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

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

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
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

和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

教育构想

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钱老虽逝,仍旧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在众多的怀想和反思中,“钱学森之问”因其关系着教育,关系着未来,备受人关注。我们推出此版,算作对钱老的纪念和对钱老精神的践行。——编者

集大成得智慧

——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焦点的,是2009年11月11日,钱老逝世11天后,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的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其实,“钱学森之问”早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时,就已经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

并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专家和有关教育部门的思考。

2005年3月29日,已经94岁高龄的钱学森,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重点就是培养创新人才。他说:“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我们当然不会误解为,钱老希望整个教育都要培养拔尖人才,毕竟,教育还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使命。只是,在提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不应该忘记英才教育;在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不要忘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钱学森之问”到底揭示了一个怎样的教育问题?钱老自己是怎样回答的呢?

钱学森之答

一般来说,钱学森一旦提出一个问题,心里就已经有自己的见解了。他的一位学生曾说:“无论多么难的问题,钱老总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现在,回答“钱问”的切入点,是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钱学森在讲话中曾经说,现存的传统教育模式成了制约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瓶颈或关节点。

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钱学森关于教育的构想逐渐形成了,这就是“大成智慧教育构想”,它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通才教育模式,回答了在当前条件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这一构想,是钱学森晚年教育思想的概括,也可以看作钱学森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它为社会各界共同应对“钱学森之问”增添了丰富的营养。

钱学森的这些思想散落在他的讲话、文章和书信中。综观这些史料,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构想之一: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培养和教育学生

钱学森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综合体系,这是他提出的全新的科学技术观。他把这个体系

称作“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客观世界,学科的不同只是人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而已。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第一个构想,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来培养和教育学生。今天,中国大学生当然要有专业,否则毕不了业,但是首先他们要对整个的科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知道他所学的专业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相互联系。

钱学森把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所有知识分为4个层次、11

大门类,这一体系从横向上看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等11个科学技术部门。从纵向上看有4个层次,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通过11架“桥梁”与11大科学技术部门连在一起。其中每一个科学技术部门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3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略有不同)。与11大科学技术部门相对应,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军事哲学、人学、地理哲学、建筑哲学、美学等。钱学森曾说:“我想我们宣传的‘大成智慧’……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和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

按照大成智慧教育的构想,教育是没有专业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能用一门或几门知识去迎接挑战,而是要用整个知识体系去应对。这是一种睿智的发现和大胆的教育想象。

西安交通大学实践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已经3年了,“钱学森实验班”(以下简称“钱班”)目前已招生3年,共招收了180多名学生。教务处副处长邱捷说:“‘钱班’的所有学生都是工科学生,基本都是本、硕连读,前3年不分专业集中授课。”“钱班”所依据的理念是,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是开拓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个班的学生不但要上工科的基础课,还要上一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包括哲学、社会学、音乐、美术、文学、建筑学和经济管理等。

“钱班”伦理与人生课教师卢黎歌教授说:“‘钱班’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以钱老的做人、做事为榜样,对自己要求严,把对问题的思考当作一种享受。杨叔子院士和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都来听过课,对这种模式给予肯定。”目前,第一届“钱班”已分流31人,第二届“钱班”已分流10多人。

构想之二:让大学生懂得系统科学

钱学森说,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来看,一方面已有学科不断分化,越分越细,新学科、新领域不断产生,呈现出高度分化的特点;另一

方面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相互交叉、结合与融合,向综合性、整体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系统科学就是这后一发展趋势中最具有基础性的学问。

二战后,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系统科学也随着得到了发展,目前,人们已经能够把客观世界分为三类不同的系统: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和复杂巨系统。要认识不同的系统,就要用不同的方法论。

简单系统对应的方法论是还原论,就是它抛开研究对象与周围世界的联系,把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解,直到可以认识它为止。这是文艺复兴的最主要成果之一。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系统——简单巨系统,还原论已不适于这个系统,外国学者在20世纪下半叶提出了自组织理论,对于解决简单巨系统非常有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一类新的系统,还原论和自组织理论已经失效。钱学森的贡献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并提出,对应着这类系统的是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论。这是全新的发现,标志着系统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钱学森的学生戴汝为曾著文指出,钱学森对“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作了这样的解释:其实质是把各方面有关专家的知识及才能、各种类型的信息及数据与计算机的软、硬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

成一个系统。这个方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发挥这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为综合使用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钱学森是公认的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号召学者们一起参与系统科学的研究,他说:“我们若是把这件事做成了,将会是震动世界的,在科学史上的意义将不亚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第二个构想便是,用系统科学的知识培养和教育学生。一定要让学生上系统科学的课程,把系统科学的最新成果教给学生。让学生对客观世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于不同类别的系统,知道用哪一类方法论去面对。

