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下)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下)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下)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下)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下)

摘要

作为糖皮质激素(GC)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的下半部分,本文将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幼年皮肌炎(JDM)的GC治疗。GC 为SLE和JDM的基本治疗,一般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需按照疾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GC种类、剂量以及给药方式。本共识旨在为GC的临床应用提供合理建议,将GC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且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仅作为指导,非强制执行。

糖皮质激素(glucoco rticoids, GC)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基础药物,长期应用会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用药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17年3月启动了GC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的制定工作,并于2018年3月发表了"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上)"[1]。作为延续,本共识继续采用2001年英国牛津循证医学的推荐意见强度以及专家意见的一致性,分为A、B、C、D和E 5个推荐等级。

五、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损伤类型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显示可能为遗传易感背景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5%~20%的SLE在儿童时期起病[2]。国外报道儿童SLE的发病率为(0.36~0.60)/100 000[3];日本报道的发病率为0.47/100 000[4];我国台湾地区一项大规模的调查显示16岁以下儿童SLE的患病率约为6.3/100 000[5];尚无我国大陆地区儿童SLE发病率的报道。

儿童SLE较成人SLE病情重,更易累及重要器官,特别是肾脏、心脏和神经系统,全身症状也较成人多见。SLE根据脏器受累情况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狼疮危象[6,7](表1)。

GC是治疗SLE的基础药物。长期使用GC有向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骨质疏松、矮小、感染、消化道溃疡等多种不良反应,过快减量则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控制不佳,因此规范使用GC尤为重要。鉴于儿童SLE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a n 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有限,本共识通过检索SLE相关文献并征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的意见,形成以下治疗共识。

(一)诱导缓解治疗

1.轻型SLE:

首选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等,面部皮肤病变可短期局部应用GC,若1周无效,可口服低剂量GC[6,8]。低剂量GC指泼尼松<0.5 mg/(kg·d)[9](D)或<7.5 mg/d[10],其对轻型SLE患儿有助于控制病情,通常不良反应较小[11,12](A)。然而,即使剂量较低也应避免长期使用,因为0.2 mg/(kg·d)以上的剂量可能不利于患儿身高的增长。如果需要>0.35 mg/(kg·d)的GC治疗超过3个月,不管是否存在其他脏器受累,也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11,12],如病情控制不佳则根据疾病累及系统增加GC 剂量。由于儿童SLE常累及多个系统,且病情较成人重,所以大部分儿童SLE仍需GC治疗。

2.中型SLE:

中型SLE建议口服足量GC治疗[泼尼松1.5~2.0 mg/(kg·d),最大剂量60 mg/d(D)][9],诱导缓解治疗3~4周后开始减量,减至泼尼松0.5 mg/(kg·d)时,减量速度依病情适当放缓[6]。在减量过程中,如病情不稳定,可暂时维持原剂量不变或酌情增加剂量。中型SLE常需要联合

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可选用的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霉酚酸酯、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在GC治疗的基础上,若眼科检查无异常,建议尽早加用羟氯喹4~6 mg/(kg·d),可防治SLE复发,延长生存期,但需每半年~1年检查视力、视野、眼底[8]。

3.重型SLE及狼疮危象:

重型SLE特别是狼疮危象患儿需要大剂量静脉甲泼尼龙冲击治疗[7,8,13,14],剂量为15~30 mg/(kg·d),最大剂量为500~1 000 mg/d,连用3 d为1个疗程[7,15](C)。重型SLE可根据病情冲击1~2个疗程,狼疮危象一般冲击2个疗程[6]。静脉甲泼尼龙冲击间隔期需口服GC,大多为口服足量GC,冲击当日需停用口服GC,冲击结束后继续口服足量GC,4~6周后逐渐减量[6]。重型SLE及狼疮危象的治疗尤其强调个体化方案,并需要在诱导缓解阶段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

(二)维持治疗

本共识参考2012年儿童关节炎风湿病研究联盟对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治疗的共识及2016狼疮管理指南(更新)推荐,建议SLE 的GC减量方案如下(C):第1~6周为2 mg/(kg·d)(最大量60 mg/d),

第7周开始每2周减5 mg/d,减至40 mg/d后改为每4周减5 mg/d,减至20 mg/d后改为每4周减2.5 mg/d[16,17]。SLE病情控制后GC可逐渐减量并小剂量维持,应尽可能选择最小有效剂量。有研究随访SLE患儿18个月,发现较大剂量GC维持(口服泼尼松平均剂量15 mg/d)与较小剂量维持[口服泼尼松剂量(4±1)mg/d]对比,使用系统性红斑狼疮国际协作临床机构/美国风湿病学会损伤指数(systemic lupus international collabo rating clinics/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damage index,SLICC/ACR DI)评估患儿的疾病损伤,并无明显差异[18](B)。建议SLE活动指标正常后GC酌情减量,可减至口服泼尼松5 mg/d维持数年[8,18,19,20](B);若病情平稳,特别是有身高增长需求者,在有羟氯喹作为背景治疗的基础上(C),可尝试改为隔日口服泼尼松5.0~7.5 mg/d[18,21](B)。若GC无法减量至口服泼尼松5.0~7.5 mg/d,根据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和欧洲儿科风湿病单中心访问单位(single hub a n d access point fo r paediatric rheumatology in Europe,SHARE)的推荐,即使没有器官损害,也建议加用免疫抑制剂,以减少GC的用量[22,23](C)。

目前有很多研究探讨如何更科学地使用GC治疗SLE。如Ruiz-Arruza等[24]发现,对于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7~8分的SLE 患者,口服泼尼松使用相对较小的起始剂量和维持剂量(最大量≤30

mg/d、维持剂量≤5 mg/d),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联合间断静脉甲泼尼龙冲击,相比常规口服剂量GC治疗,临床疗效相似,GC相关不良反应更少。

