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摘要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引擎,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每种研究范式都规划出不同的学科框架,但是统一的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学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国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提供启示。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城市问题城市建设城市气质女性视角

正文

一、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轨迹

1.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引擎

欧洲社会学家关注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开端。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涌人城市。伴随着城市人数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齐美尔从城市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迪尔凯姆发现城市社会是典型的有机团结,存在着非人格性、异质化和竞争等问题;韦伯建构了城市理想模型,把中世纪城市看作历史上唯一的完全城市社区。指出现代城市因过分理智和重视利润而衰落。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采用乡村与城市相对照的模式来研究和揭示城市的特性,发掘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以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美国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研究。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在工业发展迅速的芝加哥市,“举目皆是移民和季节工”。庞大的城市贫民队伍使城市更加混乱不堪。“几乎所有都市都存在大面积的贫民窟。贫民窟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又反过来造成这里人口教育水平低下、道德水准滑坡、暴力、犯罪、种族冲突盛行。”城市几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帕克在做新闻记者期间,广泛地观察和接触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越多,他的困惑就越多。“几乎可以肯定,帕克在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时候,缺少一种思维和分析的武器,不能解决他自己的困惑。”这些困惑驱使帕克转入社会学研究来寻找解答,于是帕克带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芝加哥市展开大规模研究,旨在发现城市人口和社会机构组织而成的特定秩序及其影响因素,解除当时出现的城市失序状态。

英国城市住房问题是新城市社会学的缘起。20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医疗保健、住房改革、城镇规划、教育等方面,试图逐步用社会化的消费方式解决市场模式存在的问题。雷克斯和帕尔等社会学家关注这一问题,孕育了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

欧洲的城市社会危机引发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城

市出现郊区化。城市中心区产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人口也随之流向郊区,城市中心出现空洞化。城市中心区的产业和人口稀少导致税收和财政收人降低,社会服务水平下降,公共设施破旧落后,失业人口增多,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这些严重的问题使城市发展停滞,秩序混乱,陷入了危机。而城市间的资本转移使城市危机加剧。“工业资本大量从老的工业城市流向新兴的城市化地区,使城市的发展从老工业城市转向了那些过去只经历了很低城市化水平的新兴城市地区”。老工业城市失业严重,财政紧张.经济萧条。这些矛盾在一些城市引起了社区居民抗议运动和骚乱持续爆发,犯罪率上升。“在欧美城市中,各种社会阶级、社会团体为争夺城市资源和维护各自利益而发生的竞争和冲突,各种罢工和抗议,各种邻里组织的反抗活动等层出不穷。这一切使得城市里的阶级和种族不平等、社会冲突和社会运动备受人们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危机的出现,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发现城市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

2.运用理论研究城市社会问题创立城市社会学理论

芝加哥学派借鉴生态学方法研究城市社会,创造了人类生态学理论。欧洲传统社会学家提出的关于城市社会的观点,包含在他们宏大理论中,没有发展为城市社会学理论。芝加哥学派创立的人类生态学是城市社会学的第一个理论。生态学研究动植物与环境之问的变动关系。帕克认为人类社会组织与生物有着共同性,可以借鉴生态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只不过人类生态学研究人类的空间分布的社会和非社会原因;城市有明确的边界,是相对独立的生态单位,因此是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最好场所;城市是一个由内在过程将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有机体,支配城市组织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在帕克的思路引导下。芝加哥学派开展对城市人和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麦肯齐等人研究城市社区,发现引起城市空间变化有集中与分散、浓缩与离散、隔离、侵入与接替等生态过程。伯吉斯研究城市发展过程,概括出城市地域同心圆模型,用来精确地说明城市扩展的方式。他说:“我试图提出一种观点和研究方法,供社会学系现在正在进行的城市发展研究之用,即从城市的延展、城市的继承和城市的集中等几个方面来解释城市的发展变化,从而确定,在城市社会解组现象超过其组合现象时,城市的扩展对于城市的新陈代谢有些什么影响。这些理论或观点标志着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形成。虽然人类生态学理论遭到猛烈的批评后,退出了主流地位,但是它的某些理论观点仍然有着重要价值。霍利等人修正和发展了人类生态学,使它保持长久的理论生命力。

