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研政治风中劲草分析题必背知识点简洁版

考研政治风中劲草分析题必背知识点简洁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单选、多选、分析)★★★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②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3)发展与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①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②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

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①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②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③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②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多选、分析)★★★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3)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5)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6)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①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③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矛盾解决的形式: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④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4)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矛盾的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2)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或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区别:

①形成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②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

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③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③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单选、87多选、分析)★★

1)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区别:“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②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论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单选、多选、分析)★★★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①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反事例:“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

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单选、多选、04分析)★

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注意多选时不要把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三项搞混)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

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①从客观上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上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3)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①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②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3)客观实践和主观认识都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反对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单选、多选、分析)97辨析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唯心真理观: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的表现:

①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②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单选、多选、分析)★★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客观真理、世界可知、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

理。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④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

4)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真理具有具体性、全面性、过程性、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概论

1、科学发展观(单选、多选、分析)★★★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总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依据及其内容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必要性)

①国情决定。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③敌人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客观条件)是根本原因

②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必备客观条件)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重要客观条件)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主观条件)

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是前提和根本保证。(关键主观条件)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的建设是革命的战略阵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统一战线(单选、多选、分析)

1)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①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②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①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一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②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3)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一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只有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4)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

①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②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③对反共顽固派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④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4.分配制度(单选、多选)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依据: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①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直接原因。

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4)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②才能保证人们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③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性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人会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

③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④城乡、地区、脑体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按劳分配是在社会范围内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单选、多选、分析)★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1)“两个坚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针。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

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

①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②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③坚持城乡协调发展;④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5)政策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统筹区域发展(单选、多选、分析)

(1)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目标),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基本途径),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0单选、多选、分析)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决定因素是我国基本国情)

①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要求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

①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②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

③从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17大第一次提出)(4)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单选、多选、分析)★★★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

运动的高涨。(列宁把辛亥革命看成“亚洲的觉醒”)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根本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单选、多选、分析)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①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②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③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2)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其中发展进步势力是中心环节)

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①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②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③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④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条件:①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尊重他们的利益;③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单选、多选)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单选、多选、分析)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①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

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四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单选、多选、分析)

民族精神,是指—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单选、多选、分析)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1)时代精神的内涵

①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

②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③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④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崇尚和谐的观念,发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风尚,确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增强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3.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单选、多选、分析)★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①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②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③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3)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

(3)人生价值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4.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单选、多选、分析)

(1)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①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②第二,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个体自身条件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素。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只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会有价值。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单选、多选、分析)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

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6.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单选、多选、分析)

(1)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以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应做到:

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内容。

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辱、诽谤他人,不参与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

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要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个体道德自律是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自觉做到自律不逾矩。7.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单选、多选、分析)

1)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②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③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④服务大局是党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⑤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南南合作★★★

(1)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即南南关系、相互合作即南南合作。南南合作起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90年代,南南合作呈现出新的特点有:

①地区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

②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

③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当前,影响南南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地区霸权主义、经济矛盾以及由这些问题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南南关系中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但合作关系

是主流。

(2)南南合作的意义。

①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②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

③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于提高它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3)南南合作的形式。主要形式有四种:

①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成员国之间减免关税,实行商品自由流通,对外统一关税和实行共同市场。

②贸易合作。七十七国集团在成立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优惠制、建立发展中国家间贸易组织、建立发展中国家多国销售企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③货币金融合作,如加勒比开发银行、安第斯开发协会、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等,他们向其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援助。阿拉伯国家和一些货币金融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或优惠贷款,其特点是利息低、周期长,且不附加任何政治和经济条件。

④技术合作,如相互转让技术、出售专利、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交换技术情报等,以及通过发展中国家合资经营、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等方式,发展互利的技术合作。

(2)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1)和平包括世界总体和平和局部和平。当代世界和平问题,首先是指防止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爆发,也包括反对和制止局部战争、常规战争,以及针对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裁军活动。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手段和特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2)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有:

①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③积极推动裁军和军备控制,消除战争隐患;④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运动,维护世界和平;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⑥发挥联合国在协调和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作用;⑦努力解决南穷北富差距扩大的问题。(3)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这主要是因为:

①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影响发达国家的发展,因而也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②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需发展,但阻碍发展的危机也十分突出。

③第三,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条件。(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诠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条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解读。

(6)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

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③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7)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意义。

