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易会出现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1]

最易会出现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1]

最易会出现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引言

再生障碍性贫血(AA,Aplastic Anemia)是一种以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它通常由于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所引起,导致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成减少,从而出现贫血、感染易、出血倾向等症状。本文将讨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易出现的病因。

病因一:药物

某些药物可以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使用较长时间的大剂量药物。这些药物包括:

1.氯霉素:药物的代谢产物可以损害造血干细胞。

2.苯妥英钠和苯妥英钠:这些药物可抑制造血功能。

3.抗癫痫药:比如卡马西平和苯巴比妥等。

4.抗风湿药物:如甲基泼尼松龙和硫唑嘌呤等。

5.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等。

病因二:化学物质暴露

长期暴露于某些有害化学物质也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例如:

1.苯类和有机溶剂:这些物质广泛存在于某些工业环境中,长期接触可造成造血干细胞受损。

2.重金属:比如铅、汞和砷等,这些重金属有毒性,对骨髓

造血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病因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时可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免疫系统异

常攻击身体正常组织和器官中的造血干细胞,破坏造血过程。此类病

因包括:

1.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免疫相关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类天疱疮等。

病因四:遗传和先天性缺陷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遗传和先天性病因也是导致此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遗传性和先天性缺陷可能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如:

1.Fanconi贫血综合征: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存在DNA

修复缺陷,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损。

2.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常伴有胰腺功能不全和骨骼畸形等,造血干细胞减少。

病因五:放射线和放射治疗

高剂量的放射线暴露能够破坏骨髓中的造血功能,导致再生障碍

性贫血。这可以是由于事故、核辐射或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治疗是

一种用于肿瘤治疗的常见方法,但也可能损害骨髓造血功能。

病因六:感染

某些感染也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有关。常见的病因包括:

1.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这些病毒感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有关。

2.副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减少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血液系统疾病。它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长期药物使用、化学物质暴露、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和先天性缺陷、放射线和放射治疗以及感染等。了解这些病因对于诊断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非常重要。任何出现贫血、感染易、出血倾向的症状都应该引起警惕,及早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注意: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具体诊断和治疗,请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生障碍)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和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损伤或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红髓向心萎缩,被脂肪髓取代,血液中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中无恶性细胞和网状纤维增生。 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如下。 一、病因 继发性再障因素有关: 1、药物: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药物再生障碍有两种类型: ①与剂量有关,是药物的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会导致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各种抗肿瘤药物。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等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易分裂的成熟多能干细胞。因此,当全血细胞减少时,骨髓仍保留一定量的多能干细胞,停药后障碍可恢复;白消安和亚硝脲不仅作用于进入增殖周期的干细胞,而且作用于非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往往导致长期骨髓抑制难以恢复。此外,无机砷、雌激素、苯妥英钠、命噻嗪、硫尿嘧啶和氯霉素也会导致与剂量相关的骨髓抑制。②与剂量关系不大,只有个别患者出现造血障碍,多种药物过敏反应,往往导致持续性再生障碍。这些药物种类繁多,如氯(合)霉素、有机砷、米帕林、三甲双酮、保泰松、金制剂、氨基比林、吡罗昔康(炎痛喜康)、磺胺、甲醚霉素、卡比马唑(甲亢平)、甲醚咪唑(他巴唑)、氯磺丙脲等。最常见的药物再生障碍是由氯霉素引起

的。根据国内调查,服用氯霉素的人在半年内患再生障碍的风险是对照组的33倍,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氯霉素可发生上述两种类型的药物再生障碍。氯(合)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硝基苯环,其骨髓毒性和亚硝基-氯霉素与抑制骨髓细胞内粒体有关DNA导致聚合酶DNA及蛋白质合成减少,也可抑制血红素的合成,幼红细胞质内可出现空泡及铁粒幼细胞增多。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一旦药物停用,血象即恢复。氯霉素也可引起和剂量关系不大的过敏反应,引起骨髓抑制多发生于服用氯霉素后数周或数月,也可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这类作用往往不可逆。体外研究发现氯霉素和甲砜霉素可抑制CFU-E和CFU-C它的生长很可能是由干细胞的毒性引起的。 2、化学毒物:苯及其衍化物与再生障碍的关系已得到许多实验研究所的肯定。苯进入人体,容易固定在脂肪丰富的组织中。慢性苯中毒时,苯主要固定在骨髓中。苯的骨髓毒性作用与其代谢物(苯二酚和邻苯二酚)有关。酚是原浆毒,可直接抑制细胞核分裂。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兴起。由于不注重劳动保护,苯中毒再生障碍的发病率增加。苯中毒再生障碍可以是慢性或急性和严重的,大多数是后者。 3、电离辐射X线、γ线或中子: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可以通过或进入细胞直接损伤。长期超允许辐射(如辐射源事故)会导致再生障碍。 4、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与再障的关系已得到肯定,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0%,占再

