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题型分类+列题赏析)

高中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题型分类+列题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一、意境(画面)类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诗中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题思路】

1.题型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即“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意象、画面、情感三个方面。

2.解题步骤: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景、物);

②依据诗句内容,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由意象组成的画面——(语言优美);

③点明画面的意境特点,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等——(用词准确);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具体准确)。

【答题模式】

诗中描写了意象,描绘了的画面(景象),(点明意境特点),表达了作者(体现了“主人公”)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题赏析】

(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这首诗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岳阳楼、洞庭湖、大雁、山峰、明月、云间、凉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画面,意境雄浑辽阔、飘渺优美,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登楼远望时,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之情。

【参考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山峰、受降城、沙地、明月、芦管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下,月如霜、沙如雪,还传来芦笛哀音的画面,意境荒凉开阔、空廖寂静,体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参考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二、人物形象(意象)特征类

【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某人物有何形象特征?体现作者(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或情感?

2.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品格?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解题思路】

①找出诗中的人物(意象);

②依据诗句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描写深山中无人知名的山泉,飞流直下、澄澈见底、满涧平池,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寄托了作者淡泊清高、寄情于自然的情怀。

【参考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二)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有人曾评此诗“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请分析诗人在“奇字奇句”中的形象特征。

答:这首诗描写了登高远望的诗人,长年漂泊无依,年老多病孤独,艰困潦倒不堪,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悲愁。

【参考译文】

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回旋。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堕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三、分析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类

(一)知识储备——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其中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悬念、反衬、比兴、托物言志、铺陈描写、赋比兴、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景情合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3.结构:承上启下、设置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4.修辞手法: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问、设问、拟人、夸张、对偶、用典、顶真、互文等。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思路】

1.题型分析:

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2.解题步骤:

①判断诗句用了什么手法——(准确);

②结合手法分析诗句内容,表明作用——(详细);

③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体现作者什么用意——(具体准确)。

【答题模式】

这首诗(句诗)用了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合手法分析诗句,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点名作用(从而体现了、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题赏析】

(一)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问题:请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句的艺术手法。

答: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穷无尽的离愁比做迢迢不断的春水,化抽象为具体,体现了作者因旅途漂泊并漫长无止期,引起剪不断的万千愁绪。

【参考译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二)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题: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第三句采用想象的手法,诗人想象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也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委婉含蓄,体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参考译文】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四、语言分析——语言特色(风格)类

【知识储备——语言特点】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常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饮酒》。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即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感情。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如杨万里的《小池》。

4.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

5.绚丽飘逸——这类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6.雄浑奔放——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概恢宏,格调昂扬,情感激荡,想象奇特,崇高壮美。如李白的《将进酒》,王昌龄的《出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7.沉郁顿挫——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音韵。如杜甫的《登高》。

8.慷慨悲壮——即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9.旷达洒脱——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10.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的《焚书坑》。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题思路】

1.题型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2.解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

②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详细具体);

③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准确)。

【答题模式】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诗中写了,表达了作者(体现了主人公)的情感(心境)。

【例题赏析】

(一)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问题: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浅显易懂;诗中的“堂上燕”“水中鸥”,意象浅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口语化。作者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表达了作者此时悠然自得的闲适心境。

【参考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二)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题: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答: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百姓的的同情和对豪门权贵的愤慨。

【参考译文】

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尘土飞扬,土地好像要生烟燃烧;龙王庙前,人们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而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五、语言分析——炼字类型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解题思路】

1.题型分析: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回归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解题步骤:

①判断手法,

②解释该字含义——(准确,结合诗句);

③结合诗句描述景象——(具体,展开联想);

④分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突出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模式】

某字运用了手法,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例题赏析】

(一)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问题: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参考译文】

银烛吐着缕缕青烟,金杯对着盛筵美宴。离堂上思念朋友情,分别后山川路途远。明月隐蔽高树之后,银河消失曙色里面。前往洛阳道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二)玉楼春·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注 ]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题: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闹”运用了拟人手法,在诗中意思为“逗闹、热闹”之意,写出了杏花绽放得热烈,富有生机的特点,呈现出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画面。流露出诗人对初春之景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漫步东城感受到风光越来越好,船儿行驶在波纹骤起的水面上。拂晓的轻寒笼罩着如烟的杨柳,惟见那红艳艳的杏花簇绽枝头。

人生总是怨恨苦恼太多欢娱少,谁惜千金却轻视美人迷人一笑?为君手持酒盏劝说金色的斜阳,且为聚会向花间多留一抹晚霞。

六、语言分析——“某字/词”领全诗类型

【常见提问方式】

某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题思路】

1.题型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2.解题思路:

①判断手法,

②解释该字含义——(准确,结合诗句);

③结合诗句描述景象——(具体,展开联想);

