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摘要: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语文教学中充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情感出情入理体验感悟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

第五章 融情入理 灵性构思(写景状物文)

第二章融情入理灵性构思 ——写景状物文的构思与创作 第一部分:融情入理 故事一: 长江流域里面生活着三种鱼,鲥鱼、刀鱼和河豚。这三种鱼是当时长三角地带味美鲜嫩的佳肴。三种鱼形状不同,吃法也不同,鲥鱼形状像鲤鱼,身子比鲤鱼要扁一些,其最美味的地方是它的鱼鳞,所以,烧时不能去鳞,去了,这道菜就没意义了,也就是说,鱼鳞是鲥鱼的“卖点”。刀鱼形状像一把匕首,鱼肉极其鲜嫩,可是其刺多且细,所以,吃时要非常小心,不可吃快,不然很容易被刺卡着或刺到。而河豚呢,是滚圆的形状,身上长的不是鱼鳞,而是带小刺的皮。它的味道非常鲜美,可是具有毒性,一不小心就会吃死人。 渔民在捕这些鱼的时候是同一张网,渔民把渔网拦在水中,让鱼钻到网眼里。鲥鱼被套在网眼中时,由于爱惜鱼鳞,死不后退,便被渔民捕获了。而刀鱼呢,总结鲥鱼被捕经验,心想,这鲥鱼真笨,被套住时学会倒退不就行了吗?结果刀鱼在穿到网眼中时迅速后退,结果两边的鱼鳍被卡在了网上,其实,这个时候只要刀鱼继续努力向前就能穿网而去了,可它汲取鲥鱼经验,拼了命地后退,结果,精疲力竭时,只好束手待缚。那么,最后那河豚呢,看到鲥鱼和刀鱼被捕,万般嘲笑它们,心想,这两个笨蛋,碰到网不要前进也不要后退,不就行了吗?于是,河豚在被卡在网眼中时,拼命鼓足自己,把自己鼓得圆圆地,然后当成是美美地睡觉,结果觉被睡成,便被渔民给抓了。 思考: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悟与体会? 提示:在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而不能只能盲目地跟从或改变,一个如果看不到自身缺陷或弱点的人,那么,一切经验的获得于他而言都是可怕地,因为这些盲目的经验会将他推向另一个致命的深渊。所以,做人,处事,一定要先立足自己,再对比他人,总结成败得失。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披文以入情

披文以入情,因情以入诗 ——中考诗词鉴赏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2.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常用的艺术手法; 3.中考失分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和主观题的表述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诗词常识 诗: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 词:上阕(上片)、下阕(下片)。 三.披文以入情(如何概括诗词主旨) 1.找议论、抒情句 肠断白蘋洲。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 抓意象、看主题 思乡类月亮鸿雁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挂念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送别类长亭杨柳酒别后思念或依依不舍之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苦类斜阳流水梧桐芭蕉杜鹃渲染凄凉气氛或表达忧愁心情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闲适类东篱五柳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闲适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战争类羌笛投笔楼兰表达建功立业或对战争的厌恶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概括下列诗歌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景物直接抒情感情 春望唐杜甫

由情入理,引导学生刻画细节

由情入理,引导学生刻画细节 摘要:细节刻画有章法可循,且存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细节刻画表达要求,通过阅读经典、深度品析、随文练笔、归纳整理来感受细节的独特魅力和探寻写作技法,有利于学生在增强实践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灵活自如地运用,为表达增加亮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细节情感方法 天下之事,必成于细。“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李准)。学生在写作中发现,越是细节的东西,越不好把握,越不能画出其与众不同的棱角。教师在教学中也多是围绕文章主题确定、结构情节把握、语言表达顺畅、逻辑思维清晰等方面进行宏观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掌握要领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和自主写作。这样的教学指导显然只能让学生粗线条勾画,但要想使学生的文章出彩、有亮点,仍需细节打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细节的魅力、在品味中探知写作技能、在练笔中感悟写作方法、在归纳中激发写作灵感,这些对于帮助学生刻画细节描写具有推动意义,值得尝试。 一、阅读经典,感受细节之魅力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特别是一篇

