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1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1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

风景、聚落与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2003年春季学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Studio Locus/王路 2/2003 八讲纲目: 1.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与评价 2.建筑、风景与聚落环境的构成和体验 3.村落研究概论 4.传统民居概论 5.风水与村落 6.传统村镇的保护与更新 7.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 8.当代乡土建筑 课程要点: 价值Alternative + Orthodox 演变Conservation +Transition 乡村与城市Vernacular +Urban 建筑与风景Landscape +House 聚落Settlement + Shelter 人文Human +Formal 社会Community +Individual 生态Circular > Linear 建造Constructive > D ecorative 地域Local + Global

1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与评价 1.1 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 1.2 聚落环境的评价 评价视屏:现象屏:形式/功能/环境(生态)/结构/时代精神/经济 特征屏:安全/食欲/情感/社会/宗教/法规 评价基础:知识/处境/期望/经验(躯体经验/社会经验) 评价方法 1.3 聚落环境的定位 前后/上下/左右/对角线关系 我们学习和研究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丰厚的建筑传统,更好地保护前人留给我们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去塑造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此,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挥我们的感官潜力,广泛深入地去感受和体味我们的生存空间及其赖以存在的周围风景环境的万千气象和内在意义,去发现美,并提高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环境的鉴赏力和塑造力。对环境的审美能力因人而异。人首先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信息,并经过大脑的加工,积淀为个人经验,丰富我们的情感和知识,并以此影响我们的行为。 每个人因其经历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或方式不同,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也就不同。每个人都有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沟通方式,对外部现象的反应及其理解因而也会大同小异或者小同大异。这一讲我们着重讨论人类对外部世界审美过程中积淀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及审美标准,作为我们以后理解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聚落及其风景环境这一课题内容的基础。

我家乡的传统民居

我家乡的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很多建筑师就认为中国民族传统建筑形式上显得过于陈旧,经济上相对比较低效,功能上也比较落后,尤其是建造速度太慢,因此,不少人基本上放弃了对传统建近年来,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大规模建设越来越追求实用和高效,建筑形式的追求。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传统建筑的改造的必须的,但是也要保留着一定的传建筑的特色和特点。这不仅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更是对自然科学的一种尊重。 就以我家乡的传统建筑来说。我是一个地道的广东人,知道许多本地的传统民居。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现在的传统民居已经很少了,很多遭到人为的损害,与此同时,许多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和破坏。传统民居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但很多都被现代化的建设而忽略掉了。我们应该发现我们传统民居的存在价值,真正了解我们的传统建筑,彰显它的作用,体现出我们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广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省份之一,其首府广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有南蛮,今有广州。广东民居不少保存着古代气息,而且不少华工出国,也就是现在的侨民,这些侨民回国后,就建屋,因此,广东民居除了有中国原有的建筑风格外,还汇集了外国建筑形式和构件。广东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有不少侨乡风情建筑。 虽然国内很少有人把广东民居和江浙、徽派、四合院相提并论,但平心而论,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 然而,现代广东民居,已经乏善可陈了。到处都一样,三层或四层或五层的小楼,墙面清一色的马赛克或瓷砖贴面,门窗清一色的不锈钢井子格的防盗网,乡下的有钱人家,还会在楼顶盖一个琉璃瓦顶的八角小厅。总之,看上去就是穿西装又镶金牙,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土不洋、不敢恭维。 那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即将逝去的记忆,对目前的广东民居做一个集体反思吧。 广东最具特色之一开平碉楼。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内容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展现在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形态。这种人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是不能丢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还应遵循中国美的法则,要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如封建统治阶级建筑的气派、华丽和民间建筑的灵活、轻快、朴素等。这些美的法则就像不同载体文章中的不同核心思想一样贯穿于整座建筑或建筑群之中并统一建筑。 【关键词】: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现代建筑;现代表达 中国建筑是中华文明之树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的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一个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将现代元素与古老元素的有机结合,既有时代的智能化和概念设计,又有传统的沉静与思考。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统一关系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在当今杂乱无章的中国城市建筑以及千