对于复发的SLE患者,应当对疾病的活动度进行重新评估,重新开始诱导治疗。

六、幼年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

JDM是一种罕见的以横纹肌和皮肤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儿童炎症性疾病,是幼年特异性炎症性肌病的最主要类型。JDM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及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重度和皮疹为主的JDM[25](表2)。

GC是治疗JDM的首选一线药物。关于GC的使用国内外都有相关的指南或建议。然而,GC在JDM的临床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疾病的异质性导致JDM临床表型的多样性,由此衍生出不同的临床亚型,对于临床表型和预后有明显差异的不同个体,GC的剂量、给药方式与疗程等应有所不同。但由于JDM的发病率较低,很难获得以多中心大样本RCT

为依据的临床数据,多数文献的证据级别较低,这也是目前对GC的细化应用尚未达成循证共识的主要原因。本共识检索归纳了最近10年的相关文献,探索GC在JDM中的合理应用。需强调的是,任何GC的使用都应在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之上,不推荐单独应用GC。

1.轻度JDM:

既往建议初始剂量口服泼尼松1~2 mg/(kg·d),晨起顿服,最大剂量60 mg/d,持续1~2个月,临床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每2周减初始剂量的10%,总疗程不少于2年[26](B)。但近年多个研究中心建议初始即给予静脉甲泼尼龙冲击治疗[27,28],然后改为口服泼尼松,症状缓解后快速减量,长期低剂量维持。其中2016年儿童国际风湿病试验组织(pediatric 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 trials o rganization,PRINTO)一项来自22个国家54个研究中心139例患儿的RCT显示,对于所有新发未经治疗的JDM,初始均给予静脉甲泼尼龙30 mg/(kg·d)冲击3 d,同时联合甲氨蝶蛉或环孢素治疗,随后给予口服泼尼松2 mg/(kg·d),1个月后减至1 mg/(kg·d),第6个月起逐渐减至0.2 mg/(kg·d),第12个月时减至0.1 mg/(kg·d),至第24个月停用[29](B)。该研究将JDM治疗过程分成了3个阶段:诱导阶段、维持阶段和延伸阶段。以此为参考,本共识经过小组讨论,根据JDM的特点,权重远期可能出现的脏器损伤和不良后果,以及长期中大量口服GC的不良反

应,建议可在初始给予静脉甲泼尼龙10~30 mg/(kg·d)冲击3 d,随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2 mg/(kg·d),晨起顿服,最大剂量60 mg/d,在疾病缓解后可快速减至低剂量长期维持。目的是使疾病在早期获得快速缓解,缩短中大量口服GC的使用时间以降低其不良反应,而低剂量口服泼尼松的长期维持,可以减少疾病复发。

2.中重度JDM:

对于中重度JDM患儿,应在开始立即给予静脉甲泼尼龙15~30 mg/(kg·d)冲击3 d[30,31](B),然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0~2.0 mg/(kg·d),应用4周,临床症状改善(肌力较前恢复、肌酶下降、受累脏器功能好转)后开始减量,逐渐减至低剂量维持;在随后6个月内,可以根据病情缓解情况,间断予以脉冲式静脉甲泼尼龙冲击[32,33](C)。如果上述GC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应考虑调整免疫抑制剂或采用生物制剂等治疗,而不是单纯继续加大GC剂量或延长GC使用时间。

由于肺间质病变是导致J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应早期(典型临床症状出现前)给予强化治疗。有些免疫学和生化指标可作为JDM肺间质病变临床前期的预警,如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anti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5,MDA5)是皮肌炎合并急进性肺间质病变的血清学标志物[35],而白细胞介素18(IL-18)、铁蛋白、乳酸

脱氢酶、肝酶则提示肺内巨噬细胞活化,同时也反映系统免疫应答状态,这些生物学标志物也都与皮肌炎间质性肺病(dermatomyos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DM-ILD)相关,当出现上述指标阳性或升高时,即使尚未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异常,都要等同于脏器受累,立即给予静脉甲泼尼龙冲击治疗(D)。

对于没有临床症状、上述生物学标志物阴性、仅影像学表现为非进展性局灶性的肺间质病变,仅需维持控制原发基础疾病的GC用量,而不需要强化治疗;对于合并慢性肺间质病变的患儿,可给予口服泼尼松0.5 mg/(kg·d)[36](D)。

3.皮疹为主的JDM:

儿童关节炎和风湿病研究联盟(children′s arthritis a n d rheumatology research alliance,CARRA)达成一个治疗共识,以提高治疗标准化。对皮肤表现为主的JDM,推荐口服泼尼松1~2 mg/(kg·d),最大60 mg/d。对皮疹持续存在的JDM,推荐口服泼尼松不超过2 mg/(kg·d),最大剂量60 mg/d,必要时可以静脉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但在应用GC的同时应联合羟氯喹和吗替麦考酚酯或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37](B)。

成人临床无肌病型幼年皮肌炎(CADM)容易合并肺间质病变和肿瘤,而幼年CADM多无系统损害且预后良好[37,38]。因此,对于幼年CADM 是否全身应用GC尚存在争议,但如果同时合并抗MDA5抗体阳性可能导致肺间质病变的,应给予甲泼尼龙冲击并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39](D)。

4.JDM并发皮肤钙化症:

钙化在JDM中较成人相对多见,是疾病长期慢性炎症的结果和活动指标,早期治疗不充分常为病因,持续钙化提示预后不佳。因此强调在JDM 病程早期尚未出现钙化时予以强化治疗。相关患儿较少,仅见少数研究或个例报道对钙化患儿给予静脉甲泼尼龙冲击治疗[40],其中部分患儿同时合并脏器受累,因此对于单纯皮肤钙化的JDM患儿如何使用GC尚无定论。