3.新城市社会学的创建

它是运用韦伯的理论研究英国城市社会问题而产生的。英国学者雷克斯和帕尔是新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了韦伯的科层制、市场情境理论,研究城市社会冲突。雷克斯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阶级冲突和国家都与城市转变为被创建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其中住宅对阶级形成和阶级冲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整个城市中有住宅的阶级和无住宅的阶级、住宅好的阶级和住宅差的阶级之间,因住宅产生的斗争造成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冲突。帕尔研究指出,城市资源的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城市资源的分配是由拥有权力的科层制官僚决定的,一群掌握住宅市场和科层制运作机制的人控制了城市资源分配。城市是一社会和空间体系,因此城市资源也含有地理空间的成分,此类资源的分布,无法同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和团体所占有,能占有良好位置者使用各项设施上自然比他人有优势。正由于此种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城市内社会冲突才不可避免。

二、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的启示(在城市建设与城市气质中)

以上对城市社会学发展基本轨迹的阐述表明:城市社会学诞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城市问题,城市问题引导和推动城市社会学研究和理论创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学正是围绕解决这些问题而展开并且创立了不同的城市社会学理论。这对我

国城市社会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从而促进城市的建设。

启发: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研究不是从既有理论出发,而是从我国城市社会现实出发,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具体而又深入地研究城市社会问题,创立中国的城市社会学理论。这不仅是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对世界城市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积极贡献。

城市是相应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合中心,人群居住和工作的密集之地,也是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从城市社会学的文化视角看,城镇、城市、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三个逐步递进的空间和文化形态,而都市是目前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高级形态。

在都市化过程中必须重视经济的全球化的“物质基础”的积淀和飞跃,可必然也要求都市“精神内蕴”的营构和建设。都市文化研究如今已经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方向。

1998年,上海师范大学组建了一个跨学科、跨学院的学术机构“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率先在国内进行这一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并且多次成功地举办了“都市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学术影响,如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往城市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冷静面对快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所潜藏的诸多风险与挑战,从而更加理性、科学地谋划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政策。

20l0年11月12日,“城市发展与社会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世博会刚刚落下帷幕的上海召开,国内16余住专家、学者云集于此。这无疑是主办者对这一重大国际性社会活动有心为之的理论延接与气场置换。本刊特辟专栏,约取几篇优良之作刊登,与学界同仁和读者共享。城市的规划机制同市民的生活经验之间如何发生冲突和相互影响进行的一个探索,而在对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经验的对立面的城市规划机制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文章则是站在客观实证主义者的角度上来分析城市的生存现象。然而,这种相互影响的形式和本质正是社会与公共政策两种理念相互碰撞所体现出来的主旨。在对技术性的程序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人们不经意间忽视了政治冲突和社会解决机制。

三.城市社会学中的女性视角

女性弱小、附庸的传统角色在城市多元的、不再以体力决定职业与社会角色的新生活秩序面前发生了变化。“她们在城市里谈钱论价、参与政治动荡、挑战社会正统观念,努力让自己在现代生活的猛烈旋涡中游弋自如,将自己变成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客体,也是其主体,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么矛盾,多么痛苦,多么崎岖不平。”总之,没有女性解放运动,没有女性主义,就没有城市。

城市也引发了诸多的妇女问题。如果说城市为妇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女性觉醒创造了条件,那么同时,城市也引发了妇女问题,使妇女生活的某一方面恶化,或者使部分妇女陷于困境。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女性并未成为必然的受益者。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女性移民,因其年轻健壮、工资价格低、顺从好管理等特点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同时她们也经常要以健康受损、推迟结婚为代价。

目前,在中国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女工劳动保护问题十分突出,私人企业与外资企业老板对女工的安全生产与健康问题十分漠视,并对女工的结婚与生育进行严格的限制。当地政府为吸引投资对此却不加干涉。另一方面,移民劳动力对原有的就业市场造成冲击,使得原城市女性丧失了就业机会。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中,由于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不善,走上破产或者重组的道路,这些企业所在地被改作他用(这种情况在一些大城市中特别突出)。城市中原有企业搬迁或者消失,这些企业中的女工往往失业或改行,市区中女工数量大幅度下降。”