篇一律的城市面貌中,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创造新民族形式建筑对于我们现当代及未来的设计师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们要着力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目前国内某些建筑盲目追求现代,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至于城市建筑失去可识别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尴尬局面。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跃起来。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逐步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使用对传统建筑的整体形式或者局部构造的提取和创新的表现方式,将传统形式或结构经过选择和再加工.采用新的技术和材料.使其符合现代的功能和要求.将传统建筑形式原型加以抽象和简化运用到现代建筑中。采用片段的继承方式主张用“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或者“在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提出把传统建筑形式的原型给予概括、变形、逆转、错位提炼成具有表征性的符号。运用传统符号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接轨。许多现代建筑的设计上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传统建筑元素符号化的设计手法,即将屋顶、斗拱、花格、砖墙、装饰图案等一些传统建筑的构件和特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层次运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这样既可以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尊重现实的技术和材料,又可以使传统建筑的特征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这种将传统建筑特征符号化的手法,打破传统与现代的明显界限,寻找“既现代又传统”的模糊感。代表了将传统建筑的元素进行抽取和重构,是一种通过表象的模糊感实现传统建筑体验的手段。这种表现方法至今依然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一些大型商业街,像上海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传统民居在现代住宅中的反映

传统民居在现代住宅中的反映

————————————————————————————————作者:————————————————————————————————日期:

浅谈传统民居在现代住宅中的反映 林新新朱一帆邹怡廖望辉 指导老师:沈瑜黄炜 【摘要】建筑创新的出发点总离不开传统建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随着需求、文化、经济技术不断更新的住宅建筑更是如此。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杭州钱江时代”以及“深圳万科第五园”这两个住宅小区的调研,从而浅探传统民居在现代住宅中的应用继承,从而启发出创新设计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传统民居;现代住宅;钱江时代;万科第五园 贺拉斯曾写过一句很美的诗:光辉的塔楼和低矮的茅屋,都迈着同样的步履匆匆。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符号。但是在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建筑越发千篇一律,不再诉说着什么。城市的差异性丧失,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也在褪去。随着社会经济物质的富余,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遮风挡雨以及枯燥的造型,反而更倾向于一些带有传统印记的,能反映出人们传统情结的住宅建筑。而当今对传统民居的借鉴,大多都还停留在运用风格化表象或者符号化元素的层面上。中国传统建筑的辉煌成就对于当代建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财富,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而不是概而扬弃之。其造型手法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应该并且可以为当代建筑造型设计所借鉴引用。 1.传统民居的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由于各地社会经济不尽相同以及各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差异,各地民居带有深深的文化印记以及地理烙印。中国现存的传统民居可归纳为六种形式:木构架庭院式、四水归堂式、一颗印式、大土楼、窑洞式以及干栏式。比如蕴含了丰富文化内涵的京津合院、反映了民居选址以及平面处理和空间布局的特点的江南天井院落、反映了地理环境因素对民居文化影响的云南民居等等,其建筑运用的材料、造型、装饰与它们所处的环境都是相协调的。 2.传统建筑符号的意义 现代住宅造型上的传统符号最能直接反应建筑的人文特性,既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于文化多元性以及地方性民族性的要求,又使得中国当代建筑造型设计语汇得以丰富。 传统建筑符号在宏观意义上包括了选址、村落布局方式、建筑单体的组合等。在微观意义上包括传统民居单体建筑的比例、屋顶形式、墙面处理、建筑材料运用以及细部门窗设计等等。 3.传统民居符号的提炼 3.1 浅层面上,包括单纯的符号化运用。 马头墙的造型直接反应出徽派建筑情结。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任务书 调研任务描述 本次调研是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这门课的大作业,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调研目的 目的是了解乡土建筑朴素但科学、多样的建筑特征,增加同学们对乡土建筑的深入了解,培养同学们形成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思路及手法。 调研地点 自主选取宁波周边山区的古村落进行调研,这些古村落必须总体保存完好,自然环境较少受到破坏,且具有地方特色,并且有人生活其中。(推荐柿林村、李家坑、坪头村、北溪村。见后面参考文献) 调研要求 1.学生在外出考察时要注意安全,必须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外出,尤其注意防窃、防骗、 使用交通工具防挤、防甩,不去任何被禁止进入的场所。 2.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实地调研。 3.调研完成后,学生应完成调研报告;文字不少于2000,并必须附上手绘图片进行说 明,图片不少于三张。 调研报告封面及装订要求 1.封面 见psd文件 2.装订顺序 封面、调研任务书、调研报告。 3.纸张及装订要求 120克铜版纸,彩色打印。A3纸对折,中缝骑马钉式装订,上针离上边距6厘米,下针离下边距6厘米。

