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数学复习讲义

高二数学复习讲义

高二数学复习讲义
高二数学复习讲义

高二数学复习讲义(7)

——《框图》

<知识点>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框和B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 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行B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

注意:1循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但不允许“死循环”。

2在循环结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累加一次,计数一次。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流程图和结构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流程图用来描述一个动态过程

B.结构图用来刻画系统结构

C.流程图只能用带箭头的流程线表示各单元的先后关系

D.结构图只能用带箭头的连线表示各要素之间的从属关系或逻辑上的先后关系2.表示旅客搭乘火车的流程正确的是()

A.买票→候车→上车→检票B.候车→买票→上车→检票

C.买票→候车→检票→上车D.候车→买票→检票→上车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程序框图允许有闭合回路,工序流程图不允许

B.工序流程图允许有闭合回路,程序框图不允许

C.程序框图和工序流程图都允许有闭合回路

D.程序框图和工序流程图都不允许有闭合回路

4.下列框图中,可作为流程图的是()

5.阅读下面的程序框图,则输出结果是()

A.0B.π

2

C.πD.

π

1

2

6.以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的流程图:

在此流程图中,①、②两条流程线与“推理与证明”中的思维方法匹配正确的是()

A.①—综合法,②—分析法 B.①—分析法,②—综合法 C.①—综合法,②—反证法 D.①—分析法,②—反证法

7.某自动化仪表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如下,其中采购部的直接领导是( )

A.副总经理(甲) B.副总经理(乙) C.总经理 D.董事会 8.如下图,流程图中的循环语句结束的条件是( )

A.1000S < B.1000S ≥ C.*S S n = D.1n n =+

9.如图,某人拨通了电话,准备手机充值须进行如下操作:

按照这个流程图,操作步骤是( )A.1511--- B.1515--- C.1521--- D.523---

工序 a

b c

d

e f

紧前工序

-

-

a b , c

c

d e ,

工时数

(天)

2 3 2 5 4 1

A.7天 B.9天 C.10天 D.11天

二.填空题

11.通常情况下,人们用 表示算法,用 描述工作或工程进度.

12.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则合情推理的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 .

13.如下图所示的程序框图中,当输入的a 值为0和4时,输出的值相等,则当输入的a 值为3时,则输出的值为 .

14.用框图表示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知识结构,其基本要素有 个,分别是 .

三.解答题

15.写出对任意自变量x ,求函数3ln(3)y x =+的函数值的算法的程序框图.

最新高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8月15日 上课时间:8月24日 §3.1.1倾斜角与斜率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概,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及转化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习中体会到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优点,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体会代数与几何结合的数学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教学难点:斜率概念的学习,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三:课时计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及其简单的应用。 (一)课题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1:一点能够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2:了加多一个点外,在已知一个点的基础上能不能加上另外一个条件使到它能确定一条直线? 【老师板书】画坐标平面以及一条直线,点出直线上一点,过此点画多条直线。 问题3:这些直线有什么共同点(过同一点,倾斜程度不一样) 如何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1、 直线倾斜角的定义: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 做直线l 的倾斜角。 例题:最后在黑板上用尺子依照定义说法比画出倾斜角将直线倾斜角的可能情况显示出来(共四种情况:平行于x 轴,经过一、三象限,垂直于x 轴,经过二、四象限) 注意:(1)直线的向上方向;(2)x 轴的正方向;(3)倾斜角范围是)180,0[??。 练习:下列三个图中所指的角是不是直线的倾斜角? 命制:王露 校对:高一数学组 审核:刘金琼 第三章 第1节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1课时)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培优辅导资料(全册)48359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辅导资料(01)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 一、知识点梳理: 1、二次根式的定义. 一般地,式子 a (a ≥0)叫做二次根式,a 叫做被开方数。两个非负数:(1)a ≥0 ;(2) a ≥0 2、二次根式的性质: (1).()0≥a a 是一个________ 数 ; (2) () =2 a __________(a ≥0) (3)()() () ?? ? ???=?==0_______0_______ 0_______2a a a a a 3、二次根式的乘除: 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0,0(≥≥?=b a b a ab ,二次根式乘法法则: __________=?b a (a ≥0,b ≥0) 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b a b a =).0,0(>≥b a 二次根式除法法则:)0,0(>≥= b a b a b a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4、最简二次根式 2.分母中不含根号; 3.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分母有理化:是指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达到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目的. 二、典型例题: 例1:当x 是怎样实数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⑴ 2-x ⑵ x x -+2) 1(0 ⑶13-+-x x ⑷12+x (5) 1 2 -+x x

小结: 代数式有意义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2)分式的分母不为0.(3)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0 例2:化简: (1)|21|)22(2-+- (2)|3 254|)3253(2-+- 例3: (1)已知y=x -3+62-x +5,求 x y 的值. (2) 已知01442=-+++-y x y y ,求xy 的值.