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色情服务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兴旺起来,在中国也死灰复燃,甚至成为某些地区或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色情旅游与色情服务是伴随大量女工下岗及农村女性涌入城市而出现的,许多女性将性工作作为就业市场不景气条件下唯一的谋生机会。色情业或许会刺激地区经济的某种发展,但比起它所带来的恶劣的社会后果而言,经济效益

就微不足道了,它将导致性病、艾滋病流行,种族关系的冲突,国际犯罪,道德沦丧。性产业的兴盛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社会处境的恶化。

性别平等与妇女参与推动:贼市的发展表达了家庭和公共领域内的权力关系,性别不平等在城市里体现为获得权力和参与决策的饥会不平等。将性别视角纳入到城市发展中,意味着让妇女更为平等地获得权力。由于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对城市问题往往更为敏感,更容易感受到城市规划与管理中不够合理、不够人性化的地方,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途径,使她们的感受无法表达、无法传递给城市管理者。联合国人居中心和联合国环境项目联合开展的可持续城市项目中递交的一份报告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城市发展的障碍不是财政资源或技术缺乏,而是管理不善。城镇的规划和管理中缺少性别视角,这不仅带来不平等这样的道德问题,而且不能吸收和支持全体市民,尤其是女性对城市规划的想法、希望、建议和贡献。

现今,世界各地的妇女正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对城市问题,妇女做出了与男性不同的回应。她们在社区管理方面表现出了更多的天分,由于其不懈努力而维系着社会凝聚力,她们还不屈不挠地关心社区住房和生活质量问题;女性还擅长于组织人们共同改善环境,保障安全,设立和开展各种服务,如保健、日托、供水、废品回收、建设、交通等。因此,对“妇女赋权”(empower-ment),让更多女性有机会参与城市管理,对于推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不同时代城市女性空间的特征。传统城市中的女性空间——娼妓空间。在传统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基本上不允许出现在公共场合,而只能在家庭内部活动,甚至在家里也有不许妇女涉足的地方。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住居设计中表现最为明显:“中国传统住居有男性空间和女性空间的区分,男女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区域。前堂后室,以‘中门’为界。这种格局名义上是保护妇女,实际上是使女性完全脱离社会,被禁锢于狭小的空间。在这种“大门不许出、二门不许迈”的严格约束之下,公共领域中的女性身影难得一见。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城市中的娼妓空间——歌馆、妓院、酒楼、瓦子、勾栏等。这些地方成为女性集中出现的城市公共空间。虽然,娼妓空间同样是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反映,但在一定意义上,却是妇女冲破封建禁锢的突破121。而且,到了近代,妓院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功能,“高等妓院是高度公开的、有复杂的组织系统的生意场,也是产生城市男子气概的场所,同时也是妓女不断周旋,争取自己地位的社会空间”。妓女、尤其是高级妓女,其社会意义远超乎色情与道德,有关妓女的各类社会新闻,为大城市提供了新鲜与刺激,“通过报刊与文学式样广为传播的娼妓故事使这些女人成为公众人物,其影响甚至超出了上流社会”。娼妓业为女性首次提供了在城市中的活动空间,娼妓空间是女性在长期、严密的封建束缚下少有的能够表现自己才智的舞台;妓女虽被打上了种种“不道德、不光彩、非正常”的不利标签,但是,她们也由此进入了社会空间,扮演了社会角色。

现代城市空间的性别化——男性空间与女性空间。进入现代社会,妇女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职业妇女比例空前增加,妇女参加社会活动,可以随意出现在公共场合。城市公共空间不再只被男人所占据,或者只是为了男人而设置。但是,如果我们带上社会性别的眼镜,加入社会性别的视角,仍会发现城市空间的性别烙印:城市空间存在着性别化趋向。随着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加剧,女性群体受到边缘化与弱势化,“女性行为较之男性居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城市中男女居民的性别差异逐渐显化。其结果,中国城市空间的性别化正逐步形成与强化。

由于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存在,不同性别占有不同的社会位置,也占据着不同的城市空间。男女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决定了其空间占有,城市空间则反映了男女的社会地位。如在大型商场与购物超市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而在商品集散地、批发市场,男性多于女性,表现了女性作为消费者,男性作为生产者、供应者的现实。出入各种高档宾馆、餐厅、会议

