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该文介绍了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并对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程和成果进行了概述,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教育生态学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关键词:生态学应用;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利用多门学科的优势,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正体现了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趋势。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教育规律就成为一种新的视角。本文希望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的概述,使人们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并吸取已取得的经验,找出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深入开展教育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生态学”源于希腊文,最早是索罗在1858年提出的。就其本意而言,生态学是“研究住所”的学问。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下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现在,对生态学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r¨。20世纪初,生态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此后,其在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2个领域发展迅速。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在其所著的《社会学科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的概念,标志着人们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开始。1935年,英国学者比尤斯的《人类生态学》问世。在这以后,不仅有关人类生态学的著作日渐丰富,“社会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的概念也相继问世。到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已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踏上了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新道路。生态系统的含义也逐步广义化,不但指生物学方面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二、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在《论语阳货》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言论说明,他当时已经意识到环境因素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孟子(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在《孟子滕文公》中强调的“后稷教民稼墙,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以及“孟母三迁”的典故,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教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在古希腊,柏拉图(公元前427年一公元前347年)提出:“为身体的健康而实施体育,为灵魂的美善而实施音乐教育。音乐贵在能抒发豪迈的情感,培养勇敢的德行,摒弃萎靡哀叹的歌曲。”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一公元前322年)于公元前335年创设了利森学院,聚集门生在绿荫树下讲学。这与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兴起的学园计划类似。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维多利诺、拉伯雷和田蒙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最先表达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主张儿童通过观察、游戏和劳动等来理解事物并获取经验。裴斯泰洛也主张教学必须以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来开展,强调多感官学习的重要性。近代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应注重实物教学,提出了直观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体现了生态学精神。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阐述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原理和态度迁移,以及教学方法中的发现法。这些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论著和观点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生态的观念[2]。三、国外的教育生态学研究(一)国外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概述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源于对人类行为的生态学研究,教育者开始关注学校环境与个体的关系,但那时万方数据还没有自觉地运用“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布泽曼等人试图建立“教育环境学”,以研究教育与各种宏观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期,德国出现了关于环境教育、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在英美,关于学校环境的研究有韦德的《作为学生环境一部分的中学测量》(1935),主要是对学校管理、教师、学生、物理环境、教材、教学手段与方法等要素的评价;在日本,有学者细谷俊夫的《教育环境学》,论述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对教育的影响。1959—1965年,密西根大学建筑研究实验室进行了著名的学校物理环境研究。20世纪70—80年代,沃

尔伯格和弗雷泽对教育环境这个领域进行了研究;同时,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组织了国际比较研究,金与马兰斯于1979年出版的《物理环境与学习过程:近期研究纵览》,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库克利夫妇则采用元分析技术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关于学校环境(教育环境、课堂环境)的研究是教育生态学研究中较为丰富和成熟的领域‘3|。“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是在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其《教学社会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由堪萨斯大学的巴克和赖特主持的密德威斯特心理学现场研究所是当时对人类行为进行生态学研究的中心。1966年,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但不少学者认为,“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于1976年首先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康奈尔大学的布朗弗布伦纳沿着这一路线继续前行,并试图建立一门“人类发展生态学”。而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在其《学校生态学》(1977)中独树一帜,以研究教育资源的分布为主旨;同时,埃格尔斯顿还注意到,生态学所关注的是有机体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此外,一些学者则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展开探讨,如费恩的《公立学校的生态学》(1971)、坦纳的《生态学、环境与教育》(1974)、沙利文的《未来:人类生态学与教育》(1975)等。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不仅更加宽广,而且向纵深方向发展。华盛顿大学的古德莱德侧重于微观的学校生态学研究,首次提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观点,其目的在于从管理的角度人手,统筹各种生态因子,以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学家鲍尔斯也对微观的课堂生态以及宏观的教育、文化、生态危机等教育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颇不一致,但都强调生态学的基本精神——综合、联系、平衡;研究的内容主要侧重于3个方面——微观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因子生态学、宏观教育生态学[4]。(二)影响重大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成果1.阿什比的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1966年,阿什比与历史学家玛丽?安德森合著的《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的生态学研究》一书,是阐述阿什比高等教育生态学思想的主要著作。其核心是关于热带英语系国家大学教育的历史和思想的分析,且特别关注英国教育政策的革新。阿什比围绕“适应”这一主题,从生态学的视角对英国、印度和非洲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阐述了殖民地大学的移植与进化经历了一个类似生物的“生”与“长”的过程,而且同样要遵循生态学的“拓适原理”,从而引发了大学诸多方面的改革。同时,阿什比还现实地分析了英国的高等教育在输出到印度、非洲后,在教育体制、文化差异、观念冲突、课程设置等方面所遭到的本土文化和观念的抵制。因此,他认为,“大学构造必须使他们自身适应变化的大学环境”L5J。2.克雷明的教育生态学思想1976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在其所著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探讨了教育生态学问题。1978年9月,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庆祝斯德哥尔摩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大会上,克雷明作了题为《教育生态学中的变革:学校和其他教育者》的演讲,进一步阐明了他对教育生态学的见解。他认为,“生态学的概念是有用的,因为它强调联以后课程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例如,高夫从生态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课程范式的更新”问题。在课程的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高夫的《从认识论到生态政治学:课程范式的更新》;奥尔在探索现代教育观点与生态危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加强“生态素养”;约翰?米勒以整体观和内、外联系观建构的“整体课程”;斯拉特瑞注意到的课堂生态问题,并研究和实践了课堂“生态模式”的转变;鲍尔斯和弗林德斯倡导的把以生态为重点的、全局性的问题融入到后现代的教育中去[6],等等。四、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一)教育生态学著作的出版情况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方炳林先生率先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并著成《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于是,台湾师范大学成为较早进行教育生态学研究和教学的大学。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还出版了李聪明所著的《教育生态学导论》。该书针对台湾教育的现实,

