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的开

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有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涉嫌掠夺公司资源和资产,损害了上市公司及小股东的利益。掠夺行为一方面是大股东在资本市场上权力的滥用,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健全有关。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股东掠夺行为成因的分析,探索治理对策,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达到保护广大股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1) 研究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从大股东的财务表现、监管强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2) 探讨现有治理机制在大股东掠夺行为中的作用,探究有效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意义。

(3) 深入剖析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并达到保护广大股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3. 研究内容

(1) 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定义和类型:界定大股东掠夺行为的范围和内涵,归纳总结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常见类型。

(2) 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分析:从大股东的财务表现、监管强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现有治理机制的作用分析:分析目前公司法、证券法、公司治理准则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规制作用,探讨治理机制的不足之处。

(4) 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基于对成因分析和现行治理机制作用的分析,提出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

(5) 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从公司治理结构、融资成本、资本市场评价等方面探究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和治理对策进行深入剖析。其中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对国内外文献、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等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案例分析法则是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资产收购和管理行为等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控制股东的掠夺行为及对策。

5. 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将得到以下成果:

(1) 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导致这种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

(2) 从治理机制的角度提出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促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法规制度的完善。

(3) 对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使投资者更为清晰了解掠夺行为的影响和意义。

6. 研究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文献阅读和资料梳理(6周)

主要任务:收集整理大股东掠夺行为的相关文献、政策文件和数据资料,理清文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现状,了解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具体内容和成因。

第二阶段: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8周)

主要任务:对国内外大股东掠夺行为案例进行剖析和比较,分类总结大股东掠夺行为的类型和特征,了解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此外,还需统计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数据,以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提供支持。

第三阶段: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10周)

主要任务:从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治理机制的作用、有效防范措施以及对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提出具体的治理对策和政策建议。

第四阶段:撰写论文和论文答辩(6周)

主要任务:按照学术规范和要求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评审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答辩。

7. 参考文献

[1] 章山凤.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权力的滥用及其控制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2] 史湘源, 李国伟.我国大股东控制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03):38-44.

[3] 赵旭红, 于永志.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及防范策略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9(01):67-71.

[4] 王润岭.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制度机理与防范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5] 甘春香.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和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调节[J].经济与管理研

究,2017(16):88-92.

公司治理结构对大股东掏空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两权分离度的掏空计量方法的开题报告

公司治理结构对大股东掏空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两权分离度的掏空计量方法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掏空行为指的是大股东将公司的财产占为己有而不顾及小股东的利益。在公司治理中,两权分离是掏空行为的主要风险因素,即大股东拥 有公司的控制权和股权,可以通过操纵人事、财务、公司资产等手段获 取利益,而小股东则无法有效监督和制约。因此,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 掏空行为的影响对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保护投 资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公司治理结构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具体目的 和研究问题如下: 1. 通过构建掏空计量模型,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与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 2. 探究两权分离度对掏空行为的影响程度; 3. 分析公司治理机制对掏空行为的监督和制衡作用。 三、研究方法 1.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建立掏空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 2. 利用OLS回归模型和IV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测定两权分离 度对掏空行为的影响; 3. 采用截面数据,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掏空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四、研究贡献

