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共29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共29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目录:

1.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概述

2.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

3.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

4.中原王朝与西方丝绸之路的关系

5.中原王朝与东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6.中原王朝与北方的辽、金、元王朝

7.中原王朝与西南非汉民族地区

8.国家的统一与民族融合

9.总结与思考

1.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概述

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与对外交往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课将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演变和影响。

2. 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常常与北方民族发生交往和冲突。从夏、商、周时期到秦、汉、唐、宋等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并对中原王朝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本课将重点介绍北方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3. 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

中国南方地区有丰富的民族多样性,其中包括苗、壮、侗、瑶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如何?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影响又是怎样的?本课将介绍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互动关系。

4. 中原王朝与西方丝绸之路的关系

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原王朝与西方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本课将从汉代开始,介绍中原王朝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及其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5. 中原王朝与东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本课将介绍中原王朝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以及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6. 中原王朝与北方的辽、金、元王朝

中国古代的北部地区有辽、金、元等民族建立王朝。这些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如何?他们之间的冲突与互动又是怎样的?本课将介绍中原王朝与北方辽、金、元王朝的关系。

7. 中原王朝与西南非汉民族地区

中国古代的西南地区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充满了变数和复杂性。本课将介绍中原王朝与西南非汉民族地区的交往与互动。

8. 国家的统一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民族通过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国家。本课将总结各个时期中原王朝对于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中国国家统一的作用。

9. 总结与思考

本节课将对全课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将被鼓励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当代的影响。

以上是本节课的课件目录,共包含29张PPT。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演变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代历史,探寻多元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之道。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解读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 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 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 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 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 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 (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 (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 (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 (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 (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

第11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介绍和分析,展示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的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和思维能力,但对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具体内容和历史背景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时空观念:通过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环境。 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解释的准确性。 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和影响。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史料分析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图,并提出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那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 学生活动:观察中国地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和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出示唐朝《礼宾图》(壁画)图片,结合文献史料,导入 新课。 观察图片,阅读材 料,思考:从商朝 的“宾”,周朝的 “小行人”,秦朝 的“典客” 到唐朝的“鸿胪 寺”,这些机构的 主要功能是什 么? 通过文物图片 和文献史料,形 成图史互证,认 识历代王朝都 非常重视民族 关系和对外交 往,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引入本 课主题。 一、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概念解读对“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进行概念解读,重点区 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不同之处,了解其在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本课所讲民 族关系与对外关 系的范畴,找出下 列四个选项中不 同类的一项 民族关系和对 外关系的区别 是本课的难点, 通过对课题的 解读和概念界 定化解难点。 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回溯历史,依据疆域地图梳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 民族关系,并归纳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 式,梳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演变的历程。 2.补充材料,以文化、经济为视角,探究统一多民族 国家发展的推动因素。 3.以唐朝、清朝为例,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背后 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探究清朝疆域治 理的重要意义。 根据《纲要》上册 所学知识,完成表 格,归纳中国古代 处理民族关系的 主要方式 带着问题阅读教 材和PPT图文材 料,探究统一多民 族国家发展的推 动因素。 横向对比,解读史 料,提取关键信 必修与选修教 材贯通,引导学 生用“时间与空 间”概念梳理历 代对于边疆的 治理,认识历代 王朝都非常重 视边疆治理,各 民族的交往交 流交融并未中 断,只是形式和 手段有所差异。 在此基础上深 入剖析其原因。