篇充满奇思妙想和声情并茂的文章定能使学生耳目一新,在感受细节魅力的过程中不禁拍案叫绝。写作应该从阅读抓起,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找到学习的范例,观赏细节所带来的婀娜多姿的“倩影”,感受其中热情奔放的活力、情意绵绵的内力…… 还是那句老话:“要想让自己变得聪明,多读书吧,多读好书。”例如,在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文章描写严冬的大雪时,用了“密”“好”“紧”三个字。在写到“好雪”时,用了临江仙词作细化:忒杀堪怜,剡溪冻住猷船;宇宙楼台都压倒,长空飘絮飞绵。三千世界玉相连,冰交河北岸,冻了十余年。但从细节描写上看,写出了下雪时的极度严寒,船被冻在河里;积雪太厚,以致宇宙楼台都被压垮倒掉;河上都结了冰,并且是十多年。由此可见,“好雪”的细节描写突出了雪大、雪厚、雪久。再加之“正紧”,让读者在紧张的氛围中,感觉到了林冲的处境已越来越危险,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可谓是“步步惊心”,让读者从雪的神态中不仅感受到了环境的恶劣,还体味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让他们有了学习的模板。抓住文章的经典,通过认真研究和反复朗读,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语言信息,让他们在深入学习揣摩中丰富思维情感。 阅读经典,就要给学生“蓝本”,让他们有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有可探究的载体。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在仔细咀嚼的过程中品味其中的点点滴滴,感触其中的情感。阅读经典,还需要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有章可循、有目的探究过程中积淀知识、开阔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目的: 1.具体感受苏轼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2.理解本词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喻寄托的艺术特点; 3.了解“披文入情”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作品提供的文本出发,“披文入情”,取得共鸣,具体感受苏轼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东坡志林》中又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可见,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阵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它表达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一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为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形成的习惯。但是,它们并不等于文学作品。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语言文字),它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具体再现和丰富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鸣”,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才是文学鉴赏的真正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 当然,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文学鉴赏的起点。因为这样往往会让人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抛开作品本身,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去主观臆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就背离了文学鉴赏的目标,也失去了文学鉴赏的乐趣。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读者在文学鉴赏中所得到的东西与作者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东西之间可能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所指”和“能指”完全是两回事。 下面我们就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必要时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入情入理,明理导行

入情入理,明理导行 ——谈谈对差生的心理引导 2003年――2004学年我担任高2006级一班的班主任,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差班,全班39人,中考成绩最高分是398分,名列全年级60名之后,最低分只有295分,是全年绩最低分。而那一年的中考平均录取分是410分。说实话,接班之初,我的心情坏到了极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明白,像这样的班,带三年下来,往往是竹篮打水一空,不会出什么成绩。但是对于学校的安排,我只有服从。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对自己说:用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去努力吧,也许会出现奇绩。一年以后的今天,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相信奇绩已经出现:全班有11名学生学习成绩进入年级前40名,况且全年级第一名也在我班。年级后20名里由原来的10人减少到5人,单科学习成绩中像地理,历史,物理,等科的前几名经常出现在这个班,卫生、纪律评比中常常获得流动红旗,另外,经过一年的发展,这个班形成了一个积极,团结,有较强能力的班委会。对于别人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但对我来说,这些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我无数的心血,对都是莫大的安慰。当然我所做的工作,也是每一位班主任都曾经或正在做的。我在这里,我只想就我在教育差生方面的一点做法和感受谈一谈,与各位共勉。这个班,说是差,就差在:一、全班最高分比同级班的最低分还低,二是凡没有被正常录取的学生都有这个班,生员复杂。开学初,班集倒是一片安定气象,我能看见的只是一双双新奇的期待的眼睛。但初中部的不少教师都暗暗告诫我:原来初中部的几大“人物”都集中在我班,要我小心从事。我心里明白,班上不止初中部来的那几个人物,还有大量从外校来的人物在。但我还是充满信心。我用一周时间详细了解了所有学生初中乃至小学的基本情况,研究班级及差生心理,认定:这个班没有差生,所谓差生,只是心理或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只要做好心理引导工作,就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按照这个思路,我开展了一系列心理教育工作。下面就我在对一名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方面的做法做一陈述。 班长原来是问题学生 这个男孩名叫李昱,现在是我们班班长。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军训后,带队的老师悄悄告诉我:你们班李昱你可要小心,厉害着呢!随后几天,不断有本校初中部的教师告诉我有关于李昱的不良过去:初中三年,几乎每学期都有打架、旷课纪录,初三时,由于打群架,被学校开除,不知在哪里复读一年后,改名又上了高中。我开始观察他。他长相很是与众不同,个儿挺高,瘦瘦的,一看就知体育好;寸头,且根根竖立在头上,虽无奇装异服,可一看就属另类人物。开学第一周,他迟到3次,一次实验课趁教师不注意溜出去到操场跟其他班上体育课。我注意到他非常机灵,很会钻空子,但上课听讲却非常认真,大有“重新做人,发奋读书”的架势。我还发现他在同学中很有人缘,办事能力强,很有号召力。 第二周周一,我叫他到办公室,他一进来,就低头垂首,一副准备受训的样子,我简单问了他迟到等问题的原因,他说出一些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我没有责备,只是指出这些行为的不良后果,告诫他要避免再犯类似问题。随后问了他毕业学校,他显然松了一口气,告诉我他毕业于附近一所有名的重点初中,我对该校大大夸赞了一番,并表示从该校出来的学生都是好样的,以前考上某大学的某某等都是该校来的,怪不得他有上课专心等良好表现,原来是名校来的。谈话结束,他情绪很好,主动告诉我,以后再不会迟到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时不时有意无意地公开或是私下里表扬他的学习态度和良好日常表现。如我所愿,他的表现真的象一个真正的好学生那样。 人都有向善的一面,要给他一个展现善的一面的机会。在不同的环境里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只要我们能为一个学生创造一个适于他学习生活的环境,给他一个展现的机会,相信他会比我们想象的做得更好。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初中到高中是一个学生飞跃式的发展阶段,良好的环境,适当的引导,可能会使一个高中生走出另一番灿烂的人生。在与李

