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推动全省循环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始终将其作为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紧紧抓住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省的重大机遇,认真组织实施《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鲁政发〔2007〕8号),加强对循环经济理论、目标体系、实施途径等方面的探索和不断实践,在资源开采、加工和消耗类企业中,涌现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在重点园区和部分中心城市,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农业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地和废物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和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增强。循环经济试点省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循环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推进机制

注重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了《山东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山东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法规,出台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关于贯彻国办发〔2010〕36号文件精神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保障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强化组织协调。明确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为循环经济主管部门。2006年4月成立了山东省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全省各市和大部分县(市、区)也都成立了节约能源办公室,有专人负责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全省上下协同、横向联动、紧密衔接的组织推动体系。

(二)开展试点示范,引领全面发展

做实企业小循环。通过采用生态设计、清洁能源、清洁原料和清洁工艺技术,引进、研发关键链接技术,推广清洁产品等措施,减少了资源能源消耗,形成了企业内部小循环。在

钢铁、电力、化工、煤炭、造纸、有色、建材、轻工等领域,涌现出了济南钢铁、山东泉林纸业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企业。

推动园区中循环。充分发挥园区内产业集聚效应,围绕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产出,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了园区内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集成共享,成功培育了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型园区。

构建城市大循环。合理规划区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整合各种要素,建立了产业耦合、系统复合、区域整合的共生体系,完善了废旧物资的回收网络及再生利用体系,构建了循环经济区域大循环,青岛、淄博等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三)坚持多措并举,提升实施效果

突出抓好再制造产业。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再制造企业已达23家,复强动力、潍柴动力、泰山建能、富美科技、胜机石油等5家企业列为国家再制造试点企业,其中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技术、营销和管理体系,再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引导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压、余热等进行回收利用,推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建材、冶金、电力等行业对废物的消纳作用,实现废物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十一五”期间,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730家,利用工业固体废物2.5亿吨,利用废气358亿立方米,回用废水4836万吨,实现综合利用产品销售收入1490亿元。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在济南、淄博、烟台、临沂、兖州5市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试点工作,建立以社区回收为基础的新型回收网络,开办各类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打造再生资源产生——回收——利用产业链,在全省形成了一批专门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和园区。

(四)破解技术瓶颈,强化科技推动

积极打造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平台。财政投入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研发内容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发挥洁净煤、重型汽车、橡胶、生物制造等行业技术中心及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作用,加强行业共性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集中突破了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和循环生产的共性与关键技术。

组织实施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和示范推广。通过现场会、技术装备展览会、节能技术设备展洽会等多种形式,推广循环经济重大技术成果1100项,实施了1500多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总结完善了山东泉林纸业20万吨秸秆清洁制浆及废液资源化工程等“十大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出了莱芜钢铁集团等“十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时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有利因素

1、战略地位的提升,为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省委九届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要求必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全方位贯彻落实,大力推进相关实践。

2、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对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二五”期间,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将日益突出,世界要发展,不仅要突破新技术、转变发展方式,而且要使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化为可再生的丰裕资源,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由于污染重、消耗多的粗放型产业比重仍然较大,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难以支撑现有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必须依靠发展循环经济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成本,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3、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建设平台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全面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实施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这为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平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4、节能减排任务的强力推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省委、省政府继续把节能减排任务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并将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和各重点企业,继续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机制。同时,将出台一系列更加严格的地方节能和环保标准,为循环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不利因素

1、循环经济的产业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内在动力不足

“十二五”时期,我省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一些产业内部呈单线式发展,产业链条较短,没有形成高度关联和有效互补的循环经济链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用于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够健全,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不够。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

2、循环经济的人才缺乏,智力支撑不够

循环经济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研究人才比较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研发能力不强,循环经济人才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不足。

3、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资金保障能力不强

发展循环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大与资金投入少之间的矛盾突出,多元化、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流向循环经济型企业的社会资金不多,多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各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和有效的资金带动力度不够,省、市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有待于设立和加大额度。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突出“高效、生态”两大主题,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培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产出率,减少或避免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加快建设低投入、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源头减量化优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重视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和废物的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废物资源化,减少废物产生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

2、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原则

将循环经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突出循环经济重点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把长期战略和近期目标、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试点示范与系统普及结合起来。形成上下联动、功能协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循环经济促进机制。

3、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原则

政府充分运用政策引导、法规规范、技术标准和投资扶持等手段,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集约型、循环型、低碳型产业的发展。政府、企业和公众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4、坚持理念引导、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原则

