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达成下边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 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

【注】① 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② 庚庚:纹理横布

的样子。③ 舜作《五弦琴歌》曰:“南风之熏兮,能够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能够

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词人写琴的意图是什么?

(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地上涨到心胸天下的大境地的?试简析。

【答案】( 1)琴之“奇”的详细表现:① 制琴的资料生长环境孤危;

② 琴音不合流俗;

③ 琴身纹理横布而奇异。

意图:以琴喻己,经过写琴的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和孤标高卓的人品。

( 2)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单独在明月下抚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

愤之情,这里词人不过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地。②“不如却付骚人

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

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梦想。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地,上涨到了

心系万民的大境地。

【分析】【剖析】( 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

非凡。“玉音”“横理”两句,描绘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这四句借“琴”

的名贵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以及自己的功名志向,表达自己不平庸、不甘受人冷

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

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

己泪流不仅,再联合说明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能够知道

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为个人的小境地。最后两句,“不

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意思是“不如将琴留给你自己,好与《南风》诗唱

和”,还琴友人,表达自己虽不为朝廷所用,但依旧心牵百姓。此为大境地。这样作者由个

人的小境地上涨到心胸天下的大境地。

故答案为:⑴琴之“奇”的详细表现:① 制琴的资料生长环境孤危;② 琴音不合流俗;③

琴身纹理横布而奇异。意图:以琴喻己,经过写琴的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和孤标

高卓的人品。

⑵ ① 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单独在明月下抚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忿之

情,这里词人不过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地。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

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

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梦想。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地,上涨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地。

【谈论】⑴本题考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感情要旨的能力。解答诗歌内容,要联合诗文理解诗意,梳理感情。解答本题,注意掌握琴的奇异之处,抓住材质、音色、纹理,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独出心裁和孤标高卓。

⑵本题考察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感情的能力。答感情题,不单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意图象来剖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正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阅读下边的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念奴娇 ?中秋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

往来,人在清冷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彷徨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

然回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说明】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

牟," 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河山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李牟,或作李谟。此喻胸中英气喷薄而出。

(1)剖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下手,联合全词,剖析作者表达的感情态度。

【答案】(1)①“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瞭望:艳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楚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

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愁闷;② 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窘境而擅长自鸾翻

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愁闷中相同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

求。

( 2)①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好邀月

为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单之感。② 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地

的追乞降盼望,抒发了內心的旷达豪放之情。

【分析】【剖析】( 1)“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是上阕的结尾句,承接上边中秋夜月情形,进一步写了从月亮上看人间江山的美好景致。联系作者被贬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

写美景的意图:以江山之美反衬现实的丑陋与黑暗,进而表达复杂的感情。

( 2)下片写去世意向。“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经过高明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旁的影子当成贴心

朋友,一起欢喜。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带来了一种奇怪之感;又真切

地显现出他孤单、悲凉的影子。“起舞彷徨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快乐地度其中秋良宵,不要辜负这吉日良辰。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不是快乐而歌,欢乐而舞,恰好是为

了除去这股烦闷与抑郁不平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也。”所以,这里仿佛令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令人深深地感觉他感觉

月亮才是他的知己。惟其这样,所以,他便想象起游览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回去,何用

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盼望乘风回去,在明亮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地的追求与神往,激情溢于纸背。

故答案为:⑴①“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瞭望:艳丽的江山像

图画那样的美,清楚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

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愁闷;② 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窘境而擅长自

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愁闷中相同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

求。

⑵ ① 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好邀月为

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单之感。② 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地

的追乞降盼望,抒发了內心的旷达豪放之情。

【谈论】⑴本题考察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重要语句的基本含义和作用的基本能力。解决此

类题目需要学生将诗句进行完好品读,能够从诗句的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剖析。

⑵本题考察学生正确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要点词语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作者的感情偏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光景的特点和意境特点与感情之间有亲密的关系;三要联合作者的平生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

论世。

3.阅读下边这首清诗,达成下边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以下对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走中的感觉,清晨出发,每日这

样,劳碌疲倦,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觉路程的艰辛,鸡鸣清晨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加一份悲苦凄凉之意。

C.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境界,彰显自己

能够回到弟弟身旁的坚定信念。

D.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串其中,对想念之情、宦路之苦频频咏叹,感情诚挚,风格凄

凉,收到悠久绵长的艺术成效。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代称道,请剖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 1) C

(2)①频频,“曰归”“有弟”频频连用。下句中兄弟山南海北,无从团聚,诗人只好在旅途

的孤单孤独中想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频频加强感情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② 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凉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诚挚充足。

【分析】【剖析】( 1) C 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旁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纵观

全诗,本诗是曾国藩经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走中的劳累,对家中弟弟的想念之情、以

及自己宦路之苦的叹息。诗歌经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址的词语,写出了自己

“曰归”的绝望;“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聚会的迷茫,所以,“彰显自己能够回

到弟弟身旁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应选C。

( 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

归”“有弟”频频连用,用频频手法表达兄弟山南海北,无从团聚,诗人只好在旅途的孤单寂

寞中想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频频加强感情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此外,作者把

这种想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聚的情素直接表达出来,“曰归”“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

达了思归念弟的凄凉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诚挚充足。

故答案为:⑴ C;

⑵ ① 频频,“曰归”“有弟”频频连用。下句中兄弟山南海北,无从团聚,诗人只好在旅途的

孤单孤独中想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频频加强感情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② 直抒

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凉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诚挚充足。

【谈论】( 1)本题属于综合考察题考察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感情的掌握的能力。解

答本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掌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适合的剖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认真剖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感情、主题、意象、境界等进行

剖析归纳。

(2)本题考察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常常是在该

诗中最富裕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而后指明手法,最后剖析表达成效;剖析

表达成效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领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适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说明】①巃嵷( l óng s 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翠绿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化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荡起伏的心情。

C.诗人以为太白岭这样风景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理想地方。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怀,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光景描绘别具特点,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 B

(2)①动静联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

达诗人欢乐的心情。

② 视听联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述太白岭动人

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欢之情。

③ 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安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幽静,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 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给予鸟和鱼,详细可感,表达诗

