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麦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小麦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小麦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近年来,受耕作方式变化和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等多种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气传病害也呈早发、重发态势,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做好小麦秋冬季病虫防控工作,全面推进小麦秋播药剂拌种,不仅可以高效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还可有效控制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秋季发生危害,显著降低来年发生基数、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防治压力,是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的重要措施。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施“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防控策略,全面落实播前精细整地、种植抗性品种、药剂拌种包衣、合理适期晚播、秋苗期达标防治等措施,预防和控制小麦种传与土传病害、地下害虫以及秋冬季苗期病虫危害,为全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打牢基础。

二、防控目标

2023年全国冬小麦秋播药剂拌种覆盖率总体稳定在90%以上,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黄淮海小麦、玉米两熟区,以及西南、西北、汉水流域小麦条锈病冬繁区,力争做到药剂拌种全覆盖、杜绝“白籽下地”;长江中下游、江淮小麦、水稻两熟区,药剂拌种率保持在85%以上。

三、防控对象

根据各小麦种植区秋冬季病虫害发生特点,确定重点防控对象,因地制宜开展防控。黄淮海麦区重点防控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白粉病、黄花叶病毒病、孢囊线虫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长江中下游麦区重点防控纹枯病、黑穗病、麦蚜、麦蜘蛛、灰飞虱等病虫,关注茎基腐病。华北麦区重点防控根腐病、茎基腐病、全蚀病、麦蚜、麦蜘蛛等病虫。西北麦区重点防控条锈病、白粉病、黄矮病、雪霉叶枯病(新疆地区)、麦蚜、麦蜘蛛等病虫。西南麦区重点防控条锈病、麦蚜和麦蜘蛛等病虫。

四、关键防控技术措施

(一)种植抗(耐)性品种

因地制宜优化抗(耐)性优良品种布局。黄淮、长江中下游条锈病流行区,种植成株期抗性或慢锈性品种;西北、西南等条锈病菌越夏、冬繁区,种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种,提高中高抗品种种植比例,控制条锈病初始菌源量;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等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发生区,选择对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等具较好抗(耐)性品种;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常发区、新发区,选择种植对土传病毒病抗性较强的品种。

(二)深翻灭茬、精细整地、适期晚播

加强播前田间管理,每2—3年深翻1次土壤(25—30cm);提高前茬作物秸秆粉碎细度,有条件地区可施用有机肥、秸秆腐熟剂等加速秸秆腐解,降低病原菌菌源量,减少病虫侵染几率;播后科

学开展田间镇压,防止种苗根系悬空而加重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和冻害;条锈病菌源区,及时清除麦田周边自生麦苗、杂草、小檗,降低条锈病越冬菌源量。根据当地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发生特点和秋播期间天气趋势,播期内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时期,并根据晚播天数加大用种量,保障基本苗数,降低冬前病菌侵染和病虫害发生程度。

(三)实施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

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开展拌种或包衣。茎基腐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发生区,选择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嘧菌酯、氟唑环菌胺、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成分的种子处理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茎基腐病防治用药可参照《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农办农〔2023〕31号)。条锈病越夏、冬繁区及其周边麦区,采用三唑类药剂、福美双等药剂拌种或包衣,同时兼治苗期白粉病和黑穗病。全蚀病发生区,采用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或井冈•枯芽菌等药剂拌种或包衣。地下害虫、苗期蚜虫发生区,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毒死蜱、辛硫磷等药剂拌种或包衣。多种病害和虫害混合发生区,使用对路杀菌剂和杀虫剂或其复配剂进行拌种或包衣。拌种或包衣时优先选择种衣剂剂型,并添加含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免疫激活蛋白、二氢卟吩铁等成分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提高小麦出苗率和抗病、抗逆性。

(四)加强秋苗病虫防治

针对小麦苗期条锈病,在发病初期实行“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措施,选用三唑类杀菌剂或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喷雾防治,三唑类药剂可兼治白粉病;苗蚜重发区,在拌种预防的基础上,选用吡蚜酮、啶虫脒、抗蚜威等化学药剂或苦参碱、绿僵菌等生物农药防控,还可切断黄矮病传播途径;麦蜘蛛发生区,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开展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早发重发田块,分别在纹枯病病株率达10%或茎基腐病病株率达5%时,选用对路药剂进行防治。