5.JDM复发:

关于JDM疾病活动性复发的相关文献较少,2011年PRINTO的一项国际多中心研究比较了初发和复发病例的不同治疗方案,发现复发的病例GC平均剂量低于初发病例,而复发病例中甲氨蝶呤、静脉丙种球蛋白和

环孢素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初发病例[41]。可见,对于复发JDM,除了应用GC(包括静脉甲泼尼龙)治疗外,更应强调免疫抑制剂的应用(B)。

由于缺少RCT研究,关于GC在JDM中的应用难以获得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依据,因此对于本共识的部分推荐意见组内尚有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是关于轻度JDM初始是否应给予静脉甲泼尼龙治疗。依据2016年PRINTO的RCT研究结果、结合儿童JDM的自身特点以及权重远期预后,执笔小组成员仍给予了上述推荐,更有效的循证依据还有赖于临床的长期观察和更多的RCT研究。本共识仅为指导临床医师诊治JDM,并非强制执行措施。

2018年度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2018 年修订版)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是治疗气道急、慢性炎症的常用药物。《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儿科呼吸领域专家对《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年修订版)》进行了再次修订,用以指导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和家庭正确选择和使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从而规范和完善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以下为2018年修订版共识中关于支气管哮喘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的相关内容。 一、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概述 1、基本概念 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中首选的给药方法。采用吸入疗法时,药物以气溶胶的形式输出,随呼吸气流进入体内。由于气溶胶具有很大的接触面,有利于药物与气道表面黏膜上皮细胞接触而发挥药效。其中,直径1 ~ 5 μm的药雾微粒最为适宜,>5μm的微粒,则绝大多数被截留在口咽部,最终经吞咽进入体内;而< μm的微粒虽能达到下呼吸道,但在潮气呼吸时,90%药雾微粒又可随呼气而排出体外。吸入药雾微粒的形态也影响药物在气道内的分布。 雾化吸入 ICS主要用于气道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情,既可作为医院内缓解急性期发作的合并治疗手段,也适用于家庭的长期控制治疗。目前国内有三种用于儿童雾化吸入的 ICS 混悬液,包括布地奈德(BUD) 、二丙酸倍氯米松(BDP)和丙酸氟替卡松(FP)。布地奈德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基药目录(适用于 12岁以下儿童)中唯一推荐的抗哮喘 ICS ;是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定为妊娠安全分级为 B类的糖皮质激素(包括鼻用和吸入制剂),也是目前批准的唯一可用于≤ 4 岁儿童的雾化 ICS。丙酸氟替卡松目前仅适用于4~16岁儿童轻度至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ICS经吸入装置后,大部分停留于口咽部,仅有小部分沉积于肺内。沉积在口咽部的药物经吞咽进入胃肠道从而被吸收,经肝脏首过代谢后进入血循环。吸入肺部的药物沉积在各级支气管而发挥其局部抗炎作用,其中直径< 2 μm

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专家共识(2020)

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专家共识(2020) 自从1929 年人类发现可的松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以来,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急诊医生也越来越多地面临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包括全身使用和雾化使用,本共识旨在指导和规范急诊医生的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使用。 一、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特性 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为类固醇( 甾体,steroids),由三个六元环与一个五元环组成。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包括内源性的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以及外源性的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 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与人体内源性皮质激素功能相同,为短效制剂,同时具有糖和盐皮质激素活性,因此适用于生理性替代治疗,但用于抗炎治疗时,水钠潴留不良反应明显。此类剂型结合球蛋白的能力强,游离激素水平较低,对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的危害较轻,临床上主要用作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替代治疗。但因其抗炎效力弱,作用时间短,不适宜用于治疗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氢化可的松较可的松更适用于肝功能障碍患者。其中,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溶媒为水,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溶媒为酒精,后者用于酒精过敏者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且与部分头孢类抗生素一起使用时可能导致双硫伦样反应。

外源性的泼尼松(强的松)等加强了抗炎作用,降低了水钠潴留,并且作用时间延长,为中效制剂。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剂型。其中泼尼松龙(强的松龙)较强的松更适用于肝功能障碍患者。 外源性的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更加强化抗炎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水钠潴留,并且作用时间更长,为长效制剂。但HPA轴抑制作用长而强,不宜长期使用,只适合短期使用,因此不适用于治疗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都可安全地用于肝功能障碍患者,各剂型糖皮质激素比较见表1。 二、糖皮质激素急诊使用时应注意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2.1 诱发和加重感染 是急诊使用激素最为担心的不良反应。应用糖皮质激素使机体防御机能降低,易诱发感染和使潜在的病灶扩散。尤其是当泼尼松>15 mg/d 时,可能损伤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功能。常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和病毒感染,以及结核病灶的扩散。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上)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上) 糖皮质激素(glucoco rticoids, GC)具有广泛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是风湿性疾病的基础治疗药物,在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应用。GC长期应用会导致身体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反复感染、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青光眼或白内障,特别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等,严重降低患儿生活质量。因此,充分发挥GC的治疗作用,而把其不良反应降到最低,一直是儿童风湿病医师所追求的目标。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用药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启动了GC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的制定工作。 专家共识启动于2017年3月19日,6位专家分别负责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型皮肌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川崎病、IgA相关性血管炎(IgA-associated vasculitis,IgAV)、儿童系统性血管炎的文献检索(Embase、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并撰写初稿。2017年10月19日召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关于制定该共识的启动会,讨论初稿,成立撰写小组,会后再次查阅文献并对初稿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初稿在网上再次征求学组成员意见,2017年12月15日召开第3次会议,进行面对面讨论,有争议的关键点进行投票裁决。会后撰写人根据讨论意见再次修