人欢乐的心情。

【分析】【剖析】( 1) B 项“表达了诗人跌荡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

石疏密自适宜”的意思是烟云无论厚仍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

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沉静舒坦的感情。应选 B 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朗的春季已到来,鸟儿高兴

地说着话,溪水也不肯流动,鱼儿也迷恋这美好行动变缓慢了。从光景描绘的表达技巧方

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① 动静联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欢乐的心情。② 视听联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述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欢之情。③ 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安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幽静,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 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给予鸟和鱼,详细可感,表达诗

人欢乐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B;

⑵ ① 动静联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

达诗人欢乐的心情。

② 视听联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述太白岭动

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欢之情。

③ 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安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幽静,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 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给予鸟和鱼,详细可感,表达诗

人欢乐的心情。

【谈论】⑴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察要点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剖析、

感情剖析、诗歌形象的掌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常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⑵本题

查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详细的手法,而后诗歌的内容解说,而

后剖析艺术成效。

5.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早,又写出围猎地址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

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亮耀目,“向日”、“迎风”衬托了晨猎的氛围,

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季节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

公却一箭命中的奇异。

D.整首诗在选材方面,洁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准,描绘线条之明快,突显了

何相公的惊人绝活。

(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像,请简要剖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

一样之处。

【答案】( 1) D

(2 )何相公:身手健壮,射箭技艺高明。“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烈,身手敏捷。尾联经过描绘人们的惊讶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

技艺高明。太守:威严豪放,盼望获得重用,有杀敌报国、立功立业的壮心壮志。“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伟场面,表现了猎者威严豪放的气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志向,立功立业的壮心壮志。

【分析】【剖析】(1) D 项,“洁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瞬时间,围观人群中,忽然迸发出一阵喝彩,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除了何相公还有众

人。应选 D。

(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豪人物跃马出场,发挥全身“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勇猛骑士当众显现猎射飞雁,健壮

灵巧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绘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材之灵便。“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显现了射者臂力强烈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

十分健美。对于这位英豪射手的真切的谈论,自然不是逗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要点所

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发百中的惊人绝活。果真,顷刻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

忽然迸发出一阵哄然的喝彩,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本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

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伟场面,表现了猎者威严豪放的气派:词人左手牵黄

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跟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狩猎装扮。千骑奔驰,凌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情,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

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年纪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相同,对自己委以重担,赴边疆抗

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扰乱。

故答案为:⑴ D;

⑵ 何相公:身手健壮,射箭技艺高明。“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显现猎手臂力强烈,身手敏捷。尾联经过描绘人们的惊讶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

艺高明。太守:威严豪放,盼望获得重用,有杀敌报国、立功立业的壮心壮志。“左牵黄”

四句写出猎的雄伟场面,表现了猎者威严豪放的气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狼”表现了人物一展志向,立功立业的壮心壮志。

【谈论】⑴本题考察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要旨、诗歌形象

的塑造等内容的查核,查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依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剖析归纳,另

一种是对诗歌特点和手法的赏析,剖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感情、形象、技巧等表述不

妥,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点归纳不妥。

⑵古诗词中,鉴赏形象是很常有的题型。一般有:人物形象鉴赏,光景形象鉴赏,事物形

象鉴赏。 1.从诗歌整体感知,确立人物身份。一般状况下,经过阅读诗歌,就能知道诗歌

人物形象是诗人自己形象,仍是诗中抒怀主人公形象。 2.关注说明,理解诗歌内容。经过说明来理

解内容,认识作者平生易写作背景。 3.抓住诗歌要点词,剖析诗人特点。经过剖析描绘手法来剖析

人物形象。代表的动词 ,语言 ,神情等就是要抓的要点,还有要剖析清楚是正面仍是侧面描绘。这些

都是主要的理解内容。 4.答题模板: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经过描绘(诗歌描绘人物的词(翻译内容)),抒发了之情。

6.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以下小题。

隋堤怀古①

张祜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② 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河山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③ ,回望空悲绿树烟。

【说明】① 本诗写于唐代后期,当时的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无度,全部的精力都放在

声色犬马等现实享福之中。② 锦帆:陆楫《炀帝开河记》有“舳舻接踵,接连千里,自傲

梁至淮口,连绢起伏,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句。③ 江都事:指炀帝南游江都,昼夜纵酒

荒淫,最后被缢死江都宫中。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诗题的“怀古”点了然题材,“隋堤”则是怀古对象,让人联想到隋炀帝的豪侈生活。

B. 首联后句写隋炀帝以“猛虎”自居,“自为”则写出其盲目自信,傲慢之态可见一斑。

C.颈联运用数字形成对照,形象地写出了隋炀帝妄图江山永固却又难以实现的惨剧。

D.尾联点明隋炀帝的下场,旧事不堪回顾,诗人以无奈的痛惜和想象之景收束全诗。

(2)诗人面对“隋堤”,浮想联翩,试剖析诗中表露出来的情绪。

【答案】( 1) D

(2)①对隋炀帝骄奢淫逸、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怒斥。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

财,疏浚河流;颔联用“锦帆东去”写其极尽豪侈。② 对隋炀帝的讽刺。从诗的颈联和尾

联看,“本欲河山传百二”一句写隋炀帝妄图江山永固。而“谁知钟鼎已三千”则写出其霸业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代留下笑柄。③ 对当时统治者的劝说。晚唐统治者多数不理朝政,诗人以凄惨的历史教训劝说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④ 对百姓的怜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表露出对百姓的深切怜悯和关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分析】【剖析】( 1) D 项,“想象之景”错误,“绿树烟”是实景,是眼前之景。应选D。( 2)①联合“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分析,追叙隋炀帝用尽兵力开凿运河、以“猛虎”自居的史事,对隋炀帝骄奢淫逸、荒淫无度

而造成国破家亡的怒斥。② 颔联由眼前的汴水联想到当年隋炀帝锦帆过江的盛景,这全部

已经成为过去,诗人张祜立足现实寄寓兴亡之伤心。③ 联合“本欲河山传百二,谁知钟鼎

已三千”“江都事”“回望”说明② 平剖析,他面对旧址遗迹,叹息痛惜,悼念责怪。“以史为镜”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败消亡的深渊而内心不安,表现