1. 本研究通过建立掏空计量模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掏空行为的影响; 2. 通过测定两权分离度对掏空行为的影响程度,为资本市场的监管和投资者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3. 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公司治理机制对掏空行为的监管和制衡作用,有助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和保护股东权益。 五、论文结构 本论文的结构如下: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三章:掏空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掏空计量模型 第四章:实证分析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的开 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有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涉嫌掠夺公司资源和资产,损害了上市公司及小股东的利益。掠夺行为一方面是大股东在资本市场上权力的滥用,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健全有关。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股东掠夺行为成因的分析,探索治理对策,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达到保护广大股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1) 研究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从大股东的财务表现、监管强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2) 探讨现有治理机制在大股东掠夺行为中的作用,探究有效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意义。 (3) 深入剖析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并达到保护广大股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3. 研究内容 (1) 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定义和类型:界定大股东掠夺行为的范围和内涵,归纳总结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常见类型。 (2) 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分析:从大股东的财务表现、监管强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现有治理机制的作用分析:分析目前公司法、证券法、公司治理准则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规制作用,探讨治理机制的不足之处。 (4) 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基于对成因分析和现行治理机制作用的分析,提出防范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治理对策。 (5) 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从公司治理结构、融资成本、资本市场评价等方面探究大股东掠夺行为对股东权益和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及治理对策【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及治理对策【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及治理对策【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及治理对策学院商学院专业会计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研究背景 自从我国建立证券市场以来,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也层出不穷。21世纪初期,发生了“安然公司破产案”,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在2001年11月,曝光了安然公司的会计丑闻后又出现了世界通信、施乐等公司的会计作假,使纽约股市大跌,造成了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公司的破产,又使美国股民甚至全球的投资人都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同样,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也是屡闻不鲜,先是90年代初期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虚假财务报告(验资)案件”,随后1997年到1998年又发生了新“三大案件”——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步入21世纪,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财务报告舞弊事件浮出水面。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未完全消失,2001年又曝出麦科特舞弊案,银广夏风暴更是将财务报告舞弊推到了高潮。自“银广厦”、“蓝田”财务造假事件被揭露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屡有财务丑闻曝光,这些财务造假事件引起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巨大震动,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不仅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已成为各国证券市场的公害。自世界上首家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出现以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就如影随形。会计舞弊对市场参与者在财务信息上的信心是一个严重威胁。财务舞弊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公共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关注的一个严重问题。事实上,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已经威胁到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甚至对社会经

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的成因后果及治理对策

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的成因后果 及治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股东占用资金成因后果治理时策 论文摘要:作为转轨经济国家,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集中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管理层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但伴随而来的是大股东利用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刊起了一场“清欠”风暴。在清欠过程中,边清边欠,年中占用,年末偿还等现象说明,一场清欠风暴并没从根本上制止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仍是我国公司治理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编辑。 一、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的成因 (一)制度背景 ,证监会正式宣布实施股票发审核准制度,在此之前,先后实施过“总量控制、划分额度”、“规模控制、限制家数”等发审制度。为了能够取得上市资格,同时为了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尽可能多的权益资金,通常公司在上市之前都存在资产重组问题,包括资产剥离和捆绑。上市公司通常获得的是原有企业中优质的资产,而将非经营资产和一些劣质资产剥离。从某种意义上,是上市公司先掏空了大股东。这就使得存续企业陷人经营困境,失去竞争能力,而大股东又无法从上市公司获取满意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大股东是理性的经济人,为了自身利益,很多大股东认为上市公司理应支持大股东,从而将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或“造血机”,不断从上市公司获取各种资源。