楼的仍多为男性 ( 除少数情况,如妇女大会) ,而在这些地方提供服务的多为女性,反映了男性的社会管理者身份,而女性承担的是服务性、辅助性工作。在饮食活动空间里,我们看到,除了少数有闲暇的年轻女性相约聊天,女人其实很少有机会单独或成群地上餐厅:不是家庭亲友会餐、同事同学聚餐、和男友约会,就是带小孩吃饭。女人常常是身为妈妈、太太、女友、女同事等依男性位置而界定的角色,而进入餐厅这个公共的饮食场所。而在酒廊、俱乐部里的女人,则更多是作为男人消费的对象而存在。性别化城市空间反映了男女两性的城市生活轨迹与生活内容的差异。在城市中争取更大的活动空间、消除城市空间的性别区隔是女性主义实践的目标,也是女性主义城市研究的重点。城市是男女两性共同拥有的家园,创造和谐、平等的城市生活,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

总结:

城市社会学是社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城市研究领域中的运用和反映,更加重要的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学要以推进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城市社会协调发展、良性运行为宗旨。这就要求我们从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与社会学学科性质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考虑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当代城市是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这个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认识哪种城市现象,寻找哪种城市问题的求僻,都必须在充分认识城市社会整体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参考文献:

[1] 于长江.从理想到实证——芝加哥学派的心路历程[ M ]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

[2] [美] R·E·帕克等城市社会学[ M ].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Castell SM.City,Class and Power[H].Mecmillian。1978.

[3] 郑杭生.中国社会学百年轨迹[J].东南学术,1999.

[4]王宏维.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解读模式[J].学术研究,2002,(4):2 2—2 7.

[5]何雪松.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十大发展趋势[J].上海: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3):70— 77.

[5]黄春晓,顾朝林.基于女性主义的空间透视——一种新的规划理念[J].城市规划,2003(6):81—85.

[6]雷洁琼.妇女问题讲座[A].雷洁琼.雷洁琼文集:上[ M].北京:光明出版社,1990.80.春霄.变幻的城市,飘摇的女人[J] .贵州社会科学,2005,(5):111—112.

[7]李若建.女工:一个重生的社会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4,(4):91—97.

[8]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8,(4):47—53.

[9]柴彦威,翁桂兰,刘志林.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J].人文地理,2003,(8):1—4.

社会学调研报告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与周边社区互动关系目录: 1 绪论 1.1调研背景 1.2概念界定 1.3调研对象与区域 1.4调研目的与技术路线 2互动存在方面 2.1商业交易 2.2文化教育 2.3景观休闲 2.4体育活动 3互动特征总结 3.1程度分析 3.2 类型判定 4互动影响因素 4.1成本投入 4.2管理模式 4.3设施质量 4.4人群特征 4互动优化措施

1.1调研背景 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中,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天的大学已不再是一个封闭与独立的社会和空间单元,而是一个与周边社区互动的开放系统。 大学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通过这种开放得到了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满足,同时又带动了周边社区的发展。而周边社区对体育活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又在高校中得到满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与周边社区的互动变得愈加频繁,为满足双方需要而产生并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也日益增多。 1.2 概念界定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是以多种社会关系结合,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活动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的社会实体。 本次调研中,大学社区指由教学科研区和宿舍区组成的学校主体部分;周边社区指大学社区附近以居住和生活服务为主的社区。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

程。社会互动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四种1: 合作,是指人们或群体为了满足共同利益或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行动,这些利益或目标单靠一方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大学社区和周边社区的合作,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 顺应,是指一方自愿或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在本报告中指互动中的一方利用对方资源而自身获利,且不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 竞争,是一种合作性的冲突,它受一些“规则”约束,达到目标比打败对手更重要,竞争双方存在间接反对关系2; 竞争与合作,传统观念中,合作与竞争是一对反义词,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整合合作竞争的新互动类型,有可能实现双赢。 对社会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找出一些指标来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就是互动维度研究。一般来说,互动有四个维度: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示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亲和还是排斥,融合还是对立),利益关系(一致还是冲突),地位关系(平等还是不平等,权利分配格局); 1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13972301.html,/view/183581.htm 2冲突与竞争的区别(1)在冲突中打败对手更重要(2)冲突双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是直接的反对关系(3)冲突双方目标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4)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要激烈得多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社会主义调查报告4篇

