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代经学三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汉代经学三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汉代经学三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汉代经学三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汉代经学三题

朱渊清

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古文经之别是常识,今文学、古文学之别也多有人论述,另外一个差别尚未被认识,就是口头语、书面语的差别。今试作论述,并略及前两项差别。考虑题目未定,姑且暂命以《汉代经学三题》。

一.今文经和古文经

汉武帝设立国家官学,西汉学官五经博士用的文本是当时通行的隶书文本,称今文经。汉惠帝除挟书律后,一些为避秦火而藏在民间的或是通过某种秘传途径流传下来的用战国文字写经书文本重新被发现,这些的经书文本则称为古文经。如汉鲁恭王坏孔子宅,在壁中发现了数十篇古文字经书,1河间献王所得民间藏书,2鲁国淹中所出《礼》古经,3河内女子发老屋所得书,4民间壁中得《尚书?太誓》。5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6颜贞上献《孝经》,7文帝时魏乐人窦公献《周官?大宗伯》的《大司乐》章,8李氏得《周官》上献河间献王。9东汉时古文经仍有发现,如杜林得漆书古文《尚书》。10今文经立于学官,古文经出现后,争立学官,从而引发了今古文经之争。

刘歆因校勘国家典籍,最早提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于学官。哀帝令其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遭冷遇。刘歆于是写《移书太常博士》,批评今文经学“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结果被诸儒攻击。光武帝时,韩歆提出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遭博士范升反对,韩歆、陈元等与之辩论,虽立左氏学,旋立旋废。章帝时,贾逵向章帝讲《左氏传》、《古文尚书》、《毛诗》、《周官》,今文家李育《难左氏义》,章帝诏诸儒论经白虎观,仍是今文学胜。前三次今古文经之争都以古文经告负。桓、灵间,何休、郑玄就《公羊》、《左氏》又展开辩论,此次争论纯粹在民间进行。仅就知识学习看,东汉书籍流布传授较广,学者得以博综兼览,已不必赖于立官之博士,这是当时一

1数十篇古书篇名各书记载略有出入,刘歆《移太常博士书》说有《逸礼》39篇,《书》16篇。《汉书?艺

文志》说有《尚书》、《礼记》、《论语》、《孝经》。《说文解字叙》说有《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论衡正说篇》说“得百篇《尚书》”。

2《汉书?景十三王传》。

3《汉书?艺文志》。

4《论衡?正说》。

5《尚书序》疏引刘向《别录》、郑玄《书论》。

6《说文解字叙》。

7《经典释文?序录》。

8《汉书?艺文志》。

9《隋书?经籍志》。

10《后汉书?杜林传》。

大进步。11

就古文经最终未立学官这个角度言,古文经未能取胜。但古文经学者以较纯粹的五经文本学术研究为目的,东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古文经,如卫宏、贾逵、马融、许慎、服虔、郑兴、郑众、郑玄、杜林等,卫宏的《尚书训旨》、《汉旧仪》,贾逵的《左氏解诂》、《周礼解诂》、《经传义疏》,许慎的《说文解字》、《五经异议》,服虔的《左传解》,郑兴的《校左氏条例章句》、《左氏训诂三统历》,郑众的《春秋难记条例》、《周礼解诂》尤其是马融、郑玄的遍注群经并及《孝经》、《论语》。

实际上,今古文经的区别本来就不象皮锡瑞说得那么泾渭分明,《儒林传》中孙期、张驯、尹敏、贾逵、张楷、刘陶等都兼治今古文,至所谓博通五经者尚多有之。不闻今古文相水火也。12汉代《毛诗》不称古文。《左传》汉初自张苍、贾谊后就一直有传承,刘歆时尹咸就能治《左传》,虽多古字古言,也并不见称古文经,及刘歆校祕书,始见古文《左传》;刘歆后从尹咸所学也当是汉代通行的本子。明确称为古文的唯有《古文尚书》。另有费氏《易》,号古文《易》,是一个与中祕所藏古文文本更为接近的本子。

二.今文学和古文学

廖平作《今古学考》,13不使用今古文经之说。东汉今学、古学之对立远过于今文经、古文经之别。14今学、古学之别起始于章句、训诂两种传经模式的不同,它们引出了不同的治学目的和方法。

今文经、古文经关系的是经的文本内容,训诂、章句关系的则是传经的方式。通常认为,今学者传学的是章句大义,走的是现实仕途,关心的是依托圣人经典阐释发挥的人伦政治大道。古学者则致力于训诂文字、比勘同异的学术研究。其实,今文经没有文本问题,自然偏重文意解释的章句就会多。古文经文本有异,自然文字训诂、校勘对比是主要问题。所以古文经学家基本作的是以针对文本文献的训诂,而今文经学家通常就会被认为是作章句的。其实,不相信古文经的今文经学家未必不作训诂,但因为没有不同本子的比勘对证研究,所以训诂成就通常就不会如专门做这一行的古文经学家来得大。古文经学家未必也不做章句,只是通解文意未能体现出他们研究新出土文献形成的专业优势而已。

所谓今学者,即博士章句之学。孔安国之学传至后代孔僖,《后汉书·孔僖传》记孔僖有二子,“长彦好章句学,季彦守其家业”,季彦之学是古学,是孔安国家传之学;而长彦之学是章句学,也就是今学,或称内学。《孔丛子》卷7《连丛子下》:“孔大夫谓季彦曰:‘今朝廷以下,四海之内,皆为章句内学,而君独治古义。治古义则不能不非章句内学,非章句内学,则危身之道也。独善固不容于

11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12钱穆《东汉经学略论》,《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廖平《今古学考?今古学宗旨不同表》,《廖平选集》上,巴蜀书社,1998年。

14钱穆《东汉经学略论》,《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世。今古义虽善,时世所废也。’”可见与古学相对应的是当时风行的章句内学,也就是今学。所谓古学者,即是训故之学。自刘向、杜林、贾徽、贾逵、许慎、马融、郑玄以下,为训故之古学者日众。

