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第二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众和政府的状况

(一)民众的生存状况

鸦片战争以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随着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生存状况日益悲惨。

战争破坏、赔款重负、鸦片贸易,致使“银贵钱贱”,这些交织起来的灾难使广大农村中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地租上升、高利贷猖獗、封建剥削进一步加剧。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资本、商品和机器工业不断涌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破产,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手段。在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的赔款达到天文数字,致使清政府不断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各种名目的科捐杂税不下百数十钟。因此,在天灾面前百姓就更显得无力回天:1846—1850年,黄河流域6省500多州县和长江流域6省600多州县遭到各种灾害;1876—1879年,全国各省夺取了1000万民众的生命;1898—1899黄河二次大溃决,导致16、17万人死亡;1905年前后,全国受灾地区达300-400个州县。

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无疑是地狱火坑,这种社会制度没有给他们提供任何的生存出路,他们只能拼死求生,这也就成为反抗的根本力量所在。

(二)封建统治阶级的状况

对外逐步妥协

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以原有社会制度的黑暗腐败和各方面的落后为内部根源的,对外逐步妥协投降且愚昧于世界潮流,从1840-1860年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逐步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到《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证明了在国家内忧外患时,清政府完全把自身统治的安危置于民族利益之上,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捍卫国家的权益,使中国一步步陷于半殖民的深渊。

对内崇古守常

清政府对内镇压民众的反抗,长期拒绝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面对列强的入侵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并没有痛定思痛,发愤图强,不仅一味顺从西方势力的侵略要求,而且还虚伪自大、任人唯亲、排斥贤能、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得清廷苟且偷生的局面。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二、社会剧变中中国农民的起义

(一)太平天国起义

1、起义的过程

(1)1843年,多次的科场失意的洪秀全,在极度的愤懑不平中阅读了传教士梁发数年前赠给他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该书内容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崇拜偶像邪神,鼓吹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义。洪秀全读后反应强烈,决意按照书中的启示,祈祷上帝,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教活动。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起义的条件基本成熟。1850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2)金田起义后在永安,太平军进行休整补充,并颁行了天历,制订各种制度。1851年12月17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

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1852年底,太平军入湖北。1853年1月,攻克武昌三镇。2月,洪秀全、杨秀清统率大军,水陆并进,蔽江东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连克江西九江、安徽安庆、芜湖等地。3月8日,太平军兵临南京城下,3月20日占领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奠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立即分兵北伐和西征,对清政府统治区实行了大规模的主动出击。

2、制度和政策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土地)《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

(分配)在分配问题上,生产和分配,都由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规定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25家中婚丧等事所需要的银钱粮食,都由每“两”所设的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疾病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

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不足)《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众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又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太平天国领袖们绘制的平分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案,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3、失败及其意义

1861年,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兵分三路夹击太平军。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左宗棠部进犯浙江,李鸿章部进犯江苏。英、法、俄等国侵略者则组成常胜军、常安军、常捷军、定胜军配合清军进攻太平军阵地。面对中外联军的进攻,太平军将士英勇抵抗。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先是三次进攻上海功败垂成,继天京破围战失利,1863年,苏州陷落,1864年苏南、浙江、皖南根据地全部失去,天京成为孤城。关键时刻,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建议,但遭洪秀全拒绝,未能扭转败局,太平军只能固守天京,坐以待毙。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

(1)、平等思想

嘉庆、道光两代皇帝时,清朝的统治更加腐朽衰败,人民处于深重灾难的环境中,强烈地期待着“改朝换代”的这一天。洪秀全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平等”的思想主张,在《原道醒世训》一文中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

妹之群。”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等人的革命进取心大大减退。他早期所宣扬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随其定都而逐渐地消失。等级森严的制度代替了平等的思想原则,太平天国的政权构成形式,即政体是君主制,天王洪秀全成为了太平天国的最高主宰者。

