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说课稿涉及到的教材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二、课程背景

本课程作为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主要介绍了古代

“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影响;

3.掌握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

作用;

4.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掌握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

作用;

3.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包括:

1.教学PPT:准备一份简洁明了的PPT,用于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片、地图等素材,以便于向

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3.板书准备:准备相关板书内容,便于学生复习和记

忆。

六、教学内容

1.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

•介绍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是一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贸易之路;

•讲述古代中国以丝绸为重要商品,通过“丝绸之路”

将中国文明传播到中亚和欧洲;

•分析“丝绸之路”对中亚和欧洲文明的影响;

•解读“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2. 课堂教学安排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呈现的方式,具体教学安排

如下: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习新知:通过PPT展示和讲解,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学习重点:重点讲解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习难点:辅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中亚和欧洲文明的影响;

•拓展延伸:通过举例和引导,让学生思考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小结归纳:通过梳理课堂内容,做一个简要的小结;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中将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和地图等素材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讲授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课程中将采用教学评价和反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对今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九、课后拓展活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布置以下拓展活动:

•调查:让学生调查古代“丝绸之路”在中亚和欧洲的影响;

•辩论:组织辩论活动,讨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作文:要求学生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并写一篇短文。

十、教学总结

本课通过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帮

助学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评价与反思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通过课后拓展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面临的不同境遇的分析,明确汉朝与西域关系的发展决定于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这一道理。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在看图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今天的改革开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学情分析】 本课地理概念较多,在学生时间、空间概念不明确的情况下,要注意历史地图的运用,要让学生观察地图、比较地图,并由此获得体验和认识。同时,我们已经学习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为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视频学习法、识图分析法、阅读讲解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短片及背景音乐)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及欣赏到的美景与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是来自什么地方的?(学生回答:新疆)新疆的古地名是什么?(学生回答:西域)由此导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学生回答: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设问:提到阳关、玉门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西域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提示: 、陆上丝绸之路 展示陆上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 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满目的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展示图片张骞) 二、进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二)丝绸之路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编版)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目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班超出使、经营西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图,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张骞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能够正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闻名交流中的作用,理解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上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的丝绸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二)讲授新课 张骞通西域: 1.西域: 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西汉时期,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目的: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 大月氏原来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不断从西域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过渡】正是由于张骞出使西域,才有了后来的丝绸之路。那么西域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怎样的地方?张骞为什么要到那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说课稿涉及到的教材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二、课程背景 本课程作为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主要介绍了古代 “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影响; 3.掌握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 作用; 4.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掌握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 作用; 3.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包括:

1.教学PPT:准备一份简洁明了的PPT,用于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片、地图等素材,以便于向 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3.板书准备:准备相关板书内容,便于学生复习和记 忆。 六、教学内容 1.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 •介绍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是一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贸易之路; •讲述古代中国以丝绸为重要商品,通过“丝绸之路” 将中国文明传播到中亚和欧洲; •分析“丝绸之路”对中亚和欧洲文明的影响; •解读“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2. 课堂教学安排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呈现的方式,具体教学安排 如下: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习新知:通过PPT展示和讲解,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学习重点:重点讲解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习难点:辅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中亚和欧洲文明的影响; •拓展延伸:通过举例和引导,让学生思考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小结归纳:通过梳理课堂内容,做一个简要的小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质教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 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

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满目的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展示图片张骞) 二、进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主要线路、交流内容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说学情 本课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历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对世界历史感兴趣,对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件也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历史事件的复杂关系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和交流内容; (3)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历史文献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能够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增强国际视野。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和交流内容; (3)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 (1)理解丝绸之路的复杂关系和影响;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历史文献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合作学习和展示