改稿件。尽管如此,该共识仍会存在不足之处,有待在应用过程中,特别是我国儿童风湿病多中心研究结果来进一步完善。 由于高级别的儿童文献资料较少,在共识中未标注证据等级,但是参照2001年英国牛津循证医学的推荐意见强度以及专家意见的一致性,将推荐等级分为A、B、C、D和E共5个等级[1](表1)。本专家共识中以(推荐等级)表示。 常用的GC可分为短效、中效与长效三类:短效制剂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作用时间8~12 h;中效制剂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曲安西龙,作用时间12~36 h;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作用时间36~54 h[2,3]。由于儿童风湿性疾病GC治疗疗程较长,应注意保护

糖皮质激素考试试题资料讲解

糖皮质激素考试试题

药剂科业务学习考试 糖皮质激素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1、地塞米松与下列哪个药合用可引起低血钾症() A、利福平 B、对乙酰氨基酚 C、氢氯噻嗪 D、苯妥英 2、泼尼松与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合用可加强其()作用 A、治溃疡 B、心律紊乱 C、眼压升高 D、代谢 3、应严格限制没有明确适应证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如不能单纯以()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A、退热和止痛 B、免疫抑制 C、抗风湿 D、抗过敏 4、糖皮质激素一般给药时间为() A、上午7:00-8:00 B、下午2:00 C、晚上7:00-8:00 D、睡前 5、糖皮质激素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疾病() A、寻常型银屑病 B、荨麻疹 C、支气管哮喘 D、创伤后骨关节炎 6、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冲击治疗疗程一般小于()天 A、3 B、4 C、5 D、6 7、长期中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样症状,轻者可表现为() A、呕吐、低血压 B、食欲减退、关节疼痛 C、发热、肾上腺皮质危象 D、精神萎靡、恶心 8、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高于上条所列权限使用糖皮质激素,

但仅限于()天内用量,并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A、1 B、2 C、3 D、4 9、何种情况应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 A、严重感染 B、血液系统疾病 C、休克 D、癫痫 10、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不可采取的措施是() A、低钠高钾高蛋白饮食 B、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B、加服预防消化性溃疡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药物 D、与生长激素合用 11、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可口服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参考剂量为() A、20~40mg/d B、30~40mg/d C、10~50mg/d D、20~60mg/d 12、支气管哮喘,常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A、中午 B、夜间或清晨 C、下午 D、白天 13、下列药物按作用时间分类为长效糖皮质激素的是() A、氢化可的松 B、甲泼尼龙 C、泼尼松 D、地塞米松 14、下列药物按作用时间分类为中效糖皮质激素的是() A、泼尼松龙 B、可的松 C、地塞米松 D、倍他米松 15、下列药物按作用时间分类为短效糖皮质激素的是() A、氢化可的松 B、甲泼尼龙 C、泼尼松 D、地塞米松 16、以下不属于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的是() A、骨质疏松 B、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种感染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2):73-75.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重要的皮肤科外用药,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许 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临床上也存在“滥用”和“恐惧”问题。为规范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 一、概念和分类 1. 概念: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属于甾体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又称为皮质类固醇。由于皮质类固醇包括性激素及维生素D3 的 衍生物,因此,本文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这一名称。 2. 作用强度分级:依据皮肤血管收缩试验等方法,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强度可以分为许多级别。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方法是4 级分类法,将其分为超强效、 强效、中效和弱效4 类。激素的结构是决定其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但浓度、 剂型对其影响也较大。复方制剂中加入的某些成分,比如,促渗剂氮酮或角质松解剂水杨酸等也会提高激素的强度。此外,激素的作用强度分级不一定都与 临床疗效平行,比如,地奈德分级是弱效激素,但临床疗效和作用却与某些中 效激素相当。超强效激素和强效激素适用于重度、肥厚性皮损。一般每周用药不应超过50 g;连续用药不应超过2 ~ 3 周;尽量不用于 < 12 岁儿童;不应大面积长期使用;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应在面部、乳房、阴部及皱褶部位使用。国内外常用超强效激素包括,0.05%丙酸氯倍他索凝胶、软膏、乳膏及泡沫剂; 0.05%醋酸双氟拉松软膏及0.1%氟轻松乳膏等。强效激素包括,0.1%哈西奈德乳膏、软膏及溶液、0.1%安西奈德软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凝胶及软膏、0.05%丙酸氯倍他索溶液(头皮剂)、0.025%丙酸倍氯米松软膏、0.25%去羟米松软膏剂及乳膏、0.05%卤米松乳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或软膏、0.1%戊酸倍他米松乳膏、0.05%醋酸氟轻松软膏、乳膏或凝胶及溶液、0.1% 糠酸莫米松软膏、0.005%丙酸氟替卡松软膏、0.1%曲安奈德软膏、0.5%曲安奈德乳膏等。有的药品仍沿用“霜”,作为剂型的属性。中效激素适合轻中度皮损,可以连续应用4 ~ 6 周; < 12 岁儿童连续使用尽量不超过2 周;不应大面积长期使用。常用中效激素有,0.1%糠酸莫米松乳膏和洗剂、0.1%丁酸 氢化可的松软膏、乳膏及洗剂、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0.1%曲安奈德乳膏及软膏、洗剂、0.12%戊酸倍他米松泡沫、0.025%氟轻松软膏及乳膏、0.2%

