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_夏子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_夏子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_夏子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_夏子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

夏子

(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人类文化思想史及东、西方乡土文学传统本身等已经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物化背景下的各类碰撞、冲突,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震荡则奠定了现实文化基础,这两种基础构成现代中国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主导文化动因。

关键词:乡土文学;发生背景;文化动因;民间空间1

中图分类号:I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54(2003)06-0041-04

Background of Chinese Modern Local Literature

XIA Zi

(Chinese Department,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Hunan415000,China)

Abstract:The local literature in China doesn.t occ ur accidentally and thus is not isolated from the literature as a whole,it.s a natural product of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Specifically speaking,the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human thoughts and the tradi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in East and West have altogether provided a base for its development,while materialized conflict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suburban life have provided a solid cultural base for its development.These two bases form the prime sources of modern local literature.

Key words:local literature;background;the prime cultural sources;folk cultural space

由20世纪之初的社会改良及/五四0新文化运动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直接催生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也就是说,人本主义或民本主义思想及东、西方乡土文学传统等构成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而物化背景下的各类碰撞、冲突)))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震荡则成为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现实文化基础,两种基础的实质与核心是一种平民主义思潮,即人们的关注视点转移到民间空间,更多地思考着社会最广大的下层平民的辛苦遭逢与命运前途,体现着对普通人的真切关怀。作为民间这一文化空间的主体部分,乡土世界不可避免地要走进启蒙主义者的关注视阈。乡间的死生与病苦、乡村特有文化品格、乡土精神与文化理念等这类具体形态,一旦被摄入启蒙文学的视野,乡土文学也便应运而生。

一人类文明轨迹与乡土文学寻踪)))世界文化背景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史进程中,文学自始至终都是与某种乡土相关联的。作为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开端,石器时代(前文字时代或黄金时代)、青铜(铁器)时代那种原始粗陋的/石器文明0、/青铜文明0)))生产工具、化石、武器、器皿、雕刻、图案、饰物等等人类初始性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与精神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结晶,十分直观地/记录0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涵盖了人类最初的思维、心态,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些成果不仅显示了人类祖先所走过的最初文明的轨迹,而且对人类文明后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0[1](第3页)。从物质生活方面来说,采集与狩猎这两种主要的经济活动作为最初的生存经验,为人类进化发展提供了经典的生存模式,以精致、自觉的栽培、耕作(culture)与家畜饲养为主要表征的传统农业文明就正是这种古老经验的延伸。从精神生活方面来讲,原始群居及血缘家族等组织状态在萌生制度、机构、分工、规范等等一类文明概念的同时,其所萌生的那一类原始幻想、神灵崇拜、宗教观念等质地已经构成一种乡土文学基因,昭示了日后的乡土文学可能,而后来建立在传统农业文明根基之上的思想文化史也确实容纳了乡土文学这一事实存在。

然而,乡土文学不仅仅只是一种被动性的状态化自在,它更是一种活性的、能动的主体自觉。古典乡土文学比较欠缺一种理性自觉,因而它只能是牧歌式的静态自在,即便体现一定的理性思考,也只是一种缺乏参照系的凝固的文化感悟,其

2003年11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03第28卷第6期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 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8No.6

1收稿日期:2003-08-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2年度科研项目/荆楚文化精神内核与丁玲文学创作0(201221D)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夏子(1963-),男,湖南澧县人,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视界始终不能超出农业文化的独立自足的系统阈限。按照摩尔根、泰勒等人的解释,农业文化系统内部也经历过大的变革,其最主要的是从以被动采集、狩猎为表征的蒙昧、野蛮时代向主动开始栽培农作物、人工饲养家畜的崭新的农业文明时代的转变,并最终形成以西亚、东亚、中南美洲为代表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业中心。这一发展变革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天)))自然的启示往往是革命变革的原初动力。在这样一种相对独立封闭的系统内,人们更多的是寻求一种修补和完善,传统乡村情感或牧歌人生也便成为经典的文化母题。但是,这类文化感悟和独立自足的文化陶醉,/只有社会向工业时代迈进时,整个世界和人类的思维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后,在两种文明的冲突中,,才显示出其意义0[2](第1页),即在近代以来以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为主要表征的变革浪潮中形成了前后两种现代文明,这类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对比、撞击,使整个社会历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品格,这个时候,人们的乡村情感与牧歌体验也便具有了特殊的现代意义,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乡土田园更成为世界性的文学主题,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自觉的乡土文学也因此而发生。