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也引起自己内心的“悲”。对当时统治者的劝说。对百姓的怜悯,对

国家命运的担忧。④ 张祜不不过对历史的兴亡特别关注,也不不过只有对现实的担忧,更

有对民生的深切关心和怜悯。他面对旧址遗迹不不过叹息痛惜,也不不过悼念责怪,更多

的是面对现实,“以史为镜”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败消亡

的深渊而内心不安,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必定程度上的批评精神。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 对隋炀帝骄奢淫逸、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怒斥。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

财,疏浚河流;颔联用“锦帆东去”写其极尽豪侈。② 对隋炀帝的讽刺。从诗的颈联和尾

联看,“本欲河山传百二”一句写隋炀帝妄图江山永固。而“谁知钟鼎已三千”则写出其霸业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代留下笑柄。③ 对当时统治者的劝说。晚唐统治者多数不理朝政,诗人以凄惨的历史教训劝说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④ 对百姓的怜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表露出对百姓的深切怜悯

和关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谈论】( 1)本题属于综合考察题考察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感情的掌握的能力。

解答本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掌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适合的剖析。在理解每一个

选项时,要认真剖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感情、主题、意象、境界

等进行剖析归纳。

(2)本题考察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

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写作背景及说明,联合着详细语句剖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

句内容,而后依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剖析。注意回答手法,必定先要明确手法,而后

联合诗句进行剖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感情。

7.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②,顾影无如鹤发何。

今天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说明】① 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软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

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辞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② 沧州:滨海的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大,实质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

不满和愤激不平。

B. “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前方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

推动了一步。

C.颈联写出作者感情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抖擞,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鹤发,又跌落

到无奈的感慨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劝告诗人要当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嘱咐,足

见其友谊诚挚。

(2)诗歌颔联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与其余三联不一样,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感情表达和构造

安排上的作用。

【答案】( 1) D

(2)① 感情表达 : 借景抒怀。颔联借明月高悬 ,胡雕掠过 ,楚山绵延 ,树叶飘落的情形 ,描述了

水天空寂、万木凋落、江山零落的图景,衬着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 ,借此委宛抒写孤寂悲凉的

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②构造安排 :颔联承前启后 ,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感情 ,持续以江州冷清风景衬着感情 ,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情形引起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

洲的迁移流浪和年迈无奈的感触。

【分析】【剖析】( 1) D 项,“江上风波”错误,“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凤波,又暗指宦海风波,此处更重申宦海风波。应选D。

( 2)“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颔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

落木、楚山,衬着清秋氛围,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深邃感触。浩大江水,凄清明月,

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江州一带万木凋落,落叶飒飒,原来被树木遮盖的古楚地的

山岭忽然裸露出来,仿佛比往日增加了很多。二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

写山,一近一远,一动一静,上下俯抑,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零落的江州

秋景图。构造上承前启后。而作者的真切意图则在于经过这貌似孤立的光景画面,来抒写孤

寂悲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北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落术飒飒,隐含诗人晚

景冷清,且与尾联“老”字遥相响应;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感情表达 :借景抒怀。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 ,楚山绵延 ,树叶飘落的情形,描述了水天空寂、万木凋落、江山零落的图景,衬着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宛抒写孤寂悲凉的心

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②构造安排 :颔联承前启后 ,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感情 ,持续以江州冷清风景衬着感情 ,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情形引起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洲的迁移流浪和年迈无奈的感触。

【谈论】(1)本题考察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查核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全部内容,注意联合全诗

进行剖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正确,手法的讲解和艺术成效的剖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假如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误解诗意,答题时注意认真辨析。

(2)本题考察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做这种题要正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联合

诗句,论述为何用这种手法,还要论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如何的感情。本题中,颔

联写景,描绘了明月、胡雁、楚山、树叶等意象,描述了水天空寂、万木凋落、江山零落的

图景,作者借此景抒发孤寂悲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在构造上,颔联的光景描绘,承

接了首联作者“学醉歌”等难过的感情。同时环境描绘引起出后边两联的感触。

8.阅读下边一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 闲开艳艳红。

未报答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注】① 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督查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

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 踯躅:杜鹃花科。③ 恩波:皇帝的恩情。④ 斗:通“陡”。

(1)前四句描绘光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剖析。

(2)诗歌的颈联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剖析。

【答案】( 1)①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安静;② 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季的活力;③ 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娇艳、充满活力的春光

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2)①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忧愁(愁闷、悲忿);② 对自己此后低沉下去的担忧;③ 自己被贬南荒回归绝望的痛惜;④ 对将来立功立业的神往。

【分析】【剖析】( 1)本题,“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

躅闲开艳艳红”,意思是春山明亮,春江空阔,清亮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伤心哀怨的猿啼

声到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生,羊踯躅安闲自得,随地开放出娇艳的花

朵。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勒出阳山地域的全景。春山明亮,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罕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偏僻冷淡

的情形。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这一联,能够说是作

者为前方一联的冷淡情形又点缀了一些娇艳、明快的色彩,增加了些许春季的生气。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情形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地开放、安闲自得的意

态托写出来。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有条有理。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

明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适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堪称诗情画意,交相辉

映。这首诗中的光景,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密切相连的。它表现了这样两个特点,

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阔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荣喧闹、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

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叫声到处有,人间草屋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宦途的冷遇互相作用,

使他倍感孤单和悲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受而来,这里的全部都显得安闲超脱,没有

羁绊,但是难免令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挣脱朝廷的约束,经常被

“未报答波”所搅扰,不可以得闲,故而格外感触。作者固然写的是景,而其实是在抒发

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据此整理归纳。

( 2)本题,“未报答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

的深恩自己还没有报答,死所也未可得悉,但求不要在南方酷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

两句是全诗的要点,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很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

又有对自己此后低沉下去的担忧;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绝望的痛惜,又有对将来立功

立业的神往。他固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恼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答波”,这表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① 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安静;② 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活力;③ 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娇艳、充满活力的春光反

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⑵ ① 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忧愁(愁闷、悲忿);② 对自己此后低沉下去的担忧;③ 自己被贬南荒回归绝望的痛惜;④ 对将来立功立业的神往。

【谈论】⑴本题考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含表现手法、抒怀手

法、描绘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绘手法包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