高三散文阅读复习

高三散文阅读复习 ——《刻碑人》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回顾散文相关知识,总结积累,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 披文入情,理清文章结构,梳理内容,总结答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披文入情,理清文章结构,梳理内容,总结答题方法。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三、课型、课时 新授、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试卷、教案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点拨法、阅读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

(二)回顾散文相关知识 散文考点: 分析散文结构:明、圈、抓、合 概括散文主题 分析表现手法 品味语言艺术 欣赏散文形象 (三)梳理文章结构 学生阅读文本,自主完成。 补充: 现代文阅读及答题技法: 读懂文本——抓内容 审清题干——明要求 回归文本——准搜索 整合答案——巧表达 (四)习题讲解 5、文章对盗碑有关内容的叙述,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①侧面衬托。王久仑所刻之碑被盗得一处不剩,从侧面说明王久仑书法和碑刻作品的极富艺术性。 ②反映时代风貌。世道混乱,盗贼横行,人们财产得不到保障。

③为抒发感慨做铺垫。处于乱世,那些具有艺术性的碑刻命如草芥,被金钱和利益反复转手,这种现象令作者感到悲痛。 6、为什么刻碑人王久仑刻的碑“生者欢喜,亡者喜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①书法和碑刻才能出众。王久仑是大书法家右军(王羲之)后人,他的书法和碑刻才能都在当地冠于一时,他刻的碑自然是让人欢喜。 ②能诗能文,文笔出众。王久仑才华冠于当地,他刻碑无需他人代笔,而是自写自刻,为人所折服。 ③投身刻碑行业,善体人情。王久仑参加秋闱(乡试)名落孙山,从此绝意仕途,俯身丧葬之业,他能体悟生者冷暖、逝者遗愿。 (五)总结 前清秀才王久仑 能诗能文出众人 秋闱落第心意冷 俯身转做刻碑人 书法碑刻皆服众 盗贼光临石碑空 若问心中有憾无 但做无悔刻碑人

披文入情品美文

披文入情品美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以感情创作出的作品,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掀动着感情的波澜。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把握其语言,根据语言捕捉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正是深入作品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所选的课文,或散文、或诗词,都是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或借景抒情,或叙事抒情,或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抒发个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如《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常不是直露无遗地抒发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写景、状物、叙事来表现。因此,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一定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 读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整体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认真体察作者热爱什么,憎恶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尽管感知有时不一定准确全面,但一定要有所体察,要能基本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当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我们就能基本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读《梅花魂》最后一段:“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祖国的心。”就能把握住作者表达的是外祖父对祖国、对家乡的眷恋这情,基本把握全文的感情倾向。