为何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运动早期提出的平等思想主张,在定都后即被丢掉,他由一位农民阶级的领袖变成为封建专制的皇帝?对此,我们除了从他早期产生反清思想的原因和他所具有的皇权主义思想根源之外,他“这种由天王宰治天下的体制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封建君主制和等级制度是封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一种地主阶级的思想。由于地主阶级思想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农民阶级不可能不深受其影响。同时近代中国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缺乏彻底性;反对封建经济制度的斗争缺乏坚决性;他们的经济欲望容易得到满足。这些缺点就决定了农民阶级不可能将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推向胜利,也就决定了它最终走向失败。(2)、土地问题

中国农民最为切实的利益是土地问题,然而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没有根据巩固和扩大政权的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以进一步调动农民的政治积极性。太平天国制定的绝对平均主义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不仅在现实中难以实施,而且也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愿望事实上,太平大国从来就没有实施过《天朝田亩制度》,相反,出于一时需要下令农民要“照旧缴粮纳税”,承认乡村旧秩序,甚至纵容无赖乡官姿意勒索,为非作歹,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使许许多多农民对太平天国感到失望。太平天国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其政权在下层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础。

(3)、内部问题

不仅如此,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将农民置于新的等级统治之下.其上层领导开始全面腐化,甚至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严重内讧。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一切财产公有等主张,本来是太平天国动员农民起义的激动人心的口号,现在却成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利用农民、谋取私利、享受特权的幌子。这样,太平天国以一种落后的东西去否定另一种落后的东西;靠农民起家,但又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从依靠农民失去农民,最终自身也被农民抛弃。这就是太平天国悲剧所在,也是所有农民政权的悲剧所在。

(起义的意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持续14年,纵横18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严重动摇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英勇地抗击了外国侵略者,捍卫了民族尊严,使西方列强迅速殖民地化中国的企图受到严重挫折;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为中国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全面开展作了必要的酝酿和准备。

(二)义和团起义

1、起义的过程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民间的秘密结社,参加者多是贫苦农民,水陆运输工人,手工业者及城镇失业的游民,甚至还有一些中小官吏和破落地主。义和团的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1898年,阎书勤、赵三多率领山东冠县义和拳,举起了“助清灭洋”的旗帜,揭开了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序幕。1899年,朱红灯领导了山东平原起义,将原来的“反清复明”的口号改为“扶清灭洋”,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义和团在山东的斗争,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惊恐。他们要求清政府严厉镇压,山东巡抚极力效命,但每战必败,于是改进剿为安抚,义和团在山东得到迅速发展。1900年春,义和

团的主力开始向京津地区进军。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集团,对义和团最初采用以剿为主的政策,后便改变策略“改剿为抚”,由于清政府默许义和团存在的合法性,义和团其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义和团运动形成高潮。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加紧胁迫清政府矛以镇压。1900年4月初,美、英、法、德四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山东、直隶两省,代为剿平”。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猛发展。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形势,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联军占领北京后,曾将北京城划为俄、英、日、美、法、德、意大利、奥匈帝国几个占领区,实行军事殖民统治。八国联军在京津地区烧杀抢掠,暴行累累,骇人听闻。慈禧太后在逃往山西前往西安的路上,一方面发布命令,要官兵对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净根株”;一方面任命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匡为议和大臣,要他们尽快和帝国主义商议和谈。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公开合流,共同镇压义和团。

2、起义的意义

义和团将斗争的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侵略者,鲜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义和团提出“灭洋”,虽然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起了广泛吸引群众参加反帝斗争的作用。但它对洋人、洋教和外来思想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给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带来了消极作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被中外反动派绞杀,但中国人民敢干同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中国是不易实现的,而不得不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正是义和团运动所显示的力量打乱了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三、变法维新与早期思想启蒙

(一)民族危机与变法运动的兴起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与此同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压迫,又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从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些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知识分子提出的“变法”的主张,很快得到传授,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思潮。1895年4月,康有为在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了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从而引发了变法运动的兴起。公车上书——在1895年4月康有为闻讯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的消息愤慨异常,发动参加会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提出“下诏、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这便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签订,但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上书请愿,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也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领袖的地位。