(二)代理成本 在传统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同质性的股东作为整体被视为一个委托人,管理层被视为一个代理人。股东有着共同的收益函数和监督方式。一方面,他们通过分红和股价获取利益;另一方面,他们都没有动力去监督管理层的经营决策,采用“用脚股票”的方式对公司进行治理。 在股权集中情况下,股东之间不再具备同质性,大股东和小股东在治理决策和目标函数上有着很大的异质性。大股东持有的股份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自由卖出,资本利得收益有着重大的不确定性,“用脚股票”的监督机制已经失去了效用,管理层的投机主义行为使得大股东面临着重大的持有风险,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大股东有动力也有能力通过干预董事任命、经营者报酬等公司重要决策,来谋求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权,从而更好地监督管理层的行为,改善公司治理。而中小股东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却获得了收益,这种行为称之为“搭便车”。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大股东不会和中小股东一起分享治理成果,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因此,大股东利用控制权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可以视为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 二、大股东占用资金的经济后果 从微观角度来讲,大股东巨额的资金占用经常导致上市公司营运资金匿乏,拖累上市公司业绩,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中小投资者又没有动力也没能力去监督,只能选择抛售股票。反过来,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失去信心后,该公司的筹资能力将受到抑制,对于已经面临资金困难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将导致公司业绩进一步恶化,中小股东会继续抛售股票,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从宏观角度来讲,如果大股东资金占用是一种普遍现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康美药业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探究开题报告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康美药业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探究开题报告 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直接融资成本最低的场所之一,其正常有序地运行离不开资本市场上信息披露质量的保证,而其中最重要和关键的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我国资本市场成立时间晚、发展历程短,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均有待完善和加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将公众视线聚焦于财务信息失真,尽管监管层不断地完善监管制度,但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也不断的升级,舞弊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化和多样化。近年来,证监会不断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审查,严格查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始终致力于规范以及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运作,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在会计计量与列报、信息披露、资金募集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这都为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提供了天然温床。证监会每年披露的财务舞弊公司比例居高不下,从早期家喻户晓的琼民源事件到近年的绿大地、金亚科技、尔康制药、欣泰电气等,反映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已司空见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遭到广泛质疑,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判断,侵害到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动摇了其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同时也严重干扰了资本市场的秩序,阻碍了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按照行业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件在所有行业中占比最高,是财务舞弊的重灾区。制造业上市公司通常原材料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周期往往与会计核算周期不同,这给其财务舞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同属于制造业的中医药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康美药业的财务舞弊事件进行探究,分析其造假手段及动因,提出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举措,以期能给我国中医药行业乃至各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监管与防范提供启示和借鉴。 (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作为世界最大人口和经济体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成熟资本市场的条件。国内 上市公司也逐步拥有了完备的信息披露机制。然而,信息披露质量对于提高股票市场 效率和保证投资者权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其他 违法行为愈演愈烈,信息披露及公司治理成了投资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对中 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及治理状况进行研究,对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保护投资者 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信息披露及治理状况,以推动中国资本 市场的发展和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具体目的包括: 1. 分析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标准,评价其质量,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调查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辨明治理结构的优劣,并探究其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 3. 比较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及治理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 提供借鉴意义。 三、研究内容 1.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 通过收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据,运用财务比率、信用评级、事件研究等方法,评价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 统计中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兼任、公司高管股权持有情况、独立董事占比等数据,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态,并与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关联性分析。 3.国际比较研究 借鉴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做法,评估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治理工作的水平,探讨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1.定量研究 本研究将以数据分析与统计工具为基础,收集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数据和治理数据,利用多元回归、相关分析、统计检验等方法解决研究问题。 2.定性研究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与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有关的文献,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五、预期研究结果 1.在信息披露方面,本研究预计将得出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改进建议。 2.本研究将进一步明确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探究其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联性。 3.本研究将比较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治理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六、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将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信息披露及公司治理方面的数据和文献齐全,可行性较高。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七、参考文献 1.张华山.资本市场和企业治理体系[J].上海经济研究,2016,5:5-1 2. 2.刘铁男.关于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J].财经研究,2017,10:67-74. 3.高鹏.企业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的互动关系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 报,2017,9(2):11-17. 4.Martin,Reck,Jean-Pascal.Guillo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9305938.html,urent. Evaluating the Quality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discussion of the Role of Auditors and Audit Committe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16,20(3):222-239. 5.Bushman,R., C.D.Williams.Accounting Discretion,Loan Loss Provisioning, and Discipline of Banks Amricoan Economic Review,2016,104,(1): 65-9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的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基于公司治理 的视角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频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都与盈余管理有关。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人为地干预 公司的财务数据,以达到符合自身利益的目的,从而影响公司业绩报告 的真实性。盈余管理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还 会对公司治理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拟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问题进行探究,旨在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经验 支持。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以公司治理角度为切入点,探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具体而言,将主要从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指标变化等角度考察盈余管理问题的存在和表现, 并探讨其代价和危害。 2. 探讨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将 结合国内外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完善财务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上,将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结合的方式,分 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现象和原因,进而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其中,对于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将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验证。