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摘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这句名言就是出自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他不仅仅这样教学生,而且自己也做到了。他的“经世致用②”的进步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强调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顾炎武;明末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日知录》;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是明末与王夫之、黄宗羲齐名的三大进步爱国思想家、教育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出自他的代表作《日知录》。

顾炎武在教育方面提倡“经世致用”,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很进步的教育理念,对今天也有很大的启发。“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能运用于实际。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在封建社会时期,许多读书人一股劲的钻研“八股文章”和诗词,但这些知识除了能够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实用价值不高。所谓的社会人才、国家栋梁,都是迂腐、脱离现实、空谈主义者。而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体现了顾炎武希望后世的读书人能够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一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包括清末维新运动中的发起人之一——梁启超,他非常支持和鼓励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直到清末,终于废除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开始投身实业建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如孙中山,通过学医和在国外接触民主社会,回到国内后先是医学救人,后来参照美国先进的民主制度,领导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世致用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作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就是为了今后走出社会能将知识运用到社会建设中,范围缩小一点的话,就是为了能够用自己所学来谋生、甚至打拼一番事业。考试只是一个形式、一次对自己一段时间乃至整个大学学习以来的一次总结考评。我们在大学里追求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不挂科、拿到文凭,而更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学习更多有用的东西。文凭只是一把敲开未来的钥匙,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是自己将来打拼事业、建设国家的资本。

今天许多大学生将许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了玩电脑游戏、看网络小说等吃喝玩乐的事情上,晚上熬夜玩游戏、看小说,白天上课睡觉,到了考试的时候再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不挂科。这样就算你在网络世界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看过了多少小说,顺利拿到了文学文凭,将来走出社会,你会发现这些大部分都运用不到你的工作中,那时候才会突然醒悟,假如大学将玩游戏的精力用来例如学习制作网页学到精通、将看小说的时间用来看例如学习、研究顾炎武的《日知录》,或者一些英语文章等。将来能运用到的范围也是很广的。

2006年著名的中南大学将“经世致用”作为了校训,让每位求学的大学生铭记于心中。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所以,我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要做到“经世致用”!

顾炎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忘告诉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顾炎武不仅仅这样教学生,自己也做到了。

明末爆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城。关外的满清国趁虚而入,侵略中

原,国土纷纷沦陷,在这国家危急存亡之秋,顾炎武投身抗战,和抗清队伍试图收复被清兵占领的苏州城,结果在城内遇到埋伏,光复苏州战败。顾炎武又回到家乡昆山抵抗清军,最终失守,家乡死难者4万人,顾炎武的母亲清兵砍断手臂,两个弟弟也牺牲了。后来他又继续坚持抗清,不断受挫,最后南明抗清队伍纷纷瓦解,他自己已经无力回天。后来回到了沦陷为满清统治的家乡,继续教书,清政府多次邀请他去当官,他都拒绝了。

他在《日知录》写道:“有亡国, 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意思是:自古以来,就有亡国的事, 也有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首先要知道保天下, 然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 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 保天下, 即使是普通的百姓都有责任。这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意。

顾炎武无论他“经世致用”的进步教育思想,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尚的民族气节。都值得我们向这位伟大的爱国思想教育家学习!

参考文献:

①、②:顾炎武·《日知录》[M]历史文献.明末卷13《正始篇》,1982,(1)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 【摘要】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注,稽古右文,平易说经,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关键词】顾炎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汉学宋学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顾氏的经学思想,学术界一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多少年来,鲜有学者的眼光能够触及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毋庸说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了。本文试图对顾氏经学思想加以初步的归纳和整理,以期能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注意。一、经学宗传作为开创一代学风的先行者,顾炎武之经学自有其师承渊源,亦有其学派归属。然而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着许多争论和分歧。在经学史上,本有所谓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别,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于是,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于古文学,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汉学,还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宋学。其实,我们只要细看顾氏的《日知录》、《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诸书,即可知其治经走的是“通学”的路子,与一般困守宗派、森严门户的经学家迥乎不同。1 )关于今古之别问题经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而兴起,在两汉则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交替流传。今文派盛行于西汉,依据汉初隶书本的《五经》,偏重于“微言大义”。古文派盛行于东汉,依据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经典,偏重于“名物训诂”。到汉末,郑玄、王肃前后继起,他们混合今古,遍注群经,不论家法师法,自创一家之言,于是又产生通学派,今古文学之争于是逐步消亡了。顾氏笃志经史,对于历代经说,均很重视,并一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曾说:“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着,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四》)故其经学研究,唯求是为真,以通经为的,既不讲究师法、家法之异,亦不突显今文、古文之别。从其所考究的经典来说,顾氏对今文经典和古文经典一视同仁。

