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他原因不明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微环境损伤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症。临床主要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病机有三方面:造血干细胞的异常,造血微环境的损伤和免疫调节异常。主要的病理改变为:骨髓造血细胞减少,由脂肪组织代替,脂肪组织中有散在的增生灶,其中有浆细胞、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和少量造血细胞。临床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两型,患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属于中医的“血虚”、“虚劳”、“血证”等范畴,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与运化,和心、肝肺、脾、肾诸脏皆有关系,其中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肾主骨生髓,髓生血,肾虚则精亏血少,是再障的主要发病机理,故治疗主要从肾入手。同时久病多瘀,故在治疗上慢性再障多以补肾填精为要点,兼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急性再障急性期多以急劳髓枯温热型做为辨证要点,治疗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病情稳定后,治疗同慢性再障。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长、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近年来众多医家从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多方面对再障的治疗进行了探讨,现将其临床进展介绍如下。

一、西医西药

1.李光耀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环抱霉素A(CSA)是一有效的免疫抑制剂,近年来李氏用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简称重型再障),取得较好疗效。李氏等把15例随机分为2组,CSA 组7例,对照组8例。CsA组:CsA 4~10 mg/(kg·d),口服×3个月,减少量后维持治疗1~3个月。个别病例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升白能(GM-CSF)、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基本方案是SSL方案,即康力龙6 mg/d,分3次口服,左旋咪75mg/d,分3次口服,每周第1,2,3d用,一叶秋碱16mg/d,1次/d,肌肉注射。SSL方案至少持续治疗3个月。用于全部病例。疗效CSA组7例,基本治愈2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1.4%。照组8例,明显进步1例,无效4例,死亡3例。

结果显示,CSA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个别病例在应用CSA的同时加用EPO和CM-CSF以及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与CSA起协同作用,能更快地使外周血回升,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结果。(李光耀,环抱霉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血液学杂志,1999,12(4):174)

2.孙君重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孙氏等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脐带血(简称脐血)输注及与环抱霉素A(CSA)康力龙等联合治疗再障,疗效较好。具体方法如下:①脐血输注:预先采集脐血(一般80~120ml),复方相檬酸钠溶液抗凝,送样本至中心血站测定HBV、HCV、HIV、ALT状况。选取上述诸项均阴性者测定ABO血型,并与AA患者做交叉配血,血型相同且无交叉凝集者进行静脉输注。脐血输注的开始时间为环抱霉素A应用后2周,每日输注1次,10次为1疗程,中间间隔10d,共输2~3疗程。②药物治疗:环抱霉素A(CSA)胶囊(瑞士Sandoz公司产品),4~6mg/(kg·d),每日量分2~3次口服,连服3个月后改为1mg/(kg·d),再服3个月。康力龙,6mg~8mg/d,口服>6个月,其间每月复查肝肾功能1次。共治疗18例患者

慢性再障14例,基本治愈3例,缓解9例,明显进步1例,有效率85.7%(12/4);4例

重症再障无基本治愈者,缓解1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1例,有效率25 0%(l/4),见效时间28~312d,平均62.5d。通过以上研究,孙氏等认为脐血富含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刺激因子,脐血和CSA等免疫抑制剂联合理论上是可行的。此方法治疗再障,疗效较为理想,特别对慢性再障有效率85.7%,优于既往传统应用雄激素治疗再障的效果,但对重症再障疗效仍不理想。环孢菌素在治疗中出现食欲减退、手颤、流诞等一些副作用,但孙氏等观察发现,其在停药后可消失。(孙君重,脐血输注联合环抱霉素A、康力龙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观察。临床血液学杂志,1999,12(5):224)

3.张芬琴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张氏等应用环抱菌素A(cyclosporin,CsA)我们用CSA与其它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A)及纯红再障,取得较好的疗效。共治疗30例患者,CsA的用法为:CsA5~10mg/kg·d分2~3次口服,1~2个月后逐渐减量,每日维持量2~5mg,治疗3~6个月,5例6个月后改为维持量100~200mg /d。其中2例急性再障曾给予静滴300mg/d,每日1次,l个月后改为口服维待。联合用药:30例均与雄性激素合用,十一酸睾酮(安雄)80mg/天;或巧理宝250mg,每周1次肌注;或十一酸甲基睾丸素半月1次肌注;或康力龙6~12mg /d口服;或丙睾 25~50mg/天肌注。其中12例SAA-I型先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g/天,连续3d,继之0.75,0.5,0.25,0.125g/d各应用3d,然后改为强的松龙60~30mg/天。其余18例再障合用强的松15mg/d口服。5例再障患者合用维甲酸60mg/d口服。2例PRCA加用大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每次1g/kg,静滴,每月1次。其中12例SAA-I型:基本治愈1例,缓解3例,明显进步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66.7%。CAA14例:基本治愈1例,缓解4例,

明显进步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4.2%。PRCA4例:缓解3例,明显进步1例,有效率100%。

CSA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作用的机理可能为:①抑制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调整CD4/CD8比例。②抑制白细胞介素—2(IL-2)等淋巴因子的产生。张氏等发现血细胞极度减少,年龄较大,治疗反应差。血清抑制率升高者疗效较好,血清抑制率升高与免疫病因有关,所以相对疗效较好。

张氏等认为在CSA基础上加用雄性激素治疗,后者加强刺激骨髓造血,促进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并使红系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更为敏感。加用维甲酸,维甲酸有使骨髓增殖作用,尤其对白细胞低的患者作用较大。对有出血或溶血的患者加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也是有益的。(张芬琴等,含环抱菌素A多种药物综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疗效观察。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8,4(2)58~59)

4.张涛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张氏等采用环抱霉素A(COA)联合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2例慢性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取得较疗效。具体应用方法为:以CSA 联合EpO治疗,Epo3000U,隔日1次皮下注射。CSA依据临床表现用药,依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张氏认为:慢性获得性纯红再障系免疫相关性疾病,可能与Epo特异性抗体、红系祖细胞膜上某些分子(如 Epo受体等)的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以及红系前体细胞的自身反应T细胞克隆形成有关,结果导致了红系选择性免疫病理损伤。在这2例患者治疗中,CSA有效地抑制了针对红系细胞的体液免疫或细细胞免疫应答,解救了Epo受体的功能,在外源性Epo的作用下,逐渐地促进了红系造血,使临床症状和血液学指标得到了改善和恢复。(张涛等,环抱霉素A联合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二例。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4)224)

5.朱宁希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朱氏等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g)、雄激素和环孢菌素A(CsA)联合治疗SAA9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治疗方法:基本方案,丙酸睾丸酮100mg,隔日肌注;或康力龙6~8 mg/d,口服,维生素E 200~300mg/d,并根据病情给予支持疗法和抗感染治疗。用法;①CSA(杭州华东制药厂出品)5~10mg(kg/d),2次/d口服,疗程最短3个月,见效后CsA减量为3~5mg/(kg·d),继续服用1~3个月,治疗期间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和CSA的血浓度,调整CSA用量②HDIg (成都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每次1g/kg,每月1次,用12~8次。9例SAA患者,基本治愈1例(SAA-II型),缓解2例(均为SAA-I型),明显进步3例(SAA-I型2例,SAA-II型1例),总有效率66.7%,其中基本治愈和缓解率33.3%。基本治愈和缓解的3例均为

少年患者(13~14岁),其中2例的HDlg使用达7~8次,推测其疗效可能与HDlg剂量充足和次数足够有关。其中一例病程长达8年,并伴有乙型肝炎,经治疗后取得基本治愈已近3年,乙肝病能表面抗原也已转阴。朱氏等通过临床体会,HDlg更适用于儿童患者。同时提示再障伴有肝炎或肝炎后再障患者可试用HDlg和CSA的联合疗法。

免疫抑制剂CSA用于SAA的治疗,有效率仅40%~50%,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并有加重感染的可能。朱氏等联合应用HDlg和CSA,除有加强免疫调节的作用外,尚有过继免疫和抗感染功效,可弥补CSA的不足,进一步提高疗效。(朱宁希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雄激素CSA治疗SAA。

6.李杰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李氏等应用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抗T单抗)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取得了满意疗效,并进一步探讨了该疗法的疗效因素。

再障97例,均经抗CD

3和(或)抗CD

8

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3年以上.36

例接受单抗重复治疗,缓解32例.进步34例,无效28例.死亡3例,总有效

率68.04%。治疗方案,有效率单用抗CD

3组为66.67%(18/27),单用抗CD

8

为62.50%(5/8),二者联用为69.35%(43/62),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复治疗,单疗程治疗者有效率为63.93%

(39/61),接受两个以上疗程者为75%(27/36)(P>0.05)。

李氏等通过对本组病例的治疗发了以几个特点:①研究显示,治疗前患者

CD

4+/CD

8

+异常者对单抗的治疗反应显著优于CD

4

+/CD

8

+正常者,并且治疗后CD

4

+

/CD

8+纠正与否与疗效密切相关,说明CD

4

+/CD

8

+比值在病例选择和疗效判断中具

有重要意义。再障患者DR抗原常高表达,本研究显示,治疗后DR抗原表达率降低者疗效相对高于未降低者,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DR抗原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②多数慢性型T细胞亚群异常,单抗治疗不仅有效,而且疗效好于重症型。慢性型病情轻、并发症少可能是疗效高的重要原因,但是否与其免疫异常程度轻、易于逆转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③单抗重复应用安全有效,初治有效者重复治疗可提高或巩固疗效,但初治无效者重复治疗仅使个别患者最终获效。

④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前病程长者治疗效果较差,病毒所致再障疗效差。此外,单抗疗效随随访时间延长略有下降,可能与个别患者在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加重或复发有关,对该类患者,再次应用兔疫抑制疗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李杰等,抗T单抗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因素分析,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9,37(3)220~221)

7.曹星梅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曹氏应用康力龙合并全反式维甲酸、活性维生素D治疗MDS-RA30例,CAA10例,结果有很大差别。治疗方法如下:全反式维甲酸40~60mg/d,分次口服;

活性维生素D

0.5µg/d,1次顿服;康力龙4~6mg/d,分次口服。血小板减少

3

明显者,改用达那挫400~600mg/d,分次口服。如临床、血象好转或部分缓解,继续此三联治疗,否则停药。治疗结果:30例MDS-RA取得明显疗效,总有效率96.6%。10例CAA患者经用三联药物治疗至23天时,所有患者均出现明显PLT