【最新】高二数学培优补差教学计划

【最新】高二数学培优补差教学计划 高二数学培优补差教学计划 高二数学培优补差教学计划 为了顺利完成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工作目标,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定期评定学生成绩.优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外,应采取课内外培优措施,制定培优计划,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及培优补差工作中,力争取得好成绩. 数学的培优补差计划: 第一步深入了解基本情况,学生情况分析:综合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需要A班各班班主任和数学老师配合,从而准确了解每个参与学生的具体情况. 第二步制订培优补差目标,对于优秀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放在能力培养和数学素养上(分析.解决问题迁移能力),而学困生的主要目标是放在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能力上.当然,我们培训的重点是总分成绩处于班级或年级前列而数学这一门跛腿的学生. 第三步培优补差基本思路及措施:(一)思想方面的培优补差.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给予他们以鼓励.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二)培优补差措施1.时间安排:每周六.日的下午第七节课 2.学生来源:A班的总分成绩较好但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暂时培训班不分文理. 3.教学形式:以专题形式开课,打乱教材顺序,按照学生的基础先从简单的专题开始,慢慢建立学生的自信. 4.后勤配合:这个培训没有具体的教材,所以教师的讲义和具体的课堂.课后训练要在每次课前复印好,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上.另外,为了上课能够有较大的容量,教室内的多媒体要配备,并且每次能正常工作. 5.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培优补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

高二数学讲义四点共圆

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 第五讲 四点共圆(一) 班级 姓名 一、知识要点: 1. 判定“四点共圆”的方法: (1)若对角互补,则四点共圆; (2)若线段同一侧的两点对线段的张角相等,则四点共圆; (3)圆的割线定理成立,则四点共圆; (4)圆的相交弦定理成立,则四点共圆; 2. “四点共圆”问题在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这类问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四点共圆”作为证题的目的,二是以“四点共圆”作为解题的手段,为解决其他问题铺平道路. 二、例题精析: 例1. 在梯形ABCD 中,AB ∥DC ,AB >CD ,K ,M 分别在AD ,BC 上,∠DAM =∠CBK. 求证:∠DMA =∠CKB. (第二届袓冲之杯初中竞赛) A B C D K M ··

例2.给出锐角△ABC,以AB为直径的圆与AB边的高CC′及其延长线交于M,N.以AC为直径的圆与AC边的高BB′及其延长线将于P,Q.求证:M,N,P,Q 四点共圆. (第19届美国数学奥林匹克) 例3.A、B、C三点共线,O点在直线外,O1,O2,O3分别为△OAB,△OBC, △OCA的外心.求证:O,O1,O2, O3四点共圆. (第27届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 A B C K M N P Q B′ C′ A B C O O O O 1 2 3 ? ?

三、精选习题: 1.⊙O1交⊙O2于A,B两点,射线O1A交⊙O2于C点,射线O2A 交⊙O1于D点.求证:点A是△BCD的内心. 2.△ABC为不等边三角形.∠A及其外角平分线分别交对边中垂线于A1,A2;同样得到B1,B2,C1,C2.求证:A1A2=B1B2=C1C2.

高中数学培优补差计划

高一“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一、指导计划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能力。培养优秀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缜密的思维,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导后进生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素养和成绩。 二、工作目标: 在这个学期的培优补差活动中,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的方针,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能积极主动协助老师实施补差工作,帮助后进生取得进步。补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做题、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熟悉并应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并喜欢上数学学习。 三、工作内容: (一)优等生:拓展高考知识,拓宽知识面,促进其能力持续发展。鼓励参与班级管理,自发组成各种兴趣小组,指导其他同学学习。鼓

励多作数学笔记及错题集,并和同学分享学习方法。 (二)学困生:补差的工作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鼓励他们大胆问问题,虚心向别人请教。多关心学困生的学习,老师对他们做到有耐心、有信心,同时也要多给他们布置任务,比如初中没学习懂的东西或者在新课学习中遗留下来的问题,要督促他们用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这部分内容。除老师的版主外,还应调动起优等生辅助他们学习,让他们一起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 (三)中等生:鼓励他们向优等生靠齐,多对学习方法和他们做一些交流。对该部分同学布置问题时应循序渐进,有易到难。在讲解题时,多他们灌输学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 四、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5.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高二数学讲义:直线与方程