通过舆论宣传、培训教育和典型引导,摒弃传统的线性发展思维,树立循环经济理念。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与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引进先进技术,及时将创新技术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并推广实施,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循环经济主体的活力,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引导资本、技术转向有利于资源循环的方向。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和框架,建立起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产业生态化水平显著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方式不断优化,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山东循环经济各项工作均位于全国前列,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有60家企业(园区)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到2015年,能源产出率达到1.18亿元/万吨标煤,比2010年提高20.41%;水资源产出率达到154.6元/吨,比2010年提高1.24%;万元GDP取水量达到64.7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1.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8%,比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城市建筑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比2010年提高20个百分点;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比2010年提高9.9个百分点,适宜农村沼气用户普及率达到28%,比2010年提高4.4个百分点。

“十二五”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指标

四、发展重点

按照源头减量、过程循环、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系统复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突出“工业、农业、服务业、园区、社会”五大重点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链接,推进产业间的协作和区域内的系统整合,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建设循环经济链网体系,重点培育500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0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精心打造十二个重点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工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围绕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造纸、纺织、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医药等十二个重点行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技术、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模式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工业体系,重点培育4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2种循环经济示范模式,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向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和高效益转型。

1、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实现源头削减。推广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淘汰或减少高耗能工序。用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改造现有炼铁、炼钢、轧钢等系统,推广连铸连轧、热装热送、熔融还原炼铁、低温余热利用等先进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创新废物深度资源化技术,完善钢铁工业静脉产业链。推广应用转炉、烧结余热蒸汽发电技术,建立余热——发电产业链。推广煤气干法除尘、现代粉体加工和新型生态建材生产等技术,建立钢铁——废渣——建材、采矿——尾矿(矿渣)——建材产业链。应用高炉、转炉冷却水闭路循环技术,构建钢铁工业水资源梯级利用产业链。大力推进蓄热式加热炉等新技术,建立能源梯级高效利用产业链。

充分发挥钢铁工业的钢铁生产、能源转换、社会大宗废物消纳处理三大功能,以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为契机,构建以钢铁生产为中心,与交通运输、外贸、石化、建材、能源等相关行业有机协调以及与社会生活共享资源的链网体系,着力培育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一)。

2、有色金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强化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过程的源头减量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铝行业中推广管——板式降膜蒸发、多管道溶出等工艺技术。在黄金行业中加大细菌氧化、原矿焙烧、加压氧化、高效闭路循环设备和节水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铜行业中重点发展绿色铜冶炼工艺技术,提高矿石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加工材成品率,减少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产生和排放。

突破有色废物中贵金属深度资源化关键技术,完善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推广从赤泥中提取硅、氧化铝和苛性碱及贵金属元素等深度资源化新技术,建立赤泥——硅——氧化铝——碱——贵金属、赤泥——硅——氧化铝——碱——建材产业链。鼓励铜冶炼渣提取铁合金、阳极泥提取稀散金属、电解液回收镍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建立铜冶炼渣——铁合金—

—微晶材料及矿渣水泥等环保建材、阳极泥——稀贵金属和多金属提取——深加工等产品产业链。推广应用黄金工业矿渣和氰化尾渣的铜、银、铅等多元素回收利用技术,建立氰化尾矿——贵金属、黄金矿渣——贵金属等产业链。开发有色工业水利用优化集成技术,加强冶炼废水的处理和尾矿排水的循环利用,建立水资源梯级利用产业链。充分利用冶炼烟气及余热,建立烟气回收——硫酸——硫酸钾联产PVC、烟气——热电产业链,培育完善有色金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二)。

3、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坚持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高碳行业低碳生产的理念,推行绿色化生产。加大矿井生产技术的清洁化改造,采用“保水开采”技术、边角煤和薄煤层开采技术、煤炭洗选技术、“三下”采煤技术与减沉技术、采空区充填开采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以及减少矸石产生与排放等减量化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采出率,实现产品升级无废物、高效生产无排放、充填开采无沉陷的“三无”目标。

创新煤炭工业的链接技术,扩展和完善煤基产业链。以煤炭采选和精深加工为主,上游加强与服务业、煤炭设备制造业的联系,下游延伸与电力、煤化工、冶金等相关产业的链接,建立煤炭设备制造(服务业)——煤炭开采——电力,煤炭设备制造(服务业)——煤炭开采——煤化工,煤炭设备制造(服务业)——煤炭开采—冶金等产业链。

完善废物高附加值再利用产业链,提高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率。突破煤矸石高附加值再利用关键技术,建立煤矸石——热电、煤矸石——土地修复、煤矸石——建材等产业链。加强矿井水、水热资源双重利用及其与太阳能高效复合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建立矿井水——热泵(太阳能)——水热资源利用产业链。推广井下清污分流、水仓预沉等技术,实现矿井水的原位循环使用。加强煤层气地面开采、采空区煤层气抽采、低浓度煤层气提纯、乏风煤层气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煤层气——燃料、煤层气——化工、煤层气——电力产业链。以矿区地表塌陷的生态修复为重点,把固体废物的利用和矿区生态建设相结合,

形成煤炭生产与生态修复同步发展的良好运作机制,培育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三)。