这一历史进程,尤其是近300年来的西方文化思想史及现代世界时势以极其外显的、直接的方式促成了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这一点完全可以在彼时率先觉醒的中国人们的/呐喊0声中得到证明。世界潮流的激荡)))特别是欧战的影响,促使我国人们急迫地关注着国力与国民的积弱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章,就是农业进化问题。人们痛心地看到了/长夜难明赤县天0的萧索气象与荒村现实,强烈地感受到了古老耕作方式与农业文明进步之间的巨大差异,/盖华人自有史以来,其对于农业,常守于我无关之态度。席世界无比之天时地利,而未尝有企图发达之意,此其所以终无进步也0[3]。/或曰,吾国农业极发达,焉用研究泰西新法为?或曰,汝习农业,能二倍其收获乎?能使稻一年中三熟四熟乎?能开垦硗土,不施肥料乎?0[4]由此反思了农业颓势的症结所在:/其进步濡缓之原因,实由于崇拜祖先与尊重习惯,是以数千年来,常为自然力所统治,而不能与之相抗0[3]。/吾国古来农业,徒恃经验,不讲学理,,故经营农业,不求技术之改良,周围境遇之良好,而冀农业不致衰颓,安可得哉0[4]。在思考和探索农业基础问题的同时,启蒙思想者们又进一步在更高层面上叩问、剔析着有关乡村世界的一些深层问题,诸如乡土习性、乡村制度、外来文化濡染与冲突、乡土文化价值、人性与人格病态、文化劣根等等,其所凭借和运用的理论武器,正是西方近300年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科学理性精神。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乡土文学实践无疑在更直接意义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这里,我们无意、也没有必要去寻找那些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有一点,即/别国良规0中由地方特色(local color)、方言土语、文化习俗、文化个性、表现技巧等因素构成的趋于成熟的乡土文学质地,由乡土意识、乡土理念、乡土文化价值评判与理性审视等内核构成的现代乡土文学品格,对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显然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体来讲,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谐和着世界乡土文学由静态到动态的主导律吕,在世界总格局内发生、发展,通过自身文化本色与特殊乡土人生表述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与文

化主题,因而,它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上述世界文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二 古典哲学与人文历史传统)))民族文化背景

现代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与自己古老母土文化传承的联结更为紧密,其所给予的影响也更为内隐而深远。

从思想基础来讲,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显然是以传统农业文化及儒家传统民本思想、人本主义、道家回归理论等为哲学根柢的。首先,在对土地的认识上,由于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哲学视野中的土地便成为安身立命的基本据点,一种/尚土0的观念也牢固确立,乡土、故乡、土地等物质形态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0[5]。这就表明,故乡、土地等形态早就以其阴柔、虚静、包容/万物0的至德与品格而被视为一大母题。由土地崇拜而在先秦时就开始了/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0[6]的祭祀活动,安土重迁积久形成的土性也成为炎黄子孙的天性、本质属性或集体无意识,/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0[7](第1-2页)。这一点不禁令人想起陈奂生)))那个第一次以中国传统土地文明正面、直接抗衡西方文明的中国农民,于此我们一样能够看到与泥土有着深厚联结的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的确是一种命定,一种血缘连接,是无法摆脱的/原型0式自在,乡土文学就是这类自在的再现。其次,在对待民众的态度问题上,受传统农耕文化及民贵君轻、重农抑商的儒家政治文化、/民胞物与0[8]、仁爱诚信等封建伦理文化等影响,传统哲学体现了对人、对民众的士大夫式关怀,由此形成了中国人本主义思想传统,显然,士大夫阶层对下层民众的悲悯情怀及儒家民本思想也对现代乡土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再次,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现代乡土文学显然表述着一种回归理想,表现了对传统哲学理性的文化认同,尤其像周作人现代/隐士0的文化实践、废名/美在自然中0及沈从文/神在生命中0的文化体验、林语堂/闲适幽默0的文化追求、丰子恺/无常之恸0的文化感悟、汪曾祺/适意自然0的文化观念、贾平凹/静虚无为0的文化态度等等就是典型实证。

从主题传统来讲,田园渔樵、怀远思乡、感时悯农等倾向无疑是现代乡土文学更为直接的思想源头。首先是怀乡思归主题传统。当然,怀乡思归并不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独有主题,也不是乡土文学既定主题,而是世界所有文学共同的母题,但是,各类文化怀乡的内涵与层次仍然是千差万别的。大体而言,中国文学怀乡思归表达了更具体实在的恋土情结,融会着更切身的生命与生活体验。它较少神话化、虚拟化,因而显得更人间化、情感化,这一传统特点也就使得现代中国乡土文学在表达怀乡主题时更愿意走近故乡生活场景和自然风物,其怀乡思归便有了现实依托和时代特征。其次,古典悯农主题与忧患传统也与现代中国乡土文学存在一种内在联结。既然乡土文学必定要流贯着某种人文理性关照与思考,也就必定要引发对土地与乡土人生的艺术思考。这里的区别在于,与现代启蒙主义者们相比,传统士大夫文人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关注过农民,毛泽东在幼年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可注意的事0,即中国古传奇和小说中/没有耕种田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从未有过一个农民英雄0[9],学

422003年11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v.2003第28卷第6期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 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8No.6

者们也奇怪:为什么几千年的文学史中竟没有出现一部真正反映乡土人生场景与农民生活苦难的大部头呢?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学几乎没有创造出什么成功的农民形象0,/惟一一部主要以农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5水浒传6,所写的也只是-准农民.0呢?为什么/真正富于典范意义的乡村生活并不在作家的视野之内0[10]呢?其原因恐怕就在于士大夫文人特殊而复杂的生命态度和面对乡土人生的更私人化的考虑。他们往往喜欢走情绪化的极端,在表达济世豪情时体察着民生多艰,而一旦失意则又退避到某种田园怡乐之中,土地与乡土人生似乎只是他们对政治的一种言说方式和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而已,其悲悯与关怀实际上较少贴近血肉的现实大众人生,而更关乎自身遭际与命运感叹。20世纪中国作家从这种负面影响中真正吸取了教训,加之20世纪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始终在向土地问题渗透和集中,走近民间、融会于民间的努力才终于落到实处。