①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②它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走谋求世界霸权、侵略他国的道路,而是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路。

③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

④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⑤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实现各国和谐共处;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舍作,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考研政治背诵(完整版)

成功在于坚持,优秀是种习惯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性。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阶级性、实践性。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10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1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第二,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2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13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金木水火土元气)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15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7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比如牛顿)。 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看不到实践的重要性。 19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主观精神(人的)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20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上帝、理、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21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2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导致形而上学或者唯心主义。 2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第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 第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四,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5时空的特性: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时空都是客观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26反对绝对论时空观,坚持相对论时空观:绝对论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存在及物质的运动状态是没有联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互不相关的。而相对论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与物质本身的分布也有关,并且时间和空间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27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动物或者机器人没有实践能力(人故意咬狗)。 28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29实践的物质性的表现:①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③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受到客观手段和规律的支配。 30实践最首要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31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风中劲草考研政治预测题3

一、单项选择题I: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6分。 1.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 A.是否坚持唯物辩证法B.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C.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D.是否坚持实践第一 2.专家指出,如果春季前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由于地表干燥、土质疏松,这样就为形成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大量沙尘源,当西伯利亚冷空气爆发形成大风时,空气对流形成强风垂直切变产生上升流运动,强迫将地面沙尘卷至高空形成沙尘暴天气。此外,他们专家强调沙尘暴的形成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有待专家作进一步的研究。这说明 A.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比较简单B.地表干燥与沙尘暴是能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C.因果联系是没有时间顺序的D.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3.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固定资本更新B.供给大于需求C.生产相对过剩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4.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这句话体现的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原理是 A.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B.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C.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性与特殊性D.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5.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A.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B.不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D.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6.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变到 A.创新发展上来B.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C.绿色发展上来D.和平发展上来 7.党的十八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是 A.坚持党的领导B.加强依法治国 C.保证人民当家作主D.增强党和国家活力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动力是/主题是)A.科学发展B.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D.改革创新 9.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中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们主张 A.学习国外的先进军事和科技B.学习西方的文化 C.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10.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中央二大上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毛泽东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之下,共产党做出与国民党合作打北洋军阀的决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天勤论坛、沪江论坛----风中劲草考点考题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19024807.html,/ 请保护自己的权益,严禁传播 2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完整版)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一: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二:辩证唯物论 在这部分内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由此扩展开的物质观内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对于实践和意识领域的内容需要我们做出强调性识记应用,综合历年的考研真题,联系历年的时事政治对意识能动作用以及实践性知识的考察还是占了一定的比重的。 因此,本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在进行识记知识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物质观 ◆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意义 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考研政治背诵清单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 大革命时期——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1.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2.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资产阶级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3.分析了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土地革命时期 三、《井冈山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11月)——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的特征。 2.阐述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探索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道路 1.阐述了建立红色政权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五、《反对本本主义》(1930)——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 《马原》框架体系(八章分四大块) 第一块(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第二块(哲学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唯物论(第二章):三观两个原理。 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 两原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法(第二章):二三四五。 两个总特征:发展、联系。 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最根本的核心的),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种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五对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认识论(第三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看自然界。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发展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唯物史观(第四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观察整个人类社会,从而发现了两大社会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两大社会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人类社会的动力:1、从客体角度讲:社会发展的动力,共5种动力(1个根本,1个直接,3个重要):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革命、科技、改革是重要动力。 2、从主体角度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也起一定作用。第三块(政治经济学部分) 自由资本主义(第五章):商品;货币;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积累、流通、分配。垄断资本主义(第六章):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 第四块(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第七章):1、第一次飞跃(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2、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 共产主义(第八章):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马原》必背知识点总结 一、意识的本质(唯物论)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⑵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①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 ②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③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④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⑤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是主观的; ⑥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⑦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永恒发展的含义(辩证法)

完整版_考研政治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要点精述 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理论性质)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切哲学)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 (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单选)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6。一元论和二元论。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二元论的特征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考研政治风中劲草分析题必背知识点简洁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单选、多选、分析)★★★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②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3)发展与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①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②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 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①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②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③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②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距离2020考研时间仅剩下50天!承载理想,起航未来。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医学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考点二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考点三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考点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医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考点五实践和认识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总结背诵版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总结背诵版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总结背诵版: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和精神文化创造实践。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个层次。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力、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志等。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