构想之三:让科学和艺术“联姻”

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授奖仪式的即兴演讲中,钱学森专门提到他的夫人、女高音歌唱家蒋英,他说:“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他还曾说:“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

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钱学森大成教育智慧的第三个构想是,大力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钱学森创立的思维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980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发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文提出,思维科学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其他各种思维过程。他在1984年举行的全国思维科学会议上提出,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在于形象思维的研究。

大学怎样进行形象行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到底能对科学创新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也没有展开论述。但钱学森通过自己对思维的研究,以及从自己的科研实践中,切实感受到了形象思维对于科学创新的力量。

钱学森晚年曾说:“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系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我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其中包括如何使

我们一些一般性的大学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达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的标准。”

钱学森就读的加州理工学院鼓励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钱学森当年所在的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一位抽象派画家。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教授周末经常与好莱坞明星聚会。通过和艺术界的交往,冯·卡门得到了一种形象思维的再训练。冯·卡门、钱学森到了高龄,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与他们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有关。

西安交大“钱班”72班班长魏笠被文学欣赏、陶艺制作、建筑等课深深吸引,他说:“我们体验到艺术的美和社科类学科的吸引力。许多同学都觉得在艺术类课程和实践活动中,自己的兴趣、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像被唤醒了一般。”

可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把握住了人类思维的特点,符合思维规律。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思维非常重要。钱学森曾说:“连思维都不科学,哪还有什么科学?

构想之四:改革数学课程

钱学森大成教育智慧的第四个构想是,改革数学课程。

钱学森明确提出,对数学课的课时数作一定的调整,将数学课教授的重点转移到利用计算机求解和理解计算机给出的答案。数学课的改革要面对人机结合这种科研方式。但是,部分高校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模式,教人怎么去算,这样一来,浪费了很多时间。

从大成智慧教育构想的几个方面看,它切近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把握住了科技发展的规律和拔尖人才培养的规律。从国内来看,在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模式中,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构想可以说是最新的一种,是最靠近21世纪中国先进教育理念的一种教育构想和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变化的。农业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通才模式”。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才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一生中会多次转行,专才教育已经不能为他的转行提供一种很好的保障。教育又开始向通才教育转化。当然,这个时候的教育,已经和以前的通才教育不同了。进入21世纪,通才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

同样是通才教育,大成智慧教育构想与美国大学的教育构想有所不同。根据美国史密斯学院行政管理研究室研究员王竞的观点,美国

大学把人类知识划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基本上分为三类:通才教育、专业课程和自由选修。美国的通才教育是和专业教育相对的,而钱学森所讲的“通才教育”是一种综合整个客观世界知识的教育,适应了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尊重思维规律和教育规律,其着眼点更高,融通性更强,因此是一种全新的通才教育模式。

钱学森以他的学识提出了一个改变目前教育现状的尝试,当然,到底对不对,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还需要教育界的专家去进一步总结。

大成智慧

钱学森一生都在和教育发生紧密联系,他的大成教育构想是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实践的。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并曾在教育部任普通教育司第三科科长,浙江省教育厅任督学。钱均夫兴趣广泛,给了钱学森很多影响,他说:“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

钱均夫很重视独子钱学森的教育,《走近钱学森》一书作者、著

名作家叶永烈说:“钱学森可以说是走过了一条最正规的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蒙学院—小学—中学—大学—留学—硕士—博士—副教授—教授。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钱学森每一阶段进入的学校,全是第一流的名牌学校。”钱学森曾写下一份珍贵文件,回忆他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总共17位,其中有7位是中学教师,4位是大学教师。

现在很多听过钱学森课的学生都说,“钱老讲课,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整个一堂课,说话漂亮,板书漂亮,时间掌握得非常严格。”当时,很多外校的年轻教师想听一听钱学森这位美国的火箭“元老”是怎么讲火箭的,想听听大科学家怎么讲课的,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搞”听课证。当时,钱学森上的是大课,听课要有听课证,班长把门,不能随便进来。

后来,钱学森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等单位,也一直在带研究生。

可以说,钱学森一生都没有脱离教育界,并且一直与外国的、中国的教育发生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现在,我们所讲的钱学森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他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教育思想。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先生回国后,看到高校经过“院系调整”,专业分得过细,理工分家,认为此种教育模式

不可取。1958年,钱学森先生参与筹划中国科技大学的创建,他内心里想把这所学校建成中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因为他觉得,加州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比现行模式更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到了晚年,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对教育的认识在上世纪50年代的基础上,又往前发展了。

