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非常重要的。《礼记》篇中说:“师者也,教之以事、喻诸德也。”事实上,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也是那些优秀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成绩的重要经验。全国名师魏书生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教学经验时也说:“只有坚持育人,才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以育人为本,书就好教了。”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加上家长、老师对学生成绩的过分关注,忽略了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使得不少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致影响他们学业的进步,甚至危害个人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既要小心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应在有效的沟通中,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和伙伴。这样,才会有师生交往的愉快、健康,才会有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教育所本应拥有的那份快乐。

2.个性观

个性观就是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一个班级就像一棵大树,每一片叶子都需要阳光雨露,更重要的是,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的差异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从学生个人身上体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长。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要把差异简单地认为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要有“绿叶红花皆春色”的育人思想。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只有在孩子的个性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才能最大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3.发展观

发展观就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不断提

高、进步的,教育也是如此。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在我们的教育中,树立“生本”发展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切忌用静止的眼光评价学生,好学生固然会继续进步,但后进生也并不是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仅要承认后进生可以进步,而且还要理解学生在进步中出现的反复。反复是正常的,学生反复100次,作为教师,仍然可以做101次的转化工作。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的本质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4.矛盾观

“人是广阔的世界,心灵是复杂的宇宙。”每个人都是“真善美”与“假丑恶”两个自我的统一体。因此,作为教师,教育的任务就是不断把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启发、诱导出来,善于挑动学生进行两个自我的斗争,在两个自我的斗争中不断涤除“假丑恶”,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矛盾对立和统一的集合体。学生是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人,也正是学生的不断促进,教师才能在思想上经常感觉到学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大抵即是如此。

我们说以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育是综合素质的教育,学问高深固然可敬,素质全面同样令人钦佩。教育不是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量的叠加、累积和现有知识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细小环节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随着新一轮的课改,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使孩子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呼唤。我真心的希望大家真正行动起来,使我们的孩子能真正感觉到来自各界的关心,使他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感恩,真正体会到并享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

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素养

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具备品德修养、热爱语文、学会关注、重视创新及坚持学习这五个方面的素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文章内容。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品德修养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审美、如何社交等。所谓“经师易做,人师难当”。语文教师先要有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品德,并且要不断地积淀其才能和修炼其品德,他才能肩负起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赋予他的时代使命。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正确的学生观:深入研究作为新世纪语文教育重要思想资源的《语文课程标准》,真正理解学生,彻底革新对人的观念,做到从“人”的意义上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语文教育职业道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生活目标、人生理想、道德标准、审美观念、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等。从事语文教育活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为社会服务的具体形式,其教育对象是一种最为复杂的客观存在。谁能否认,在这个世界上,教书育人是真正艰难的工作?真正能做好教书育人更是难上加难。从语文教育角度把人的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要付出大量的劳动,而且,语文教育的工作劳动成果一般较长时期地表现为潜在形态,最终还要借助他人的成果,以语言、文字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具有经济、名誉、行政规定所不能替代的高尚道德。同时也看到,从事语文教育也是发挥个人才能、参与社会文明进步、达到自我完善、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形式。创造社会文明正是教师最崇高的道德准则。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注重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识修养非常重要。较高的学识素养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较高的品德修养也能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识修养也得到提高。语文教师的品德修养和学识修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热爱语文的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自己热爱读书,才能培养自己的内涵、蓄养自己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影响出爱读书的学生。东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为怎样的人,你自己首先成为这样的人。”在语文教育中,语文老师本身就应该是学生心灵的航标灯,因而,语文教师就应该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灵的这种“航标灯”。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热爱读书是自我提高的法宝,热爱读书,才能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开阔眼界、丰富生活。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审美、如何社交等。要有爱祖国、爱教育、爱学生的心。我们应该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他们的同龄共鸣和人际关系状况,研究他们的课内生活和课外生活等。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我上,在课外抽一部分时间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也就是“走近学生、走进学生”。 比如学生知道了学生吃什么零食,听什么歌曲,看什么电视等,并将这些信息恰当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每一位教师应尽量做到有区别地、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指导教育,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多一些鼓励、赞扬、夸奖,少一些讥讽、挖苦、嘲弄,杜绝体罚学生,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快乐的发展。教师应像太阳一样,给每位同学带来温暖,并使得每位同学感觉到所得的温暖是一样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重视创新的素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学方法.打好创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二二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因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学生教师的尊敬、对学习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这比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更新和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将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二、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教师资格证 学生观 教师观