文化与艺术的民间传统对现代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民间是极有意义的文化命题,甚至也是一种方法论,对文学而言,民间几乎是所有艺术的最后源头,乡土文学亦莫能外。刘绍棠认为/民间文学是乡土文学的一个来源,一条主根0[11](第116页),是很有道理的。当然,乡土文学的民间人文艺术传统并不仅仅只表现为民间文学传统,其所给予乡土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可以说,乡土小说、乡土诗、乡土散文、乡土戏剧等艺术门类的起源都在民间,民间提供了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各种养料与/维生素0。大致来看,乡土文学的/养料0之一就是民间习俗文化与风物传统,而这一点也正是乡土文学的艺术生命所在。乡土文学的主要特征或文体标识就是特殊的地域色彩与风俗景观,无疑,民间就是富含这类艺术养料的所在。/养料0之二就是多样的民间生活,或清静,或繁忙,或劳作,或休闲,或富足,或苦难,或村镇,或都会,,都成为乡土艺术的表现对象。一般认为乡土文学只能表现农村生活,这一识见是狭隘的。其实,乡土文学更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气息,一种独特思考所站立的一个艺术视角,而且,即使市民文化往往也透露着某种乡土气息,因为它属于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总体文化格局,因为它律动着民间的脉搏与呼吸,因而是/一种农业文明中的市民文化0[12](第83页),是乡村民间那些做傀儡戏的、做影戏的、驱傩的、说书的、卖唱的、玩百戏的,,文化个体或文化群体对市民空间的暂借甚至占据,是农业文化对市民空间的填充或交融,它们都成为乡土文学存在的物质基础。乡土文学/养料0还包括那些既成艺术传统)))俗讲与话本等大众文学传统、公案与传奇等通俗文学传统及民间文学传统本身等。应该说,这类既成艺术传统对现代乡土文学发生有更直接的催生作用。赵树理受益于民间说书与上党梆子,刘绍棠也不止一次地表白他/非常热爱和醉心民间文艺0[11](第59页),诸如此类的个案都证明了,乡土文学作为一种民族文学形态,必定是站立于本民族历史文化与文学传统根基之上,与民族气质流贯一致的特殊艺术品。

三现代乡土文学发生)))/五四0新文化背景

在洋人的坚船利炮强行撬开古老中国国门的耻辱中,有一批最先觉醒的中国人,研究西方,社会改良成为一时风气。然而,改良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因为民众尚未唤醒,/祖宗的章程0还有至高无上的威慑力,只是到了/五四0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行者们才有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决绝态度,古老文化的根基也才开始动摇。

文学被推到了时代的前沿,而唤醒民众的努力使文学终于眼光向下,劳工的神圣、平民的生活真正走进文学启蒙主义者视野,一种新的启蒙文学也因此而发生。从本质上讲,启蒙文学实即平民文学,其文化思想基础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最早从理论上倡导/为人生0的/人的文学0与主张/平民文学0的是周作人。在他看来,建设新文学的当务之急是把西方人道主义精神引进来,在中国/辟人荒0,/重新发现-人.0,新文学从创作态度到作品内容,都要贯彻人道主义精神,凡是/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0[13]。周作人/人的文学0所标示的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学极重要的一页,甚至可以说,整个新文学的诞生及其最初的发展,都曾受惠于/人的文学0口号。/平民文学0口号是/人的文学0口号的发展与延伸,是更具现实内涵与生活指向的创作主张。它要求/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通的思想与事实,,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0,/因为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是世上不常见的人;普通的男女是大多数,我们也便是其中的一人,所以其事更为普遍,也更为切己0[14]。这一主张就使得现代民主主义观念与人道主义精神有了更明晰的文化内蕴。周作人的一系列理论倡导很快有了呼应。刘半农强调,/我们对于文学之眼光,也当然从绅士派的观念,转入平民派的观念0[15];胡适更具体地指出,新文学作家要注意描写/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商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0[16];1918年11月16日,蔡元培在天安门前庆祝协约国取得大战胜利时发表演讲,第一次喊出了/劳工神圣0[17]的口号;李大钊、陈独秀、沈雁冰、俞平伯等也表示了对平民文学主张的赞赏与认同,,这些都使得平民文学思潮成为当时一种主导思潮,切近民众,把自己的命运与大众的命运紧密联系甚至等同视之的努力,使反对封建文化的彻底性、不妥协性最终获得了深厚的力量源泉。

与理论倡导相呼应的是平民文学创作实践。在/劳工神圣0、/劳农神圣0的口号、思想流行时,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周作人等都从事着各自的平民文学实践。鲁迅等新文学先驱也从不同角度去强调新文学揭示人生社会,写普通人,特别是人民大众精神上的病苦,他们强调新文艺要为/国民0/指出确当的方向,引导社会0[18],鲁迅小说做出了典范性的艺术实践。1919年上半年之前,5新潮6、5新青年6的作者群所创作的诗与小说,或极力描写民间疾苦,或表露对自由与爱情的追求,都流贯着人道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显示了平民文学的创作实绩。