设报建学——为了争取更多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加变法,康有为等人还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天津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大造变法图强的舆论,变法维新运动逐渐高涨起来。1895年8月,康有为在上海创办了《万国公报》(后在北京改为《中外纪闻》),同年又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从事维新变法活动的组织强学会。后又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并创办《强学会》,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梁启超等创办了《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在湖南,谭嗣同撰写了《仁学》一书,设立了时务学堂,建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时政。在天津,严复创办了《国闻报》,著有《原强》、《辟韩》等书,翻译了《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据1895至1898年不完全的统计,全国各地所设立的学会、学堂、书局、报馆达三百多所,其中大多数是维新派创立的。维新派在全国各地进行的宣传组织活动,宣传了维新思想主张,对变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戊戌变法失败与早期思想启蒙的推动

戊戌变法——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闻讯,即从上海赶赴北京,在12月和第二年的1、2两月,连续三次向光绪上书(即第五至第七上皇帝书),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指出了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同时再次强调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已刻不容缓。这对光绪帝震动很大。光绪帝一方面深感民族的严重危机,不愿做亡国之君;另一方面企图通过变法摆脱慈禧对他的控制。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接受了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从这一天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为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因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也称为“戊戌变法”。

变法内容——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几十条改革的诏令。主要内容有: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开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等。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等。

军事方面:训练海、陆军,陆军改练洋操,裁减旧军,以及力行保甲,等等。

政治方面: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迭的机构;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等。

变法失败——由于一开始中央和地方的实权掌握在以慈禧为主的后党手中,新政的许多诏书大都成为一纸空文。从新政开始,后党一方面加紧部署调兵遣将,一方面架空光绪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下令囚禁光绪,宣布废除维新诏书和新政措施,革除、逮捕、流放和摧残维新人士以及支持维新派的官员,再次“垂帘听政”。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六人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失败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是由于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在不推翻清朝封建政权、不触动帝国主义的前提下,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皇帝,用“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其结果只能碰得头破血流。戊戌变法的失败还表明,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找不到真正打破旧势力的力量源泉,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结果只能依靠一部分封建官僚为后援,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变法意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十九世纪末年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的狂涛恶浪,挺身而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要求维护民族独立,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他们大胆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要求仿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变革封建专制政治,发展资本主义,是一次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变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批判封建主义旧学,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产生了极大影响。所有这些都说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思想推动——维新运动对启蒙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近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概念,辨清了中国自古以来“天下主义”和只知朝廷而不知国家的旧观念,强调要养成近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从理论上论证救亡图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唤起民族觉醒。

第二、倡言民权与自由,引入了国民与奴隶、权利与义务、自由与平等概念;同时,对封建专制和国民奴隶性作了无情批判,把儒学道统斥为中国“病源之源”。

第三、提出了“开民智”、“育民德”的新民思想。主张以国家思想、进取思想、义务思想、自由权利思想、公德思想等改造国民精神。

四、清末“新政”的措施及结果

通过二次大的农民起义各地“反清”的浪潮此起彼伏,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在兴起,维新运动在海外的势力也在继续,为了迎合帝国主义的扶持,苟延残喘的清政府,于1901年颁发“改革”諭旨,准备实行“新政”,并于1901 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

(1)“新政”的主要内容有:

改革官制。1901年,清政府撤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如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裁撤一些旧衙门,如詹事府、通政司等。但官制改革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也没能革除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弊端。

改革兵制。1901年,清諭令停止武举,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建立采用西制西法西器的“常备兵”。1904年,练兵处和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常备兵”36镇,总共为45万。

改革学制。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1901年,清廷下令各省科举考试改试“策论”,废除八股,奖励出国留学人员。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5年下令停止一切科举考试。随后,建立大量新式学堂。

奖励工商。主要是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振兴工商业的有关立法,还公布了一些奖励兴办实业的条例和有关章程。