钱学森关于教育的看法,很多是在谈其他问题时,顺便就带出来了。

比如,1978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系统工程的时候,他就想到,只有理解系统工程的人,才能够发展并利用系统工程,便自然而然地提出,教育要培养懂系统工程的人。

这些思想不断累积起来,便形成了今天的大成教育智慧教育构想。

钱学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是教育家,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种思路。除西安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实验班”外,清华大学也正在尝试着按照钱老的思想举办“钱学森力学班”。

也许有人会这样问: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他的思维有

别于常人的是什么?从上面的介绍,人们或许可以初步获得这样的认识:综合集成思想贯穿于钱学森科学研究的始终。“集大成,得智慧”,综合集成思想使他的知识结构不仅有深度、有广度,还有高度。这高度指的是对科学发展的远见卓识,指的是创新、是智慧。如果我们把深度、广度、高度看作三维结构,那么钱学森就是一位三维科学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大师或科学帅才。

探究钱学森本人非凡成就的成因,或许对理解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理念会有帮助吧。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规范和加强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以下简称“科技创新项目”)的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国家、北京市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经费管理。 第三条科技创新项目经费(以下简称“项目经费”)来源于北京市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学科建设水平提升项目、科学研究能力提升项目、科研基地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等四个方面。 第四条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 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对具有特色、为国家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学科、平台、项目进行专项支持。 (二) 科学论证,统筹配置。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和审核,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高校应统筹安排生均综合定额经费、

科研水平提高定额经费和项目经费,科学研究能力提升项目中的“新起点计划”项目经费由高校在基本经费中予以安排。 (三)全流程管理,追踪问效。要对项目的申报、审核、评审、政府采购、监督、决算和绩效评价,实行全流程项目管理。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 (四)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或挤占项目经费。 第五条科研创新项目经费预算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和科研创新项目特点,纳入高校部门预算管理。 第二章项目补助标准及经费开支范围 第六条学科建设水平提升项目补助标准: (一)学科群建设:依托学科群建设的项目支持力度为自然科学类项目每年不超过2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每年不超过100万元。 (二)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不含重点支持的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类交叉学科每年30万,自然科学类交叉学科每年60万;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级学科(6个及以上二级学科)每年30万,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级学科(6个以下二级学科)每年20万;自然科学类一级学科(6个及以上二级学科)每年60万,自然科学类一级学科(6个以下二级学科)每年40万;人文社会科学类二级学科(包括没有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每年10万,自然科学类二级学科(包括没有二级学

弘扬钱学森精神

弘扬钱学森精神,培育爱国情操 人生是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支撑的,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能够无怨无悔地生活,尽心尽力地奋斗,心甘情愿地付出。正确的价值观铸就人生道德的防火墙,可以让人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抵挡艰难困苦的打击。当今,各种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东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导致部分人价值观迷失,在此形势下,中央适时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作为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的形式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选择伟人作为榜样,让中学生欣赏他们精彩的人生演出,感受他们璀璨的精神光芒,体味他们为成功所辛勤的付出,羡慕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领略他们的博大精深,用典型而生动、鲜活而具体的事例去展示伟人的心路历程,让学生在用心品读中,如坐春风,在熏陶渐染中,净化心灵,形成正确而坚定的人生价值观。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卓越功勋彪炳史册,崇高品德和精神光照后人。虽然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精神永垂。继承和弘扬钱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 弘扬钱学森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报效祖国,培养赤诚忠贞的爱国之情。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民族精神财富中最瑰丽的珍宝,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没有爱国精神,国家将缺乏凝聚力,成为一盘散沙。钱学森先生告诉我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就意味着要将毕生的心血和才华奉献给国家。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时,在美国学习、工作的钱学森先生,心系国家,密切关注局势的变化,义无反顾地放弃优裕工作和生活条件,决心早日归家,报效祖国。虽遭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甚至被投进监狱,失去自由,但他痴心不改,归心似箭。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钱学森先生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归国后,他带领老一代航天人,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在较短时间内铸就了“两弹一星”的历史丰碑,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晚年时,他密切关注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凸显出这位伟人的胸怀和眼界,以及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在钱先生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他曾经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他曾经坦率地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他曾经真诚地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他曾经忧虑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爱国是钱学森先生终身不渝的情怀,是钱学森精神的基石。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始终将个人前途命运深深融入国家、民族的复兴之中,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钱老先生以一生的成就和风骨树立了爱国的光辉典范,影响后人,烛照历史。在中学生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就应该选择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伟人作为榜样,让学生志存高远,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增强他们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中学生成长于国家繁荣富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为丰富的时代,他们视野开阔,个性张扬,追求个人利益和自由,注重实现自身价值,但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部分学生国家观念模糊,爱国情感淡漠,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空洞,方式单一,甚至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弘扬钱学森先生的爱国精神是中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务之急。中学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聆听钱先生的故事,阅读有关他的书籍,观看他的生平图展,在谈心得、讲体会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激动的泪水凝固成爱国的磐石,将个人理想与