调研报告姓名:叶俊杰 慈城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月”。其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下辖41个行政村,5个社区,5个居委会,人口5.8万,是宁波市14个中心城镇之一。 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 慈城是一座古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始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至1954 年的1200多年间,一直是慈溪县 治。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积淀,慈 城文化底蕴深厚,在约5平方公里 的区域内,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33家。慈城的文明足迹可上溯 到河姆渡文化。1987年这里出土的 一双木拖鞋,把中国木屐的历史往 前推进3600多年,是当今中国乃至 世界第一古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 最早的鞋类实物。 慈城是一座邸城。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明清官宦宅第群,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家井巷的明代甲第世家、福家门头、布政房,从西到东连成一片。状元第、探花第、进士第、太守第、尚书第林立在民主路、中华路、中山路。明代建筑大耐堂、冬官坊、恩荣坊、世恩坊、刘家祠堂、桂花厅、莫驸马第,清代建筑俞宅、冯宅、应宅、向宅,精镂细刻,一派古风。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教学文案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于当代建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财富。传统建筑造型形式可为当代建筑造型设计所直接借鉴或间接引用;传统建筑造型手法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可为当代建筑造型设计所采用。这样,即满足了当代社会对于文化多元、多样和地方性、民族性的要求,又使得中国当代建筑造型设计语汇得以丰富。本文意在探讨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有机的结合。 【关键字】中国传统民居元素现代建筑应用 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地域习俗和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建筑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并朝着“国际化”风格迈进,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而不是统统的扬弃。 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对于当代建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财富。本文在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探讨在中国当代建筑造型设计中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 1.传统居住建筑中传统元素 1.1传统元素的概念 一、从宏观上来看,传统元素是古代民居中包括了选址、村落的布局方 式、建筑单体的自由组合等等,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

