异的。修能,奇异的才能。” 从上述诸家学者的不同看法中,大致归纳出四种基本意见。一是“修能”,以朱熹、张家英为代表;另一作“修态”,即是“态”、“能”为通假字,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以姜亮夫、朱骏声为代表;另一作叶音说,即“能”读若“耐”,与下文“佩”为韵,以洪兴祖、钱杲之为代表;第四种是认为“修能”和“修态”皆通,詹安泰持这种观点。 同时在《说文解字》中“態”属“心”部,意也。从心从能。徐鍇曰:“心能其事,然後有態度也。”他代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 可见,从《说文解字》中解释,“修能”是解释不通的,而“修态”正好能够贴切的表达文意。 下面再对以上四种观点作出具体的解释: 一是依照原文本,仍旧作“修能”。一是由于在古文的训诂之中,最高境界及最好的训释是不删改原文。除非在彻底解释不通或者有充分语料能证明错误之时才改动。由于原文创作之时距离训释之时代久远,如果任意改动则会轻易的删改文意,变动作者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是,在原文中,“修能”仍能够解释的

质证基本知识与技巧汇编

〖质证基本知识与技巧汇编〗 █质证的含义: 是指当事人双方采用询问、辨认、质疑、辩驳等核实方式对一方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辩的过程。 █质证的目的: 是为了就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对法官的心证产生影响,使法院正确认定证据的效力。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而法官对证据是否认证,则取决于质证的质量与结果,因此对质证环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一方在法庭辩论时引用未经质证的证据作为辩论基础的,另一方只要提出异议或提出“听不懂”,法官应立即制止。 █质证的意义 质证的证据可作为定案依据 质证是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决定性步骤。 质证是直接原则、言词原则的具体体现。 质证是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 庭审活动的核心:即当事人在庭上举证、质证以及法官认证的过程。 █质证的特点: 1.质证的主体,是双方当事人。这是从诉讼权利的角度,是狭义的规定。 若将质证作为一种法庭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划分,质证的主体应包括当事人、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这是广义的质证主体。 2.质证的范围,是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

A.是指在法庭上能够出示的证据,而不是所有的法定证据种类。即仅限于双方当事人为证明争议的事实而提供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 B.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不需要在法庭上进一步质证,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3.应当注意的问题,对对方的证据,自认的问题,要慎重。根据证据规则,在自认的情况下,就免除了对方的质证责任。 4.不公开质证的证据 A.涉及国家秘密的证据 B.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 C.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 D.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 █质证的顺序 当事人质证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出示证据,被告、第三人与原告进行质证; (二)被告出示证据,原告、第三人与被告进行质证; (三)第三人出示证据,原告、被告与第三人进行质证。 注意的问题: 1.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为提出申请的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 2.人民法院依照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出示,听取当事人意见,并可就调查收集该证据的情况予以说明。 注意的问题: (1)对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的态度: A.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为提出申请的一方当事人提供的

《孟子译注》的训诂方法、用语及内容探析.doc

《孟子译注》的训诂方法、用语及内容探析 2020年4月

《孟子译注》的训诂方法、用语及内容探析本文关键词:孟子,训诂,译注,探析,用语 《孟子译注》的训诂方法、用语及内容探析本文简介:摘要:《孟子译注》为现代最通行的《孟子》注本,其训诂特色值得研究。通过对文本梳理,以《孟子正义》为参照,在梳理和对比中发现:在训诂释义中,受读者的影响,求证过程简化,但多种训诂方式仍并用;在训诂用语的使用上,顺应双音节化的需要,与时俱进,古今并存;在内容上,得益于注家择优选取&rdq 《孟子译注》的训诂方法、用语及内容探析本文内容: 摘要:《孟子译注》为现代最通行的《孟子》注本, 其训诂特色值得研究。通过对文本梳理, 以《孟子正义》为参照, 在梳理和对比中发现:在训诂释义中, 受读者的影响, 求证过程简化, 但多种训诂方式仍并用;在训诂用语的使用上, 顺应双音节化的需要, 与时俱进, 古今并存;在内容上, 得益于注家择优选取、点到为止的治学态度和原则, 实现全译直白流畅, 点注简明扼要的释义成就。 关键词:《孟子译注》; 训诂用语; 训释特色;

一、引言 《孟子正义》被称为孟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被世人誉为清代新疏家的模范作品。自古以来, 它便是研究热点。现代学者周辉(1999) 从训诂原则上分析它驳破赵注的情况(1) 。还有的文章, 要么通过与《孟子章句》的比对, 要么从本体出发, 探寻《孟子正义》的训诂特色。刘瑾辉(2007) 从焦疏对赵注的申、补、正、存来说明其注疏方法特点(2) 。又如, 刘建明(2007) 将其训诂特点概括为:广征博采, 兼收并蓄;注重考据, 辅以义理;实事求是, 不主一家。(3) 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为现代最通行的《孟子》译本, 与《孟子正义》相比, 可谓门前冷落车马稀。学界对《孟子译注》的研究文章较少, 主要对杨本中出现的译注问题进行商榷。对其运用的训诂方法和用语颇为忽视。因此, 本文对《孟子译注》训诂特色的探寻, 是安放在时代的比较之中。在比较中, 发现属于本时代的训诂特色。用古时最权威的焦注本, 亦让探寻到的现代训诂特色更有说服力。本文将从《孟子译注》的训诂方法、训诂用语以及训诂内容三方面分别讨论其特点以及试图探求其形成原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