三大思想家简介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 生平简介: 1、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2、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周至李顒、直隶容城孙奇峰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4、王夫之(1619-1692),汉族,字而农,号姜斋,生于衡州(今衡阳市雁峰区),明末清初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兼美学家。 他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晚年隐居衡阳市西渡区金兰镇石船山附近,故世称船山先生。 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父亲王朝聘、兄长王介之的教育影响下,少读儒典,关注时局,喜问四方事,凡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考究。14岁,中秀才。 王夫之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其兄同时考中举人。 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招夫之兄弟往,乃与其兄避匿。 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夫之闻变,数日不食,作《悲愤诗·一百韵》。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南下进逼两湖,夫之只身赴湘阴上书南明监军、湖广巡抚章旷,提出调和南北督军矛盾,并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未被采纳。 顺治五年,与管嗣裘、僧性翰等,在衡山组织武装抗清失败,赴肇庆,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连续三次上疏弹劾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等贪赃枉法,结奸误国,几陷大狱。得高一功仗义营救,方免于难。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2、生平及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等、 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3、主要思想:①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③强调人正常的私欲(反权威)(尊人性)②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④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正统)(倡个性)(八股取士) 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黄宗羲主要思想具体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代表作品具体影响共同影响“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顾炎武经世致用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②学以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 A 小结:一大时期(明清时期)一股思潮(反封建民主思潮)四位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B 比较: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的异同②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③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同:①反封建专制;异:①黄宗羲政治上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③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气理相依” ,认识来源于实践;有朴素辨证法思想。并具C分析: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D 分析:对三大思想家的评价①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提倡民主,重视工商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掀起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潮流。④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但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E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极为薄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经世致用简介

经世致用 编辑 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作品名称经世致用 创作年代明清之际 作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名称来源出自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 目录 1概述 2简介 3历史渊源 4引用概述编辑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

的学术思潮。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经世致用思 经世致用 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但后世的理学家却“把‘修身’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所以落实到行动上往往使修身养性的‘内圣’与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并论而形成事实上的对立,割裂了‘修齐治平’之间的有机整体联系”。走上了“穷理”之途,并将“理”的思想僵化,违背了朱熹“经世”的本意,失去了对现实

顾炎武《与友人书》

顾炎武:《与友人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13)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14,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15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16乎?” 字词注释:1选自清代顾炎武《与友人书》②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③方;地方。指某地。④染:沾染。习染:染上某种的习气。⑤域:地方穷僻之域:形容贫困偏僻的地方。⑥资:盘缠、资费、费用。无马车之资:不具备广结交友的条件⑦犹当:还应当。并且应当。⑧审问:详细考究。审:详细。犹当博学审问:进行广博的学习,详尽的考究⑨稽:探究,考察,相合。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与稽:进行探讨⑩庶(shù)几:差不多。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12子羔原宪: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13济:帮助,有利,有好处, 14邑:地方15丘:孔子16勉:勤勉,努力。 原文翻译: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而自己还不知道。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路费(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得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观点,以便探求(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 【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体会到: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交流,限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就会孤陋寡闻或学习效果不佳;反之,我们的思维会因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而变得越发灵活,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 【三个方面谈“做学问”】 1.仔细并且刻苦钻研究书中的含义和其讲述的道理; 2.要与旁人交流; 3.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 《伤仲永》: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10.《伤仲永》: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与友人书》: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题演练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题演练【高考题组】 高频点1 宋明理学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选C。通过材料可看出道教、佛教在唐代的政治地位都发生过变化,而儒学相对稳定,故C正确。 2.(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选D。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语出《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故D是宋明理学家认为的人性。 3.(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选C。宗法血缘制度体现的是一种按血缘亲疏关系来分配财产、权力、土地等的制度,周公和孔子之间无法看出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故A说法错;仁政理念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就开始深入人心了,故B错;陆王心学未能成为主流思想,故D错。 4.(2013·福建文综·T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解析】选D。A,“三纲五常”只是教育内容之一,非全部,无法体现核心思想,错误。B,“去恶从善”同样只是教育内容的局部和具体体现,错误。C,“以农兴业思想”对应了材料出处,却偏离了材料的核心内容,错误。D,教育后人先明辨善恶是非,再以所知践所行,体现了“理性”的生活秩序,正确。 5.(2013·广东文综·T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解析】选D。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外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这一做法的,因而选D。 高频点2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代表作品: 《精卫》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廉耻》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其古诗全文如下: 原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