汉代传经两种主要传授体裁,一是训诂,一是章句。15

歆美兴才,使撰条例、章句、传诂(汲本、殿本作“训诂”),及校三统历。16《说文》曰:“诂,训古言也。”章句谓离章辨句,委曲枝派也。17

训诂是以今语解释古语。18《尔雅》为训诂渊薮。《尔雅》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其内容是五经训诂,而其释读皆是雅言。郭璞已指明,《尔雅》释词基本来自经传文字。黄侃也曾论《尔雅》与经传百家多相同关系。19比如《仪礼?丧服》中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母、世父、叔父、族父、姑、外舅、外姑、舅、从舅、兄、弟、姊、妹、子、孙等称谓,俱与《尔雅?释亲》相同。《礼记?乐记》中“绍,继也。”“夏,大也。”也与《尔雅》相同。传中也含有对经文字义的解说,《尔雅》释词义同于《易传》、《谷梁传》尤多。20《尔雅》成书非出一手,编订时间很长;21大体定型的今本约编定于战国中后期(个别地方有更晚内容“增益”,何九盈曾指出《释训》“鬼之为言归也”条22)。但古《尔雅》发韧于孔子早年学生编订师说,最早大概仅是汇取了《诗》、《书》文字训诂。

《尔雅》以今语释古语,其关于《尚书》内容正对应于《尚书》之今古文。23陈澧《东塾读书记》、其后黄侃都曾详举《尧典》为例,证明《史记》引《尚书》者“而以训诂代之,莫不同于《尔雅》。”24孔安国为汉《书》博士,传今文经;但他身系孔子后代,又家藏并传《古文尚书》,25司马迁从孔安国学,当知《尚书》今文、古文之不同。

《毛诗故训传》本《尔雅》而作。《汉书·艺文志》录《鲁故》《齐后氏故》《齐

15戴君仁将汉儒经学著作分成解故和章句两大类。戴先生并以为故与传当是一类,章句与说、记约为同类。(戴君仁《经疏的衍成》,《梅园论学续集》,台湾艺文印书馆,1974年。)

16《后汉书?郑兴传》。

17《后汉书·桓谭传》注。

18《说文解字?言部》:“训古言也。”训,《尔雅?释诂》:“训,道也。”《诗?周南?关雎》孔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训诂就是文字解释。

19黄侃《尔雅略说》,《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0《易?彖》:“师,众也。”“比,辅也。”“晋,进也。”“迈,遇也。”《序卦》“师者,众也。”“履者,礼也。”“颐者,养也。”“晋,进也。”“迈,遇也。”《易传》的这些解释都与《尔雅》相同。骆鸿凯说:“至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徵引者,如云:‘元,始也。’‘芾,小也。’皆俱与《尔雅》同。”《谷梁传》以解经谨守经文著称,《隐公二年》:“平之为言以道成也。”《桓公三年》:“胥之为言犹相也。”《桓公六年》:“实来者,是来也。”《庄公八年》:“俟,待也。”这些也都与《尔雅》同。

21前人如内藤湖南、赵仲邑认为成书于春秋至汉代;陆宗达认为成书于战国,汉代又经过增补润色。赵

振铎、何九盈认定编成于战国末年。

22何九盈《〈尔雅〉的年代和性质》,《语文研究》1984年第2期。

23《汉书?艺文志》:“《书》者,古之号令,……古文读应于《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后汉书?贾逵传》:“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

24黄侃《尔雅略说》,《黄侃论学杂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5《后汉书?儒林传上》:“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毛诗》。”

孙氏故》《韩故》,并言“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颜师古注曰:“故者,通其指义也。它皆类此。今流俗毛诗改故训传为诂字,失真尔。”实际上称“诂训”表示了它仿《尔雅》而作,笔者以为《毛诗诂训传》应是其本来名称,取名来自《尔雅·释诂》、《释训》。《释诂》、《释训》多释《诗》之名词。《毛诗诂训传》内容亦多袭自《尔雅》,骆鸿凯说:“《释言》……‘贸,买也’以下23句,皆依《诗》之次弟,不一倒置。”26《毛诗诂训传》与《尔雅》两书释义相同的共有680余条,其中480余条完全相同。27

毛诗主力训诂并多承习《尔雅》之学,或亦正说明其渊源有自,得传孔子早期弟子之学。其中本自《释诂》章最多。如:“卬,我也。”28“定,题也。”29“肃肃,敬也。”30“南风谓之凯风。”31“下湿曰陧。”32“潜行为泳。”33“豕,猪也。”34

有些语词《毛传》与《尔雅》颠倒为训。如:“福履成之”毛传:“成,就也。”《释诂》:“就,成也。”“蔽芾甘棠”毛传:“甘棠,杜也。”《释木》:“杜,甘棠。”“有马白颠”毛传:“白颠,白颡也。”《释畜》:“白颡,白颠。”“施于中逵”毛传:“逵,九达之道。”《释宫》:“九达谓之逵。”“江有渚”毛传:“渚,小洲也。”《释水》:“小洲曰渚。”

但也有极少部分内容两书释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如,“蛇蛇硕言”毛传:“蛇蛇,浅意。”《释训》:“蛇蛇,美也。”“胡为飘风”毛传:“飘风,暴起之风。”《释天》:“回风为飘。”毛传此处释义与《尔雅》不同,但“匪风飘兮”毛传:“回风为飘”,则仍与《尔雅》一致。再如:“陟彼岵兮”,“陂彼屺兮”毛传:“山无草木曰岵,山有草木为屺。”《释山》:“多草木,岵;无草木,峐。”此处《毛传》恰与《尔雅》相反。《说文》:“岵,山有草木也;屺,山无草木也。”《释名?释山》:“山有草木曰岵,山无草木为屺。”并与毛传相反。但显然汉代通行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段玉裁、陈奂就都以为《毛传》正确。说明《毛传》在大量采用《尔雅》训诂时,也并非盲目,而是择善而从。

《毛诗故训传》也非单纯的文字训诂。“诂”改称“故”也有其故,“故”在汉初官学确实与传、说、记一样,主旨在“通其指义”。《毛诗故训传》称之为“传”既表明“传”是统称;也表明在文字训诂之外,还“传通其义”(《诗?周南?关睢》孔疏)。《毛诗故训传》说解诗之义理,常有统括诗旨者,如“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毛传;有时亦兼涉历史本事。最明显如“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毛传。35