_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1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A级——基础达标练 1.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 A.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解析:选A 秦朝时为了抵御匈奴采取了修筑长城的方式;汉朝为了解决匈奴问题则意图通使西域,与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在凿通西域的同时丝绸之路得以开通,故选A项;北讨匈奴、修建驿道和联络西域都与“用制险塞”不符,排除B、C、D三项。 2.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承认中华正统的前提下所建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本都与中原汉族政权无大的区别。这一现象( ) A.体现了中华一体的政治观念 B.增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实力 C.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 D.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解析:选A 由材料中少数民族在承认中华正统的前提下建立政权可知,这体现的是中华一体的政治观念,故选A项;材料内容与军事实力无关,排除B项;少数民族政权承认中华正统,无法证明有利于统一还是分裂,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下面是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此可知唐朝( )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解析:选C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与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故选C项;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疆域稳定,排除A项;战争只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排除B项;D项表述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 4.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中书上书称榷场的设立不是独利的贸易,而是要“南北往来但无猜阻”,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榷场贸易( ) A.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 B.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事务 C.有效地控制了周边少数民族 D.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解析:选B 榷场属于宋、辽、金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场所,是当时各个政权之间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材料表明,设置榷场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即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手段,故选B项。 5.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即大元帝师,“授以玉印”,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其后,八思巴主管佛教事务的中央官署是( ) A.典客B.鸿胪寺 C.宣政院D.理藩院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忽必烈”“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管理佛教事务的是宣政院,故选C项;典客是秦朝的九卿之一,排除A项;鸿胪寺设置于唐朝,排除B项;理藩院设置于清朝,排除D项。 6.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地方自治性质的土司制。明代出现废除土司,改派流官的做法。到清雍正、乾隆年间,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这一变化( )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促使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C.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D.加剧了西南地区的落后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13课知识点总结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资料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正式开始):管理机构:典客、典属国。 2.汉朝 (1)管理机构:大鸿胪。 (2)边疆措施(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①北部匈奴:西汉初和亲;汉武帝三次攻打取胜;东汉窦宪出击。 ②西部:在河西走廊设“河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设西域都护。 ③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知识点二:隋至元明清时期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 (1)结束国家分裂局面,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 (3)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4)三次派人去流求。 2.元朝 (1)“行汉法”。 (2)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差别对待政策。 (3)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明朝 (1)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2)边疆措施 ①北部:修长城、设军镇、开放马市、册封、卫所制度。 ②西藏(此地区为乌思藏):都司、贡赐、茶马贸易。 4.清朝 (1)管理机构:理藩院。 (2)边疆措施 ①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 ②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③册封。 ④设(青海、西藏)办事大臣。 ⑤改土归流(元明清民国实行土司制度;明清实行改土归流)。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2.西汉:已打通陆海(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两个通道---引申:97年,东汉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3.东汉: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4.隋唐 (1)与西域商路畅通。 (2)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3)与外国间海路交流活跃。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5.宋朝:北方陆路交通受阻,海路转趋发达(开辟由明州到日本、朝鲜半岛航路;泉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 6.元朝:海陆通道都很通畅(中西文化交流典型事例: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华;畏兀儿列班•扫马访问欧洲)。 7.明清 (1)对外关系维护朝贡(国与国之间;民族间是进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2)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注意: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 (1)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内容:经济交流、文化交融、政治交往。 (4)主流:和平。 (5)新变化: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知识点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建立 (1)1534年,英国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专制统治。 (2)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2.民族国家建立 (1)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2)法语成为法国官方语言。 知识点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 (1)荷兰的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战争与和平法》奠定国际法基础(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 (2)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欧洲混战局面,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先例。 2.国际法的发展 (1)17世纪,欧洲国家君主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逐渐建立起近代外交制度。