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北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其古诗全文如下: 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 《白下》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思想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 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上),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思问录·内篇》)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把被程朱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同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 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他认为治学就是求治道,强调“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他注重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开辟了清代治学方法和学术门类新途径,为考据学派宗师。王夫之、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以“救世”救民。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 黄宗羲以恢复井田制为口号,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的主张。王夫之、顾炎武也反对土地兼并,力主自占自耕与均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

古代文人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 温庭筠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时号温八叉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诗今存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杜甫号少陵野老、少陵杜甫生平[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6、韩愈——韩昌黎(郡望),韩十八(行第),韩吏部(官至吏部侍郎),韩文公。 7、苏轼——东坡居士(曾在黄州城东一坡地自耕),诗神(诗挥洒自如),苏赵郡(郡望),苏学士(官名)。 8、王安石——半山(曾隐居江宁半山),王文公(谥号),王临川(籍贯),王荆公(爵名)。 9、李白——诗仙(雄浑奔放),青莲居士(曾住四川青莲),李谪仙(才气横谥),李十二(行第)。 10、杜牧——杜紫薇(曾写过《紫薇花》),小杜(有别于杜甫)。 11、贺知章——诗狂(秉性放达),四明狂客,贺八(行弟),贺秘监(宫至秘书监)。 12、王维——诗佛(佛教意味),王右丞(官名)。 13、白居易——白二十二(行第),白司马(官名),诗魔(写诗刻苦),白香山(地望),香山居士。 14、秦少游——秦七(行第)秦学士(官名)山抹微云君(山抹微云)。 15、黄庭坚——黄八(行第),涪翁(贬为涪州别驾),山谷道人(读于潜山县山谷寺),贫乐斋。 16、柳宗元——柳八(行第)柳河东(山西永济,地望)柳柳州(官地)。 17、李清照——易安居士(盼望生活安定,住处为易安室)。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摘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这句名言就是出自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他不仅仅这样教学生,而且自己也做到了。他的“经世致用②”的进步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强调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顾炎武;明末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日知录》;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是明末与王夫之、黄宗羲齐名的三大进步爱国思想家、教育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出自他的代表作《日知录》。 顾炎武在教育方面提倡“经世致用”,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很进步的教育理念,对今天也有很大的启发。“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能运用于实际。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在封建社会时期,许多读书人一股劲的钻研“八股文章”和诗词,但这些知识除了能够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实用价值不高。所谓的社会人才、国家栋梁,都是迂腐、脱离现实、空谈主义者。而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体现了顾炎武希望后世的读书人能够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一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包括清末维新运动中的发起人之一——梁启超,他非常支持和鼓励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直到清末,终于废除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开始投身实业建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如孙中山,通过学医和在国外接触民主社会,回到国内后先是医学救人,后来参照美国先进的民主制度,领导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世致用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作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就是为了今后走出社会能将知识运用到社会建设中,范围缩小一点的话,就是为了能够用自己所学来谋生、甚至打拼一番事业。考试只是一个形式、一次对自己一段时间乃至整个大学学习以来的一次总结考评。我们在大学里追求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不挂科、拿到文凭,而更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学习更多有用的东西。文凭只是一把敲开未来的钥匙,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是自己将来打拼事业、建设国家的资本。 今天许多大学生将许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了玩电脑游戏、看网络小说等吃喝玩乐的事情上,晚上熬夜玩游戏、看小说,白天上课睡觉,到了考试的时候再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不挂科。这样就算你在网络世界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看过了多少小说,顺利拿到了文学文凭,将来走出社会,你会发现这些大部分都运用不到你的工作中,那时候才会突然醒悟,假如大学将玩游戏的精力用来例如学习制作网页学到精通、将看小说的时间用来看例如学习、研究顾炎武的《日知录》,或者一些英语文章等。将来能运用到的范围也是很广的。 2006年著名的中南大学将“经世致用”作为了校训,让每位求学的大学生铭记于心中。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所以,我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要做到“经世致用”! 顾炎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忘告诉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顾炎武不仅仅这样教学生,自己也做到了。 明末爆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城。关外的满清国趁虚而入,侵略中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简介 参考资料一: 中文名:顾炎武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613年 职业: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学家: 别名:原名绛,字忠清 出生地:苏州府昆山千灯镇 逝世日期:1682年 代表作品:《知录》、《音学五书》、《军制论》、《天下郡国利病书》参考资料二: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曾参加抗清斗争,之后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他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