再生障碍性贫血—搜狗百科

再生障碍性贫血—搜狗百科 展开全文 流行病学 再障呈世界性分布,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发病率约为0.74/10万人口,较西方国家常见。国内发病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高于女性,原发性多于继发性。 发病原因 约半数以上患者无明确病因可寻,称为原发性再障。以下所述为继发性再障的可能病因。 1.化学因素:包括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和药物。职业暴露是继发性再障经常关联的病因。近年来苯及其相关制剂引起的再障病例有所增多,且屡有职业群体发病的情况。其他危险暴露包括除草剂和杀虫剂以及长期染发(氧化染发剂和金属染发剂)等。化学物质引发的骨髓增生不良可呈剂量相关性和剂量非相关性(个体敏感性)。药物是另一类诱发再障的可疑危险因素,但往往难以确定其因果关系。细胞毒化疗药物引起预期和可控的骨髓抑制,很少导致不可逆的骨髓衰竭和永久性再障。 2.物理因素:γ射线和X射线等高能射线产生的离子辐射能造成组织细胞损伤,阻止DNA复制。骨髓是放射敏感组织,其后抑制程度与放射呈剂量依赖性效应。全身放射1~2.5Gy剂量可造成骨髓增生不良,4.5Gy半数受照者死亡,10Gy全部死亡。 3.生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表明,再障发病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最为重要。肝炎相关性再障(hepatitis 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HAAA)多继发于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病率<1.0%,约占再障患者的3%。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抑制造血细胞或免疫因素有关。HAAA患者多为青年男性,在肝炎恢复期发病,常表现为重型再障,预后较差。其他可疑相关病毒尚有EB病毒、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以及HIV病毒等。 发病机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是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系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据国内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明显低于白血病的发病率;慢性再障发病率为0.60/10万人口,急性再障为0.14/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一般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发热(高烧或低烧),并伴有走路乏力,头晕等症状。 【诊断】 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修订的再障诊断标准如下: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②一般无脾肿大。③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应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份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④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治疗】 包括病因治疗、支持疗法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各种措施。慢性型一般以雄激素为主,辅以其他综合治疗,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满意疗效,不少病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但血小板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临床无出血表现,可恢复轻工作。急性型预后差,上述治疗常无效,诊断一旦确立宜及早选用骨髓移植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题库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导致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发病率1.87-2.1/10万,男﹕女2.6-4﹕1 一、病因:1. 遗传因素再障可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的有家族倾向和其他先天异常,如Fanconi 贫血。 2. 化学因素2.1药物:在继发性再障中,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常见的有氯(合)霉素、解热镇痛药、 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等。2.2化学毒物:苯及其衍生物农药所致的再障近年来也时有发生。2.3.物理因素:X射线、r射线,可损害造血微环境,造成再障。3. 病毒感染,所有能够导致肝炎的病毒都可导致再障。 4. 其他因素妊娠、慢性肾功能衰竭、SLE、类风湿性关节炎,PNH和AA的关系密切,15%的再障可转变为 PNH,20%—30%PNH可转变为PNH,叫做AA-PNH综合征。 二、发病机理: 1. 造血干细胞异常: CD34 + 细胞减少 2. 造血微环境的异常:骨髓“脂肪化”,静脉窦壁水肿、出血、毛细血管坏死。基质细胞分泌异常 3. 免疫机制:外周血及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T 细胞亚群失衡, Th1 、 CD8+T 抑制细胞, CD25+T 细胞,γδ TCR +T 细胞比例增高, T 细胞分泌造血负调控因子明显增多(如 IL-2 、 INF- γ、 TNF ),造血干祖细胞凋亡。 三、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1. 急性再障的特点为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发病初期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进展,贫血进行性加重,多有明显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虽经大量输血,贫血也难以改善。出血和感染常为起病时的主要症状,几乎每例均有出血,出血部位广泛,除皮肤、粘膜(口腔、鼻腔、齿龈、球结膜)等体表出血外,常有深部脏器出血,如: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眼底出血及颅内出血,后者常危及患者生命。半数以上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以口咽部感染、肺炎、皮肤疖肿、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较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致病菌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感染往往加重出血,常导致患者死亡。