五、防控保障措施

(一)加强病虫监测

秋冬季要加强对条锈病、茎基腐病、纹枯病、蚜虫、麦蜘蛛、孢囊线虫和地下害虫等病虫监测,根据测报规范要求,定期开展系统调查和面上普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适时发布趋势预报,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病虫,及时组织防控行动。对条锈病发生区,推行首发奖励制度,做到带药侦查、达标防治,早发现早控制,压低来年发生基数。

(二)推进宣传引导

秋播种子药剂处理和秋苗病虫防治是预防和控制小麦病虫、保障小麦单产稳定提升的第一道关口,各地要坚决扛牢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及早安排部署,确保各项措施有序落实到位。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以及横幅、明白纸等手段,宣传小麦秋冬季病虫防治好技术、好经验、好做法,全方位营造秋冬季病虫防控氛围,提高广大农民秋播拌种和秋冬季病虫防控的积极性,为提升药剂拌种和秋苗病虫防控覆盖率提供支撑。

(三)开展服务指导

小麦秋播拌种时间紧、任务重,各级植保机构要在秋播关键时期组织技术骨干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及培训活动,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拌种培训班、建设防控示范区等形式,指导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种业企业、植保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科学开展药剂拌种及秋苗病虫

防治。要深入推进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强化药剂拌种、理化诱控、绿色药剂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农户主动科学开展药剂拌种,提升小麦绿色防控水平。

(四)组织统防统治

各地要充分认识做好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苗病虫防治的意义,切实落实属地防控责任,积极组织各类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农药经销商等,为农户统一开展秋播拌种及秋冬季病虫害喷防服务。有条件地区以镇村为单位,整建制推进药剂拌种工作,实现农药减量增效。要加强对路药剂、拌种设备等秋播拌种防控物资调度,确保供应充足、质量可靠。

小麦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小麦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近年来,受耕作方式变化和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等多种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气传病害也呈早发、重发态势,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做好小麦秋冬季病虫防控工作,全面推进小麦秋播药剂拌种,不仅可以高效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还可有效控制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秋季发生危害,显著降低来年发生基数、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防治压力,是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的重要措施。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施“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防控策略,全面落实播前精细整地、种植抗性品种、药剂拌种包衣、合理适期晚播、秋苗期达标防治等措施,预防和控制小麦种传与土传病害、地下害虫以及秋冬季苗期病虫危害,为全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打牢基础。 二、防控目标 2023年全国冬小麦秋播药剂拌种覆盖率总体稳定在90%以上,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黄淮海小麦、玉米两熟区,以及西南、西北、汉水流域小麦条锈病冬繁区,力争做到药剂拌种全覆盖、杜绝“白籽下地”;长江中下游、江淮小麦、水稻两熟区,药剂拌种率保持在85%以上。 三、防控对象 根据各小麦种植区秋冬季病虫害发生特点,确定重点防控对象,因地制宜开展防控。黄淮海麦区重点防控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白粉病、黄花叶病毒病、孢囊线虫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长江中下游麦区重点防控纹枯病、黑穗病、麦蚜、麦蜘蛛、灰飞虱等病虫,关注茎基腐病。华北麦区重点防控根腐病、茎基腐病、全蚀病、麦蚜、麦蜘蛛等病虫。西北麦区重点防控条锈病、白粉病、黄矮病、雪霉叶枯病(新疆地区)、麦蚜、麦蜘蛛等病虫。西南麦区重点防控条锈病、麦蚜和麦蜘蛛等病虫。 四、关键防控技术措施 (一)种植抗(耐)性品种 因地制宜优化抗(耐)性优良品种布局。黄淮、长江中下游条锈病流行区,种植成株期抗性或慢锈性品种;西北、西南等条锈病菌越夏、冬繁区,种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种,提高中高抗品种种植比例,控制条锈病初始菌源量;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等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发生区,选择对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等具较好抗(耐)性品种;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常发区、新发区,选择种植对土传病毒病抗性较强的品种。 (二)深翻灭茬、精细整地、适期晚播 加强播前田间管理,每2—3年深翻1次土壤(25—30cm);提高前茬作物秸秆粉碎细度,有条件地区可施用有机肥、秸秆腐熟剂等加速秸秆腐解,降低病原菌菌源量,减少病虫侵染几率;播后科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的高低直 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病 虫害的发生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小麦的病害主要包括赤霉病、白粉病、条斑病、根腐病等。其中,赤霉病和白粉病对 小麦的危害最大。下面,介绍一些小麦病害的防治技术。 (一)赤霉病防治技术 1、良种选择: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赤霉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 2、土地治理:耕翻土壤,田间清理减少病原菌数量,防止病害扩散。 3、施肥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用农薬进行防治,但要注意按正确剂量、正确方法施用农药;不要进 行滥施和超量使用农药。 1、土壤改良:增施石灰或有机肥,提高土壤pH值。 2、药剂防治:在病害初期果实膨大期,使用有效的药剂进行喷洒,控制病害发生。 3、病害预测:及时掌握病害发生规律,提前预防,减少病害危害。 小麦的虫害主要包括拟谷盗、小麦蚜和绿飞虱。这些虫害直接危害小麦的生长发育和 产量,因此要加强虫害防治工作。 1、轮作管理:小麦与玉米、马铃薯、大豆等轮作,减少虫害的发生。 2、集约化管理:保持棚架整洁,定期清理地面,减少虫害的避荫和栖息地。 3、药剂防治:使用低毒、高效、经济的农药进行防治,采用正确方法施药,不滥用,不乱用,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 1、外源防治:利用天敌、外源化学农药等进行防治。 2、内原防治:选育抗病品种,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增加生态环境对小麦的自然 保护能力。同时,加强培育有利孳生小蚜的捕捉天敌和食植类虫,打破害虫和天敌的平衡,增加天敌生长发育的机会。 (三)绿飞虱防治技术