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对各种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我国大陆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吴鼎福先生是较早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的研究者。1990年出版的吴鼎福和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大陆第一本教育生态学专著。该书从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人手,对教育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行为生态、演替与演化、评估、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由于作者本人有较深厚的生态学知识基础,所以该书借用了不少生态学理论、概念和术语,生态学的色彩较浓厚。此后,任凯等人所著的《教育生态学》借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较深入地分析了一些教育现象,但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所著的《教育生态学》,在前面各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在学科体系建构方面,力图从文化、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的角度来阐述教育生态,并引用了大量国外的研究成果,还用比较研究法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类比;但是,由于引用角度的问题,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的紧密性。此外,王忠武在学术专著《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中的“教育创新论”一章,对如何实现教育系统生态平衡问题进行了论述,对“教育生态”、“教育生态平衡”等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和概括了实现和保持教育生态平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二)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学术期刊刊登了大量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论文。王丽琴在《生态化教育,必要的乌托邦——21世纪教育哲学前瞻》一文中,从生态文化与生态化教育、生态化的教育哲学构想、生态化教育在中国等方面,对生态教育进行了论述。方然在《教育生态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一文中,从教育生态建构的基本理论范畴和教育生态建设与培育的实践方向等方面,论述了教育中的“智能生态圈”、“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理节律”和“教育生态位”;在《教育生态失衡与调控的微观思考》一文中,通过对调查资料和亲身体验进行分析,阐述了基础教育生态链细节失衡的种种表现。同时,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生态进行了论述。张忠福在《基础教育生态的建设与培育》一文中提出,要树立教育生态意识,破除狭隘的学校教育观念,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虞纪忠在《建设教育生态环境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文中指出,教育的生态环境就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存在产生制约和控制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李荣德、魏永广等人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的生态学探索》一文中,讨论了我国高等教育应具有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还特别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规律,从生态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陈清硕在《教育人类生态学刍议》一文中指出,教育人类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规律及其控制途径的科学,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生态学中的“边沿效应”高活力论,要求受教育者具有知识整体化、综合化的观念并使自己能得到全面发展。刘克汉的《教育生态学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则根据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等基本原理,对目前我国中小学实施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素质教育应摆脱限制因子的束缚,调整师资队伍分布。于忠辉在《论教育生态平衡与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环境。马纯艳、李维典的《论生态学观点与现代教育》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把学校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强调“群体”、“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及“平衡和谐”思想;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强调重视和突出整体功能。田真、吴明放的《浅析教育的生态环境》探讨了关于教育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多元的、多维性环境,并阐述了教育生态的层次结构。(三)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在我国台湾,最早成立了专门从事教育生态研究的研究所。其目的是了解教育生态环境中的人与事的特征,并探讨其彼此间的关系,从而对教育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同时,从全面性、系统性、超越性、整体性出发,进行教育生态研究,从而对教育事务有更深入的