吴三小--王桃香-语感论文《自主感悟 披情入文》

自主感悟披情入文 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三小学王桃香 语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解释,使用习惯等的反映。”①可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它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很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联系。换句话说,善于积累语言材料,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一个重要标志。② 我们在学习时,常会在纷繁复杂的思绪中突然灵光一闪,眼前豁然开朗,各种信息融会贯通,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喔!原来是这样!这是知识、情感、经验在某一点上的交汇,这是一种心灵的感悟。而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虽然也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却鲜有人将语感能力视为阅读能力的核心加以训练。往往教师漠视阅读主体的主观差异,用既定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阅读体验,消磨了孩子们阅读的灵性和激情。即便是读写结合的训练,也只是仓促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照猫画虎地仿写一遍——纯技能操作、技艺炒作。这就把原本很有灵气的阅读课变成了呆板、僵化的东西。长此以往,会造成心灵斑斑锈迹,精神家园荒芜萧索。导致人文精神的萎缩,导致整个语文教育的“少慢低费”,最终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自身的心灵感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心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给学生创设和营造自我感悟的条件和空间。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只有以学生为本,在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点,指导学生披情入文,才能使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我在实践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策略,总结如下。 一、分步品读,读中感悟 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11高考命题点四理

高考命题点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题组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作解释)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及卒,帝闻而流涕。谥简肃公。 (选自《南史·徐勉传》,有删改) (1)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答案:关键实词:“目”,名词作状语,用目光;“非常”,古今异义词,“非”译为“不是”,“常(器)”译为“普通(人)”。 关键虚词:“之”,代词,代指徐勉。 文言句式:“祭酒王俭每见(之)”为省略句,“此子非常器也”为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译为“不是”。 译文: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2)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答案:关键实词:“居”,担任;“畜积”,积蓄;“奉”为通假字,通“俸”,俸禄;“赡”,供养;“贫乏”,穷困。 关键虚词:“虽”,有两个义项,一是虽然,一是即使,此处为“虽然”;“之、者”,此处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句式:“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为定语后置句,“贫乏”作“亲族”的定语,现代汉语语序为“奉禄分赡贫乏亲族”。 译文: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 (3)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答案:关键实词:“遗”,遗留;“才”,属于名词作动词,译为“有才能”;“致”,获取;“辎”,财物。 关键虚词:“乃”,副词,于是,就;“以”,介词,把;“之”代词,代指子孙;“则”,副词,那么。 文言句式:“人遗子孙以财”为状语后置句,“以财”作“遗”的状语,翻译时要前置;“我遗之清白”为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现代汉语语序为“我(以)清白遗之”;“子孙才也,则自致辎”为省略句,该句省略了表假设关系的虚词,翻译时要加以补充,应该为“(如果)子孙才也,则自致辎”。 译文: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 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

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要“入情入理”

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要“入情入理” 经常听到有人讲辅导员工作还不容易,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照顾好了就行了。对此,作为老辅导员的我有话说,辅导员不是学生的保姆,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辅导员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和引路人,辅导员应该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用心灵陪伴心灵、用青年点燃青春、用梦想照亮梦想的事业。”打铁需要自身硬有人说辅导员是“救火队长”,有人说辅导员是“心理医生”,有人说辅导员是心怀各路绝学的“武林高手”,还有人说辅导员是“管理专家”。其实辅导员只是播撒爱心育人成长的老师,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是辅导员的追求和使命。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从心理、资助、安全教育、学业、就业等等,可以说辅导员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一门学问,做学生工作不仅需要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笔者从事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7年了,一路走来,为了更好的解决各类学生问题,我和大多数辅导员一样考了教师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职业指导师证书,参加了生涯规划、就业技能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组织贫困生认定工作、教育学生防诈骗、指导学生开展一帮一学业帮扶、进行面试、简历制作指导等等。即使辅导员苦练内功,还是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但总结一点:学生管理工作要入情入理。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学生工作归根结底是人的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辅导员通过情绪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克服各种不良情绪,成为一个情绪健康,心理阳光的人。例如学生心理问题,有个零零后的学生,同学反映她好像患上了抑郁症,不爱搭理人,心情也十分烦闷,行为有些异样,例如不去上课,和宿舍同学闹矛盾等等。辅导员想约她聊聊,她也不搭理。辅导员打电话不接,就去宿舍找她,约她谈话。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并且和宿舍同学谈,找家长谈,了解她的具体情况。辅导员的知心和热心终于感动了她。终于有一天学生开口和辅导员讲话了,她诉说自己患有抑郁症,情绪十分消极,甚至悲观厌世,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她也找不出来,辅导员虽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是十分关心她,安慰她,希望她不要焦虑,放松心情。引导她诉说最近遇到的烦心事,后来她说和父母有矛盾,她讲述自己平时都很独立,但是父母总是喜欢在她耳旁唠叨,平时也是一天打一个电话给他,放暑假回家也和父母吵了一架跑回学校了。辅导员又逐步开导她,和父母好好沟通,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一来二去,她情绪逐渐稳定了,有什么烦心事也经常来找辅导员谈心。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给学生讲道理,一定要有理有据,遇到学生的疑问也要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例如奖学金评定工作。辅导员组织的奖金评优都是严格按照评奖制度来评定的,也是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尽量让符合条件的申报的同学评上。但是既然是奖学金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获得,这样就会有些没评上的同学感到失落。记得有一次评定奖学金,有个同学看到公示结果后给辅导员打电话,说自己没有评上要求申诉。辅导员找来这位同学耐心的跟他谈话,帮他分析没有评上的原因,同时将评选记录,评定小组给出的评定结果给他看,他看到辅导员的记录记得井井有条,心服口服,打消了心中的疑虑,并表示以后要从自身找原因,争取下次获