糖皮质激素适应症、不良反应、禁忌症

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在体内作用广泛,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 一、适用范围 1.内分泌系统疾病: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替代治疗;肾上腺危象、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等紧急情况的抢救;重症亚急性甲状腺炎、Graves眼病、激素类生物制品【如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药物过敏的治疗等。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判断肾上腺皮质分泌状况,诊断和病因鉴别诊断库欣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 2.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此类疾病种类繁多,达200余种,多与自身免疫有关,尤其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皆有自身免疫参与,常见的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病/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和系统性血管炎等。糖皮质激素是最基本的治疗药物之一。 3.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放射性肺炎、结节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 4.血液系统疾病: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常需糖皮质激素治疗,主要为两种情况:一是治疗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二是利用糖皮质激素溶解淋巴细胞的作用,将其作为联合化疗方案的组分之一,用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 5.肾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多种肾小球肾炎和部分间质性肾炎等。 6.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严重细菌性疾病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症肺炎,若伴有休克、脑病或其他与感染有关的器质性损伤等,在有效抗感染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中毒症状和器质性损伤;严重病毒性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等,也可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7.重症患者(休克):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但须结合病因治疗和抗休克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脑水肿等。 8.异体器官移植:用于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及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及治疗。 9.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种类众多,涉及多个专科,许多疾病如严重的荨麻疹等,需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10.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如急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急性脊髓损伤,急性脑损伤等。 11.慢性运动系统损伤:如肌腱末端病、腱鞘炎等。 12.预防治疗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及手术后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如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等。 二、不良反应 长期应用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成正比,主要有: 1.医源性库欣综合征,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淤斑、类固醇性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加重)、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甚或骨坏死(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女性多毛月经紊乱或闭经不孕、男性阳萎、出血倾向等。 2.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种感染。 3.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 4.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5.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 6.肌无力、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 7.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 8.精神症状如焦虑、兴奋、欣快或抑郁、失眠、性格改变,严重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发作。 9.儿童长期应用影响生长发育。 10.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出现局部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在面部长期外用时,可出现口周皮炎、酒渣鼻样皮损等。 1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定植、感染。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者也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 三、注意事项 (一)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 1.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 2.严重精神病史; 3.癫痫;

2019年版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2019年版)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呼吸系统疾病就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得常见病、多发病,给社会与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同时还伴随着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雾化吸入疗法就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得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因其临床应用优势被国内外广泛使用。在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甚至大型综合医院由于医务人员对雾化吸入疗法及其药物应用认识不足,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在这种形式下加强雾化吸入药物得规范管理与合理使用尤为重要! 基于此,由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牵头、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合理用药学组于2018年6月23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2018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研讨会”正式启动“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撰写项目,在会议上确定编写专家组成员,并对共识大纲进行专业细致得研讨。2018年7月10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确定共识大纲内容。2018年11月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进行共识中期审稿,委员及学组专家对共识初稿内容进行逐条修订,并提出近50条专业修改建议,对共识内容得准确性与药学特色进行了严格得把关。经过多次专家审稿与修订, 2018年12月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对“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得内容进行最后修订,得到编委会专家组得一致认可而最终定稿。 本共识在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合理用药学组专家,以及游一中教授为代表得专家顾问组共同努力下完成编写,旨在提高我国雾化吸入合理用药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雾化吸入就是一种以呼吸道与肺为靶器官得直接给药方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得治疗手段。但雾化吸入疗法得不规范使用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为进一步促进雾化吸入药物在临床得合理应用,维护患者健康,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携手全国药学领域知名专家,

药理学讲义第二十二单元糖皮质激素

第二十二单元糖皮质激素 一、A1 1、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表现是 A、高血钾 B、低血钠 C、低血压 D、高血脂 E、低血糖 2、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替代疗法用于治疗 A、肾上腺皮质癌 B、肾病综合征 C、肾主腺嗜铬细胞瘤 D、垂体肿瘤 E、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3、下列关于糖皮质激素对血液与造血系统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使血小板增多 B、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C、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 D、嗜中性粒细胞数增多 E、血中淋巴细胞减少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糖皮质激素具有轻微的盐皮质激素即醛固酮的作用,故有保钠排钾作用,能提高血钠水平降低血钾,引发低血钾;同时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脂肪分解提高血脂,并增加糖原分解提高血糖。 【该题针对“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糖皮质激素可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小剂量替代疗法适用于腺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艾迪生病)、肾上腺危象和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该题针对“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大剂量亦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增多,缩短凝血时间。刺激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入血而使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但降低其游走、吞噬等功能。亦可使淋巴组织退化,抑制淋巴细胞分裂,使血中淋巴细胞减少。此外,也能减少血中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这可能是由于细胞转移至肺、脾、肠等组织的缘故。

【该题针对“糖皮质激素的分类及常用药、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糖皮质激素考试试题

药剂科业务学习考试 糖皮质激素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1、地塞米松与下列哪个药合用可引起低血钾症() A、利福平 B、对乙酰氨基酚 C、氢氯噻嗪 D、苯妥英 2、泼尼松与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合用可加强其()作用 A、治溃疡 B、心律紊乱 C、眼压升高 D、代谢 3、应严格限制没有明确适应证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如不能单纯以()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A、退热和止痛 B、免疫抑制 C、抗风湿 D、抗过敏 4、糖皮质激素一般给药时间为() A、上午7:00-8:00 B、下午2:00 C、晚上7:00-8:00 D、睡前 5、糖皮质激素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疾病() A、寻常型银屑病 B、荨麻疹 C、支气管哮喘 D、创伤后骨关节炎 6、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冲击治疗疗程一般小于()天 A、3 B、4 C、5 D、6

7、长期中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样症状,轻者可表现为() A、呕吐、低血压 B、食欲减退、关节疼痛 C、发热、肾上腺皮质危象 D、精神萎靡、恶心 8、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高于上条所列权限使用糖皮质激素, 但仅限于()天内用量,并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A、1 B、2 C、3 D、4 9、何种情况应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 A、严重感染 B、血液系统疾病 C、休克 D、癫痫 10、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不可采取的措施是() A、低钠高钾高蛋白饮食 B、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B、加服预防消化性溃疡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药物 D、与生长激素合用 11、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可口服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参考剂量为() A、20~40mg/d B、30~40mg/d C、10~50mg/d D、20~60mg/d 12、支气管哮喘,常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

