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江苏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江苏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江苏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江苏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摘要: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石和竞争力的基础,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发展高地,省域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各有其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江苏省制造业空间分布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沿江靠海,交通发达,人才优势突出,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较完备的工业制造体系和充裕的产业发展资本。按照传统的经济区划方法,江苏省通常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苏南地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市,人口3027 万;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人口1721 万;苏北包括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徐州五市,人口3024 万。

由于改革开放早,江苏省在发展制造业方面已去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江苏制造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发展高地,在制造业的支撑和带动下,江苏GDP总量在从2001年的9456.84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30312.61亿元,8年间翻了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8.1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在2001年、2002年、2003年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连续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2004年之后保持稳定的增长,2008年达到了15982.2亿元。但是,从省域内部发展的协调性来看,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是苏北、苏中、苏南差距大的问题,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省域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特点造成的。

一、苏南制造业

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是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和带动力量,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苏南已总体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继续影响江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快慢。

苏南地区地处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邻近上海,有利于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并且有实力强大的经济腹地。该地区交通便利,城市密集,基础设施齐全,人力资本丰富,公共服务、政府服务效率高。所以苏南在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及其配套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占有比较优势。现在苏南的优势产业主要有电器机械及电子设备制造、金属冶炼及制造业、石化医药工业、电力热力及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纺织业等其他制造业。在传统制造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苏南各市正积极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苏州为例,现在苏州的高新制造区已成遍地开花之势,例如拥有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昆山经济开发区,长三角地区外资和台资投资最为集中的区域——苏州中新工业园,以及汇集飞利浦、明基、佳能、索尼、松下等国际著名IT企业工厂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苏州高新区。

苏南制造业发达的原因:

1.苏南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之称,发达的农业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且近代以来苏南地区较早的与西方工业国家接触,近代工业发展早。

2.改革开放后,苏南的乡镇企业抓住机遇异军突起,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了领先全国而又久盛不衰的“苏南速度”。

3. 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后,苏南把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第二次机遇,及时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与浦东开发开放相呼应、相对接,先后建立了大批开发园区,并迅速将开发园区建成了外资高地和产业高地,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态势。

4. 主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

二、苏中制造业

苏中在地理位置上承南启北,是沿江、沿海两大经济带的结合部,也是沟通苏南、苏北两大区域的重要过渡带,具有接受上海、苏南的辐射,并向苏中腹地和苏北传递的重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苏中人民振奋精神、谋求发展,快速崛起呈现良好势头。

苏中地区的主要制造业有纺织业、电器机械及器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其制成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近年来,苏中依靠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已经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筑业是苏中传统优势产业,企业规模和实力不仅在全省首屈一指,在全国建筑市场也享有“特别能战斗”和“铁军”等美誉。苏中的建筑业生产总量由2000年的623.19亿元增至2007年的3143.44亿元,建筑业产值占全省的份额从40.5%升至44.8%,南通市是省政府2007年授予“建筑强市”称号中的唯一省辖市。船舶产业作为最终产品代表制造业的水平和实力。苏中抓住沿江、沿海开发的机遇,实行远洋船舶制造与内河船舶制造并重,形成了扬州以散货船为主、南通以大型船舶制造为主、泰州则以集装箱船和大型油轮船舶建造为主的产业结构分工格局,苏中船舶制造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时期,2007年规模以上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工业销售收入占全省的66.3%。

苏中地区制造业布局的成因:

1.地理因素方面苏中既得益于长江,又受制于长江。长江给苏中带来了航运之便和水源之利,也成为接受上海、苏南辐射和交流的一道天然屏障。

2.特色产业发展为快速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3.江海联动开发为快速崛起提供发展机遇。

三、苏北制造业

苏北地处长江以北,地域广阔,农副产品、矿产、土地、海洋等资源丰富,且人力资源成本较低,拥有“临港、沿线、依桥、托海”的交通优势。在“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小省”的江苏,苏北在发展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加工业和制造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和巨大潜力。