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阔,产量稳定。而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 害防治技术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正确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有 效地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本文将从小麦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两方面 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的种植管理 1. 土壤选择:小麦生长需要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选择种植小麦的土地应该 是平坦、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2. 地块准备:在种植小麦前,应该对地块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耕地、平整地表、松土、打浆等。确保地表平整,便于播种和管理。 3. 种子选择:选择生长势强、抗逆性强的小麦种子进行种植,确保种子的质量和种 植的良好基础。 4.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长周期选择适当的播种时间,一般在秋季9月底至10月初进行播种。 5. 施肥管理: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因此在播种前应该进行基础施肥。在 小麦生长过程中,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追肥,保证作物的生长需求。 6. 灌溉管理: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在干旱地区,要注意及时灌溉,保证 作物生长的需水量。 7. 病虫害监测:定期巡视田间,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8. 制定作物栽培制度:按照小麦生长的生态条件和所处的地理环境,制定科学的小 麦栽培制度,包括种植密度、插穗数量、留穗量等。 二、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小麦在生长和收获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危害,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科 学有效地防治小麦病虫害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以下是针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1.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白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温度潮湿的环境中。为了预防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可以采取适当的轮作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可以使 用对白粉病防治有效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虫害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给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带来极大的影响。以下 是关于小麦虫害的防治技术。 1. 灭虫剂防治 小麦虫害的防治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灭虫剂,如敌敌畏、乙醚等。但是,这种方法存 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易引起小麦的农药残留问题。因此,使用灭虫剂时需要根据使用 方法和使用量等要求,在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下使用。 2. 清理虫巢 小麦虫害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分泌一种黄色液体,用作建立虫巢。虫巢内还会存有卵、幼虫和成虫等生命体。清理虫巢可以有效防止小麦虫害的繁殖,同时也可以减少其对小麦 的危害。 3. 防止储藏虫害 小麦经过收割后需要储存在仓库中,然而,在储存过程中易受到存储虫害的侵害。为 了防止储存虫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仓库内的环境进行控制,保持干燥通风。 (2)储存前对小麦进行深度处理,如熏蒸、冷冻等。 (3)定期检查仓库内的小麦,及时发现虫害。 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不使用农药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虫害。这种方法主要是 利用天敌对小麦虫害进行控制,例如将寄生虫放置在受虫害的小麦上,通过它们对小麦虫 害的捕食、寄生、寄主危害等行为,达到对小麦虫害的控制效果。 5. 技术措施 在种植小麦的整个生产周期中,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措施来减少小麦虫害的发生。 (1)选择抗病虫害小麦品种。 (2)合理的田间管理,及时修剪、清理垃圾等。 (3)控制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