钱学森谈创新型人才培养

钱学森谈创新型人才培养 钱老非常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他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个基本途径在于实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因为创新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种思维,以及人类智慧中的“性智”和“量智”这两种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晶。 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钱老一直倡导和推崇创新精神,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活动老,学到老”,他取得的杰出成就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好的诠释。他晚年还特别关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将此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2005年和2007年,温家宝总理两次看望钱老,耄耋之年的钱老都谈到了国家要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并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并且指出“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平时,钱学森也就创新人才的培养多次强调,“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我们要敢干!”钱老强调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不人云亦云;就是要“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钱老对创新精神的切身感悟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视是和他的教育经历密切 相关的。1935年,钱学森留学美国,先后入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留学美国的这段时间对钱学森来说意义重大,尤其是加州理工学院这一阶段。加州理工学院崇尚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学术民主和创新之风尤盛,这令钱学森受益终身。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一生的道路上的两个高潮之一。钱老回国后身体力行,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这种作风,以教育中国学者和开创国内新的研究风气。无疑,这对我国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个基本途径 钱老认为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物,就要坚持走科学与艺术结合之路,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上下功夫;就要坚持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之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上下功夫。 创新型人才是人类不同思维和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晶 钱老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将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同时,他又借鉴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人类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但

上海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管理办法

上海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市科委)设立上海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包括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简称扬帆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简称启明星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简称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简称浦江计划)等4种类型计划,以项目形式资助入选者创新创业。其中浦江计划由市科委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简称市人社局)联合设立。 扬帆计划面向32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目的是选拔和培养一批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鼓励其进行原始创新和大胆探索,尽快成长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启明星计划面向35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目的是选拔和培养一批脱颖而出的杰出青年科技人员,促进其加快向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长的步伐。资助项目分为A、B、C三类,A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B类主要以企业为依托,C类面向在沪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单位的青年科技人员,服务本市企业集团科技创新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以企业为依托。 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面向50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目的是选拔和培养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带头人,促进其建设高水平科研梯队和创新团队,带动上海科技和产业发展。资助项目分为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两类,学术带头人项目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技术带头人项目主要以企业为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前期有较好合作基础的,可依托企业申报技术带头人。 浦江计划面向50周岁以下回国工作的海外留学人员,目的是加快集聚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向其提供在上海创新创业的“第一桶金”。其资助项目分为A、B、C、D等类型,市科委主管其中A、B两类项目。A类项目资助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B类项目主要资助以企业为依托的科技创新创业。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扬帆计划、启明星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和浦江计划(A、B类)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申报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总结报告 (资助期限:年月至年月) 计划编号: 团队带头人: 所属领域: 通讯地址: 所在学校: 编写日期: 河南省教育厅制 二〇一二年

编写说明 一、编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二、总结简表必须逐项认真填写,没有的填“无”。 三、填报的各项工作成绩或数据,必须是在本计划资助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四、“专业技术职务”指受聘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等。 五、代表性论著需附复印件一份,不超过10篇、部。 六、各种项目、成果、奖励和申请、授权专利等,均需附相关立项证明或证书复印件。 七、页面用A4纸,于左侧加软封面装订成册(请不要用塑料封面或塑料文件夹)。

一、总结简表

二、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计划研发内容、技术路线、项目执行情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培养团队和人才情况(入选省部级团队计划、已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情况)等;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说明团队合作解决的关键技术和主要创新点以及科学意义,取得成果、获得奖励情况,国内外评价、主要学术刊物收录和引用的情况,技术成果应用、

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情况; 四、经费决算和经费使用情况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及建议 六、所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查意见 对创新团队在资助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七、所在高等学校意见 对创新团队在资助期内的工作业绩和发展前景的评价。 八、相关附件材料 (1)最具创新性的论文论著复印件 (2)论文、专著被评价材料的复印件 (3)专利授权证书或专利受理证书的复印件 (4)科研项目立项和结项证明的复印件 (5)科研或学术性奖励证书的复印件 (6)其他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科研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要方向项目培育基金 20 年度进展报告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 E-mail: 资助金额:累计拨款: 依托单位: 执行年限: 填表日期:20 年月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制 二〇一四年五月