4、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推广干除灰、水资源梯级利用等先进技术,加大煤炭、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力度,实现废物的源头消减。采用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降低煤炭消耗,提高发电效率。加强对燃料的选择和净化处理,推广洁净煤技术,提高环保装备水平,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粉尘和灰渣的产生与排放。

充分利用废物和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电力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能、沼气等清洁能源项目,建立清洁能源——电力工业产业链。加大余热、余能回收和循环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发展热电冷联产、热电煤三联供等技术,搞好循环冷却水供暖,建立电力工业能源梯级利用产业链。联合配置新鲜水、中水、废水资源,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产业链。推广脱硫石膏生产硫酸、新型建材等新技术,建立脱硫石膏——硫酸、脱硫石膏——建材产业链。鼓励灰渣用于市政建设、土壤改良及建材生产等项目的推广,建立灰渣——建材、灰渣——肥料产业链,进一步发展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四)。

5、石油加工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快石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石油炼制装置的开工负荷和换热效率,减少加工过程能量损失,降低石油加工业的生产能耗。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推广新型催化剂、高效节能设备,全面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强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上游产业与石油加工业的联系,鼓励催化、裂化与气体分离装置接续成龙,燃料油和化工产品复合成网,建立石油——烯烃——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链,重点培育石油——三苯——深度化工产品(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涂料)、石油——对

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切片(PET)——化纤产品、石油——邻二甲苯——苯酐及其下游增塑剂产品链。

创新石油焦气化燃烧、干气回收制氢、废气制硫磺、能量系统优化、重油乳化、高效燃烧等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立干气制氢、废气制硫磺、能量梯级利用等特色静脉产业链。普及应用催化裂化烟气能量回收、火炬气等回收利用技术,提高副产品及余热、余压、中水等的综合利用率。建立催裂化烟气——余热回收、催裂化烟气——煤气生产——合成氨,以及废水的深度处理与高效回用等产业链,丰富和拓展石油加工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五)。

6、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强化学工业的生态设计和生命周期评价。推广清洁原料、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煤化工、盐化工、橡胶加工以及化肥工业的工艺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原料使用量和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量。

鼓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化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重点提升化学材料的技术层次,优化农药、化肥等化工产品的品种结构,拓展新型精细化工产品品种,纵向延伸产品产业链。

加快发展焦炉煤气生产甲醇、合成氨等煤化工产品技术。发展以劣质煤和煤矸石为原料的煤气化多联产技术。加快推广以高纯镁盐和化学肥料为主产品的苦卤综合利用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梯级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物质消耗。强化化学工业与有色金属、建材、冶金、纺织印染、造纸等产业的横向链接,构建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六)。

7、建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推广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垃圾技术、低氮、富氧、全氧燃烧、水泥生产粉磨系统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等工艺技术,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推广高效节能细粉磨和助磨技术,提高水泥熟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充分利用废物原料,延伸生产过程产业链。鼓励企业利用煤矸石、页岩、泥岩、粉煤灰等材料替代粘土配料,利用矿渣、粉煤灰、磷石膏、赤泥、铜渣、电石渣等工业废渣,作为原料和混合材料生产水泥,建立工业废渣——水泥产业链。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环保型轻质板材的新技术,建立农业废物——建材产业链。鼓励建材产品向深加工发展,推广应用干粉砂浆、预拌混凝土。开发太阳能用玻璃、风力发电机用玻璃纤维布、节能保温中空玻璃、新型墙体、装饰装修、功能性无机非金属等新材料,拓展建材——环保、电子信息、物流等相关产业链。提升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推广玻璃、陶瓷工业余热利用技术,丰富和发展建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七)。

8、造纸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推行生态设计,鼓励绿色原料、绿色助剂和绿色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无氯漂白、化机浆废水零排放等清洁工艺及本色非木浆等清洁产品。

延伸产品产业链,提升造纸行业生态环境效益。合理使用麦草资源,适当利用棉杆、玉米秸秆、芦苇、芦竹等非木纤维浆原料,鼓励使用废纸资源,建立废物资源化与再利用原料产业链。

强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完善造纸行业静脉产业链。推广造纸废水循环利用、废蒸汽高效回收利用、厌氧污泥发电、黑液直接利用、有机废物堆肥或焚烧、废渣高值利用等关键技术,建立以废水农灌、白泥脱硫、污泥堆肥、固废做建材、沼气发电为代表的特色再利用产业链,丰富和完善造纸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八)。

9、纺织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从设计、生产到产品服务减少资源投入,实现纺织行业的废物最小化。注重低碳设计,全面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各方面,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大力推进甲壳素纤维、海藻纤维、黄(亚、汉)麻浆纤维、阻燃粘胶、高湿模量粘胶、高白/细旦/差别化粘胶和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等环保、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产业化进程。