讲义:直线与方程 内容讲解: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设直线的倾斜角为α() 0180α≤<,斜率为k ,则tan 2k παα??=≠ ?? ?.当2 π α=时,斜率不存在. (2)当090α≤<时,0k ≥;当90180α<<时,0k <. (3)过111(,)P x y ,222(,)P x y 的直线斜率21 2121 ()y y k x x x x -=≠-. 2、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斜率都存在,则: (1)1l ∥2l ?12k k =且12b b ≠; (2)12121l l k k ⊥??=-; (3)1l 与2l 重合?12k k =且12b b = 3、直线方程的形式: (1)点斜式:()00y y k x x -=-(定点,斜率存在) (2)斜截式:y kx b =+(斜率存在,在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11 21212121 (,)y y x x y y x x y y x x --=≠≠--(两点) (4)一般式:( ) 22 00x y C A B A +B += +≠ (5)截距式: 1x y a b +=(在x 轴上的截距,在y 轴上的截距) 4、直线的交点坐标: 设11112222:0,:0l A x B y c l A x B y c ++=++=,则: (1)1l 与2l 相交1122A B A B ? ≠;(2)1l ∥2l 111 222 A B C A B C ?=≠;(3)1l 与2l 重合

111 222 A B C A B C ? ==. 5、两点111(,)P x y ,222(,)P x y 间的距离公式2 2 122121()()PP x x y y = -+- 原点()0,0O 与任一点(),x y P 的距离22OP x y = + 6、点000(,)P x y 到直线:0l x y C A +B +=的距离002 2 Ax By C d A B ++= + (1)点000(,)P x y 到直线:0l x C A +=的距离0Ax C d A += (2)点000(,)P x y 到直线:0l y C B +=的距离0By C d B += (3)点()0,0P 到直线:0l x y C A +B +=的距离2 2 C d A B = + 7、两条平行直线10x y C A +B +=与20x y C A +B +=间的距离122 2 C C d A B -= + 8、过直线1111:0l A x B y c ++=与2222:0l A x B y c ++=交点的直线方程为 ()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R λλ+++++=∈ 9、与直线:0l x y C A +B +=平行的直线方程为()0x y D C D A +B +=≠ 与直线:0l x y C A +B +=垂直的直线方程为0x y D B -A += 10、中心对称与轴对称: (1)中心对称:设点1122(,),(,)P x y E x y 关于点00(,)M x y 对称,则12012 022 x x x y y y +?=??? +?=?? (2)轴对称:设1122(,),(,)P x y E x y 关于直线:0l x y C A +B +=对称,则: a 、0B =时,有 122x x C A +=-且12y y =; b 、0A =时,有122y y C B +=-且12x x =

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 2、会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求简单的定积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实例体会用微积分基本定理求定积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事物间的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2、了解微积分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直观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基本定理计算简单的定积分. 难点: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 二、教学设计 复习:1. 定积分定义: 其中 --积分号, -积分上限, -积分下限, -被积函数, -积分变量, -积分区间

2.定积分的几何意义:一般情况下,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是介于轴、函数的图形以及直线之间各部分面积的代数和,在轴上方的面积取正号,在轴下方的面积去负号. 曲边图形面积: ; 变速运动路程: ; 3.定积分的性质: 性质1 性质2 性质3 性质4 二. 引入新课: 计算 (1 (2 上面用定积分定义及几何意义计算定积分,比较复杂不是求定积分的一般方法。我们必须寻求计算定积分的比较一般的方法。 问题: 设一物体沿直线作变速运动,在时刻t时物体所在位置为S(t, 速度为v(t( ,则物体在时间间隔[a,b]内经过的路程可用速度函数表示为。 另一方面,这段路程还可以通过位置函数S(t在[a,b]上的增量S(b-S(a来表达,即s= = = S(b-S(a 而。 推广: 微积分基本定理:如果函数是上的连续函数的任意一个原函数,则

高二数学 33排列与组合培优教案

排列与组合 [基础知识] [学习指导] 1.如何理解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是排列、组合问题的基础和核心,这两个原理的区别是一个与分类有关,一个与分步有关.加法原理指这些方法可以分类,即任何一类办法中任何一个方法,都能完成这件事.乘法原理是指这些方法需要分步,各个步骤顺次相接,即每一个步骤任取一种分法连续做完这n步,才能完成这件事. 区分应用这两个原理的关键,是分清完成这件事的方法可以“分类”,还是需要“分步”. 2.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排列与组合都要“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区别是排列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一定顺序”是指每次取出的元素与它所排的“位置”有关,而组合却是不管怎样的顺序“并成一组”.即排列与元素的顺序有关,组合与元素的顺序无关,区分它们必须抓住“顺序”这个关键. 3.如何解好排列与组合的应用题? 解排列与组合的应用题,首先要分清所给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以确定这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或者是排列与组合的综合题. 解应用题,一般有“直接”与“间接”两种思路.在分析中,优先安排特殊元素、特殊位置,或排除不合条件的情况.对于某些元素相邻的问题,常用“捆绑法”;对于某些元素不能相邻的问题,常用“插入法”. 求应用题中的排列数或组合数时,注意防止重复或遗漏,一般可考虑用一种思路计算结果,用另一种思路验证.