社会主义调查报告4篇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我调查的是我的农村老家--xx市xx区xxx村,这里有勤劳的农民,良好的农业环境,下面我将分类介绍一下这次调查中我获得的信息. 。 (一)农业:我先介绍一下这里的农业发展状况。“民以食为天”,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农业都在其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地处亚热带,平原为主,少量丘陵地带,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以棉花、花生、黄豆、油菜,还种植少量绿豆、条树(用来扎扫帚和刷子)。作物为一年一熟。 国家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后,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明显提高,暑期我们村每家都收到了国家补助的尿素。 (二)农民与教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义务教育比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以前村里大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较严重,家里有儿女的,通常只支持儿子读书,对女儿则不然,即使女儿成绩好也顶多让其读至初中毕业。我们村里跟我你年龄相仿和比我大的别家女孩子没有一个读至高中毕业。有一个考上高中,父母却不让读,认为女孩子迟早是要嫁给别人的,读那么多书没用,还浪费钱,留给儿子读才有用。 而现在,我们村年轻一代结婚生子的第一胎多为女婴,加之计划

生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她们都是家中宝,孩子们四岁左右就接受启蒙教育。不过,受传统习俗影响,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受教育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本无可厚非,但农民最终是想让孩子走出农村,远离农村,摆脱农村的束缚。这一个思想观念一直贯穿在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受教育过程中。从小形成的走出农村,告别农民的思想观念使义务阶段的教育严重背离义务教育对农村教育的目标,没有人选择在掌握好知识后为农村作贡献,甚至在学习知识选择上避开农村避开农业。不仅在农村教育上产生了障碍,势必让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的继承缺少后劲。 (三)经济:首先前几年彩电开始普及,现在家家都有彩电;二是摩托车也普及了;三是电话普及快,用手机的不是很多(集中在打工一族)。 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家深有体会。我爸经常回忆:你们读小学时,家里穷得连买盐的钱都没有,你妈要到村里借我都不准,我们就蘸点腐豆腐度日子。。。。。。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从没买过新衣服。过年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买新衣服的节日。而现在,吃饱穿暖甚至吃好也不是什么很大不了的事情了。 我爸时常念叨:共产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每年的春联都有几幅是我爸亲自编的有关赞扬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 (四)医疗:医疗对民众特别是经济不宽裕的农民来说曾经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小病不看,大病靠拖,这是贫困农民的典型写照。自从有了医疗合作制度后,我村农民只需交10几元钱就可以在以后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知识分享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 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城市社会学 论文

大家现在都是网络e族,相信对“蚁族”、“北漂”、“新生代农民工”等新鲜词汇是不陌生的,但是这些现象是属于什么概念的范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等等大家可能不甚了解。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城市社会流动,让大家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先来看看本节内容提纲: 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 2.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3.代际流动的特点(重点) 4.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重点) 专题:成都户籍改革(难点:体现在与热点联系) 好了,了解到内容提纲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第一部分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 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照基点和原因,社会流动可相应地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2.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比如,我国“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农民流向城市变成工人;近年来兴起的“新生代民工潮”等都是结构性的流动。

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现出来的。代际流动率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或垂直的流动。 当然,知道概念和类型是不能使大家对社会流动在现实中的表现有深刻的感受,那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部分,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第二部分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我国的社会流动是与社会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当然也与我国的一些政策有关,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大体来说从建国到2006年这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可以分六个时期来考察。 第一个时期是从建国初期到1960年。一方面,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新的阶级阶层结构;另一方面,在经济恢复之后,又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国家组织了大批工厂内迁和农业垦殖活动,人口的职业流动和区域流动程度都很高。特别是“大跃进”以后,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队伍猛增。 第二个时期从1961年到1965年,是国家经济调整时期。大部分进城农民被清退回乡,国家加强了户口登记管理,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限制个人自由流动。同时,原来由国家组织的集体移动也接近停止。 第三个时期从1966年到1976年,即“文革”十年,经济停滞,人口迁移率低,大专院校停止招生考试,教育不再成为决定人们社会流动特别是上向流动的重要因素。后期,国家搞了一些三线建设工程,并组织了大批干部下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社会流动略有增加。 第四个时期从1977年到1991年,进入第四个时期。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流动。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社会劳动者人数增加很快。乡镇企业的兴起虽然使一部分农民实现了就地职业转化,但仍有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逐步下降。1977年