26骆鸿凯《尔雅论略》,岳麓书社,1985年。

27向熹《〈毛诗传〉说》,《语言学论丛》第8辑。

28《邶风?匏有苦叶》毛传;《释诂》。

29《召南?麟之趾》毛传;《释言》。

30《周南?兔罝》毛传;《释训》。

31《邶风?凯风》毛传;《释天》。

32《秦风?车邻》毛传;《释地》。

33《周南?汉广》毛传;《释水》。

34《小雅?渐渐之石》毛传;《释兽》。

35它如《齐风·载驱》、《陈风·东门之枌》、《陈风·株林》、《豳风·鸱鸮》、《豳风·破斧》、《豳风·九罭》、《大雅·绵》等,毛传俱述其本事。

章句,也就是经说,是经师传经时对经文文义的解说。所谓“离章辨句,委曲枝派”,36清沈钦韩说:“章句者,经师指括其文,敷畅其义,以相教授。”一直到汉代章句都不是专门针对零星字、词的解释,而是整段逐句的文义解说。传、记、说等都是章句一类,也是经说。传如《春秋》之有《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记则如《礼经》之有《礼记》,口耳相传后书于竹帛的经说称“说”,他如阐发精微义理的“微”,参己见商讨的“议”,或亦可广称“经说”。

章句之名源自断句,“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37“章决句断,事事可晓。”38最早的经学章句传统以为是子夏所作,《后汉书?徐防传》:“臣闻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其后诸家分析,各有异说。”

不同的句读自然意味着对经文的不同解说,不同的章句就形成汉代各家的家法。立于学官的家法则称师法。“汉兴,儒者竞复比谊会意,为之章句,家有五

六,皆析文便辞,弥以驰远。”39“一经之学,数家竞爽,章句既异,舛驳非一。”40所以,《后汉书·胡广传》“儒者试经学”,《顺帝纪》作“诸生通章句”,《左雄传》作“诸生试家法”。

汉代章句不是专门针对零星字词的解释,而是整段逐句的文义解说,章句是经师授课的讲义,写定就成为他的经学学说,如“庆氏学”41、“桥君学”42、“樊侯学”43。

章句解说文义,广采博纳以饰其说,批评者以为“章句小儒,破碎大道”。44汉宣帝以后,繁琐章句,愈演愈烈。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还不算繁琐,故后来称为小章句。秦恭守小夏侯说,增师法至百万言,所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秦恭秦延君,桓谭《新论》误作秦近君,《新论?正经》:“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这也即是《艺文志》所谓“说五字之文,至二三万言”。

东汉时,删省章句渐成共识。汉章帝诏:“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45《儒林传下》:“诏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复重,以授皇太子。”桓荣受朱普学章句四十万言,以为浮辞繁长,减为二十三万言,后又删成十二万言。张奂也将牟氏章句四十五万余言减为九万言。由于不满于繁琐章句,很多学者精研经文而不再守各家章句,比如荀淑、韩融、卢植、班固等都不为章句之学。

36《后汉书?桓谭传》注。

37《论衡?正说》。

38王逸《楚辞天问叙》。

39应劭《风俗通义序》。

40陆德明《经典释文序》。

41《后汉书·曹襃传》。

42《后汉书·桥玄传》。

43《后汉书·樊宏传》。

44《汉书·夏侯胜传》。

45《后汉书?章帝纪》。

三.口头语和书面语

郑玄遍注群经,集群经解释之大成,完成了经学的一体化。郑玄注经的根本意义,在于“注”是明确针对书面文字的书写,而此前训诂、章句都是经师传经教学过程中口语的文字记录。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这个社会职业中区分出了对文本真伪负责的学者。正是郑玄通过注经,倡导了较纯的学术研究,确立了文字训诂、文献考据作为中国学术研究的根本方法。

郑玄无疑是最著名的早期使用“注”这种新形式的人,他遍注了五经,“郑玄以博学洽闻,注解典籍,故儒雅之士集焉。”46郑玄因为宗《毛传》,故为之作注,为别于为经所作的注,称笺。《说文解字》:“笺,表识书也。”笺是郑玄发明的对于传的注解体裁。郑玄说:“注《诗》宗毛为主,其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47《毛诗故训传》就其称“传”而言,还是独立单行的。对于另一本经典《周易》,郑玄以《彖》、《象》附于上下二经之下,此前可能费直是最早小规模尝试这样一个开创性工作的人,他用《传》义分开释《经》文。

由于《后汉书》对“注”这种经学著述体裁的概念使用并非严格,我们对当时其他大学者有无“注”经尚不能论定。据《后汉书》本传,马融“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但《儒林传上》:“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林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于世。”说明马融为古文《尚书》作的是传,不是注。郑众著有《春秋牒例章句》、《春秋删》;贾逵《左传》著作包括《春秋左氏长经章句》、《春秋左氏解诂》、《春秋释训》、《春秋左氏经传朱墨列》,既有章句又有解诂;但也并不称注。

东汉的学术,与西汉有了大的不同,清儒皮锡瑞指出有两点,一是西汉学者专主一经,后汉学者则诸经兼治;另一点是西汉学者著述量少,东汉学者著述量大。这种学风的变化是与纸的发明密切相关的。48

东汉时期,纸迅速普及。与蔡伦的同时代的崔瑗《与葛元甫书》:“今遣奉书,钱千为貲,并送《许子》10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49葛元甫名龚,永初(107—113)中举孝廉。信中崔瑗表明,自己因为贫穷只能用纸而不是缣帛写信。50东汉大学者马融《与窦伯向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次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一十二言耳。”51马融弟子延笃《答张奂书》:“伯英来,惠书盈四纸,读之三复,喜不可言。”张奂《与阴氏书》:“笃念既密,文章灿烂,名实相副。奉读周旋,纸弊墨渝,不离于手。”52张奂说到他

46《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

47《诗?周南?关雎》疏引郑玄《六艺论》。

48清水茂《纸的发明与后汉的学风》,《清水茂汉学论集》,中华书局,2003年。

49《艺文类聚》卷31引。

50《艺文类聚》卷31引。

51《艺文类聚》卷31引。

52《艺文类聚》卷31引。

将朋友的书简反复阅读,以至纸坏墨损。53

纸张的普及使用,书籍数量激增和流通的兴隆,东汉的学者多能兼治诸经,如何休、许慎、蔡玄都能通“五经”、“六经”,出现“五经”、“六经”这样的总括性名称,意味着这三人的时代,经书已被看作是一套书籍。因为纸的发明和应用,写本易于制作,书籍的副本量及其差异同步增多,而且将民间的古文经学和官方的今文经学总合起来校刊注释也成为可能,大学者郑玄“遍注诸经,立言百万,集汉学之大成”(皮锡瑞语)。这些书籍如果是竹简数量将庞大无比,是缣帛则昂贵异常,而郑玄却是位“客耕东莱”的贫穷学者。笔者特别想指出的是,由郑玄开始的“注”的解经形式,所谓如水灌注,必须附经而行,不可能独立于经,夹注在经文中间的解释更适合在纸上进行,在细长只容单行书写的竹简上是无法夹注的。新的书写载体促成了学术的新形式。