(4)科学合理进行田间施肥。肥料的多寡直接影响小麦的发育和对虫害的抵抗力。 小麦虫害是小麦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避免其对小麦的危害。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方式,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的口粮安全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获得高产的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至关重要。 1.适宜时间、适宜肥料、适宜温度 小麦的种植时间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耕作制度来确定。在北方地区,春季从3月下旬 至4月上旬是适宜的种植时间。在南方地区,冬季从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是适宜的种植时间。种植前应根据土地的肥力进行土壤改良。适宜的肥料种类和用量可使小麦获得足 够的养分吸收,并且能够抵御一些病虫害的攻击。小麦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0~2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行距、深度、密度的控制 小麦的行距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需求来确定。北方地区在普通平原地带,一般采 用25~30cm的行距;在山区则采用20~25cm的行距。深度一般为2~3cm。密度的控制应根据小麦的品种来决定。一般在平原地带中亩种750~900株;在山区中亩种650~750 株。 3.保墒及及时灌水 小麦的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一般来讲,每次浇水需要达到蓄满土壤的水分容量的60~70%。在旱季,应该保证小麦的水分供应,及时浇灌。 4.及时揭干杂 揭干杂是指将小麦的杂草剪掉或是将其深埋,以免对小麦造成影响。揭干杂应在小麦 萌发后1~2周内进行,并应定期进行。 5.及时施肥 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应注意适时适量的进行施肥。一般以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配合为主。同时,还应根据小麦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相应的施肥。 6.适当的植保管理 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注重小麦的病虫害防治。一些非化学农药防治的方法:例如尽可 能地减少病虫害,对感染病害的小麦进行尽早的治疗,注重小麦生长的条理性,增加小麦 的耐病能力等都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1.锈病防治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

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科学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产量损失,对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一类病虫害暴发为害频率增加,土传病害、茎基腐病等新发生病虫逐年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加强小麦病虫害防控全过程指导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针对我国不同生态区小麦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特点,按照“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推广种植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适期晚播、健康栽培等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 二、防控对象 根据各小麦产区近年来病虫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明确各个地区主要防控对象和兼治对象。 黄淮海麦区:以锈病、赤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为主,兼治全蚀病、根腐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黄花叶病等病虫害。 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锈病、纹枯病、麦蚜、麦蜘蛛为主,兼治白粉病、黑穗病、黄花叶病、根部病害、灰飞虱、地下害虫等其它病虫害。 西南麦区:以条锈病为主,兼治白粉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关注草地贪夜蛾等入侵害虫的潜在风险。 西北麦区:以条锈病为主,兼治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黑穗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等病虫害,新疆麦区关注雪霉叶枯病。 华北及东北麦区:以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黑穗病、麦蚜和吸浆虫为主,兼治赤霉病、锈病、全蚀病、根腐病、粘虫和麦蜘蛛。 三、防控技术 坚持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防治。播种前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清除麦田周边自生麦苗、杂草;及时粉碎田间秸秆,并耕翻、耙匀,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病原菌菌源量,减少病虫侵染几率,防止种苗根系悬空加重根腐病、孢囊线虫病危害;做好田间种植规划,预留大型植保机械作业道,便于后期实施防治。 (一)黄淮麦区 1.小麦播种期 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小麦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对苗期不抗病的品种实施种子药剂处理,根据当地主要防控对象,选择合适的高效包衣剂或拌种药剂。针对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苗期病害,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噻呋酰胺等进行小麦种子拌种或包衣;全蚀病发生区,采用硅噻菌胺、嘧菌酯、苯醚甲环唑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孢囊线虫病可采用阿维菌素种子处理。地下害虫、苗期蚜虫、小麦黄矮病发生区,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毒死蜱、辛硫磷等拌种或包衣。 2.小麦出苗—越冬期 切实做好地下害虫、麦蚜、麦蜘蛛、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和孢囊线虫病等病虫的发生动态监测,在病虫害发生趋重时对早发病田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选用对路杀菌剂、杀虫剂进行防治。孢囊线虫病、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在出苗后尽快采取镇压措施。 3.小麦返青—拔节期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病虫害的侵袭,小麦产量和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针对小麦的病虫害问题,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防控技术。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防控技术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防控技术是指通过利用天然资源和生物制剂,达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平衡。本文将介绍一些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希望能够为小麦的生产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敌、病原体、寄生菌等天然生物因子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在小麦生产中,使用生物防治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原体和害虫的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天敌寄生蜂来控制小麦的病原体,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且对人畜环境无害。还可以利用一些生物制剂,如病毒杀虫剂、微生物农药等,来控制小麦的病虫害,这些生物制剂对土壤和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较小,是一种绿色的防控技术。 二、生态控制技术 生态控制技术是指利用天然的生态系统平衡来控制害虫和病原体的数量。在小麦生产中,可以通过提高种植密度、增加种植多样性、改善田间生态环境等措施,来提高天敌的数量和活性,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可以在小麦田间种植一些花卉植物,来吸引天敌,增加它们的数量。还可以通过调整田间的水、肥、温度等环境因子,来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态控制技术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够降低小麦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三、遗传育种技术 遗传育种技术是指通过选择和育种抗病优良品种,来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在小麦的育种过程中,可以利用传统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手段,选育出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抗病虫害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遗传育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还能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育种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小麦的病虫害,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效益。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防控技术将会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和农民投入到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为小麦的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2024年度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