作为一种总体时代精神,平民主义思潮究竟对现代乡土文学发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这一思潮要求平民文学的思想内涵必须是/为人生0的平民主义,这一要求必定会促使作家走近乡村人生。/五四0时期是平民主义左右一切的时代,/对抗各种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0[19]。平民主义实际上成为当时的主要社会思潮,不管是什么样式的文学,都流贯着平民主义精

43

2003年第6期夏子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

神,而平民化的/为人生0的文学则囊括了一切新文学的思想内涵。

其次,这一思潮要求平民文学必须具备唤醒民众的社会功能。为平民人生的文学的中心任务就在于把唤起平民的觉醒同改造整个社会人生联系起来,把个人解放同整个国民的解放联系起来,把改造国民性同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启蒙主义者们往往都是国民灵魂的解剖师,由他们创作的为人生的平民文学的突出特征和主要功能就是勾画国民灵魂图,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展现中华民族心理发展史和现代国人灵魂。而刻画现代国人的种种灵魂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针砭、解剖、疗治、改造或颂赞,来塑造国民的理想人格,来锻造具有现代意识的国人灵魂,从而真正唤起人的觉醒、国民的觉醒和民族的觉醒。/五四0时期平民文学是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的,尤其是鲁迅先生刻画国民灵魂、展开文化批判的乡土小说系列,给予人们的震撼是强烈的,因而对社会历史、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平民主义思潮还要求为人生的平民文学必须是体式大解放的白话文学。新文学的启蒙性和人生化、平民化,必然带来形式上的语体化,即白话化,通过清新通脱的大众话语创造自由灵便的新体式,冲破旧体式的陈规戒律,砸碎旧体式的镣铐,使文学真正走近平民人生。实际上,作为一种文化空间的民间早就有了野史、俗讲、小戏、民歌等等艺术实践,为白话语体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特别是民歌、话本、拟话本一类民间体式更成为现代文学艺术的直接源头,需要丢弃的是封建正统文学的迂腐酸臭,需要的是诗体大解放,需要的是离开庙堂,重返民间,以民间白话入诗,向诗文注入清新的空气。这一努力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态度是决绝的,变化是大的,速度也仍然是快的。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仍不免/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0[20]的话,则之后的创作就真正是一个天足的女孩,毫无羁绊地甩掉脚镣跳舞了,格律等所套上的一切束缚都被解开,自然的句式,舒展的旋律,显示了一双/天足0的活泼、跳脱,语言也已经完全口语化、白话化,显得格外灵动畅达,排比、象征等则表明从传统比兴模式中走出来,更多地具备一种现代修辞品格,,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是一种彻底的语言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意识革命。

上述背景表明,世纪之初的文化改良及/五四0新文化运动直接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其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启蒙主义文化先驱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方面。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所要求的,是关注普通男女的现实人生,是表现大众的喜怒哀乐。文学所要做的工作,是要改良平民人生,其目的/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0[21]。因此,大众的或平民的一切生活与精神现象(包括习俗、语言等)都必须成为新文学的主体内容。毫无疑问,平民空间或民间空间的主体或基础是乡村世界,乡村土地上的一切)))乡间的死生与病苦、乡村特有文化品格与文化个性、乡土精神文化理念等等一类文化形态也便成为平民文学的主体内容。如果说最初的平民文学实践主要是反映城市平民人生或寄居城市的知识者人生,乡村还只是不甚清晰的某种布景或点缀的话,则随着平民文学观念的普及和创作实践的深入,人们的关注视点从城市平民人生公然转移到乡村空间,更多地思考着社会最广大的乡村下层平民的辛苦遭逢与命运前途,体现出对乡村普通人生的真切关怀,现代乡土文学的形成正是这样一种平民文学实践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李世安.世界文明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2]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3][美]T.R.Zernigan.中国之农业[J].君实译.东方杂志,1918,15(9).

[4]顾复.晚近农业诸问题[J].东方杂志(1919第16卷第8号).

[5]管子#水地[M].

[6]诗经#小雅#甫田[M].

[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8]张载集#西铭[M].

[9]毛泽东.毛泽东自述#我的幼年[N].文汇读书周报,2001-10-20.

[10]陈继会.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历史形态[J].郑州大学学报,

1997,(1):72-78.

[11]刘绍棠.土著人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2]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13]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1918,(5).

[14]仲密.平民文学[J].每周评论,1919,(5).

[15]刘半农.中国之下等小说[A].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影

印本)[C].

[16]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8,(4).

[17]新青年,1919,(5).

[18]鲁迅.随感录四十六[A].鲁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1.

[19]毛泽东.湘江评论#创刊宣言[J].

[20]胡适.尝试集#四版自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1]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J].红旗,1982,(22):7-11.