内科学-贫血

病名:贫血 定义:贫血是指循环血液总量减少或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并且有红细胞形态改变和运氧障碍的病理现象。动物的原发性贫血很少,多数是某些疾病的继发反应。因此兽医临床上必须研究贫血真正的原因、分类以及贫血和其它疾病的关系,否则往往治疗无效。贫血仅是一个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它往往是许多疾病的主导环节。长期贫血可以出现疲倦无力,动物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毛发干枯,抵抗力下降等。贫血按其病因可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四类。 类型及其特征: 一、失血性贫血: 1、原因:最常见于各类外伤或肝脾破裂急性出血。另外多见寄生虫病(内寄生虫如钩虫、胃虫、肝片吸虫等,外寄生虫如蜱、吸血虱和某些蚤类等)和出血性胃肠炎、消化道溃疡、体腔内肿瘤等可造成长期轻微失血和持续性慢性贫血。 2、机制:红细胞大量丢失造成失血性贫血。 3、病理特征:A、急性失血性贫血短时间内血液总量减少,但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经过一定的时间,血液总量暂时恢复,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再经过一定时间,外周血液中可见多量的网织红细胞、多染性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 急性失血性贫血时,如血液大量丧失,机体来不及代偿,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死亡。如不出现危症,机体可以发挥代偿作用,即当急性失血时血压降低,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压力感受器,使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肝、脾、

肌肉等贮血器官内血管收缩,将排出的血补充到体循环;同时血压降低还能使组织液进入血管,也能补充到体循环血量的不足,使血液总量暂时恢复,但血液被稀释,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此时红细胞形态正常,呈正色素性贫血。急性失血时因红细胞总数锐减,导致缺氧,引起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酶,使肝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再转化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强骨髓造血功能,骨髓内发育各个阶段的红细胞增多,并出现在外周血液中。如果失血后铁供应不足,血红蛋白的合成比红细胞再生速度慢,外周血液中出现淡染红细胞(红细胞中心变淡,甚至透亮),细胞体积小,血红蛋白平均浓度低于正常,为低色素性贫血。B、慢性失血性贫血初期由于失血量少,骨髓造血功能可以实现代偿,贫血症状不明显。但是长期反复失血,因铁丧失过多,导致缺铁性贫血。血像特点为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并呈异形性(椭圆形、梨形、哑铃形等)。严重时,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肝、脾内可出现髓外造血灶。 二、溶血性贫血: 1、原因:溶血性贫血指各种疾病造成红细胞溶解,在体内破坏速度超过了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血液寄生虫(焦虫等)、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化学药品、有毒植物及代谢性疾病、电离辐射、同体免疫或自身免疫反应等都可造成溶血。 2、生物因素:微生物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和溶血性梭菌感染是两种最常见的可以造成贫血的疾病。此外,还有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病毒感染如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人兽共患传染病,目前在我国已消灭。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像及预后,通常将该病分为重型(SAA)和非重型(NSAA),也有学者进一步将非重型分为中间型和轻型,还有学者从重型中分出极重型(VSAA)。从病因上AA可分为先天性(遗传性)和后天性(获得性)。获得性AA根据是否有明确诱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原发性AA即无明确诱因者。今年多数学者认为T细胞功能异常亢进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或(和)淋巴因子介导的造血干细胞过度凋亡引起的骨髓衰竭是获得性AA的主要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AA的年发病率在欧美为0.47~1.37/10万人,日本为1.47~2.4/10万人,我国为0.74/10万人;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不明确,可能为:①病毒感染,特别是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②化学元素,特别是氯霉素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抗肿瘤化疗药物以及苯等。抗肿瘤药与苯对骨髓的抑制与剂量有关,但抗生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杀虫剂引起的再障与剂量关系不大,但与个人敏感有关。③长期接触X射线、镭及放射性核素等可影响DNA 的复制,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干扰骨髓细胞生成,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传统学说认为,在一定遗传背景下,AA作为一组后天暴露于某些致病因子后获得的异质性“综合征”,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病:原发和继发性造血干祖细胞(“种子”)缺陷、造血微环境(“土壤”)及免疫(“虫子”)异常。