郑玄注经广涉制度、事件、文字等各个方面。其中文字训诂,是郑玄作注解释文字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法。郑玄《周礼注序》:“皆作《周礼解诂》……然犹有参错,同事相违,则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

《尔雅》、《方言》、《说文解字》以后,语言文字解释发展出诸如以音释义的新方法,郑玄在注群经中,大量使用音训方法。实际上,在他之前,马融即使用音训方法。比如《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经典释文》卷2《周易音义》引马融注:“倚,依也。”倚、依双声为训。因声求义,是郑玄注解文字的主要方法。如:《诗?周南?关雎》毛传:“鸟挚而有别”,郑玄笺:“挚之言至也,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周易?屯》“而不宁”,《经典释文》卷2《周易音义》曰:“郑读而曰能,能犹安也。”《周易?说卦》“乾卦”,《经典释文》卷2《周易音义》引郑玄曰:“乾当为幹,阳在外能幹正也。”《周礼?天官?冢宰》“胥十有二人”,郑玄注:“胥读为諝。”段玉裁对郑玄注经方法有深刻认识,《经义杂记序》说:

其于经学之当定者,必相其文义之离合,审其音韵远近,以定众说之是非,而己说为之补正。凡拟其音者,例曰读如、读若;音同而义略可知也。凡易其字者,例如读为、读曰;谓易之以音相近之字而义乃瞭然也。凡审知为声相近、形相似二者之误,则曰当为,谓非六书假借而转写纰缪者也。汉人作注,皆不离此三者,惟郑君独探其本原。

段玉裁评价郑玄对今古文“则善而从,绝无偏执”。54郑玄注《尚书》主古文,注《诗》用古文毛诗,但也兼采齐、鲁、韩诗,注《礼》兼用今、古文。比

53《艺文类聚》卷31引。

54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卷1。

如:《仪礼?士冠礼》:“主人紒而迎宾,……礼如阼”,郑玄曰:“古文‘紒’为‘结’,今文‘阼’作‘醴’”,“紒”用今文,“阼”用古文,并予注明。

随着经典阐释的历时丰富,根本是书面语文本替代了日常口语,文字文本不再流动而可以批判,学术从教育中独立出来;确定性的知识增长也有了可能。在郑玄注五经、经注合写于同一载体——纸张的新形式出现后不久,西晋初年,面对新出土编年史记注的学术研究就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学科的形成。

荆州经学有替代洛阳太学的功能,宋衷正定了五经。虽然经典的五经文字经过正定,但教育教学还是口耳相传。

六朝出现了一种新的知识传播形式是对于传注的“疏”。牟润孙、55尚永琪56研究“疏”的形成,都认为这种新体裁来自于佛教讲经的文本。其实经义讲说论难一直就存在于日常经学教学活动中。就称名言,最早的“疏”是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但陆疏只是针对毛诗的草木虫鱼进行解释。

义疏也称讲疏、文句义、义、疏等名。有关魏晋经学教学中讲说论难的记载非常多,如《经典释文·叙录》:“魏太常王肃,更述毛申郑,荆州刺史王基驳王肃申郑义,晋豫州刺史孙毓为《诗评》,评毛、郑、王肃三家异同,朋于王。徐州从事陈统难孙申郑。”通常经师讲,学生问,有时天子也会去主持经义论难。高贵乡公曹髦就曾幸太学,问诸儒《周易》、《尚书》义,博士淳于俊、庾峻等应答,辨析郑玄、王肃注异同。《隋志》记载《周易义疏》十九卷下就注明:“宋明帝集群臣讲”。又说:“梁又有《国子讲易录》六卷,宋明帝集群臣讲《易义疏》二十卷,齐永明国学讲《周易义疏》二十六卷。”

论难问答的文本记录不难理解,但多家不同的讲疏如何形式化地成为一种文本,其源则来自一种会集多家注的文本“集解”。也就是说,义疏的内容直接来源于经学教学过程中的辩难和讲说,但其形式则来自书面文本的集注。(这也是“疏不破注”原则之所有来。)皇侃《论语义疏序》:“侃今之讲,先通何集,若江集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其又别有通儒解释,于何集无妨者,亦引取为说,以示广闻也。”

义疏是为集解而疏,集解将各种传注与经文相合,是书面的文字会抄。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分经附传,聚集经传为之注解,并称之为集解。其他如李颙《集解尚书》、刘寔《集解春秋序》、范宁《春秋谷梁传记解》、谢万《集解孝经》、何晏《论语集解》、孙焯《论语集解》、江熙《论语集解》等。何晏《论语集解序》:“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杜预书参考了张苍、贾谊、尹咸、刘歆、郑众、贾逵、服虔、许惠卿、颖容诸家说,范宁书则参考了董仲舒、尹更始、刘向、许慎、郑玄、何休、谯周等汉魏诸家、郑嗣、徐乾、江熙、徐邈等门生故吏、范邵、范泰、范雍、范凯等兄弟子侄之说。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义疏内容含义之斑驳杂陈。义疏或称隐义,《梁书·处士传》胤傅说:“于卷背书之,谓为隐义。”大概讲堂上的论难讲说当时就记在《集解》

55牟润孙《论儒释两家之讲经与义疏》,《注史斋丛稿》,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

56尚永琪《六朝义疏的产生问题考略》,《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六辑,中华书局,2000年。

文本纸张的背面。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说:“按齐梁时何胤注书,于卷背书之,谓为隐义,背隐之义盖如此。由是推寻,则凡称音隐、音义隐之类,大抵皆从卷背录出,皆是前人隐而未发之义,当时别无书名,故即就本书加隐字以名之。”姚说略近其实,盖教学所用之经注文本,经师讲解,学生问答;以及疑难记诵之处,都记于书背,这就是隐义、隐音之来源。潘重规先生记巴黎所藏敦煌《毛诗训诂传》残卷(《伯》2669号),指出和伦敦所藏《斯》10号相类,所注之音都书于当字之背,“苟非敦煌卷子尚存天壤间,将终古不得其解矣。”57《隋书·经籍志》有《毛诗音隐》、《毛诗表隐》、《毛诗背隐义》、《毛诗隐义》,《经典释文·叙录》:“郑玄《诗谱》二卷,徐整畅,太叔裘隐”,大概就是这类最早记录的文本。