2023—2024年度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 术方案 一、前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小麦主要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日益增加。为了保障小麦的良好生长和高产,制定并实施全程防控技术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2023—2024年度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帮助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 二、预防病害的措施 1. 土壤消毒 在小麦种植前,通过化学消毒或热力消毒等方法对土壤进行处理,以杀灭土传病原菌和虫卵,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2.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具有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通过增加抗病品种的种植比例,减少病菌传播的风险。 3. 合理轮作 通过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减少小麦连作面积,以降低土壤中病菌的积累和传播。适当引入休闲作物,还田间土壤以利于病菌的破坏和消亡。 三、防治病害的措施

1. 精确诊断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对疑似病害的植株进行及时观察和诊断,明确 病害类型,为后续防治提供准确的依据。 2.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益生菌等生物防治手段,对小麦病虫害进行控制。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来控制小麦害虫的数量,或在种子处理时添加益生菌,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3. 化学防治 在严重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下,适当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严 格按照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进行,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4. 栽培管理 加强小麦的栽培管理,如合理施肥、定期病害监测、及时采取病害 发生前后的措施等,以提高小麦植株的健康水平,抵抗病虫害的侵袭。 四、防治虫害的措施 1. 防止虫危害的引入和传播 加强对农田的管理,严格控制种子、土壤和农资的来源,防止携带 病害的虫危害物资进入种植区域。 2. 生物防治

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 究 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小麦种植技术和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麦种植技术研究 1. 土壤选择 选择合适的耕地,土层要求深厚,肥力要求高,与小麦相适应的土壤,水分要求在70%以上,有利于其生长和发育。 2. 播种时间 春季与秋季是小麦的主要种植时间,这两个季节的气温、日照、降雨等条件都是适宜的,这样才能保证小麦正常发芽、生长。 3. 施肥 通过施肥,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有机肥等营养成分,提高小麦的生产力。施肥的方法与时间也十分重要,不适当的施肥不仅会浪费农资,还会影响作物生长。 4. 灌溉