强化废物回收利用,完善静脉产业链。研发推广染料回收和碱回收技术,实现染料、碱的回收利用。积极开展废旧纺织纤维及废旧聚酯瓶片的回收再生利用。将废水进行分级处理和分步回用,构建水的梯级利用产业链。开展余热回收利用,建立能源梯级高效利用产业链。

利用企业链、资源链、产品链加强产业间的系统耦合,通过产业的“产需链接”,带动化纤、农业、环保、医疗、广告、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纺织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九)。

10、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推广精密铸造及机、电、液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污染减排和资源能源节约。以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机床工具、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石化通用机械、机械基础件、重型矿山机械、食品包装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内燃机、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及其他机械等为延伸产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前向加强与生态设计、后向加强与生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关联,建立设计——装备制造——服务的产业链。

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提高资源产出率。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矿山机械设备再制造、办公设备再制造、油井钻探设备再制造示范企业。采用激光熔覆、电镀热镀等表面修复技术对废旧机电产品、关键零部件等进行资源化再生产,延长产品服务寿命,建立机电产品——修复再生——再利用产业链。支持企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培育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十)。

11、新能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研发光伏、光热技术与产品,推广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及农业生产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建立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社会生活、太阳能——工农业生产等产业链。大力发展风电技术与设备,积极推进风电基地建设,建立风能——电力产业链。

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推广秸秆、燃料作物、食品加工残渣、屠宰养殖废物、居民生活垃圾的供热和发电技术,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应用,建立生物质能——供热、生物质能——发电产业链。

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海洋能的高效利用为契机,强化与材料制造业、能源产业、技术服务业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新能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十一)。

12、新医药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源头削减资源能源消耗。应用高效分离与纯化、超临界萃取、过程自动化、微囊化及靶向化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医药工业技术水平,强化原料预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延伸产品产业链。依托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海洋资源、化学合成原料等多种原料,稳定生物制药、海洋医药和化学制药等原料供应产业链。

提升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降低医药行业的资源环境风险。研发医药行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建立废水——饲料蛋白——养殖业废水梯级利用产业链。合理利用废料、活性污泥,推进药渣肥料化,建立药渣(污泥)——肥料产业链。加强医药行业与农业、设备制造业、物流和医疗卫生业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新医药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十二)。

(二)积极培育六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发展,以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废物综合利用为抓手,重点培育20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6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方向发展。

1、“上农下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位、资源和环境特点,大力推广“上农下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培育“上粮下渔”、“上林下渔”、“上菜下渔”、“上草下渔”的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种养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围绕种植业,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特色,大力发展耐旱、耐碱、节水、优质、高产、生态种植业,推广节水技术以及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和多能互补(秸秆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青贮氨化等)等技术。围绕林业,着力抓好速生丰产用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围绕畜牧业和草业,扩大盐碱地优质牧草种植和生产,加快草食畜禽发展,着力推进草——畜——乳肉高效种养模式的建立。围绕渔业,大力发展水产增殖业、健康养殖业和精深加工业,推广工厂化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技术,加快浅海滩涂和沿黄盐碱涝洼地生态化改造、标准化养殖池塘改造和规模化开发,推进优势特色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水产品物流贸易中心,着力培育“上农下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十三)。

2、“四位一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针对鲁东丘陵地区土地负荷重、复种指数高、农业投入强度大等特点,鼓励引导种养殖农户之间加强联合,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结合,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农户庭院土地上、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连接在一起,建设“四位一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

在温室内养畜禽,冬季利用温室的保温性,使畜禽的御寒能转化为生长能。畜禽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显著增强温室内蔬菜的光合作用及产量积累。畜禽粪便进入沼气池,经发酵可产生沼气。沼气经过过滤除去有害气体(硫化氢等)用于照明、烧水、做饭等,减少了燃煤对空气的污染。沼肥经充分发酵,成为优质有机肥。蔬菜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可改善圈舍的环境。蔬菜的部分副产品可作饲料,不能作饲料的根茎叶可作沼气原料,以减少植物残体上病虫侵染源,进而降低温室内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用量,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的“四位一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十四)。

3、“农林牧渔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针对我省鲁西南地区中低产田分布广、农业结构单一的特点,大力推广“农林牧渔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种植业为中心,发展优质粮食经济作物、无公害蔬菜、饲料作物,使种植业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根据林相结构、林地布局、生态环境、现有技术、市场需求、区域特色及基础设施的配套情况分别选择适当的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如林菌、林禽、林畜、林药、林粮、林油、林菜、林草等模式。围绕畜牧业,稳步发展生猪和家禽生产,大力发展牛、羊、兔等食草型畜禽养殖,推广发酵床养殖畜禽技术,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带动饲料加工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渔业,推广微孔增氧等养殖技术,建设自净式生态渔业模式。畜禽粪便、塘泥等经处理形成有机肥为种植业增加肥料,产生的沼气为居民提供能源,推动循环种养、生态养殖和绿色能源建设有机结合,农、牧、渔产品经加工后进入市场流通。同时,适度退耕还林还草,以草绿地、以草改土、以草养畜、以草养林,深度挖掘农林、农牧、林牧等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形成农、林、牧、渔协同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见附件模式十五)。