苏北有明显优势的行业主要是农林牧渔业、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及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虽然近年来江苏依托沿海和沿江开发战略,不断加大苏北开发力度,促进苏北地区整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以徐州为代表的苏北制造业板块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的制造业特色行业(如徐州的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但是,目前苏北制造业的发展依然依赖于地理位置优势和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与东部制造业强省的发展速度相比明显滞后,尤其在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上,苏北与苏南城市差距仍在逐步拉大。因此,苏北制造业在已有国家政策扶持基础上,亟待加快其自身发展,逐步缩小与苏南城市间的区域差距。

苏北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成因:

1.交通落后,社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工业基础薄弱。

2.教育相对落后,居民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短缺,缺乏创新能力。

3.长期以来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江苏制造业的发展是迅速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在不断的变化着,南北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苏南基础雄厚,但可以利用的资源已经十分紧张,发展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制造业产业符合苏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苏中与苏北基础薄弱,人口众多,在适当的引进两高、两低产业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促进当地劳动人口的就业,提高人民的收入,如此,不但可以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推进江苏全面小康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 经济研究,2006(3):103 - 114.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江苏省统计局文献

你认为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随着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深化阶段,有关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讨论愈发激烈。由于世界各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已经拉开了序幕。在这种国际产业大的变动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 一.产业转移 从转移方向上看,此次制造业产业转移表现出由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转移的总体趋势。从制造业结构比例来看,全球先进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品牌、知识产权、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引导先进生产力回流发展。受人力成本制约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能则逐渐从我国向东南亚、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局面。 二.海外扩张 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制造业元气大伤,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的波及,资金短缺再次困扰行业。出手收购海外战略性资源,或进行战略性的海外布局,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首要目标。从各大家电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不难发现,在遭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内家电企业在2010年又恢复了进军海外的攻势,并且势头强劲。海外业务营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正在掀起新一轮海外投资热潮。

目前,拉美、非洲、俄罗斯市场未来需求增长潜力被看好。拉美和非洲当地技术和制造能力不高,国家希望通过引入外资提升本国生产技术和带动当地就业。制造业的发展绝对是解决就业的良方之一,这符合拉美、非洲国家发展的需求,也符合中国家的企业扩张的需要。 三、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有两大推动力: 1.城镇化需求将拉动交通网、信息网和能源网的建设提速。“十二五”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而交通网、信息网和能源网建设有望因此提速。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具备高端装备研发和生产实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进入高成长的轨道:交通网建设提速利于轨道交通设备、建设和运营商;信息网建设提速利于信息设备和服务供应商;能源网建设提速利于核电、海洋工程、特高压传输设备供应商。 2、供给转向内需市场的撬动。 在海外经济复苏缓慢,外需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内需市场将更值得倚重。而从专注出口转向开拓内需市场,有进口替代和出口转内销两种途径。进口替代是拓展内需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不少制造业行业既有进口替代的空间,也具备进口替代的实力。此外,通过制造业升级,可实现出口转内销。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渠道提升对市场的控制力,享受更高的成长性和利润率,这也是制造升级的一种形式。

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最新)

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根据《中国制造X》《中国制造XX行动计划》《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X-X年)》(工信部联规〔X〕137号)《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X〕273号)、《X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功能和定位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独立企业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再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制造X》《中国制造XX行动计划》,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整合配置各行业优质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

体,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建设目标。按照统筹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稳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通过创新资源的汇聚整合,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力争到X年,培育20家以上覆盖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2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方面实现新突破;到X年,创建6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以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力争第一,形成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 (三)基本原则。一是加强统筹,突出优势。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一个领域布局一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防止重复建设。创新中心建设要立足我市优势支柱产业,不断巩固领先地位,带动全行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探索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注重创新中心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机统一。加大政府的引导、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的氛围和政策环境。三是区域合作,协同创新。利用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和我市产业基础优势,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形成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模式。四是创新机制,示范引领。鼓励创新中心在运行机制、发展模式、人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江苏省首台套认定实施细则