2024年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这种疾病可能是原发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外部因素如药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本文将详细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一、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但遗传因素在再生障 碍性贫血的发病中所占比例较小。 2.免疫因素: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对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异常 反应,导致造血功能减退。 3.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等,可能导 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4.药物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如苯、有 机磷农药等,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5.放射线:长期暴露于高剂量的放射线环境中,如核辐射事故、放疗等,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6.其他因素: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具体如下: 1.贫血: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严重贫血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等表现。 2.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容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牙龈、鼻腔等部位出血。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过多。 3.感染:白细胞减少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尿路感染等症状。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症状。 三、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具体如下: 1.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等暴露史,以及家族遗传史。 2.临床表现:观察患者是否有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骨髓活检等。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可了解骨髓造血功能情况。 四、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治疗目标为改善造血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支持治疗:包括输血、抗感染、止血等。输血可纠正贫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抗感染和止血治疗可预防感染和出血。 2.免疫抑制治疗:对于免疫因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 3.造血生长因子治疗:如重组人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红细胞素等,可促进造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多种原因造成造血功能衰竭,从而引起外周血 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一种综合征。本文对近年来AA的病因研究及发 病机制进展作一综述,进一步了解再障的发病特点和可能的诱发因素,有利于尽 可能地减少再障的发生。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发病机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下降和功 能异常,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发病的快慢和轻重程度差异极大,部分患者急性起病,数月内死亡,而部分患者 可以迁延数十年。其中出血是最易引起患者就诊的早期症状,但大出血少见,往 往表现为皮肤瘀斑、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眼底出血,女性患者可以有月 经增多。按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国内将再障分为慢性再障(CAA)和急性再障(AAA),后者亦称为重型再障(SAA)-Ⅰ型。慢性再障如果病情恶化加重,则称为重型再障(SAA)-Ⅱ型。研究表明,AA又可分为遗传性AA与获得性AA。长期以来有关遗传性AA发生的病因可归纳为:(1)HSC的缺乏或内在缺陷;(2)骨髓造血 微环境的损害而导致多种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分泌紊乱;(3)细胞或体液免疫功 能异常。 再障发病可能的诱发因素非常复杂,一般所称的再障指获得性再障,目前一 致认为后天获得性再障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无关,可能与病毒感染、药物及其居住环 境有关。[1] 1 病因研究 1.1 化学因素 1.1.1 药物与再障的发病关系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可以引起骨 髓抑制的药物,是由于药物对骨髓的直接损伤所致,最常见的与药物剂量相关, 即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骨髓的损伤,如各种化疗药物。另一部分与药物 的剂量、疗程关系不大,主要是由于过敏所致。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氨苄西林、雷尼替丁引起的再障时有发生。 1.1.2 一些工业性的化学药品如苯或农药、杀虫剂等也可引起再障,其中苯的 影响最大。苯及其代谢产物可以与细胞DNA结合,使细胞阻滞于分裂期,并造成分裂异常。 1.2 物理因素各种放射性物质通过影响DNA的合成,抑制或延缓细胞的增生,从而使造血干细胞和前体细胞减少。其损伤程度与放射线的剂量和细胞的增殖能 力有关,分裂越快的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损伤越敏感。 1.3 生物因素感染肝炎病毒与再障的发病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Issaragrisil等对肝炎与再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与再障的发生无明显关系,但与甲型肝炎,特别是25岁以下的曾经患甲型肝炎、 且IgG降低、近期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征象者有明显的关系。Mary等报道,法国74%的再障患者为无可能诱发因素的原发性再障,13%的患者与药物毒性有关,5%的患者与肝炎有关。 1.4 环境因素 Issaragrisil等利用病例对照研究,对泰国Bangkok市及其附近的 农村地区进行了社会地位,包括接受教育的年限、总的家庭收入、出生地(农村 或城市)与再障发病率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即接受教育的程度 越低、家庭总收入越少,其再障发病的机会越大。