剖析。其研究对象包括师生和家长,研究内容包括师生和家长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此外,我们大陆的一些学校对生态教育开展了课题立项研究。例如,广东珠海市拱北中学的王卫国先生主持的“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课题研究,结合实际,从“教育生态环境”与“学生自我发展”的关系人手,在教育生态环境对学生自我发展的影响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这2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试图最终建立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和学生自我发展目标。课题组认为,教育生态环境目标建设应包括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社区政府机构、其他事业和企业单位应支持和协助学校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建立家长委员会以及校际合作、联谊关系,通过校社(区)合作、校企合作、家校合作和校校合作,促进学校与社区的社会环境和谐互动、协调发展,从而为学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五、新形势下教育生态学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方向应将生态学的运用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发展的远景紧密结合起来,着重关注以下方面的研究。(1)进一步加强生态学原理在分析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方面的运用;(2)确定教育生态学独特的研究领域,使其得到系统、健康、稳定的发展;(3)确定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体系,即如何科学、系统地将教育的个体生态、教育的群体生态和教育的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和扩展,以及将宏观和微观有机地结合;如何将教育与其所在的生态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融人到教育的个体生态、教育的群体生态和教育的生态系统中去;(4)全面、系统地研究影响教育的生态因子,并且明确各生态因子是如何作用于教育的,从而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参考文献[1]麦肯齐,鲍尔,弗迪.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1):123—124.[5]刘延云.阿什比的大学移植观浅析——读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3):100—101.[6]范国睿.美英教育生态学研究评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84—86.(责任编辑张仕固)

细胞研究进展概述

细胞研究进展概述——干细胞技术 20092358 谢芬霏16120901 生物技术 摘要:干细胞是人体及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项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的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的研究也成为了生命科学的热点,本篇就几个干细胞的研究方向的进展展开一些介绍。 关键词:干细胞;多能性;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引言: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 stem cell)。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干细胞的形态上具有共性,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体积小,核相对较大,细胞核多为常染色质,并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胚胎干细胞(Embrtibuc stem cell)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而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干细胞或单能干细胞。据最新研究发现,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为干细胞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在胚胎的发生发育中,单个受精卵可以分裂发育为多细胞的组织或器官。在成年动物中,正常的生理代谢或病理损伤也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修复再生。胚胎的分化形成和成体组织的再生是干细胞进一步分化的结果。胚胎干细胞是全能的,具有分化为几乎全部组织和器官的能力,而成体组织或器官内的干细胞一般认为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1 胚胎干细胞 1.1 胚胎干细胞的概念和生理学特性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胚胎干细胞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层细胞团(Inner Cell Mass)的细胞即为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为体内所有组织的能力。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有:①全能性,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 胚胎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机体的任何组织细胞。全能性的标志是细胞表面有胚胎抗原和Oct4蛋白【1】。②无限增殖性。胚胎干细胞在体外适宜条件下, 能在未分化状态下无限增殖。③胚胎干细胞具有种系传递的功能。④胚胎干细胞易于进行基因改造操作。⑤细胚胎干胞保留了正常二倍体的性质且核型正常。早在1970年Martin Evans已从小鼠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2】,而人的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直到最近才获得成功。进一步说,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研究和利用ES细胞是当前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ES细胞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畸胎瘤干细胞(EC细胞)的发现开始了ES细胞的生物学研究历程。目前许多研究工作都是以小鼠ES细胞为研究对象展开的,如:德美医学小组在去年成功的向试验鼠体内移植了由ES细胞培养出的神经胶质细胞。此后,密苏里的研究人员通过鼠胚细胞移植技术,使瘫痪的猫恢复了部分肢体活动能力。随着ES细胞的研究日益深入,生命科学家对人类ES细胞的了解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98年末,两个研究小组成功的培养出人类ES细胞,保持了ES细胞分化为各种体细胞的全能性。这样就使科学家利用人类ES细胞治疗各种疾病成为可能。然而,人类ES 细胞的研究工作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很大争议,出于社会伦理学方面的原因,有些国家甚至明令禁止进行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综 合 一、高校奖学金的定义 学界对于奖学金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奖学金和助学金是不同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奖学金属于助学金的一种。张丽芳和肖国超在《高校奖学金的合理评定发放研究》中指出,所谓的高校学生奖学金是高校自身、政府、团体或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的奖学金。奖学金不同于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奖优,而助学金、贷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助贫;伍力、黄权标在《中美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认为,奖学金也指助学金,设立的目的是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这两种观点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二、高校奖学金的分类 高校奖学金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吴春娥、王林清在《关于高校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的研究》中,把高校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综合奖学金、企业设立的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以及单向奖学金;纪佳妮在《论高校奖学金的奖与罚》中指出,高校奖学金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国家奖学金、各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和社会各界设立的奖学金。各高校自己设立的奖学金大致又分为校级奖学金、院级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特长奖学金。对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奖学金进行分类,笔者赞同上述第二种分类方法。 三、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含义 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制度包含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欧阳曦、李宇红和欧阳球林在《高校奖学金制度合理性的浅见与探讨》中指出,奖学金制度作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励的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校奖学金制度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把学者们的观点综合起来,把高校奖学金制度定义为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激励的制度,它主要包括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在各类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四、高校奖学金作用的研究 对于我国现行高校奖学金的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从诸多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奖学金作用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笔者也很赞同他们对于奖学金具有激励、导向和资助三大功能的观点。 五、高校奖学金制度的研究现状 1.对于奖学金制度的现状的研究 (1)高校奖学金设置的研究。杨晓雷在《高校奖学金工作“项目化”的设想》一文中认为,美国的奖学金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对优秀清贫者的奖学金、对学业优良者奖学金和“限制性”奖学金(它要求接受奖学金的学生所学习的领域与提供奖学金的组织有特殊关系)。潘俊宇在《中外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指出,我国的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还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研究生奖学金等。学界对于奖学金设置的观点非常多,而且观点各异,笔者通过阅读各类文献资料,结合学者们的不同观点,认为奖学金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二是各高等院校自己设置的奖学金,包括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其中综合奖学金又分为校系两级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得出的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包括文艺特长奖学金等某一方面的奖学金。三是社会奖学金,包括企业、组织或个人在高校中设立的奖学金。 (2)高校奖学金评定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冯变英、李霞在《奖学金计算方法的改进》一文,指出了奖学金评定中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将学习成绩的标准化处理以确定奖学金的归属。徐永生在《对我院学生奖学金评定方法的改革研究》一文,提出正态分布理论,采用标准总分方法,对该院奖学金的评定方法进行改进,使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工作更趋于科学化、定量化。以上种种研究表明,奖学金评定方法和评价体系趋势朝着自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注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高校奖学金发放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出,奖学金的发放制度是奖学金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将发放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的发放是奖学金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把奖学金发放工作的宣传制度化。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得知学者们都认为高校对于讲学金发放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奖学金发放环节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完善不仅要解决奖学金的设置、评定等普遍关注的问题,还应把奖学金的发放正式纳入奖学金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奖学金制度。 2.对于奖学金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1)对于奖学金奖项设置存在问题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认为,奖学金的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邓亮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187