社会学调查研究报告doc

社会学调查研究报告 篇一:社会调研报告 重庆交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社会调研”报告关于过江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 学院:河海学院 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学号: 631103040122 姓名:向幸华 指导老师:张晓平 “团队分工说明及自评成绩表” 注:(由团队填写,个人调研不填;由团队成员据分工情况自主将30绩效分在3名成员之间分配!) “社会调研”成绩评定表 注:(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若为团队调研,“成绩”一栏为:基础分70分+该成员分得的绩效分!) XX年 3 月10 日 关于过江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偏远山区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当他们还没有学会走路甚至还不能说话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因为迫于生活的压力背井离乡,到远离家乡,远离孩

子的遥远城市里谋求生活。他们只能从长辈口中或者偶尔的一个电话中得知父母音讯。当城市中的孩子幸福地享受着父母带来的无微不至的爱时,他们却落单的小鸟一样成长。他们就是我们所称的“留守儿童”。地处偏远山区的过江坡村就是中国千万留守儿童现状的一个缩影。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民生问题逐渐得到党和国家及政府的重视。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是中国儿童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帮助这个弱势群体改变现状,让他们也能像城市的儿童一样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对家庭、社会、政府来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有利于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二)研究内容 1、问卷设计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湖南省溆浦县沿溪乡过江坡村留守儿童。 (2)问卷发放和回收过程 XX.1.21-XX.1.31上门走访乡村,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调研,并让孩子和家长填写问卷,填写完后收回问卷。 XX.2.1-XX.2.4到学校及村委会了解学校及村委会了解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从城市社会学论文

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浅析城市拆迁中的矛盾和冲突 [摘要]城市拆迁中的冲突现象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在拆迁所形成的特定"场域"中,地方政府、开发商与被拆迁人等主要的三类利益主体是能动的"行动者",已有的拆迁制度往往是他们为实现利益目标进行讨价还价的知识或策略,但制度并不完全限制他们的行动选择,拆迁制度的不断完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拆迁中的矛盾和冲突。诉求公平和正义原则,强化利益表达机制,可以减少拆迁冲突,并可降低其中潜在的社会代价。 [关键词]城市建设;拆迁;利益主体;冲突;社会学 拆迁现象: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 城市化是人类从落后走向文明不可抗拒的铁律。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之快、力度之强、规模之大,是世人所罕见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一边是连片的摩天大厦拔地而起,另一边则不断出现一个个格外醒目的被画了圆圈的"拆"字。就是这样一个"拆"字,街道更加宽了,广场更加大了,绿地更加多了,市容更加整洁了,同时,也让整个城市越来越"失忆"了。同时,被拆迁人只能远离原来出行、上学、就医等较方便的熟人社区,眼看一座座高档住宅小区或写字楼挺立在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望楼兴叹,曾经栖息的屋舍在脑海中留下了久久不能挥去的沉重记忆。 城市拆迁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突显出来的社会现象,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也变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自1990年代以来,大规模城市扩张、旧城改造以及开发区建设,使房屋拆迁成为必然。这一彰显政府关爱的"民心工程",有时却变成了某些地方官员以赢利为目的并强制执行的"扰民工程"或借以捞取升迁资本的"政绩工程",由此引发的利益冲突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冲突主要发生在地方政府、拆迁人(开发商)与被拆迁人之间,焦点在于:一是强行拆迁,粗暴对待被拆迁户,使被拆迁人对房屋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受到剥夺;二是补偿安置不合理,社会保障缺位,被拆迁人因拆致贫,固有生活方式被打乱。 