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研政治基础必背30条

考研政治基础必背30条

考研政治基础必背30条

【马原(马哲)】

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基本

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2大发现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开放性。1.科学性是指马

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

和理论优势。2.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3.实践性是指马克

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4.人民性是

指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其发展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

的理论品质。5.开放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4、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

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5、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

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

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

唯物主义基本前提之上的。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是受到客观世界、

历史条件制约的。

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

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

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

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7、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

的现实基础。

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有4个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

10、质联系等。4.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条件可以改变,但不是任意改变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1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

过程。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

未来。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

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

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13、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有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

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4种: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

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

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

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6、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3个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物

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第三,实

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3种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这是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也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1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0、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有待发展。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

指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22、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3、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4、生产力有3个基本要素: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

形态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7、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现实中的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28、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9、个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

到一定作用。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

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3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根本目标。

【毛中特】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

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期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

2、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

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

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

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其中首要敌人是帝国主义。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5、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

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

阶级手中。

6、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

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7、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8、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农村革命根

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 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9、建立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和发展建立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10、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

根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1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12、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论十大关系》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成为我国开始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

14、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当前政治生活的核心。

15、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交革。

16、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的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1992年初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7、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

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新时代的

精神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20、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

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2、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3、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4、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

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25、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26、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7、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

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29、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30、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

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史纲】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

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1841 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

装斗争。

4、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重要原因是帝

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5、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腐败;重要原因是经济技术落后。

6、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95 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7、《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资政新篇》是第一个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8、洋务运动发起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同时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9、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民用企业主要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1、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2、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

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3、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4、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5、1925 年至1927 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其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成为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16、1927 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

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17、1931 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序幕。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8、1937 年卢沟桥事变到1938 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19、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

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

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

城市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21、1941 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22、1946 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23、《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24、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2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

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

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26、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对农业及手工业改造采取“合作化”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方式。

27、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建设上, 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8、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0、十一届三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思修】

1、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2、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3、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其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再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4、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5、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近期理想和远期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等。理想具有超越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信念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信念具有执着性和多样性。高层次的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6、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

7、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存在对立的一面,即“应然”与“实然”的矛盾;两者是

统一的,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8、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包括4方面: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9、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10、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基本要求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11、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1.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2.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3.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还源于它的真实性。

14、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15、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此外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等。

16、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3.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5.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17、中国革命道德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既包括革命道德的原则、要求、态度、修养、风尚等方面,也包括革命理想、革命精神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内容。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18、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19、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

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20、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4.加强网络道德自律。5.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21、职业道德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是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22、个人品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3.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23、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也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纪律观念等在保证法律实施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4、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统治阶级不仅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和遵守法律,而且要求统治阶级的成员也遵守法律。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2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

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26、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

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27、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8、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遵循民事主

体地位平等、公平、诚信、公序良俗、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基本原则。

29、我国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明确了犯罪构成及其要件,规定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适用驱逐出境。

30、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三是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11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完整版)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一: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

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 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 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 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 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二:辩证唯物论 在这部分内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 由此扩展开的物质观内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对于实践和意识领域的内容需要我们做出强调性识记应用,综合历年的考研真题,联系历年的时事政治对意识能动作用以及实践性知识的考察还是占了一定 的比重的。 因此,本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在进行识记知识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灵 活应用。

考研政治背诵(完整版)

成功在于坚持,优秀是种习惯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性。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阶级性、实践性。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10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1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第二,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2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13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金木水火土元气)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15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7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比如牛顿)。 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看不到实践的重要性。 19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主观精神(人的)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20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上帝、理、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21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2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导致形而上学或者唯心主义。 2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第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 第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四,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5时空的特性: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时空都是客观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26反对绝对论时空观,坚持相对论时空观:绝对论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存在及物质的运动状态是没有联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互不相关的。而相对论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与物质本身的分布也有关,并且时间和空间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27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动物或者机器人没有实践能力(人故意咬狗)。 28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29实践的物质性的表现:①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③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受到客观手段和规律的支配。 30实践最首要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31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归纳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与收藏。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 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 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