高中历史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统编版模块: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章/单元:第四单元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二、教科书内容分析 第11课围绕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进行描述,共四目内容。前三目叙述了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和基本史实。第四目叙述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表现,以明清为界限,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由主动开放转为了闭关自守。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选考历史的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初步具备了查找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在进行新课教学的同时,应该进行适当的提升,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仍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塑造阶段,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和培养。 四、教学目标 通过归纳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概括民族交融的方式,并分析其作用。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通过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分析其特点。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通过阅读史料认识朝贡体制存在的原因并对其评价,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进而认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认识中国古代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进而坚定对外开放的信念和和平外交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区别(二)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 六、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民族交融的方式进行导入,在“自学质疑”的基础上进行“三个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七、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有关《清朝民族关系》的视频。 教师提问:“刚才视频里面提到了一种民族交融的方式是什么?还有那些方式呢?”学生回答:“战争、改革、册封……”教师提问:“那么,这些民族交融的方式反映的是哪些历史事件呢?今天,让我们一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教案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本课通过四个子目〔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开展演变历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开展作出的奉献。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教学重难点 :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朝贡体制 2.难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古代中国外交的特点与影响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唐朝?礼宾图?壁画,右图是乾隆帝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方面的历史现象?对!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那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有何内容与特点?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有哪些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自主学习 1.秦 (1)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北逐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 (1)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窦宪胜北匈奴。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图片情境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如何?有何民族政策和制度? 自主学习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隋朝 (1)隋朝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秦汉时期与周边民族关系和民族关系政策,秦汉时期对民族事务的管理,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2.了解隋唐时期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隋唐时期与周边民族不断扩大的交往,知道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范围不断扩大和对世界的影响。 3.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了解元明清时期的民族事务管理机构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状况,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因和影响、不同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 学习重难点 重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边疆管理的变化;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难点:不同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认识封建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局限性。 探学新知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民族关系 (1)中央设官: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汉朝民族关系 (1)中央设官: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①军事打击和行政管辖

②屯垦戍边与经济开发:在边疆推行屯戌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隋朝的民族关系 1.机构与制度 (1)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2.民族关系 (1)突厥:隋初,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接受隋朝管辖,遣使入朝,西突厥与隋朝也保持密切关系。 (2)岭南: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开皇九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在岭南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3)琉球:隋朝加强了与琉球(今中国台湾)的接触。 (二)唐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关系:唐朝边疆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1)归顺:东突厥归附唐朝后,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和亲: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有数次会盟。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导学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 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重点: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朝贡体制 2.难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古代中国外交的特点与影响 基础认知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 (1)秦朝设_____、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____;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 (1)汉朝设______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____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_______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____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____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

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隋朝 (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___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____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 (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_____”。 (2)____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____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____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_______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 (1) 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____。 (2)元朝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_____”,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3)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_____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4)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____,征发赋役。 2.明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_______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____,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____。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___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_________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3.清 (1)清朝设立__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3)通过军事斗争平定_____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十一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➊教学目标 一、了解秦汉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联系的加强,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二、理解唐太宗“天可汗”称呼的由来,认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意义,培养民族情感 三、了解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培养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情怀 四、归纳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➋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汉至明清设理的民族机构和制度 教学难点:秦汉至明清民族与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➌知识框架 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华各民族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各民族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感产生 (2)商朝设宾,西周设小行人,负责管理民族事务 2、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周边民族:东北的夫余和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氐和羌、南方的夷和越(2)中央机构:设典客和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3)边疆管理 ①BC215年,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②BC214年,修灵渠,征服岭南设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③修五尺道,征服西南夷(今云贵地区) ④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设道与县同级 3、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①汉匈战争 A、汉初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B、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通过三次战役(漠南之战收复河套、河西之战设河西四郡、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仅作了解)击败匈奴主力 C、东汉初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D、89年窦宪击败北匈奴,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②边疆行政 A、汉武帝时期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B、汉宣帝时期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C、西汉时期还在东北设立乌桓校尉 ③屯戍政策 A、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B、西域:设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 (1)五胡内迁:东汉以来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西晋时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2)五胡乱华:五胡介入到西晋皇族的八王之乱,并逐渐主导局势,最终灭亡西晋(3)五胡十六国:五胡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并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推动了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5)南方开发:吴蜀以及东晋、南朝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与东、西南地区人的交融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机构:尚书省礼部、鸿胪寺 ①礼部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其中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②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边疆管理 ①周边民族:西北部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岭南百越纳入隋朝治理;加强于流求接触 ②边疆行政:推行郡县制,但往往由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 (1)中央机构:基本沿袭隋朝 (2)边疆管理 ①周边民族 A、西北部:唐太宗灭东突厥和高昌,其余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B、西南部:与吐蕃(今青藏)会盟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册封南诏(今云贵) C、东北部:唐玄宗封东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②边疆行政: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其中都督府都督与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A、西北部:设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B、北部:设安北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 C、东北部:设安东都护府 D、南部:安南都护府 注·羁縻制度:在边疆设羁縻州,以夷制夷;羁指用军事政治手段控制,縻指用经济手段安抚 3、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长期对立 ①北宋与北部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部党项族建立的西夏长期对立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朝代中央管 理机构 边疆治理措施 秦朝典客、 典属国 1.北方:逐匈奴,修长城。公元前214年,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西起 临洮、东至辽东万里长城(纲上P16) 2.南方:抚夷越,设三郡。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3.西南: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控制(纲上P16) 汉朝大鸿胪 1.北方:①西汉初,采取和亲匈奴政策→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 得大胜,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区域(纲上P22)→东汉初,匈奴分为 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刻铭燕然 山 ②大量移民屯田 2.西北: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 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纲上P23)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③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4.南方: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纲上P23) 地 位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朝代中央管 理机构 边疆管理措施 隋朝尚书省 礼部及 鸿胪寺 1.礼部 司 负责朝 聘及册 封各首 领的礼 仪 2.主客 司 负责各 族朝见 事宜 3.鸿胪 寺 负责宾 客接待 礼仪 1.北方: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先后归附 2.南方: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3.东南:加强与流求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机构: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担任 唐朝1.北方:①唐太宗灭东突厥(纲上P36) ②设立安北、单于都护府 2.西北:①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纲上P36) ③先后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纲上P36) 3.东北:①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纲上P37) ②设立安东都护府 4.西南: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促进汉藏友好关系 和经济文化交流(纲上P36) ②唐蕃数次会盟。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史称“长庆会盟”,遗物有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纲上P37) ③册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5.南方:设立安南都护府 6.机构:主要是大都督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