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 认定管理实施细则(2012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部件的研制应用,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推动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全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的认定管理和应用示范工作,旨在鼓励发展高端制造领域自主研制的高新技术装备、大型成套装备及其关键部件。 第二章认定范围 第三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 新技术装备,以及与上述高端装备配套的关键部件。 — 1 —

第四条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新型农机、高端专用装备等领域中,具有原理、结构、性能等重大创新,节能、节材、环保等特征显著的重大关键成套或单机装备,以及与上述装备配套的关键部件。 第三章认定条件 第五条申请认定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是指省内企业首家自主研发或国产化制造并经用户使用的产品。 第六条申请认定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原则上成套设备价值每套在100万元以上,单机价值每台在50万元以上。 第七条申请认定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单位是在江苏省行政区域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业生产企业,产品符合第三条、第四条所规定的认定范围。 二、申请单位通过其主导的技术创新活动在我国依法拥有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以及依法通过受让取得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并拥有产品注册商标所有权。 — 2 —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装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吨履带起重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气象卫星率先实现业务化运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未来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未来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以前,科学与技术着重于认识自然世界,不断提高人类生存能力;21世纪科技将更多地着眼于认识人类自身,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在21世纪里,就制造业来讲,发明和发展了汽车、机床、机器人、飞机、火箭、芯片、计算机、电视机等成千上万的机电产品,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展望未来,21世纪将更加伟大、更加辉煌。制造业将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奇迹。生产的汽车不仅会跑,可能还会飞;制造的飞机将更快、更安全;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将飞驰在祖国的原野;智能仪器装备和智能机器人将按照人们的要求高效率、高质量地制造产品;微型机器人将能进入血管清理“垃圾”、修补心脏;人们可用分子组装技术组装出理想性能的微器件;掌上工具可能是计算机、可视电话、电视、音响和网络的集成,等等。 未来机械工程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将是交叉、综合化;柔性、集成化;智能、数字化;精密、微型化;高效、清洁化。智能机器人及仪器设备、微型机电系统、高效柔性、智能自动化制造技术将日趋成熟,并被市场所接受;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和适合我国的制造模式将得到完善和发展;在机构学、摩擦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等领域我国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将不是天方夜谭。制造业在制造科学技术的武装下将全面现代化,国家由于制造业创造的财富而更加昌盛繁荣。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裕潇洒。 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将是改变21世纪的主流科学,由此产生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改变世界。与以上领域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机械工程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前沿、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诸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使得被人们称作“夕阳产业”的机械制造业不断涌现新的希望,唤发新的活力。从起初“规模型”、“成本型”到“质量型”,再到现在的“快速响应型”无不展示其适应市场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勃勃生机。 围绕着以满足个性需求为宗旨的新产品开发与竟争,一场以大制造、全过程、多学科为特征的新的制造业革命正波澜壮阔地展开。这是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新时代下制造业的趋势,同时也预示着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 高技术改变制造业 当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展现出了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前景。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技的突飞猛进与相互交织影响,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样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提升和改造的作用。高技术对制造业的改变是全面的和连续不断的,包括影响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重心领域、科技前沿、核心要素等,这里就几个重大方向问题做些说明。 一、高技术改变制造业——尺度向下延伸

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申报书(建设方案)编写指引

附件2 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申报书 (建设方案)编写指引 为进一步做好广东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指导,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建设环节,结合《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特制订本指引。 一、背景 广东作为国内制造大省和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同时也面临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严峻挑战,其根本在于创新能力不强。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借鉴产业领域出色经验,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为途径,打通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整合重组各类创新资源和主体,推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能够承担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与原则 贯彻落实制造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汇聚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的资源及优势,突出协同配合,加强国际合作,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