教育生态学在幼儿园生态式主题活动中的运用

教育生态学在幼儿园生态式主题活动中的运用江苏省扬州市机关第三幼儿园扬州225009 【摘要】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教育最初阶段的幼儿教育,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链,主题活动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形式,我们要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开展生态式主题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Abstract】Education bionomics, is one new subject and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by the teaching staff. The infant education, as the first period of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zoology chain in the education bionomics system and the subject activity is the basic education form of the infants’ school, so we should apply the idea of education bionomics to develop the zoology subject activity to advance infants’genera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words】Education bionomics Subject activity about bionomics General development 近年来,我们从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这个角度,开展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旨在增强幼儿环保意识、培养幼儿生态习惯,同时,我们又将目光聚焦在教育的生态行为上,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树立生态理念、构建生态课堂,开展生态式主题教育活动。 1.教育生态学与生态式主题活动。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我国学者范国睿在《教育生态学》中指出: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是研究教育生态系统与各种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科学。它尤其侧重于考察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教育生态系统和作为教育生态主题的人的影响。 生态式主题活动是指在教育生态学的指导下,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各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与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教育生态学理念与生态式主题活动。在生态式主题活动中,我们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对生态式主题活动有何指导意义,怎样将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渗透于生态式主题活动中,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2.1 联系与整合。克雷名认为:教育生态学强调联系,就是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以及与维持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

piRNA研究进展概述

PiRNA 研究进展 非编码小RNA在正常的生物学过程和人类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Esteller, M et al., 2011),主要包括microRNAs(miRNA)、short-interfering RNAs (siRNA)和PIWI-interacting RNAs(piRNA)。piRNA的发现得益于PIWI蛋白家族的研究,这种蛋白是动物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目前,保守估计真核生物基因组上大约具有20,000个piRNA(Moyano, M et al., 2015)。piRNA首次在果蝇的睾丸中被鉴定为一种新的长的siRNA( long siRNA),可以沉默位于果蝇X染色体上的多拷贝基因Stellate (Arvain et al, 2001)。后因与Argonaute蛋白家族亚族PIWI相结合发挥作用而得名,由Arvain等采用层析柱法从小鼠睾丸细胞中分离得到(Arvain et al, 2006)。 PiRNA是一类片段大小在26-31nt单链小RNA,大部分集中在29-30nt,5’端具有强烈的单磷酸尿嘧啶核苷酸倾向性,3’端(2?-O- methyl)进行了甲基化修饰(Kirino et al., 2007)(Fig 1)。 Fig 1 structure of piRNA piRNA 生成机制研究进展 已研究的大部分物种中,基因组上散在分布的基因座产生了绝大部分的piRNA,这些基因座被称为piRNA簇(piRNA cluster)。PiRNA 簇根据能否从基因组上的两条链或一条链产生piRNA而分为双链簇和单链簇。单链簇piRNA 是分布最广泛的也是默认的类型。单链簇转录生成piRNA前体与经典的转录途径事实上是难以区分的,基于二者都具有以下几个转录特点:(1)启动子区域都有H3K4me2 (histon 3 lysin 4 dimethylation )标志;(2)转录由RNA聚合酶Ⅱ