中级主管护师(综合)历年正题考过的“最”——【考前必备】

中级主管护师(综合)历年正题考过的“最” 历年正题中所有出现过的“最” 糖尿病“最”常见的精神症状是情绪抑郁。 甲状腺手术后“最”危急的并发症是呼吸困难。 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 引起血源性肺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目前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多基因遗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见的甲状腺改变是弥漫性甲状腺肿。Ⅱ型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在噪声对听觉系统损伤的发病过程中,“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听阈升高、在后期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肺结核类型中,传染性“最”强的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在大多数传染病的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隐形感染。 决定血浆pH“最”重要的缓冲对是NaHCO₃/H₂CO₃。 肺硅沉着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结核。 诊断膀胱肿瘤“最”可靠的方法是膀胱镜检查+活检。

破伤风病人典型的症状是在肌紧张性收缩的基础上,发生阵发性肌肉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 鉴别酸碱失衡的种类,“最”有价值的测定组合是动脉血pH和PaCO ₂。 休克期反映器官血流灌注“最”简单可靠的指标是尿量。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患者,“最”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是反常呼吸运动。急性肝衰竭“最”多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 腹部损伤“最”常见的受损器官是脾。 乙状结肠扭转“最”具特征的表现是腹部X线平片见马蹄状巨大的双充气攀。 对腹膜刺激“最”轻的是血液。 股疝“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McVay法。 乳房后脓肿切开引流“最”好采用乳房下缘弧形切口。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收缩期杂音“最”常见的器质性病变是房间隔缺损。 单纯性睾丸鞘膜积液“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透光试验阳性。 股骨颈骨折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最”高的是完全性头下骨折。“最”常见的女性生殖器结核为输卵管结核。

内科护理学-贫血

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以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最重要,我国成人血红蛋白测定: 男性<120g/L 女性<110g/L 妊娠时<100g/L可诊断为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是体内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生成障碍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多见于育龄妇女及婴幼儿。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1)铁需求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①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 ②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如不及时补充含铁量较多的食品。 (2)铁吸收不良: 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胃大部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由于胃酸不足,可影响铁的吸收。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重要、最多见的原因。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贫血的表现: 如疲乏无力、皮肤粘膜苍白、头晕、头痛、乏力、心悸气短、耳鸣等。 2.组织缺铁表现 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口腔炎、舌炎、毛发干枯、易脱落;皮肤干燥、指(趾)甲扁平、不光整、脆薄易

裂,甚至出现反甲。 (三)辅助检查 1.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较正常小,形态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 2.骨髓象 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骨髓铁染色检查细胞外铁消失或明显减少。 3.生化检查 血清铁蛋白:是体内贮存铁的指标,诊断缺铁的准确度和敏感度最高,缺铁时血清铁蛋白小于12μg/L。 (四)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关键环节 2.铁剂治疗 (1)口服—首选 常用: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硫酸亚铁等。 铁剂—症状减轻—网织红细胞计数逐渐上升—治疗有效。 血红蛋白2周左右开始升高,约1~2个月恢复正常,但仍然需要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以补充贮存铁。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2)注射: ①注射铁剂的指征 1)口服铁剂胃肠道反应严重不能耐受 2)消化道吸收障碍者,如胃肠吻合术后、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等 3)有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服用铁剂后可使病情加重 4)病情要求迅速纠正贫血,如晚期妊娠的病人等。 ②常用铁剂:右旋糖酐铁—深层肌内注射 (五)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 2.饮食护理 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的心、肝、肾、瘦肉、蛋以及豆类、海带、紫菜、木耳等,食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和水果,可促进铁的吸收。 3.用药护理 (1)口服铁剂: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血液病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题210)_真题-无答案81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血液病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 模拟题2021年(10) (总分96.XX99,考试时间120分钟) 多项选择题 1. 人体内功能状态铁包括 A. 血红蛋白铁 B. 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 C. 乳铁蛋白 D. 转铁蛋白铁 E. 肌红蛋白铁 2. 红细胞内缺铁的诊断包括 A. 转铁蛋白饱和度>15% B. FEP/Hb>4.5ug/gHb C. 血红蛋白正常 D. 转铁蛋白饱和度<15% E. 血红蛋白异常 3. 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为 A. 分化成熟异常 B. 骨髓中粒系细胞发生巨幼变 C. 细胞在骨髓中过早死亡 D. 骨髓中红系细胞发生巨幼变 E. 骨髓中巨核系细胞发生巨幼变 4.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活检发现 A. 静脉窦壁水肿 B. 造血细胞减少 C. 毛细血管 D. 骨髓脂肪化 E. 出血 5.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包括 A. Fanconi贫血 B.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 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 D.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E. 慢性白血病 6. 血清铁降低的疾病有