我省制造业竞争能力。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技术创新和社会资本相结合、资源整合与人才发展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攻克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发展的新动力,为推动广东制造由大变强提供战略支撑。 (二)定位与功能 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省级创新平台的一种形式,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这种新型创新载体具有以下特征与功能: 一是整合制造业创新资源。在发展重点领域部署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集聚整合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工程数据、知识产权、科技文献,以及人才、技术、标准、服务、信息、资本等在内的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 二是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面向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及转化扩散,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储备与布局,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支撑产业发展;面向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供给瓶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打通技术研

制造业发展状况精编版

制造业发展状况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其基本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制造业形成比较独立完整体系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制造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期,带有比较明显的粗放性和文革后恢复性发展的色彩,这一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第三阶段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也是本文关注和讨论的重点所在。 (一)制造业生产及出口均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 1978--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由1195亿元增长至3624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比全部工业年均增幅高个百分点。其中,1978--1990年年均增长%,高于全部工业个百分点;1990--2001年年均增长%,与全部工业基本持平。制造业生产迅速增长的同时,产品出口也保持了快速增长。1980--200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由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年均增长%。其中,1980--1990年年均增长%,1990--2001年年均增长%。

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比1978年增加了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增加到2001年的%,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制造业;2001年底,制造业就业人数达8083万,吸收了约1/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1/4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 (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部分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与1990年相比,2001年的制造业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28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13个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15个行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升行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包括电子、电气、仪器仪表、医药。其中,电子行业升幅最大,已由1990年的第十位跃居第一;一类是经济发展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直接相关的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文教体育用品制造、服装、皮革等。比重下降的多属于技术含量中等、传统色彩较多的投资类行业,如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其中,纺织行业降幅最大。纺织业的衰退昭示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结构转换的加速,同时也把如何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这一严肃的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 表1:1990--2001年行业比重变化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路径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路径 邵笑冰,陈小平,任海玲,袁 波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剖析了江苏省轨道交通、高技术船舶及海工、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等装备特色产业,分析了科技创新与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关系,从政府角色定位、人才保障、平台建设、创新主体能力提升等方面探究了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之路径。 关键词:装备制造;创新;产业;江苏;路径 中图分类号:T-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16(2012)03-0007-04 装备制造业的成长,是国家工业化的中心问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基本可以代表国家工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其中研发和制造能力是核心。装备制造业作为传统产业的同时也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1 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在主要工业强国,装备制造占工业总量的40%~45%[1]。当代工业发达国家尽管大规模外移低端制造业,但没有放弃在该领域保持技术优势与主导地位,正在采用各种手段保持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日本、韩国等近现代后进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成功实现了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通过/引进吸收创新0发展战略,在/官商一体化0的经济体制下,重点发挥计划和市场积极性,用20年时间走完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半个世纪所经历的过程[1]。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确立/技术立国0的国策,支持重点企业作为/创新载体0,引进技术、强力消化创新,不到半个世纪就成长为重要的工业化国家,形成钢铁、造船、轿车、核电、电子及半导体等重要支柱产业[1]。我国装备制造体系完善。近年来,装备制造业总量迅速增长,产业规模国际领先,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体素质落后,技术水平低,还不是制造强国。/十一五0期间,装备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占 全国GDP 的比重超过9%,占全部工业的19135%。2010年9月下发的5国务院关于加快培 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6中,明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二五0期间,国家又提出/一个战略、一个目标0,即以调整转型、创新升级为战略,以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为目标。由于外部环境好转、国家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业正加快振兴的步伐,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提高,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骨干企业成长起来,积极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在各自领域中破国外垄断,赢得市场,涌现了大连机床、陕鼓、一重、上气、哈电、三一、振华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建成或正在建立上海临港和长兴岛重装基地、哈大齐工业走廊、大连、沈阳等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地。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基础制造水平滞后;大企业集团不强;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2 装备制造业与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并不是一味地发展高科技,在传统制造业中照样可以通过产品提升档次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发展新型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等;自主创新则包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 收稿日期:2011-12-23 作者简介:邵笑冰(1978-),女,江苏镇江人,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现代制造装备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工作。 7 #企业管理与信息化# 邵笑冰 陈小平 任海玲等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与产,,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管理办法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健康发展,规范开展创新中心考核评估(以下简称考评)工作,根据《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工信厅科〔2017〕64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考评对象是已运行满一年的创新中心。考评分为年度考核与定期评估,年度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定期评估一般三年进行一次,评估当年不进行考核。 第三条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会同有关司局负责考评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确定参评创新中心名单、选择和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确定专家组人员、对考评结果的处理等。 第四条第三方机构应具备组织实施考评工作的条件,能够按照本办法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拟定考评实施方案,组织专家开展考评,提交考评报告。 第五条考评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由熟悉创新中 心工作的技术、管理、财务等领域的专家组成 第二章考评内容 第六条创新中心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和运行情况。