填报说明 一. 项目负责人每年须填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要方向项目培育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简称《进展报告》),以此作为学校资助项目跟踪、管理的主要依据。 二. 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在年度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撰写《进展报告》。 三. 项目依托单位认真审核, 于每年规定日期前将本单位受资助重要方向项目的《进展报告》统一报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 四. 《进展报告》由报告正文和附件两部分组成,报告正文请参照“《进展报告》报告正文撰写提纲”撰写,并可根据需要增设栏目,要求层次分明, 内容准确。重要方向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进展或研究成果、计划调整情况等,须在报告中如实反映。 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负责审核项目年度《进展报告》、跟踪项目进展与研究成果、核准项目负责人的次年度研究计划和调整要求,确定项目继续资助的情况。对不按要求填报《进展报告》,或项目执行不力,或内容、人员等调整不当而影响项目顺利进展的,视其情节轻重要求负责人和依托单位及时纠正,或给予缓拨资助经费、中止或撤消项目等处理。 六. 项目负责人需在《进展报告》中对本年度经费使用情况做出必要的说明。 七.本报告一式一份,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

报告正文撰写提纲 1.年度计划要点和调整情况。简要说明是否按计划进行, 哪些研究内容根据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及项目进展情况做了必要的调整和变动,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进行,原因何在。 2.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本部分是进展报告的重要部分,请认真撰写)。请分层次叙述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或碰到的问题等,给出必要的数据、图表。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的对比分析及必要的参考文献。本部分亦包括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情况等。 3.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包括国内外合作与交流计划。如要求对原研究内容和主要成员作重要调整,需明确要求调整的内容,并说明理由、必要性以及对团队实施的影响。(注:为保证重要方向项目培育基金项目顺利进行,研究人员要求稳定,一般不作变更。如确需变更,须按管理办法规定的要求提出申请,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核准后方可变更。) 4.当年经费使用情况。给出必要的经费使用情况的说明,逐项列出固定资产超过5万元的设备的名称、使用情况等有关说明。 5. 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说明项目执行中的问题和建议。对部分探索性强的研究,有可能未获得理想结果或甚至失败,请如实地反映,说明原因、工作状况、发展态势和建议等,供学校管理人员或同行专家参考。 6. 附件:给出标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英文标注为: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Universities”)的已发表和已有录用通知的论文目录、其他成果清单和必要的证明材料复印件等。发表论文按常规文献引用方式列出。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一、问题提出背景 李约瑟,著名生物化学家,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他在1954 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 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 世纪以后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兴起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发生在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中国?这类问题后来演绎成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未能萌发现代科学的“中国难题”,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无独有偶,2005 年初温总理在看望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钱老时,钱老对总理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回顾过去,这么多年来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出现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超越国民时期培养出来的大师!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原因之一所有的大学办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二、“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阻碍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尤其是在明朝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封建极权统治、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一大批思想者不得不沉默。“文字狱”使思想禁锢,封建极权统治的大刀,让诸多学者缄口停手,在漫长的寂寞中含泪悲叹。后来出于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清朝学者,以他们“没落”的心态抗拒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科学,使中国人对近代科学的创建贡献甚微。原来的传统科学技术得不到飞快的发展,对西方新兴的科学又予以抗拒,结果使中国科技打打落后于世界水平。在这一段历史过程中,我们因为目光短浅,因为不尊重知识,没认清形势、认清自己,而给我们的生活蒙上浓重阴影。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其主体部分是性善论,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性。从“人性本善”的信念出发,儒家学说进行了完美的道德设计,为理想主义道德的追求提供了理论依据,将理想人格形象定位于君子和圣贤。这导致国家治理的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这种思路将“出相、入将”作为人生最大价值体现,科学和科学家没有社会地位,科学发现与发明没有厚重的社会土壤。尤其是宋代以来,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要求人们消除各种欲望,服从集权制度下“三纲五常”制度,杜绝非分之想和奇巧之念,从礼仪乃至从法律的层面禁锢创新意识和行为,严重地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动力。西方的文化观念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恶”,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上加霜。