唐贞观年间撰修《五经正义》,意为取其正义,去其外义,根据其序文和本疏所引,是采南北朝数十家义疏之说,据一家为本,删其所短,博取诸家之长以补充,并间申己意。如《尚书》有蔡大宝、巢猗、费甝、顾彪、刘焯、刘炫等家而主刘炫。《毛诗》有全缓、何胤、舒瑗、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等而主刘焯、刘炫。《礼记》南有贺循、贺玚、庾蔚、崔灵恩、沈重宣、皇甫侃等,北有徐道明、李业兴、李宝鼎、侯聪、熊安生等,但当时仅见皇、熊二家,据皇氏以为本。因为科考所用,故经义必定于一尊,这也就是所谓“疏不破注”原则;南北朝诸家义疏,多求新意,所以删定其不守本注之说。其后,凡与正义所尊之注相违背之说,渐趋亡佚。《五经正义》成为科举时代士人读经以参加科举应试的标准读物。

57潘重规《敦煌毛诗故训传残卷题记》,《敦煌诗经卷子研究论文集》,香港新亚研究所,1970年。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 甲诗为酬答诗。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D。(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 字学方向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甲骨文诂林》(一、二、三、四)于省吾中华书局 《甲骨文金文释林》胡殿咸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甲骨学》王宇信上海人民出版社 《殷墟甲骨学》马如森上海大学出版社 《甲骨文字研究》商承祚天津古籍出版社 《殷墟书契解诂》吴其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金文选注释》洪家义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周金文选注》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中华书局 《简帛研究》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卜辞通纂》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罗振玉中华书局 《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古玺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编》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二、三、四)马承源文物出版社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7、8卷)科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汉代考古学概说》王仲殊中华书局 《三代考古》(一、二、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邹衡科学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读本》杨楠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中山大学出版社 《齐文字编》孙刚福建人民出版社 《战国文字编》汤馀惠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基础》蔡连章百家出版社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乙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中、下)王献唐齐鲁书社 《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文物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 《甲骨文字学纲要》赵城中华书局 《古陶文汇编》高明中华书局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精选3篇)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精选3篇)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试题,试题是命题者根据测试目标和测试事项编写出来的。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算得上好试题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用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多诵古人篇章。

唯读书是务。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试论出土文献对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 任课教师:张荣强教授 授课起止时间: 学生姓名:王玉珂 研究生院制

试论出土文献对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一、出土文献的历史学研究意义 李大钊在其《史学要论》中说:“历史学就是研究社会的变革的学问,即是研究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人类历史是建立在人类生产活动基础之上的人类自我完美的自然发展过程。历史学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的发展指明方向,而历史学为人类提供借鉴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客观真实性程度。所以史学是求真的学问。“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 1。“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对象有所不同。历史随时随地在发生,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消失,其客观性也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或者改变。历史认识涉及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客观的历史实际、历史资料、历史研究者。这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自然科学工作者可以对研究对象反复观察,重复实验,研究者能够直接观察研究对象。历史研究者所研究的历史过程不能重演,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研究者并不能亲眼看到客观的历史实际,他要认识历史实际,必须通过历史实际遗留下来的遗迹——史料来进行。也就是说,史料是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实际的中间介质。这就是历史研究比其他研究特殊的地方。传统史学的研究,多依据传世文献,因纸质文献不易保存,在流传过程中,受各种人为因素(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制约,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和变异。而考古获得的文字资料就不一样,它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古代原始遗存(也有极少数出土文物为后代仿前代的),因此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2。现代考古学产生、发展以来,不断发现的大量出土的文化遗存中的文献资料,为史学特别是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材料,为历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王国维在其《古史新证》中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 1 李大钊《史学要论》。 2 摘自张荣强讲义《出土文献研究导论——以简牍为中心》2012年2月13日。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31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慭慭:yìn yìn,谨慎小心的样子。阚:hǎn,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船载以入()驴不胜怒()技止此耳()乃去() 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10分) ①然: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 ②因:因跳踉大阚()罔不因势象形() ③耳:技止此耳()无丝竹之乱耳(耳朵) ④且:以为且噬已也()且焉置土石() ⑤益:益习其声()有所广益() 3、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心理活动: 动作: 作用: 8、指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至少2个)。(2分)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北京大学语言学院推荐 (英)The Categories(范畴):亚里士多德 (英)THE DEVIL’S DICTIONARY(魔鬼词典)-- AMBROSE BIERCE(阿姆布诺斯·比尔斯) (英)The Foolish Dictionary(愚蠢的词典)-- Gideon Wurdz(吉顿·伍兹) (英)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美]塞尔[Searle,J.R.] (英)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英]哈切(Hatch,E (英)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 (英)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英)当代语义理论指南--[美]拉宾(Lappin,S.)著 (英)德里达--诺利斯 (英)汉语方言的连续变化变调模式--陈渊泉 (英)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美]吉(Gee,J.P.)著 (英)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 (英)剑桥语言百科词典 (英)交际语言教学论 (英)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 (英)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美]斯科隆(Scbllon,R.)等著 (英)历史语言学 (英)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英)乔姆司基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英)人类语言学入门 (英)认知语言学入门 (英)社会语言学教程 (英)言语的萌发:语言的起源和进化 (英)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美]塞尔(Searle,J.R.)著 (英)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英)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英]利奇(Leech,G.N.)著 (英)语法化学说 (英)语料库语言学 (英)语料库语言学入门[新]肯尼迪(Kennedy,G.)著 (英)语言和人 (英)语言类型学与普通语法特征--Croft (英)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Sapir (英)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美]奥德林(Odlin,T.)著 (英)语言心理学[美]卡罗尔(Carroll,D.W.)著 (英)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言学教程--Radford (英)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英)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英)语言学入门[英]普尔(Poole,S.C.)著 (英)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四篇文言文语段复习题及答案