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联合);对照;白描。修辞手法

包含: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别的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

主要有衬着、衬托等。抒怀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正

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联合诗句阐释为何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如何的

感情。

⑵本题考察掌握诗歌的要旨和感情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而后剖析诗歌

创造的境界,还要联合诗题和说明进行剖析。进而掌握诗歌表达的感情。

9.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各题

对酒①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可以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是非衮衮书生老,光阴急忙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说明】① 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② 裁:写诗

(1)请剖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归纳全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顾;描绘了眼前光景变化照射在酒杯中的景

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愁闷;确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起下文对宦途和光阴的感慨)。

(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愁闷;对仕宦生活的嫌弃;年光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

浇愁的自我排解、故作旷达。

【分析】【剖析】( 1)本题第一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贴题,说自己

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全

部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如有触动,感觉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仿佛找不到

适合的诗句来表达。其次从构造上思虑: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响应。

从感情上寄望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烦恼。

(2)本诗首联是对吉日良辰下新诗难成的愁闷和苦痛之情。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

抒发感触。两联都一句求情,一句写景作衬托,进一步阐发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

年冬季,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也许已对政界的倾轧感觉了憎恶,而

自己已经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将来,前途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叹息自

己成天忙繁忙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仇,又环绕

着自己,陪伴着自己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向相响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光景,

自成连续,说目睹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季已经到达,满目凄凉萧瑟,令人感慨;燕子已经

走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觉光阴在急忙地流逝。在发了一通感触后,诗进入结尾,

回应题目,说自己浅笑把这些人人间的烦忧都远远地抛开,畅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

上一躺,进入梦境。

故答案为:⑴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顾;描绘了眼前光景变化照射在酒杯中的情形;

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愁闷;确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起下文对宦途和光阴的感触)。

⑵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愁闷;对仕宦生活的嫌弃;年光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

愁的自我排解、故作旷达。

【谈论】⑴本题考察剖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这种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详细句子的含义的

基础上,从内容和构造双方面来剖析句子的作用。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确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起下文对宦途和光阴的感触)。联合诗句简要剖析。

⑵本题考察掌握诗歌的感情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仅需细读诗文自己,

明确说明中点明的时势背景,还要认识诗人境遇、主观理想,做到知人论世。本诗表达的

诗人感情有:新诗难成的愁闷,对仕宦生活的嫌弃,年光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

愁的自我排解、故作旷达。联合诗句简要剖析。

10.阅读下边这首诗,达成下边小题,

巽上人①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

(唐)柳宗元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②丽奇色,圭璧无纤瑕。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③,还源荡昏邪。【注】①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 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和尚重巽认识结交,下文“雪山客”亦即重巽上人,② 圆方: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用具。③ 真照:本性。

(1)诗歌首句中“________”一词含有典故,既给予新茶漂亮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

新茶的 ________,且照顾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2)新茶是作者被贬时期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友谊,使窘境中的诗人倍

感宽慰,倍觉新茶宝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宝贵的?

【答案】( 1)湘竹;生长环境(地址)

( 2)① 运用比喻。第八两句赞叹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② 形色味相联合。第八句写新

茶的色彩;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长久悠久;③ 衬托。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

盛具形状之奇,色彩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④ 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奇异功

能,新茶不单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并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分析】【剖析】( 1)诗歌首句“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这两句的意思是:这茶树生

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含有典故,既给予新茶漂亮动人的神话色彩,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芳丛翳湘竹”),又照顾到诗题“竹间”二字。

( 2)①“圭璧无纤瑕”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论茶叶质量的纯美无瑕。这里也写出了新茶的

色彩纯美。②“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第一是香气长久悠久。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延”指香气逐渐洋溢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

很远的地方。其次是茶香的奇异功能。茶的形色味联合着写,能让读者对茶有整体的认

识。“圆方丽奇色”写茶具精巧,衬托茶的宝贵。③“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中,“荡

邪”,就是除秽。“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浮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平易和

清醒。这样,喝好茶有利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但是柳宗元则从

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高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行的高度来谈论好茶的妙用。“涤虑发真

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现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真相。“还源荡昏邪”,是

说茶香除去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险恶,令人答复到自然本性,保持清白贞洁的境地。可

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想,就特别奇妙深刻,富裕诗意。

故答案为:⑴湘竹生长环境(地址)

⑵① 运用比喻。第八两句赞叹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② 形色味相联合。第八句写新茶

的色彩;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长久悠久;③ 衬托。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

具形状之奇,色彩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④ 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奇异功能,

新茶不单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并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谈论】⑴本题考察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题材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正确掌握

相应诗歌题材的特点,而后联合诗歌内容进行剖析。诗歌首句中“湘竹”一词含有典故,既

给予新茶漂亮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且照顾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⑵本题考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含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

手法等。表达方式包含记述、谈论和抒怀,表现手法包含对照、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含比喻、频频、排比、反问、拟人、比较、拟物、夸张等。剖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

是第一位的,做题时第一要正确指出手法,接着要联合诗句剖析该手法的详细运用,并指

出手法的作用。这首诗第八两句赞叹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第八句写新茶的色彩;第九、

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长久悠久;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彩之美,

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奇异功能,新茶不单在身体上能提神祛

秽,并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附诗歌赏析】

柳宗元于公元805 年(永贞元年)冬贬至永州,至则无处可居,只得寄寓在永州龙兴寺,

得以与和尚重巽认识结交。重巽赠以新茶,柳宗元作诗回赠,应当是第二年春此后的事情。

观此诗,柳宗元心情已较沉静,又新茶当采于春季,王国安先生《柳宗元诗笺释》以为此诗

作于公元 807 年(元和二年)春,可从。

茶叶的质量利害,直接与茶树的种类、采摘的时间、当地的天气等多种要素有关。茶树

爱好阴凉润湿,刘禹锡《试茶歌》云:“阳崖阴岭各不一样,未若竹下莓苔地”,可知先人以为

竹下茶最正确。重巽所赠茶叶,正是所谓竹间茶。

这首诗开头两句是说,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既给茶叶给予了漂亮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照顾到诗题“竹间”二字。富裕经验的采茶者都