④分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突出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具体)。

⑤分析该字/词对全诗结构上的作用——(呼应标题/承接前面某诗句···内容/引出后面某诗句···内容)。

【答题步骤】

某字运用了手法,在诗中的意思是,(结合手法分析诗

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结构上。

【例题赏析】

(一)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

问题: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参考译文】

浮云在万里澄碧的晴空上来往飘荡,似乎在把天气的阴晴酝酿。微雨轻敲着荷叶,发出细碎急促的声响,不一会也洒湿了衣裳;从水面浮萍间飘来的和风吹拂着衣袖,带来一阵清凉。忽而雨过天晴,喜鹊喳喳喧闹,迎接朝阳;鸥鸟也在风平浪静的水面尽情游翔。经过风吹雨洗之后,山色更加明净秀丽,它虽然不言不语,却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气爽。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有人说这首诗扣紧标题的一个“闻”字,请分析为什么?

答:“闻”在诗中的意思是“听”,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听到《折杨柳》曲,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参考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七、分析句意型

【常见提问方式】

1.某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句诗/某联的理解或赏析。

3.某句诗好在哪里?有何含义/作用?

【解题思路】

①先判断是否运用何种手法;

②结合手法分析诗句内容(没有手法则直接分析诗句内容);

③分析概括表达效果;

④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心境)。

【答题步骤】

该诗句运用了手法,诗句中写了(分析诗句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突出强调了)的情景/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例题赏析】

(一)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释】许道宁:宋河间人,一作长安人,善画,自成一家。

问题: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该诗尾联写了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突出了这幅画的精妙,体现了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山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二)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问题:赏析“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句诗,该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句诗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写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八、分析情感主旨型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怎样的的情怀?

2.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有何深刻寓意?

【解题思路】——此题型跨度大,涵盖面广,可根据诗歌的题材内容分类入手,分析诗中侧重写人/写物/写事/写景,结合手法,判断不同的情感。

①找出意象,

②分析诗句内容,概括特点,或概括画面;

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题赏析】

(一)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①岁暮: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底。②请缨:用西汉终军请缨的典故借指将士自动请求出兵击敌。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的分析?

答:诗中写了诗人自己岁末暮年,仍漂泊他乡,而边关战事不断,时局艰难,朝中无人请缨的内容,抒发了漂泊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之情,也表达了自己空负报国愿望却无力为国分忧的无奈。

【参考译文】

时当岁未远在天涯作客,边境上还在苦战用兵。吐蕃的烟尘侵入雪岭,备战的鼓角震动着江城。人世间时时处处都在流血,朝廷上有谁敢于请缨?为救时危我怎敢惜于一死?仕途寂寞的我亦难免壮心勃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四大方面: 一、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二、表现手法: 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 白描 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 比喻(比兴) 夸张借代 四、行文结构:过渡铺垫(伏笔) 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④用典。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分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11类题型答题技巧例说 一、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分析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常用方法】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及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3、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写景技巧】1、各种修辞手法;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勾勒、工笔细描、列锦(意象排列)、色彩渲染(季节色彩、冷暖色调)、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3、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景情关系】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2、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答题步骤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答题示例 1、人物形象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 【答案】(步骤一)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二)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三)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事物形象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3、景物形象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步骤二)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步骤三)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二、意境类 (一)设问方式

高中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题型分类+列题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一、意境(画面)类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诗中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题思路】 1.题型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即“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意象、画面、情感三个方面。 2.解题步骤: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景、物); ②依据诗句内容,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由意象组成的画面——(语言优美); ③点明画面的意境特点,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等——(用词准确);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具体准确)。 【答题模式】 诗中描写了意象,描绘了的画面(景象),(点明意境特点),表达了作者(体现了“主人公”)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题赏析】 (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这首诗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岳阳楼、洞庭湖、大雁、山峰、明月、云间、凉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画面,意境雄浑辽阔、飘渺优美,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登楼远望时,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之情。 【参考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山峰、受降城、沙地、明月、芦管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下,月如霜、沙如雪,还传来芦笛哀音的画面,意境荒凉开阔、空廖寂静,体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参考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二、人物形象(意象)特征类 【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某人物有何形象特征?体现作者(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或情感? 2.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品格?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 一、有相关知识的题型 <<---------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等 1.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 2.抒情方式 3.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 景情关系: 触景生情: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常考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夸大夸张、缩小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反问、设问、双关(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偶、用典、意象罗列(列锦)、叠词 其他艺术手法: 虚写、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想象 章法结构: ①线索: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 ②结构类型:首尾呼应、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层进、前后照应。 ③层次脉络。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理清作品脉络的发展。注意写景与抒情内容的安排。 答题模板 答案表述模式 特点+说明+作用 --------->> 二、有答题模式的题型 <<--------- 字词品鉴、句子作用(含景物作用)、句子赏析、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分析、思想感情等。 1.字词品鉴 答题格式:词义+手法+描述+作用 第一步,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指出该词所用艺术手法。 第三步,联想想象,描绘跟该词相关的诗句内容。 第四步,指出作用: (1)内容作用(①表现对象××特点;②抒发××感情;③渲染××气氛;④定下××基调);(2)结构作用(①为××作铺垫;②与××对照;③与××呼应;④总领××内容;⑤总结××内容;⑥线索;⑦点题)。 2.句子作用 答题格式: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 ①写了什么内容(景、人、物、事;如果是形象,要概括出特点); ②反映了什么时代、社会特征; ③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④渲染什么气氛; ⑤抒发什么感情; ⑥定下什么基调。