这里列出几个近年来因城市拆迁引发冲突的典型例子。2003年8月22日,南京市39岁的被拆迁人翁彪在玄武区邓府巷拆迁指挥部办公室点燃自己浇满汽油的身体,造成一死七伤的惨剧。2003年9月15日上午,安徽省青阳县农民朱正亮因拆迁补偿不合理,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往自己身上泼洒汽油后点燃,火虽当场被执勤民警扑灭,但人被烧成重伤。①2004年5月,湖南省嘉禾县委、政府为进行珠泉商贸城开发,由县委书记亲自任拆迁总指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滥用行政权力、动用公检法等部门强制推进房屋拆迁,打出标语:"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谁不顾嘉禾的面子,谁就被摘帽子。谁工作通不开面子,谁就要换位子。"②对11户被拆迁人下达强制拆迁执行书,多名拆迁户的家属被逮捕,并先后对11名公职人员进行了降职、调离原工作岗位到边远乡镇工作等错误处理。最后,由于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这起集体滥用行政权力、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事件才被制止。2004年5月,甘肃省清水县也发生一起类似嘉禾的地方政府强制拆迁事件,一位被拆迁人如是说:"民工们每揭一片瓦,就像在撕我的肉一样,我被数名警察架着不能动弹,大声哀求也无济于事。"③这起强制拆迁事件最后受到"嘉禾拆迁事件"影响,才被制止。 据建设部统计, 2002年1月~7月,全国因房屋拆除引发的三级以上事故共5起,造成26人死亡, 16人受伤。2002年1月~8月,建设部受理来信共4820件次,其中,涉及拆迁问题的占28%。上访1730批次,其中反映拆迁问题的占70%。在集体上访的123批次中,拆迁问题占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姓名:李凤班级:城规1102 学号:3110803206 【摘要】: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研究与服务的主体都是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及 其学科范畴已大大突破了其传统内涵,并在某些情境下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质。所以在“以人为本”的这个基础上城市规划与社会有了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将空间问题置于更为全面的社会生产条件中加以考量.实现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的双向渗透与多层面耦合。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学、影响与关系 一、城市社会学的简要概括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现状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生态学;②城市社区的划分; ③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④城市化。在城市化国家,城市社会学与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有联系,如犯罪学和异常行为研究主要针对城市治安状况;人口统计学中很大部分涉及到城市人口迁移过程和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对社会政策、家庭、老龄化、医疗、社会差别等的研究都与城市社会学有关。 2、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在途中,无论是城市学的二级学 科还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都可以 形成城市社会学的一个有机的组 成部分。如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社会 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发展规 划研究;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学 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研究;政治;社会学和城市社 会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管理机 制的研究;文化社会学和城市社会 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文化研 究等等。由此看来,城市社会学的 现代框架和过去相比,和其他学科 相比,应该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相当复杂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会与时俱进地更加丰富和复杂,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会和很多与之相关的学科、内容共同探讨和研究。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协调,有诸多决策需要公众参与.有新旧社会矛盾需要面对,这就使城市规划在某些情境下愈来