最新糖皮质激素适应症、不良反应、禁忌症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在体内作用广泛,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 一、适用范围 1.内分泌系统疾病: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替代治疗;肾上腺危象、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等紧急情况的抢救;重症亚急性甲状腺炎、Graves眼病、激素类生物制品【如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药物过敏的治疗等。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判断肾上腺皮质分泌状况,诊断和病因鉴别诊断库欣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 2.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此类疾病种类繁多,达200余种,多与自身免疫有关,尤其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皆有自身免疫参与,常见的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病/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和系统性血管炎等。糖皮质激素是最基本的治疗药物之一。 3.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放射性肺炎、结节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 4.血液系统疾病: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常需糖皮质激素治疗,主要为两种情况:一是治疗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二是利用糖皮质激素溶解淋巴细胞的作用,将其作为联合化疗方案的组分之一,用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 5.肾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多种肾小球肾炎和部分间质性肾炎等。 6.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严重细菌性疾病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症肺炎,若伴有休克、脑病或其他与感染有关的器质性损伤等,在有效抗感染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中毒症状和器质性损伤;严重病毒性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等,也可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7.重症患者(休克):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但须结合病因治疗和抗休克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脑水肿等。 8.异体器官移植:用于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及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及治疗。 9.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种类众多,涉及多个专科,许多疾病如严重的荨麻疹等,需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10.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如急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急性脊髓损伤,急性脑损伤等。 11.慢性运动系统损伤:如肌腱末端病、腱鞘炎等。 12.预防治疗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及手术后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如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等。 二、不良反应 长期应用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成正比,主要有: 1.医源性库欣综合征,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淤斑、类固醇性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加重)、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甚或骨坏死(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女性多毛月经紊乱或闭经不孕、男性阳萎、出血倾向等。 2.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种感染。 3.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 4.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5.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 6.肌无力、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 7.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 8.精神症状如焦虑、兴奋、欣快或抑郁、失眠、性格改变,严重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发作。 9.儿童长期应用影响生长发育。 10.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出现局部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在面部长期外用时,可出现口周皮炎、酒渣鼻样皮损等。 1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定植、感染。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者也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 三、注意事项

2014 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

2014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 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在我国应用广泛,但存在临床使用不合理现象。使用不当,既包括使用过度,即在不应该使用激素时使用;也包括使用不足,即在应该使用激素时未用,或者在应该使用大剂量激素时使用小剂量。无论是使用过度,还是使用不足,均会给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患病率较高,大样本的一次性调查(超过3万人)显示,我国SLE患病率为70/10万人,妇女中则高达113/10万人。 不同医生使用激素治疗SLE存在差异,因此亟需规范激素在SLE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病情,尽量制定简单、规范、合理的激素应用原则,使更多患者获益。 1.激素治疗SLE的基本原则 激素治疗SLE的基本原则包括: 对诱导缓解和长期维持治疗,起始剂量应该足量,之后缓慢减量,长期维持; 评估SLE的严重程度和活动性,拟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评估是否存在激素使用的相对禁忌证,对存在相对禁忌证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严格评估使用激素的必要性; 对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建议使用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 治疗期间观察疗效,评估脏器功能; 监测激素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激素的用法与剂量 激素的用法包括全身应用(静脉注射和口服)和局部应用(局部皮肤外敷、关节腔注射、眼内注射等)。

根据病情需要,激素可选择晨起顿服、隔日给药或每日分次给药。激素可分为4个剂量范围:小剂量:泼尼松≤7.5mg/d(甲泼尼龙≤6mg/d); 中剂量:泼尼松7.5-30mg/d(甲泼尼龙6-24mg/d); 大剂量:泼尼松30-100mg/d(甲泼尼龙>24-80mg/d); 冲击疗法:甲泼尼龙500-1000mg/d,静脉滴注,连用3 d。激素剂量越大,疗效越显著,同时副作用也越大。激素犹如一柄双刃剑,如何在追求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激素的副作用是临床医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3.激素在SLE治疗中的应用 3.1 SLE病情严重程度及狼疮危象的定义 轻型SLE:指SLE诊断明确,重要靶器官(包括肾脏、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未受累。 中、重型SLE:指有重要脏器受累并影响其功能。 肾脏受累: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血液系统受累: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神经系统受累:抽搐、意识障碍、昏迷、脑卒中、横贯性脊髓炎、单神经炎或多神经炎、精神症状、脱髓鞘综合征; 消化系统受累:肠梗阻、肠系膜血管炎、急性胰腺炎; 呼吸系统受累:肺泡出血、肺动脉高压、肺炎、肺间质纤维化等; 心血管系统受累:心包填塞、心肌炎等; 其他:皮肤血管炎、严重皮肤损害、肌炎等。 狼疮危象的定义:危及生命的急重症SLE称为狼疮危象,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下)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下) 摘要 作为糖皮质激素(GC)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的下半部分,本文将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幼年皮肌炎(JDM)的GC治疗。GC 为SLE和JDM的基本治疗,一般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需按照疾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GC种类、剂量以及给药方式。本共识旨在为GC的临床应用提供合理建议,将GC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且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仅作为指导,非强制执行。 糖皮质激素(glucoco rticoids, GC)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基础药物,长期应用会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用药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17年3月启动了GC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的制定工作,并于2018年3月发表了"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上)"[1]。作为延续,本共识继续采用2001年英国牛津循证医学的推荐意见强度以及专家意见的一致性,分为A、B、C、D和E 5个推荐等级。 五、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损伤类型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显示可能为遗传易感背景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5%~20%的SLE在儿童时期起病[2]。国外报道儿童SLE的发病率为(0.36~0.60)/100 000[3];日本报道的发病率为0.47/100 000[4];我国台湾地区一项大规模的调查显示16岁以下儿童SLE的患病率约为6.3/100 000[5];尚无我国大陆地区儿童SLE发病率的报道。 儿童SLE较成人SLE病情重,更易累及重要器官,特别是肾脏、心脏和神经系统,全身症状也较成人多见。SLE根据脏器受累情况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狼疮危象[6,7](表1)。 GC是治疗SLE的基础药物。长期使用GC有向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骨质疏松、矮小、感染、消化道溃疡等多种不良反应,过快减量则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控制不佳,因此规范使用GC尤为重要。鉴于儿童SLE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a n 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有限,本共识通过检索SLE相关文献并征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的意见,形成以下治疗共识。