[例题精析] 例1.七个相同的球,放入四个不同的盒子里,每个盒子至少放一个,不同的放法有多少种? [分析]由于每个盒子至少放一个球,所以只需考虑另外三个球放入四个不同的盒子里多少种不同的放法就可以了. [解]20412443 424=++=++C P (种) [解题后的点拨]此题的放法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把三个球放在同一个盒子里;第二类是把两个球放入一个盒子里,把另一个球放入其它一个盒子里,把两个球放入第一个盒子或放入第二个盒子里显然是不同的放法.这是个排列问题;第三类是把三个球分别放入三个不同的盒子里,这是个组合问题,最后依据加法原理. 解决此类问题,要首先分清是可以分类,还是可以分步,其次具体判断每一类或一步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 [分析]这是个排列问题,数字0,1,2,3,4,5是元素,要组成的数是四位偶数,每个数位(个、十、百、千位)所对应的是位置,我们应先考虑特殊的元素和特殊的位置,个位上只能排0,2,4,另外,0不能排在首位. [解]当个位数字是0时,前三位的排法有6035=P (种).当个位数字是2,4时,个位的排法有12P 种,又0不能排在首位,故首位的排法有14P 种,中间的两位的 排法有P 24,由乘法原理,此时四位数的个数有962 41412=??P P P (个).∴四位偶数 的个数共有156********=??+P P P P (个). [解题后的点拨]前面我们是把符合条件的四位偶数的个数直接求出来,这是直接法.有时也可以这样想:先考虑个位上只能排0,2,4这个条件,个位的排法有1 3P 种, 前三位的排法有35P 种,有乘法原理,这样得到的形式上的四位数有1803513=?P P .但这里有0排在首位的情况:.242 412=?P P .所以符合条件的四位偶数的个数为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学科老师辅导讲义

北辰教育学科老师辅导讲义

V πr 2 h(即πr 2 l) 31πr 2 h 31πh(r 21+r 1r 2+r 2 2) 3 4πR 3 表中l 、h 分别表示母线、高,r 表示圆柱、圆锥与球冠的底半径,r 1、r 2分别表示圆台 上、下底面半径,R 表示半径。 四.题型解析: 题型1: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例1.一个长方体全面积是20cm 2,所有棱长的和是24cm ,求长方体的对角线长. 点评:涉及棱柱面积问题的题目多以直棱柱为主,而直棱柱中又以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多被考察。我们平常的学习中要多建立一些重要的几何要素(对角线、内切)与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例2.如图1所示,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已知AB=5,AD=4,AA 1=3,AB ⊥AD ,∠A 1AB=∠A 1AD= 3 。 (1)求证:顶点A 1在底面ABCD 上的射影O 在∠BAD 的平分线上; (2)求这个平行六面体的体积。 图1 图2 题型2:柱体的表面积、体积综合问题 例3.一个长方体共一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6,3,2,这个长方体对角线的长是( ) A .2 3 B .3 2 C .6 D . 6

图 图图

题型8:球的体积、表面积 例15.已知过球面上,,A B C 三点的截面和球心的距离为球半径的一半,且2AB BC CA ===,求球的表面积。 点评: 正确应用球的表面积公式,建立平面圆与球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例16.如图所示,球面上有四个点P 、A 、B 、C ,如果PA ,PB ,PC 两两互相垂直,且PA=PB=PC=a ,求这个球的表面积。 点评:本题也可用补形法求解。将P —ABC 补成一个正方体,由对称性可知,正方体内接于球,则球的直径就是正方体的对角线,易得球半径R= 2 3 a ,下略。

高二数学 双曲线讲义

高二 年级 数学 科辅导讲义(第 讲) 学生姓名: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11.23 一、知识点讲解 (1)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21F F )的点的轨迹。 其中: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焦点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注意:a PF PF 2||||21=-与a PF PF 2||||12=-(||221F F a <)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221F F a =表示两条射线;||221F F a >没有轨迹;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图象及几何性质:

(3)双曲线的渐近线: ①求双曲线12 2 22=-b y a x 的渐近线,可令其右边的1为0,即得02222=-b y a x ,因式分解得到0x y a b ±=。 ②与双曲线122 22=-b y a x 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是λ=-2222b y a x ; (4)等轴双曲线为2 22t y x =-,其离心率为2 (4)常用结论:(1)双曲线)0,0(12 222 >>=-b a b y a x 的两个焦点为21,F F ,过1F 的直线交双曲线的同一支于B A ,两点,则2ABF ?的周长= (2)设双曲线)0,0(1222 2 >>=-b a b y a x 左、右两个焦点为21,F F ,过1F 且垂直于对称轴的直线交双曲线于Q P ,两点,则Q P ,的坐标分别是 =||PQ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1F 和2F 分别是双曲线)0,0(122 22>>=-b a b y a x 的两个焦点,A 和B 是以O 为圆心, 以1F O 为半径的圆与该双曲线左支的两个交点,且△AB F 2是等边三角形,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3 (B )5 (C ) 2 5 (D )31+ 例2、设P 为双曲线2 2 112 y x -=上的一点,12F F ,是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若12||:||3:2PF PF =,则12PF F △的面积为( ) A . B .12 C. D .

高中数学培优班专题资料(含答案)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培优班专题资料 考点一 几何体的表面积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m ,表面积为n ,一个球的半径为p ,表面积为q .若m p =2,则n q =( ) A.8π B.6π C.π6 D. π8 解析 由题意可以得到n =6m 2 ,q =4πp 2 ,所以n q =6m 24πp 2= 32π×4=6 π ,故选B. 答案 B (2)某一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A .54 B .58 C .60 D .63 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一个棱长为3的正方体截去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1,3的长方体,所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S 表=6×32 +2×1×3=60. 答案 C (3)(2015·陕西,5)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A .3π B .4π C .2π+4 D .3π+4 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原几何体为半圆柱,底面半径为1,高为2,则表面积为: S =2×1 2π×12+12 ×2π×1×2+2×2 =π+2π+4=3π+4. 答案 D (4)(2015·安徽,7)一个四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面体的表面积是( )

A .1+ 3 B .2+ 3 C .1+2 2 D .2 2 解析 由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可得 该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该四面体的表面积为S 表=2×12×2×1+2×34×(2)2 =2+3,故 选B. 答案 B (5)(2015·新课标全国Ⅱ,9)已知A ,B 是球O 的球面上两点,∠AOB =90°,C 为该球面上的动点,若三棱锥O -ABC 体积的最大值为36,则球O 的表面积为( ) A .36π B .64π C .144π D .256π 解析 如图,要使三棱锥O -ABC 即C -OAB 的体积最大,当且仅当点C 到平面OAB 的距离,即三棱锥C -OAB 底面OAB 上的高最大,其最大值为球O 的半径R ,则V O -ABC 最大=V C -OAB 最大=13×12S △OAB ×R =13×12×R 2×R =16R 3=36,所以R =6,得S 球O =4πR 2 =4π× 62 =144π,选C. 答案 C (6)(2014·重庆,7)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A .54 B .60 C .66 D .72 解析 该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所示,易知该几何体的表面是由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矩形组成的,则其表面积S =12×3×4+12×3×5+2+52×5+2+5 2×4+3×5=60.选B.答案 B (7)(2014·浙江,3)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

高中数学全套讲义 选修2-3 排列 中等教师版

目录 考点一:排列 (2) 题型一、排列数计算 (3) 题型二、排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后综合巩固练习 (6)

考点一:排列 排列:一般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其中被取的对象叫做元素) 排列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A m n 表示. 排列数公式:A (1)(2) (1)m n n n n n m =---+,m n +∈N ,,并且m n ≤. 全排列:一般地,n 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叫做n 个不同元素的一个全排列. n 的阶乘:正整数由1到n 的连乘积,叫作n 的阶乘,用!n 表示.规定:0!1=. 排列组合一些常用方法 1.特殊元素、特殊位置优先法 元素优先法:先考虑有限制条件的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 位置优先法:先考虑有限制条件的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位置; 2.分类分步法:对于较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常需要分类讨论或分步计算,一定要做到分类明确,层次清楚,不重不漏. 3.排除法,从总体中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方法数,这是一种间接解题的方法. 4.捆绑法:某些元素必相邻的排列,可以先将相邻的元素“捆成一个”元素,与其它元素进行排列,然后再给那“一捆元素”内部排列. 5.插空法:某些元素不相邻的排列,可以先排其它元素,再让不相邻的元素插空. 6.插板法:n 个相同元素,分成()m m n ≤组,每组至少一个的分组问题——把n 个元素排 成一排,从1n -个空中选1m -个空,各插一个隔板,有1 1m n C --. 7.分组、分配法:分组问题(分成几堆,无序).有等分、不等分、部分等分之别.一般地平均分成n 堆(组),必须除以n !,如果有m 堆(组)元素个数相等,必须除以m ! 8.错位法:编号为1至n 的n 个小球放入编号为1到n 的n 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一个小球,要求小球与盒子的编号都不同,这种排列称为错位排列,特别当2n =,3,4,5时的错位数各为1,2,9,44.关于5、6、7个元素的错位排列的计算,可以用剔除法转化为2个、3个、4个元素的错位排列的问题. 实际问题的解题策略 排列与组合应用题,主要考查有附加条件的应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通常有三种途径: ①元素分析法:以元素为主,应先满足特殊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 ②位置分析法:以位置为主考虑,即先满足特殊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位置;