2018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四篇文言文语段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岳阳楼记》复习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耀一作:隐曜;淫雨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给加点字注音。 属( zhǔ)予作文以记之霏霏(fēi)冥冥(míng)霪(yín)雨 皓(hào)月心旷神怡(yí)宠辱偕(xié)忘潜行(qián)潇(xiāo)湘浩浩汤汤(shāng)谪(zhé)守朝晖(huī) 二、解释重点词。 1、百废具.(都)兴 2、横无际涯.(边) 3、朝晖.夕阴:(日光) 4、大观.:(景象) 5、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6、山岳潜.形(隐没) 7、薄.暮冥冥:(迫近) 8、不以.物喜,(因为) 9、翔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10、何极 ..(哪有穷尽) 11、樯倾楫摧.:(断折) 12、把.酒临风(持、执) 13、微.斯人(无、没有) 14、春和景.明(日光) 15、增其旧制.:(规模) 16、去.国怀乡(离开) 17、而或.(有时)长烟一.空(全) 18、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 ..). ..思想 19、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重点词: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惊,有“起”、“动”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原文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 文字学方向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中国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甲骨文诂林》(一、二、三、四)于省吾中华书局 《甲骨文金文释林》胡殿咸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甲骨学》王宇信上海人民出版社 《殷墟甲骨学》马如森上海大学出版社 《甲骨文字研究》商承祚天津古籍出版社 《殷墟书契解诂》吴其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金文选注释》洪家义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周金文选注》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中华书局 《简帛研究》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卜辞通纂》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罗振玉中华书局 《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古玺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编》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二、三、四)马承源文物出版社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7、8卷)科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汉代考古学概说》王仲殊中华书局 《三代考古》(一、二、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邹衡科学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读本》杨楠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中山大学出版社 《齐文字编》孙刚福建人民出版社 《战国文字编》汤馀惠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基础》蔡连章百家出版社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乙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中、下)王献唐齐鲁书社 《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文物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 《甲骨文字学纲要》赵城中华书局 《古陶文汇编》高明中华书局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 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向) 2.术未尽.也(穷尽) 3.先则恐逮于.臣(被) 4.夫.诱道争远(发语词)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黄鲁直敬重苏轼 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县②门③耳 2.翻译: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②安敢失其序哉? 。

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李学勤 “出土文献”这个词,最近十几年在学术界逐渐通行,其特点是与“传世文献”相对举。“传世文献”是指从古时传抄递印下来的文献,一般来说就是各种古籍,而“出土文献”指的是通过地下发掘得到的文献,属于考古文物的范围。“出土文献”如就广义来讲,时代跨度可以很长,甚至下及明清,但习惯上多偏重秦以前(或稍延到汉初)以古文字书写的材料,本文所论即采用这种狭义的解释。 出土文献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段落 中国学者历来对出土文献非常重视,但能对有关研究做出理论性探讨的,应首推王国维先生。大家知道,王国维1925年秋在清华讲授《古史新证》,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他所谓“纸上之材料”,即传世文献,“地下之材料”固然可包括各种考古文物,然而从他讲课中说“地下之材料仅有二种:(一)甲骨文字,(二)金文”,这些实际就是出土文献。通过以出土文献来印证补正传世文献,开辟研究中国古史的新途径,乃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真谛。 当然,在王国维的时代,出土文献的种类和数量都还有限,特别是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田野工作可以说尚未开始。这种工作能够大规模铺开,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出土文献大量发现,其繁多丰富,远出前人所能预想,这也就使遵循“二重证据法”研究中国古史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们要讨论的中国古史,不是漫无边际地从中国这块大地上人类的出现讲起,而主要是指中国文明由萌芽形成到其早期发展的历史。传统上一般认为中国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①吴保安,字永固,河北人,任遂州方义尉。其乡人郭仲翔,即元振注从侄也。仲翔有才学,元振欲成其名宦。 ②会南蛮作乱,以李蒙为姚州都督,帅师讨焉。蒙临行,辞元振。元振乃见仲翔,谓蒙曰:“弟之孤子,未有名宦。子姑将行,如破贼立功,某在政事,当接引之,俾其薄俸也。”蒙诺之。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 ③至蜀,保安寓书于仲翔曰:“幸共乡里,素未谋面,而心常慕仰。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是吾子丘山之恩,即保安铭镂之日。” ④仲翔得书,深感之,即言于李将军,召为管记。未至而蛮贼转逼,李将军至姚州,与战破之。乘胜深入,蛮覆而败之。李身死军没,仲翔为虏。蛮夷利汉财物,其没落者,皆通音耗,令其家赎之。保安既至姚州,适值军没,迟留未返。而仲翔于蛮中,致书于保安曰:“永固无恙。顷辱书未报,值大军已发。深入贼庭,果逢挠败。吾今在厄,力屈计穷。而蛮俗没留,许亲族往赎,求绢千匹。愿足下早报吾伯父。宜以时到,得赎吾还。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唯望足下耳。”时元振已卒,保安乃为报,许赎仲翔。乃倾其家,置绢千匹,赎之。 ⑤向二百日而仲翔至姚州,形状憔悴,殆非人也。方与保安相识,语相泣也。仲翔到家,辞亲凡十五年矣。后因勋至京,授蔚州录事参军,则迎亲到官。仲翔至蜀访保安,而保安与其妻皆卒。于是尽以家财二十万,厚葬保安,仍刻石颂美。仲翔亲庐其侧,行服三年,德保安不已。 (选自《新唐书?吴保安传》 【注】元振:郭元振,唐朝名将,宰相。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帅师讨焉帅:率领 B.俾其薄俸也俾:使,让 C.蛮覆而败之覆:遮盖 D.殆非人也殆:几乎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即堂兄弟的儿子。 B.孤子:即孤儿,少年丧父者或幼无父母者。 C.乡曲:思乡的曲子,如《杨柳曲》《梅花落》等。 D.鞭弭:马鞭和弓;执鞭弭,意指在部队建功立业。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4分) (2)仲翔亲庐其侧,行服三年,德保安不已。(4分) 9.结合全文,概括两件感恩回报的事情。(4分)

12篇文言文强化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强化训练 五柳先生传 一、基础知识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造.饮辄尽 _______________ (2) 兹若人之俦.乎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既.醉而退(5) 欣然 ..忘食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内容理解: 3、从文中看,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是: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请概括指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6、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送东阳马生序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未尝稍降辞色 ..( )( ) (2)援.疑质.理( ) ()(3)右备容臭.( ) (4)执经叩.问() ( 5)四支.僵劲不能动() (6)同舍生皆被.绮绣()2.翻译下列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3.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② 醉翁亭记