4、“秸秆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农村秸秆资源量大、面广、利用价值高的优势,以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为主攻方向,构建“秸秆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种植业、饲料

加工业、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同步发展。通过一系列的转化,终极产物以有机肥和农家肥的形式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产业,积极推广“秸秆——食用菌——有机肥——种植”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方面,积极推广“秸秆——沼气——有机肥——果菜”循环经济产业链,并加快秸秆收贮、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炭化、固化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将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与发展畜牧产业相结合,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化(青贮、氨化、微贮)——食草畜禽——有机肥——种植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丰富和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十六)。

5、“畜——沼——菜(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针对鲁中地区家禽、生猪饲养数量大的优势,大力推广“畜——沼——菜(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养殖、种植和沼气利用等方面的良性循环和增生利用。围绕畜牧业,组建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畜牧业生产体系,构筑乳品加工、畜禽肉加工企业群体,全面促进畜牧业发展。禽类粪便经适当处理作为家畜饲料,家畜的粪尿为沼气原料,沼气池随时提供沼气、沼渣和沼液,沼气用于生活能源和为温室增温,沼渣和沼液为蔬菜作物和鱼塘提供优质肥料,沼气池上面建畜舍为家畜保温退湿,家畜呼出的二氧化碳为蔬菜作物光合作用提供物质条件,蔬菜作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清新畜舍内的空气,家畜、蔬菜、沼气池之间互补、互促,形成循环有序的产业链和生态食物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形成“畜——沼——菜(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十七)。

6、“城郊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济南、青岛等大中型城市需求为导向,在其郊区和外围有计划地培育城郊农业,加快蔬菜、畜牧、花卉、林果、优质粮食等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步伐,以生产经营鲜活、优质、安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在城乡间、城市间的高效配

置和循环再生,减少生活物资的运输距离,培育不同类型的“城郊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附件模式十八)。

(三)创新两大特色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全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立工业、农业、滨海、文化四个特色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大循环经济型物流园区建设,形成以旅游业、物流业、商贸流通业、会展业以及科技服务业为主导,餐饮服务业、房地产业等为基础,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培育10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倡导旅游消费过程减量化、资源化。积极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在酒店等消费服务场所取消免费一次性用品的提供,鼓励使用可循环、能再生、易降解产品。改进酒店、旅游区能源供应结构,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推广清污分流、中水回用技术,有效削减旅游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培育四大特色旅游产业链。发挥我省企业、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以工艺美术、食品、家庭用品、珠宝首饰等工业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为主体,以开发区、工业区、保税区、港口等设备类工业企业为载体,培育和形成旅游业——工业产业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烟台农博园等发展农业观光型生态旅游,带动菜博会、果蔬会和食品博览会等农业会展的发展,形成旅游和会展共同发展的格局,培育农业——旅游业——会展业产业链;充分利用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滨海生态旅游,带动休闲、度假、海上观光、渔家民俗游等特色旅游同步发展,培育滨海生态旅游特色产业链。深入挖掘齐鲁文化,开发以孔子为代表的鲁文化旅游、海洋文化旅游、大运河文化旅游、齐文化旅游等,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文化旅游——加工业产业链。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省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 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 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发展成就 第二章发展环境 第三章发展目标 第二篇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 第四章经济布局 第五章城乡布局 第六章空间布局 第三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七章农业提升 第八章工业优化 第九章服务业跨越 第十章海洋经济 第四篇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第十一章能源建设 第十二章交通建设

第十三章水利建设 第十四章市政建设 第五篇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第十五章科技创新 第十六章教育优先 第十七章人才发展 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第十八章文化建设 第十九章文明山东 第七篇和谐社会和公共服务第二十章民生保障 第二十一章卫生体育 第二十二章社会管理第八篇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第二十三章生态建设 第二十四章环境保护 第二十五章资源节约 第二十六章循环经济第九篇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第二十七章改革深化 第二十八章开放提升第十篇政策保障和规划实施第二十九章扩大消费 第三十章优化投资 第三十一章营造环境

第三十二章区域协调 第三十三章实施机制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中科院3个研究所、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9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学工程落户山东。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