多囊肾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14Callis L,Vila A,Nieto J,et al.Effect of cyclosporine A on protein2 uria in patients with Alport syndrome.Pediatr Nephrol,1992,6: 140-144. 15Callis L,Vila A,Carrera M,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cy2 closporine A in Alport syndrome.K idney Int,1999,55:1051- 1056. 16Charbit M,Dechaux M,G agnadoux MF,et al.Cyclosporine A therapy in Alport syndrome.Pediatr Nephrol,2004,19:64. 17Chen D,Jefferson B,Harvey S J,et al.Cyclosporine A slows the progressive renal disease of Alport syndrome(X-linked hereditary nephritis):results from a canine model.J Am Soc Nephrol,2003, 14:690-698. 18Clifford EK.Familial hematuria due to typeⅣcollagen mutations: Alport syndrome and thin basement membrane nephropathy.Cur2 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2004,16:177-181. 19Clifford EK.Familial hematurias: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n′t.Pediatr Nephrol,2005,20:1027-1035. (收稿日期:2006202228)多囊肾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李林 梅长林 人类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 KD)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一种酷似多囊肾病的疾病。1856年Bristowe 在伦敦病理学会上首次报道了1例囊性肾病合并囊性肝病的病例。直到近几十年,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发展,人们才逐渐对多囊肾病有了科学的认识。 ADP KD是一种以双肾出现无数液性囊泡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发病率为1/1000~1/400,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我国有150万~300万患者。60岁时,50%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1]。ADP KD致病基因主要有两个,为P KD1和P KD2,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被克隆[2-3]。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监测疾病进展的敏感方法,亦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随着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现对当前ADP KD诊断及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一概述。 一、诊断 ADP KD传统的诊断方法是结合家族遗传史,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方法确诊。而在患者出现症状、体征之前无法诊断,造成了治疗时机的延误。近年来逐渐成熟的分子诊断弥补了这一缺陷,实现了症状前和产前诊断;而影像学诊断也逐渐由单一确诊作用向监测疾病进展、预测疾病预后方向发展。诊断方法的进步使早诊断、早治疗及改善疾病预后 作者单位: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成为可能。 (一)分子诊断 1985年Reeders等[4]采用基因连锁的方法成功地诊断了ADP KD,开创了分子诊断多囊肾病的先河。目前分子诊断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基因连锁分析:自1985年首次采用基因连锁分析将多囊肾病1基因定位于第16号染色体以来,国内外先后开展了基因连锁分析诊断ADP KD的工作。目前发现的与多囊肾病1基因连锁的微卫星遗传标记有:SM6、SM7、CW2、CW4、AC 2.5、KG8、SⅢ6等。新近使用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技术使基因连锁分析更精确、检出率更高。基因连锁分析方法虽简便易行,但缺点是患者家族中至少要有其他2例患者提供DNA样本,父母必须是杂合子。 2.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SSCP)是指人染色体基因组DNA中的单个核苷酸突变,引起突变前后DNA在变性条件下形成的单链在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由于碱基三维构象不同,导致迁移速度出现差异的检测方法。ADP KD患者体内存在多个多囊肾基因突变,利用SSCP分析技术相对简单,可以灵敏地揭示发生在150~200bp DNA上的点突变,对单个位点变异所致的致病基因突变检出率高。然而,由于多囊肾致病基因的一致性和突变位点不固定性,SSCP检测方法仍有5%~30%的漏检率。 3.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是利用离子对反向液相色谱技术,通过