城市地理学调研报告

城市地理学调研报告 ——验证“推—拉假说“实地调研 姓名:韩伟 班级: 城市规划1102 学号:201117020215 组员:韩伟马应龙胡石海刘晨 一、调研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推拉假说在中国国情之下是否存在?具体影响因素有哪些?我们实地采访了一些农民工。 二、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2014.5.29 调查地点:长沙市城区(各建筑工地) 调查方法:问卷+询问 姓名年龄籍贯进城原因 何兴国43 张家界农村工作少,家有几个孩子,没有什么 文化,感觉城市工作需求量多,工资高。

刘其贵47 江西城市建筑工地需求量大,收入可观,且 经亲戚介绍。但感觉城市生活不适应。刘亚龙44 江西家住农村,田地少,家里无固定工作, 感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快,工资高。吴俊强41 岳阳邻居在城里打工混的不错,经介绍而 来。但比较思家。 李所宗41 娄底农村太穷,太幸苦,城市就业机会多, 收入高,还可以开阔视野。 王建军36 岳阳初中毕业后就来城里打工,一直到现在徐宏53 益阳农村人多地少,收入微薄,城里就业机 会多,且隔家里进,回家方便。 丁龙45 益阳原以种菜为生,只是不赚钱,去过广州 海南等工作。一儿一女,已经结婚,自 己还打工补贴家用。 沼泽生55 张家界务农少,一直在外打工,无福利 赵盼25 岳阳租房,现如今负担不大,有钱想留在长 沙,公司无拖欠工资现象 刘跃进58 郴州老乡带出来,赚钱谋生,补贴儿子生活。程忠贵50 娄底城市务工,不拖累儿女,趁还能动多赚 点。 三、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摘要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引擎,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每种研究范式都规划出不同的学科框架,但是统一的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学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国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提供启示。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城市问题城市建设城市气质女性视角 正文 一、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轨迹 1.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引擎 欧洲社会学家关注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开端。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涌人城市。伴随着城市人数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齐美尔从城市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迪尔凯姆发现城市社会是典型的有机团结,存在着非人格性、异质化和竞争等问题;韦伯建构了城市理想模型,把中世纪城市看作历史上唯一的完全城市社区。指出现代城市因过分理智和重视利润而衰落。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采用乡村与城市相对照的模式来研究和揭示城市的特性,发掘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以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美国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研究。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在工业发展迅速的芝加哥市,“举目皆是移民和季节工”。庞大的城市贫民队伍使城市更加混乱不堪。“几乎所有都市都存在大面积的贫民窟。贫民窟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又反过来造成这里人口教育水平低下、道德水准滑坡、暴力、犯罪、种族冲突盛行。”城市几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帕克在做新闻记者期间,广泛地观察和接触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越多,他的困惑就越多。“几乎可以肯定,帕克在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时候,缺少一种思维和分析的武器,不能解决他自己的困惑。”这些困惑驱使帕克转入社会学研究来寻找解答,于是帕克带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芝加哥市展开大规模研究,旨在发现城市人口和社会机构组织而成的特定秩序及其影响因素,解除当时出现的城市失序状态。 英国城市住房问题是新城市社会学的缘起。20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医疗保健、住房改革、城镇规划、教育等方面,试图逐步用社会化的消费方式解决市场模式存在的问题。雷克斯和帕尔等社会学家关注这一问题,孕育了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 欧洲的城市社会危机引发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城

城市社会学第3阶段测试题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城市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体现了城市社会问题的() A、普通性 B、特殊性 C、爆发性 D、复合性 2、在城市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中,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体现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协调性原则 C、特殊性原则 D、互动性原则 3、下列关于城市流动人口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数量大 B、从事经济活动为主 C、短期停留 D、增长速度快 4、工人不愿意结构现有的报酬或劳动条件,自愿放弃失业,是()。 A、自愿性失业 B、非自愿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非结构性失业 5、劳动者暂时退出工作岗位,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反映的是()。 A、隐性就业问题 B、结构性就业问题 C、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D、显性就业问题 6、功能主义者看来,贫困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 B、利益争夺 C、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 D、失业 7、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应有利于进行国内各地区的对比,反映的是指标编制的()。 A、主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8、下列关于城市发展模式描述错误的是()。 A、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模式 B、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C、城市发展模式各国有统一的模式 D、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 9、从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看,城市发展模式可分为() A、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 B、“外溢”式发展模式与“跨越”式发展模式 C、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D、要素自发式模式与制度先导模式 10、关于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关于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Park,Robert Ezra (1864~1944)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64年2月1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鲁泽恩郡一个商人家庭。就学于密执安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随后投身新闻界,热衷于城市社会问题和贫民阶层的调查报道。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师从W.詹姆斯、J.罗伊斯、G.齐美尔等。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曾协助黑人领袖B.T.华盛顿研究种族问题。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著,1921)、《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1925)、《人种与文化》(1950)、《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他在社会学研究上有两大兴趣,即种族和城市。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这是因为美国社会开放、进步,黑人不满意、不顺从传统的不平等秩序。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系、职业三个方面。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如E.W.伯吉斯、L.沃思等著名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之一。早年就学于密歇根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他主要研究种族和城市问题,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3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从城市的人口、邻里关系、职业3个方面着手研究。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E.W.伯吉斯、L.沃克等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著有《社会学导论》(合著)、《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合著)、《人种与文化》、《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 R.E.帕克认为,社区的本质特征是:①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②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扎根于它所占用的土地上;③这里的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帕克关于社区本质特征的观点,对社区的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与社会分析 芝加哥学派在二十世纪初兴起,主要由芝加哥大学的R·E·帕克(Robert Ezra Park)、E·伯吉斯(Ernest Burgess)及其它城市社会学家所建立。二十年代帕克和伯吉斯指出五种经常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同心圆区域,当中包括被视为最易爆发危机或分崩离析的“转变中区域”。在四十年代,亨利·麦凯(Henry McKay)和Clifford R. Shaw 聚焦于少年越轨行为(Juvenile Delinqency),发现他们都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选文档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