202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梯度作业·练素能 一、素养达标 1.(2021·山西大同)下表为秦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简表。表中变化反映出秦汉时期(C) B.区域民族关系走向了缓和 C.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加强 D.中国辽阔的版图基本奠定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疆域要大于秦朝,汉代时汉族形成,以汉族为核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这反映出汉代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加强,C项正确;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表述发生在清朝,排除。 2.(2021·陕西汉中)某学者指出:“吉林发现了带‘长’字汉代瓦当;内蒙古发现了‘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云南出土了‘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新疆沙雅遗址出土‘汉归义羌长’印;青海一座匈奴墓出土‘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篆文铜印。”以上历史叙述意在表明,汉代(C) A.对地方势力控制明显加强B.疆域范围极其广阔 C.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长’字汉代瓦当”“‘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汉归义羌长’印”等汉代出土文物的共同史料价值在于印证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势力,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疆域范围极其广阔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周边民族地区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D。 3.(2021·河南焦作)唐朝初年,高祖李渊颁布诏书指出,边疆民族地区的情况不同于内地,应实行羁縻政策。该政策的核心是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适度统治,具体表现为设立羁縻府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羁縻政策的实施有利于(B) A.确保边境地区的永久稳定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加强各领域对外交流合作D.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解析:根据材料中“适度统治”“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可知,羁縻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缓和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地区之间的矛盾,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B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1习题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政权;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汉朝统治者()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可知汉朝没有承接秦朝 ,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汉初政治形势的变化,不能说明统治者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汉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没有体现治国思想,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睦发展,故选D项。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下列事件与此记载有关的是() A.出击匈奴 B.征服越族 D.修筑长城 “自九原抵甘泉”,可知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抗击匈奴,修建通道,故A项正 ,与题干材料“自九原抵甘泉”地理位置不符,故B、C两项错误;修筑长城是防御措施,与题干材料“乃使蒙恬通道”不符,故D项错误。 3.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统治者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这表现在() A.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B.北击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修筑长城,体现了“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体现了“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A项符合题意。 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裤,名“裤褶”,褶在式样上为左衽袍服。“裤褶”传入南方后,衣袖被加宽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其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体现了() A.少数民族引领服饰的潮流 B.国家分裂政局动荡 C.汉人在服饰改革中居主导地位 “‘裤褶’传入南方后,衣袖被加宽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 ”体现的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加强,D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A.促进了北方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 B.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可知此时秦朝已经建立,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排除C项;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D项错误;题干材料表明,修筑直道加强了都城咸阳与北方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北方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故选A项。 2.经此三役,“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而汉廷也疲于征战,出现了“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的局面。这说明() A.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B.汉朝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C.匈奴全部内迁,逐渐汉化 此三役”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逐渐汉化。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汉朝也无力再大规模地出击北匈奴,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暂时解除,D项正确。 3.下图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唐墓中出土的一个男侍陶俑。他身着小翻领外衣,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格。这体现了唐朝() A.制瓷业非常发达 B.城市繁荣兴盛 C.民营手工业发展 ,可知唐朝时民族交融加强,故D项正确。 ,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和亲政策,该少数民族政权是() A.辽 B.吐蕃 C.西夏 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B项。 5.唐朝时期,日本曾经派遣大批遣唐使到唐朝,这些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与中国的政治联系 B.促进中日经济交流