二、从微观上来看,传统元素是从民居的单体设计上来看,建筑的比 例、尺度符号、建筑材料的运用;以及细部设计中的门窗、屋顶、墙面的处理等等。 1.2传统民居中的传统元素 1.2.1环境、风水与生态建筑 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坐北朝南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依山之势,傍水之边,村落的分合布局,房屋的前后错落,选择有利的风土、水文、地理、气候条件,盖房不占良田,这是传统民居的最本质的特征。 1.2.2天井与透光建筑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最聪明的办法是增加窄长的建筑两边侧翼,形成一个三合院的采光天井,如安徽民居中的天井。这是空间处理和光的完美配合。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把人们的视线从琐碎的家庭杂物中引向外部庭院的景致。 1.2.3院落、围墙与住宅社区组团 房前、屋后、宅旁和半隐蔽的花园是中国传统民居空间处理的特征,把不具备室外空间形状的单栋房屋加上围墙、连廊、树木花架等创造室外闭合空间,这是中国民居的传统手法,这种民居形式可以说是现代单体别墅的雏形。 1.2.4细部设计中的门窗、屋顶、墙面的处理 “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建筑细部,可以定义为建筑整体中加以处理的联结部位,自古以来都是能工巧匠施展才华的地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所谓“山节藻悦”、“丹楹刻楠”等细部(如图4一15)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凝聚着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深刻内涵,对细部的重视也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传统。 2.实例分析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教学大纲(16035350)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6035350 课程类别:专业课(选修)适用专业:建筑学学时:28 学分:1.5 大纲执笔人:郭敏帆纲审定人:杨勇纲审批人:韩雪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意义 该课程是建筑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古文献学、美学的综合。通过该课程的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情操,建立正确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保护概念,了解历史建筑调查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 系统介绍中国各地区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的起源、形成和演变;乡土建筑的布局结构和成因;各类乡土建筑的典型形制、风格及社会文化意义;各类民居的空间组成、艺术形式、结构构造等技术做法,乡土建筑的美学表现等。并探讨对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的研究、调查及再利用等保护性做法。 三、主要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形成与演变 第一章典型民居分类及形制 民居文化背景、布局特点、结构技术、装饰风格、规划原则以及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乡土建筑的空间构成及特色 庭院构成,轴线组织,空间重复、分割及与地形的关系。 第三章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 木构架的系列化和地方形制,屋顶及围护结构,地面类型。 第四章乡土建筑的美学表现 形式美学、装饰美学、民俗社会美学。 第五章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的保护 重点:典型民居分类及形制,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乡土建筑的美学表现。 难点: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做法。 四、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后按给定论述范围及题目上交论文,成绩占总成绩70%;平时考勤及课上讨论占总成绩30%。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形式,以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大量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实例,增强感官认识,建立美学的初步概念。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以徽州建筑为例 摘要: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是在现实环境和人文精神等各方面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它奠定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中国建筑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建筑在外来建筑风格的影响之下,如何保存自己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如何把它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建筑风格现代建筑徽州建筑运用 一、引言 2006年6月笔者所在的学院组织了一次徒步徽杭古道的活动,车子从临安驶入安徽境内时,我深刻的感受到安徽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特有的地方特色,建筑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从新老建筑的风格以及建筑形式上,我想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问题。徽州建筑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以前一直讨论的所谓的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每个地方的建筑本身都具有其一定的特点,这是和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状况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如何在外来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以及在当前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出现的融合状态下,保持自己的几百年来的地方特色,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但是从徽州建筑上,我强烈的感受到了我一直以来在寻找的纯正的传统建筑风格在现时社会状态下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中强调依山傍水、遵循自然的方式,无论是从建筑材料,还是从建筑方式上看,都蕴藏着深刻的建筑理念。基于生活习惯差异产生的传统建筑形式,如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建筑风格。 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地建筑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经济条件的差别﹑宗教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等等,此外还表现出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风俗习惯。 虽然一些特定的建筑风格起源于某些因素,但只要是物质条件与社会方位改变了,它原有的那些含义就不复存在了,但适合后人生活需要的传统形式却被继承下来。这就形成了中国各地不同的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求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就必须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 1.结构上的群体组合 中国传统建筑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建筑,更是是一门造型艺术,,中国传统建筑单体往往并不宏大,但通过一个个单体有机组合,主次分明,互相协调,形成一组完善的建筑群。 2.哲学上的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认定人与世界的自然关系和人文关系是无法彼此截然分开的,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主流思想。就建筑而言,它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协调而是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在形态上建筑与自然的交融,更重要的是注重心理与自然的共鸣;在文化上,传统建筑与哲学、艺术、文学等各方面互相影响,共同交织成一张纵横交错的文化网 3.理念上的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文化的特点。这里所说的人文性文化是指对人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什么是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什么是乡土建筑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实习报告学院建筑学院年级、专业2014级建筑学学生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调研名称乡土建筑调研报告调研地点安居古城实习时间:2018年月日至2018 年月日安居古城---实地调研安居古镇是**市批准的20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于2008年授予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位于**市铜梁区安居镇境内,因境内有大安溪(琼江)而得名,有安居乐业之意。景区面积13.2平方公里,内含安居古城核心区3平方公里以及***、***、***、***等文化旅游功能区块。 4000多年前安居就有人居住。安居古城始建于隋朝,原名**县,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市北部重要的口岸城镇,自古便有“安居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历千里而入境,与篼溪、琼江、乌木溪水会于城下,绕城三匝陷为深潭”之句。被称为看得见山、见得到水、记得往乡愁的地方。安居古城内有市(省)、区(县)级文物古迹19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 九宫十八庙,安居八景,湖广、福建、江西等地会馆闻名遐迩; 礼部尚书、封疆大臣、翰林大学士人才辈出; 诗人韩愈、书法家米芾也曾流连于安居,冯玉祥、刘伯承等革命先辈均在此工作生活过。一、区位安居古城地处长江上游地区,在****区城西北部17公里处,距**主城九区66公里,曾于隋、唐、明朝时期建县,是一座集独特区位优势、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文物古迹、优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千年古城。 二、历史发展早在2万年前,便有先民在安居繁衍生息。汉代形成村落,至隋唐时,已成为涪江下游的水路要冲。安居曾于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三度建县,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并入铜梁县。安居古城是一座体系保存完整、规模庞大、非常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的风水古城,古城东起飞凤山、南绕化龙山,西跨乌木溪接冠子山,北面临涪江,蜿蜒高峻,壁立江岸。城内有市、区级文物古迹19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宗祠、行会、商会、哥老会等群雄林立,九宫十八庙璀璨夺目,街巷明清建筑鳞次栉比,琼江、崇德书院香气诱人,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地会馆闻名遐迩。 三、人文安居古城,是集古县城文化、巴渝文化、宗教文化、书香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和龙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城。县衙、文庙、书院、城隍庙演绎县城故事; 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通幽曲折的古街小巷和独具韵味的吊脚楼、川江号子、安居旱船描绘巴渝风貌; 千年古刹波仑寺、元天宫,韩愈、米芾题刻处,内陆妈祖庙书写宗教情怀; 千年书院孕育了200举人、23进士、4翰林,王、吴翰林世代书香传为佳话,曲折凄美的”碧玉簪”的故事诉说着人间真情; 湖广移民、南北客商汇聚安居水码头,江西风格的万寿宫、徽式风格的妈祖庙、湖南风格的濂溪祠,多元文化交融; 黄埔军校13至17期驻训安居5年,培养抗战英杰8425人,蒋介石、冯玉祥、刘伯承等均在此留下足迹; 大儒龙、稻草龙、黄荆龙、菜龙、扁担龙、铁花飞溅的火龙汇聚安居,玩龙灯、抢龙宝、扳龙角、赛龙舟经久不衰,龙文化丰富多彩。