治疗,继用雄激素加用一叶秋碱、下降,出血加剧而停止维甲酸及活性维生素D

3

左旋咪哩及中药等。经这些经典治疗CAA2个月后,7例患者病情稳定,Hb有不同升高,PLT、WBC上升,l例患者出血严重自动出院。通过临床实践,曹氏等认为表明此三联疗法不适合于CAA治疗。曹氏等分析MDS-RA与CAA治疗效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两者的病理改变不同造成的。MDS-RA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造血干细胞分化障碍等功能异常,而数量尚可,故应用诱导分化剂及雄激素治疗后有

具有抗凋亡作用。是其治疗有效。RA存在造血干细胞过度凋亡,活性维生素D

3

效的机理之一。CAA主要是以造血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为主,故应用诱导分化剂治疗后促使残存的干细胞向下分化,但很快耗竭,故临床表现为最初三联治疗的有效及随后很快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出血加重。治疗效果欠佳。(曹星梅等,三联治疗对难治性贫血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临床血液学杂志,2000,13(1)17~18)

8.肖扬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⑴肖氏等采用雄激素、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三药联合治疗12例SAA,取得较好效果。其中急性型(SAA—I型)7例,慢性恶化加重型(SAA-II型)5例。

具体治疗方法:一般治疗,所有病例均予隔离,常规皮肤粘膜消毒、清洁,口服新霉素、制霉菌素预防肠道细菌、霉菌感染,口服抗酸护胃制剂。贫血严重(hb<50g/L)或出血严重

(Plt≤20×10g/L)者不定期输新鲜全血,部分患者输血小板悬液。联合治疗:①雄激素:康力龙4-12mg/d,口服另有5例加用丙酸睾丸酮500µg/w,肌注,一疗程3-12个月。②甲基强的松龙1000mg/d×3,静滴,每三天减半,2周内减至60mg/d,停药或改用强的松口服减量以至停药。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µg/d,静滴,连续4-8周。12例患者中,SAA—I型基本治愈1例,缓解2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2例,有效率71.4%(5/7);SAA-II型缓解1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2例,有效率6o%(3/5)。SAA总有效率66.7%(7/2)。

通过以上研究,肖氏等认为:①三药联合治疗再障,SAA-I型疗效高于SAA -II型。②在雄激素、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基础上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迅速提升外周血ANC,有效病例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亦较快,可降低感染发生率。减少抗生素应用及成份输血,但血小板恢复较慢,治疗中仍有颅内出血死亡病例③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1疗程后以雄激素维持可获较长

时间缓解,部分血像退步病例重复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又可获进步或缓解。④本方案毒副作用发生少于综合治疗。故肖氏等认为三者联合应用具有调节免疫,刺激造血双重功效。(肖扬等,雄激素联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粒细胞集落刺激治疗重型再障。广东医学,1998,19(1)32~34)

⑵肖氏等还在免疫抑制剂(IS)治疗基础上,联合rhG-CSF(中外制药出品)或rhlL-3(深圳九先生物公司出品)治疗SAA 20例,亦取得较好的疗效,具体方法如下:①一般治疗:所有病例均入住无菌病房,常规皮肤粘膜消毒、清洁、口服新霉素,制霉菌素预防肠道细菌、霉菌感染,原有呼吸道感染病例经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贫血严重(Hb<50g/L)或出血严重(PLT<20×109/L)者不定期输新鲜全血,部分患者输血小板悬液,常规护肝、护肾及止血治疗,口服康力龙(4~12)mg/d,维持3~12个月。②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CsA,Sandoz公司出品),(3.5~12)mg/kg·d,口服,疗程1~12个月,根据CSA血药浓度调整剂量,维持剂量(2~5)mg/kg·d。③造血细胞:IS治疗基础上12例SAA加用rhG-CSF300µg/d,静滴,连续15~30d;另8例以rhIL-3200µg /d静滴,15~30d。结果:IS+rhG—CSF治疗12例,3月后,缓解5例,明显进步4例,无效3例,有效率75%(9/12),IS+rhIL-3治疗8例,3月后缓解4例,明显进步3例,无效l例,有效率88.9%(7/8)。l年后基本治愈率分别为66.7%(8/12)和75%(6/8)。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研究表明G-CSF为一种造血正调控因子,能在免疫抑制的前提下促进其他造血生长因子的释放,从而动员多能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IL-3对造血和免疫功能亦有双重调节作用。能促进造血多能干细胞和定向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时增强成熟粒细胞的功能。肖氏等从实验上也证明HPGF与Is联合治疗SAA具有比单一用药优越,可调节免疫功能同时加速造血功能恢复。故肖氏等认为HPGF 联合IS可成为药物治疗SAA安全有效的方案。(肖扬等,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杂志,1999,2(4)283~284)

9、储榆林等治疗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储氏等采用马-抗淋巴细胞球蛋白(H-ALG)治疗50例SAA,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应用法国Pasteur Merieux血清疫苗公司制备的H-ALG,批号为H0086;剂量为12mg/kg,连续5d,静脉输注;同时并用相当于强的松每日lmg/kg的肾上腺皮质激素,15d后逐渐减量,30d后停药。全部患者均并用雄激素作为基础治疗(其中康力龙4~6mg/天,11例,长效睾丸酮每次250mg,肌肉注射,每周2次,39例)。以上基础治疗需维持l~2年。第30天起42例加用环孢素A(CsA)每日2~4mg/kg口服直至患者完全缓解,并维持治疗6个月,然后渐减量。ALG治疗后1个月并用重组造血细胞生长因子(rhHGF。)

11例,其中rhGM-CSF(6例)、rhG-CSF(5例),剂量均为300µg/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1月,每周2次×l月,每周1次×1月。上述11例同时并用rhEPO6000U/次,疗程同上。支持治疗包括:保护性隔离、成份输血、抗生素及抗过敏药等。50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为46%,9个月有效率为78%,1年基本治愈率为54%,l年生存率为84.9%,4年生存率为66.2%。并用造血因子的11例患者1年基本治愈率为90.9%,未用造血因子的39例患者,1年基本治愈率为43.6%。5例于2个月内死亡,3个月病死率为10%。

通过以上病例研究,储氏等认为随着有效药物的出现及支持治疗的改善,对SAA的治疗研究不断进步,SAA的疗效有了明显提高。通过以上治疗,储氏等还发现SAA患者感染发热、外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数、ANC、骨髓粒系和红系百分数、CFU-GM集落数、T细胞亚群与3个月有效率和病死率有关;但与ALG的长期疗效无关。储氏等认为影响ALG疗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感染,因此,对SAA患者应快诊断、早治疗尽员减少用ALG前并发感染的机会;对已有感染者应择用敏感、高效、足量抗生素及有效支持疗法,争取在用ALG前彻底控制感染;AIG治疗期间,患者应予保护性隔离。②制剂类型及剂量,制剂纯度越高,副作用越小,疗效越高;至于剂量,目前很难确定,更佳的有效剂量有待摸索。

③免疫指标,CD

4和CD

8

均阳性者疗效差,预后欠佳。④联合用药,以上治疗说明

造血因子能促进ALG治疗后SAA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提高ALG的疗效。ALG 与CsA合用有助于加强免疫抑制作用。储氏等认为ALG是治疗SAA的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药物。可列为SAA的首选治疗方法。(储榆林等,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8,4(2)55~57)

10.黄成龙等治疗再生障碍贫血的经验

为了进一步从骨髓微环境角度来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SAA的作用机理,黄氏等观察了浓度为10ng/ml的G-CSF对15例SAA患者骨髓成纤维祖细胞集落(CFu-F)体外形成作用。经验如下:从15例SAA患者骼后上棘抽取骨髓液10ml并制配成单个有核细胞悬液,参照文献方法进行CFu-F体外培养即将10Oml培养瓶装入RPMI 164O培养液10ml,加入含有1×107有核细胞悬液,30%人AB血清,lng/m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然后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加入口本映激公司提供的 rhG-CSF (75µg/支)10ng/ml,后者不加rhG-CSF,而加等量RPMI1640液,放入7%CO

2

,37o C孵育箱培养,至第14天作瑞氏一姬姆萨及碱性磷酸酶染色和VIII因子相关抗原测定,鉴别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计数GFu-F集落数量及大小,>20个成纤维细胞团为1个(GFu-F集落。集落数以x士s计算,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GFu-F集落均数分别为(67.8土23.6)/1×107有核细胞数和(39.2±2.5)/1×107有核细胞数,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黄氏等认为SAA发病机理除与造血干细胞及免疫受损因素有关外,还与骨髓造血微环境障碍密切相关。骨髓基质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纤维细胞是骨髓基质重要细胞之一,具有支持调节造血和转移造血微环境等重要功能,基质细胞和微环境的再生与重建是造血恢复的前提和关键。黄氏等的研究证明GFu-F可通过对SAA患者骨髓GFu-F集落数量和增殖能力的提高而改善其骨髓微环境,促进其再生与重建,从而达到调节造血的作用。(黄成龙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成纤维祖细胞集落形成的作用.临床内科杂志 2000,17(1)58)

11.冯觉平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免疫功能紊乱、造血干细胞缺乏及骨髓微环境损伤是急再的病因,针对SAA 发病机制的多重性,冯氏等采用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T)治疗SAA,同时辅以雄性激素、硝酸士的宁等治疗,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治疗方法:McAb-T皮肤试验阴性者,于McAb-T用药前半小时口服非那根

25mg,而后静滴地塞米松5mg,即输抗CD

4,CD

8

单克隆抗体(武汉市生物制品研

究所研制,批号900212,900502,901122)各5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快速静滴,10~15min内滴完,疗程7~10d,部分患者延长至13d(疗程参照T细胞亚群结果酌情延长或缩短),用药期间每天观察血像、T细胞亚群等指标。结束后加用硝酸士的宁1,2,3,3,4mg.每周5天疗法肌注,丙酸睾丸酮100mg/d 肌注或康力龙6mg/d 口服。肌注丙睾时以6个部位(双侧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外侧)轮换注射。对康力龙致GPT上升者,则康力龙用量减至2~4mg/d,同时联合应用丙酸睾丸酮50~100mg/d,必要时停用康力龙单用丙酸睾丸酮,而对于出血倾向太重者则以康力龙口服,并加强输注鲜血。上述治疗一般维持6个月~2年,在此期间每2周检查血像1次,3~6个月检查骨髓像1次。22例患者中,12例对治疗有反应,其中基本治愈、缓解7例,明显进步5例,总有效率54.5%(12/22)。有效者出现治疗反映最快者1个月,最慢者3个月,基本治愈、缓解的7例骨髓像于6个月~2年内恢复正常。均坚持治疗2年以上,停药后无复发,且无一例恶性克隆病的发生。