所以,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哪怕是“坏人”也无法“作恶”。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这种政治设计思路形成以“国”为特征和单位的西方政治学说,是被公认的现实主义治国方案。这种治理方案注重民主和科学,注重人的价值最大体现,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受到极大的重视,科学家受到应有的尊重。 (三)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特征。儒家思想提倡道德价值至上,关注的是人和社会,肯定人的至上价值不是以否定自然本身的独立价值为前提,形成了“重文轻理”、“重政治轻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形态。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重视儒家经典和偏爱文学,主张文以载道,崇尚立德、立功、立言。这种道德价值取向把人的兴趣和精力引向道德修养和政治活动,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对科技知识或无所用心,或斥之为淫技奇巧,不以从事科学研究为己任。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并没有身为科学家的自豪感,相反,在中国科技史上做出巨大发明的科学家大多困窘潦倒,结局可悲。北宋时期的沈括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所著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但他却连遭儒学大师朱熹强烈的人身攻击,其科学巨著也被贬斥为是乱说。追其根源,这可能和我们的核心价值取向有关,使得我们的民族对科学缺乏一种自发的兴趣,使我们对于科学总是有一些隔阂。三、问题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一)以人为本,重视国民科学素养 人类科技发展史证明,人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水平。国民科学素养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斗争的产物,亦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思想行为教育和统治的沉淀。我国家庭与社会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实用和功利,忽视国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他们衡量教育孩子的标准是用有用和无用来划分。能帮助升上重点中学、大学的有用,能找到好工作的有用,能当上公务员的有用,能权财兼收、有房有车的有用,简而言之是钱、权、名,或曰“成功”的有用。台湾教育部门在反思大学联考制度时说:“一个国家如果大多数国民只知道在个人的近利和物欲中打拼,这个国家的前途着实堪忧。”近年来,迫于就业的压力,一些大学和大学生只注重职业与就业功能,大学生一入校,就探讨将来的职业和收入。长此以往,我们国民的科学素养很难提高,很难造就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因此我们应当注重科学和人文的动态平衡,转变用单一的模式和标准来塑造人才的格局,改革用人和容人机制,创造各类人才应运而生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探求培养科学素养及新知识能力的机制,重视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转变跟踪国际新科学、新技术的被动为自主创新开拓的主体,使中国社会涌现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二)打破惯性思维,克服迷信权威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专制主义色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以伦理原则作为绝对价值尺度的衡量标准,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强调家长、师长、长官的绝对权威,要求一致性,反对多样性,忽视独立人格,打压个性化需求。受这样文化的长期熏陶,个人的利益和需要不被重视,从小就被要求听话,从托儿所、幼儿园到大学,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工作后听领导的话、听组织的话,凡听话的就顺达,不听话的就被纠正。这种削足适履的育人和容人方式不仅导致整个社会缺乏鲜活多彩的个性,在思维领域也会形成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和从众心理。我们常常习惯于引证权威和书本的观点,执着于执行领导、专家或是书本的方案和意见,导致思维僵硬固化,失去灵性和创意,注重继承和模仿,缺少原创动力。长此以往,抑制了人们探索性智慧和好奇心,阻碍了人格的全面发展,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潜能。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性的人才,首要的思维品质就是批判性。没有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一个人是不会有太大的创造力的,是不会取得抑或是取得大的创新性的工作业绩的。因此,必须打破“迷信权威”的局面,营造“批判探究”的氛围,消除人们的从众心理、惰性心理,培育大胆质疑、谨慎求证、勇于创新和探索的品格。要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弘扬创造性教育,重视人的个体发展对社会的创造作用,挖掘无穷的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学习型、创新型的人才,成就经济转型下的中国式创新。 (三)尊重科技人才,提高知识分子待遇 中国要真正崛起,掌握核心技术、成为技术大国是最明显的标志。而掌握新技术一靠重视人才,二靠资金投入。战后日本、德国、以色列的崛起都得益于重视人才和对教育的高投入。中国对教育、科技的投入既不如发达国家,也不如发展中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也远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2011 年11 月,中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高层论坛暨相关成果发布会透露,中国的公务员平均年薪比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年薪高出一万元,而企业人员的平均年薪又低于事业单位人员。这样的收入现状体现不出科技人才的价值,科技人员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处于较尴尬境地。我国缺乏尊重科技人才的相关体制机制的支撑,大量的人才不愿意从事科学研究而流向公务员阶层。 另一方面是引进人才问题。中国引进人才往往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有些单位引进人才不是从需要出发,而是当作为政绩为自己贴金,向上交差,人才引进之后就完事大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益于全球战乱,全世界高科技人才都聚集到美国,造就了美国今日的辉煌。据统计,现在留在美国的顶级科技人才仍占全球的一半左右。而中国高校高科技专业的顶级人才更是成批量流向美国,学成回国者不及 30%。一段时间,中国最好的人才不在中国成为共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力培养和引进有知识、见识和胆识的人才,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让科学家、教授成为最受人羡慕的职业。同时也要有开放吸收人才的眼光和气魄,面向全球 70 亿人中的人才开放吸收,给他们发挥个人潜力的平台和用武之地,真正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在开放的心态中成就中国式创新。