批文入情

批文入情 ,观文之道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进行美的教育。”阅读活动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文章“情”与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情”是完全可以沟通、互动和共鸣的。要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情美当中去,用情感来感染他们的心灵,从而使学生与文本形成共鸣。 《最后一片藤叶》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我认为小说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这节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这节课教学目标主要应该放在对人性的体会上,其次是情节结构的把握和语言风格的体会。另外小说情节的突转,出人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结局,是欧·亨利小说的突出特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课下再阅读欧·亨利的其它小说,比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进一步体味他的这一特色。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感情真挚、纯洁、高尚。学习这些课文时我们应该努力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以情为体,以情感人,令学生时而开心欢畅时而伤心忧郁,人与文章合为一体,从而来丰富学生对情感的感受力、分辨力以及敏感度。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做到以情动情,以真求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情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因而,我们教师应该要借助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挖掘情感因素,促使那情感的泉水源源不断地从学生心灵深处涌出,滋润他们的生命,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在这方面,于漪老师早就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批文以入情。”那么,我们教师必须要深入钻研文本,把握其情感基调,深刻领悟和体验这种情感。“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情感信息传输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感悟、回味,就会使心灵得以净化,使情感获得升华。 1/ 1

入文·入景·入

入文·入景·入

————————————————————————————————作者:————————————————————————————————日期:

入文·入景·入情-中学语文论文 入文·入景·入情 陈静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深厚,极具韵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瑰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古诗启蒙学生心智的做法由来已久,小学教材每一册中一般都会编排二至四首古诗。高质量地教学这些古诗,让学生走进诗歌的天地,领略古人语言的无穷奥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入文———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无论何种篇章,首先得让学生感知其外衣———语言文字,理解、领悟及背诵,都得以此为基础,古诗更是如此。无法想象,寥寥数十字都不能念通的学生如何深入诗境!教学一首新诗时,我们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入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上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把诗读通读畅,自读,指名读、范读、分组读、齐读,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反复训练。遇到难读、难写字及停顿容易失误处、语调把握不准处要给以重点指导。 如《峨嵋山月歌》,诗题的停顿容易出现分歧,教师先别忙下结论,听听各种读法,再带领学生读读全诗,看看画面,就不难让学生知道,诗中描绘的主要是峨嵋山的月亮,比较之下,“峨嵋山—月‖歌”的读法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指导朗读诗题这一环节中,学生便不知不觉入了文。再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生字,学生易误读成“凝”,可通过“疑”和“凝”的字义辨析,明白作者李白为气势宏大的庐山瀑布心折,竟怀疑瀑布不是人间奇观,而是天上的银河落了下来,学生在学习生字“疑”的同时,也初步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入情入理造句