通过以上研究,冯氏等认为MCAb-T具有用量少,起效快,特异性高,副作用小及安全等优点。McAb-T治疗SAA可去除SAA患者体内一定数量的CD+

8

细胞,使自身造血功能得以重建。但由于McAb-T治疗中对T淋巴细胞抑制维持间不长,加之患者可能有非免疫因素所致的造血干细胞缺乏及微环境异常。因此冯氏等在McAbT治疗的同时,加用雄性激素、硝酸士的宁等治疗,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生长及改善骨髓微环境。(冯觉平等,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

贫血。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8,4(2)60~61)

12.郑以洲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近年来郑氏等应用联合方案环孢霉素A(CSA)、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HD-IVIgG)加雄激素,治疗29例雄激素治疗无效或复发的CAA,取得满意疗效。

治疗方案:CsA(瑞士Novartis公司产品)3mg~5mg/(kg·d),口服,3个月1疗程,根据血清肌酐及胆红素浓度调节剂量;HD-IVIgG0.4g/(kg·d)×5d,每月1个疗程,重复2~3疗程;长效睾丸酮(20例)或十一酸睾丸酮(9例)250mg/次,肌肉注射,每周2次;5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 G-CSF),300µg/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1个月,每周2次×1个月,每周1次×1个月。治疗有效病例,男性Hb达120g/L(女性Hb110g/L)时继续应用维持剂量CsA及雄激素治疗>2年。29例CAA中,基本治愈10例(34.5%),缓解9例(31.0%),明显进步 3例(10.3%),无效7例(24·l%),总有效率75.9%。有效患者获初步疗效(明显进步)中位时间为101(28~210)天。

通过以上研究,郑氏等认为这一结果间接证实了异常免疫反应在CAA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中的关键作用,以及CsA、HD-IVIgG与长效睾丸酮/十一酸睾丸酮体内良好协同效应。临床研究结果还表明,本联合方案辅以适宜的rhuG-CSF,对于难治性CAA疗效显著,且长期存活者骨髓造血功能可获完全恢复。(郑以洲等,雄激素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血液学杂志,2000,13(1)32~33)

郑氏等还应用猪—抗胸腺细胞球蛋白(P-ATG)及免—抗入T淋巴细胞球蛋白(R-ATLG)治疗68例SAA,取得丰富临床经验。68例SAA患者按时间段划分分别接受免疫抑制疗法(IST)方案1(36例,1981年8月~1991年12月)及方案II(32例,1996年6月~1997年 8月)治疗。IST方案①IST方案I:P-ATG(中国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15~20mg/kg·d),静脉输注,+1~+5d;泼尼松lmg/(kg·d)(+l~+5d静脉输注地塞米松及氢化可的松,按上述泼尼松剂最换算)十1~十15d,如无严重血清病反应,+16d开始减量至十30d 停用。②IST方案II:R-ATI-G(德国FreseniusAG公司产品)5mg/(kg·d),静脉输注,十1~十5d;泼尼松剂量及用法同上。环抱霉素A(CsA,瑞士Novartis 公司产品)3~5mg/kg·d),口服,十3Id始用,3个月1疗程,根据血清肌酐及胆红素浓度调节其剂量。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 GM-CSF,美国Sobering-Plough公司产品)(18例)300µg/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30d,每周2次×30d,每周l次×30d,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CSF,日本Kirin公司产品)(14例)300µg/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30d,每周2

次×30d,每周1次×30d;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日本Kirin公司产品)6000U/次,静脉注射,每周3次×30d,每周2次×30d,每周I次×30d。基本治疗药物:康力隆6~12mg/d,口服,或长效睾丸酮250mg/次,肌肉注射,每500ug/次,肌肉注射,每周1次;叶酸30mg/d,口服。以上周2次;VitB

12

用于全部病例。维持治疗:所有治疗有效病例,男性Hb达到120g/L(女性Hb 达到110g/L)时起继续用基础治疗药物(包括IST方案正中的CsA),维持治疗>2年,维持治疗期间药物每3~6个月减量1次,并定期(3~6个月)随访病情变化,待病情达到“治愈”(以骨髓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产率恢复正常为参照)后方可完全停药。

结果68例SAA中,总有效率60.3%。方案I组总有效率52.8%,其中基本治愈率为13.9%。方案II组总有效率68.8%,其中基本治愈率为43.8%。尽管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P>0.05),但两组问基本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临床治疗郑氏等发现:方案II组患者外周血细胞水平恢复更迅速,且12个月及18个月生存率显著高于方案I组(P<0.05)。

新近研究表明,激活的T淋巴细胞及其释放的某些过量的造血负调控网子可能是SAA免疫病理机制最为重要的环节。郑氏等认为理论上ATLG的免疫抑制效应较ATG应更具针对性;而作为特异性免疫抑制剂,CSA可通过阻断向细胞介素—2受体(IL-2R)抑制T淋巴细胞被激活进而抑制其释放过量的造血负调控因子,ATG与CsA的体内协同效应良好。郑氏等经过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rhu GM -CSF联合rlu EPO可减少SAA患者IST后感染相关死亡及促进造血重建。基于上述考虑,郑氏等试验性联合应用R-ATLG+CsA+rhu GM-CSF/rhu G-CSF+rhu EPO治疗32例SAA,初步疗效令人鼓舞,18个月总有效率及生存率分别达68.8%及84.3%;郑氏等提醒我们值得注意的是,与单一接受R-ATG治疗者比较,经上述联合方案治疗有有效患者造血功能恢复更为迅速及良好,且安全性亦好。为进一步明确适宜的IST方案及则应的造血生长因子组合,应进行更大系列的前瞻性随机研究。(郑以州等,两种免疫抑制疗法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比较研究。临床血液学杂志,1999,12,(5):209~211)

13.丁现超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丁氏等认为异基因骨髓移植(BMT)或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环胞菌素A(CsA)被认为是治疗SAA的首选方案,但费用的昂贵及可能导致克隆性疾病的隐患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广泛应用。丁氏等应用HD-CTX治疗重型再障68例,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经验如下:

治疗方法①基本方法:治疗组及对照组均使用康力龙片6~12mg/d,叶酸片30mg/d口服,维生素B

500µg,肌注,每周1次,强的松30~60mg/d,口

12

服,3~4周后渐减量。@对照组:应用长春新碱针1~2mg,每周1次,静脉点

滴,连用4~6周。③治疗组:68例,均采用HD-CTX治疗。方法;第1~4天分别用CTX800,800,1600,160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同时大量补液,2000~3000ml/d,碱化尿液(用5%碳酸氢钠),儿童CTX用量酌减,应用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加强支持治疗,及时输注血制品及应用抗菌素和止血药物。

结果①对照组:24例,生存>1年者3例(12.5%),其中基本治愈2例,明显进步1例,余21例均在确诊6个月内死亡。②治疗组:68例,随访至 1997年12月,存活37例(54.41%),基本治愈及缓解者26例(38.23%),明显进步11例其余31例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严重减少导致的感染和出血。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缓解率及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D-CTX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近期及远期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丁氏等应用HD-CTX作为免疫抑制治疗SAA,使54.41%的患者得以正常造血恢复并长期生存,充分肯定了HD-CTX在SAA治疗中的疗效。丁氏等认为,其疗效好的原因:①HD-CTX具有长久免疫抑制作用;②可抑制杀灭潜在导致克隆性疾病的造血干、祖细胞。其治疗SAA的疗效不及文献报道的好,可能原因:①CTX的剂量较文献小;②经济支持治疗不力。治疗失败的原因可能为CTX未能解除免疫介导的造血功能抑制或者正常造血干细胞的缺陷不能重建造血。

丁氏等经过观察发现HD—CTX在治疗中未导致骨髓抑制而加重SAA的病情。长期存活者37例无1发生克隆性疾病,说明HD-CTX在此主要发挥了强的免疫抑制作用。丁氏等还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提高疗效。同时他还认为SAA 患者治疗前,要尽可能行骨髓干细胞培养,以便针对性的应用免疫抑制剂。(丁现超等,大剂量环磷酸胺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血液学杂志,1999,12(3)125~126)

14.陈天荣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山地明(Sandimmun)又名环抱素A。陈氏等用小剂量山地明治疗再障17例,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13~64岁。病程1个月~5年。1.用山地明或新山地明(Sandimmun Neoral)为瑞士Sandoz公司产品。剂量200~300mg /d,分两次口服,平均3.5~5mg/(kg·d),疗程3~6个月。除2例PRCA外,余均同时口服康力龙4~6mg/d。

结果:基本治愈3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58.8%。

文献报道山地明治疗SAA的总有效率为50%~60%。陈氏等治疗的总有效率58.8%,结合文献资料提示,小剂量山地明治疗再障的疗效与使用较大剂量者相访。该药的毒副作用颇多,陈氏等用小剂量疗法的主要副作用为多毛症、牙龈增生及食欲下降,无1例血肌酸升高。病人BUN及UA一过性升高。山地明口

服在胃肠道内的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由此造成个体间的生物利用度的显著差异,需通过勤测血药浓度来调整剂量。陈氏等研究发现Sandoz公司推出的山地明新剂型一新山地明,能克服上述缺点,确保药物在胃肠道吸收更迅速、完全。平均峰浓度提高59%,平均生物利用度提高29%。(陈天荣等,小剂量山地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血液学杂志,1998,11(4)165)

15.向多文等治疗再生障碍型贫血经验

向氏等采用植物血凝素(PHA),辅以654-2、康力龙治疗再障71例,临床疗效满意。具体治疗方法及疗效如下:

治疗方法依据PHA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刺激的机理,对确诊的急、慢性再障者按成人每次40mg,8~14岁30mg,4~7岁20mg,<4岁者10mg的剂最,溶于4~10ml0.9%的生理盐水行骨髓腔内注射(方法同骨髓穿刺术),每周1次,连用7~8次后,改用每10mgPHA加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5天1次。周围血象恢复后,继续巩固,每月1次,持续3月。每次用药前均复查血常规,每两月骨髓涂片复查对比。连续用药3个月后无明显改善者停用。配合选用654-2剂量改善微循环,成人40~60mg/d,小儿0.5~lmg/(kg·d),分3~4次口服。康力龙16mg/d,儿童6~12mg/d,分3次口服。用药过程中如贫血严重,输少许新鲜血。有感染者,控制感染。出血者用止血药等对症处理,一般不使用糖皮质激素。