浅谈高校科研团队组织建设

浅谈高校科研团队组织建设 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国家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挖掘高校科研潜力,对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高校科研团队是以学术研究中心、课题和项目组等为代表的,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的、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为实现某个科研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凝聚力的正式群体。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发挥团体优势,聚集学科优势,凝练特色研究方向。随着科技合作和科技共享更加紧密,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团队的支撑,团队成了高校科研的基本单位。构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组织,能使团队内部和谐统一、通力协作,把在科学研究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科研人员通过团队的形式组织在一起,通过分工合作,分享与交换信息,来完成个人和一般团体所无法完成的更高层次的科研任务。 一、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创新团队是为了满足现代科学的交叉综合趋势而产生的一种科研组织形式,是在原有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大胆创新的一种尝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已经决不是某个个体所能独立实现的,建设科研创新团队是新时期科学研究创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高校,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1、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能有效提升学科水平,支撑学科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已使得传统意义上科学家的个人奋斗无法适应科

研工作的要求,科学家之间需要合作,而团队的建设可以形成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凝聚,共同完成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产生具有显示度的、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2、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能更好地促进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生 高校的研究工作大多属于创新型研究,这就要求高校科研人员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了相互交流信息,切磋思想,阐述见解的渠道,培育了不同学科知识交叉、互补、综合的土壤,容易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与成果。 3、创新团队所创造的氛围可以促使学者自身更快速、健康地成长 如果不参与团队工作,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在学术探究、追求真理的认识过程中,也没有机会敞开胸怀,自觉容纳他人的指点批评,因而容易产生学术上的武断作风和片面性观点。创新团队建设能使大家在平等、民主、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中,对学术问题尽心交流讨论、比较参考、批判创新和融化组合,进而去寻找和推敲真理,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二、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组织构建 1、构建原则 (1)适时引导原则 不少科研团队是由于科研人员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在科研项目的合作中自发形成、自组织发展起来的。政府和高校政府管理部门应及时发现,适时引导和培育,营造有利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 意见 【法规类别】科研院所与物资设备 【发布部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02.06.28 【实施日期】2002.06.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 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 (科技部、教育部二00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但是,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科技和教育体制仍然存在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作用,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1.高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专家,人员更新流动快、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适于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好奇心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高校通过多学科综合与合作,也适合开展具有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校与产业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与产业界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已成为普遍趋势。 高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技术发明,并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为社会提供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各类专业化人才。 2.在推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要明确高校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形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新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大国家对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动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要努力使高校真正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基地,新产业培育发展的源泉,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3.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 二、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4.调整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结构、布局和研究方向。对学科相近或

员工管理晚年钱学森心忧人才培养

(员工管理)晚年钱学森心 忧人才培养

晚年钱学森心忧人才培养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98972088.html,2009年11月01日02:45重庆晚报我要评论(36) 温家宝来到钱学森家见望钱老(资料图片)新华社 钱学森回信 回顾钱老的壹生,不禁想起科学界流行甚广的壹句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祖国不会忘记,于面对西方封锁、国家建设举步维艰的日子里,正是壹批又壹批钱学森这样的爱国科学家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于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昨天,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教授的手机壹直处于繁忙中,不停的有亲友来表示哀悼。他表示,父亲走的时候很安详,壹家人均于身边。钱永刚今年5月曾对记者表示,钱老的身体只能是说对壹个90多岁老人仍能够。 钱家是个大家族,于江南有大量的族人,于海外也有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这样的亲属。钱永刚介绍,家人们均于忙于后事,目前仍没有通知他们外地、海外的亲友,因为父亲的身份,所以壹切后事,要等中央的统壹安排。家里会布置灵堂,今起接受公众吊唁。 钱学森同志的秘书涂元季少将的身边工作人员也表示,当下壹家人均于忙于后事,追悼会或纪念仪式的日期和形式均仍没有定下来,大家要耐心的等待通知。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登门见望

1955年9月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壹辈革命家的关怀下,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离开美国回国。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十分关心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钱学森,曾多次登门见望。 2008年1月19日,于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钱学森家中,亲切见望这位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代表党中央向他表示衷心的祝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年来曾四次见望钱学森。2009年8月6日,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温家宝冒着细雨,专程登门见望钱学森,向他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对这位“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温家宝始终心存敬意。 回应讲学邀请 钱老给重庆大学亲笔回信 “我1958年曾到重庆,当下已经88岁,行动不便,不能来参加校庆……”于重庆大学校史馆,珍藏着这样壹封钱学森的亲笔信件。 10年前,重庆大学70周年校庆,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吴中福,给钱老写了壹封信,希望邀请钱老来重大讲学。吴中福回忆,当时是重庆大学70年校庆之际,学校领导班子经过商量,希望邀请钱老到重庆大学来,壹是参加校庆庆典,其次也希望能邀请钱老给我们讲讲学。“我们写好信后,托人专门交给钱老,没想到很快就得到回信了。” 当时钱老已经是88岁高龄了,但钱老仍是亲笔写了这封回信。记者昨日于校史馆里见到了钱老的真迹。信中写道:“我1958年曾到重庆,当时是47岁,当下已经88岁,已经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XX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人才教育培训计划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XX科技有限公司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能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年底,通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达到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达到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达到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达到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内容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4个1”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1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检验、经营、知识产权、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积极引进和培养造型、化验、熔炼、热处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昱工耐磨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化验、检验、安全生产、维护、行车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习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昱工”为载体,积极培育昱工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篇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