(责任编辑:许小主)

44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8卷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会刊为《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3.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重要刊物有《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办有《语丝》周刊。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创造的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为“语丝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中国现代文学1复习资料一

中国现代文学1复习资料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被誉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宣言书与动员令的文章是写的《》。 2、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用写的《》。 3、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包括了《女神之再生》、《》与《》三部诗剧。 4、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是的《》。 5、新诗《太阳吟》的作者是社诗人。 6、周作人的主要倡导文学革命的文章是《》,其后期散文的风格是。 7、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介绍西方话剧的团体是年成立于日本的。 8、“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出自 的诗歌《》。 9、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的社团主要有 和。 10、茅盾的第一部小说《蚀》三部曲包括了《》、《动摇》与《》。 二、选择题(20分) (一)单项选择(2*5,10分) 1、《什么是新文学》的作者是() A 胡适 B 陈独秀 C 李大钊 D 鲁迅 2、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A 1915年 B 1916年 C 1919年 D 1921年 3、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A 《倪焕之》B《黄昏》 C 《阿Q正传》 D 《冲击期化石》 4、“新月社”的盟主是() A 徐志摩 B 胡适 C 闻一多 D 朱湘 5、同名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作者是朱自清与() A 胡适 B 刘半农 C 俞平伯 D 周作人 (二)多项选择(5*2,10分) 1、下列作家中属于创造社的有() A 郭沫若B郁达夫 C 田汉 D 鲁迅 2、下列诗歌中,属于郭沫若的有()

A 《天狗》B《匪徒颂》 C 《雪花的快乐》 D 《炉中煤》 3、《阿Q正传》中阿Q的性格特点有() A 自高自大 B 自信坚决 C 自轻自贱 D 灵活善变 4、下列作家中属于早期白话诗人的有() A 胡适 B 刘半农 C 俞平伯 D 周作人 5、下列人物中属于茅盾作品中的有() A 吴荪甫 B 潘先生 C 阿多 D 林老板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新格律诗派 2、爱的哲学 3、社会分析小说 4、周作人 四、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析“狂人”的形象。 2、默写《再别康桥》的第三段,并简析该篇诗作的艺术特点。 3、比较朱自清散文与周作人的艺术特色,说明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五、分析题(16分): 请结合《死水》一诗说明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论。 复习资料一参考答案 一、(20*1) 1、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2、文言文《怀旧》 3、《湘累》《棠棣之花》 4、胡适《尝试集》 5、新月闻一多 6、《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平和冲淡 7、1907 春柳社 8、徐志摩《沙扬哪啦》 9、后期创造社太阳社 10、《幻灭》《追求》 二、选择(20分) (一)单选(5*2) 1、C 2、D 3、D 4、A 5、C (二)多选(5*2) 1、 ABC 2 、ABD 3、AC 4、ABCD 5 、ACD 三、名词解释(5*4)

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

1.他提出的论据相当不充实。 The argument he put forward is pretty thin. (词) 2.我们确信,年轻一代将不会辜负我们的信任。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prove worthy of our trust.(短语) 3.他七十岁了,可是并不显老。 He was 70, but he carried his years lightly.(句) 4.他这个人优柔寡断,而且总是反复无常。 He was an indecisive sort of person and always capricious.(词) 5.调查结果清清楚楚地显示病人死于心脏病。 The investigation left no doubt that the patient had died of heart disease.(短语) 6.这类举动迟早会被人发觉的。 Such action couldn't long escape notice.(句子) 7.有利必有弊。 There is not any advantage without disadvantage. (双重否定) 8.我们在那个城市从未因为是犹太人而遭受歧视。 In that city, we had never suffered discrimination because we were Jews.(否定转移)

《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代码:307052281 2. 课程中文名称: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 3. 课程英文名称: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Major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an Introduction 4. 课程总学时数:36 3. 课程学分数:2 4. 授课对象: 商务英语专业高职二年级 5.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商务英语高职专业的一门语言类专业任选课,主要以英语为媒介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和阐述世界主要英语国家的基本概况。本课程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改善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的跨文化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和跨文化语言转换的准确性得到加强,以适应未来所从事的国际商务活动。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了解和熟悉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貌,掌握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扩大知识面,丰富文化修养,加深对语言和文学的理解,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英美两个典型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当前现状及发展前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掌握有关英美两国的社会基本构成、文化传统、经济科技发展等基本知识外,同时也提高自身对英文社科类书籍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也可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且能反映英美国家文化的电影,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上)

丁西林剧作特色 (1)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2)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3)别出心裁的结构。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4)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 (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我理解的乡土文学