A. 缺铁性贫血 B. 慢性感染性贫血 C. 慢性失血性贫血 D. 地中海贫血 E. 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后期 7.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继发于 A. 结缔组织病 B. 免疫缺陷性疾病 C. 感染性疾病 D.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E. 消化系统疾病 8. 多发性骨髓瘤引起贫血的原因有 A. 瘤细胞骨髓浸润 B. 出血 C. 肾功能损害 D. 高粘滞血症 E. 营养不良 9. 与骨髓移植相比,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特点是 A. 植活速度快 B.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增加 C. 不增加急性GVHD发生率 D. 生存率高 E. 慢性GVHD发生率降低 10. 溶血性贫血血浆成分的改变包括 A. 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B. 直接胆虹索增高 C. 血钾增高 D. 间接胆红素增高 E. 结合珠蛋白降低 11. 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储存于 A. 骨髓 B. 肾 C. 脾 D. 肝 E. 胆 12. 海洋性贫血的诊断包括 A. 有溶血表现 B. 血片可见多量靶形红细胞 C. 血清铁和铁饱和度常增高 D. 有珠蛋白肽链合成数量异常的证据 E. 有家族史 13. 巨幼红细胞贫血的消化系统表现包括 A. 舌乳头萎缩 B. 食欲不振

贫血试题

贫血 [单项选择题]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贫血可分为() A.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三类 B.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功能不良及红细胞破坏过多三类 C.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功能不良两类 D.红细胞生成减少、溶血、失血、再障及缺铁五类 E.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过度破坏、失血及造血功能不良四类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2、体内缺铁初期的最早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 A.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C.血清铁减低 D.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 E.骨髓贮存铁减少或缺乏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3、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其疗效指标最早出现的是() A.血红蛋白上升 B.红细胞数上升 C.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 D.网织红细胞数上升 E.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上升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4、引起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较常见的病因是() A.药物及化学物质 B.物理因素 C.病毒感染 D.细菌感染 E.营养因素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5、关于急重型再障描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减少为主 B.呈小细胞正色素贫血 C.血小板计数<20×109/L D.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多<25×109/L E.白细胞计数多<3×109/L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6、符合慢性病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的是() A.血红蛋白多数小于60g/L B.多数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C.血清铁升高 D.血清铁蛋白可正常或升高 E.骨髓髓外铁减少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慢性病性贫血一般为轻中度贫血(A错误),多为正细胞正色素贫血,30%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B错误)。机制主要是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内铁释放障碍,因此贮存铁量增多(E错误),向幼红细胞释放铁、减少,导致血清铁下降(C错误)。 [单项选择题] 7、女性,34岁,妊娠6个月,既往月经量过多。实验室检查:HGB75g/L,RBC3.3×10/L,网织红细胞2%,血清铁6.32μmol/L,总铁结合力85.34μmol/L,血清总胆红素10.0μmol/L,最可能的诊断是() A.失血性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8、女性,26岁,头昏乏力3个月,偶有牙龈出血。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及肝脾不大,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未见,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下列治疗错误的是() A.异基因骨髓移植最有效 B.避免使用皮质激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