(2)“新政”的直接后果

总的来说,清政府的“新政”,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敷衍、拖踏,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其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这不能不使人们对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诚意产生怀疑,也使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清政府借“新政”之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督抚权力,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激化;假立宪行专制的虚伪也使资产阶级立宪派完全绝望;假新政之名大肆搜刮、掠夺更进一步激起群众的反抗,把汉族官僚、立宪派和广大人民推向了解自己的对立面。改革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这些力量在辛亥革命中或中立,或同情革命,或投机革命,更甚者转向革命,使清政府陷于空前的孤立。在一定意义上讲,满清王朝把刀斧交给了革命者,而自己则走上了断头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1-2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1-2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②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单选](1)鸦片战争前,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单选](2)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扩张。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 [多选、简答、论述]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和“种族优劣论”,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 2.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单选](1)从1840年鸦片战争及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简答](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④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⑥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都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科学分析上述三次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性质、历史作用、意义与局限性、经验教训,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意义、历史地位及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四、教学时间:2学时 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 一、时代变化 1、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封建帝国,而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社会空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 2、处于世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19世纪70---90年代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特点是出现了争夺殖民地的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一个特征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又加上资本输出。 3、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代(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已基本形成。 二、时代变化向中国人提出了新问题、新任务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道路、出路: 第一、中国如何抵御外国的侵略?如何救亡图存? 第二、中国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这两个任务表面看起来有些矛盾,但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要维护国家独立就必须使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就是要找寻富强的道路,而要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抵御外国的侵略,争取民族的解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节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节要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特点。 2、四次主要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签订的《江宁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3、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等。 4、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不包括小资产阶级。 5、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前一对为主要矛盾。 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7、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8、近代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9、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10、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11、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 12、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13、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的口号。 14、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2、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4、天京事变:1856年9月,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轩你定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 7、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1864年失败。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8、洋务派代表:奕 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的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也有借机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11、对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后张之洞等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方式)、官商合办。 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4、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 15、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6、“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7、宣传变法理论的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梁启超《变法通议》,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第二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众和政府的状况 (一)民众的生存状况 鸦片战争以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随着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生存状况日益悲惨。 战争破坏、赔款重负、鸦片贸易,致使“银贵钱贱”,这些交织起来的灾难使广大农村中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地租上升、高利贷猖獗、封建剥削进一步加剧。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资本、商品和机器工业不断涌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破产,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手段。在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的赔款达到天文数字,致使清政府不断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各种名目的科捐杂税不下百数十钟。因此,在天灾面前百姓就更显得无力回天:1846—1850年,黄河流域6省500多州县和长江流域6省600多州县遭到各种灾害;1876—1879年,全国各省夺取了1000万民众的生命;1898—1899黄河二次大溃决,导致16、17万人死亡;1905年前后,全国受灾地区达300-400个州县。 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无疑是地狱火坑,这种社会制度没有给他们提供任何的生存出路,他们只能拼死求生,这也就成为反抗的根本力量所在。 (二)封建统治阶级的状况 对外逐步妥协 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以原有社会制度的黑暗腐败和各方面的落后为内部根源的,对外逐步妥协投降且愚昧于世界潮流,从1840-1860年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逐步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到《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证明了在国家内忧外患时,清政府完全把自身统治的安危置于民族利益之上,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捍卫国家的权益,使中国一步步陷于半殖民的深渊。 对内崇古守常 清政府对内镇压民众的反抗,长期拒绝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面对列强的入侵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并没有痛定思痛,发愤图强,不仅一味顺从西方势力的侵略要求,而且还虚伪自大、任人唯亲、排斥贤能、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得清廷苟且偷生的局面。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二、社会剧变中中国农民的起义 (一)太平天国起义 1、起义的过程 (1)1843年,多次的科场失意的洪秀全,在极度的愤懑不平中阅读了传教士梁发数年前赠给他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该书内容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崇拜偶像邪神,鼓吹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义。洪秀全读后反应强烈,决意按照书中的启示,祈祷上帝,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教活动。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起义的条件基本成熟。1850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2)金田起义后在永安,太平军进行休整补充,并颁行了天历,制订各种制度。1851年12月17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总体把握 1、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 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2、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 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沉沦。②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 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③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 化。 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 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 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剧变的表现: 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 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清政府对西方 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 始公开勾结。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 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 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⑤鸦片战争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重新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萌发,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但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师夷长技 上”。 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马关条约》签 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阶段特征: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半殖民地 化,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②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 ③在抗争和探索史上,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2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之 第二章 一、知识点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洪秀全洪仁玕《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中体西用自强求富戊戌维新运动冯桂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维新派守旧派百日维新 二、题目 (一)填空题 1、《天朝田亩制度》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4、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5、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6、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7、维新派鼓吹民权并提出了开始议院的主张,也就是要用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8、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 (二)单项选择题 1、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万大洪告示》 D《原道觉世训》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 A自强、求富 B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学习西方 D实现现代化 3、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 A冯桂芬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 4、百日维新后,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除了( )。 A奖励新著 B奖励创办报刊 C京师大学堂 D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5、百日维新失败后,拒绝出走日本的劝告,并坦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刘光第 6、以“革命军中马前卒”自称的是( )。 A章炳麟 B孙中山 C陈天华 D邹容 7、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儒家思想与拜上帝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D满族与汉族的矛盾 8、天京变乱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B洪秀全等人此时已腐化 C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到第四章总结)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军事侵略 1840年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法新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境内” 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1887年《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81年《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定议定书共割去7万平方公里领土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后由中国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向英国索赔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 1895年中国向日本赔偿23150万两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款总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共计9.82亿两,还有各地赔款2000万两。 经济掠夺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 1858年《天津条约》又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改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为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个口岸 1860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和尔为商。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