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从秦简里的“赀”字看秦社会 内容提要 本文从出土秦简里的一个频繁用字“赀”,分析战国末期和秦初的某种法律现象,这就是大量地赀罚老百姓,为了战争和宫陵工程而榨取物资与劳动力。 关键词:秦简、赀,甲,盾 提纲:(为便于屏幕阅读时了解文章概貌,这是屏幕阅读方式的试验) 1. 《说文解字》里的“赀”字 2.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赀”是个专题高频字 3. 秦国货币与劳役工量的等价数据探求 4. 秦陵近年出土的石铠甲 5. 秦简以外的秦国“赀”字 1. 《说文解字》里的“赀”字 2005-06笔者对汉字集里的“贝”部汉字作专题讨论时,读到了《说文解字·貝部》里有个“赀”字,《说文》解释为:“小罚,以财自赎也,从贝此声。汉律:民不繇赀钱二十二。”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使用较少,《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集里未收录。《新华字典》里列了两个义项,①(作为动词字)计量,多用在否定场合:所费不赀,不可赀计;②同“资”字的财物、钱财之意。 为了某种特定的究竟的目的,促使着笔者要搞清楚这个“赀”字在汉语历史里的使用(演变)情况,于是求教于《汉语大字典》。在这部经典里,“赀”字一共罗列了六个义项:①罚缴(财物)。引用了云梦秦简里的两条例文(详见后文讨论)。②汉代指对未成年人所征的口户钱,魏晋南北朝时指按户征收绢绵等实物的户调。引用了《说文》“赀”字下的汉律条文。③通“资”,财货。《玉篇·貝部》对“赀”字的解释已更变为:“赀,财也,货也。”……《明史·徐光启传》:“盖棺之日,囊无余赀。”④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管子·山权数》:“之龟为无赀”。……⑤价,价格。《管子·乘马数》:“布织财物,皆立其赀。”《晏子春秋·外篇二十五》:“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⑥匈奴对奴婢的称呼。《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论》注:“匈奴名奴婢为赀。” 由此看来,把“赀”字当作“责罚”、“处罚”的意识,在先秦古代以及秦之后,都不是这个字的主要义项,除了秦律之外,其它先秦古文献里没有把“赀”首先当作“处罚“的字义。(当然,不排除《汉语大字典》的编者们在找到了秦律古文献里的例句后,就不再搜寻其它例证。虽然《汉语大字典》对字的初形努力上溯到最远,然而对字的每一义项的使用例证,不一定负有追根溯源找到最先的“辞源”学责。) 2.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赀”是个专题高频字 近日查阅秦代资料,却在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法律条文里反复地见到这个“赀”字。秦律里,有好些地方使用着“赀”的处罚手段,兹摘录一些如下,希冀借纷斑而窥全豹。 ①对于职务失职给予“赀”的处罚。《除吏律》:“任废官者为吏,赀二甲。”所谓“废官”,就是因犯事而革除了官爵的人,任用废官,被认为是失职,要受处罚。《秦律杂抄》:“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效律》:“官府臧(藏)皮革,数炀风之。有蠹突者,赀官啬夫一甲。” ②对于干活加工质量超限不合要求的,赀罚。《效律》规定:“衡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秦律杂抄》:“除士吏,发弩啬夫不如律,及发弩射不中,尉赀二甲。发弩啬夫射不中,赀二甲。免啬夫任之。” ③对于规定的“物勒工名”,没有作好的处罚。《效律》:“公器不久(记)刻者,官啬夫赀一盾。”上交政府的制成品,没有标刻施工记号的,啬夫这一级的吏员要受罚;标错了,也要挨罚。《效律》:“器职(识)耳不当籍者,大者赀官啬夫一盾,小者除。”

民俗学书目300余种

民俗学书目300余种 民俗学书目300种 1、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 作者:周星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价¥21 元 2、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丛书——立春风俗考作者:简涛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价¥21 元 3. 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人们 作者:费宏达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22 元 4. 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弟兄们作者:费宏亮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22 元 5、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女人们作者:费宏达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18 元 6. 中国民俗剪纸图集 作者:潘鲁生出版社:工艺美术出版社 价¥55 元 7. 中华民俗艺术精粹丛书——淮阳泥泥狗作者:倪宝诚出版社:黑龙美术出版社 价¥35 元 8. 中华民俗艺术精粹丛书——云南纸马

作者:高金龙出版社:黑龙美术出版社 价¥35 元 9. 民俗学概论 作者:陶立璠出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价¥2元 10、广州民俗 作者:刘志文出版: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价¥16元 11.经济民俗学 作者:何学威出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价¥25元 12.红山峪村民俗志 作者:田传江出版: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价¥46、8元 13.鼓灵 作者:邓启耀出版:江西教育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 价¥16、5元 14. 系列图集——.老照片(民俗风光) (精装)作者: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价¥120 元 15.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 作者:仲富兰出版社:浙人 出版日期:98-1-1 价¥35 元 16. 性格与人生民俗与人生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 1.《王昭君出汉宫》原文翻译及练习题(含答案)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 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王明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明君充当出行。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但是王明君的名字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明君就去了。 【参考答案】 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画工 4.报出。 2.文言文《商於子驾豕》原文翻译及练习题(含答案)

出土文献重文号用法新探

出土文献重文用法新探 (首发) 杨锡全 (西南大学文献所08级硕士) 摘要:通过考察,发现在出土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相异于传统定义的重文用法,此种重文用法重文号重复代替的不是符号前面的文字,而是上文中出现过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承上重文”。这种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出土文献材料。 关键词:出土文献重文重文号承前重文承上重文 字、词、句重复叠用,重出者用省略符号表示之,此种文法学界称之为“重文”,用以表示代替文字的符号称为“重文号”,或称“重文符”、“叠字(词、句)符”。①重文用法肇端于上古,中经秦汉,又历中古,在出土文献尤其敦煌及简帛文献中大量存在。重文号是一种非文字性的书写符号,但有指示替代文字的作用。其位置在上一字、词或句子的下一字格右边,或者正中。关于重文符号的书写形式可参郭在贻、黄征、张涌泉三位先生的《敦煌写本书写特例发微》一文,这里不作赘述(见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编《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年版)。 出土文献中的重文可以是单字重文、单个词重文,或是整句重文。其共同特征是重文号紧随它所重复的文字出现。此种重文可以称之为“承前重文”。考察发现,除了此种“承前重文”,出土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重文形式,即重文号代替的文字不是符号前面的文字,而是上文中出现过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承上重文”。基于此,使得我们对重文用法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承前重文”的用法,学者多有论述,本文从略。我们主要探讨“承上重文”的用法,并以此对简帛文献中个别至今存在争议的重文用法作粗浅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承上重文” 考察发现,在出土简帛及敦煌、吐鲁番文书等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相异于传①张涌泉《敦煌写本重文号研究》,《文史》(第1辑),中华书局,2010年。