结果基本治愈38例,缓解17例,明显进步9例,进步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9%,通过治疗向氏发现疗效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病程、有无出血、HbsAg或HBeAg阳性者有关。年龄大、病程长、出血不易控制、HbsAg或HBeAg 阳性者见效慢,相反则见效快。

向氏等研究进一步证明。PHA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刺激作用,能提高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刺激骨髓造血,对红细胞系统的作用十分明显。654-2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解除血管痉挛,改善骨髓微环境,促进造血,并能预防康力龙对肝功能的损坏。康力龙则利用还原异构体,促进肾脏释放红细胞生成素,与激发休止期骨髓组细胞转入细胞生成素反应期,从而导致造血细胞分化增殖。恢复骨髓造血功能,“三药”协同互补,有效率提高。PHA可致过敏变态反应,向氏等治疗71例(迄今已达208例)的经验和疗效观察,利大于弊,过敏时可用副肾素、地塞米松与以治疗,从未发生过敏致死现象。故向氏等认为此法简便、经济、安全、疗效好,适合基层医院广泛应用。(向多文等,血凝素辅以654-2、康力龙治疗再障性贫血71例。临床血液学杂志,1998,11(2)73~74)16.谢晓恬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谢氏等应用以环孢菌素A为主治疗小儿再障34例,总有效率为67.65%,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治疗:环胞菌素A(CSA)治疗:所有病儿均应用CSA胶囊或溶液5—18mg /kg·d,分2次口服,疗程至少3个月。检测CSA血浓度,酌情调整药物剂量,使之达到理想的范围(全血浓度300—500ng/ml,或血清浓度200—400ng/ml)。定期监测肾,肝功能,血压等情况。明显见效以后,逐渐改为小剂量(0 .5一2mg/kg·d),至少再维护3个月以上。

其它免疫抑制治疗:13例SAA在CSA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合用了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具体如下:兔-ATG:2.mg/kg·d,或马-ALG:10mg/kg·d,静脉点滴连续5天。按常规预防过敏反应,及时控制血清病;以及应用ATG/ALG过程中酌情输注血小板预防严重出血。12例合用了大剂量免疫球蛋白(HDIG):每次1.0g/kg,静脉点滴,每月1次,共4一6次。注意防治过敏反应。所有病儿均辅以雄性激素治疗。

同时加强支持治疗:

疗效:34例小儿再障(其中29例SAA),总有效率67.65%(23/34)。其中SAA—I型共11例,有效率达81.82%;SAA—II型共18例,有效率为55.56%。因此SAA的总有效率为65.52%(19/29)。5例CAA,未加用其它免疫抑制剂,有效率为80%。有效者血像恢复情况符合一般再障治疗规律。11例无效。

通过治疗观察,谢氏等发现:疗效与病儿的年龄,性别,以及治疗之前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等外周血象的指标高低无关。SAA—I型有效率(81.82%)高于SAA—II型有效率(55.56%),但经统计处理也无明显差异。但是,病程少于12个月者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病程多于12个月者(52.99%),(X=3.24,P<0.05)。在CSA治疗中加用其它免疫抑制剂,则有效率(78.95%)可明显高于CSA单药治疗有效率(40.0%)。应用上述CSA剂量,及采用联合免疫抑制治疗者,未见明显脏器功能损害或感染倾向加重等现象。

通过上述分析,谢氏等认为:①对于儿童SAA,应早诊断,尽早开始CSA治疗。②联合免疫抑制治疗SAA的疗效和显效质量均明显高于单药CSA治疗;其中SAA—I的疗效上升尤为显著,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对于儿童SAA,有条件者及时采用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是合理的。③雄性激素作为免疫抑制剂的辅助治疗作用也已基本得到肯定,本组病例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可能也与联合应用雄性激素有关。(谢晓恬等,环孢菌素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研究。中国小儿血液,2000,5(3)105~108)

17.李新刚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李氏等对68例急性再障采用短疗程大剂量(HD—CTX)环磷酰胺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治疗方法:对照组24例采用长春新硷加强的松治疗。长春新硷l~2mg每周1次,静滴。强的松30mg/日,分次口服;连用4周,休息l~2周,复查血、骨髓象后再用;3疗程无效停用。治疗组68例采用短疗程大剂量环磷酰胺

(HD—CTX)治疗。方法为:1、2、3、4天分别用CTX400mg、800mg、1600mg、1600mg,加5%GS中静滴,同时口服强的松60mg/日,每天液体量不少于3000ml,儿童减半量应用;用CTX后严密观察,加强支持疗法,给予新鲜血和抗生素。①对照组24例,随访至1984年12月。生存1年以上者3例,(12.5%),其中基本治愈2例,明显进步l例,其余21例均在确诊6个月内死亡。②治疗组68例,随访至1994年12月份。存活37例(54.4l%)。治愈及缓解者2.6例(38.23%),明显进步11例(16.18%),总有效率54,41%,其余3l例(45.59%)于住院期间或出院后死亡。两组比较,治愈缓解率及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ND—CTX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长春新硷加强的松组。

李氏等认为对急性再障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急性再障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若能提高警惕及早发现及确诊,积极治疗,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病情逆转,进而达到缓解和治愈。特别是当血红蛋白接近正常,粒细胞减少不明显或接近正常,而血小板严重减少时,必须抓紧时间多部位穿刺或活检,尽快确诊,及时应用免疫抑制剂,有可能使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李氏等认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除早期及时应用外,剂量也应足够。而应用免疫抑制剂不受年龄限制。目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ATG/ALG(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菌素A,大剂量强的松片,也有应用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长春新硷等。李氏等采用HD—CTX治疗急性再障68例,总有效率54.5%,治愈缓解率38.23%,和ATG/ALG与环孢菌素A的疗效大致相当,较长春新硷和强的松的疗效好。特别是就诊较早,骨髓尚未完全破坏,残存造血细胞较多,外周血白细胞比较高者效果更好。李氏等认为急性再障治疗前,要尽量作骨髓母细胞培养。以便针对性的应用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是细胞毒药物,可引起DNA断裂,从而引发恶性肿瘤。李氏等经过近10年的观察,急性再障应用HD—CTX治疗后未见相关性癌症或白血病的出现,因此认为应用CTX是比较安全的。(李新刚等,大剂量短疗程环磷酰胺治疗急性再障68例疗效观察。中原医刊,1998,25(2):7~9)

18.孙忠亮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孙氏等应用环孢素A联合康力龙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障)54例,与单用康力龙治疗的患者41例作对照分析,并对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进行了分析。

治疗组选用环孢菌素A3~5mg/(kg·d),分2~3次口服,康力龙6~12mg /d,分3次口服;对照组应用康力龙6—12mg/d。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均检测T细胞亚群、骨髓分类。T细胞亚群检测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免疫酶标技术(APAAP法),同时测定20例健康者作对照。

治疗组:基本治愈24例,缓解11例,明显进步7例,无效12例,总有效

率77.8%;对照组:基本治愈4例,缓解6例,明显进步1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56.1%,二者相比差异显著。通过临床观察,孙氏等发现:①网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开始回升时间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多在2~3个月起效。治疗6个月时血红蛋白差值:治疗组(52±30)g/L,对照组为(31±28)g/L,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环孢菌素A治疗慢性再障起效慢,短期内疗效差,故孙

氏等认为应用环孢菌素A治疗慢性再障不要轻易停药。②两组再障患者CD

4/CD

8

值较正常人明显减低,经治疗后两组再障CD+

8T细胞下降,CD

4

/CD

8

值升高,但

环孢菌素A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孙氏等认为,以上研究说

明环孢菌素A可纠正慢性再障患者的免疫紊乱,解除CD+

8

T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的抑制,治疗慢性再障具有较好效果。(孙忠亮等,环孢素A治疗慢性再障T细胞亚群变化及疗效观察。临床荟萃,1999,14(24):1122~1123)

19.贾志凌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贾氏等为了探讨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是否可用于治疗其它原因所致贫血,观察了rh-Ep体外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红系祖细胞(CFU -E)的治疗作用,获得了极高价值。

方法:骨髓来源(1)正常人:取自10例非血液病患者胸外科手术取下的肋骨骨髓。(2)AA患者19例,其中慢性再障(CAA)14例,重症再障(SAA)5例;患者均在治疗前停服其它与贫血治疗有关药物后2个月,血红蛋白处于最低水平时采取骨髓。

CFU.E检测方法采用微量培养法。正常人和患者的骨髓用肝素抗凝,经Ficol 密度梯度离心收集单个核细胞层,用McCOy’s5A培养液洗涤后每孔含单个核细胞0.5×105/0.2ml。置于红系干细胞培养体系中,每2ml含马血清0.7ml,10-4mo /L二巯基乙醇0.2ml,27g/L(2.7%)甲基纤维素0.7ml。分别加人rh-EP (美国Amgen药厂产品)2u/rnl、5u/ml、20u/ml、100u/ml、200u/ml。每

个浓度做3个微孔,在37℃5%CO

2

饱和湿度培养中培养7天后计数每孔CFU-E 值,取其平均数。

在rh-Ep为2u/ml,5u/ml,20u/ml,100u/ml,200u/ml培养条件下,AA患者的CFU-E增值数明显低正常人(P<0.05=。当rh-EP剂量逐渐增大时,正常人CFU-E值均随之上升,在100u/ml时达最高值。rh-Ep再增加时CFU-E 不再上升,甚至有轻度下降,但AA患者其CFU-E上升程度明显低于正常人(P <0.05)。

19例AA检测结果显示,AA患者对rh-Ep的反应存在明显个体差别。8例CFU -E值随rh-EP增加而明显增加,其最高值超过或接近常规培养条件下CFU-E正常均值。其余反应较差。

贾氏等通过上述研究认为AA患者CFU-E的明显降低,证明了造血干细胞功

能缺陷为其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大剂量rh-Ep可使本组1/3的患者CFU-E增高至正常,亦证明在部分患者中其造血干细胞功能缺陷可被大剂量rh-Ep纠正,但大多数患者CFU-E无明显增加,其原因可能与大多数AA患者干细胞功能缺陷发生在BFU-E以上水平有关。