等。通过讲授,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准备一张丝绸之路的地图,并将其展示在教室前方。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例如问学生:“你们知道丝绸之路吗?它是什么?它有什么起源和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环节:展开新课 1. 讲授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a. 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起源背景,如中国古代丝绸的独特性和世界各地对丝绸的需求,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 b. 展示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包括陆上和海上线路,并解释其发展过程。 c. 介绍丝绸之路的交流内容,如丝绸、瓷器、茶叶、药材、宗教、科技等。 d. 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增加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直观感受。 2. 分组讨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中学的历史教师,今天来到这里给大家讲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本 课是通过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件,介绍了我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及西域之间的文化交往,以及中国对外交流、贸易活动的积极意义。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简述丝绸之路的概念及作用。 2)能够了解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3)能够阐述元代时期的海上贸易。 4)能够通过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感悟不同文明的 重要性与价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及知识,包括丝绸之路 的概念、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及西域之间的文化交往等。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问答、图片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丝绸之路的地理、经济、文化交往特点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教学难点 了解元代时期的海上贸易及多元文明的互动与交流。 三、教学内容 1.丝绸之路的概念与作用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连接中国与西方地区的重要贸易道路。自汉朝以来,中国通过这条贸易路线出口了大量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进口了大批稀缺的西域特产。除商品贸易外,丝绸之路还有文化、宗教、科技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1)将中国的先进文化与技术带到了西方,促进了古代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使西方人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3)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与繁荣,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3.元代时期的海上贸易 1)元代时期之后,海上贸易开始兴起,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的贸易也开始增加。 2)元代时期,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开始通过海上贸易的方式扩散到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地,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4.多元文明的互动与交流 1)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贸易,还是各种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2)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相互学习和进步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设计 1.课前导学 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观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习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梦驼铃》并配合一些大漠风光和新疆风情的PPT图片导入。 【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 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西域地图 问题1:西域到底在哪儿? 问题2:结合图片,说说西域的特点(荒凉、人迹罕至)。 2、张骞出使西域 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虚拟汉武帝招贤令 问题1:“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 问题2: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攻打匈奴呢? 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材料 问题1:张骞西行途中遇到什么困难? 问题2:从张骞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创设情境三:多媒体展示一组物品 展示西域和中原地区的物产交换,从而得出结论:张骞的西域之行,使得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西汉疆域图》 二、丝绸之路 问题:为什么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海上丝绸之路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十四课交流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讲课稿 一、教材剖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亲密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使了中外不一样文明之间的友善来往,在我国古代史上占 据重要地位。别的,经过本课的学习,为此后同类问题的教课起了示范作用。同时,在近 两年的中考取,丝绸之路已被归入重要的观察范围以内。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虑和认 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识读《敦煌壁画张骞辞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 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得有效历史信息。 3.感情态度价值观: 经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用于开辟的 进步精神。同时,经过学习丝绸之路,建立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心。 三、学情剖析 该课教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 但因为地区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同时,也是历史思想养成的阶段。为 此,教师在进行教课时,一方面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增强学生 历史思想能力的提高。 四、教课重难点 要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法选择 (一)教课方法 1.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想; 2.亲历角色,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3.创建问题情形,拓宽教课空间。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研究法 六、教课流程 (一)导入 PPT及实物展现葡萄、核桃、石榴及丝绸,并发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大家平时吃的东 西,你们知道产自哪儿吗?你们知道丝绸是哪个国家的吗?为何此刻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够 穿上丝绸做的服饰?”经过实物展现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过渡到本课 的学习。 (二)新授环节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X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X作用。同时,在近两年国家一带一路的引导下,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点。 二、学情分析 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所以,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X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法选择 (一)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2.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PPT展示材料并让学生齐读,通过展示故事性的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二)新授环节 将本课设置为三个模块:一X骞通西域;二丝绸之路;三对西域的管理; 模块一X骞通西域; PPT展示招贤令。引出去应聘的人就是X骞,从而展开第一部分的教学。ppt展示X骞