知道,采茶时间最好是每年早春谷雨前后的新芽之时,若在清早日出前带露采摘其质量更

高。诗中第三四句说重巽亲身“晨朝掇芽”,表现出重巽深懂茶道,正合采茶之法。采茶的

时间能否适合,对茶叶质量的利害,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诗顶用一个“复”字。这个“复”字,乍读之下,很难理解和译出,其实是把奇异的竹间茶树和正确的采摘时间双方面联系

起来。第三四句诗,既说了然茶叶质量美好的另一个原由,又与诗题中“自采新茶”四字相照顾。茶叶又以高峰云雾茶为佳,诗中第五六句诗所说的“蒸烟”和“丹崖”,正是指了然云雾和高峰这两点,表示了茶叶质量上乘。第七句是说盛装茶叶的用具其形状之美,色彩之

奇之特,间接衬托出了这茶叶的名贵与罕见。第八句则是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论茶叶质量

的纯美无瑕。

诗歌的第二部分是惊赞茶叶香气的奇妙。第一是香气长久悠久。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延”指香气逐渐洋溢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

很远的地方。其次是茶香的奇异功能。喝了好茶,能够提神、祛秽,诗中的第十一句和第

十二句,就是环绕这双方面来说的。“荡昏”,即除去心神上的昏沉困倦,能够提神。“荡邪”,就是除秽。“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浮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平易和清

醒。这样,喝好茶有利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但是柳宗元则从

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高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行的高度来谈论好茶的妙用。“涤虑发真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现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真相。“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除去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险恶,令人答复到自然本性,保持清白贞洁的境地。可

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想,就特别奇妙深刻,富裕诗意。正因为

这茶香不单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还可以有利于人的精神的健康,令人脱俗,所以才是最

为神妙的珍奇的上品。也正因为这茶叶拥有这样的奇异功能,所以下边柳宗元连用佛教道

教中的两种奇异的故事来加以比较。佛祖如来的甘露饭,香气熏染了毗耶城和大千世界,

其实是说佛法广大,教化动人,令人皈依正道。道家仙客所饮流霞仙酒,令人数月不饥,

其实是丹药神力,令人清心少欲,不贪不痴,修成仙体。它们同为食品,都拥有奇异功能,

所以柳宗元用它们来与茶叶对比。可是,柳宗元自己更为信佛,并且斋饭、茶叶易得,流

霞难求,所以诗中要说香茶“犹同”甘露饭,而“贵”于流霞。

对这宝贵的名茶,柳宗元自然十分赏识和珍爱,可是既为其物,更为其人,因为这是柳

宗元在贬谪永州时的第一位友人所赠,且为亲手所采,关爱殷切,情义殷深,使窘迫中的

柳宗元倍感精神上的安慰和友谊的难得。赞叹茶叶,其实更是赞叹友人的友谊。所以柳宗

元要用“金鼎”烹茶,要以自作新诗回赠,更要从精神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想,这既为

共勉,也为自励。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想,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

1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①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③ 会封侯。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 这首诗大概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此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

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② 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 燕颔:指班超,相士以为他容颜威严,有封侯之相。④ 兰山:兰皋山。李陵投诚匈奴

的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

项(

A. 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愁

之愁。

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

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衬着了边塞凄惨、肃杀的氛围。

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阵容浩大的场景,“上”字表现了烽火之紧迫。

(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剖析。

【答案】( 1) B

(2)①用典和对照;② 以班超成立功绩的威严和李陵投诚匈奴的可耻形成对照;③ 表达了诗人盼望立功、崇尚勇武、宁当玉碎的英勇气派。

【分析】【剖析】( 1) B 项,“表达了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无论奔到哪里,内心一直牵挂着祖国家园。应选

(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需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相同获得

封侯”,这是写开战前夕诗人的感情,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绩,诗

人盼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取胜,博得富贵荣华。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诚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承受侮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当玉碎的气派,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录,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

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遵从薛仁贵指挥,致使贻误战机,一蹶不振。倒数三、四句使用班

超成立功绩的典故,最后两句使用李陵投诚匈奴的典故,这是使用典故;前一个典故中班

超成立功绩,后一个典故中李陵投诚匈奴,前后形成对照,表达了诗人盼望立功、崇尚勇

武、宁当玉碎的英勇气派。

故答案为:⑴ B;

⑵① 用典和对照;② 以班超成立功绩的威严和李陵投诚匈奴的可耻形成对照;③ 表达了诗人盼望立功、崇尚勇武、宁当玉碎的英勇气派。

【谈论】⑴该题考察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察要点词语和诗句的理解、

表达技巧的剖析、感情剖析、诗歌形象的掌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常多练习,从这几方面

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察表现手法和诗歌感情的掌握。达成这种题型,需要娴熟掌握表现手法,并在理

解诗歌时要做到看题目,知作者、懂要点词、掌握意象、理解说明,读懂表层含义,读懂

深层感情。这就需要考平生常多做练习,培育语感,勤能补拙。

12.阅读下边这首诗,达成下边小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好汉,风月无私慰寥寂。

六代繁荣在哪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怀主人公愁绪

之多。

(2)联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点。

【答案】( 1)危;饶

( 2)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荣不再的感触。② 借代,以“败红”“残

绿”写出花叶残败的冷清之景。③ 今昔对照,把“六代繁荣”与此刻的萧瑟之景作对照。④

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光景衬着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为浓

重。

【分析】【剖析】( 1)“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建康层楼

很高,超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好多的愁绪。这里面,

“危”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饶”,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丰饶。故第一个空填“危”,第二个空填“饶”。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感情大多是借古伤今,叹息过去的繁荣不

再,抒发今天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荣

不再的感触;又运用对照手法,把“六代繁荣”与此刻的萧瑟之景作对照;最后,以景结情,

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光景衬着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为浓厚。

成效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

故答案为:⑴危饶

⑵ ① 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荣不再的感触。② 借代,以“败红”“残绿” 写出花叶残败的冷清之景。③ 今昔对照,把“六代繁荣”与此刻的萧瑟之景作对照。④ 以景

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光景衬着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为浓厚。【谈论】⑴本题考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常常是

在该诗句中最富裕表现力的词语,比方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

的词语等。

⑵本题考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

种手法;第二步:联合诗歌内容剖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成效。

13.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委宛,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