贾氏等通过研究证明大剂量rh-Ep对CFU-E有增殖作用,在rh-Ep为100u /rnl时达最高值,继续增加rh-Ep剂量不能使CFU-E再上升。说明造血干细胞表面rh-Ep受体有一定数量,当受体全部饱合后,再增加了rh-Ep剂量也无益。结果证明:大剂量rh-Ep可明显促进部分AA患者CFU-E增殖,为AA患者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措施。(贾志凌等,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系祖细胞的作用。天津医药,2000,28(2):90~91)

20.苏东东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苏氏等自1984年开始应用左旋咪唑(LMS)加康力龙及心得安方案治疗慢性再障(慢再)80例,临床取得较好效果。

治疗方法:LMS成人50mg3次/d,儿童减半,每周连服3天,休息4天。康力龙成人2mg,3次/d,儿童2mg,2次/d。心得安成人10mg,3次/d,l个月后如疗效不显著逐渐增加剂量,儿童5~10岁10mg,次/d。上述治疗在血红蛋白升至正常以后仍需维持服药半年至1年。而后,逐渐停服心得安,然后停服康力龙;最后停服LMS。近期疗效:开始治疗1.0~1.5年,总显效率87.5%,基本治愈加缓解48例(60.0%)。随访疗效:1997年1月~1998年5月止,总显效率76.25%,基本治愈加缓解50例(62.5%)。对于经济条件欠佳者,是一个经济而有效的治疗方案。(苏东东等,左旋咪唑、康力龙加心得安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80例长期随访及疗效分析。临床血液学杂志,1999,12(5)220~221)

二、中医中药

1.王树庆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王氏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慢性再障),属中医“血证”、“虚劳”等范畴。王氏等认为再障是由内脏亏损,元气虚弱而导致,其发生和发展与心、肝、脾、肾有关,其中与脾肾尤为密切。故治疗上多以补益脾肾,调益气血为主。临床多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气血两虚型,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鸡血藤各30克,党参、茯苓各15克,当归、熟地各12克;赤芍9克;川芎、白术各6克,阿胶10克(烊化),炙甘草3克,大枣4枚。水煎服,日1剂。

(2)脾肾阳虚型,治宜健脾温肾。常以右归丸合四君子汤加减:熟地24克,党参、淮山药各15克,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补骨脂、当归各12克,

鹿角胶(烊化)10克,肉桂9克,附子、白术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

(3)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方用左归丸与大补阴丸加减:熟地24克,淮山药、丹皮各15克,山萸肉、枸杞子、知母、旱莲草、菟丝子各12克,阿胶(烊化)、龟版胶(烊化)各10克,首乌、女贞子各9克。水煎服,日1剂。

(4)肾阴阳两虚型,治宜滋阴济阳。方用右归丸、左归丸加减化裁:熟地24g、黄芪30克,淮山药15克,菟丝子、枸杞子、仙灵脾、杜仲、女贞子各12克,鹿角胶(烊化)、阿胶(烊化)各10克,山萸肉、黄精各9克,肉桂6克。水煎服,日1剂。

(5)肾虚血瘀型,治宜补肾活血。方用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24克,当归15克,生地、杜仲、赤芍、牛膝、川续断各12克,鸡血藤30克,红花9克,川芎、肉桂各6克。水煎服,日1剂。血瘀型在本病中较少见,治疗时要以补肾为主,佐用活血药,且活血药不可连续服用。

共治疗35例,痊愈17例,缓解7例,明显进步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百5.7%。35例中,最少服药40剂,最多服药370剂。王氏等观察,发病时间越短,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病程超过1年者,恢复较慢。中断服药时间过久,再治疗效果亦不理想.因此王氏等认为早治疗与坚持治疗是本病向愈,减少复发的关键。(王树庆,辨证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新中医,1992,9:41~42)

2.邱仲川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邱氏等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属祖国医学虚劳之范畴,其病机主要是肾虚,补肾是治疗再障的大法。邓氏等依据“精血同源”的中医理论,应用“温肾益髓”的法则,用补肾复方为主治疗肾阳虚型再障贫血,取得较好疗效。基本用药:熟附子10g,肉桂3g,鹿角片15g,炙龟甲15g,菟丝子15g,肉苁蓉15g,枸杞子15g,党参20g,熟地黄15g等。自制成冲剂,每包12g,开水冲服,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用2包,连续服用3~6个月。血红蛋白<50。几,适量输注成分血。有感染者,酌情使用抗生素。血小板低于20×109/L,有明显出血者,酌情输注单采血小板及使用止血剂。共治疗30例,基本治愈2例,缓解8例,明显进步14例,总有效率80%。现代研究证实补肾中药有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作用,同时补肾中药有加强免疫调控和促进体内激素受体亲和力的作用。用补肾复方为主治疗肾阳虚型再障,可提高再障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调节改善免疫功能,促进代谢,有助于造血功能的恢复。(邱仲川,补肾复方为主治疗肾阳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9,40(9)537-538)

3.俞亚琴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俞氏认为再障在中医学中多属于“虚劳”、“血虚”等范畴,此病多由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伤及气血、脏腑所致,其本质是本虚标实,其本虚表现以肾虚为主。在不同阶段可挟有血瘀、热毒、湿热等标实之邪,因此,其临床表现多是虚实、寒热错杂,为了达到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目的,俞氏等在补肾的基础上加用了清代名医戴北山的广义和解法组成补肾和解方治疗本病,其主要方药组成为:补肾基本方:熟地黄20g,鸡血藤25g,鹿茸5g(研末),何首乌20g,紫河车10g,补骨脂20g,人参10g山茱萸20g,黄芪25g。阴虚型加枸杞子20g,女贞子15g阿胶10g,黄精15g,桑椹子15g,麦冬15g。阳虚型加附子10g,巴朝天20g,菟丝子15g,肉苁蓉15g,锁阳15g。阴阳两虚同时加入两型药物。和解法基本方:柴胡20g,半夏20g,黄芩15g,桅子15g,黄柏12g,白花蛇舌草20g,猪苓15g,赤芍12g,当归15g,川芎12g,丹参12g,甘草10g。并可适当加味。每日1剂,分2次服,每3个月为一疗程。停用治疗再障其他药物,其中合并感染、严重出血、贫血者可适当使用西药对症治疗。其和解方中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和解表里中药为主,力图使体内标实之证得以清除,用补肾疗法配合和解法治疗后,明显减少了感染及出血倾向,大大提高了疗效。

俞氏等认为骨髓功能衰竭是本病发生的关键,而造成其功能衰竭原因很多,如免疫损伤、骨髓微环境损伤等,而本治法在补肾的基础上加用和解法,就是力图减轻免疫损伤,改善骨髓微环境。有关研究证明,清热解毒药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活血化瘀药能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从而促进造血。俞氏等用本法治疗26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10例,明显进步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6%。(俞亚琴,补肾和解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中医杂志,2000,41(1)29-30)

4.薄红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薄氏认为再障的病机主要为肾虚,肾藏精,主骨生髓,与免疫和造血功能相吻合。肾虚可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和调节,并可能影响到红细胞的质与

受体的活性.数目降低,导致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在此量.使红细胞膜上C

36

基础上,薄氏等制成补髓生血冲剂治疗再障。补髓生血冲剂以补肾填精,壮阳生血为原则,与本病的病机关键肾虚相吻合。在治疗上又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种类型,主要用药为:肾阳虚证均投以补髓生血冲剂2号(主要药物组成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附子、女贞子、红参、麦冬等),治以温补肾阳。益髓养血。肾阴虚证投以补髓生血冲剂1号(主要药物组成生地、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当归、黄芪麦冬、淫羊藿等)。以上两冲剂每日服3次,每2个月为1疗程.服用2个疗程后确定疗效。在治疗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5.焦中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焦氏在临床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在补肾的基础上强调健脾,焦氏认为再障是骨髓劳损,生血障碍,属于中医的“髓劳”范畴。肾虚是再障的基本矛盾,以补肾为主治疗再障已被公认。但单用补肾法往往效果不好,因脾肾有先后天依赖关系。焦氏观察到再障在临床中有一个演变过程,即;心脾—脾肾—肾阳—肾阴。初始阶段往往只表现为脾气虚的症状。久病由牌及肾,阳损及阴,最终出现精亏阴虚的症状。同时焦氏认为脾虚不仅只存在于再障的发病初期,而是存在于再障的全过程,所以健脾的治疗法则就应该贯穿再障治疗的始终。临床上不论何种类型的再障,焦氏均用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用砂仁、陈皮、焦三仙调理脾胃气机促运化,又能防止滋腻药呆滞脾胃。

(2)气血阴阳兼顾,补阳善用附子。临证时焦氏将慢性再障分为(肾)阴虚、(肾)阳虚及(肾)阴阳两虚3型辨证论治。补阴方。生黄芪、西洋参、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天冬、知母、黄柏、白术、补骨脂、仙鹤草等。补阳方:人参、生黄芪、当归、补骨脂、淫羊藿、肉苁蓉、仙鹤草、鸡血藤、白术、茯苓、附子、肉桂等。阴阳两虚型则根据阴虚阳虚之轻重,按上方加减治疗。治疗时还加用康力龙或丙酸睾丸酮,收到较好疗效。焦氏认为,用药如用兵,要掌握好补肾阴、补肾阳药物的比例,阴虚型以滋阴为主稍佐助阳,使阴得阳升而生化无穷;阳虚型以助阳为主稍佐滋阴,使阳得阴助而泉源不竭。焦氏认为阴虚(如出血发热)是有阶段性的,而精亏阳虚在整个病程中占主导地位,因此特别注重补阳药物的应用。焦氏补阳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选用温而不燥或血肉有情之品,如山茱萸、补骨脂、巴戟夭、鹿茸、紫河车等,这些药本身具有阴中求阳的属性。二是辛温性燥和滋阴味厚两者相合,如附子、肉桂与熟地、生地黄、旱莲草等,共奏甘温助阳之效。焦氏特别善用附子。认为其有温肾生精、资生气血之效。临床上凡肾阳虚型或阴阳两虚型病人只要无明显出血倾象者即可应用。焦氏常从12g 开始,最大用到120g,在临床中从未发生中毒情况

