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程——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程——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程——科学基础

天文学导论 (278)

物理学思想史与自然哲学 (280)

等离子体科学和应用 (282)

太空之旅 (284)

创新与发明 (286)

中国古代冶铸技术 (287)

电影中的科学理念探讨 (289)

思维能力与工程制图 (290)

激光与现代生活概论 (293)

营养化学 (295)

美容化学 (297)

《天文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天文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二、课程编码1405961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非天文专业的理工科或文科学生普及天文学知识而开设。内容包括宇宙概貌,太阳系,九大行星,地球,月球,日蚀,月蚀的形成原因,恒星的形成,演化与死亡的规律。致密星如中子星和黑洞的特征,星系的概念以及宇宙大爆炸学说等天文学基础知识。

讲授采用双语教学,配合大量多媒体精采图片以及天文学科普电影资料,以形象描述为主,基本上不用数学公式。这样既可以去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使他们感到确有收获。

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Chapter 1 The universe at different scales (宇宙的不同尺度) (1学时)

Chapter 2 The earth and the sky (地球和天空) (2学时)

Chapter 3 Lunar phases, tides and eclipses (月相, 潮汐和蚀) (2学时)

Chapter 4 The origin of modern astronomy (现代天文学的起源) (2学时)

Chapter 5 Theory of motion and gravitation (运动理论和引力) (2学时)

Chapter 6 Relativity (相对论) (2学时)

Chapter 7 The solar system (太阳系) (2学时)

Chapter 8 Measuring stars (测量恒星) (2学时)

Chapter 9 The sun (太阳) (2学时)

Chapter 10 The formation of stars (恒星的形成) (2学时)

Chapter 11 Stellar evolution (恒星的演化) (2学时)

Chapter 12 The deaths of stars (恒星的死亡) (2学时)

Chapter 13 Neutron stars (中子星) (2学时)

Chapter 14 Black holes (黑洞) (2学时)

Chapter 15 Galaxies (星系) (1学时)

Chapter 16 Cosmology (宇宙学) (1学时)

附录A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电磁辐射) (0.5学时)

附录B Atoms (原子) (0.5学时)

复习(2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根据原版教材的简写版本编写,学生采用该教材的影印本

278

原版教材: Astronomy—The Solar System and Beyond

Author: Michael A. Seeds (Joseph R. Grundy Observatory, 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 Pres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天文爱好者杂志

电影资料: 天文百科大全(York Films of England)

第一集: 太阳系的诞生; 太阳, 水星, 金星, 地球, 月球;

第二集: 银河系, 哈勃太空望远镜, 星系, 类星体, 大爆炸宇宙学, 黑洞, 暗物质;

第三集: 观星史, 食与极光, 小行星, 宇宙辐射, 生命的探索

第四集: 人造卫星, 太空先驱, 太空生活, 太空探测, 太空站;

第五集: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与海王星, 冥王星与彗星.

电影资料: 美国《太空探索》系列

第一集: 阿波罗登月计划;

第二集: 人类太空探索的历史;

第三集: 探索太阳系

第四集: 走进宇航员世界;

第五集: 美国太空发展四十年;

第六集: 神秘火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九、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 开卷, 英文试题(问答题), 可以用中文或者英文答题

279

《物理学思想史与自然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物理学思想史与自然哲学History of Physics Thoughts & Nature Phyilosophy

二、课程编码1405991

三、学时与学分24/1.5

四、先修课程无

五、课程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从物理学史的角度来了解人类人探索自然的历程;

(二)使学生了解哲学对科学发展怎样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

(三)通过对物理学史上重要理论提出背景的讲解,告诉学生伟大的科学家们是怎样从平凡的现象中发现突破口,而做出重要的发现,使学生们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用新的、敏感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做一个科学上的有心人。

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与哲学思辨混杂的古代物理思想(2学时)

古代东方的物理学思想

古代西方的物理学思想

(二)经典物理学的建立(2学时)

牛顿定律的建立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建立

(三)经典物理学的危机(2学时)

以太理论的失败

牛顿力学与热力学普遍原理之间的矛盾性

揭示经典物理学缺陷的几个实验

(四)相对论的建立(2学时)

狭义相对论的建立

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爱因斯坦其人

(五)量子理论的建立(2学时)

量子理论的初期发展

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几率诠释

(六)时空观和宇宙观(2学时)

时空观的变迁

时间之箭

宇宙观的变迁

280

(七)因果观和测量观(2学时)

因果观的变迁

经典物理和相对论的测量观

量子力学的测量观

(八)非决定论的统计思想进入到物理学(3学时)

热力学中的统计观

量子力学中的统计观

(九)对普适性的追求(3学时)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各种统一理论

(十)东西方科学思想的融合(2学时)

东方传统的科学思想方法

西方传统的科学思想方法

东西方科学思想方法的融合

(十一)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2学时)

物理学与化学的交叉

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八、教材及参考书

物理学思想史,杨仲耆、申先甲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九、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论文

281

《等离子体科学和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等离子体科学和应用Plasma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二、课程编码1406031