第七条建设情况主要考评创新中心按照建设方案提出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中试孵化、测试验证、行业支撑服务等方面建设的情况。 第八条运行情况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创新中心的研发力量、共性技术突破、产学研协同、突出市场导向、成果转移转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情况。 第九条创新资源重点考评创新中心研发队伍建设和研发资金投入情况。主要是: (一)创新中心拥有固定研发队伍和本领域行业技术领军专家的情况,以及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 (二)创新中心研发资金投入的情况,以及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成本费用支出总额的比例。 第十条核心定位重点考评创新中心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的情况。主要是: (一)创新中心按照建设方案中明确的技术目标取得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情况,以及新增专利申请数量; (二)创新中心围绕行业共性技术需求,自主或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承担所在领域的国家级项目的情况。 第十一条协同化重点考评创新中心汇聚本领域创新资 源的情况。主要是: (一)创新中心聚集本领域各类创新主体的情况,包括用户在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20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年) 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 (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必须扬弃这种发展模式,构建满足产业内生发展需求的技术供给体系。我国制造业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依靠过去的技术引进模式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加紧打造制造业高水平新型创新载体,丰富和拓展技术创新链,弥补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脱节与断层,形成技

江苏省制造业现状特征及在长三角中的功能定位

江苏商论2006.5城市区位熵城市区位熵苏州4.71泰州1.47杭州3.32无锡4.51徐州1.19宁波4.55常州3.73淮安0.78嘉兴4.23南京1.98盐城0.95湖州3.04镇江2.84连云港0.77绍兴2.76南通1.85宿迁1.05舟山2.41扬州2.08上海3.20表12003年江苏省制造业就业人数及其区位熵 工业是江苏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作为工业经济主体的制造业更是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03年,江苏制造业总产值为17295.68亿元,分别占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的43.67%和13.76%;全省制造业上缴税金687.8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34.9%,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中上缴税金最多的,制造业已成为全省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出口总额的95%为工业制成品,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份额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在《剑桥制造评论》独家编制的2004年《中国1000大制造商》排行榜上,江苏以137家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排名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业第一大省。因此,正确认识江苏制造业现状特征及其在长三角中的功能 定位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制造业现状特征 (一)制造业区位熵分析 1、优势突出,但主要集中于苏南和苏中 运用数学表达式Li=ei/et Ei/Et 计算出江苏省13个地市及长三角其他7个城市的制造业区位熵(见表1)。其中,ei为城市制造业就业人数,et为城市总人数,Ei为全国制造业就业人数,Et为全国总人数。 由表1可知,江苏省有9个城市制造业区位熵都在1.1以上。一般来说,当区位熵大于1.1时,则表明该行业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当区位熵大于3时,则表明该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优势。表1中各城市制造业就业人数及其相对于人口的区位熵,准确地反映了江苏省13个地市在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经济结构中的相对重要性。具体而言,具有极强优势的城市在江苏省有3个:苏州、无锡和常州;具有较为明显优势的城市在江苏省占6个;不具有优势的有4个,即: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全部位于苏北地区。 江苏省制造业现状特征及在长三角中的功能定位 ●邓祖涛1、2,陆玉麒1,陈敬仁1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湖北经济学院旅游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关键词]江苏;制造业;现状特征;功能定位 [摘要]本文从区位熵、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固定资产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率等几个方面以及外资的分布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的现状特征,并指 出目前江苏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着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地区发展不 平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江苏省制造业今后的发展重点及其空间定位。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61(2006)05-0006-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1044)。 [作者简介]邓祖涛(1972-),男,汉族,湖北沙市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研究。 6