浅析山东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1-06-27 信息来源: 省经信委消费品产业处字体:大中小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市场、出口创汇、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为指导全省纺织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早日实现纺织强省的建设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生产总量和效益取得较快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5895户,比“十五”末增加2196户;实现销售收入7819.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2%;实现利税767.78亿元,同比增长37.78%,其中:利润490.21亿元,增长40.05%;资产总额达到3706亿元,增长16.68%;出口额173.26亿美元,增长22%,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1.98%、23.73%、25.15%、1 2.92%、10.26%。 2.全行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我省纺织行业中的纱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布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呢绒和无纺布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色织布、印染布、化纤和服装产量均居全国第四位,实现销售收入与利润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二位,出口额居全国第五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全国第三位。 3.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家用纺织品成为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涌现出东升、山花、东方、鸣球等毯类,艺达、云龙等工艺家纺类以及孚日、亚光、喜盈门等巾被类一批全国行业排头兵企业。区域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截至2010年底,全行业共有省级以上纺织产业集群30个,其中国家级产业集群19个,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20个和10个。品牌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省纺织行业共拥有中国名牌57个,山东省名牌156个,中国驰名商标3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40个,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9个、44个、22个和40个。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一批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在低成本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等措施,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提高了竞争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取得较快发展。 4.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成立了“新型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芳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山东省新型纺织面料行业技术中心”等4个行业技术中心,鲁泰、如意、南山荣获我省首批工业设计中心称号。截至2010年底,我省纺织行业共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7个,其中国家级10个,与2005年底相比,分别增加了31个和8个。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我省纺织行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56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45项;省科技发明一、二、三等奖各1项。 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山东海龙公司研发的“年产4.5万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达到单线产能世界第一,实现了大容量国产化工艺装备的柔性化生产,结束了我国粘胶纤维装备依赖进口的历史;由如意集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实现了纺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上述两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纺织工业多年来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方面的空白,在我国纺织行业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技术装备更新速度加快。目前,我省棉纺织行业先进装备比重达到70%,高出全国4.8个百分点;清梳联、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比重分别达到45%、55%和64%,分别高出全国同行业3.9、3.6、16.5个百分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国土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遵守“三区三线”,落实和加强对土地空间利用的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以及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措施。 (2)发展优质现代经济 “十四五”将围绕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指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科研成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的秩序,将使高污染,高能耗,

生产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综合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农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农业水平。农业的综合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反贫困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内生性作用。群众力量,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农民有增收意识,幸福与安全更加充实,更安全,更可持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重点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重点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地区,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制定

济南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A卷

济南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22018-22019的值是() C.-22018D.-2 A.B.- 2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没有最大的正数,但有最大的负数B.最大的负整数是 C.有理数包括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D.一个有理数的平方总是正数 3 . 在下列选项中,既是分数,又是负数的是() C.-0.125D.-72 A.9 B. 4 . 若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示,则() A.a+b>0B.ab>0C.a﹣b>0D.﹣a﹣b>0 5 . 中国人最早开始使用负数,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的‘方程’一章,在世界数学史首次正式引入负数.如果增加400人记作+400,那么-360表示() A.增加40人B.减少360人C.增加360人D.减少40人 6 . (2011?衢州)衢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13000元,数13000用科学记数法可以表示为() A.13×103B.1.3×104 C.0.13×104D.130×102 7 . 计算(-1)2018的结果是()

A.-1B.1C.-2018D.2018 8 . 2015年天猫“双十一”全天总交易额为a亿元,2016年天猫“双十一”全天总交易额比2015年增加,而2017年天猫“双十一”全天总交易额比2016年增加,则2017年天猫“双十一”全天总交易额为 A.亿元B.亿元 C.亿元D.亿元 9 . 如下图所示,在数轴上表示到原点的距离为3个单位的点有() A.D点B.A点C.A点和D点D.B点和C点 10 . 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A.B.C.D. 二、填空题 11 . 用代数式表示:“x的一半与y的3倍的差”______. 12 . 实验室里,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丙三个圆柱形容器(容器足够高),底面半径之比为1:2:1,,用两个相同的管子在容器的5cm高度处连通(即管子底端离容器底5cm),现三个容器中,只有甲中有水,水位高1cm,如 图所示.若每分钟同时向乙和丙注入相同量的水,开始注水1分钟,乙的水位上升cm,则开始注入_________分 钟的水量后,甲与乙的水位高度之差是0.5cm. 13 . 近似数3.1×105精确到__________ 位 14 . 若5是的算术平方根,则 a =______. 15 . x平方的3倍与-5的差,用代数式表示为__________,当x=-1时,代数式的值为__________. 16 . 如果向西走6米记作-6米,那么向东走10米记作_______;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山东省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造纸工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产业,纸张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省是造纸工业大省,具有发展造纸产业的传统优势。为促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省消费品产业做优做精,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升山东造纸工业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是我省造纸工业发展很不平凡的历史时期。五年来,全省造纸工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结构调整突出压力,坚持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优化结构,全行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一)“十一五”发展成绩。 1.生产和效益稳定增长。2010年全省造纸产量1510万吨,比2005年增长43%;实现销售收入1020亿元、利税10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4%、55%。产量和经济效益规模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位,并且经济效益增长幅度高于产量增幅,行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广大企业抢抓机遇,逆市扩张,2009-2010年陆续有20条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浆纸生产线投产,年新增木浆产能230万吨、中高档纸及纸板产能166万吨。2011年相继投产的大型浆纸项目有10条,年新增木浆产能135万吨,中高档纸及纸板产能320万吨,推动了我省造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原料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家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政策支持下,我省木浆产能逐年增长,2010年产量达到280万吨,占自制浆的3/4,比2008年增长115%,原料已由非木材原料为主转变到以木浆、废纸为主。中高档产品比重由60%提高到75%,中高档产品比例明显增大,新产品增多。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高唐泉林的本色浆生活用纸、齐河冠军的环保纸、荣成凯丽的防伪纸均是上海世博会指定用纸,为我省造纸行业赢得了声誉。 3.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提高。我省造纸产量超过100万吨的晨鸣、华泰、太阳、博汇“四强”企业,2010年省内产量合计679万吨,占全省总量的45%,两年增幅16%,主要是高档文化用纸、涂布白卡纸等中高档品种的产能增长,其中太阳纸业增长34%、博汇纸业增长37%,产业集中度提高和龙头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越来越强。