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暂行规定 为了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根据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特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至少一篇专业文献综述(论文)。现对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课程设置及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为必修,记1学分,每篇文献综述要求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1篇(民语言学生不作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文,其他专业学生可用中文完成。 二、文献检索 科技文献种类繁多,有著作、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会议文献等原始文献,也有在此基础上经整理、加工、压缩、提炼后编制成的各种检索工具,如书目、题录、索引、文摘、百科、手册、年鉴和名录等。本科生在撰写专业文献综述之前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要求是: 1、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检索法和间接检索法; 2、了解常用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索引、文摘、书目、年鉴等; 3、了解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各种科技文献的名称、种类和级别

等。 4、检索后要列出检索结果,并作为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 三、专业文献综述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应论述某一主题提出的原因及主要历史背景、当前进展情况、各种观点及评述、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要求文献综述必须要有论点,要有有见地的分析对比,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 (二)步骤 1、选择题目:题目一般应是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相近或相关的内容。 2、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采用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做好记录(卡片、笔记等)。 3、分析归纳和草拟提纲:对于查找和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取舍,然后按照专业文献综述对内容的要求草拟提纲,对文献综述的全文进行整体构思和结构设计。 4、撰写综述(论文):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进行综合论述,并撰写成文。 (三)格式及打印 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应参照本专业刊物登载的常规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等部分。专业文献综述应由学生自己用计算机排版打印

紫苏籽油项目经营分析报告(项目总结分析)

紫苏籽油项目经营分析报告 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第一章项目总体情况说明 一、经营环境分析 1、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强则经济强。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牢牢把握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层面、关键环节、突 出问题,提出激励性措施,打造政策洼地,催生发展动力。我市的工业化 仍处初期阶段,是做大增量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工业发展滞后,未完全发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低端低位发展的特征明显,依赖资源、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弱、动能不足等问题突出。进入新时代、面 对新机遇和挑战,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既是 对那坡县工业发展形势的情形认识,又是改变现状的具体表现。 2、“十三五”时期仍将是我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尽管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支撑地位没 有改变,在创新发展中的主阵地地位没有改变,在转型升级中的主战场地 位没有改变。立足当前实际,顺应未来趋势,今后五年我市推进工业转型 升级重点需要完成三大历史性任务:一是实现在高起点上持续、平稳、健康、较快增长的重任,形成产业集聚度更高、产业链更完善、产业布局更 科学、创新优势更突出的新局面;二是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任,形成新兴产业引领、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助推发展的新局面;三是 基本实现从工业化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加快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融

合发展、集群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完成上述历史性任务,基本前 提就是增长方式要努力摆脱对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增量占用 的深度依赖,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的引导 作用、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优势,全力补好短板,探 索走出一条有我市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市” 的思想,以全民创新创业活动为契机,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开展自主技术创新、发展战 略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特别是重点 骨干企业的研发工作,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 升级换代,提高科技创新对工业集聚的贡献率。 3、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加快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型 任务迫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新的经济增 长点,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稳增长、稳投资、稳就业的发展重点, 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发展。加快启动实施一批重大行动举措。加快论证,启动实施新型医疗惠民、新能源、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大行动举措,培育一批新增长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 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加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 续优化,新兴消费升级加快,新兴产业投资需求旺盛,部分领域国际化拓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学科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我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一般认为,后者的统一论的思想体系是较为可取的。 一、教育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教育生态当然首先需要搞

仙茅的研究进展概述

仙茅的研究进展概述 姓名: 系别:生物工程 班级: 学号:

仙茅的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本文对仙茅近年的来源产地、中药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作一概述。化学成分有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皂苷、酚及酚苷, 木脂素及木脂素苷, 黄酮、桉烷类衍生物和甜味蛋白等。生物活性研究显示, 仙茅属植物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保肝、保护心血管系统、改善味觉、补肾壮阳及抗骨质疏松等作用。仙茅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对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仙茅;炮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保健功能;临床应用 仙茅(学名:Curculigo orchioides),又名地棕根、地棕、独茅根、独茅、独脚仙茅、山党参、仙茅参、海南参、婆罗门参、芽瓜子,为石蒜科仙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根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仙茅,具有补肾助阳、益精血、强筋骨和行血消肿的作用, 主要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虚痨内伤和筋骨疼痛等病症[1]。另外, 我国民间用仙茅全草治疗跌打损伤, 印度民间将仙茅用于流产。大叶仙茅在四川民间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 在福建民间用于治疗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 傣医用其治疗肾结石,短葶仙茅在广西民间用于治疗水肿[2] 。本文对近年来仙茅属植物的来源产地、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资源分布 仙茅生长在海拔160 m 以下的林下草地、灌丛、荒坡或芒其骨中。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药材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3]。 2. 采收和储藏 仙茅移栽后生长2年,在10月倒苗后至春季末发芽前采挖。把根茎全部挖起,抖净泥土,除尽残叶及须根晒干。 3. 药材基源 为仙茅科植物仙茅的根茎。 4. 植物形态 仙茅,多年生草本。根茎近圆柱状直生,直径约1cm,长可达30cm,外皮褐色;须根常丛生,内质,具环状横纹,长可达6cm;地上茎不明显。叶基生;叶片线形,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0-45cm,宽5-25mm,先端长渐尖,基部下延成柄,叶脉明显,两面散生疏柔毛或无毛。花茎甚短,长67-cm,大部分隐藏于鞘状叶柄基部之内,亦被毛;苞片披针形,长2.5-5cm,膜质,具缘毛;总状花序多少呈伞房状,通常具4-6朵花;花黄色,直径约1cm,下部花筒线形,上部6裂,裂片披针形,长8-12mm,宽2.5-3mm,外轮的背面有时散生长柔毛;雄蕊6,长约为花被裂片的1/2,花丝长1.5-2.5mm,花药长2-4mm;柱头3裂,分