我理解的乡土文学 乡土,顾名思义,即可理解为故乡的土地;而当我初次接触到乡土文学这个词组时,我也不免望文生义的认为它是指讲述那些山里、贫困窟里的穷人的故事;讲讲他们生活艰苦却有着顽强的意志,或是一些作家经常在异乡流浪漂泊,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到故乡,于是只能把家乡写于文章之中,以此来慰藉心灵的空缺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实,说得简单点,就是以思乡为主题的文学。可是,这仅仅是我狭隘的对乡土文学的理解,它真正的内涵不可能只是这样,不是我能轻易定义的,他需要我们阅读作品并积累作品中的看法来理解。 所谓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据考证,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并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作家。如赵树理、孙犁、沈从文、韩少功、李锐等等。 乡土文学往往让人联想到某种奇趣盎然、野气扑鼻的田园诗意、月下小景、水乡夜色或空灵雨景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的意境,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所可能具备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沈从文的许多作品具有这种美学特征。沈从文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民,故乡湘西的山清水秀、人民的淳朴善良,便常常被沈从文当作小说的背景和题材,所以,在这种唯美的画面里,沈先生也以谱写湘西人民淳朴的人性美为主要内容,构建他理想中的“希腊神庙”,讴歌湘西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如《边城》:做翠翠与傩送相爱,却没做离经叛道之举,有的只是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虽然以悲剧结尾,但是故事中美景的描绘、人性的刻画,正是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乡土小说的很好体现。 文学创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即便出现某些思想上的强烈反差那也是正常的。如果说沈从文是以陶醉田园风光的观念来讴歌故乡淳朴的人性和民风,那么,与之相反的作家,如,鲁迅则是以"改造国民性"思想为目的,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残酷。鲁迅的笔触在温情中带着残酷的清醒,在其描绘的乡土世界里,我们透过人物形象的纯朴看到的是鲁迅对国民“哀其不争,怒其不幸”的深深悲观与失望,是对国民劣根性深刻剖析。就如茅盾所说:“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所以,我认为不同的作家,对乡土文学的创作主旨是不同的,每位乡土作家都有自己对乡土文学的看法。无论是对人性的关怀,还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资料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为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五四文学思想的根本是对“人”的发现。 文学研究社: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的一个文学社团。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或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强调写实主义。发起人有周作人、叶绍钧等人。 创造社: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的一个文学社团,最初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日本留学生,其作品大多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抒情色彩,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后期思想“左”倾。 五四文学的全新风貌:1、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 2、感伤的精神标记; 3、个性化的追求; 4、创作方法的多样性探索。 20年代: 问题小说:五四时期的一种创作风尚,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其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等。 乡土小说:指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代表作家有鲁彦、许杰等。 五四青年文学社团:弥洒社、浅草社、沉钟社。 叶绍钧:字圣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短篇小说集《隔膜》、《城中》等。唯一的长篇小说——《倪焕之》 郁达夫:名文。创造社发起人之一。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_夏子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 夏子 (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人类文化思想史及东、西方乡土文学传统本身等已经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物化背景下的各类碰撞、冲突,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震荡则奠定了现实文化基础,这两种基础构成现代中国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主导文化动因。 关键词:乡土文学;发生背景;文化动因;民间空间1 中图分类号:I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54(2003)06-0041-04 Background of Chinese Modern Local Literature XIA Zi (Chinese Department,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Hunan415000,China) Abstract:The local literature in China doesn.t occ ur accidentally and thus is not isolated from the literature as a whole,it.s a natural product of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Specifically speaking,the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human thoughts and the tradi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in East and West have altogether provided a base for its development,while materialized conflict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suburban life have provided a solid cultural base for its development.These two bases form the prime sources of modern local literature. Key words:local literature;background;the prime cultural sources;folk cultural space 由20世纪之初的社会改良及/五四0新文化运动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直接催生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也就是说,人本主义或民本主义思想及东、西方乡土文学传统等构成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而物化背景下的各类碰撞、冲突)))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震荡则成为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现实文化基础,两种基础的实质与核心是一种平民主义思潮,即人们的关注视点转移到民间空间,更多地思考着社会最广大的下层平民的辛苦遭逢与命运前途,体现着对普通人的真切关怀。作为民间这一文化空间的主体部分,乡土世界不可避免地要走进启蒙主义者的关注视阈。乡间的死生与病苦、乡村特有文化品格、乡土精神与文化理念等这类具体形态,一旦被摄入启蒙文学的视野,乡土文学也便应运而生。 一人类文明轨迹与乡土文学寻踪)))世界文化背景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史进程中,文学自始至终都是与某种乡土相关联的。作为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开端,石器时代(前文字时代或黄金时代)、青铜(铁器)时代那种原始粗陋的/石器文明0、/青铜文明0)))生产工具、化石、武器、器皿、雕刻、图案、饰物等等人类初始性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与精神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结晶,十分直观地/记录0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涵盖了人类最初的思维、心态,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些成果不仅显示了人类祖先所走过的最初文明的轨迹,而且对人类文明后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0[1](第3页)。从物质生活方面来说,采集与狩猎这两种主要的经济活动作为最初的生存经验,为人类进化发展提供了经典的生存模式,以精致、自觉的栽培、耕作(culture)与家畜饲养为主要表征的传统农业文明就正是这种古老经验的延伸。从精神生活方面来讲,原始群居及血缘家族等组织状态在萌生制度、机构、分工、规范等等一类文明概念的同时,其所萌生的那一类原始幻想、神灵崇拜、宗教观念等质地已经构成一种乡土文学基因,昭示了日后的乡土文学可能,而后来建立在传统农业文明根基之上的思想文化史也确实容纳了乡土文学这一事实存在。 然而,乡土文学不仅仅只是一种被动性的状态化自在,它更是一种活性的、能动的主体自觉。古典乡土文学比较欠缺一种理性自觉,因而它只能是牧歌式的静态自在,即便体现一定的理性思考,也只是一种缺乏参照系的凝固的文化感悟,其 2003年11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03第28卷第6期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 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8No.6 1收稿日期:2003-08-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2年度科研项目/荆楚文化精神内核与丁玲文学创作0(201221D)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夏子(1963-),男,湖南澧县人,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大学英语拓展课《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拓展课《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美国社会与文化 课程代码: 学分/总学时:3.5/72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授课对象:非英语专业大二本科生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特色 美国社会与文化是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本课程面向二年级已经通过四级或六级的学生开设,旨在满足学生更高的学习需求。