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胡校宁2220091632 行政管理一班

目录 一、“十一五”现状 (2) 1、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 (2) 2、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2) 3、支持保障系统有效加强 (2) 4、行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 5、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已显雏形 (3) 二、形势及需求 (3)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 (一)指导思想 (3) (二)基本原则 (4) (三)发展目标 (4) 1、大路网体系 (4) 2、大港航体系 (4) 3、大物流体系 (5) 4、公共服务体系 (5) 5、“四化”管理体系 (5) (四)发展任务 (6)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 2、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 (6) 3、提升科技和信息化水平 (6) 4、促进现代交通物流发展 (6) 5、提高客运服务能力 (7) 6、强化行业管理 (7) 7、健全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7) 8、发展绿色交通 (7) 9、加强文化建设 (7) 10、深化廉政建设 (7) 四、保障措施 (7) (一)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8) (二)重视机制体制改革 (8)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8) 五、2020年全省交通发展远景展望 (8)

一、“十一五”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和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广大交通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 ?“十一五”末,全省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22.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285公里,新增1122公里,120个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为86%,农村公路达到 20.3万公里,新增3.3万公里,99.2%的行政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全省沿海港 口综合通过能力达4.56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197个,分别新增2.07亿吨和83个。 全省内河通航航道里程达1150公里,五年新增138公里,内河港口通过能力达4543万吨,新增2543万吨。全省等级客、货运站分别达到1356个和506个。 2、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2010年,全省公路客货运量完成24.0亿人次和26.4亿吨,分别是2005年的1.9倍和2.2倍。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8.6亿吨,是2005年的2.2倍,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6546万吨,是2005年的2.9倍。营运车船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货运船舶平均吨位大幅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网络进一步完善,交通物流快速发展。 3、支持保障系统有效加强 ?全省交通行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立了省级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开发应用了多项业务信息系统,开通134条ETC车道,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信息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全省交通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高速公路、桥梁、港口等工程建养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新技术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提高,公路交通初步建立“监管到位、协调联动、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部、省、市三级安全监管和救助与应急平台。水路交通建立内河救助打捞系统。全省节能减排初见成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4、行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全省交通行业大力推行“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的“四化”管理,已有8个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初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四化”管理体系,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交通立法工作不断推进,执法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执法水平得到提高。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交通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

济南市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济南市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 2020419

3 2020419

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极强拉动效应,未来将高速增长并发挥主导作用的产业。为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和产业基础 (一)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迎来加快转型的时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为此,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大任务、政策措施和相关规划。山东省也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提出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信贷、政府采购等办法,重点培植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医药及海洋科技开发等新兴产业,并实现年均20%以上的增速。 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科学选择适合我市的新兴产业并实 现新的突破, 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 ”十二五”期间, 我市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 4 2020419