入情入理造句 【词语】: 入情入理 【拼音】: [rù qíng rù lǐ] 【释义】: 形容合乎常情和道理。 【造句】: (1) 我听他说得入情入理,可能是真的。 (2) 他的话入情入理,我们只好批准他的请求。 (3) 他的分析入情入理,令人心服口服。 (4) 这份报告条分缕析,入情入理,令人信服。 (5) 安全教育,声情并举。生动活泼,入情入理。正反典型,解剖分析。深入浅出,易学易记。 (6) 这个故事编得入情入理。 (7) 亚修拉想起丹丝兰的话,感觉也很入情入理,终于不由得动身赶去参与婚礼。 (8) 舞台上演绎出的故事,是那样的入情入理,环环相扣,有血有肉,真切感人。 (9) 石梅的这句话,说的入情入理,让鲁德铭也心悦诚服。 (10) 话语中肯而动情,入情入理,“咱们纪检委这个口还算是好的,平时下来的人少。 (11) 这一番分析可谓入情入理,不但是敖烈,就连崔琰和高顺这两位负责抵抗中部鲜卑的主官都是点头不止。 (12) 没想到听力不好的江海宁爷爷头脑还很清楚,说出一番入情入理而且让许正扬大喜过望的话来。 (13) 听了夏芸入情入理的分析,熊治方才是心情一松。 (14) 所以,才出言毒辣,却字字句句入情入理,真实的让我无力反抗。 (15) 这番话说的入情入理,少夫人和王诗琪面面相觑,看来今天这大门难进了。 (16) 虽然玫瑰对她来河肥的解释入情入理,但又有谁能证明那不是她精心设计好的谎言呢?不,不对。 (17) 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语,使大家幡然醒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乱丢零件了。 (18) 棉老板说的入情入理,我看得出来,他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那就是不想跟夏大山斗。 (19) 吕大夫,上次你推断李楼主的病情有根有据,入情入理。 (20) 临尾变更,而能入情入理,精彩万分,除了张斯,并世没有第二人。

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观潮》教学 片断及反思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情感的作用。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认为,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统一,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呢? 【背景】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

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用情字贯穿始终,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 【事例】 一、创设情境,掀起情感的浪花 〖片断一〗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 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生: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正确处理情理法关系

依法行政要正确处理情理法的关系 在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我们无论是行使公权还是私权都要充分考虑“情、理、法”的因素,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同样也要正确处理好“情、理、法”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情”处在第一位,凡事必须要从“情”入手,做到以“情”感人;“理”居其中,是依法行政的根本精神,凡事必须寻求合理,做到以“理”服人;“法”是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离开“法”的基础,就无情理可言,故必须要把“法”牢记于心中。充分尊重他人,给对方足够面子,是有效沟通的开始;准确把握法律精神,时刻以公平、公正的理念作为行动指南,是合理行政的保证,只有合理的行政,才能保证行政行为从“管人”、“理人”到“安人”,才能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西方人眼里,“合理”与“合法”是等同的。“合理”就是“合法”,“合法”必然“合理”。但在中国,“合法”的并不一定必然“合理”,“合理”的也不一定必然“合法”。“理”与“法”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且有时还相互冲突。比如,“城管大家都熟悉”,有一个社会现象不知大家是否注意,一旦城管和商贩爆发冲突马上就会形成舆论焦点、社会热点,而且往往会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声势,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难道二者天敌?难道城管多此一举?难道城管活该遭到唾骂?从城管的管理行为而言,它是一种代表政府的管理行为,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更是相关法律法规授权一种执法行为,有法律依据,有政府授权,是一种必须作

为的行政行为,那么为什么得不到社会的共同认可,甚至成为大部分人痛恨的行政行为?因为它尽管合法但不尽合情 合理,情和理往往成为人们判断是非和左右公众舆论的“超法律”标准,无论行使公权,还是行使私权都要讲究情理法,这便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国情。(还有合理不合法的情形:殴打小偷) 情理法的差异和矛盾是一直以来固有的吗?答案并非 如此,在中国传统社会(封建社会)里,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也包括族规),这个家规很重要,它的基础就是封建礼教,讲究的是君臣父子长幼尊卑这种等级的观念,它也是规制个人行为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重要遵循,是基于情、理和风俗习惯的一种强制约束。此时的国法也是基于礼教基础之上的,是对家规、族规的一种深化和保障,所以家规、国法是一致的。在清末民初,欧陆法律引进之后,这种情理法一致的局面被打破了,国法与家规、族规的一致性渐渐消失,差异性抬头,在处理矛盾和争议上由原来的颇具感情色彩的私了、调解为主,过渡到后来以冷冰冰的法律公裁、公断为主的阶段,这也是中西不同法律文化冲突的具体体现。 我们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关系,讲究的是“情、理、法”。“情”排在第一位,情的内涵就是人性化,他体现的是“天时”,这在西方国家是行不通的;“理”排在第二位,理的内涵是“合理化”,“理”体现的是人和;“法”排在最后,“法”的内涵是制度化和规范化,他体现的是地利。只有天时、地利,才会有人和。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在依法行政的时候,首先要由情入理,只有在情、理都走不通的时候,才依法处理。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古诗《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暮江吟》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此诗语言流畅,格调清新。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二、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设计中,力图摒弃过去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之做法,而是通过创设情境,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品味中升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2.在读中知诗意,在想象中体会古诗的意境。 3、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四、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古诗对接,解题入课 1、诗词接龙游戏。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 2、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暮江吟》(板书并指导“暮”、“吟”字的书写)(生读课题) 3、师:公元822年,白居易要到杭州上任。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京城,离开了腐败的朝廷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他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缘情入理别有洞天兼谈语文学科的思维特质