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考研政治知识要点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

考研政治必背的考点知识归纳

考研政治必背的考点知识归纳 考研政治必背的考点知识归纳 考研政治科目,是一个文科科目,在备考阶段,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试题主要考察的也是考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考点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考研政治知识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1.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等名言,都寄托了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 (3)爱好和平。爱好和平表现在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等方面;对外: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4)勤劳勇敢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精神。 (5)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自强不息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1.时代精神的内涵 (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考研政治重要知识 辩证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观: ①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③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方法论: ②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②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 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考研政治冲刺各章节必背重点总结

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方便考生复习,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冲刺第一章必背重点总结,以供考生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 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2.这是一脉相承的表现; 3.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体现。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020考研政治30条必背思修知识点

2020考研政治:30条必背思修知识点 2020考研的号角已经拉响,你是否有了适合自己的复习备考计划呢?对于想要参 加2020考研的小伙伴们来说,政治这门公共课背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同学们提前 准备,重点内容要加强记忆。下面小编整理了2020考研30条思修知识点,供大家快速掌握思修考点。 1、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 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2、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时间划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主体划分),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内容划分),一般理想和崇高理想(层次划分)。 3、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实现人生理想途径:1.立志当高远2.立志做大事。3.立志须躬行。4.伟大出自平凡。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内容是:爱国主义(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6、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 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 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爱国主义的2个一致:对于大陆地区的人民来说,爱国主义与 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 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来说,爱国主义与拥 护祖国统一也是一致的,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 7、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 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要正确认 识人生的3对矛盾:树立正确的得失观、生死观、幸福观。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是为人 民服务的人生观。 8、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 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

考研政治背诵清单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 大革命时期——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1.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2.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资产阶级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3.分析了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土地革命时期 三、《井冈山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11月)——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的特征。 2.阐述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探索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道路 1.阐述了建立红色政权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五、《反对本本主义》(1930)——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医学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考点二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考点三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考点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是有 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是 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 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医学,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 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考点五实践和认识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考点六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 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矛盾论、认识论等。 2、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共产主义经济理论等。 3、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建设、共产主义的目标等。 二、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思想:思想的形成、思想的主要内容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中国近代史:反侵略斗争、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等。 2、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3、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五四运动、中国成立、抗日战争等。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思想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 2、法律基础:法律体系、宪法、刑法、民法等。 3、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尊重他人、诚信守法、敬业奉献等。 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世界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秩序等。 2、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联合国的作用、全球治理等。 3、世界文化多元化:文化交流、文化传承与创新等。 在政治合格考试中,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以下是一份政治合格考知识点汇总,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1、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2、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等。 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1、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自由、集会自由等。 2、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纳税等。 三、国家安全与国防 1、国家安全:指国家对内对外,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等多领域安全的维护。 2、国防: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发展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 四、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 1、社会发展:指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全面进步,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1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了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连接起来,使主体 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认识内容和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 ( 2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 实践的发展不断的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b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c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 力。 ( 3 )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 4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 全面小康、民族复兴、供给侧改革 全面小康、民族复兴是两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目标任务。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22 年翻一番 2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3 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4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5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改革) 主要特点一是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发展从经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便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

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A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树立创新发展观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 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官场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B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C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夸姣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是在传统 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漂亮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总结背诵版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总结背诵版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 2、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本质;(2)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3、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2)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4)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5、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相互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2、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2)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3)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主体能力结构中的这些要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 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个层次,不同的主体之间也发生着相互关系。

2023年考研政治必背内容汇总

考研政治:必背42个关键考点汇总 考点1:帝国主义侵华旳严重后果是什么? 1、通过四种手段,控制了中国,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组织了中国旳进步与发展; 2、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两大社会重要矛盾,引起了近代中国革命。 考点2:中国并未被瓜分亡国旳原因是什么? 1、原因在于列强之间旳矛盾和制约,这是最重要旳原因。 2、最根本旳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进行旳不屈不挠旳反侵略斗争。 考点3:为何说资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旳过程中也充当了历史旳不自觉旳工具? 1、它在变中国为半殖民地旳过程中,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旳苦难,中华民族受到极大屈辱。 2、把西方资本主义旳机器技术带入中国,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旳发生。 3、它主观上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旳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旳进步。