第二章复习资料 1851-1864,金田起义(太平天国的建立):金田起义(1851)-永安建制(1852)-定都天京(1853)-北伐西征(1853-1856)-天京(南京)事变(1856)(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天朝田亩制度》:土地制度和国库制度。体现了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狭隘性、落后性、空想性。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追求小农经济,违背历史潮流。 《资政新篇》:社会发展方案。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在当时缺乏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历史意义: ①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②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他们豪不犹豫地侵略者进英勇的斗争。 ③太平天国起义是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天平天国农民起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 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洋务运动:(1861年)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阶级。 “洋务派”主要人物:如奕诉、曾国藩、左忠堂、张之洞等 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洋务事业: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李鸿章管辖。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①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主要培养翻译人才; ②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 ③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 历史作用: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抵制作用 失败的原因:主观目的:反动性 1、内部原因:阶级局限性指导思想:保守性(中体西用) 组织领导:无序性 经营方式:落后性 2、外部原因:西方列强的阻扰,不愿意中国真正富强; 封建顽固派的破坏 3、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没有彻底变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启示: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与论述题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与论述题总结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 (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来源上的特点: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①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爱国官兵的抵抗常常因此导致失败。 (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论述题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美国、法国等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 (最全的纲要复习资料,涵盖本科目所有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盛转衰。 3、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 (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社会结构上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4、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达衰的主要表现。 答:(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腐败严重,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 (2)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不断增多。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度,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只言片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茫然,不堪一击;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 1、1842年,中英间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焚毁了有“万园之园”美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1894年11月,日军制造的连续4天大屠杀,造成30万中国居民死亡的旅顺大屠杀惨案。 4、1900年,俄国军队侵入中国东北,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5、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天津。 6、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陆路商埠是伊犁和喀什噶尔。 7、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8、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受到破坏,规定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 (1)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2)1844年《望厦条约》 9、控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手段有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资本输出。 10、外国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有什么后果? 答:(1)军事侵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了中国领土,勒索巨额赔款,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还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2)政治控制: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最新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笔记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 1.洪秀全是从()的教义中撷取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并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天平天国的宗教组织,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革选题]* A传统道教正确答案) B原始基督教 C古代佛教 D原始伊斯兰教 2.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建立的历史事件是()。革选题]* A 1851年1月,金田起义 B 1851年9月,永安建制 C 1853年3月,定都天京(正确答案) D 1856年6月,攻破清军江南大营 3.提出《资政新篇》的太平天国重要领导人是()。革选题]* A天王洪秀全 B东王杨秀清 C干王洪仁(正确答案) D忠王李秀成 4.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革选题]* 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正确答案)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C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D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年国主义列强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往往会勾结在一起镇