已经过了四、六级的大学生,原有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开设已经成为必然,拓展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奥斯卡影视欣赏、外贸口语、翻译、写作等等,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是整个拓展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美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层面内容,既有表面现象的了解,又有内在原因的分析。本课程以教师自制教材为主,补充电影报刊及网络资源等多媒体材料,旨在通过阅读英语文字材料和观看英文影像资料,然后讨论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对美国的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在欣赏了解的同时,联系社会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兴趣,开拓视野,提高英语和跨文化学习水平。 本课程教学任务为: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基本特点;掌握美国概况的基础知识;理解中美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掌握相关社会历史背景知识;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培养跨文化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意识。 本课程的特色:(1)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本课程配合全新版大学英语三、四册使用,基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学生阅读英语文字书面及网络材料和观看英文影像资料,是一个资源输入的过程,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和中间及最后的考查和考试就是资源输出的过程。前一个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而后一过程可帮助学生提高说、听、写和译的能力,这与大学英语整个课程要求不谋而合。(2)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全球一体化这一大形势。文化是语言的来源和基础,没有文化背景的语言是没有生命的。美国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英语语言的主要载体国家。所以了解一定的美国社会与文化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背景资料,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因为涉及到英文授课及各种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授课过程中会有相关文献阅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要求学生最低通过英语四级,或具有英语四级相当水平。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一、填空题 1 、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朱老三、严志和,反面人物是冯兰池;《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姐、许云峰,反面人物是徐鹏飞。 7、《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 8、《百合花》作者茹志娟,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9、《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10、“七月派”的诗歌领袖是胡风;“九叶派”的诗歌领袖是穆旦,“九叶派”又称“中国新诗派”。 11、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其诗歌善于采用“楼梯体”。12、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作家,同样善用“楼梯体”,主要作品有《回延安》,同郭小川一样也是战士诗人。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出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13、闻捷是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天山牧歌》。 14、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15、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16、《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其写作方法是“六经注我”。主人公关汉卿与朱帘秀是一对恋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17、散文三大家是杨朔(《荔枝密》)、秦牧(《花城》)、刘白羽(《日出》)、邓拓(《燕山夜话》)、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18、“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是张扬,这部小说属于地下文学。 19、北岛原名,赵振开。 20、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是一部抗美援朝作品。 21、《李自成》的作者是姚雪垠。 22、50、60年代,“传记式结构”的作品是欧阳山的《三家巷》。 二、单项选择题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中文名称】美国社会与文化 【课程英文名称】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学分】1 学分【总学时】 28 学时【讲授学时】 28学时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为: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基本特点;掌握美国概况的基础知识;理解中美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掌握相关社会历史背景知识;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培养跨文化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意识。 二、课程描述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等多层面内容的表象了解及内在原因的分析。 本课程以教材内容为主,补充电影报刊等媒体材料,旨在通过阅读英语文字材料和观看英文影象资料,对美国的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在欣赏了解的同时,联系社会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兴趣,开拓视野,提高英语和跨文化学习水平。 三、课程性质及教学对象 美国社会与文化是大学外语选修课程,本课程面向_____全校______学生开设。开课1个学期,共28学时。 四、教材选用 1.选用教材:《美国制度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学生使用教材说明: A 需要学生购买教材 B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发放活页材料 3.参考书目:《美国文化背景》世界图书出版社 《新编英美概况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内容 Introduction Chapter 1 General Introduction Section 1 General Introduction 1 Introduction and requirements about this course 2 Basics of Culture 3 Name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aspects of culture 4 Question the students to check the knowledge of America as a nation of immigrants &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 绍钧、许地山等12人。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 被称为"人生派"。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是留日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彭康、朱镜我、冯乃超等。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强调创作"本着内心要求",崇拜天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宣传文学的无目的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被称为艺术派。受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颓 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影响,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9年2月该 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在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新文 学团体。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寂寞的国》等。其创作以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见长。风格清新质朴、坦白率真,以自由诗为主。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二、感伤的精神标记;三、个性化 的追求;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5、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一、自我的写真;二、感伤的抒情;三、结构的散文化;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病状",因封建思想没有完全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加上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这种精神的病 容且时时警戒。 7、美文: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 术性的。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 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 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美国文化的特征