高二数学必修二复习讲义

高二数学必修二复习讲义(九) 一.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 过点(2,-3),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的直线方程为 .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该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 3.动圆2 2 2 2220x y x k k +--+-=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4.如图所示,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侧棱PA=a, ,则它的5个面中互相垂直的面有__________对. 5. 过P(0,4)及Q(3,0)两点,且在x 轴上截得的弦长为3的圆的方程是 . 6.如图,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3cm AB AD ==,12cm AA =, 则四棱锥11A BB D D -的体积为 ____ cm 3. 7. 若直线y=kx-1 与曲线y =有公共点,则k 的取值范 围是 . 8.已知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 33 4,则它的体积为 . 9.把半径为3cm ,中心角为π32 的扇形卷成一个圆锥形容器,这个容器的容积为:__________. 10. 过点(1A , 作圆22 2120x y x ++--=的弦,其中长度为整数的弦共有 条. 11.已知点P 在直线x+2y-1=0上,点Q 在直线x+2y+3=0上,PQ 的中点为0(M x 0)y ,,且002y x >+,则 00 y x 的取值范围为 . 12.设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m n m n αβαβ⊥,?,⊥?⊥ ②α∥m n βα,⊥,∥m n β?⊥ ③m n αβα⊥,⊥,∥m n β?⊥ ④m n m n αβαββ⊥,?=,⊥?⊥ ⑤若m 不垂直于α,则m 不可能垂直于α内无数条直线.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圆C 的方程为228150x y x +-+=,若直线2y kx =-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与圆C 有公共点,则k 的最大值是 ___ . 14.设直线系M:xcos θ+ (y-2)sin θ =1(02θ≤≤π),对于下列四个命题: ①存在一个圆与所有直线相交; ②存在一个圆与所有直线不相交; ③存在一个圆与所有直线相切; ④M 中的直线所能围成的正三角形面积都相等. 其中真命题的代号是 ___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代号) 二.解答题(共90分) 15.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N 分别为棱AB 、BC 的中点. (1)试判截面MNC 1A 1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证明:平面MNB 1⊥平面BDD 1B 1. 16.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以O 为圆心的圆与直线4x -=相切. (1)求圆O 的方程;(2)圆O 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圆内的动点P 使PA PO PB ,,成等比数列,求?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 同步辅导讲义 1.1.1集合

集合基本概念及题型分类学生用讲义 一、基本知识 1.1.1 集合的相关概念 (1) 集合、元素的含义: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是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 (2) 元素用小写字母Λ,,,c b a 表示;集合用大写字母Λ,,,C B A 表示。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Φ。空集是一个特殊又很重要的集合,很多问题的考虑,要注意空集的情况,这是容易忽略的问题,在学习中还要记住常用集合的记法,在今后的学习中使用频率较高,如实数集和整数集的记号,正整数集和自然数集的记号。 (4) 集合的分类: ①按照集合中元素个数的多少,可分为???无限集 有限集集合; ②按照集合中元素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点集数集集合; ③集合还可以分为???集 不可列集可列集合。 (5) 元素的性质: ①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不能模棱两可。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集合中就确定了。例如,“山东的地级市”构成一个集合,济南、青岛、烟台、临沂在这个集合中,北京、南京……不在这个集合中;“比较大的数”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②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相同的元素在集合中只能算作一个,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例如:good 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为},,{d o g ,而不是},,,{d o o g 。集合的三个特性中,互异性往往是我们考虑不周的地方,如含字母的集合中,求出字母的值,要代回原来的集合中检验。 ③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无次序的,也就是说只要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这两个集合就相等。例如:},,{},,{},,{a b c c a b c b a ==。 (6) 常见集合的表示 1.1.2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如果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a 不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1.1.3 集合的表示法 a) 例举法:把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列举出来或列出几个元素作为代表,其它元素用省略号表示,并写在大括号“{ }”内的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方程062=--x x 的解的集合,可表示为}3,2{-,也可以表示为}2,3{-;又如方程组?? ?=-=+0 2y x y x