三、学时与学分16/1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的基本特点和分类。然后大致对等离子体以下的几个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有大概的了解:聚变能源与可控热核聚变;地球空间等离子体科学;低温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等离子体有关的国防科技应用。课程采取多媒体方式教学,并介绍国内外相关的网站。让学生今后能自主地通过网络了解等离子体科学和应用的最新发现与进展。

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等离子体及其特点、分类(第1节,3学时)

什么是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的特征长度和时间

等离子体与其它物质三态的异同

等离子体的分类

(二)可控核聚变及空间等离子体科学(第2、3节,5学时)

磁约束途径

惯性约束途径

一种可能的磁+惯性约束途径—Z Pinch

核爆聚变电站的设想

地球空间科学与我国的空间计划简介

(三)低温等离子体科学(第4节,3学时)

低温等离子体及其产生

气体放电理论

直流放电

高频和微波放电

(四)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第5节,2学时)

材料的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等离子体相下的化工生产

等离子体热处理和热加工

等离子体光源和光电技术

(五)等离子体有关的国防技术应用(第6节,3学时)

飞行器的等离子体隐身

282

电磁炸弹

电磁炮和电热炮

八、教材及参考书

等离子体物理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1994

Plasma Science (From Fundamental Research to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5

聚变能—21世纪的新能源,丁厚昌,黄锦华,盛光昭,李长和,原子能出版社,1998

课余谈物质第四态,汪茂泉,安徽科技出版社,2005

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8994416.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8994416.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8994416.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8994416.html,/

九、考核方式

考试。通过上网及阅读参考书,由学生写出与等离子体科技与应用的报告,交教员打分。

十、关于课程内容的说明

等离子体是是由处在非束缚态的带电粒子组成的多粒子体系。它与另外三种多粒子体系(固体,液体和气体)一起构成了物质的基本形态,有时也称它为物质的第四态。与等离子体有关的科学与技术这几十年来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它在能源、工业高科技和现代化国防中的应用也愈来愈多的被大家所听到。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甚至物理专业的大学生对等离子体都没有基本的知识,就更谈不上对其应用的了解。本课程就是为大学本科生弥补这一方面知识的缺失而开设的。本课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方式首先讲述了等离子体的定义、基本特点和分类。然后分别介绍了它在可控热核聚变及未来能源、空间科学、高科技工业应用和现代国防和武器中的种种应用。在介绍中还着重介绍了我国(及我校)在聚变能源研究与开发,空间探索,及国防科技应用的现状和中长期计划。本课程还介绍了一些国内外和等离子体科学与各种应用相关的网站,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浏览和搜寻,能在课后自学和了解国内外动态和最新的进展。

283

《太空之旅》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太空之旅Travel of Space

二、课程编码1406101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太空科学知识,了解太空科技的历史与发展过程;

(二)引导学生从太空探测的发展中,领悟到人类在浩瀚宇宙中是如何渺小,进而产生珍惜地球环境、生态平衡及社会和谐、和平相处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

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开拓另一个新大陆(6学时)

太空探测的展望

为什么要发展太空探测

一飞冲天的途径

国际间的太空合作

伯利恒星和哈雷彗星

崭新的天文学

太阳系星球探测飞船

深太空通讯天线站

寻觅外星球的智慧生命

美国“太空营”介绍

谁为太空科技忙碌

(二)华裔太空英雄(6学时)

从太空梭的发射,回顾中国火箭的发明

第一位上太空的华裔科学家——王赣骏博士

祥述王赣骏博士的太空之旅

第一位华裔的职业太空人——张福林博士

(三)细剖太空梭(6学时)

太空梭的时代使命

太空梭的组成与飞行

利用太空梭发射人造卫星

太空梭里的工作环境与“家居”空间

太空梭里的饮食

太空实验室

284

(四)多彩多姿的太空人(6学时)

太空人的挑战与训练

美国的第一位女太空人——莎莉·莱德

出生于中国的女太空人——莎伦·陆希德

美国三对夫妇档太空人

黑人太空人

精心设计的太空衣

太空人如何漫步在太空中

如何在太空中修护人造卫星

太空人遇险如何拯救

如何成为一位太空人

(五)太空探测的前景(8学时)

太空实验室、太空站、太空工业化

太空站的建设

红外线卫星发现新太阳体系

太空天文望远镜揭示宇宙新奥秘

太空中太阳能的利用

人类恒星旅行之梦

中国航天

八、教材及参考书

自编讲义

九、考核方式

论文

285

《创新与发明》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创新与发明Innovation & Invention

二、课程编号1402511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创新与发明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和介绍创新方法的校公共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技术和新产品启发学生的思维过程,打破创新与发明的神秘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和日后从事创新设计打下基础。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门主要课程。

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从创造学和设计方法学的基础理论出发,研究讨论创造性思维、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针对开发型、变异性、反求型等各种类型设计,围绕设计中的方案设计、从各个角度广泛探讨创新设计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教学方式为多媒体教学与发明博览视频及案例剖析。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创新设计的理论基础、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原理;掌握创新设计方法,并能将其方法应用于创新与小发明的实践。

(二)学时分配

本课程课堂教学学时32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创造发明的奥秘(6)

第三章奇思妙想与身边的发明(6)

第四章发明创造的特征(6)

第五章发明的方法与技巧(6)

第六章发明博览与案例剖析(6)