教师职业规范 一.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1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3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1 对工作高度负责 2 认真备课上课 3 认真批改作业 4 不得敷衍赛色 三.关爱学生(灵魂) 1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 2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天职) 1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 循序善尽,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希望 五.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1 坚守高尚情操 2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和同事 5 作风正派,奉公廉洁 6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发展动力) 1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因材施教个体差异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生观

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生观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班主任》 有感 王占梅 假期很长,应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而作为老师,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抓住一切时间给自己充电。于是就在网上购买了李镇西老师的三本书。 看完三本书的最初感觉是,这三本书中都贯穿这一种精髓力量,那就是李镇西老师的学生观。虽然书的名字不同,呈现给读者的方式不同,或重视实例的叙述,或偏重于理论的阐述,亦或重视对教育一线案例的分析,他都离不开自己早已确立的根深蒂固的学生观——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的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历程。在教学中,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在班级建设与管理方面,要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体权威,实现班级管理的由“人治”变为“法治”。 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师之路。在毕业的九年中,我一直担任中学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班主任工作的经验积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名成熟的人民教师了。 但当我读完李老师的三本书后,我脸红了。自己哪里是成熟了,连最起码的做人民教师的位置还没有摆正,再通俗一点讲,就是教师是什么?这一基本概念还没弄懂。由此,九年来自己的工作目的一直很模糊,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一系列问题都回答不了。所以就年来的最深体会就是累,或者说很累,总觉得被一种神秘的力量牵着走,它往东,我就东,它往西,我就西。而此时学生的一切行动都是跟随我而前进的。想想,我一个人要把几十号人甚至上百人拉着走,我经常这样来取笑,还带着点怨气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是想把我累死,我就是一头老牛拉上你们,你们还不懂。在这过程中,由于我的霸权,强求所有学生改变自己的意志,顺从我。这样的一个人,叫他老师合适,还是称作封建社会的帝王更合适呢? 曾经很多时候也这样提醒自己:你面对的是人,人就有个体的差异性。个体差异的表现就是他们的意志。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那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一看,我累的活该,因为我做的是唯心主义的事情。这样看来,老师的工作也就做到头了,学生改变不了,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改变是要发生的,即使没有教育,学生的自身发展过程也在改变。那我们作为教育者,读了那么多教育理论的书籍,就改变不了学生了吗? 在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念。我们做教师的都会说,也能解释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 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 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一个教师对学生这个群体的科学认识。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相应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认识的深浅不同,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所以,从教者的学生观很重要, 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人; 也就是,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是独特的人;学生有哪些不同呢?一是智力不同,二是性情不同,三是所接触的环境不同; 因为智力不同,所以学生接受事物的快慢不一样;相同的问题有的学生马上就能学生,有的学生需要的时间长一点,还有些学生,怎么都理解不了,学不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个知识,有的学生在上新课的时候就学会了,有的学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醒悟,再慢的也可能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比如,元角分的问题,大人觉得很好理解,可是对学生就是个难题,教学的老师都知道让所有学生都理解的过程很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一边传授、讲解,一边静待花开; 学生的性情不同,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事件,感受、想法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有的学生适合鞭策,有的学生适合激励。不能一个问题学生的表现不同,教师就用一种表