C.协调中日两国的对朝政策 ,因此他们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D 6.“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 思巴。”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构是() A.中书省 B.西藏行省 C.巡检司 ,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明修长城清修庙。”明初统治者陆续修筑长城,其目的是() A.防范蒙古骑兵的南下 B.防御后金政权的袭扰 C.阻断蒙古族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 ,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故选A项。 ,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该条约内容出自() A.《尼布楚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1689年)处于清朝前期,B、C、D三项都是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689年,中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帝国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其辽阔的疆土及多元的族群。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族群的人在政治上联结起来,但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性”仍然留存了下来。这些地域文化的多样性非但没有妨碍人民生活,相反其意义对于帝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美]陆威仪《哈佛 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族群的人在政治上联结起来”的主要举措。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举措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举措: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高中历史人民社课标版必修一_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公开课

微专题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专题剖析】 一、秦汉时期 1.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夷越,设置三郡。 2.汉朝,在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1)北面:对匈奴,先和亲,后出击。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窦宪。两大战绩: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2)西面: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等。 (3)东北:设乌桓校尉;公元前108年,攻灭卫氏朝鲜,设乐浪四郡。 (4)南方:公元前112年,攻灭南越,重置郡县。 (5)边疆:实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 3.对外交往,开通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派使者到达洛阳。 (2)海上:倭国使臣到达东汉,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和鸿胪寺。 2.隋朝 (1)北方,东突厥遣使入朝,接受管辖;西突厥与隋朝密切往来。 (2)岭南地区:589年,隋文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3)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以当地的豪强大姓任郡守、县令。 (4)流求:607年、610年,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等抵达流求。 3.唐朝 (1)北方: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西北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西南:640年,文成公主入藏。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数次会盟。 (3)云南: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后唐朝多次册封南诏首领。 (4)边疆管理机构,有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等。今新疆地区,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 4.对外关系

(1)隋炀帝命裴矩驻守张掖,管理与西域的通商事务。 (2)608年,常骏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 (3)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教文化,并编著《大唐西域记》。 (4)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伴有留学生、留学僧等。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成社会转型。 (5)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6)751年,唐朝与大食怛罗斯之战,造纸术由此西传。 (7)唐朝对外交往的三条路线:广州——越南——阿拉伯;明州——日本、朝鲜半岛;泉州——南海。 三、元明清时期 1.元朝的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因其俗而柔其人”,因地制宜 (1)任用大量色目人当官,促进民族交流。 (2)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后改为宣政院。 (3)在东北、云南设立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 (4)东南,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屿与琉球(今台湾)。 2.明朝,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 (1)北方:修筑边墙,形成明朝长城;设置军镇,号称“九边”。 (2)册封俺答汗与三娘子,并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3)采取羁縻政策:东北,设立奴尔干都司;漠南,设蒙古卫、所;西南,设土司(实行土官制度)。 (4)敕封西藏宗教首领“法王”“国师”等称号,管理藏族地区。 3.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1)北方:实行满蒙联姻,加强双方合作;1771年,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2)西北: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 (3)西南:在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后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在青海,设置办事大臣。沿袭土官制度,推行改土归流。 (4)东南:1684年,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对外交往 (1)明朝前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是世界航海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