尔雅《民俗资源与旅游》

作业标题: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 1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正确答案:× 2民俗是由“民间”和“风俗”组成。 正确答案:√ 3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 A、人类 B、社会 C、民俗 D、政治 正确答案:C 4 民俗不具有()特点。 A、集体性 B、政治性 C、地域性 D、民族性 正确答案:B 作业标题: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 1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 2 ()匈牙利人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 B、1900年 C、1895年 D、1890年 正确答案:A 3 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A、社会群体 B、社会政治 C、自然界 D、人类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D 4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 正确答案:×

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 1 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 A、古村落 B、乡间民居 C、建筑风格 D、自然风光 正确答案:C 2 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不包含()。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正确答案:D 3 从建筑风格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钟楼 B、四合院 C、大院 D、石塔 正确答案:C 4 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正确答案:√ 5 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正确答案:× 资源概念的新拓展 1 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 A、人力资源 B、知识 C、社会 D、选项A和选项B 正确答案:D 2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 A、劳动能力 B、脑力劳动 C、体力劳动 D、智慧的表现 正确答案:A 3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 A、物质 B、能量 C、信息 D、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D 4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 正确答案:√ 5 李光耀先生认为当集中化的资源满足于分散化的需求时系统就会奔溃。正确答案:×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1 以下()不是资源的范畴。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俗风葬 D、封建迷信 正确答案:D 2 通过()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 A、生产力 B、生产资料 C、人类劳动 D、社会生产 正确答案:C 3 传统经济中占据经济增长且具有主要贡献地位的是()。 A、劳动力 B、自然资源 C、资本