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到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说明】此诗作于南迁途中。“云峰”一说庐山。《仙人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

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以下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迅速。两岸山岳在眼中消逝,却在梦中时现。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绘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置九峰石的直接原由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朝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剖析隐蔽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 1) C

(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快速而失去云峰,表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川的迷恋。②写“莫愁”正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愈来愈远,是家乡愈来愈远。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

实质也表示作者南迁时的孤单孤独。

【分析】【剖析】( 1) C 项,“天池水落”没实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跟着水落,一

层层地显现出来。“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不是“玉女现身”。应选C。

(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诗人从实质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

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迅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逝了。“电转”极写舟行快速而失去云峰,表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川的迷恋。苏轼此次南迁,背叛中原,

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凉的。颔联,光景描绘表露了对中原山川的迷恋之情。五岭离自己

愈来愈远,是家乡愈来愈远。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以外之可愁;说“莫愁”,是因为

“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孤独之情。强作欢颜,聊以自慰。苏轼以六十高龄,万里投

荒,其愁苦是深重的,但他没有把自己的难过直白地倾诉出来,他轻轻地提出“莫愁”二字,从反面着笔,而这小小拳石,竟成了诗人此际的独一宽慰,则其心中的空虚、孤傲,

不问可知。颈联,正面描绘壶中九华形象,写山石层叠多姿,玲珑委宛犹如窗棂。诗句表

现出一个老年诗人面对着这小小盆景、一往情深的孤傲形象。尾联,倾诉欲买壶中九华之

意。“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质也表示作者南迁时的孤单、孤独。回答本题时,抓住重

要词语“电转”、“莫愁”、“孤绝”等。剖析诗中隐蔽着词人的迁谪意。

故答案为:⑴ C;

⑵ ① 首联“电转”极写舟行快速而失去云峰,表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川的迷恋。② 写“莫愁”正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愈来愈远,是家乡愈来愈远。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质也表示作者南迁时的孤单孤独。

【谈论】( 1)本题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第一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的要求,而后要注意认识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说明,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掌握诗歌的意象,

剖析诗歌创造了什么样的境界,意会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思虑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比较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察对作者表达感情的理解剖析;联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境界全面掌握

诗歌的感情,同时注意抒怀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14.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以下小题。

观兵

杜甫

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奈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 波。

【注】① 北庭:都护府名。② 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③ 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

今辽河流域。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相

同的气概。

B. 额联表现队伍精锐,气概无敌,对其寄托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

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 "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

战后的欢乐心情。

D.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照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谈论为一体,语言精华,笔力雄健。

(2)联合全诗,剖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态度。

【答案】( 1) C

(2)① 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反叛;用了比喻的手法。②对发兵决斗、平定反叛充满期望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能够看出战前

准备充足,士气高昂。③ 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手、剪草除根的必胜信心

和意志;暗含了对和一生活的期望与神往。

【分析】【剖析】( 1) C 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

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欢乐心情”。应

选 C。

(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反叛权力;“斩鲸辽海

波”,是指应当率军直捣仇敌巢穴,平定反叛。本题要求联合全诗来剖析“斩鲸”所表达的感情。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联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说明等推测作者

经过“斩鲸”所表达的感情。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差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目好

多。这支精壮英勇的队伍过去无敌于天下,此刻把他们放来临敌的边疆会怎么样呢?安史

叛将气势很盛,元帅等候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不要一味围守在邺城之下,还应当率军

直捣仇敌巢穴。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能够看出战前准备充足,士气高昂。能够看出作者对平定反叛充满信心,所以才会用“斩鲸”对士兵们寄托厚望。从“妖氛拥

白马”表现了对叛军的小看。从“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能够看出作者剪草除根、擒贼

先擒王的信心和意志,作者的谆谆劝告和殷切希望突出了他对和一生活的期望与神往。

故答案为:⑴ C;

⑵ ① 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反叛;用了比喻的手法。② 对出兵决斗、平定反叛充满期望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能够看出战前准备充足,士气高昂。③ 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手、剪草除根的必胜信心和意

志;暗含了对和一生活的期望与神往。

【谈论】( 1)本题综合考察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联合诗句剖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正确,手法的

讲解和艺术成效的剖析不对,内容一般为误解诗意,答题时注意认真辨析。

(2)本题考察词语鉴赏和感情鉴赏。对于词语的含义,第一要解说本意,接着解说在句

中的意思,假如有运用修辞手法,要进行剖析。

15.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达成下边小题。

西江月

辛弃疾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虎将兵戈。时节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这天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河山。都人齐和《狂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说明】① 楼台鼎鼐:楼台指相府,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开篇写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表达出对朝廷力量的必定。

B.诗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需南宋上下同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下片写诗人目睹政治腐败,河山破裂,却依旧对北伐的大好远景充满信心。

D.本词语言晓畅,运用好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2)从对北伐的感情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博得仓促北顾”对比,有什么不一样?

【答案】( 1) C

(2)本词上片剖析北伐的大好局势,下片鼓舞大家踊跃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

军民盼望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成功在握的激情和壮志。“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草率莽撞,想成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促逃命的故事,提示南宋统治者汲取古人的历史教

训,不要冒进。

【分析】【剖析】( 1) C 项“下片写诗人目睹政治腐败,河山破裂”表述错误。下片先写今

日治国,再写明年成功在握,表达了对北伐大好远景充满信心。应选C。

( 2)本题要求从对北伐的感情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博得仓促北顾”对比,有什么不一样?本诗中依据上片“堂上谋臣帷幄,边头虎将兵戈。时节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可知上片剖析北伐的大好局势;依据下片

“这天楼台鼎鼐① ,他时剑履河山。都人齐和《狂风歌》,管领群臣来贺。”可知下片鼓舞大家踊跃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盼望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成功在握的

激情和壮志。而“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草率莽撞,想成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促

逃命的故事,提示南宋统治者汲取古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故答案为:⑴ C;

⑵ 本词上片剖析北伐的大好局势,下片鼓舞大家踊跃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

民盼望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成功在握的激情和壮志。“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草率莽撞,想成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促逃命的故事,提示南宋统治者汲取古人的历史教