美国文化的特征: 一、强调独立、个性而又不排斥他人 作为一个从原野里创造出来的国家,美国在资源丰富亟待开发的早期,机会虽多,可是蛮荒未辟,心须奖励个人独立创造的性格,凡是囿灭个性发展的各种因素都视作当时拓殖精神的阻碍,加以贬责,同时,在艰苦开拓的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必须发挥本民族的长处,尊重并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品质,坚信自我,尊重他人的文化取舍态度成为他们共同的准则,正是在这一点上,也只能是在这一点上,各国移民找到了共同之处,这就是个性容于团队的价值体系,它深入民心,以各种形式得到充分发展,由此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格:对自己深信不疑,对自己的命运深信不疑,把依靠自己作为哲学信条。 二、冒险、开拓、富有创新精神 美国人的格言是“不冒险就不会有大的成功,胆小鬼永远不会有大作为”。从首批英国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到美利坚合众国成立这一个半世纪里,北美险恶的自然条件,培育了美国人顽强拼博,艰苦奋斗性格。北美丰富的资源等待着开发利用,培育了美国人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北美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是一片文化真空,闯入这真空的,不是有组织的文化单位,而是一批对于传统制度已失去好感的亡命者。他们的头脑为叛逆精神所主宰,身上绝少传统思想的保守性,再说即便有,也没有发挥的土壤,因为险峻的环境迫使他们只能确立与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冒险精神成了美国人民的传统。他们把冒险探求新大陆看作寻求生活的机遇。这种冒险精神一直渗透到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硝烟弥漫的商战中,美国人勇敢地开拓创新,从各个方面处处体现了这种民族冒险精神。基于此,美国人特别强调创新精神,他们认为机会到处都有,主要在于主动发现和利用。除法律外,美国人认为一切传统和先例都是创新的障碍,他们乐于向传统和先例挑战。由于美国不象中国、印度、英国等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所以美国人在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时很少先去考察这些东西是否符合某位专家、权威的理论,然后再引经据典加以注释和考证,以决定是否采用。 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虽没有灿烂的过去,但由于具有创新精神,因而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所以美国人勇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勇于向已有的一切挑战,“我与专家、权威、传统平等”,这是美国人的性格。 三、自由、平等精神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北美殖民地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封建秩序从来没有在那里存在过,在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许多从欧洲大陆来的移民把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带到了美洲。新大陆的自由空气以及大自然的艰苦环境陶冶了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性:热爱自由、珍惜自由、崇尚自由。在美国,对人的自由,除法律可以明文规定加以限制,并由执法机关及其人员执行限制外,任何机关或个人不得非法剥夺或限制他人的自由。民主自由的环境为才能和幸运开辟了道路,因此出身对美国人不起任何作用。美国人相信这样的格言:“一个人富裕到什么程度,就表明他的才能实现到了什么程度”。因为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人的才能决定富裕的程度。所以美国人一般不羡慕他人的财富,而喜欢赞美富翁的才能。 四、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在美国不仅仅是职业哲学家的哲学,而且是美国人的哲学。由于美国没有悠久灿烂的古老文化,因此文化的创造只有在北美大陆的开发过程中才能出现。而要开发这片富庶的处女地,就必须打破一切的条条框框,服从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利坚民族形成了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他们坚信,“有用、有效、有利就是真理”。在实用主义哲学观念影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学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整理 2012级新闻学专业一班杨洋 1、文学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大变革活动。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是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文章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1917年2月,《新青年》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以“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以“写实主义”取代“古典主义”,以“社会文学”取代“山林文学”。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成为文学革命成功的标志。 2、文学研究会(艺术倾向) 1)主张“为人生”的文学,意思是文学要书写现实人生,表现人生,对人生有现实的意义。就是很重视文学的现实功能。反对游戏文学观念,反对消遣的文学态度。 2)文研会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多注重现实主义。这在沈雁冰的文论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中显示出来。 3)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东欧、西欧现实主义名著,介绍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易卜生、莫泊桑等人的作品。 3、创造社:1921年7月,创造社宣告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发行)、《洪水》、《创造月刊》。 艺术倾向: 1)崇天才,重神会,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创作的无目的。通常被歧视为“艺术派”。 2)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大都尊崇个性,表现自我,富有强烈的反抗色彩。 3)在翻译方面,主要翻译介绍歌德、雪莱、海涅、济慈、惠特曼、泰戈尔、王尔德、波特莱尔等人的作品。大多数为浪漫主义,也有现代主义作家。 4、郁达夫:名文,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于1921年结集为《沉沦》发行,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其在轰动一时的同时也毁誉参半。褒者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者攻击它为“诲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学。《过去》、《迷羊》形成了郁达夫创作路向的转折。 郁达夫小说对于青春性苦闷、性心理的描写,从思想意义上说,体现了强烈鲜明的反封建精神和个性解放的要求;从文学创作上说,则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新的题材领域。郁达夫的小说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对现代小说的创作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点: 自我的写真。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一个以“自我”为原形、渗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零余者”的文学形象。小说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着一己的情怀,推崇个性自由和自我尊严的思想。 感伤的抒情。轻视情节的营构,注重情绪的倾诉: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或自言自语,或宣泄倾诉,或捕捉外界刺激下感觉心理的微妙动荡,或以“情”景化,或以“景”情化,或精细地把捉隐而无形的潜意识、幻觉…,都让读者听到了人物的心声,成功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因事件的单纯(甚至杂乱)可能造成的性格的贫瘠与偏枯。人物心灵奥秘的连续自白,以其真率中夹带着感伤的倾向,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呼应着五四这个青春时代的社会心理氛围。 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营构,也就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他的结构不是以情节为中心,而是以情绪为中轴,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 流利、清新的文笔。 5、新月诗派: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等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刊》,围绕该刊聚拢了许多诗人,饶孟侃,杨振声、胡也频、朱湘等,形成了新月诗派,除创作之外,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该刊于1926年6月停刊,共出11期。1931年《诗刊》在上海创办了季刊,主要由徐志摩、邵询美主编。这一时期的上海的活动,被称为后期新月诗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