考点4:近代但侵略战争失败旳原因(重要看主观原因) 1、客观:敌强我弱,落后旳封建主义难敌新兴资本主义列强。 2、主观:一是社会制度旳腐败,二是经济技术旳落后,前者是最根本旳原因。 怎样评价旧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1:怎样看待近代农民斗争旳革命性和局限性? 1、革命性:近代社会中,首先奋起对抗封建压迫和外来侵略旳是农民群众,他们旳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动摇了其统治,显示了革命主力军旳伟大力量。 2、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新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旳代表,无法提出完整、正确旳政治大纲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旳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旳团结。 比较:为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旳斗争可以不停走向胜利? 1、农民占人口旳大多数,深受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旳压迫,蕴藏着极大旳革命性; 2、有了无产阶级,即共产党旳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而克服了小生产者旳狭隘目光和自身弱点,成为了无产阶级旳可靠同盟军,具有了新旳革命前途。

考研政治背诵材料

考研政治背诵材料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3.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4.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5.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3.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 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它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 5.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屈辱、抗争和探索的历史。 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革命。 4.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5.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爱国主义是具有调节作用的规范原则;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2.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是人生的定向机制;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能使人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和坚定的信念;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坚定,目标越明确,意志越坚强,其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就越强。

2023年考研政治考前三天必背题

在考前30题精讲辅导书及讲课录音讲义旳基础上,考生朋友最终可以再集中某些命题方向和得分点,以适合最终三天背诵,以发挥最终三天旳作用。 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对旳评价30年改革开放。 (1)针对三种错误观点两种错误倾向分析改革开放旳目旳、性质和伟大成就; (2)伟大成就根本原因; (3)对旳看待改革开放中旳问题与挑战; (4)解放思想是思想路线旳本质规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旳一大法宝。 2.统筹城乡发展,加紧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1)统筹城乡发展,加紧农村改革发展旳必要性; (2)统筹城乡发展旳重要措施,加紧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旳详细内容; (3)稳定和完善农村联产承包基本经营制度旳基本规定; (4)贯彻贯彻农村改革发展旳总方针。 3.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为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2)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旳重要措施; (3)立足以质取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旳重要措施; (4)在对外开放中怎样对旳认识、对旳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 4.按照科学发展观旳规定,处理好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和粗放型增长问题,实现发展方式旳彻底转变。 (1)必要性; (2)重要措施; (3)针对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要对旳处理哪些关系? (4)怎样处理好速度、效益、构造、质量旳相互关系?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重要意义;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措施; (3)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措施;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对旳处理哪些关系?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怎样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旳关系?

(6)以人为本七大得分点; (7)友好社会四大得分点。 二、毛泽东思想概论 6.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两次历史性飞跃”旳重要经验。 (1)“两次历史性飞跃”; (2)重要经验或基本结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具有完全不一样旳社会历史条件、实践基础和思想主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旳关系; (4)为何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旳理论成果,既然如此为何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又开始提出“第二次结合”? 8.对旳认识、对旳处理新形势下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友好社会。 (1)毛泽东《对旳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旳重要内容;

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正在准备政治考研的学生压力是非常大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实在是太多,想通过考研,就要将每个知识都背熟。下面是为大家的考研政治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毛中特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开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在中国建立、稳固和开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那么和经历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根本纲领联系起来,进展了详细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史纲部分 “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那么,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胜胜利的意义、原因和根本经历。(重点强调,一定要背!!) 思修与法基

社会主义道德建立要以为人民效劳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那么。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立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的客观要求。 法律执行,在广义上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一招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成为行政执法。 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展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展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展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展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①1840年,鸦片。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②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兴起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完整版-考研政治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要点精述 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理论性质)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切哲学)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 (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单选)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6。一元论和二元论。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二元论的特征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