训,不要冒进。

【谈论】( 1)本题属于综合考察题考察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感情的掌握的能力。解

答本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掌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适合的剖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认真剖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感情、主题、意象、境界等进行

剖析归纳。

(2)本题考察考生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擅长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要点词语,还应当联系作者的平生遭受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常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6.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文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奋,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射乾坤四百春。

孤独闻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说明】①镌鑱 (ju ānchán):雕琢,刻画。② 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 年 )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 ě阳i),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王令以为杜甫固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一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

重。

B.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感情上遇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相同是因发

奋而作

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窘迫的,所以王令以为杜甫的诗是因“穷尔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波及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

卓异,流传长远。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下手,联合全诗,剖析作者表达的感情态度。

【答案】( 1) C

(2 )①杜诗“气吞文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谈论,表达诗人的敬重之

情。② 杜诗因“发奋”而作,诗人对杜甫伤时感事的情怀表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拜。③ 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托诚挚的怜悯。④ 杜甫固然名垂后代,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孤独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分析】【剖析】( 1) C 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窘迫的,所以王令以为杜甫的

诗是因‘穷尔后工’”错误。“自是古贤因发奋,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示杜甫诗歌和古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 律诗 B. 小令 C. 古体诗 D. 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1)A (2)D (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⑴A;⑵D; ⑶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_________ (一) 黄河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_________ 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 (二) 水边偶题罗 _________ _________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 _________ (三) 太常引__________________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 _________ (四) 生查子_________独游西岩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7.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 8.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达成下边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 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 【注】① 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② 庚庚:纹理横布 的样子。③ 舜作《五弦琴歌》曰:“南风之熏兮,能够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能够 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词人写琴的意图是什么? (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地上涨到心胸天下的大境地的?试简析。 【答案】( 1)琴之“奇”的详细表现:① 制琴的资料生长环境孤危; ② 琴音不合流俗; ③ 琴身纹理横布而奇异。 意图:以琴喻己,经过写琴的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和孤标高卓的人品。 ( 2)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单独在明月下抚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 愤之情,这里词人不过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地。②“不如却付骚人 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 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梦想。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地,上涨到了 心系万民的大境地。 【分析】【剖析】( 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 非凡。“玉音”“横理”两句,描绘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这四句借“琴” 的名贵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以及自己的功名志向,表达自己不平庸、不甘受人冷 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 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 己泪流不仅,再联合说明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能够知道 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为个人的小境地。最后两句,“不 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意思是“不如将琴留给你自己,好与《南风》诗唱 和”,还琴友人,表达自己虽不为朝廷所用,但依旧心牵百姓。此为大境地。这样作者由个 人的小境地上涨到心胸天下的大境地。 故答案为:⑴琴之“奇”的详细表现:① 制琴的资料生长环境孤危;② 琴音不合流俗;③ 琴身纹理横布而奇异。意图:以琴喻己,经过写琴的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和孤标 高卓的人品。 ⑵ ① 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单独在明月下抚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忿之 情,这里词人不过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地。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 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 (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001.阅读下面这首唐宋诗,完成小题。 秋夜 陆游 抱病齿发非,阅世城市换。 朋侪冢累累,在者亦云散。 穷居嬾①出户,俯仰秋已半。 疏钟②到倦枕,微火耿幽幔。 平生疑著处,忽若河冰泮。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③。 纷纷彼方寱④,袖手不须唤。 萝月⑤忽满窗,悠然付长叹。 【注】①嫩:同“懒”。②疏钟:稀疏的钟声。③既灌: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一次献酒以后。④寐(yì):呓语。⑤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既说人生百年不过是寄寓在旅舍之中,是十分短暂的,又说诗人在酒后将万事看得真真切切。 B. “纷纷彼方寐,袖手不须唤”颇有深意,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又写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忧思。 C. “微火耿幽幔”结住前面的抒情,又引出后面的抒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 “疏钟到倦枕”明明要写诗人听到钟声,却偏偏避开“听”字,着一“到”字,化虚为实,将诗人倦怠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E. “齿发非”采用借代的手法,说明作者年老。“俯仰秋已半”采用夸张手法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2. 秋夜引起了诗人哪些秋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 1. AB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诗句作用,DE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酒后”曲解文意。B项,“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属于架空分析。 2. ①老病之痛;②漂泊之苦;③朋友死散之悲;④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 ⑤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抱病齿发非”分析“老病之痛”;根据“阅世城市换”“百年寓逆旅”分析“漂泊之苦”;根据“朋侪冢累累”分析“朋友死散之悲”;根据“纷纷彼方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 (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所以这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此处的“悠悠”要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有连绵不断的意思,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练习1: 初冬道中 曾巩 潦退蛟螭不可逃,溪潭清澈见秋毫。 欲霜日射西山赤,渐冷天腾北极高。 秀色更浓唯竹柏,孤根先动是蓬蒿。 感时一抚青萍[注]叹,马踏西风气自豪。 注青萍:古宝剑名,泛指剑。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请简要赏析颔联“射”“腾”二字的妙处。(6分) 答: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练习2: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用“朦胧”一词概括,请加以赏析。(5分) 答: (2)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也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6分) 答: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练习3: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试赏析“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两句的妙处。(5分) 答: (2)诗句“心飞故国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练习4: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注]。 注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岁暮自桐庐归钱 [宋]潘阆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注]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注龙山:钱塘江南岸的小山。 (1)两首诗都着力表现一个“归”字,但“归”的内容却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两首诗所用意象不同,其中蕴涵的意味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统编版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 诗歌阅读专项练习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阅读专项练习(含答 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花的生存环境,由此表现出梅花的什么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请找出显示两位词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并简要分析两首词的感情基调。 3.毛泽东说他的咏梅词是“反其意而用之”(“其”指陆词),请简析“反其意”指哪些方面。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① 周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②外,何人更可言。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②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 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的写出了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E.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B.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C.尾联复写春江景色,余韵不尽引人遐想。 D.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E.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2020-2021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2020-2021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解析】【分析】(1)D项,“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选D。 (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汉中”,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