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为加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保护投资者利益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具体来说,预期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成果: 1.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认识得到加深,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支持。通过本研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存在和表现,有助于相关监管部门出台更有效的治理政策。 2. 提出改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有效建议,进一步推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稳健经营、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立体性治理建议。 3. 具有参考价值。在国内研究领域中,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较早的阶段,而本研究将以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的深入探究,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践参考价值。 四、研究进度安排 1. 第一阶段:文献调研与准备(2021年6月-7月) 全面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家政策,收集各类相关文献资料,启动数据采集和初步的统计分析工作。 2. 第二阶段:问题识别和研究(2021年8月-12月) 集中精力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和分析,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因素,初步构建理论架构和模型,并撰写相关研究报告。 3. 第三阶段:展开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2022年1月-5月) 进一步展开研究方法的考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因果关系,提炼结论和启示,并撰写研究中期报告。 4. 第四阶段:研究细化、方案制定与检验(2022年6月-9月)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的开题 报告 (注:本文仅为开题报告,未完成具体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资本市场的基本元素,上市公司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对其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风险情况等信息进行公开披露。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一些上市公司会计 信息披露不仅存在着财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日益引起了社 会关注。 首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了投资者的损失。诸如大股东利用内幕 信息、虚构收入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再将股票高价卖出造成投资者巨额损失已屡见 不鲜。其次,该类行为也对资本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失信于社会的公司对资本市场 的信任度和声誉度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也可加剧资本市场的波动和不稳定性,影响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再次,财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潜在风险已因其恶 劣行为内容的持续暴露而引起了政府和业内相关机构的警惕。 综上所述,通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开展研究,不仅有助 于发现这类行为的原因和模式,同时可以探索有效的治理途径,从而为推动我国资本 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本文计划围绕以下内容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研究:(1)财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现状 通过梳理财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相关案例,探讨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和特点,分析并评估现行制度和法规对于财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的约束力度,并为后续研究 提供必要的背景分析资料。 (2)如何预防和治理财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 本部分将围绕通用准则、适当准则、审计规则等方面,在分析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 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从制度、技术和监管等多个层面来预防和治理财务造假和会计信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上市公司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也随之出现。盈余管理是指公司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以影响公司的财务报告,从而达到控制公司盈余的目的。 盈余管理行为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盈余管理可以提高公司的股价和股息,增加投资者的收益;另一方面,盈余管理也可能导致公司财务报告失真,影响投资者的决策,甚至对公司经营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对策,对于维护上市公司的财务透明度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具体目的如下: 1.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现状和特点,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2.探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市场竞争压力、财务报告监管等因素。 3.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监管、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投资者教育等方面,以减少或避免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和投资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1.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现状和风险的参考。 2.为上市公司提供改善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 3.为学术界提供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丰富盈余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相关文献,包括国内外学术期刊、专业书籍、政策法规等,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现象、原因和对策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2.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包括盈余操纵指标的选择、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等。 3.结合实证结果,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和对策,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 四、预期研究结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现状和特点,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探究其原因和对策,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具体预期研究结果如下: 1.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现状和特点,包括盈余操纵的手段、频率和程度等方面。 2.探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市场竞争压力、财务报告监管等因素。 3.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监管、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投资者教育等方面,以减少或避免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和投资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研究进度安排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某某公司为例 一、选题背景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涉及到企业对盈余进行如何处置的问题,并且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制定适宜的股利分配政策是投资者取得利益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因此,很多投资者都在研究如何制定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因为这会影响到企业资本的持续增长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不够合理。鉴于此,本文将以A企业为例,来分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改善对策。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A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该公司的实际,提出几点针对性的股利分配改善的对策。 鉴于目前学术界关于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数研究都是关于上市公司整个行业的研究,缺乏对某一具体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本文以A企业为例进行分析,有利于丰富窝沟学术界有关股利分配方面的理论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A企业及时发现股利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供几点改善股利分配改善的对策,从而促进其股利分配水平的提升,因而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股利分配方面的研究多事关于股利分配影响和市场反应方面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一是关于股利分配影响方面,Fama and French(2001)}指出,企业领域的大小、发展能力的好坏和盈余能力的高低影响公司的股利分配。Allen和Michae(2003)研究了企业的负债程度与股利政策之间的联系,认为企业的负债程度越越大,就越不能进行现金股利的支付。Henk和Megginson(2008)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专业:会计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为与国际接轨并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推出了39项会计准则.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然后逐步在各类企业中推行。新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规范了公司会计行为.并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鉴于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并未完全得以消除意义。由于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其在企业的日常业务中更多产生的是负面影响,而且,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的原则,是可能损害股东、债券人等相关主体的利益的,因此人们常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混为一谈,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不正当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尽管盈余管理更多的是损害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但我们不能否认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什么是盈余管理,什么诱使其发生,什么是其惯用的手段,又能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并从治理层面上提出有效的盈余管理防范措施。 (二)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尽管盈余管理更多的是损害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但我们不能否认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什么是盈余管理,什么诱使其发生,什么是其惯用的手段,又能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并从治理层面上提出有效的盈余管理防范措施,从而充分发挥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几点。