高二数学:数列(讲义)

高考数学基础知识复习:数列概念 知识清单 1.数列的概念 (1)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记作n a ,在数列第一个位置的项叫第1项(或首项),在第二个位置的叫第2项,……,序号为n 的项叫第n 项(也叫通项)记作n a ; 数列的一般形式:1a ,2a ,3a ,……,n a ,……,简记作 {}n a 。 (2)通项公式的定义: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数列①的通项公式是n a = n (n ≤7,n N +∈), 数列②的通项公式是n a = 1 n (n N +∈)。 说明: ①{}n a 表示数列,n a 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n a = ()f n 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 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不一定唯一。例如,n a = (1)n -=1,21 ()1,2n k k Z n k -=-?∈?+=? ; ③ 不是每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例如,1,1.4,1.41,1.414,…… (3)数列的函数特征与图象表示: 序号:1 2 3 4 5 6 项 :4 5 6 7 8 9 上面每一项序号与这一项的对应关系可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集的映射。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实质上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 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1),(2),(3),f f f ……,()f n ,…….通常用n a 来代替 ()f n ,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点。 (4)数列分类:①按数列项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②按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分:单调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和摆动数列。 (5)递推公式定义:如果已知数列{}n a 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6) 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与通项n a 的关系:1 1(1)(2)n n n S n a S S n -=?=?-?≥ 课前预习 1.(04 )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n S =2 ) 13(1-n a (对于所有1≥n ),且544=a ,则 1a 的数值是 2.(05,14)设平面有n 条直线)3(≥n ,其中有且仅有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任意三条直线不 过同一点.若用)(n f 表示这n 条直线交点的个数,则)4(f =____________;当4>n 时,=)(n f (用n 表示)。

高二数学培优训练(直线与方程)

长丰一中高二数学培优训练 直线与方程项贤安(2016-10-28)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直线xsinα﹣y+1=0的倾斜角的变化范围是() A.(0,)B.(0,π)C.[﹣,] D.[0,]∪[,π) 2.已知点(﹣1,2)和(,0)在直线l:ax﹣y+1=0(a≠0)的同侧,则直线l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A.(,)B.(0,)∪(,π)C.(,)D.(,) 3.已知点P在直线x+3y﹣2=0上,点Q在直线x+3y+6=0上,线段PQ的中点为M(x0,y0),且y0<x0+2,则的取值范围是() A.[﹣,0)B.(﹣,0)C.(﹣,+∞)D.(﹣∞,﹣)∪(0,+∞) 4.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ax+2y﹣3=0,且a∈[﹣5,4],则直线l的斜率不小于1的概率为()A.B.C.D. 5.已知直线l:3x﹣4y+m=0上存在不同的两点M与N,它们都满足与两点A(﹣1,0),B(1,0)连线的斜率k MA与k MB之积为﹣1,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A.(﹣3,3)B.(﹣4,4)C.(﹣5,5)D.[﹣5,5] 6.若直线2mx+y+6=0与直线(m﹣3)x﹣y+7=0平行,则m的值为() A.﹣1 B.1 C.1或﹣1 D.3 7.如果AB>0,BC>0,那么直线Ax﹣By﹣C=0不经过的象限是()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8.三角函数f(x)=asinx﹣bcosx,若f(﹣x)=f(+x),则直线ax﹣by+c=0的倾斜角为()A.B.C. D. 9.直线(1+a2)x﹣y+2=0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A.[0,]B.[0,] C.[0,]∪(,]D.[,) 10.已知直线l:(a+3)x+y﹣1=0,直线m:5x+(a﹣1)y+3﹣2a=0,若直线l∥m,则直线l与直线m之间的距离是() A.B.C.D.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1.已知两直线l1:x+ysinθ﹣1=0和l2:2xsinθ+y+1=0,试求θ的值,使得:(1)l1∥l2;(2)l1⊥l2.