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专家共识(2020)

---------------------------------------------------------------最新资料推荐------------------------------------------------------ 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专家共识(2020) 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专家共识(2020)自从 1929 年人类发现可的松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以来,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急诊医生也越来越多地面临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包括全身使用和雾化使用,本共识旨在指导和规范急诊医生的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使用。 一、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特性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为类固醇( 甾体, steroids),由三个六元环与一个五元环组成。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包括内源性的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以及外源性的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 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与人体内源性皮质激素功能相同,为短效制剂,同时具有糖和盐皮质激素活性,因此适用于生理性替代治疗,但用于抗炎治疗时,水钠潴留不良反应明显。 此类剂型结合球蛋白的能力强,游离激素水平较低,对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的危害较轻,临床上主要用作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替代治疗。 但因其抗炎效力弱,作用时间短,不适宜用于治疗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氢化可的松较可的松更适用于肝功能障碍患者。 其中,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溶媒为水,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溶媒为 1/ 25

酒精,后者用于酒精过敏者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且与部分头孢类抗生素一起使用时可能导致双硫伦样反应。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在临床工作中激素因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而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中,近年来哮喘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支气管哮喘的常规治疗中当抗生素应用、支气管扩张剂使用、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不能达到满意疗效时,在无绝对禁忌证时应及早应用激素冲击治疗。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 大剂量或高浓度时产生如下药理作用作用。 1、抗炎作用:GCS有快速、强大而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对各种炎症均有效。在炎症初期,GCS抑制毛细血管扩张,减轻渗出和水肿,又抑制白血细胞的浸润和吞噬,而减轻炎症症状。在炎症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的生成。而减轻疤痕和粘连等炎症后遗症。但须注意,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必须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以防炎症扩散和原有病情恶化。 抗炎作用机制:GCS扩散进入胞浆内,并与GR—Hsp结合。同时Hsp被分离。GCS和GR复合物进入细胞核,与靶基因启动子序列的GRE结合,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基因转录,与nGRE结合。抑制致炎因子的基因转录,而产生抗炎作用。 1) 诱导抗炎因子的合成。 ⑴诱导脂皮素的合成,抑制PA2活性而减少PGs和LTs的生成。 ⑵诱导ACE合成,促进缓激肽降解和增加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 ⑶诱导炎症蛋白质的合成。而抑制白细胞炎症蛋白酶的生成。 ⑷诱导IL-10的合成,而抑制Mφ分泌IL-1,IL-2,IL-8,TNF等致炎因子。 2)抑制炎性因子的合成。 ⑴抑制ILs(IL-1,IL-3,IL-2,IL-5,IL-6,IL-8)及TNFα.GM-CSF的合成分泌。 ⑵抑制MΦ中NOS的活性而减少炎性因子NO的合成。 ⑶基因转录水平上抑制ELAM-1和ICAM-1等粘附分子的表达。 3) 诱导炎性细胞的凋亡。 4) 收缩血管并抑制蛋白水解酶的释放。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概述:肾上腺素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的总称,其基本结构为甾体类化合物。 糖皮质激素类 药物分类: 短效——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 长效——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体内过程: 1.口服、注射均可吸收。 2.可的松和泼尼松在肝内转化为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而生效,严重肝功能不全者只宜用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 药理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生理剂量) ①糖代谢:升高血糖 ②蛋白质代谢:促分解,抑合成,负氮平衡 ③脂肪代谢:增高血浆胆固醇,促使皮下脂肪分解,形成向心性肥胖,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 ④水和电解质代谢:保钠排钾 ——长期使用能促进钙、磷排泄,骨质脱钙。 归纳: 2. 抗炎作用: 抗炎作用强大、非特异性,对感染性、非感染性(过敏性、机械性、化学性)炎症均有效 (凡炎皆抗,“万能灵药” )。 利:早期——渗出减少,改善症状; 后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弊:降低了机体的防御机能。 3.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抗免疫) (1)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 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 大剂量:抑制体液免疫。 (2)抗过敏作用:减少过敏介质的产生,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 4.抗休克作用: 大剂量,常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 ①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加强心肌收缩; 激素四大生理作用 升糖解蛋分脂保钠 抗炎不抗菌, 抗炎不抗因, 治标不治本