灌溉是农田管理的重要部分,掌握科学的灌溉方式功不可没。小麦对水的需求较高,但也需要注意掌握水分的平衡,以免一次过多灌溉,对作物造成伤害。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1.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常见病害,如果感染,则会导致叶片变黄、干枯、使小麦产量大大减少。针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害,可以采取药物喷洒和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进行防治。 2.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可以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和适时喷洒药剂等方法进行防治。 3. 小麦蚜虫害 小麦蚜虫害会导致叶片发黄、变形、融合,严重的会曲叶、叶翅变蓝紫色。可以通过喷洒药剂和培育天敌等方法来进行防治。 小麦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保障粮食的生产、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当始终关注小麦的生产技术研究,加强科技创新,推广新技术,不断提高小麦的收益和质量水平。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病虫害问题逐渐凸显。传统的化学防控技术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虫害,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绿色、环保的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探讨一些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为小麦生产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一、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生物制剂对小麦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方法。利用一些微生物(如拮抗细菌、真菌、病毒等)来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如拮抗菌剂可以通过抑菌杀菌作用有效地控制小麦纹枯病、锈病等病害的发生,同时对小麦本身不产生任何有害影响,因此是一种安全、环保的防控方法。采用昆虫、鸟类等天敌来控制小麦的害虫也是一种绿色防控技术,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还能够保持生态平衡,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二、植物抗性育种技术 植物抗性育种技术是通过改良小麦材料的遗传基础来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通过选择和繁育具有抗病虫性状的小麦品种,可以显著地降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率。通过利用群体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提高小麦对白粉病、锈病等病害的抗性,并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地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降低了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控制小麦病虫害的目的。开展多种植、轮作和间套种等措施,在农田内增加多种植物的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土壤调理和水分管理等技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从而实现绿色防控的目的。 四、农业生物技术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技术是利用载体介导的外源基因导入农业作物中,使其获得新的性状或改善原有性状的技术。通过对小麦抗病基因的导入,可以提高小麦对一些特定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从而实现绿色防控的目的。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小麦基因进行改良,以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实现绿色防控的目的。 五、信息技术在小麦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

河南地区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河南地区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河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区之一,小麦是河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 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必须加强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本文将介绍河南地 区小麦种植的特点以及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河南地区小麦种植的特点: 1. 气候适宜:河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降水量适中,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生长。 2. 土壤条件良好:河南地区土壤肥沃,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3. 种植面积大:河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因此病虫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病害: 1. 赤霉病:赤霉病是河南地区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灌浆期和成熟期。 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株、喷施草铵及除草剂等。 2. 锈病:锈病是小麦的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小麦上、中、下部。防治措施包 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株、适时喷施农药等。 3. 杂色病:杂色病是小麦的一种叶片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绿色斑点。防 治措施包括清除病株、适时疏间、定期喷施草铵、适时喷洒农药等。 虫害: 1. 蚜虫:蚜虫是小麦的主要虫害之一,它会吸取小麦叶片的汁液,导致小麦叶片发黄、萎缩。防治措施包括黄板诱虫、测虫密度、一定时期内适量喷洒敌敌畏等。 2. 斑枯病:斑枯病是小麦的主要根部虫害之一,它会导致小麦根系受损,严重影响 小麦的生长发育。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农田管理、定期翻耕、合理施肥、浇灌适量的水等。 3. 蛾类害虫:蛾类害虫主要指白蛾、螟蛉等,它们会危害小麦的穗部和籽粒。防治 措施包括悬挂黄板、适时喷药、降低小麦株高、密植等。 河南地区的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加强。种植户在种植小麦时应选 用抗病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药防治,以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作为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也是广大农民的重要 生计来源。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 和质量。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的病虫害,保障粮食安全,绿色防控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小 麦种植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从小麦病虫害的主要类型和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传统病虫害防控方法的不足之处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可 以为小麦病虫害的防控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小麦病虫害的主要类型和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小麦的病虫害主要包括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蚜虫、小麦蓟马等。这些病虫害都会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小麦的死 亡和减产。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因其发病迅速,病害广泛,传播迅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小麦生产,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更是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很大的 威胁。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会使得小麦产量大幅下降,品质下降,严重的 话还会对人畜的健康产生危害。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蚜虫、小麦蓟马等也会给 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对小麦的病虫害做好有效的防控非常重要。 二、传统病虫害防控方法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小麦病虫害防控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化学防治主要是通过 喷洒农药来杀灭病虫害,效果比较显著,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 会导致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性,从而导致农药的使用效果逐渐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 畜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特别是对于一些有机农产品来说,农药残留会导致产品质量 下降,影响销路。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自然因素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虽然相 对环保,但其防治效果有限,且周期长、施用难度大等问题也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 传统的病虫害防控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小麦生产的需求,需要寻求一种更加绿 色环保的防控方法。 三、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利用植物抗性、生物防治、土壤改良和物理防治等手段,来保护作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农业生产技术。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优质种植材料的选育:选择对病虫害抵抗力较强的小麦品种作为种植材料,提高 小麦的耐病虫害能力。