缘情入理—别有洞天-兼谈语文学科的思维特质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一门气质独特的学科,和其他注重严谨研究的学科相比,它更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并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最终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愉悦。语文学科正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之间隐秘的对话和深入的交流来传递情感、感悟人生,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因此,只有真正走进作品的情感内核,真正了悟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才会心有所动、学有所思。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篇目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相当多的文章需要学习者、鉴赏者尽量贴近作者情感方能领悟个中情趣。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时空、阅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有一部分学生无法领会文章内涵,甚至出现了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如:学习《道士塔》一文,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让外国探险家取走敦煌宝物,理由是“文化无国界"“这样更有利于遗产的保护”等等,怎不让人痛心!可见,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必须下一番功夫,找一些门道。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现以其中两篇课文的具体操作方法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一、梳理情感脉络,领悟诗词妙处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普遍无法深入赏析。主要原因如下:语言层面上存在一定理解困难;情感层面上存在时代和阅历的隔阂;写作手法上无法体会其含蓄蕴藉的特点。如: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很多古典诗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意象"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意境、虚实相济等我国古典诗词的独特审美特质却一片茫然.在学习柳永之名篇《雨霖铃》时,笔者最初的教学思路是最传统的抓意象,析名句,但在反复咂摸原作、品味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缺少相关情感体验,无从领会词作妙处的具体情况,经过再三思考,几易其稿,最后确立了以意象为媒介,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的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由实到虚,情感不断深入的独特写法。教学切入点和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通过初步自读预习和课堂导语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材和大致情感走向。这时,通过配乐朗诵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切入点了。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归纳整理,一股脑地将文中出现的大量意象罗列出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将始终停留在粗浅的层面,很难深入理解诗人情感的细微变化,基于这个认识,我决定打破常规,通过不同的“时间点”这个主线,把各个场景、意象串连起来,细化作者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作者痛彻心扉的离别之情,并领会作者表达这种情感的层次性和绝妙处。我把词作中的时间点定为四个:傍晚、今宵、翌晨、“此去经年”,不同时间点找出不同的意象,进行深入的赏析:时间推移而别情愈深,别时为实而别后为虚,反复渲染、层层推进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淋漓多致、别开生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一步步理解作品内涵时,我抛出了一个设计新颖的板书:以时段为横坐标,意象为纵坐标,两者结合之处为作者情感,最终画出作者情感趋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离别之情越来越深重。图示如下:

融情入境,享受语文

优秀论文评选 融情入境,享受语文! 铜山区刘集镇郭桥小学崔影

巧用电子白板融情入境打造小语高效课堂 在2012年,小学中心校为了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效率,为我们学校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近两年的运用中,老师们勤奋学习,耐心摸索,虚心请教,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大家也认真比较,找出了与传统PPT课件的差别,那就是传统PPT只能按预先设定好的顺序演示课件,不能进行二次加工,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只能处于知识的接受状态,学生的思路只能跟随教师的设定思路,限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也限制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的发挥。而电子白板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同时,电子白板更直接、形象、直观,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带领学生走进语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为热情主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麋鹿》这篇课文时,我合理运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进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课始,我用电子笔徐徐拉开幕布,展现出恬静舒适麋鹿的生活场景,一群领着一群小鸡在草地上悠然散步,随即在聚光灯效果下播放一段精美的FLASH课件动画。委婉悠扬的音乐、其乐融融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