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两个问题:1.“西域”是指什么地区?2.X 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及阅读书本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归纳概括X骞出使西域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模块二丝绸之路; PPT展示材料,引导出问题思考:中国的丝绸是如何运到古代欧洲去的?展开第二部分丝绸之路的讲解。对于这部分的讲解主要通过两条路线,名族产物及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讲解。学生结合书本,小组探究明确陆上丝绸之路的走向,并用笔在草稿本上画一画陆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重要地点。教师通过ppt再次展示,加深印象。通过PPT图片展示东西方在经济交流的具体体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得出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模块三对西域的管理; 沟通西域后两汉也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通过ppt图片展示及让学生明白今天的某某开始正式隶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华。 (三)板书设计 (1)X骞通西域 1.西域:含义2、原因:3、过程4.意义: (2)丝绸之路 1.路上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某某——中亚、西亚——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3)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西域都护府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地位及取舍、理念、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思路及流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 20xx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

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精品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

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阅读图片: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 项目背景目的时间结果 第一次 汉武帝反击匈 奴为联合大月氏 夹击匈奴 公元前 138年 了解了 西域 第二次 汉了解西域,控 制了河西走廊加强汉与西域 的联系 公元前 119年 沟通 西域 7.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 1.教师提问: (1)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 (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路线: (1)陆上丝绸之路(口诀:长河新,安息大) ②河西走廊→②河西走廊→③今新疆地区→④安息(中亚、西亚)→⑤大秦(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 ②穿过黄海→②穿过黄海→③到达朝鲜、日本和①东南沿海港口出发→②经中南半岛南下→③绕过马来半岛→④穿过马六甲海峡→⑤孟加拉湾沿岸→⑥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3.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部编版2016年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共有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部分内容因果相连。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汉王朝主动加强同少数民族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体现大汉王朝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因此,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 2、认识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措施。 3、理解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学习难点是丝绸之路。设置的依据是基于对课表的理解,张骞通西域是西汉主动与少数民族交往的见证,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民族交往史的重要部分,故而定位为重点;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是我国主权和领土的确认标志,故而定为本课第二个重点。丝绸之路是我国汉代对外交往的见证,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对于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初一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精神和传承有些高度,故而将此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上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法:情景导入法:利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引出主题,灌输给学生历史传承的精神。 合作探究法:在自学基础上,通过对张骞西行过程中的困难进行探究,体会张骞的冒险和英勇精神,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 综合教学法:列表,讲解,资料展示等,凸显历史学科“论从史出”的原则,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目标。 三、说学法 学生有自主学习,参与游戏,依据材料归纳总结等方法。 四、说过程 第一步骤:情境导入。 第二步骤:探索新知。 1、出示地图和历史资料以及自主学习,学习了解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知识。 2、利用地图和探究,帮学生明确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3、利用对比秦汉疆域,帮学生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必要性。 第三步骤:内容总结 师生合作,完成对本科学习内容的总结,使学生深化认识。 第四步骤:当堂练习 依据三个教学目标,分别设计相关的习题,由浅入深,加以巩固。 第五步骤:课后活动 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帮其动手动脑完成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隆阳区汉庄中学 宋杰 一、教学内容简析: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 二、教学目标: 三、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四、能力目标: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七、导入新课

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满目的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八、讲授新课: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 ①提出问题: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里?我们一起看图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展示西域的图片) 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②教师讲述:西域,听起来那是一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西域地区是怎样的社会情况呢? 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总结: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2)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

2016部编教材教学设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汉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和知识迁移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丝稠之路的开通和重要意义。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14课的内容。 【内容探究】 一、张骞通西域 1.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教师可在课本第63页《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上给学生指出古代西域的范围。(让学生对古代西域的概念有大致的了解。) 2.教师讲解:西汉初的西域小国大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例如原本居住在今甘肃敦煌一带的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后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匈奴还不时南下进行掠夺,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不断地强盛起来了,汉武帝一直筹划着要反击匈奴。汉朝从匈奴降人的口供中获悉大月氏痛恨匈奴人的情况,立即想到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方法。因此,汉武帝发布了一张招募使者出使西域的招贤令。大家猜想一下:“招贤令”发布后,最终选中的使者是谁?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大概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3、64页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张骞共几次出使西域?(两次。)这两次出使的情况怎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第63、64页,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意义。 4.教师待学生看完课本后,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讨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和意义,讨论结束后完成下列简表。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各国想与汉朝 交往的愿望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 来 使西域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艰难险阻: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品质: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