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三: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正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因此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九(2月15日)丑刻不幸逝世,这位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享年七十。 早年求学 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

顾炎武及其思想简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及其思想简介 顾炎武(1613~1682 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 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 人。他出身名门,少年时读书勤奋,十四岁考中秀才。 青年时时常议论朝纲,主张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 山大川,潜心治学。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学者,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 於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实地 考察。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 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 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 观点。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 祖,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 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诸多范 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 以经世致用为其鲜明旨趣,并以朴实归纳的考据方 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 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极为 有益的影响。 晚明以来,阳明心学以至整个宋明理学已日趋衰 颓,思想学术界出现了对理学批判的实学高潮。顾炎 武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建立了 他的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把古韵分为十部,其中有四部成为定论, 即歌部、阳部、耕部、蒸部。其余几部也都初具规模。 后来各家古韵分部都是在顾氏分部的基础上加细加 详。顾炎武在音韵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用离析“唐韵” 的方法研究古韵。 《日知录》(卷十三“正始”)写道:“有亡国,有亡天 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 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 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从“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出发,萌发了对 君权的大胆怀疑。他在《日知录》的“君”条中旁征博 引地论证了“君”并非封建帝王的专称,进而提出反对 “独治”,主张“众治”,即所谓“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 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卷六), 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卷九)。他虽然还 未直接否定君权,未能逾越封建的藩篱,但他这种怀 疑君权、提倡“众治”的主张,却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独

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

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 王俊义 前辈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论述清代考据学的发展时曾指出:“自明清之际起,考据学曾是一种很发达的学问,顾炎武启其先行,戴震为其中坚,王国维集其大成,其间卓然名家者无虑数十人,统称其为乾嘉考据学派。”事实也是如此,追溯乾嘉考据学派的渊源,首先提到的正是顾炎武。本文拟对顾炎武的学术倾向、他与乾嘉学派的联系、区别等问题,试作分析和探讨。 一、倡导经世重视实证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鲜明而突出的特色,主要是针对明末以来的空疏学风而重视实证与博学,倡导具有批判求实精神的经世致用之学,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以及“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等命题。这些思想和命题,既推动了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发展,也促进了经学在清代的复兴和乾嘉考据学的形成。 自宋元以来,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至明中叶,王阳明的心学盛行,良知之说风靡海内。降至明末,王阳明的心性良知之学,又日趋颓废没落。流风所及,一些封建士子孜孜以求功名利禄,为求捷径,不读经书本文,只是捧着“语录”讨生活。充斥学术界的是“置四海穷困于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然而,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社会变动,及“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残酷现实,迫使一些学者和思想家,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总结。明末空谈心性的学风则被视为祸国误民的重要原因。在对之进行抨击的同时,他们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如朱之瑜提倡学术要“经邦弘化,康际时艰”;李颙主张“匡时要务”,“学贵实效”;颜元更大声疾呼:“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这些思想主张,汇集成为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而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正是这一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空谈心性的学风,他尖锐指出:“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遗其粗。未究其本而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工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谈,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因此,顾炎武提出自己的治学宗旨是“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希望通过学术研究“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所以,他研究探讨的问题,多是“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以及“六经之旨”、“当世之务”,举凡兵、农、财赋、典制、舆地等等。 为了改变明末以来弃经书于不读的空疏学风,顾炎武又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的命题,这是顾氏学术思想的重要方面,既涉及他的学术思想渊源,也反映了他对理学中不同流派的态度。在《与施愚山书》中他明确指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就是说宋以前尚无“理学”。接着又说,“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理学,禅学也。”2换言之,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西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 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 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 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 《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