冬小麦种植管理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冬小麦种植管理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冬小麦是中国北方主要的冬季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提高 产量和保证质量至关重要。下面针对冬小麦种植管理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探讨。 一、冬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1. 土壤准备:冬小麦对土壤要求较高,需要选择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进行种植。秋季耕地前需进行翻耕,并加入适量有机肥料进行土壤改良。 2. 种子处理:冬小麦种子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菌传播。可以用5%的硫酸铜溶 液浸泡种子15分钟,然后晾晒备用。 3. 播种时间:冬小麦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初进行播种,以利用秋季降雨充分供水、保温和生长时间。 4. 施肥措施:冬小麦需进行合理施肥,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一般分为基肥和追 肥两个阶段,基肥可选用磷酸二铵或尿素进行施用,追肥则可使用尿素或复合肥进行。 5. 水分管理:冬小麦生长期间需要适量的水分供应,特别是在干旱时期需加强灌溉。要注意排水,防止积水导致病害发生。 1. 黄矮病防治:黄矮病是冬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合理种 植密度进行防治。要防止病菌的传播,注意合理轮作和清除田间杂草。 2. 蚜虫防治:蚜虫是冬小麦的常见害虫之一,主要通过喷洒有机磷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利用天敌如瓢虫来控制蚜虫的繁殖。 3. 赤霉病防治:赤霉病是冬小麦的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通过喷洒三唑酮等药物进行 防治。要做好病株和病残渣的清除工作,避免病菌的继续传播。 冬小麦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保证粮食安全。具体的技术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整和优 化。

关于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讨

关于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讨 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希望对广大农友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小麦种植技术 1. 土壤选择和准备 小麦喜欢松软、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选择土壤时最好选择PH值在7-8之间的中性土壤。在选择土壤时,需要注意土壤质地,最好是砂质壤土或者壤土,这样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 2. 良种选择和育秧 良种是高产的基础,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小麦良种是种植的第一步。在育秧过程中,需要保证种子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也要注意湿度和温度的控制,以保证幼苗的生长。 3. 地块整理和耕作 在播种前需要对地块进行整理和耕作,保证土壤的松软和排水良好。同时还需要施入适量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 4. 播种和密植 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秋季,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播种期。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内播种更多的种子,增加小麦的产量。 5. 灌溉和施肥 小麦的生长需要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因此需要进行及时的灌溉和施肥。要注意控制浇水的时间和量,以及施肥的比例和频次,保证小麦的生长。 6. 病虫害防治 小麦的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蓟马、蚜虫等,要加强防治工作,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

(1)稻瘟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喷洒杀菌剂,同时还需要注意合理轮作、清洁耕地以及良种筛选。 (2)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的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使用化学药剂、保持通风透光等措施。 (3)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性病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及时清除病株、适度密植、采用化学药剂喷洒等。 (1)蓟马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主要集中在小麦拔节至抽穗阶段,防治方法包括喷洒杀虫剂、增加天敌数量等。 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民在种植小麦时应重视这些技术,灵活运用,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保小麦作物的稳产高产。还需要广泛宣传科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使更多的农民受益。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为小麦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提供帮助,为我国小麦生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控 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公布日期】2014.10.13 •【文号】农技植保函[2014]399号 •【施行日期】2014.10.1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控技术指 导意见的通知 (农技植保函〔2014〕399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植检)站(局)(农技中心): 为落实2014年农业部秋冬种会议和全国小麦秋播药剂拌种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我中心与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共同研究制定了我国不同小麦产区的《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各地,供参照执行。 附件: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全国农技中心 2014年10月13日附件 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病虫害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每年给小麦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我国每年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10亿亩次左右,损失小麦约10%-30%。因此,制定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意见,对指导我国各地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程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 1. 综合防治策略 针对我国不同生态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状况,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方法为辅的综合防治理念。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注重安全用药,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按照分区治理的原则,将我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地区根据当地病虫害种类和农事操作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 主要技术措施 2.1种植和推广抗病虫品种,抗病虫品种的合理布局 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公布的小麦品种,尽量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品种,避免使用高感品种。将含有不同抗病虫基因的品种进行合理布局,以阻隔病原菌的传播、延缓病菌优势小种形成。 2.2 种子包衣和拌种 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种类,选用含有针对性强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以减轻苗期病虫害发生时间和程度,压低病虫害的初始菌源和虫源。 2.3农业栽培措施 利用各种农业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田间小气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