江苏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江苏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摘要: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石和竞争力的基础,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发展高地,省域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各有其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江苏省制造业空间分布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沿江靠海,交通发达,人才优势突出,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较完备的工业制造体系和充裕的产业发展资本。按照传统的经济区划方法,江苏省通常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苏南地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市,人口3027 万;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人口1721 万;苏北包括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徐州五市,人口3024 万。 由于改革开放早,江苏省在发展制造业方面已去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江苏制造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发展高地,在制造业的支撑和带动下,江苏GDP总量在从2001年的9456.84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30312.61亿元,8年间翻了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8.1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在2001年、2002年、2003年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连续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2004年之后保持稳定的增长,2008年达到了15982.2亿元。但是,从省域内部发展的协调性来看,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是苏北、苏中、苏南差距大的问题,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省域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特点造成的。 一、苏南制造业 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是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和带动力量,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苏南已总体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继续影响江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快慢。 苏南地区地处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邻近上海,有利于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并且有实力强大的经济腹地。该地区交通便利,城市密集,基础设施齐全,人力资本丰富,公共服务、政府服务效率高。所以苏南在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及其配套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占有比较优势。现在苏南的优势产业主要有电器机械及电子设备制造、金属冶炼及制造业、石化医药工业、电力热力及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纺织业等其他制造业。在传统制造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苏南各市正积极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苏州为例,现在苏州的高新制造区已成遍地开花之势,例如拥有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昆山经济开发区,长三角地区外资和台资投资最为集中的区域——苏州中新工业园,以及汇集飞利浦、明基、佳能、索尼、松下等国际著名IT企业工厂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苏州高新区。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132 姓名: 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 n d u s t r y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XXXXXXXXX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was expanded from the basic view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bject was analyzed under the four subtit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conceptualizing reform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entioned. Keyword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warning 引言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

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条件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 创新中心条件 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稳步有序、高标准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按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对拟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条件: 一、创新中心建设领域应符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要求。 二、创新中心应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符合《指南》有关要求。 三、创新中心应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 四、创新中心组建应符合的条件: (一)创新中心应是企业法人形态,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 (二)创新中心的依托公司应是面向行业,由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以资本为纽带组成的独立企业

法人,股东中应包括若干家在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 (三)创新中心的联盟应汇聚全国范围内,包括用户在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并覆盖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五、创新中心应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 (一)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责权明晰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团队,实现企业化运行。 (二)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作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类主体的责权利,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 六、创新中心应具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创新中心的股东投资应满足基本运行需要,建设运营过程中,应按市场化运行,并已与社会资本有密切合作。 (二)创新中心应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检测检验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 七、创新中心应拥有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研发力量。 (一)创新中心内设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专家委员会应由行业领军专家担任主任。 (二)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有固定的研发队伍,从事研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商业模式分析

从制造业演进的路径来看,前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管理驱动下量变积累的过程,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国过去十多年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夯实。而一旦迈入第四阶段,随着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量变有望转化为质变,因为这种“融合”将造就制造业向新的业态形式转变。 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后可以让传统制造业产品有一个质的提升,例如传统制造业产品融合了传感器、工控机、数控技术、激光技术等以后可以提升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如若再融合总线、微处理器、网络技术等要素,可以提升为数字智能化产品。对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改造实现恰又能给予行业本身的发展以正反馈,装备制造业自身肩负着为用户实施信息化和适应市场提供先进、实用装备的任务,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有利于提升整体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也能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图2、“融合”实现对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改造