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小古文阅读训练一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择句子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聚集。 B. 公欣然.曰然:样子 C.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为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如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 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跟儿子、女儿在一起谈论诗文。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比作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C.俄而雪骤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D . 公大笑乐翻译:谢太傅大笑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3.关于“兄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的伯伯就是谢太傅;B.她的父亲叫谢无奕;C.她的丈夫是左将军王凝之 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是() A.期待B.期望C.一起D.约定

2. “元方时年七岁”中“时”的意思正确的是() A.当时B.时候C.时间D.时期 3.“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是() A.理睬B.顾虑C.回头看D.照顾 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 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朗读下面这句话的正确停顿是()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5.这则小古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A.待人有礼貌B.做人要守信C.说话要有理D.知错要改正 小古文阅读训练二 (三)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面带点字解释有有误的一项是(B) A.天雨墙坏雨:下雨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 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 2.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B)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30种2009年10月修订 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2、《语文常谈》吕叔湘 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 4、《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 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 6、《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 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 8、《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9、《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 10、《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11、《汉语语法学》张斌 12、《汉语语法入门》马庆株 1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 14、《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 15、《语义论》石安石 16、《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之 17、《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18、《古汉语通论》(《蒋礼鸿文集》)蒋礼鸿 19、《训诂学原理》王宁 20、《训诂学概论》方一新 2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

2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23、《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24、《中国修辞学》杨树达 25、《〈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26、《说文释例》 [清]王筠 2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 28、《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 29、《训诂丛稿》(《郭在贻文集》)郭在贻 30、《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王力 研究生阅读、写作初步建议(09) 壹、阅读 一、文献文本:文献阅读的目的是增强语感,储存语料,了解语言面貌;精读(即参考注释,字句无窒碍)阅读量10-15万字(不包括注释),泛读(即不一定参考注释,基本理解)阅读量20-30万字;下列书目大致按难易排序,可以二选一(史书部头大,可以选读)。 1、《世说新语》/《坛经》 2、《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 3、《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 4、《论语》/《孟子》(杨伯峻译注) 5、《史记》/《汉书》(传记部分) 6、《庄子》(陈鼓应今注今译)/《荀子》(王先谦集解) 7、《诗经》选读(100篇以上)/《左传》选读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遇负杖入保者息”郑玄注语析疑 (首发) 侯乃峰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后 《礼记?檀弓下》有如下一段话: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童)汪踦往,皆死焉。 这段文字本身甚为浅显,意思也很容易理解。然而郑玄在注“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时说:“遇,见也。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保,县邑小城。”对郑玄这句注语的理解却存在着不同意见。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选有此文,对“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注解说: 负杖,把杖(扁担之类)放在颈上,两手扶着,等于今天的横挑。保,城堡,后来写作“堡”。息,歇息。当时战事很紧,鲁军不利,人们逃避齐军,走累了,所以负杖入堡休息。1 可以看出,这段注解其实相当于郑注的白话翻译。然而对于郑玄的注语,裘锡圭先生表示怀疑。其文曰: 疲倦休息,怎么会“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呢?郑说难信。此文“负杖”似与“杖负”同意,就是拄杖而负物的意思。当时鲁国民穷役重,为公家负物的服役者力不能胜,拄杖而行,所以公叔禺人见之而有“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之叹。2 两种理解的分歧很大。但我们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郑注本意有出入。细读

原文,“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遇到……(什么人)在休息”。再看郑注,“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一句的主干正是“见……休息者”,意即“见到如何休息的人”,与原文密合无间,则郑注所说的是休息之情态无疑。看《古代汉语》的理解,以为是“横挑”,则“入保者”在休息时当然是放下挑子,而不会把挑子放在颈上休息,故此理解与郑注本意不合。裘先生一方面以为原文“负杖”是“拄杖而负物”,此种理解若是作为“负杖入保者”行走时的情形无疑是正确的(但并非郑玄注语所说的休息之情态)。另一方面,此说又准确抓住了郑注的句子主干,以为郑玄注语所说是“疲倦休息”之情态,但裘先生似乎是将郑注“加其杖颈上”理解为“加其杖(于)颈上”,遂以为郑注错误而撇开不论。 郑注其实不误。既然“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公叔禺人见到“负杖入保者”时,他们正在休息,而郑注所云正是“负杖入保者”休息时的情形。裘先生将“负杖”理解为“拄杖而负物”是可信的,之所以对郑注生疑,想是未曾见过山区居民“拄杖而负物”者休息时的情形。笔者在童年时曾听村中老者讲述过一段往事:在清末民初,村中(在鲁东南)有一群背盐人,经常到江苏东海县靠海的煮盐人家去背盐。因为两地中间有座山,道路坎坷,无法用车辆运输。每个背盐人都持有一根特制的半人多高的棍子,上端有个天然长成的近似于“丫”字形的树杈,平时走路拿在手中当作拄杖用,以节省脚力。在他们背盐回来的路上走累了需要歇息时,就把手中的拄杖竖直放在地上,把背上的盐袋搭在拄杖上的“丫”字形树杈中间。这样一来,盐袋的重量几乎全部落在了拄杖上,背盐人就可以乘机松口气,休息一下。短暂歇息时不能把盐袋放到地上,也不能坐下,因为盐袋很沉重,是绑缚在身上的,放下去再背上很麻烦,坐下去再起来也很费劲。同时,因为盐袋的质量不好,如果用没有“丫”字形树杈的直棍子做拄杖,那么在如此休息时直棍子上端就有可能戳破盐袋。又因为休息时盐袋的全部重量几乎都落在拄杖上,而拄杖下端仅一个支点,重心不稳,而且休息时背盐人的双手是空闲的,为防止拄杖和盐袋歪倒,所以要用两手抄后扶持住拄杖。 笔者幼年时乍闻此事,对村中这群背盐人想出的这个办法很是佩服。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逐渐接触到更多类似的情形,认识开始改变。比如,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