(3)扶正勿忘祛邪。焦氏认为再障的病因,一方面由于正气虚损,邪毒外袭,耗损气血。另一方面由于邪毒内陷,伤精耗髓以致生血乏源。另外,再障正气虚损,脉道不充,或气虚行血无力,以致瘀血交阻,妨碍新血生成。故再障多呈现正虚邪实状态,邪实多表现为热毒炽盛和瘀血内滞两种。焦氏临证施治时强调扶正勿忘祛邪,早期邪实为主时,应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末期多呈正虚邪实状态,则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焦氏常用的祛邪法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和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两种:对急性再障或慢性再障复感外邪,以感染发热出血为重者,焦氏自拟了解毒凉血汤:生地黄。板蓝根、水牛角粉、贯众、小蓟、蒲公英、生石膏、知母、牡丹皮、仙鹤草、太子参、甘草。对久治不愈或面色灰

暗有瘀血表现者,加用活血化瘀药,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尾、川芍、赤芍、丹参、三七粉等。焦氏以此三法治疗再障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李芮,焦中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中医杂志,1999,40(8)462-463)6.陈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陈氏认为再障与脾脏和肾脏的关系密切,是因为脾脏与肾脏功能衰减,渐至元气亏损,精血虚少,气血生化不足而致。其中命门火衰,肾阳衰微是本,血虚是标。陈氏认为急性者属急劳,慢性者多因肾亏。急性者标急,宜急治其标,及早应用甘寒重剂,并与西医合作共同抢救。缓解期宜脾肾双调,重在治脾,胃气复后重于治肾。肾虚者,陈氏认为,过补肾阳,久之治疗必难。应以阴中求阳。若阴虚阳亢明显者,宜先滋补肝肾,养阴凉血,再逐步加用健脾温肾之药,最为妥当。陈氏还认为脾气不行,补肾罔然。用药切勿苦寒伤胃,滋腻伤脾,宜药食并进,精心调配,务使胃口好转,使血之源充备。陈氏重用黄芪。黄芪补气,益气可以生血,一般用量为25~50g。陈氏认为阳虚易治,阴虚难调,难治性再障,辨证大多为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宜先治阴虚,病情缓解,再从阳虚治至“阴平阳秘”。(陈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中医杂志,2000,41(7)397-398)7.杨宗鹏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杨氏等应用健身膏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52例,取得较好疗效。健身膏的主要组成为:当归2000g,黄芪1000g,山茱萸1000g,党参300g,阿胶500g。全部药物煮沸至膏状,饭后服,每次10g,每日3次,15日为1个疗程。结合辨证加减:①阴虚型(64例):治宜滋阴补肾,用身健膏加熟地、西杞、女贞子。

②阳虚型(6O例):治宜补肾助阳,用身健膏加菟丝子、补骨脂、仙茅、仙灵脾、鹿角霜。③阴阳两虚型(28例):治宣阴阳双补,用身健膏加熟地、首乌、菟丝子、补骨脂、鹿角霜。伴轻度出血加旱莲草、茜草、仙鹤草;轻度发热加黄芩、黄柏、桅子。部分患者根据病情加用西药,如大力补、康力龙、丙酸睾丸素、泼尼松;贫血严重,血红蛋白在60 g/L以下者给予输血。治疗152例治愈72例,基本治愈56例,明显进步16例,无效8例。身健膏中当归、黄芪、山茱萸、党参、阿胶等有益气养血、补髓填精之功,为治疗方案的主药。杨氏认为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下几个方面:①用药不能一成不变。特别是在患者出血倾向较明显时需精心审证,如属气不摄血所致,需加大黄芪的用量;如出血属阴血亏虚、虚火旺盛的,需加玄参、西洋参,以宗其“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旨,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②支持疗法不容忽视。当患者贫血严重,甚至感染时,此时应积极地输血和应用抗生素治疗,给继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③杨氏还认为情绪对于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患者的身心愉快、情绪乐观也是治好疾病的重要因素。(杨宗鹏等,身健膏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52例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4)242)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概念: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药物及不明原因引起骨髓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以致红髓被脂肪髓代替、血中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由于骨髓受抑制,全血细胞减少、免疫功能异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体现在各个病例的症状不完全相同,有的病例以贫血症状为主,有的则以出血和感染为突出表现。 根据起病缓急、病情严重程度,进展情况不同,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分为两个类型,即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基本特点是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贫血较重,病 人出现皮肤苍白、明显乏力、头晕、心悸、气短,呈进行性加剧。出血 倾向重,可出现全身各部位广泛出血,表现为皮肤紫癜或大片淤斑,口 腔黏膜血泡,齿龈、鼻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如便血、呕血、血尿、女病 人月经量增多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头痛、颈项强直、视物模糊、双侧 瞳孔不等大、意识改变等颅内出血表现,常可危及生命。病人易合并感 染症状,出现持续高热,感染部位以咽部、肺部、肛周及泌尿道感染较 为多见,常合并有败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等多见,感染不易控制,且往往与出血互为因果,并加重贫血,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基本特点是起病和进展均较缓慢,常见病人诉头 晕、疲乏、心悸、气短,以活动后明显。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和淤斑, 可见口鼻腔少量出血,内脏出血较少见。约半数病人出现发热,以上呼 吸道感染多见,感染易控制。浅表淋巴结、肝、脾一般无肿大。 三、ATG的药理作用: AT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产生免疫抑制的基本原理是作用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衰竭,ATG在衰竭T细胞作用的基础上,可激发其它引起免疫抑制活性的淋巴细胞功能。 四、ATG的副作用: ATG治疗最初几天,大多数患者可出现发热、寒颤、多形性皮疹、低血压/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可引起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出血加重、血小板输注需求量增加;较少见的副作用包括: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溶血、心律失常及癫痫发作;如果ATG经周围静脉输注,可发生静脉炎;治疗后7~10天约60%患者可发生血清病,其常见症状有:反复发热、皮疹、胃肠道症状、肌痛、关节痛及蛋白尿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血清病发病率取决于ATG 类型、剂量及疗程;肝肾毒性极少见。ATG治疗期间需严密监护,应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可减轻或预防绝大多数急性副作用。 五、ATG的治疗方法: ATG主要用于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法:ATG3~5mg/kg/d,连用五天,同时应用激素,激素主要是抗过敏的作用,用ATG后继续使用激素主要是为预防迟发过敏反应,后激素逐渐减量,一般在一个月内减完。 六、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 再障的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再障)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传统学说认为,在一定遗传背景下,再障作为一组异质性“综合征”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病:原、继发性造血干/祖细胞(“种子”)缺陷、造血微环境(“土壤”)及免疫(“虫子”)异常。目前认为T 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在原发性获得性再障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再障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造血系统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明确化疗、放疗史则为放/化疗继发性再障。先天性再障罕见,主要为范科尼贫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家族发病,伴随其他遗传性疾病表现。 再障年发病率在欧美为4.7~13.7/106,日本为14.7~24.0/106,我国为7.4/106,总体来说亚洲的发病率高于欧美;发病年龄呈现10-25岁及>60岁两个发病高峰,没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某些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应用骨髓毒性药物、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或过量暴露于射线是再障的高危因素。 再障的临床表现 国际上,再障分为重、轻型,我国相应的分型是急性和慢性再障,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一般没有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1、贫血:有苍白、乏力、头昏、心悸和气短等症状。急重型者多呈进行性加重,而轻型者呈慢性过程。 2、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粘膜感染等。感染菌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球菌和真菌为主,常合并败血症。急重型者多有发热,体温在39oC以上,个别患者自发病到死亡均处于难以控制的高热之中。轻型者高热比重型少见,感染相对易控制,很少持续1周以上。 3、出血:急重型者均有程度不同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皮肤表现为出血点或大片瘀斑,口腔粘膜有血泡,有鼻衄、龈血、眼结膜出

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生障碍)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和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损伤或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红髓向心萎缩,被脂肪髓取代,血液中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中无恶性细胞和网状纤维增生。 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如下。 一、病因 继发性再障因素有关: 1、药物: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药物再生障碍有两种类型: ①与剂量有关,是药物的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会导致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各种抗肿瘤药物。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等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易分裂的成熟多能干细胞。因此,当全血细胞减少时,骨髓仍保留一定量的多能干细胞,停药后障碍可恢复;白消安和亚硝脲不仅作用于进入增殖周期的干细胞,而且作用于非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往往导致长期骨髓抑制难以恢复。此外,无机砷、雌激素、苯妥英钠、命噻嗪、硫尿嘧啶和氯霉素也会导致与剂量相关的骨髓抑制。②与剂量关系不大,只有个别患者出现造血障碍,多种药物过敏反应,往往导致持续性再生障碍。这些药物种类繁多,如氯(合)霉素、有机砷、米帕林、三甲双酮、保泰松、金制剂、氨基比林、吡罗昔康(炎痛喜康)、磺胺、甲醚霉素、卡比马唑(甲亢平)、甲醚咪唑(他巴唑)、氯磺丙脲等。最常见的药物再生障碍是由氯霉素引起