大学生文献综述3000字的范文

大学生文献综述3000字的范文 第一部分中阐述了集中注意力的定义,第二部分阐明了其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分析了学习注意力分散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指出了高中生如何集中注意力。 在小结中,我写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我根据此次文献综述而得出的培养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此次在做文献综述过程的收获、此次作业中留下的遗憾。 引言:我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注意到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以至于浪费了不少有用的时间。 所以此次文献综述作业,我选择了关于高中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研究的题目,并为此查阅了不少资料,希望对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集中注意力培养正文:一、良好注意力的定义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 判断注意力优劣主要看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 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

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 注意总是伴随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一旦注意中止,心理过程将偏离目标,甚至终止。 外界的一切信息,只有在注意的监控下才能进人人的大脑,离开了注意,就不能正确、清晰、全面的感知事物、记忆事物,就不能深刻、全面的思考事物。 因而注意是学生认识事物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条件,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二、良好注意力的作用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智力因素对于他们正常地发展、稳步地进入史高一级学校去受教育固然很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牡意”的问题。 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与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1、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关键因素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收稿日期: 2007210220 作者简介: 陈旗敏(19822),女,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2008年1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an 1,2008第21卷 第1期    Journal of I nnerMongolia Nor mal University (Educati onal Science )    Vol .21 No .1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陈旗敏 (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福建福州350007)  内容摘要: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生态学对课 堂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平等、和谐、开放的生态系统。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要遵循教育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位原理、教育生态链法则,同时课堂教学也要关注环境,发挥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效应。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课堂教学;课堂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G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916(2008)0120109203 一、教育生态学的含义及起源 教育生态学是2O 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教育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简而言之,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住所”或“栖息地”。“生态学”自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首次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海卡尔 (ErnstI —I aecke1)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 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应该是始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 aller,W.)。1932年,他在著名的《教学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 60年代,阿什比用生态学诠释大学,用生命的观点 提出了著名的“突变说”、“遗传环境论”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 ogy of Educati on )”一词,并列专章进行讨论;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席托斯顿?胡森对此曾高度评价,认为这对发展跨学科 研究,开拓教育科学新领域是个重要贡献。之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在全球掀起热潮:1977年,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出版了《学校生态学》,以研究教育资源分布为宗旨;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生态学》;波特兰州立大学的鲍尔斯教授等人多年来则坚持研究生态危机给文化、学校的教学、课程等带来的影响,等等。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对德、日两国学者关 于教育环境学的研究的译介为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的“生态潮”现象有增无减,近几年更为兴盛。目前,已出版关于教育生态的专著7部,发表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论文两千多篇。这些论著涉及 教育的宏观研究(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学校制度等)和微观研究(高教、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环境等)。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还刚刚起步,所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将生态学的原理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中,如何确定教育生态学独特的研究领域、发挥教育生态学的别样魅力。同时,我们还要探讨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一个教育问题———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何以成为一种“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周边环境组 9 01

大学文献综述格式

附件一 某某大学 某某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0 年月日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制