②降低血管对某些收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 ③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 ④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但对外毒素无效。 5.其他作用 (1)退热作用 严重的中毒性感染 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体内致热原的敏感性 (2)血液和造血系统(一少五多) ①淋巴细胞减少 ②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增多 (3)中枢神经系统 提高中枢的兴奋性,引起欣快、激动、失眠等,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及小儿惊厥的发作。 (4)骨骼 长期使用本类药物时可出现骨质疏松,特别是脊椎骨,其机制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力,减少骨中胶原的合成,促进胶原和骨基质的分解,使骨质形成发生障碍。 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 (5)心血管系统 增强血管对其他活性物质的反应性,诱发高血压——允许作用。 (6)消化系统 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黏液的分泌,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病。 (7)允许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例如糖皮质激素可增强儿茶酚胺的血管收缩作用和胰高血糖素的升血糖作用。 临床使用: 1.严重感染或炎症(辅助治疗) (1)严重急性感染:主要用于中毒性感染或伴有休克者,如中毒性菌痢、暴发型流脑及败血症等 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皮质激素(先停皮质激素后停糖皮质激素) 病毒性感染一般不用 (2)抗炎治疗及防止某些后遗症(早期使用) 对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角膜炎、视神经炎、睾丸炎及(Ⅱ、Ⅲ度)烧伤后瘢痕挛缩等。 2.免疫相关疾病 A.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严重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贫血和肾病综合征等。 多发性皮肌炎为首选。 不宜单用,采用综合疗法。 B.过敏性疾病 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休克等。 主要用肾上腺素和抗组胺药。 C.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使用糖皮质激素预防。 若已经发生排斥反应,治疗时采用大剂量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排斥反应控制后再逐步减少剂量至最小维持量,并改为口服。 3.抗休克治疗

糖皮质激素考试试题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空 2分,共 40 分) 1、地塞米松与下列哪个药合用可引起低血钾症( 应严格限制没有明确适应证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如不能单纯以 )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4、糖皮质激素一般给药时间为( 5、糖皮质激素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疾病( A 、寻常型银屑病 B 、荨麻疹 C 支气管哮喘 D 、创伤后骨关节炎 7、长期中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出现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样症状,轻者可表现为( 8、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高于上条所列权限使用糖皮质激素, 科业 务学习考试 糖皮质激素 姓名 A 、利福平 B 、对乙酰氨基酚 C 氢氯噻嗪 D 、苯妥英 2、 泼尼松与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合用可加强其( )作用 A 、 治溃疡 B 、心律紊乱 C 眼压升高 D 、 代谢 3、 A 、退热和止痛 B 、免疫抑制 C 抗风湿 D 抗过敏 A 、上午 7:00-8:00 B 、下午 2:00 C 晚上 7:00-8:00 D 、睡前 6、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冲击治疗疗程一般小于( )天 A 、 3 B 、 4 C 、 5 D 、 6 A 、 呕吐、低血压 B 、食欲减退、关节疼痛 C 发热、肾上腺皮质危象 D 、精神萎靡、恶心

但仅限于()天内用量,并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A、1 B、2 C、3 D、4 9、何种情况应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 A、严重感染 B、血液系统疾病 C、休克 D、癫痫 10、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不可采取的措施是( A、低钠高钾高蛋白饮食 B、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B、加服预防消化性溃疡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药物 D、与生长激素合用 11、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可口服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参考剂量为 A、20—40mg/d B、30 —40mg/d C、10~ 50mg/d D、20 —60mg/d 12、支气管哮喘,常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A、中午 B、夜间或清晨 C 下午D、白天 13、下列药物按作用时间分类为长效糖皮质激素的是( A、氢化可的松 B、甲泼尼龙C泼尼松D、地塞米松 14、下列药物按作用时间分类为中效糖皮质激素的是( A、泼尼松龙 B、可的松C地塞米松D、倍他米松 15、下列药物按作用时间分类为短效糖皮质激素的是( A、氢化可的松 B、甲泼尼龙C泼尼松D、地塞米松 16、以下不属于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的是( A、骨质疏松 B、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种感染

儿童得了类风湿能治好吗

儿童得了类风湿能治好吗 文章目录*一、儿童得了类风湿能治好吗*二、儿童类风湿病怎么治疗*三、儿童类风湿怎么按摩 儿童得了类风湿能治好吗1、儿童得了类风湿能治好吗治疗儿童类风湿病的目的为减轻症状,保持孩子关节功能和防止关节畸形,要注意休息,适当营养。采用理疗、热敷、蜡疗、红外线照射,并进行体育疗法,如轻度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屈伸运动、骑小轮车等,以保持关节功能,增强肌力,防止关节强直及肌肉萎缩。对严重患者要从心理上尽力支持,坚持治疗。此外,还应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如有扁桃体炎、鼻塞炎及龋齿等病灶,宜尽力治疗。 2、儿童为什么会患上类风湿 遗传:遗传对于类风湿的出现有很大作用的。 免疫缺陷:如果选择性IgA缺乏症、无丙种球蛋白症和C2补体成分缺乏症易引起幼年类风湿。 外伤:关节局部外伤或心理因素也可引起本病。 感染:支原体和病毒感染被认为是类风湿的发病原因之一,小儿风疹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亦可引起本病。 寒冷、潮湿是一个诱发类风湿的重要因素。如果孩子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或者是长时间在寒冷的环境中学习,孩子的机体内环境平衡失调,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增多,引起炎性反应,会诱发类风湿。

3、儿童类风湿的症状表现 多关节型:学龄儿童多见。其特征是进行性多发性关节炎, 随后伴关节破坏。关节炎可由一侧发展到对侧,由小关节发展到大关节,先呈游走性,然后固定对称。发作时产生肿痛与活动受限,反复发作者关节发生畸形强直。全身症状较轻。 少关节型:常侵犯单个或四个以内的关节,以大关节为主,多无严重的关节活动障碍,全身症状轻,少数患儿伴虹膜睫状体炎。 全身型(still病)幼儿多见。发热为此型主要症状,呈弛张热,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能自行缓解但易复发。伴一过性多形性皮疹,常随体温升降而时隐时现。关节症状较轻,部分病例后期出现多发性大关节炎症状。多数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胸膜、心包或心肌可受累。 儿童类风湿病怎么治疗1、控制炎症:在疾病活动期使用药物控制炎症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常用药物有: 水杨酸盐,此为首选药,包括阿司匹林、水杨酸钠。 消火止痛药。用于水杨酸盐治疗无效时,可选用吲哚美辛、保泰松等药物。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其优点是控制症状较快,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故应作为消炎止痛药无效或病情严重者的合并用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