产业, 形成规模优势, 提升发展质量。同时, 加快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二)产业基础。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我市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具有雄厚实力,近年来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被国家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675 亿元,其中,软件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5 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三, 独立软件规模实力居全省首位。技术研发能力强, 拥有电力软件、通信技术、动漫、交通软件、服务外包、射频识别等六大产业联盟,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4 个,中国名牌 3 项,中国驰名商标 3 个。现已形成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为核心, 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齐鲁软件园)、国 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园区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山大路科技商务区是长江以北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市场。电子信息制造方面, 浪潮集团名列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11 位, 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梭海量存储器、服务器和浪潮华光激光二极管芯片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浪潮华芯拥有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技术团队、研发测试设备和设计能力。软件服务业方面, 浪潮、中创等10 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企业百强, 万博科技跻身全国信息通讯技术(ICT) 综合服务商前十强。物联网技术方面, 射频识别等物联网应用技术起步良好, 具备了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良好基础。网络通讯方面三网融合准备工作扎实推进, 量子通讯研究院、宽带无线接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三网融合联合实验室已投入运行。 2. 新能源产业。我市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 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地热能开发利用和生物质能发电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较快。,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0 亿 5 2020 年4 月19 日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重要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单选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年。 A. 关键 B. 重要 C. 决胜 D. 核心 参考答案: C 2. (单选题)“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及历次全会精神,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坚持以()为主题,以()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A. 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 B. 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D. 提高经济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答案: B 3. (单选题)山东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其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家三大战略的是() A. 两区一圈一带 B. 京津冀协同发展 C. 一带一路 D. 长江经济带 参考答案: A 4. (单选题)未来五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总体上,有基础有条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仍是时代主题。 A. 改革和创新 B. 和平和发展 C. 就业和创业 D. 和平和进步 参考答案: B 5. (单选题)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一个定位三个提升”中三个提升指的是() A. 提升经济收入、提升工作目标、提升精神境界 B. 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 C. 提升经济发展、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层面 D. 提升发展杠杆、提升工作要求、提升精神境界 参考答案: B 6. (单选题)“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和(),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A. 计算机资格英语口语资格

最新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 鲁政办发〔2011〕55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制定实施《规划》,是巩固和扩大“十一五”节能工作成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确保完成“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坚持把节能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措施,狠抓落实,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规划》落到实处,为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十二五”节能工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政策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节能回顾 “十一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围绕“十一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2%的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1.32 吨标准煤降到2010年的1.02吨标准煤,累计降低22.1%,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一)节能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省委、省政府把节能作为“十一五”发展的重大战略,出台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鲁发〔2007〕24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07〕39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省政府节能办和节能监察总队,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管理部门设置了节能管理处室或岗位。建立各市、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省政府按年度下达节能目标并实施考核奖惩。加强节能督查,省委、省政府多次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查。适时启动节能预警调控,取得积极成效。 (二)结构节能取得显著成效 认真落实能评审查制度,加强能评审查,严控新建高耗能项目。支持鼓励发展节约型产业。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9〕77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济

济南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B卷

济南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如图,在中,,,,为边上一个动点,于点,上 于点,为的中点,则的最小值是() A.B. C.D. 2 . 以下列各组数中的三个数据为边长构建三角形,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A.7,14,15B.12,16,20C.4,6,8D.,, 3 . 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2)x+m2=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m的取值范围为()A.m>1B.m<1C.m>﹣1D.m<﹣1 4 . 已知,化简二次根式的正确结果为() A.B.C.D. 5 . 某工厂生产的某种产品按质量分为10个档次,第1档次(最低档次)的产品一天能生产95件,每件利润6元,每提高一个档次,每件利润增加2元,但一天产量减少5件.若生产的产品一天的总利润为1120元,且同一天所生产的产品为同一档次,则该产品的质量档次是()

A.6B.8C.10D.12 6 . a为实数,当a为任意值时,下列各式都有意义的是() A.B.C.D. 7 . 小明在解方程x2-4x-15=0时,他是这样求解的:移项,得x2-4x=15,两边同时加4,得x2-4x+4=19,∴x-2=±,∴x-2=±,∴x1=2+,x2=2-,这种解方程的方法称为()A.待定系数法B.配方法C.公式法D.因式分解法 8 . 如图,正方形A、B、C的边长分别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若正方形A、B的边长分别为3和5,则正方形C的面积为() A.4B.15C.16D.18 9 . 如图,圆柱的高为8cm,底面半径为cm,一只蚂蚁从点沿圆柱外壁爬到点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 A.6cm B.8cm C.10cm D.12cm 10 . 三角形的一边长为10,另两边长是方程的两个根,则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无法确定 11 . 一元二次方程4x2﹣1=5x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分别为() A.4,﹣1,5B.4,﹣5,﹣1C.4,5,﹣1D.4,﹣1,﹣5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中共山东省委文件鲁发〔2015〕19号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中,要求山东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这是对山东工作的极大信任和殷切期望,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人民幸福美好新生活,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决胜时期,“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省情实际,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五年。全面总结山东“十二五”时期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对编制好山东“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诸多挑战,全省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效应对新旧动力转换带来的压力和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预计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4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500亿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覆盖全省的“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明显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全省人民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篇章,为我省“十三五”时期创新前行、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规划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土地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按照“三区三线”要求,实施和加强土地空间利用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并提出了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以及思路和措施。 (2)发展高质量的现代经济 “十四五”规划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的产业体系。科研成果,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推进首都绿色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监管有序。高污染、高能耗、生产

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将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全面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继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反贫困的内生作用。加强群众,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一个更实质、更安全和更可行的延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是建立以东、中、西、东北、重点地区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分析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取得明显成绩、发挥作用比较突出的5年。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各种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科学务实、积极作为,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日益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数据见附件1)。 第二节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总体上看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动力充足。依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