钱学森之问谈教育精选版

钱学森之问谈教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从“钱学森之问”谈中国当代教育之发展 “为何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顶尖人才“,这一问,是如此的一针见血。泱泱十三亿大国,竟能出现如此情形,从概率论来讲是极不正常的。我们本科大学生、硕士研究生人数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我们应引以为荣,还是另有缘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顶尖人才的流产 人才的培养在于知识的积累,需从小做起。这里提到的知识是干净的,无功利的,而现实情况又怎样呢 “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于当今社会是如此响亮,也正是这种态度,孩子们被重重大山压迫,兴趣何存武汉最近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些学生家长为上幼儿园的孩子制造名牌,其上有家长官职、收入等类似招摇的信息以保证老师给与关注。这种氛围下的孩子将会怎样成长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家反思吗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有太多的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可思议,有一部分人为了考取什么证书以便获得什么职位,有很少一部分人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学习目的是造成顶尖人才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比起一些外民族,比如说犹太民族,这一点我们落后很多年

有些外国人对我们的教育体系给出了如此评价:“中国的教育只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做题机器,而他们从不关心真理与道德。据说有这样一类学校,全封闭管理,学生高三时每月的试卷能达到300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畸形 而这样的学校因清华、北大的高录取率而被社会认可,吸引着众多其他学校来借鉴、学习。尽管我们都知道它的弊端,但为何这类学校还在如火如荼的办下去 我想是我们的评估体系出了问题。大学招生条件仅仅局限于分数。分数便成了一个可以扭转乾坤的因素。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的孩子会学到什么应试技巧、作弊、错误的思想。孩子们也不会谈考试之外的东西,即使发现了一些问题,老师会对他说:“高考又不考,不用去想。”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思想便被束缚住了。在这种氛围下,顶尖人才就很难被发现了。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堤,与之俱黑。大学教育又能怎样大学生为何贬值研究生又能怎样蚁族是近来出现的一个名词。它是初等教育体系与大学教育的完美之作! 难道不是吗社会是需要人才的,只是太多的“大学生”根本就不够格!现在社会的角逐是如此激烈,适者生存。如果还有谁幼稚地认为学历、分数可以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而不关心能力的培

印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

河南中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试行) 为了贯彻落实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有关文件精神,推动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我院决定启动河南中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为加强计划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遵循“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带动整体,集成创新”的原则,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协作精神。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形成在国内某一学术领域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承担和完成国家或地方重大科技项目的跨学科、跨院系创新团队。 二、建设目标 经过连续五年的建设,在我校形成20个左右,结构合理、学风严谨、业绩卓着,在国内有影响、成员比较年轻并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并逐步建设成为申请各级政府创新团队(群体)的有力竞争者。 三、组建条件 1.申请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一般应以院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为依托,具备开展创新研究的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并具备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的能力和明显的创新潜力,鼓励跨学科、跨学院的有机组合。

2. 科技创新团队是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团队成员,在某一学术领域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开展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开展具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创新、集成创新研究。 3. 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作风正派,治学严谨,敢于创新,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教授、国家级项目主持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团队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工作。 4.科技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一般应为8人以上),人员相对固定。研究方向明确稳定、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团队带头人或核心成员原则上只能参与一个团队。其核心成员(3~5人组成)每人均应具备硕士学位或副高级职称,团队其它成员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创新团队还应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原则上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 5.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有较强的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有互补的专业结构,各自既有明确的研究领域,又形成合作协同的研究目标,能够通过协作承担国家项目。 四、资助措施 1.院级科技创新团队申请每年受理一次,受理时限以学院科研处正式通知为准。每年拟资助3~5个团队,自然科学类每个团队资助15万元,人文社科类每个团队资助9万元,一次核定,分年度拨付,建设周期为3年,各二级学院根据情况进行匹配。 2. 学院优先安排实验用房,并协调解决科研中所必备的设备与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