八、教材及参考书

机械系统创新设计,杨家军,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设计方法学,黄纯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九、考核方式

论文+ 课堂小作业

286

《中国古代冶铸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冶铸技术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二、课程编码1406131

三、学时与学分24/1.5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我国五千年的冶铸技术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我国在青铜器时代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及早期铁器时代先进的钢铁冶铸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对古代冶铸技术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有较好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在新时代为创造新的灿烂文明而奋斗。

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3学时)

铜器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时代、中国古代铁器的源流与发展、中国古代的“铁器时代”、中国古代其它有色全属的生产、中国古代金属矿的开采技术、中国金属冶铸业的兴衰道路。

第二章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特征(3学时)

中国古代的炼铜技术及冶铸遗址、中国早期铜器的特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的纹饰、青铜器的铭文、中国古代有关青铜技术的论述。

第三章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技术分析(3学时)

铜一锡合金的基本知识、青铜鼎的铸造及其技术特点、青铜兵器的铸造及其技术特点、青铜镜的铸造及其技术特点。

第四章中国古代冶铁术与社会发展(3学时)

早期铁器及冶铁术、冶铁业在战国时期的兴起、盐铁官营和汉代的矿冶业、魏晋南北朝矿冶业的恢复与发展、唐宋时期传统钢铁技术体系的形成、元明清时期钢铁技术的缓慢发展。

第五章中国古代铁器的技术分析(3学时)

铁一碳合金的基本知识、中国早期的冶铁技术特点、中国古代冶铁炉及鼓风装置、中国古代灰铸铁的生产、中国古代可锻铸铁的生产技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中国古代钢兵器的制造技术、中国古代铁器农具的制造技术、中国古代的大型铸铁件分析。

第六章中国古代铸造的造型技术(3学时)

中国古代铸造的造型材料、陶范的制作技术、一范多铸和叠铸技术、失蜡法铸造技术、铁范铸造的技术、中国古代几个典型铸件的造型工艺。

第七章中国古代锻造、热处理及特种工艺技术(3学时)

中国古代的锻造技术、中国古代的热处理技术、中国古代的表面处理技术、鎏金技术、错金银、嵌镶、金银平脱技术、复合材料技术。

第八章中国古代金银锡汞的生产技术(2学时)

287

中国古代金的生产、中国古代银的生产、中国古代锡的生产、中国古代汞的生产。

第九章结语(1学时)

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历史作用、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特点、中国古代冶铸技术未能向现代金属技术转化的原因。

八、教材及参考书(略)

九、考核方式

专题小论文

288

《电影中的科学理念探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电影中的科学理念探讨Scientific Concept In The Artistic Movie

二、课程编码1406141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一)借助电影这一媒介,帮助同学们深刻生动的理解一些科学概念,思考科学哲学问题;

(二)通过欣赏、解读影史上相关的艺术性较强的电影作品,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社会和生活的洞察力;

(三)通过引入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介绍电影艺术家们对此不同的看法,帮助同学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营造一种创新、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

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偶然性和必然性对个人命运的影响(3学时)

电影资料:《盲目的机遇》、《罗拉快跑》

(二)对刑法中死刑的质疑(3学时)

电影资料:《杀诫》、《大卫戈尔的一生》

(三)环境对社会暴力的影响(3学时)

电影资料:《上帝之城》、《nature born killer》

(四)人的进化(6学时)

电影资料:《太空漫游2001》、《火之战》

(五)时空穿梭可能造成的精神问题(3学时)

电影资料:《12只猴子》

(六)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3学时)

电影资料:《人工智能》、《银翼杀手》、《太空漫游2001》

(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处于极端贫困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存状态(6学时)电影资料:《生生长流》、《木酋山节考》

(八)高度专业化后出现的沟通困难(3学时)

电影资料:《大都会》、《立方体》

(九)核武器对人类命运的威胁(2学时)

电影资料:《奇爱博士的密码》

八、教材及参考书

自编讲义

九、考核方式

论文+课堂表现

289

《思维能力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思维能力与工程制图Thinking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Graphics

二、课程编码1406781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以提高其科学素质;

(二)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本课程由浅入深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后能逐步改变思维的惯性定式,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以提高思维品质;

(三)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将思维结果变成图样的能力。

六、适用学科专业

文科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绪论(2学时)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学习各部分内容的目的;

科学素质与本课程的关系;

各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

投影的基本知识、在工程中的常见的投影方法。

(二)投影基础(10学时)

了解投影的形成及相关投影特点;

掌握点在两面体系中第一角的投影;

掌握点在三面体系中第一角的投影和点的投影与该点直角坐标的关系;

掌握两点的相对位置,重影点及其可见性的判断。

掌握直线的投影;

掌握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了解直角三角形法求线段实长及对投影面的倾角;

掌握直线上的点以及点分割线段成定比、了解直线的迹点;

了解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平行、相交、交叉)及其投影特性、直角投影定理。

掌握平面的各种表示方法(几何元素及特殊位置平面的迹线表示方法),并能在平面的各种表示方法之间进行相互转换;

掌握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掌握在平面上取点和取线方法、平面内的投影面平行线。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两平面相互平行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掌握直线与平面相交,两平面相交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两平面垂直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能利用已掌握的图学知识图解一般难度空间几何问题。