传统民居与现代绿色建筑体系

传统民居与现代绿色建筑体系 孙 杰 〔提要〕本文从“绿色”的本质内涵角度,侧重建筑技术方面,讨论了传统民居与现代绿色建筑体系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了研究中应注意的诸如技术适宜性等一些问题。 关键词:现代绿色建筑体系 传统民居 自然生态观 自然空调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它发展至今,有其必然性,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很多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原生的“绿色”思想和传统建筑技术的精华。 一、传统民居在现代绿色建筑体系研究中的借鉴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建筑的发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居,这一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适应气候与自然条件,表现地方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传统民居经历长期演变,仍蕴含着丰富且朴素的原生“绿色”思想,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从自然生态、建筑技术角度了解、认识其优秀特征和经验,并对其实质加以提炼,对绿色建筑体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在布局上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传统民居都注重利用自然条件,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如南方山地地区,民居多顺势而建,高低错落;江南水乡民居多与河道密切结合;陕西一带的窑洞(靠岩窑)则充分依托黄土崖壁……。这与现代绿色建筑体系中的自然观是一致的。而且利用自然地形,不必平整场地,减少了土方量,也是节能的一种形式。 其次,在建筑技术与构造、空间设计、平面布局上节约能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传统民居中的许多自然空调通风措施,顺应自然、自动调节,非常值得总结与借鉴。 南方民居多房间进深大,厅宽且高,门与窗、窗与窗尽可能对齐,形成“穿堂风”,使空气对流而传走热量。 民居一般都采用檐口伸出或遮阳处理,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因太阳直射而引起的热量上升。有时还设回廊,形成凉爽区。 南方民居内部、房间之间,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使内部空间开敞、通透,利于空气流通。 南方民居多采用天井、厅堂、通廊与侧庭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组织通风。天井既是引风口,又是出风口。风从天井吹向厅堂,进入通道,从后天井或侧庭院回归自然。如果天气异常炎热,风力轻微,天井在阳光曝晒下热气蒸腾,热空 气不断上升(既所谓“拔气”作用)。而两侧厝巷的冷却空气就通过通道,向天井不断补充,形成冷热空气的温差对流。这种通风系统与堂屋、高窗和屋门间气流相通,形成良好“穿堂风”,以达到夏季自然降温的目的。 以上方面既自然调节了小气候,又不耗能,不产生污染,这是现代人工空调技术无法做到的。 传统民居虽然都有相对“简陋”的一面,但都很重视将自然引入狭小的空间,平面的、立体的,手法多种多样。如喜欢在庭院或天井中开辟花园果圃,培育自然生物。又如温暖地区,经常在墙上种植爬山虎等植物,形成立体绿化。还有在屋面形成栽植屋顶的。一方面,它们美化了环境,呈现出一种绿色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可改善环境及小气候,是“绿色”建筑的一种最简便经济的自然空调技术与表现形式。 很多民居在院内或周围辟水面,南方在天井内设水池,也能起到降温、防止空气干燥的作用。 北方民居(如陕西、东北)多设火炕、火墙,墙内设回环盘绕的烟道。炊烟的烟道首先流经火炕,然后通过空心火墙流至排烟口,把炊事余热做为采暖热源二次利用且利用得很充分。这一“绿色”思想及能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在能源危机的今天,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最大限度地防止对能源的浪费,提高其效率。 窑洞这一传统民居形式,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利用黄土所特有的保温隔热性能,冬暖夏凉,是传统节能节地建筑的典范。 北方民居墙体一般很厚。新疆、青海一带为荒漠气候,民居大量采用厚实的土坯墙。福建客家民居采用极厚的生土墙,其吸湿能力强,既可防潮隔热,又可保温御寒,冬暖夏凉。南方民居的白垩墙可反射阳光以隔热。 北京的四合院在布局上,南北纵向偏长,横向要求厢房前沿不超过正房前沿。这是为了适应在这一纬度上充分吸收太阳光和热而决定的。 北方民居一般进深不大,高度较低,以缩紧内部空间;多座北朝南,充分采光,防止冬季北风直接侵袭;南窗一般较大,北窗较小而少。这些都是为了节省冬季采暖能耗。 各地传统民居都有就地取材的特点。如傣族的竹楼,利用当地盛产的竹资源;窑洞利用当地自然形成的黄土层。这实际也是一种对自然资源节约的形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