“融合”会促使传统制造业衍生出新的工业要素,最为突出的改变体现在研发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数字化DIY以及生产模式和制造模式的改变。 从产品研发设计的维度来看,“数字机”样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流程。传统制造业模式下的研发与设计往往是是一个产品画一个图纸,生产模式为一场一地一个区域,设计研发的产品往往要生产出来以后才能鉴别是否可用。而“数字机”样式下产品的定义方式发生质的变革,产品的设计生产模式呈现异地协同全球化趋势,产品设计生产可以做虚拟仿真,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看到产品的性能,甚至你可以去体验。 信息技术使装备制造业更好、更快、更省、更可靠地制造出新产品。波音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使波音777的研发周期缩短40%,工程返工减少50%。 信息化融入生产制造过程后,厂商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决策,而传统的制造业偏重于工艺手段上的电气化、自动化,并未对整个工业领域产生全范围、多层次的变化影响。未来的制造模式将偏向于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研发周期短、柔性生产、环境友好等特征。 表1、高端装备制造业同传统制造业模式有质的区别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显著,经济全球化下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用户需求变化加快,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加大,信息化的融入更是使得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愈发急迫。 当前,制造业的高端环节逐步分化出来,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更加明显,正在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的模式转变;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逐步分化出来。 图3、受金融危机影响GE服务收入占比几十年来的升势有所降温

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新业态及未来发展方向

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新业态及未来发展方向 新的制造业业态正在形成 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变革从最初的辅助到现在的集成走向未来的融合,一方面是把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高度的融合为一体。同时,融合正在全方位的朝工业领域的方方面面展开,包括消费环节相融合以及和工业产品的运营服务,工业服务相融合。融合使得工业的生态环境、业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跨界走向工业,很多工业也开始拥抱互联网,甚至工业的生态环境不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发展到现在形成工业的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分享经济、共享经济的时代。 现在工业界和互联网双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企业正在大举进军工业领域,工业企业、制造企业正在拥抱互联网,现在应该新的制造业的业态正在全方位的出现。 从“工业+互联网”创业工业转型新模式的几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的确确新一代智能产品正在不断涌现,几乎所有高端装备都在朝智能化方向发展,朝网络化、数字化。另一方面,产品制造过程正在朝智能工厂方向发展。那么,转型的第三个方面是制造开始走向服务化。传统工业比较关注的就是产品的生产和产品的销售,那么现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支持下,制造企业也开始朝着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和服务方向发展,不光生产产品,也要做产品的运营和服务,更要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提出运营和维护上的保障。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工业发展的一个新模式,就是工业开始越来越走向个性化定制的一个新时代,传统工业下做不到个性定制,因为成本高,那么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在智能化的支持下,现在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取到用户的需求和订单,通过网络的智能计算来进行产业的协同分工,使得过去变化多样的产品的零部件的形态可以进行网络化的协同生产。即使在一个工厂里,也可以做到柔性和协同。 所以,互联网和工业的比较使得人们梦寐以求的这样一个个性定制、规模生产,成本还可以保持不增或者降低成为可能。而且通过个性定制,应该讲去掉了中间化,而且也真正实现了以顾客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未来制造的先进理念。只有在工业和互联网密切的结合融合下,这样的先进的生产模式才得以实现。我们也看到制造业和工业正在朝分散化方向发展,传统的聚集型、园区型、大规模的生产方式,正在朝这样一个分散和泛在的制造模式在转变,异地协同,然后泛在的制造,甚至将来我们可以出现无所不在的制造模式,随着3D 打印这样一种泛在制造的方式和创新模式的出现,会对制造业的生态和业态产生深刻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样的变革,“中国制造2025”为我们清晰地指明了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要大力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智能工业体系。未来30年的中国制造业即将发生的变革历程,应该讲是中国制造一个“黄金时代”。 未来工业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基于云平台构建的制造企业的大数据的意义-数据采集及应用管理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