290

(三)基本体及切割(4学时)

掌握平面立体和回转体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并能在其表面上取点、取线;

掌握特殊位置平面与平面立体和回转体的截交线求作方法。

(四)立体表面相交(2学时)

掌握平面立体与平面立体相贯线求法;

掌握平面立体与回转体相贯线求法;

掌握回转体相贯线求法(积聚性法、辅助平面法)。

(五)轴测投影(2学时)

掌握轴测投影基本知识;

掌握正等测、水平斜等测、正面斜二测图的画法;

(六)制图技能基本知识(建议自学)

掌握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逐步学会运用仪器绘图的技能;

了解《制图标准》中有关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图线及尺寸标注的规定;

掌握常用几何图形的作图方法(直线与圆弧连结、圆弧与圆弧连结);

掌握平面图形线段和尺寸分析以及一般的绘图程序;

掌握徒手绘制草图的基本技能。

(七)投影制图基础(12学时)

掌握视图选择的基本原则,合理选择表达组合体的视图;

掌握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方法进行组合体的画图和读图;

掌握组合体尺寸的配置原则,并能正确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掌握基本视图的名称、排列、配置关系和画法;

掌握特殊视图的表达形式和画法;

了解各种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的画法和标注;

了解第三角投影法

(八)工程图样简介(1学时)

了解机械图样的特点;

了解建筑图样的特点。

八、教材及参考书

工程制图与图学思维方法,王晓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九、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时进行考查——完成一张大作业(A2)。评定综合成绩时,成绩由两部分组成,考查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建议:将学生课堂参与讨论计入平时成绩。

十、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建议

教学方法建议

(1)在课程传授的全过程中注意:教学生掌握多种思维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绘制工程图样时,应引导先将所画图样变为头脑中的模型,然后再用平面图形正确表达出来的由思维向实践转化的过程。

(2)采用激励法、发现法,使学生保持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在教学中注意:①鼓励学生有发现的信心。尽量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能够通过发现获得正确的结论,来培

291

养学生的胜任感。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所探究的问题发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奖赏”的倾向性。③帮助学生寻找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和他们已知事物的联系,并引导他们把它与新的问题结合起来。④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把一个观念推演到极限,举一反三,或用简明扼要的形式来概括和表达思想等等。⑤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它加以仔细的思考,使隐含的东西明确起来。⑥启发学生进行对比,以利于知识的组织,促使新的发现。

教学形式建议

建议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的教学形式为辅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生动有趣、较自如地进行不同思维方式间思维转换的特点,有效地利用课堂传授的时间,同时对不易理解的作图过程,则应以板书作图强化了解。

292

《激光与现代生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激光与现代生活概论Laser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Modern Life

二、课程编码1406041

三、学时与学分24/1.5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激光技术的发展动态;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及典型激光器特点;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机制;激光技术在现代生活及工业领域的应用及特点。本课程利用身边的现象,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技术意识,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新知识的兴趣,开拓独立的、富有个性的思维及创新能力。

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前言(2学时)

激光的发展历史

(二)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2学时)

原子结构、能级

爱因斯坦受激辐射理论

粒子数反转

光学谐振腔

激光的性质

(三)典型激光器(2学时)

气体激光器(CO2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He-Ne激光器等)

固体激光器(YAG、红宝石激光器等)

半导体激光器

(四)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基本原理(2学时)

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激光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激光的吸收与热扩散

(五)激光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6学时)

激光通信及信息处理(光纤通信、信息处理、激光印刷等)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治疗、美容等)

激光在化学、计量学等领域的应用

激光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

激光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一)激光加工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8学时)

293

激光加工的主要类型及基本原理简介(激光切割、焊接、表面处理、快速制造、标刻等)激光加工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造船等领域的应用

激光微细加工

(七)激光技术发展与展望(2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熊建钢等. 激光加工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待出版,2004)

中井贞雄(日). 激光工程. 科学出版社,2002

九、考核方式

综述报告+书面考试(开卷)

294

《营养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营养化学Nutritional Chemistry

二、课程编码1407641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营养科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已不容质疑,只是深入了解这一门浩如烟海的学科需要精力和时间。本课程拟在从化学与营养科学的密切关系着手,系统介绍人体的基本化学构成;各化学物质(营养素: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的发现历史故事、组成、结构、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和各种营养缺乏病及其预防、常见病和高发病与营养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正确射入营养素的方法、食物相克、合理膳食的相关措施等理论和知识,同时介绍食品中各种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途径,危害性,预防措施,检测等知识和技能。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趣味性与实用性,并充实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和热点问题。努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学而会用,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达到防止疾病和健康长寿的目的。

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营养化学概述(4学时)

第二章营养化学基础(18学时)

(一)蛋白质的功能、食物来源、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

(二)氨基酸的功能、食物来源、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

(三)脂类的功能、食物来源、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

(四)碳水化合物的功能、食物来源、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

(五)矿物质的功能、食物来源、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

(六)维生素的功能、食物来源、不平衡对机体的危害

第三章常见病和高发病与营养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正确射入营养素的方法、食物相克、合理膳食的相关措施(6学时)