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既是客观存在的,又需要进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与主体发生联系。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还有一中介,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它可以有效地反对二元论、多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以及宗教神学世界观。 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

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正在准备政治考研的学生压力是非常大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实在是太多,想通过考研,就要将每个知识都背熟。下面是为大家的考研政治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毛中特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开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在中国建立、稳固和开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那么和经历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根本纲领联系起来,进展了详细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史纲部分 “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那么,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胜胜利的意义、原因和根本经历。(重点强调,一定要背!!) 思修与法基

社会主义道德建立要以为人民效劳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那么。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立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的客观要求。 法律执行,在广义上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一招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成为行政执法。 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展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展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展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展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①1840年,鸦片。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②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兴起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考研政治必背考点

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 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②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③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的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3 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4 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5 实践观

政治考研疾风劲草tips

大纲解析3遍+风中劲草的《09冲刺背诵核心考点》5遍+风中劲草的核心考题2遍+清音的时事总结+twb 兄弟的考点大预测+肖秀荣四套任汝芬四套 2007年,这份核心考点笔记得到沪友的极力推崇,并在沪江政治版臵顶,点击一万多,确实让我意想不到。当时为了自己复习方便我用了一个暑假零零碎碎的时间整理了这份笔记。出于个人追求完美主义心态和个人对市面上的一些辅导书和网络流传的笔记的不满意,我总觉得很多辅导书文字跟考试有点出入,特别是有些地方是辅导书的人自己的扩展,而考试所考的内容并不和某些辅导书一致。所以我决定研究真题,做一份权威的适合提高复习效率笔记,里面的文字要符合答题要求。经过研究发现,命题人是紧紧围绕考试分析和大纲解析两本书出题,在有争议的时候要以这两本书为准。特别是考试分析,传说是命题组的人执刀之书,其内容简明扼要,里面的句子都是考试的得分点,是考试必看之书。有了这样一个想法之后,我就决定以考试分析为蓝本,紧紧围绕大纲解析,参考各家辅导书和笔记的精华,有文字出入的时候就以考试分析、大纲解析为准,做了一份到最后冲刺的时候专门背诵的核心考点。并把名字取为《冲刺背诵核心考点》,后来在许多沪友的建议下多次修订,不断使之完美。目前为止可以说这份东西是我所见过的政治资料中含金量最高的了,而且沪友的使用也证明能大大的提高效率。当然这并不能代替大纲解析(红宝书),希望大家在使用的时候,还是先把大纲解析看两遍,特别是做了一本习题集再看这份东西,就觉得如鱼得水了如虎添翼了。如果单以本笔记复习,恐怕看起来一头雾水,因为很多概念都 经过精炼简化了。

刚开始上传的是WORD版本,可是有些网站居然拿我的去打上自己网站名字,做广告,太不厚道。而且还把我的文档设成不能修改的WORD版。后来修订的时候,我就打上了沪江的LOGO,毕竟我只在沪江上传。同时我也希望下载的朋友如果要转载什么的要注明出处和原创者,这毕竟是 我好多天的劳动!! 对于这个08版的,早就有很多沪友在催促,无奈自己精力不足,一直没能完成。不过还是抽时间,按照08版新的大纲解析和考试分析修订更新了。但是不知何故,我总是登不上沪江论坛,实在太慢,我都没有 耐心去等。 闲话少说了,这里对这个文档说明一下: (1)、本资料以08考试分析为底本,针对其中核心考点进行总结,可以说是考试分析的瘦身背诵版。权威性是可以保证的! (2)、省去了一些不大会考的文字(不放心的网友可以对照大纲解析看书)。上面我自己添加了一些蓝色小六字体文字,是增加补充的考点, 不影响小五字体的叙述。 (3)、有一些个人认为特别重要的考试点给加了星号,大家可以特别关注一下。每个考点后面的中文(一)(二)等代表的是在大纲解析中 的章节。