的。根据国内调查,服用氯霉素的人在半年内患再生障碍的风险是对照组的33倍,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氯霉素可发生上述两种类型的药物再生障碍。氯(合)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硝基苯环,其骨髓毒性和亚硝基-氯霉素与抑制骨髓细胞内粒体有关DNA导致聚合酶DNA及蛋白质合成减少,也可抑制血红素的合成,幼红细胞质内可出现空泡及铁粒幼细胞增多。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一旦药物停用,血象即恢复。氯霉素也可引起和剂量关系不大的过敏反应,引起骨髓抑制多发生于服用氯霉素后数周或数月,也可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这类作用往往不可逆。体外研究发现氯霉素和甲砜霉素可抑制CFU-E和CFU-C它的生长很可能是由干细胞的毒性引起的。 2、化学毒物:苯及其衍化物与再生障碍的关系已得到许多实验研究所的肯定。苯进入人体,容易固定在脂肪丰富的组织中。慢性苯中毒时,苯主要固定在骨髓中。苯的骨髓毒性作用与其代谢物(苯二酚和邻苯二酚)有关。酚是原浆毒,可直接抑制细胞核分裂。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兴起。由于不注重劳动保护,苯中毒再生障碍的发病率增加。苯中毒再生障碍可以是慢性或急性和严重的,大多数是后者。 3、电离辐射X线、γ线或中子: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可以通过或进入细胞直接损伤。长期超允许辐射(如辐射源事故)会导致再生障碍。 4、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与再障的关系已得到肯定,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0%,占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明显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较多见的贫血之一,以儿童和青春期多见。 据国内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明显低于白血病的发病率;慢性再障发病率为0.60/10万人口,急性再障为0.14/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诊断】 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修订的再障诊断标准如下: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②一般无脾肿大。③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应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份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④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治疗措施】 包括病因治疗、支持疗法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各种措施。慢性型一般以雄激素为主,辅以其他综合治疗,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满意疗效,不少病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但血小板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临床无出血表现,可恢复轻工作。急性型预后差,上述治疗常无效,诊断一旦确立宜及早选用骨髓移植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 (一)支持疗法凡有可能引起骨髓损害的物质均应设法去除,禁用一切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积极做好个人卫生和护理工作。对粒细胞缺乏者宜保护性隔离,积极预防感染。输血要掌握指征,准备做骨髓移植者,移植前输血会直接影响其成功率,尤其不能输家族成员的血。一般以输入浓缩红细胞为妥。严重出血者宜输入浓缩血小板,采用单产或HLA相合的血小板输注可提高疗效。反复输血者宜应用去铁胺排铁治疗。 (二)雄激素为治疗慢性再障首选药物。常用雄激素有四类:①17α-烷基雄激素类:如司坦唑(康力龙,Stanozolone)、甲氧雄烯醇酮、羟甲烯龙(oxymetholonE)、氟甲睾酮(fluoxymetholonE)、大力补(Dianabol)等;②睾丸素酯类:如丙酸睾酮、庚酸睾酮、环戊丙酸睾酮、十一酸睾酮(安雄)和混合睾酮酯(丙酸睾酮、戊酸睾酮和十一烷酸睾酮)又称"巧理宝";③非17α-烷基雄激素类:如苯丙酸诺龙和葵酸诺龙等;④中间活性代谢产物:如本胆脘醇酮和达那唑(Danazol)等。睾酮进入体内,在肾组织和巨噬细胞内,通过5α-降解酶的作用,形成活力更强的5α-双氢睾酮,促使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巨噬细胞产生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肝脏和肾髓质内存在5β-降解酶,使睾酮降解为5β-双氢睾酮和本胆烷醇酮,后两者对造血干细胞具有直接刺激作用,促使其增殖和分化。 因此雄激素必须在一定量残存的造血干细胞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急性、严重再障常无效。慢性再障有一定的疗效,但用药剂量要大,持续时间要长。丙酸睾丸酮50~100Mg/d肌肉注射,康力龙6~12mg/D 口服,安雄120~160mg/d口服,巧理宝250mG每周二次肌肉注射,疗程至少6个月以上。 国内报告的有效率为34.9%~81%,缓解率19%~54%。红系疗效较好,一般治后一个月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随后血红蛋白上升,2个月后白细胞开始上升,但血小板多难以恢复。部分患者对雄激素有依赖性,停药后复发率达25%~50%。复发后再用药,仍可有效。丙酸睾酮的男性化副作用较大,出现痤疮、毛发增多、声音变粗、女性闭经、儿童骨成熟加速及骨骺早期融合,且有一定程度的水钠潴留。丙睾肌注多次后局部常发生硬块,宜多处轮换注射。17α烷基类雄激素男性化副反应较丙睾为轻,但肝脏毒性反应显著大于丙睾,多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发生肝内胆汁瘀积性黄疸,少数甚至出现肝血管肉瘤和肝癌,但停药后可消散。 (三)骨髓移植是治疗干细胞缺陷引起再障的最佳方法,且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一旦确诊严重型或极严重型再障,年龄<20岁,有HLA配型相符供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应首选异基因骨髓移植,移植后长期无病存活率可达60%~80%,但移植需尽早进行,因初诊者常输红细胞和血小板,这样易使受者对献血员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致敏,导致移植排斥发生率升高。对确诊后未输过血或输血次数很少者,预处理方案可

再生障碍性贫血文档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又称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行性贫血、感染、出血和全血细胞减少。再障的年发病率在我国为7。4/100万人口,欧美为(4.7~13. 7)/100万灭口,日本为(14.7~24.0)/100万人口,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再障的分类方法较多。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遗传性再障(先天性)与获得性再障(后天性);获得性再障还可根据有无明确诱因分为原发性再障与继发性再障。临床较常用的是根据病人的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分为重型再障( SAA)和非重型再障(N SAA)。有学者从重型中分出极重型(VSAA)。国内学者曾将再障分为急性型( AAA)和慢性型(CAA);1986年以后,、又将AAA改称为重型再障I型( SAA-I),将CAA进展成的急性型称为重型再障Ⅱ型(SAA-Ⅱ)。 【临床表现】 再障的临床表现与全血细胞减少有关,主要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但多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1.重型再障( SAA) 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少数可由非重型再障进展而来。 (1)贫血:苍白、乏力、头昏、心悸和气短等症状进行性加重。 (2)出血:皮肤可有出血点或大片瘀斑,口腔黏膜有血泡,有眼结膜出血、鼻出血、牙 龈出血等。深部脏器出血时可见呕血、咯血、便血、血尿、阴道出血、眼底出血和颅内出血,后者常危及病人的生命。 (3)感染:多数病人有发热,体温在39℃以上,个别病人自发病到死亡均处于难以控制 的高热之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黏膜感染等。 感染菌种以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为主,常合并败血症。、. 2.非重型再障( NSAA) 起病和进展较缓慢,贫血、感染和出血的程度较重型轻,也较易控制。久治无效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治疗要点】 1。支持疗法 (1)加强保护措施:注意饮食及环境卫生,SAA需要保护性隔离;避免诱发或加重出血; 去除一切可能导致骨髓损伤或抑制的因素,如避免再次接触放射性物质、苯及其衍生物,停用或禁用有骨髓抑制作用昀药物。 (2)对症治疗 1)控制感染:对于感染性高热的病人,应反复多次进行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细菌培 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并根据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必要时可先采用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再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对于重症病人,为控制病情,防止感染扩散,多主张早期、足量、联合用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易继发二重感染或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若发生真菌感染还需同时进行抗真菌治疗。必要时可输注白细胞混悬液。 2)控制出血:除了应用一般止血药外,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止血方法或药 物。如女性月经过多者,可于月经来潮前7—10天始预防性用药,常用药物为达那唑 0. 2g,每天3次,丙酸睾酮100mg,每天1次,肌注;如月经过多或阴道出血不止,可 肌注三合激素1支,每天1次,或增至每8小时1支,直至出血停止后改用口服妇康片5片,每天3次,逐渐减量维持,以防撤退性出血;对于出血严重,如内脏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或有内脏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20xl09/L,且并发感染),可输注同血型浓缩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效果不佳者可改输HLA配型相配的血小板。

再生障碍性贫血—搜狗百科

再生障碍性贫血—搜狗百科 展开全文 流行病学 再障呈世界性分布,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发病率约为0.74/10万人口,较西方国家常见。国内发病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高于女性,原发性多于继发性。 发病原因 约半数以上患者无明确病因可寻,称为原发性再障。以下所述为继发性再障的可能病因。 1.化学因素:包括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和药物。职业暴露是继发性再障经常关联的病因。近年来苯及其相关制剂引起的再障病例有所增多,且屡有职业群体发病的情况。其他危险暴露包括除草剂和杀虫剂以及长期染发(氧化染发剂和金属染发剂)等。化学物质引发的骨髓增生不良可呈剂量相关性和剂量非相关性(个体敏感性)。药物是另一类诱发再障的可疑危险因素,但往往难以确定其因果关系。细胞毒化疗药物引起预期和可控的骨髓抑制,很少导致不可逆的骨髓衰竭和永久性再障。 2.物理因素:γ射线和X射线等高能射线产生的离子辐射能造成组织细胞损伤,阻止DNA复制。骨髓是放射敏感组织,其后抑制程度与放射呈剂量依赖性效应。全身放射1~2.5Gy剂量可造成骨髓增生不良,4.5Gy半数受照者死亡,10Gy全部死亡。 3.生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表明,再障发病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最为重要。肝炎相关性再障(hepatitis 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HAAA)多继发于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病率<1.0%,约占再障患者的3%。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抑制造血细胞或免疫因素有关。HAAA患者多为青年男性,在肝炎恢复期发病,常表现为重型再障,预后较差。其他可疑相关病毒尚有EB病毒、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以及HIV病毒等。 发病机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他原因不明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微环境损伤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症。临床主要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病机有三方面:造血干细胞的异常,造血微环境的损伤和免疫调节异常。主要的病理改变为:骨髓造血细胞减少,由脂肪组织代替,脂肪组织中有散在的增生灶,其中有浆细胞、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和少量造血细胞。临床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两型,患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属于中医的“血虚”、“虚劳”、“血证”等范畴,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与运化,和心、肝肺、脾、肾诸脏皆有关系,其中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肾主骨生髓,髓生血,肾虚则精亏血少,是再障的主要发病机理,故治疗主要从肾入手。同时久病多瘀,故在治疗上慢性再障多以补肾填精为要点,兼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急性再障急性期多以急劳髓枯温热型做为辨证要点,治疗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病情稳定后,治疗同慢性再障。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长、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近年来众多医家从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多方面对再障的治疗进行了探讨,现将其临床进展介绍如下。 一、西医西药 1.李光耀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环抱霉素A(CSA)是一有效的免疫抑制剂,近年来李氏用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简称重型再障),取得较好疗效。李氏等把15例随机分为2组,CSA 组7例,对照组8例。CsA组:CsA 4~10 mg/(kg·d),口服×3个月,减少量后维持治疗1~3个月。个别病例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升白能(GM-CSF)、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基本方案是SSL方案,即康力龙6 mg/d,分3次口服,左旋咪75mg/d,分3次口服,每周第1,2,3d用,一叶秋碱16mg/d,1次/d,肌肉注射。SSL方案至少持续治疗3个月。用于全部病例。疗效CSA组7例,基本治愈2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1.4%。照组8例,明显进步1例,无效4例,死亡3例。 结果显示,CSA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个别病例在应用CSA的同时加用EPO和CM-CSF以及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与CSA起协同作用,能更快地使外周血回升,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结果。(李光耀,环抱霉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血液学杂志,1999,12(4):17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致全血细胞减少(包括Hb、WBC、PLT)的一组综合病症。其发病机制为某些理化及病毒等因素引起造血干细胞受损、骨髓微环境缺陷及免疫功能失调。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红髓脂肪化。临床根据发病缓急、病情轻重、血象减低及骨髓损伤的程度等将本病分为急性再障(又称重型再障)和慢性再障。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年发病率为0.72/10万, 其中急性再障为0.11/10万, 慢性再障为0.60/10万。急性再障自然病程多于1年内死亡;慢性再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能长期存活。 一、再障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反复感染性发热。 1.急性再障: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及感染为主要表现,贫血为进行性发展。除皮肤黏膜广泛严重出血外,内脏出血常见,主要为消化道、泌尿道、眼底及颅内出血。感染常表现为高热,以口腔感染、肛周感染、肺炎及败血症为多见。 2.慢性再障:起病及进展均缓慢。以贫血为首起和主要表现,•出血发生率不高且较轻,多限于皮肤黏膜,青年女性可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出血;病程中可并发轻度感染,但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发病早期可有一系列或二系列减少。•贫血呈正色素、正细胞型。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急性型常<1%, 少数慢性型可轻度升高,•但绝对值几乎都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不良,以急性型为显著,多数慢性型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成熟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及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3.骨髓活检:正常人骨髓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平均为1:1, •若其比例在2:3以下,非造血细胞增多并分布于间质组织中,巨核细胞数减少,•则提示造血功能低下。不典型再障诊断有困难时可做骨髓活检。 4.核素99mTCS或111InCl3骨髓扫描可估计造血骨髓量及其分布;血清铁增高,59Fe半衰期延长;抗碱血红蛋白大多数升高;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 (三)诊断标准 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等检查)。 4.除外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 、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 , aplastic anemia,AA ),是一组由某种或复合 因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也是血液病患者死 亡最多见的疾病。 再障患者由于全血细胞减少, 因而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 出 血和感染。 根据临床症状的性质和程度, 结合外周血象及骨髓象改变, 将再障分 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根据病情的轻重,将其归属于中医“虚劳” 、“血劳”、“血证”等范畴。 二、诊断标准 一) 1987 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如增生活跃, 需有巨核细胞明显 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 显示造血细胞减少, 脂肪细胞增加); 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 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骨 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骨髓纤维化、 急性白血 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根据上述标准诊断为再障后,再进一步分析为急性再障还是慢性再障 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 I 型)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需具备下列诸项中之两项: ① 网织红细胞V 1%绝对值V 15X109/L 。 ② 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V 0.5 X 109 /L 。 ③ 血小板V 20X 109/L 。 骨髓象: ① 多部位增生减低, 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 非造血细胞增多。 如增生活 跃有淋巴细胞增多;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加。 2、慢性再障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发病缓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 5、 一般来说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1、 1) 2)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原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原理 引言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是一种以骨髓造血干细胞数 量减少、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了多种 因素的相互作用。本文将从免疫系统、造血干细胞遗传学异常、环境 和药物因素以及免疫介导的损伤等方面,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再生障碍 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免疫系统异常 很多研究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与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一些患者被发现存在淋巴细胞的功能障碍,这可能是由于机体对自身 骨髓造血细胞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损和破坏。免疫系 统异常主要表现为异常的免疫调节、增强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和免 疫细胞寿命延长,这些因素可能共同促进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展。 造血干细胞遗传学异常 遗传因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经发 现了一些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的基因变异,如Fanconi贫血基因、TERT、TINF2等。这些基因变异会引起造血干细胞的损伤、衰竭或凋亡,并最终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此外,遗传因素还可能影响免疫 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进一步加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情。