2021-2023年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及答案解析

2021-2023年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 2021年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①,出山犹带骨毛清①。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①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①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C 15.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①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 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①驿 (宋)蒋兴祖女②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驿:古代专供递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渲染了作者北上时的氛围,也点明了出发的时间是在________,词的上阙主要用了________的抒情手法。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请结合下阙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 (2)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解析】【分析】(1)本题为填空题型,比较简单,从“朝云”可知是早晨。第二问,考查对词的上阙抒情手法的理解,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从“朝云横度,白草黄沙,月照孤村”可知用的是情融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2)本题“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就是结合下阙分析诗中蕴含的凄恻之情。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故答案为:⑴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 ⑵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024高考一轮复习分类专练: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感情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高考一轮复习分类专练: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感情专练 (附答案解析)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韦书记赴安西 杜甫 夫子欻①通贵,云泥相望悬。 白头无藉②在,朱绂③有哀怜。 书记赴三捷④,公车留二年⑤。 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 【注】①欻(xū):忽然。②藉:凭借,依靠。③朱绂(fú):红色的官服。 ④三捷:多次与敌人交战。捷,同“接”,交战。⑤公车留二年:这里指杜甫献《三大礼赋》,被玄宗召试,待制集贤院,候补两年之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韦书记如今赴西安就任,通达显贵,自己与他地位悬殊。 B.颔联写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如今得到朝廷重用。 C.“三捷”与“两年形成对比,表现了韦书记和诗人的不同境遇。 D.这首诗文辞深沉蕴藉,情感有起有伏,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 1.B 2.①对韦书记获得朝廷重用的祝贺和羡慕。②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对前途感到迷茫,意欲隐居避世。③知己离去的伤感,别后的失落。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错误理解了颔联出句的含意。颔联出句的意思是,杜甫自感年事渐高,却还没有机会入仕。这是诗人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的描写。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一年。当时,韦书记将赴安西,杜甫为其送行,题赠此诗。这首诗贺韦氏高就,慨叹自己仕途失意,前路茫茫。诗歌几乎通篇使用对比,比如诗句“夫子欻通贵,云泥相望悬”写了韦书记忽然之间通达显贵,而自己却白首无就。“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写韦书记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只能在漫长的“候补”中无奈的等待。尾联流露出放浪江海、避世隐居的想法。整首诗充斥着诗人的失落感,这失落感中也包含当友人离去后,诗人产生的情感失落。另外,“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更是抒发了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之情。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纱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________;一个字________,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试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李牟,或作李谟。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释】这首词大致创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援情入理,情理互喻,既朴实又形象生动。 B. 上阕运用典故发端,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尘俗人生的否定。 C. 下阕以高歌结尾,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之情。 D. 全词语言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乎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2)本词上阕蕴含作者多种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结构手法专项练习(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结构手法专项练习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的结构手法体现出来。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手法,常见的首尾呼应、重章叠句、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过渡、铺垫、线索等。下面就每一种结构手法做简要分析,以有助于鉴赏。 常见结构手法知识: 1、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2、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3、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4、卒章显志 诗言志,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5、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6、起——承——转——合。“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

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7、开宗明义。 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 8、承上启下。 这是古代诗歌最常见的方法,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使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上下连贯,前后衔接,以保证诗歌结构的严谨。 9、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专项练习 (一)单纯结构作用题型 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韩元吉 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与朋友在船上依依话别,对饮离杯,真有百事成空之感。 B.首联两句虚实结合,回忆京口,寄慨深沉,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C.颔联用互文手法,写两人当前的情况,已是大殊昔日,白发成翁了。 D.尾联希望友人妙笔点染溪山,不妨稍作迂回,登凌风亭,一访胜景。 16.杨载有言,“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试简析本诗颈联“转”在何处?

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①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②裁:写诗 (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 李建勋(唐)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饮酒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饮酒诗 一、简介: 以《诗经》为端,中国古代诗歌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仙”李白则更好的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身体力行,将诗酒相溶的审美精神贯穿于诗歌创作当中,展现出天真自然的生命精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酒是李白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他借酒这一载体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借酒将膨胀的个性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时而借酒销愁,以诗写酒,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超脱;时而在酒中纵情欢乐,挥洒豪情。 二、分类: 1.以酒悲怀,借诗扬志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这就是酒仙李白的真实写照,酒已成为李白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嗜酒如命的个性造就了李白的清心寡欲、洒脱狂放;另一方面,李白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有着强烈的出世、济世思想,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左右着诗人的命运,使李白的人生经历多了几分伤情悲怀。也正因此,诗人饮酒当歌,借诗扬志,在诗歌的国度里追寻自己的远大理想。 2.以酒消愁,借诗解忧 李白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长期浪迹江湖,坎坷一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在于朝政腐败,官场黑暗;其次是由李白自身性格缺陷所决定的。他恃才傲物,酗酒疏狂,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心中常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愤懑与不得志的愁绪深刻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表现在他的饮酒诗中便是:以酒消愁,借诗解忧。 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句千古吟颂的佳句出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短短十二句,感情却经几次跳跃,断续无端又一气呵成;该诗以送别为题,却不写叙别,不写楼,直抒郁结,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荣辱与打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②端须:只该。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起句奇绝。“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 (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然而这只是铺垫,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接着“端须”一句就开始高扬——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这感情和气势已丝毫不让陆游之词。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全词结构显得很精致。故选B。 (2)诗歌中,直接描写了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的花色、清幽的花香。也通过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明沙水”和高远、幽冷的仙境来衬托了梅花的高洁。同时还借百花与梅花对比,来突出它的高洁。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 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 *成大[注]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成大(1126-1193),今**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答: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峰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 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的动作表现情感。借哀景写哀情相同。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相同:本词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上片写眼前分离之景,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①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 ①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茜罗裙:红色的罗裙。③赛神: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④捣麨:炒干后捣成粉末。⑤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在学习、工作乃至日子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别陌生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还在苦苦寻觅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整理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供大伙儿参考借鉴,希翼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XXX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不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别怕江花别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个地方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个地方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明白和赏析,别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别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临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尽管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底指望能走进自然,领会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对于沈约的典故,能够由此猜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A 15.①表达了别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群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可以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往后美好日子的展望。 【解析】 【分析】 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举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举行恰当的分析。在明白每一具选项时,要认真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具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举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明白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经过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