诗歌鉴赏题型(高中常见题型)

【古诗词鉴赏:高考真题演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题型 *题型1:炼字型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首先确定炼字是哪一个!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语表义和语里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1: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同意。 1)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2)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3)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题型2: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1)“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2)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3)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题型3: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 1)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2)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3)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步骤】: 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2)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题型4: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 1)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3)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4)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分类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① (元)张可久② 梅花浑似真真③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④,宝剑羞看。 【注】①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秦始皇东巡时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②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③真真:唐代美女。④打:拓。 (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比喻;拟人 (2)全曲可分三层。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来写。“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后半部分由实转虚,抒发历史盛衰兴亡变化无常的深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则用吴王阖间的丰功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而虎丘的青山却亘古永存这一现实来委婉地说明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这一直困扰着古人的深沉的人生哲理。这是第二层。最后三句是第三层,表现自己已完全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又陷入到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思索之中,敞对一切部不感兴趣了。不要说残碑无心去拍打,就连著名的剑池也无心再去观看了。全篇景起景收,情景交融,很有韵味。全篇由写景、怀古、伤今三部分组成,分别写出游虎丘时的所见、所感、所叹,意脉清晰,结构谨严。遣词造句都很精到,值得仔细回味和借鉴。 故答案为:⑴比喻;拟人; ⑵全曲可分三层。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

高考诗歌鉴赏分类专练: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分类专练: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 (附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① 唐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然。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②埃。 [注]①苗发、司空曙:俱为作者友人。 ②绿琴:汉司马相如有绿绮琴,故后世称琴为绿琴。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鉴赏颈联“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斗百花 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飞絮。春困厌厌,拋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①迟迟难度。年少傅粉②,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注】①淑景yĬng日影,此处指美好的光阴,②年少傅粉:年轻貌美的男子,此处指女子的丈夫。 2.这首词情景交融,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和周廉彦 [宋]张耒 天光不动晚云垂,芳草初长衬马蹄。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花开有客时携酒,门冷无车出畏泥。 修禊①洛滨期一醉,天津②春浪绿浮堤。 【注】①修禊:清明节前后到水边嬉戏,以祛除不祥。②天津:桥名,在洛阳。 4.从“景和情”的角度鉴赏本诗的首联和颔联。 五、阅读下列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5.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①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②,寂寂山城柳映门③。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④。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郑起:字孟隆,后周时曾任右拾遗,迁殿中侍御史。入宋,乾德初(963)外贬后,未再入任而卒。②郊原:郊外原野。③柳映门: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④迥:远。断魂:这里是形容哀伤至极。

高中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技巧+实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一、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山水田园的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三)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四)鉴赏训练: 1、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诗中,作者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析】 (1)第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怜爱。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静谧的山村景色图,表达了诗人闲居乡间的悠闲逸致。 (2)渲染色彩,用桃红柳绿来写春景,给人艳丽感;视听结合;以声衬静,莺啼清脆,但山客仍沉眠未醒,显示出环境之清静。 2、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析】 (1)这首诗,抓住能体现初夏景色的典型景物来描写,既有远景南山、近景葵花,又有虚景柳絮、实景葵花,前后相互衬托,烘托出一种恬静的情调。 (2)作者把君主比喻成太阳,以葵花向日倾的特性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忠贞不渝的情志。 (五)总结、归纳: 山水田园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规律,有的诗歌借景抒情,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有的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有的正在遭贬谪的诗人,寄托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有的抒发诗人独特的哲理感受。在鉴赏时,常常可以用以下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二、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怀古诗、咏怀诗):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诗歌鉴赏练习题(共十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1)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2)。大都秋雁少(3),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注释】(1)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2)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3)大都:大概。 (1)诗歌的领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童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 (2)请简要赏析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青玉案[宋]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3 分) (2)词人为什么说“凄凉只恐乡心起”?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裁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5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一(2)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 阅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11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分析。(5分) (2)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6分)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诗鉴赏语言风格题型专项练习(共27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语言风格题型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古通“倚”,斜,倾。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迫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籍,雅俗兼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唐时称回纥。②亭堠:边境守望的城堡。③摧兀:险峻貌。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2022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类型分析及答案 --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类型分析及答案--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语文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类型分析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 [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大处落笔,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和杜鹃的啼声。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起势不凡。