第四章食品中各种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途径,危害性,预防措施,检测(4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人类营养学,何志谦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五版),吴坤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卫生部统编教材)中国营养学会编.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元素平衡保健医学,钟晓雯,钟晓东,钟炳南,陈秀雄编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不活九十多就是您的错康·吃出来的健康,本书编写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95

来自维生素的报告,林缎莲,谢英彪,北京:人命军医出版社,2005

食物药物相克与饮食禁忌,李东宝,北京,胡华出版社,2005

现代生活中的污染与防治,赵玉峰,赵冬平,赵忠,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九、考核方式

论文综述

296

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复习要点 一、自然科学概述 1、自然科学:人类在探索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反 映自然界的现象、物质形态、结枸、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2、技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科 学知识相结合的改造自然的各种技能、工具和规则体糸。 3、自然科学的性质 (1)、自然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没有国界、没有阶级性。 (2)、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3)、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自然科学的作用: (1)、自然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能推动杜会生产力的发展; (2)、自然科学能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5、自然科学的来源: (1)、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来源; (2)、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来源。

6、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 (1)、客观事实和理论间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社会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历史上主要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公元前384—322年,希腊:亚里士多德“集古希腊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等知识大成的博学家,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其中,形式逻辑学和物理学对后世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较大。 2、公元前90—168年,希腊:托勒密:集地球中心论之大成,建立完整的“地心说”。 3、公元前300年,希腊:欧几里德:著《几何原本》与公理法。 4、公元前287—212年,希腊:阿基米德:著《论平面的平衡》及“浮体定律”,称物理学之父。 5、公元129—200年,希腊:盖伦著《人体各部分的功用》,并提出“灵气说”。 6、中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促进了世界文明。

国家开放大学《自然科学基础》专题讨论+自测练习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自然科学基础》专题讨论+自测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实践活动 实验: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物的体积 量筒通常是测量液体的体积的,但也可以用来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物(如铁块、石块等)的体积。办法是在大小合适的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放平后读出其体积,再放进被测固体物,使其沉底或用线悬挂于水中,此时水面上升再读出其体积。两次体积之差,即为该固体物的体积。 想一想这是根据什么力学原理进行的。如果被测物体是浮在液面上的,测量该怎样进行? 实验要求: 1、阅读本实验,按实验所提及的办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 2、将实验的操作过程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上传到平台。 3、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并将答案整理后提交。 参考答案: (一)实验器材 量筒一个、盛水烧杯一个、不规则固体一个 (二)实验步骤 1.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并将量筒放平,读出其体积V 1 ; 2.将不规则固体放入量筒中,并将量筒放平,读出其体积V 2 ; (三)实验结果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V= V 2- V 1 思考:这是根据排水原理来测量物体体积。如果被测物体是浮在液面上的,可以利用重物把物体坠入液体中来测量,只要将重物的体积减除即可。 第二章自测练习 1、关于物体内能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物体内能的多少可以用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来量度 A.做功和热传递对于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D.两物体发生热传递,达到平衡后,它们的内能必定相等 C.内能大的物体热量多 2、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是放热过程 C.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吸热过程 A.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因熔化而变细 D.冬天,教室窗户的玻璃外表面经常会“出汗” 3、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A.雪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 C.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D.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4、下列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D.胆矾 B.玻璃 A.海盐 C.陶瓷 5、下列有关晶体和非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C.晶体研碎后即变为非晶体 B.晶体具有自范性,非晶体没有自范性 D.将玻璃加工成规则的固体即变成晶体 A.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均为晶体 第三章自测练习 1、水平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为T,振子在t1时刻的动量为p、动能为q,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在半个周期的时间内,弹簧的弹力的功一定为零 C.如果振子在t2时刻的动量也为p,则(t2-t1)的最小值为T A.在半个周期的时间内,弹簧的弹力的冲量一定为零

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一、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二、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 1.太阳中心说向神学的挑战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1954年出版《天体运行 论》——太阳中心说 2.血液循环学说对神学的打击 3.伽利略为近代自然科学开辟道路伽利略被尊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三、恩格斯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四、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方法观察: 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实验:直接实验模拟实验 五、制定实验计划的基本程序 1. 明确实验目的 2. 明确指导理论 3. 选定实验方法、步骤 4. 配备实验器材 5. 实验记录 6. 结果处理 六、863计划被评选列入的8个技术群: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宇宙的结构宇宙是由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组成的(星系、恒星、太阳、太阳系)。 二、银河系的组成:银盘、银核、银河晕轮 三、太阳大气的结构:光球、色球、日冕 四、太阳系: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太阳系的成员有:恒星太阳、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无数小行星、众多卫星(包括月球),还有彗星、流星体以及大量尘埃物质和稀薄的气态物质。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地球、水星、金星、火星(离太阳的距离近,半径和质量较小,密度较高,由石质和铁质构成)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较远,质量和半径远大于地球,密度较低,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石质和铁质只占极小的比例)五、地球及其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六、物质(物质的组成:是由元素按照不同形式结合而成的)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有一百多种,自然界存在约90多种,其余为人造元素。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金属与非金属无严格的界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化合物)。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 七、在1L溶液里含有1mol的溶质,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表示为c=1mol/L。如果物质的量n(mol),溶液的体积为V(L),则:

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程——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程——科学基础 天文学导论 (278) 物理学思想史与自然哲学 (280) 等离子体科学和应用 (282) 太空之旅 (284) 创新与发明 (286) 中国古代冶铸技术 (287) 电影中的科学理念探讨 (289) 思维能力与工程制图 (290) 激光与现代生活概论 (293) 营养化学 (295) 美容化学 (297)

《天文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天文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二、课程编码1405961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 无 五、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非天文专业的理工科或文科学生普及天文学知识而开设。内容包括宇宙概貌,太阳系,九大行星,地球,月球,日蚀,月蚀的形成原因,恒星的形成,演化与死亡的规律。致密星如中子星和黑洞的特征,星系的概念以及宇宙大爆炸学说等天文学基础知识。 讲授采用双语教学,配合大量多媒体精采图片以及天文学科普电影资料,以形象描述为主,基本上不用数学公式。这样既可以去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使他们感到确有收获。 六、适用学科专业 全校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Chapter 1 The universe at different scales (宇宙的不同尺度) (1学时) Chapter 2 The earth and the sky (地球和天空) (2学时) Chapter 3 Lunar phases, tides and eclipses (月相, 潮汐和蚀) (2学时) Chapter 4 The origin of modern astronomy (现代天文学的起源) (2学时) Chapter 5 Theory of motion and gravitation (运动理论和引力) (2学时) Chapter 6 Relativity (相对论) (2学时) Chapter 7 The solar system (太阳系) (2学时) Chapter 8 Measuring stars (测量恒星) (2学时) Chapter 9 The sun (太阳) (2学时) Chapter 10 The formation of stars (恒星的形成) (2学时) Chapter 11 Stellar evolution (恒星的演化) (2学时) Chapter 12 The deaths of stars (恒星的死亡) (2学时) Chapter 13 Neutron stars (中子星) (2学时) Chapter 14 Black holes (黑洞) (2学时) Chapter 15 Galaxies (星系) (1学时) Chapter 16 Cosmology (宇宙学) (1学时) 附录A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电磁辐射) (0.5学时) 附录B Atoms (原子) (0.5学时) 复习(2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根据原版教材的简写版本编写,学生采用该教材的影印本 278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一、前言 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熟悉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动身,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大体概念、原理、方式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路,贯穿于上述所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是以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培育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能力为目的一门综合性的素养教育课程。 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熟悉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动身,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大体概念、原理、方式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路,贯穿于上述所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进展和需要。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熟悉和明白得一些重要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了解科学技术进展的大体进程的基础上,切实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把握熟悉自然事物客观规律的要紧科学方式,培育其科学爱好与科学态度,进一步巩固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什华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深刻领会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进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目的与要求。 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注重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时期的知识结构相衔接,通过学习,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学生必需先学习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生活和先进科学技术,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动身,针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对教师的需要,尊重高职高专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的科学课程教学能力、科学素养的提升为课程的归宿,增进学生成长成材。 二、课程设计思路 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一系列改革,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慢慢转变成“素养教育”。教育重点从学“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会“试探”,转向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式的教育。而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有教师素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迅速进展的需要。为探讨小学教师的培育规律,制定出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旨在培育小学教师科学志趣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地球环境及演化、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命的起源、大体特点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现象和转变规律。 二、能力目标: 从认知到应用,以兼容性强且与人们生活紧密的自然、地球、生活、环境等课题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进展的历史轨迹,自然科学的大体原理与实际应用,

《自然科学基础》试卷与答案

《自然科学基础》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填充题(每空格1分) 1、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__________倍。外部太阳大气的底层称为_________。 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它的通式是------------------------。 3、两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若在某段时间内,它们的距离保持不变,则在这段时间内,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这两辆汽车是静止的;若以____________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4、绵羊有白色的,有黑色的。白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黑色由隐性基因(b)控制。现有一头白色的公羊与一头黑色的母羊交配,生产出一头黑色的小绵羊。那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应该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 1、沿海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称为………………………………()。 (A)沿海平原(B)大陆架(C)大陆坡(D)大洋盆地 2、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释放是发生在……………………………()。 (A)光反应阶段(B)暗反应阶段(C)CO2固定时(D) CO2还原时 3、下表为电磁波谱序列: 以下各选项中正确的是…………………………………………()。 (A)波长及频率由右至左递增;(B)波长及频率由右至左递减; (C) 波长由左至右渐减,频率则渐增;