专业文献综述题目(3号黑体) 作者及指导教师(小四宋体) 摘要:××××××××××××××××××(200—300字,小四宋体)×××××××××××××××××……… 关键词:×××;××××;×××××;×××(3-5个,小四宋体) Title(3号Times New Romar) Name(小四Times New Romar) Abstract:××××××(小四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 Key words:×××;××××;×××××;×××(3-5个,小四Times New Romar) 前言(引言):×××××(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 正文:×××××(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 结论:××××××(小四宋体)××××××××××××××××××××××××××××××××××××……… 参考文献: [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期数):起止页码 [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1):7-14 [3] 作者姓名.书名(,译者).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五号宋体,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1篇,五号Times New Romar)××××××××××……… (说明:以上所有红色、蓝色文字仅供参考,学生在写作论文时请保留字体、字号,改写或删除掉文字,黑色文字请保留。每一页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分别留边25mm,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页眉和页脚为0。论文题目使用黑体三号字,小标题使用黑体小四号字,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为单倍行距,段前段后为0.5行,字符间距为标准。

教育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融入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从教素质的发展过程,其过程侧重自主性、持续性、动态性。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培养模式倾向教育理论的灌输,往往与教育实践相脱节。下面是搜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融入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从教素质的发展过程,其过程侧重自主性、持续性、动态性。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培养模式倾向教育理论的灌输,往往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因此突破教师发展集中在教育学领域的局限,构建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成为现实的需要。 教育生态学;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 教育生态学最早于20世纪60—70年代由美国劳伦斯克雷明在其著名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主要指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种种现象和成因,探讨教育构成要素,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是一门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我国教育学者范国睿认为教育生态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规律,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用系统观、

整体观、平衡观来看问题,而高教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兼具整体关联和动态持续的研究课题,与教育生态观彼此契合。教育生态观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可透过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为满足如何教的需求,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仅应该包括所从事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现实是部分高校教师仅仅具备自己专科领域的单一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严重匮乏。职前培训也只能帮助教师掌握其皮毛,难以全面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无法做到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融合。另外,培训教材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难以做到应用最先进的教学理论去灵活指导教学实践,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在职后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过分强调科研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导致教师并不注重教育理论技能的探索,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师生态主体长时间占据课堂的统治地位,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讲解和考试内容的灌输,忽视学生生态主体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平衡。 (二)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泊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生物技术,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本文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Research Progres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trend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lant biotechnology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 Plant tissue culture plant cells are totipotent under the principle and developed a biotechn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cepts and plant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in detoxification, breeding, germplasm conservation, extra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e transfer research status , Finally, the future trend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status; trends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 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 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1]。近年来,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现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1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培养有粮作物品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例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论“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指导教师尹力 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学072班 学生姓名徐元媛学号074050428 开题日期2010年12月10日要求:一、说明材料来源情况;二、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并作出简要评述;三、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阐述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四、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可另附纸。 文献综述正文: 见附页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附页: 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的文献综述论文题目:论“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 法学072班 074050428 徐元媛 作为国际私法经典学说之一的“法律关系本座说”,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而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它们或以学术专著为载体,或以学术论文的面目示人,主要围绕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成因 萨维尼从根本上颠覆了冲突法主题的关注方式,而被公认为是冲突法世界的“哥白尼”。在实体法与超越实体法之间,萨维尼的独特身份、优雅节制的精神操守、先人的历史储备以及法律关系的格致工夫,这一切的风云际合为萨维尼奠定了重估一切价值所必不可少的历史机缘。因了这份缘分,冲突法革命在萨维尼的身上灿烂生发。①萨维尼对法律冲突问题进行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因而最终产生了“法律关系本座说”这一据说是他“其他著作都比不上的最高影响”的理论成果。②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成因,现有文献主要是从社会背景和哲学渊源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社会背景 在18世纪末期,德意志仍然处于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初级阶段,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非常微弱和缓慢。整个德意志处于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分裂割据局面。在德意志各邦国中,对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是普鲁士王国,也就是萨维尼的祖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容克”始终是中坚力量,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市民阶级在普鲁士的力量非常微弱。因此,从王权集中这个意义上讲,普鲁士君主专制要比西欧强得多。这里始终也没有出现像“三级议会”、“国会”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联盟的机构。因此,普鲁士资本主义因素相当薄弱。在政治上,普鲁士王国是几次反法联盟的中坚力量。由此,招致拿破仑沉重的军事打击和异族的政治统治。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德意志民族觉醒的警钟,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民族团结的范例,宣告了各民族的自由、平等,拿破仑在德意志以“革命者”的身份出现,同时又充当了贪得无厌的掠夺者。这就从正反两方面启动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运动。从1800年起,德意志掀起了猛烈的民族运动。尽管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合,但目标是一致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恢复德意志的独立性。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位法学宗师萨维尼,也产生了这位法学家伟大的法学思想。③(二)哲学渊源 ①张春良:《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萨维尼冲突法革命发生学之究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6期。 ②杜涛:《德国国际私法:理论、方法和立法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