扬或批评的办法,有的时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教师要想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经验丰富了,就能做到手到擒来,正所谓“闻弦音而知雅意”,教育、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相同年龄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做学生的知心人。 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的成长经历就不一样,他们所接触的人与事就有千差万别,造成学生成长的心理、情感、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道德品质等方面就成全不一样,这也就造成了教育对象的丰富性。教师要想教好每个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曾经和现在所接触、感受的家庭、社会等环境,针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正是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学生是人,学生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人格尊严、丰富情感和独特性的个体,学生与成人是平等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有错误,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要让学生心服口服。 正是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也就要求教师教育学生的知识要丰富,掌握的教育方法要科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听了李仿老师做的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的报告后,我深有感触。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为了学生的发展,老师们应该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和谐、合作、合创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1.要学会把学生看成是和老师在人格上平等的人。 以前一般的教师习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从属者,教师在上,学生在下,很少顾及学生的人格,学生也有他们的自尊,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感受。学生的感受被忽略,他们的负面情感增加,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而这些年以来,学生的感受被逐步重视,他们也逐步得到了作为人的所应该受到的待遇和尊重。可以说,在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和老师逐步走向了平等。这为学生和老师关系的良性发展,改善学生对学校环境的负面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发展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让教师、学生携手共进。 2.要学会和学生做朋友。 如果说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人格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合创的师生关系是老师需要走出的第一步,那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学会和学生做朋友,将学生视为朋友看待。我们要教育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知道学生怎么想,和学生互相信任,我们才能更好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不是冷冰冰的教条,只有融入了爱,才算是好的教育,只有融入了爱,我们的学生才能去爱家、爱朋友、爱社会。 3.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授课过程要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我们可能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学生在下面却不知所云。我想这恐怕是老师莫大的悲哀。这时老师们常常会说:我讲得很清楚啊!那问题出在哪里呢?不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想法。同一件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就是思维的不同。我们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我们的课程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甚至不能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所以,要让学生顺利的上好课,我们要熟悉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 4.要认识到学生毕竟还是学生。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其中大多数烦恼很可能都是学生带来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他们还要学很多东西。难免会犯错,惹我们生气,我们应该怀着一颗仁爱、宽容的心去处理学生们的过错,而不是斤斤计较,要学会“大人不记小人过”。 5.要善于向学生学习。 新时代的学生其见识和能力与过去的学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很多学生的某些方面还大大的超过了老师。我们的老师面临着来自学生的巨大挑战。虽然“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教师也不能甘于落后,这时我们不妨也“拜”我们的学生为师,相信虽然我们显现出了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我们的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格魅力也一定会让学生折服。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火热的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的联系,要求教师育人的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极为专业化的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 ◆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倡导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新课程倡导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二、教学原则包括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评好一堂课 评教学目标、评教材处理、评教学过程、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教师教学基本功、评学法指导、评能力培养、评师生关系、评教学效果 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关注每一个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六、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

的入来对待,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育教学要适应他们的自身情况,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七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八、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九、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 2、调控。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要兼顾,适当地加以调控。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 3、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4、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其它教师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 十、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一、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挖掘课本中的问题?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融会贯通。(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 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 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黄克剑(华东师大) ◆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 ◆ 缺乏理智的挑战 ◆ 打击和挫折 ◆ 群体压力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当代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当代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它的根本任务在于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战略方向,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要》中明确规定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强调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基础教育要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必须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把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看做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优秀民 族之林的重大问题。 一、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1.建立新的人才观。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必须遵循基础性原 则,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建立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要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性,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发展水平, 作为衡量教育工作和学生质量的标准。

3.建立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新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授知识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把课堂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已有知识和未来的创造发展结合起来,把学校工作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 系统,全面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4.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尊重和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内化过程,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同时要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其实践意向和行动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重点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1.理解转变的思想内涵。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限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认识到基础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而是培养成具备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养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劳动的能力。 2.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体系,即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发展。即不能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只重视知识积累, 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谈现代教育观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

谈现代教育观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经营管理 06-07 1032 谈现代教育观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 观[]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本,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作为一位教育工,结合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浅析我对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无能”不能当好教师,“无德”不能当教师,师德并重才能当好教师,教师要教好书,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学生成长和身心健康的指导者,成为“人师”。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任何教育都应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我们的教学直接面对生命,生命是认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需要的整合体,一只蚂蚁一条腿的进化需要经过上万年的时间,何况人乎!因此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提高效率。面对生命,教师教学要有激情,要融氛围之美、学科之美、探索之美、发现之美与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苦役、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二、教学观 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任何把智慧排除在外的知识都是盲目的、片面的,是不可能把人教聪明的。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学习能力是最基本