(D) 波长由左至右渐增,频率则渐减。 4、要想使一棵月季上开出两种不同颜色的花,应采用的繁殖方法是…………………()。 (A)扦插繁殖(B)分根繁殖(C)嫁接繁殖(D)种子繁殖 三、简答题(每题4分) 1、宇宙包括哪些主要天体类型。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主要区别在哪里? 3、举例说明食物消化的两种方式。简述口腔、胃、小肠的消化作用。 4、用短线把下列4种光学仪器与其对应的成像情况彼此连接起来。 A.照相机(1)倒立放大实像 B.幻灯机(2)放大倒立虚像 C.显微镜(3)正立放大的虚像 D.放大镜(4)倒立缩小的实像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 60 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掌握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三大发现 3、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二)运动和力 1、了解机械运动、参考系、位移、质点、时间、重力加速度,了解静摩擦力,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质量,了解牛顿第三定律,了解超重和失重 2、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理解力、重力、弹力、滑动摩擦力、标量和矢量等概念,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律,理解物体的平衡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三)电与磁 1、掌握电场和磁场的基础知识,掌握直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运算 2、学会计算简单电路的电功、电功率以及导体中电流产生的热量,掌握电流的磁场和电磁感应现象 3、了解直流电动机和日光灯的工作原理,掌握安全用电常识,了解电视、雷达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数字影碟机的使用和保养 4、学会运动电磁学的简单知识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 (四)光、热、声 1、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以及光学仪器 2、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3、掌握热传递规律,知道雨露霜雪的形成 4、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 (五)物质结构与能量守恒 1、掌握功、功率、功和能的关系,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换,机械能守恒定律 2、理解分子的大小、质量,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内能 3、了解原子核式结构,天然放射现象、衰变、半衰期,反射性的应用、污染和

《自然科学基础(生命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与特殊教育系 《自然科学概论(3.生命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45学时(讲授理论38学时,实验6学时,其它实践1学时) 先修课程:高中生物 一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涵盖了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体系。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科学导论是自然科学概论课程的组成体系之一,是小学教育专业理科专业方向的专业课,它介绍了生命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强调生命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生命科学的新进展,讨论生命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深刻影响。研习生命科学导论在于使学习者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生命科学素养,形成用科学提升生活品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学习者从事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准备相关的专业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系统地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理论,对于与小学科学教育相关 的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研习,对现代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技术等有初步的了解。2、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尽量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 与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的关系,认识生命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要求学生通过生命科学的学习掌握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科学探究,提升科学素 养。 4、要求进行多媒体教学,能用图和图群表示教学内容,能用概念图总结 5、要求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加工等能力。 绪论 教学要求: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学科。生命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收集和积累事实资料,到寻找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出相应的理论这么一条发展途径。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命的共性,认识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关于生命科学

国开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单元自测练习1-10章答案

国开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单元自测练习1-10章答案 第一章实践活动 实验: 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物的体积 量筒通常是测量液体的体积的,但也可以用来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物(如铁块、石块等)的体积。办法是在大小合适的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放平后读出其体积,再放进被测固体物,使其沉底或用线悬挂于水中,此时水面上升再读出其体积。两次体积之差,即为该固体物的体积。想一想这是根据什么力学原理进行的。如果被测物体是浮在液面上的,测量该怎样进行? 实验要求:1.阅读本实验,按实验所提及的办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2.将实验的操作过程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上传到平台。3.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并将答案整理后提交。[答案]固体物沉入液体中会排出与固体物体积相同体积的液体。要用两个测量筒AB,把固体物先用相同液体浸润后放入A中,然后从B中向A中加入已知体积的液体b,此时A中的体积读数为a,固体物体积V=a-b 第二章自测练习 1.关于物体内能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做功和热传递对于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2.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吸热过程 3.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4.下列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答案]胆矾 5.下列有关晶体和非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答案]晶体具有自范性,非晶体没有自范性

第三章自测练习 1.水平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为T,振子在t1时刻的动量为p、动能为q,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在半个周期的时间内,弹簧的弹力的功一定为零 2.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答案]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3.蓝天上飘着白云,平静清澈的池塘中鱼自由游动。人向池塘中看去,好像鱼在白云中游动,关于人看到的鱼和白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鱼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白云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 4.下列光学仪器中能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是()。[答案]照相机 5.把高2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cm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4cm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答案]7.5cm 第四章自测练习 1.下面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当两个带电体的大小远小于它们间的距离时,可将这两个带电体看成是点电荷 2.对于金属导体,还必须满足下列哪一个条件才能在导体中产生恒定的电流?[答案]导体两端加有恒定的电压 3.有关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B的方向与小磁针在任何情况下N极受力方向一致 4.根据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的磁场一定是()。[答案]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5.电炉丝通电后热得发红,而跟电炉丝连接的铜导线却不怎么热,这是因为()。[答案]铜导线的电阻小,因而产生的热量少,而电炉丝电阻大产生的热量多 第五章实践活动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学分:2分 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适用对象:三年制初教专业 开课学期:每周2节课 三年制初教专业第一学期 一、课程的目标:在于认识自然本质和演变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以及自然科学对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摆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程的性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文、理、英、音、体、美所有方向学生的通识类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力求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在职小学教师的特点出发,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设置任务是:通