环境和药物因素 环境和药物因素也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密切相关。一些研究 发现,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等,可以引发造血干 细胞的损伤和死亡。此外,一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癌药物等,也被 证实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损害骨髓造血功能。这些环境和药物因素对造 血干细胞的毒性作用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包括DNA损伤、氧 化应激等。 免疫介导的损伤 免疫介导的损伤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在某 些患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骨髓造血干细胞出现了异常的免疫 反应,产生了针对造血干细胞的自身抗体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这 些免疫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导致造血干细胞的破坏和凋亡,从而导致再 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免疫介导的损伤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免疫异常 的重要表现。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介绍的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 血的发病相关,如病毒感染、凿样等。病毒感染可以通过直接感染造 血干细胞、激活免疫系统等途径,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凿样 是一种通过某些外源因素(如药物、辐射等)对造血干细胞进行损伤,从而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这些因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 中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但具体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由于获得性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护理常规】 1.休息与运动轻度贫血或缓慢发生贫血的患者,可适当活动,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严重贫血伴显著缺氧症状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同时应抬高床头,给予氧气吸入。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发热患者鼓励多饮水,每日至少在 2000ml 以上。 3.用药护理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的患者应给予保护性隔离,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多样性皮疹、关节和肌肉酸痛等类变态反应和血清病反应,如蛋白尿等。应用环孢素治疗的患者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4.心理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女患者应用雄激素后出现相应的身体意象紊乱,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增强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5.病情观察与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了解患者的血象波动情况,掌握患者的贫血程度,评估其活动的耐受能力,必要时遵医嘱输血,根据病情及血液制品掌握输血速度,观察有无输血反应的发生。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等,

应及时对症实施护理措施。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或颅内出血时,应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6.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度、相对湿度适宜。每日定时开窗通风,用消毒液擦拭家具、地面。限制探访、陪伴人员,预防交叉感染。保持口腔清洁,给予药物口腔冲洗或含漱。应用雄激素患者要保持面部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皂液;发热患者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不宜用乙醇擦浴),保持皮肤及床单位清洁干燥。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根据病情卧床休息,安排适当活动,避免劳累,活动时防止跌倒外伤。 2.饮食指导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瘦肉、蛋类、乳类、鸡肉、排骨汤、动物肝脏、新鲜蔬菜及水果,多食大枣、桂园、花生、核桃、藕等,以生血、止血;对于有出血倾向者给予无渣半流食,少进食带刺、骨的食物,以防黏膜损伤。 3.用药指导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可发生面部痤疮、毛发增多、声音变粗、闭经、性欲增加等不良反应,待病情缓解后,随药物剂量的减少,不良反应会逐渐消失。雄激素可对肝造成损害,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遵医嘱用药,不擅自停药。 4.心理指导因病情迁延不愈,时有病情反复而产生消极失望情绪,宜给予精神鼓励,使之对疾病治疗抱有希望,稳定情绪坚持治疗。 5.复诊须知每1~2周复查血常规,出院随诊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辐射及服用对骨髓有影响的药物。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一.疾病相关情况 (一)定义: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因素介导,使体内T细胞功能失衡,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损并逐渐耗竭,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二)分类: 根据发病和临床进展情况,分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血细胞指标,分为重型再障(SAA)、非重型再障(NSAA)和极重型再障(VSAA)。 (三)诊断标准: AA诊断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0.024×1012/L;(2)一般无肝脾肿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面积减少,脂肪组织面积增加,巨核细胞数量下降;(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骨髓衰竭综合征、MDS、PNH、白血病等;(5)常规抗贫血治疗无效。 AA分型诊断标准:SAA,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严

重感染和出血。血象具备下述三项中两项:(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0.01×1012/L;(2)中性粒细胞<0.5×109/L;(3)血小板<20×109/L.骨髓增生广泛重度减低。NSAA指达不到SAA诊断标准的AA。VSAA:符合SAA标准,中性粒细胞<0.2×109/L。 (四)临床特点: 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表现,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无胸骨压痛;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下降;骨髓细胞涂片增生低下,巨核细胞数量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加;骨髓活检造血组织面积明显缩小,巨核细胞分布减少;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1.确诊为慢性再障患者; 2.确诊为轻型再障或非重型再障患者; 3.病情稳定,无明显感染、出血症状。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原因不明; 2.慢性再障或非重型再障治疗无效; 3.再障合并PNH者;

再生障碍性贫血80852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其发病率在我国每年为0.74 / 10万,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先天性、获得性。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又分为原发性、继发性。 原发性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占绝大多数(本专家共识主要讨论它),发病机制为T 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损伤骨髓;其中一些患者(你可能是这一类),可合并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方法相似。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一)实验室检测 1.必需检测项目: (1)血常规检查 (2)多部位骨髓穿刺 (3)骨髓活检。 (4)肝、肾、甲状腺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检查。 ⑸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水平。 (6)免疫相关指标检测。 (7)其他:心电图、超声、胸部X线、CT等。 2.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多检查一些项目 (二)一般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

1.血常规检查 一般全血细胞(包括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至少符合以下三项中两项: 血红蛋白< 100 g /心正常细胞型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 血小板计数<50 X 109 / 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5 X 109 / L。 2.骨髓穿刺: ——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故要在人的不同水平面的骨髓进行穿刺); ——有小粒细胞空虚,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 比例增高(细胞免疫增强);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巨核细胞是产生血小板的); ——红系、粒系细胞均明显减少。 3.骨髓显微镜活检: ——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 ——小粒细胞空虚;脂肪细胞、非造血细胞增多(尤其淋巴细胞)增多,占50% 以上; ——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尤其是巨核细胞减少(可引发血小板减少)和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减少; ——一般无脾肿大。 ——一般的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4.除外检查。 一些病人在检查时,已发现原发性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高龄、细胞免疫异

最新: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完整版)

最新: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完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广泛征集专家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AA)最新诊治进展及我国国情对2017年版AA专家共识进行更新,制订《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 一、AA概述及发病机制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综合征。其年发病率在我国为0.74/10万,可发生于各年龄组,AA高发年龄分别为15~25岁的青壮年和65~69岁的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A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分化偏移、调节性T细胞(Treg)及NK细胞调节功能不足、Th17、树突状细胞(DC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等功能异常甚至某些遗传背景都参与了AA发病。先天性AA较为罕见,主要为范可尼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DKC)、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DBA)、Shwachmann-Diamond综合征(SDS)等。绝大多数AA属获得性,本指南主要讨论原发获得性AA。 二、AA的诊断建议

(一)诊断AA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1.推荐检测项目: 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HGB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和形态。②不同平面多部位骨髓穿刺: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骨髓涂片分析:造血细胞增生程度;粒、红、淋巴系细胞形态和各阶段百分比;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小粒造血细胞面积;是否有异常细胞等。③骨髓活检:至少取2 cm骨髓组织(髂骨)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造血组织分布(有无灶性CD34+细胞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④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数量、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CD55、CD59、Flaer)。⑤肝、肾、甲状腺功能,病毒学[包括肝炎病毒、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细小病毒B19等]及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固定电泳检查。⑥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⑦免疫相关指标检测:T细胞亚群(如CD4+、CD8+、Th1、Th2、Treg等)、细胞因子(如IFN-γ、IL-4、IL-10等)、NK细胞亚群、自身抗体和风湿抗体,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标志检测。⑧细胞遗传学: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del(7)、del(7q-)、+8、del(5q)、del(20q)等]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儿童或有家族史者推荐做染色体断裂试验),胎儿血红蛋白检测。⑨其他:心电图、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等)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