谈现代教育观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

谈现代教育观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本,是教师教育行 为的先导,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浅析我对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无能”不能当好教师,“无德”不能当教师,师德并重才能当好教师,教师要教好书,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学生成长和身心健康的指导者,成为“人师”。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任何教育都应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我们的教学直接面对生命,生命是认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需要的整合体,一只蚂蚁一条腿的进化需要经过上万年的时间,何况人乎!因此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提高效率。面对生命,教师教学要有激情,要融氛围之美、学科之美、探索之美、发现之美与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苦役、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二、教学观 ? 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任何把智慧排除在外的知识都是盲目的、片面的,是不可能把人教聪明的。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应当让学生抢占能力的制高点,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强占知识的制高点。 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同时积极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师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教师指导

当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现代学生观

当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现代学生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当前,从整个教育战线来说,提高教师素质要解决的课题很多,这里不一一述及,仅就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现代学生观谈些意见。 是教给学生知识,还是教会学生做人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多少年来,人们沿袭传统的教育理论,遵循着古人关于教师功能的定位,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里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这一定位,人们只是反复引述,却忘了用时代的眼光进行审视。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教师的职责应使学生们在独立面对世界的时候,学会同世界对话、学会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能够面对困难,抓住机遇,搞好人际关系,团结同仁,找到自己的幸福,为社会服务,为祖国效劳,一句话教学生学会做人,用他所学的知识为祖国服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布的21世纪教育报告中把学会做人概括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这是对学生学会做人内涵的补充和发展,也是联合国对当代教育教学经验的新概括,必将对世界教育发展有重大意义。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成才、先成人。一个人虽有本事,但不会做人,对社会不做好事,而做坏事,这样的人只能是越少越好,甚至一个没有更好。教学生学会做人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现代学生观之一。 须知,人的能力是多样的,但最重要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当代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索取知识的能力,并把创新作为教学的全过程。“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因之,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勤于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这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又一现代学生观。 正是从这个认识出发,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我们决不应把学生分为差生或后进生,而应把他们都看成有长处的学生,可成才的学生,有作为的学生。这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又一现代学生观。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要求把优生编成一个班,把:“差生”偏成一个班,这是不符合人群结构规律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正是在多样性中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攀比、相互竞争,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试问:一个班只有“差生”或只有“优生”怎么相互促进,怎么攀比,怎么竞争?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因之,当代教师应从挖掘潜能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正确对待每个学生,应用爱心唤醒他们的心灵,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性、创新性,决不能从外部给他们什么压力。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第一节教育观 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浅谈教师的学生观

浅谈我的学生观 世纪奥桥小学刘勇 所谓学生观,即人们对学生认识的基本态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对学生的培养,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方式、结果,学生观在整个教育观念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只面向少数人,以造就少数精英为目标。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教师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对象,重智轻德,不尊重学生人格,无视其价值观念的存在。传统的学生观不仅影响着教育效果,也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行为 1.教师心中要有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然而教育实际中,却常常出现教者自行其事,心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如课上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常常“怒发冲冠”,动辄罚站、训斥、责骂。虽然,所问问题可能已解说不止一次,但学生仍旧未能理解。怎么办?我们认为教师能做的和该做只是再向他解说一遍。反过来想一想,训斥、责骂和罚站,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有损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再比如,找学生面批作业,见到明显“低级”错误时,教师常会十分生气,言语多严厉,甚至斥责学生。静而思之,面批本是好事,旨在帮助巩固提高。殊不知,严厉之语,斥责之声,非但不能帮学生,反而伤及学生脆弱的心理,又不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可谓好事没办好。 2.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 有学者将教育列为服务行业,我们认为,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家长花钱送子女到学校读书,就应该让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