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以有利于现代生活及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员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同学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我国许多地区小学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四、本课程的要求是: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了解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认知到应用,以兼容性强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的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课题使学员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树立自然界的物质观,逐步建立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辨证观点;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到要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一定要更快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使教师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12130602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专业 开课教研室:初等教育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⒈课程性质:《自然科学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⒉课程任务:课程教学所需达到的目的(按照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分别列明)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⒈自然科学基础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按照《大纲》组织实施本课程教学,严格考勤考核制度。 ⒉自然科学基础课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之外,应积极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座。在自然科学基础教学中,要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采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确保教学质量。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⒈教学基本要求 ⑴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⑵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⒉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原理 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⒊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⒋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历史轨迹 ⑴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⑵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⑶科学技术经历了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第二节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⑴观察、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 ⑵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 ⑶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⑷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 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⑴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 ⑵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 ⒌教学建议 ⑴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⑵自学时阅读方法为主。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⒈教学基本要求 ⑴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性;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和性质、了解自然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所组成。 ⑵理解地球形状与大小,理解水溶液的浓度和酸碱性的表示法和应用,理解几种典型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周期率的原理和周期表的运用,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基本类群与基本特征,理解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⑶掌握物质的量,掌握水溶液、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掌握土壤的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量方法。 ⑷逐步树立起自然界的物质观;学会使用显微镜。 ⒉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原理 掌握物质的量,掌握水溶液、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掌握土壤的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量方法。 ⒊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太阳及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地球的外部圈层、陆地的形态、溶液的浓度、无机物、元素周期率、烃及其重要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质、分散系的性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 ⑵难点:物质的结构、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的酸碱性、有机化合

自然科学基础复习总结

自然科学基础 第五章资源、能源及其利用 1、自然资源:指人类环境中人类现在或将来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和条件。 不可更新资源:铁、铜等矿物 可更新资源:水、土壤、森林等 用可更新资源:太阳能、风能等 按自然要素分类: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按再生性分类: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2、资源问题 含义:(1)可再生资源被强烈的破坏和过度利用,再生速度和能力逐渐降低,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不断加强,变得越来越少。 原因:是资源供需方面的两种“不平衡”造成的: (1)人类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和地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总量之间的不平衡; (2)资源供需上的地区不平衡。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具有生产能力 (2)数量是有限的 (3)具有固定的空间和地域 (4)土地利用具有时间性(季节性) 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类型多样。有山地、高原、丘陵,也有平原、盆地。 (2)可利用土地相对数量少。适合农业生产的平原仅占12% (3)各类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东南部二分之一的面积却占了全国90%的土地。 5、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威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砍伐森林。 6、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1)淡水资源所占比例小,可被人直接利用的还不及全球总水量的万分之一。 (2)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3)水资源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7、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按水资源量大小排列,中国水资源蕴含量占全球第四位,若按人均占有量来算,中国人均占全球四分之一以 下。 (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全区水资源空间分布总趋势是:南方多,北方少;近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山地多,平原少。 (3)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我国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季风区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 8、中国水的焦点问题: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人大专、普通专科、注册视听及开放教育等各类大专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形成性考核)和闭卷笔试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核依据 本考试说明是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00年12月下发)、文字主教材《自然科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张民生,1997年8月版)、文字辅导教材《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习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石萍之,2000年7月版)及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当前我国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当前上海、浙江、及北京《科学》课程试点信息拟定的。形成性考核补充了有关实践案例研究,期末考试命题以本考核说明为依据,不超出本说明规定的要求与范围。 (四)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 课程总成绩按100分计算,60分为及格。其中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五)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 形成性考核形式包括本课程的4次平时作业、课程有关案例研究、课程实验及平时学习情况。结合文字教材认真完成学习指导书后的自测题、 4次平时作业全部独立完成者记10分;形成性考核册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四个案例,任选两个认真完成记10分;课程实验任选一个完成实验报告记5分,考勤及学习态度良好者记5分。各试点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中央电大师范部备案。形成性考核由地方电大本课程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根据学生完成作业、学生考勤和课程实验实际情况按比例酌情记分。 (六)终结性考试的要求与形式 1.考核要求 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考生了解并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借以提高分析问题、解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自然科学基础》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自然科学基础》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自然科学基础》题库及答案一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 2.核酸可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RNA)两大类。 3.船上的旅客看到岸边的树向正南方向移动,旅客是以船为参照物的,这时船朝方向行驶。 4.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把——转变为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起来。 5.人类的营养素主要包括糖类、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 6.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归纳为四个字,就是开源节流。开源是——;节流就是节约使用能源,特别重视节约矿物燃料。 7.人类利用煤,——和天然气作为原料,它们被称为矿物能源。 8.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时,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这是由于琴键振动的不同。 9.生物对环境产生很大作用,它能改变——,影响水循环,并参与岩石和土壤的形成。 10.工业“三废”指的是废气、废水、-------- 。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陆地地貌有五大类型,其中地表起伏大,绝对高度大手500米的类型是( )。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丘陵 2.葡萄糖是生物体内的( )。 A.储能物质 B.调节物质 C.主要组成物质 D.主要能源物质 3.对于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因为是匀速,所以物体的速度是不变的 B.因为是匀速,所以物体运动的周期是不变的 C.因为是匀速,所以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50学时/4学分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教育管理、小教、学前教育专业 开课院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自然科学基础是汉语言、教育管理、小教、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 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科学以及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认识并理解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物体的运动、能量及其变化。 (3)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起源与进化。

(4)认识并掌握被子植物的器官及人体构造的相关知识。 (5)认识并掌握地球概貌、构成,地表的演化,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6)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 (7)认识现在的环境问题,理解并掌握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知识。 (8)了解现在各种高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能力与职业素养目标】 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以后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要求 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以兼容性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包容素材,并加以整合,让学生完成知识学习与实践结合的统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