压中国人民的革命 5.()在《校庐抗议》一书中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单选题]* A魏源 B冯桂芬正确答案) C郑观应 6.洋务派兴办的军用企业采取的方式是()。单选题]* A官办正确答案) B商办 C官商合办 D官督商办 7.洋务派利用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的是()。单选题]* A军事工业正确答案) B民用企业 C教育事业 D医疗卫生事业 8.()标志着以自强”“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单选题]*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B中法战争的失败 C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正确答案)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 9.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单选题]* A康有为正确答案) B梁启超

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总结_文档视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乐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a)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的胜利,彻底 打败了日本侵略 者,捍卫了中国 的国家主权和领 土完整,使中华 民族避免了遭受 殖民奴役的厄 运; b)促进了中华民族 的觉醒,使中国 人民在精神上、 组织上的进步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 高度; c)促进了中华民族 的大团结,弘扬 了中华民族的伟 大精神; d)对世界各国夺取 反法西斯战争的 胜利、维护世界

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每章重点总结)大全

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每章重点总结)大全 第一篇: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每章重点总结)大全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课程重点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另一个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六大基本特征、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均见书,兹不罗列)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课程重点: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深入 1、从方式上看: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2、从阶段上看 (1)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马关条约》使得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的新时期,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空前加深。(3)《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课程重点 1、太平天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基本概念 《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平均地权)《资政新篇》(核心是发展资本主义)(2)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①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② 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建立了政权,颂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及《资政新篇》,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③ 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3)失败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主观上: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完整的改革方案、腐败现象、不团结) ② 指导思想的局限(以宗教发动群众、不能正确对待儒学) 教训-农民阶级虽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注定不能成为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2、洋务运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1)基本概念 性质:是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实行的自救改革运动,既有进步性,也有落后保守性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大纲》课后习题及答案-第2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其重要性体现在: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秩序,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b.反抗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捍卫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和禁止鸦片走私,并与外国侵略势力勇敢作战。c.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瓦解了封建思想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力量。 ②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14年、转战18省,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具体体现在:a.《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b.《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对日后反帝反封建的启迪和鼓舞,具体体现在:a.在19世纪中叶的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一道,有力地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b.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启示和激励。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赞扬和宣传太平天国的斗争精神,决心武力反清。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然而,其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主要体现在: ①主观原因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 学号:Y311120-37 姓名:李光华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五次斗争 1851、1.1——1864.7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 1895.5——1898.9 戊戌变法 1899——1901.9 义和团运动 1894.11——1912.4 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农民斗争 (一)历史背景 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 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 (二)发展经过 理论宣传——建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1851.1.11——永安建制1851.12——定都天京1853.3——北伐——天京事变(1856.9—11)——最后失败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2)评价: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历史虽已经步入近代,但却没有新的生产关系之前农民战争中,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土地纲领。适应了反封建的要求。 局限性——①提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违背了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限制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主义,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资政新篇》 1)内容:政治——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了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 思想文化-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与番人竟雄”,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一)太平天国农民斗争评析 1、失败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主观: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1)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革命纲领。 (2)农民是小生产者,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作为指导 (3)农民阶级难以克服自身的保守性,落后性,狭隘性,散漫性,自私性等固有的弱点,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其政权未能跳出封建政权模式的窠臼。 (4)洪秀全平均平等思想逐渐向皇权蜕变。 二、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的起步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近代化运动 (一)洋务派及其阵营的构成 1、洋务派的形成 奕 ,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 目的:靖内乱,御外敌 2、构成 (1)清廷中央统治集团种分化出来的一批王公大臣,如奕 ,桂良,文祥 (2)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汉族地方势力,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3)一批主张学习西方,具有改革倾向的官僚和知识分子 (4)一批具有发展名族工商业愿望的买办商人和传统商人 (5)由清流派转化而来的一部分人——张之洞,张佩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