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有感

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有感 近日闲着无事,粗读了顾炎武的《日知录》,读后心灵为之一震、感慨良多。《日知录》是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说“比乃刻《日知录》二本,虽未敢必其垂后,而近代二百年来未有此书,则确乎可信也”(《亭林佚文辑补·与人札》)。《日知录》内容丰富,贯古通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这说明,《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顾炎武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顾炎武主张建立限制君主“独治”的政治体制,主张“众治”,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而利繁(政治不清明)矣,众治之而刑措(政治清明)矣”○1。并进而提出各级地方官分权的见解。此外,顾炎武提出的工农商并重、发展工商,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城乡工商业者的利益和愿望。但是,顾炎武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比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意识和狭隘的民族观念,他提出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改革方案也带有不少宗法色彩。这些在《日知录》中都有所反映。 基于本人的爱好以及知识的局限性,我将着重理解下《日知录》中顾炎武“分权众治”的政治思想。 首先,从顾炎武对中央统治者方面的分析来说明君主个人“独治”的危害性。他认为,中国幅员辽阔,政事万端,而君主集一切大权于一身,那是无法治理国家的。“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千之广,固非一人所能操也。”○2在他看来,君主专制制度是不合理的,他通过对周代班爵禄制度的阐发,说明君主本来并没有个人独裁的权力。“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3在这里,顾炎武主要是为了说明天子和公侯伯子男并没有什么差别,但远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1、诸子百家:(选择一家介绍)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四书)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法家(韩非、李斯) 名家(邓析、惠施)阴阳家(邹衍,五行学说)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杂家(吕不韦)兵家(孙膑、孙武、岳飞) 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2、宗教思想:(选择一派或一人介绍) 佛教的流派: 佛教十宗——大乘佛教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小乘佛教的俱舍,成实二宗;藏传佛教;佛教四大圣地——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佛教禅宗六祖:始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道教的诸天神(三清四御,诸天星辰之神,三官,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等),流派(按学理、按地区、按人、按道门划分、五大宗、四大派、道家四大圣地) 回教(穆斯林) 3、哲学家、思想家 中国:董仲舒、王弼、王充、周敦颐、朱熹、李贽、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曾国藩、魏源、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邹容、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 二、艺术类: 4、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京胡、古筝、萧、鼓、古琴、扬琴、琵琶、马头琴……民族乐曲《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 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 八骏图、太极图(太极)、八卦…… 5、中国戏剧 粤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京戏脸谱。 京剧角色:生、旦、净、丑“戏曲”“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6、汉字汉语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摘要:顾炎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屏弃宋明理学的空谈,提出了“兴实学、经世致用”、“引古筹今”等思想观点。他的进步思想在于在当时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他提出了“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并对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这样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面对当时社会道德的下滑,他主张“以名为治”,即“行教化、正人心、厚风俗”,试图从社会道德入手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他终身不易的反抗精神,强烈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积极思想以及广博宏富的学识,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倍受世人赞誉。 关键词:实学经世致用君主专制分权风俗 一、生平与著作简介 顾炎武,初名继绅,后更名绛,字宁人,生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1862年,江苏昆山人。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以后,由于他敬仰南京爱国志士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故更名炎武。他的家乡有个亭林湖,他的故居在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顾炎武出生于“江东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曾在明朝政府中担任过南京兵部右侍郎,但他的父亲并未取得什么科举功名,从此他的家业便开始渐趋衰落,在政治上也受到豪强的欺凌。 他的嗣祖顾绍芾从小就对顾炎武进行启蒙教育并且产生了较深 的影响,在他的指导下,顾炎武在少年时代就阅读了许多重要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也读过《孙子》等兵法书籍①。他不仅从书本上学“实学”,他还在实践中学习“实学”。他于1626年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复社是一个富有政治性的学术组织,议论朝政,反对宦官专权,呼吁改良朝政。 明朝灭亡以后,他投身到了抗清斗争的洪流之中。顾炎武在苏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