B.颔联从细处着墨,表现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而且征收赋税、处理讼案为李使君就任后职事,以此入诗十分贴切。 D.诗的前两联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后两联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意在表现蜀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易于治理。 (2)尾联颇有特色,请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①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灌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①此词为南宋词人张孝祥舟过金山(位于长江南岸)时所作。 ②白银阙:月宫,借指金山寺。③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表,作为标记的木柱之物,这里指像表一样。 ④飞霞佩:以飞霞为玉佩。⑤切云: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⑥毫端: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⑦翳凤:以凤羽作华盖。⑧骖鸾:用鸾鸟来驾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二句,点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从不同角度写登高的感受。 B.上片后七句以月为姊,写自己借月姊的珍贵的玉镜以瞭望雄奇的江山。 C.下片前三句,既写了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又暗写了自己高洁的情怀。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评价观点类专题 (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评价观点类专题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 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16.《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 【答案】 15.A 16.①写景的角度。首联中“笳鼓喧喧”写出了军营的威风,颔联中写到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四方曙色中高高飘扬的旌旗,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②抒情的角度。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想要像终军一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惊惧忧思”错误。首联中的“惊”并非“惊惧”,而是震惊、震撼。诗人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营中笳鼓喧喧,震天动地;边塞万里的积雪、飘扬的旌旗等景色雄奇伟丽;虽然烽火连天,但是蓟门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让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心潮翻涌。另外,“国家处于战乱之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模考试题练习(共十五大题30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模考题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济州过赵叟家宴(节选) 王维 深巷斜晖静,闭门高柳疏。 荷锄修药圃,散帙眼农书。 上客摇芳输,中厨情野蔬。 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两句描写主人的日常生活,富有田园情趣,赵叟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 B.第六句写赵叟以农家普通菜蔬招待客人,可见主人的真诚质朴,照应了题目。 C.最后两句既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D.诗歌巧妙地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重要特点。 2.《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本诗开头两句。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双竹①湛师房二首(其二) 苏轼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②。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楚桥秋暮阻雨 张耒③ 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 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 【注】①双竹:即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②红:油灯。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寺里傍晚击鼓,早晨敲钟,苏诗首句即点明寺庙的生活,照应了题目。 B.苏诗次句写诗人对着将熄的灯光闭门独卧,自然引出下面拨火的细节。 C.张诗写秋日的傍晚,虽然乌云密布,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D.苏轼称赞张来的诗作“气韵雄拔”,张诗前两句可以体现这一风格特点。 2.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10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C (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1——题材分类 例题赏析

高考复习之古诗词鉴赏——题材分类+例题赏析一、边塞征战诗

【例题赏析】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答: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二、离别怀人诗

【例题赏析】 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2.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2020-2021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树塘万松歌①(节选) 洪亮吉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②。 【注释】①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②九死:十分危险的境地,这里指诗人在贬谪中身处危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翠峰青松的奇异。 B. 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 C. 诗中青白赤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D. 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目睹,奇妙真实,与岑参边塞诗有相通之处。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答案】(1)B (2)①景致吸引。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②性格狂放。诗人自称为“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③品行刚直。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解析】【分析】(1)B项,“用白雪来比喻山峰”错误,“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意思是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是白云似雪。故选B。(2)本题,“大笑一呼忘九死”,意思是仰天大笑对松高呼忘记九死。“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意思是,千座山峰万座山峰是同一峰,峰顶峭壁耸立草木再不蒙茏。千棵松树万棵松树是同一松,树干全都矗立向上直插天空。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红松梢为橘红云杉梢为墨绿,树阴如黑云带雨扫除迎红日。前八句写松树塘万松,采用了以万松与天山万峰相映衬的构思。结合注释,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景致迷人,所以忘掉自己被贬的身份。“好奇狂客忽至此”,意思是好奇而狂荡不羁的我忽至此。当作者即“好奇狂客”经过此地,意外见到如此奇境而满足了他的“好奇”的审美心理后,就不禁要“大笑一呼忘九死”了。“九死”指自己原本犯有死罪而被流放,现在居然忘掉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忘情地大笑狂呼,这固然显示出作者豪放的胸襟、狂放的性情、刚直的品行,同时亦反映了松树塘风光之令人激动与陶醉。作者大笑之后,又策马在松树塘道上驰骋,欲饱览这松树云石,直到尽头,他是非常的欣喜与向往。据此整理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 (2)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①“气吞风雅妙无伦”,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②“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碌碌当年不见珍”,结合注释内容“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分析可知,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