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作为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保障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不完善、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不严格执行制度、不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等。 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深化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高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发展水平。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以公司治理为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深入探讨,重点研究如下两个方面: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由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模式各异,因此需要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分类研究,比较各类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异同点,以掌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总体情况。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策略研究:通过分析现有内部控制机制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优化措施和策略,从多角度和多维度促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规范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手段,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和优化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如下: 1、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分析:揭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一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2、提出实用的内部控制优化策略: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提出一些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3、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参考,进而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本研究将全面系统地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问题,为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开题报告(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研究)[雷小鹏]

江西理工大学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毕业设计(论文)开 题报告 题目名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研究 学院江西理工南昌校区 专业会计电算化 专业班级会计电算化一班(2012届) 学生姓名雷小鹏 学号12331145 指导教师万赟 开题报告日期2014.11. 20~2015 .02. 14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研究 学生:雷小鹏,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 指导教师:万赟,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我国证券市场自诞生以来,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就一直存在,国外,英国的南海公司会计舞弊,意大利的帕玛拉特公司会计舞弊,美国的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国内,会计舞弊案件也是屡屡发生,如:琼民源、银广夏、郑百文舞、科龙电器和天津磁卡等会计舞弊案件。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严重影响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阻碍着资本市场的向前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在会计舞弊案件频发的今天,切实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防治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切实维护公众利益,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我国舞弊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国内外会计舞弊问题研究,从会计舞弊的特征、产生的原因等角度研究如何识别治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以降低会计舞弊对相关利益各方的危害,并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研究意义: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识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理论上和现实上两个方面的意义。 1.理论上的意义 (1)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会计舞弊征兆理论 本文在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件征兆进行分析,重点在财务、经营和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征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这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近距离了解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风险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我国对会计舞弊征兆理论的认识。 (2)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政府相关机构制定和防范会计舞弊的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目前,会计舞弊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

大股东“掠夺”行为及其治理

大股东“掠夺”行为及其治理 目前,国外公司治理的核心已经发生了转移。最初公司治理致力于解决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重点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鼓励相容;而此刻公司治理关注的代理问题,已经成了有操纵权的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而不是治理者对所有股东的掠夺。若是公司被控股股东把持,而控股股东的利益未必与小股东的一致,控股股东有能力、也有偏向去掠夺小股东。在绝大多数国家,如何约束这种行为已经成为对公司治理的挑战。 在我国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行为极为严峻。以深交所为例,2000年年报事后审查结果说明,已披露年报的516家公司中,存在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和资产情形的公司有171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存在为大股东担保情形的上市公司有155家,占%,合计占公司总数的%.从金额看,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和资产总额达亿元,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或股东下属公司或个人提供担保总金额达亿元,别离占到相关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和%. 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行为在国内引发了普遍的关注。人们纷纷提出各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限制大股东行为的思路。 治理之一:改变“一股独大”,形成多股制衡

评判:?一股独大与大股东掠夺行为并无必然联系 很多人以为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专门大程度上应归结于国有股一股独大。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在1120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分额占公司总股本 50%以上的有890家,占全数公司总数近80%;持股分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75%的有63家,而第一大股东持股分额显著高于第二、三大股东。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高达%,而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仅有%.统计说明,第一股东为国家持股,占全数公司总数的65%;第一股东为法人股东的,占全数公司总数的31%.由于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大股东操纵了公司的大部份投票权,选举并操纵公司的大多数董事,决定其他事项的投票结果,也就有了损害小股东的权益而使自己受益的能力。从而,有人以为操纵大股东掠夺行为的首要思路是减持国有股,降低大股东持股比例。 降低国有股比例固然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可是,这并没必要然使大股东的掠夺行为受到足够的约束。有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行为及事实发生的公司,其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并无高于其他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股东掠夺行为也没有发生在“一股独大”表现最为突出的公司。其实,以大股东从上市公司“提款”1个亿为例,若是大股东持股75%,大股东就要承担7500万的损失,大股东持股30%,就只须承担3000万的损失。何者对大股东更为有利也就一目了然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