2020年高二数学教案最新范文格式

2020年高二数学教案最新范文格式 教案的设计要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课堂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合理清晰的引导思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内容容量与难度适中,符合学情。以下是整理的高二数学教案,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二数学教案范文一:《函数的极值与导数》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函数图象,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2〉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与极小值 2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借助函数图形直观感知,并探索函数的极值与导数的关系。 3 情感与价值

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中一般性和有效性,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极值是函数的局部性质,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 二、重点: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 难点: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三、教学基本流程 回忆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 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获得函数的极值定义 通过例题和练习,深化提高对函数的极值定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导数和函数单调性的关系是什么? (提问C类学生回答,A,B类学生做补充)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2、观察图1.3.8 表示高台跳水运动员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4.9t2+6.5t+10的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1)当t=a时,高台跳水运动员距水面的高度,那么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在t=a处的导数是多少呢? (2)在点t=a附近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3)点t=a附近的导数符号有什么变化规律? 共同归纳: 函数h(t)在a点处h/(a)=0,在t=a的附近,当t0;当ta时,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单调递减,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即当t在a的附近从小到大经过a时,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先正后负,且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连续变化,于是h/(a)=0. 3、对于这一事例是这样,对其他的连续函数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二探索研讨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1、观察1.3.9图所表示的y=f(x)的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高二数学辅导讲义(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与概率)

高二数学辅导讲义(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与概率)07、5、7 排列组合试题从解法上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1)有附加条件的排列组合问题,大多需用分类讨论的方法; (2)排列与组合的混合型问题,需分步骤,要用乘法原理解决; (3)元素不相邻问题常用插空法,相邻问题常用捆绑法; (4)排除法,将不符合条件的排列或组合剔除掉; (5)穷举法,将符合条件的所有排列或组合一一写出来,或写出一部分发现规律; (6)定序问题“缩倍法”,即若某几个元素必须保持一定的顺序,则可按通常排列后再除以这几个元素的排列数; (7)隔板法,例如:10个相同的小球分给三人,每人至少1个,有多少种方法?可将10个 C种方法。 球排成一排,再用2块“隔板”将它们分成三个部分,有2 9 1、n个人参加某项资格考试,能否通过,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 2、同室四人各写了一张贺年卡,先集中起来,然后每人从中拿一张别人的贺年卡,则四张贺年卡不同的分配方式有种 3、某班的10人中恰有班干部和团干部各5名: (1)班干部不全排在一起; (2)任何两名团干部都不相邻; (3)班干部和团干部相间排列。 4、有9个不同的文具盒: (1)将其平均分成三组; (2)将其分成三组,每组个数分别为2,3,4。上述问题各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5、排一张有8个节目的演出表,其中有3个小品,既不能排在第一个,也不能有两个小品排在一起,有几种排法? 6、一个楼梯共10级台阶,每步走1级或2级,8步走完,一共有多少种走法? 7、20个相同的球分给3个人,允许有人可以不取,但必须分完,有多少种分法? 8、从4名男生和3名女生中选4人参加某座谈会,若这四人中必须既有男生又有女生,则不同选法有 A.140种B.120种C.35种D.34种 9、从1、3、5、7中任取两个数字,从0、2、4、6、8中任取两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其中能被5整除的四位数共有个(数字答) 10、将4名教师分配到3所中学任教,每所中学至少1名教师,则不同的分配方案有() A.12 种 B.24种 C.36种 D.48种 11、乒乓球队的10名队员中有3名主力队员,派5名队员参加比赛,3名主力队员要安排在第

高二数学培优系列 数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数列 考点一 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 例1:已知{}n a 为等比数列,且364736,18.a a a a +=+=(1)若1 2 n a =,求n ;(2)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求8S . 练:已知{}n a 为等比数列,472a a +=,568a a =-,则110a a += 例2:设a 1,d 为实数,首项为a 1,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满足56S S +15=0。(Ⅰ)若5S =5,求6S 及a 1;(Ⅱ)求d 的取值范围。 考点二 求数列的通项与求和 例3. 已知数列}{n a 满足且01=a *)(),1(2 1 21N n n n S S n n ∈++ =+(1)求23,,a a :并证明 12,(*);n n a a n n N +=+∈((2)设*),(1N n a a b n n n ∈-=+求证:121+=+n n b b ; 3)求数列*)}({N n a n ∈的通项公式。 例4:在数列{n a }中,3 11=a ,并且对任意2,≥∈*n N n 都有 n n n n a a a a -=?--11成立,令 )(1 *∈= N n a b n n .(Ⅰ)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 ;(Ⅱ)求数列{ n a n } 的前n 项和n T . 考点三 数列与不等式、函数等知识的联系 例5: 已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N n a a c n n n 212(1)判断数列{}n c 是否是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2)如果()为常数k k a a a a a a 13143,130********-=+++=+++ ,试写出数列{}n c 的通项公式;(3)在(2)的条件下,若数列{}n c 得前n 项和为n S ,问是否存在这样的实数k ,使n S 当且仅当12=n 时取得最大值。若存在,求出k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例6: 已知数列{}n a 的首项121a a =+(a 是常数,且1a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