2013年考研政治--风中劲草

风中劲草-2013年考研政治复习建议-风中劲草官网 以下计划安排经过广大研友使用验证,绝对大多数的网友都在政治上花了最少的时间而取得相对较高(超过70)的分数,是具有普遍实用性的。 一、各门课时间安排 在考研过程需要复习四门课,共500分,其中英语100分,政治100分,两门专业课各150分(大多数研友有一门考数学)。这四门课在时间安排上必须得有所侧重。英语是绊脚石,往年很多研友都是由于在英语上没有过线,而没有进入名校的大门。所以必须重视英语,从一开始就必须把英语抓好,英语每天都必须保证两个小时以上,确保过线,一般过60分是比较保险的分数。如果需要考名校,要把目标定在70分。 而政治是比较简单的一门课,平均分一般都在60分左右,很少同学会因为政治没有过线而影响录取的。由于政治比较简单,容易获得成就,很容易成为研友最喜欢复习的一门课。很多研友在政治听课上、下载资料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最后成绩也不怎么高,影响了整个考研。事实上,往年总分400以上的高分研友的经验是在两门专业课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绩,而在政治上用最少的时间取得70左右比较不错的成绩。 建议:时间安排上,大体是两门专业课占60%的时间,英语占25%的时间,政治占15%的时间。政治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比较高的成绩呢?书籍的选择非常重要。 二、书籍选择 在考研中书籍的选择可能是最重要的。你到书店看一看,才知道什么叫汗牛充栋,单单考研治类的就数十种,在这数十种考研资料中,哪个才是必不可少的,哪个是垃圾,真的很难取舍。随便翻开看看,内容大体都差不多。然而对于考研政治来说,书籍的选择又是相当重要,可以说是决定考研政治的胜负。筛选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本来就是一个准研究生必备的能力,但是筛选这个过程是非常耗时的,所以最好参考往届学长的建议,自己再去看看,不要轻信更不要盲从!绝对不赞成那种在政治上花很多时间进行题海战术做几本的习题。政治书一定不要多,少而精是取胜的关键!!要选哪些书,为什么选?总的来说就是一本厚书,一本背诵书,一本习题。 第一本:厚书——《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 这个就是传说中的“红宝书”,一定要认清楚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的。其他名叫红宝书,或者什么超级红宝书又或者随便用上大纲解析之类字眼的都是鱼目混珠的。为什么选大纲解析而不选什么序列一之类的厚书呢?随便举些例子: “1.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纲解析P79,风中劲草核心考点P51);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A.生产力落后(大纲解析P134,风中劲草核心考点P78);3.发展的根本目的是D.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大纲解析P127,风中劲草核心考点P76);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A.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纲解析P127,风中劲草核心考点P76)”

考研政治分析题常考知识点

考研政治分析题常考知识点 考研分析题常考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第二章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关系 3、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 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三章☆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5、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6、认识过程中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7、真理的客观性 8、真理的绝对性和和相对性 9、人们认识和实践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第四章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7、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8、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9、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 1、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2、劳动力特点和货币转化为资本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4、资本的有机构成 5、利润和平均利润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六章 1、垄断条件下基本特点 第七章 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依据及其内容 5、统一战线 6、武装斗争 7、党的建设 8、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四章

2023年考研政治分析题中的马原10大考点及例题

2023年考研政治分析题中的马原10大考 点及例题 考研政治分析题中的出题考点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家把一些命题热点重点背背,相信要过关并不难,下面整合了马原部分的10大考点,并分享两个资料,大家结合相关知识点来记忆。 考点1 意识观 意识发生的条件;意识的实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考点2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 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考点4 联系与开展 联系的特征;开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考点7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实质 考点8 真理的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考点9 社会开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考点10 剩余价值论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料分析题1 资料1: 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胜利,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资料2: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资料3: 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根据资料,答复以下问题: 1.结合资料1和资料2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结合资料2和资料3,答复为什么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一定性?

考研政治分析题高频出题点: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

考研政治分析题高频出题点:互利共赢命运共同 体 2016考研政治分析题高频出题点: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 本专题基于对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等模卷的统计分析,将各考点按照不同的题型和知识点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直 击最热考点。 第三十八题-1: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 押题统计:蒋中挺、风中劲草 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主要是在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切实承当起相应的国际责任,以互利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 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各 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通过深 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推动建立更加公正 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着力建 构互利共赢格局; 4、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从 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 1、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 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5、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家园。 三、实施互利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战略的原因 1、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全面总结我国对 外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特色的开放战略。坚持这一战 略不仅创新我国对外开放思维,提升负责任大国形象,也有效维护 了国家经济安全,顺应了中国和平发展的需求。 2、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的第一要务都是使 自己获得快速远以便有实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中国一直以来秉 行的是和平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在和平中壮大。 3、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 心特征的大国关系。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 联系在一起,中国政府和人民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四、如何推动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以互利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