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科学(再生障碍性贫血)

内科学(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贫血(aplastic anemia)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RBC,中性粒,血小板全部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

(一)病因

1.化学因素药物(氯霉素、合霉素及抗肿瘤药、磺胺类)和工业用化学物品(苯)。其中一部分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有关(如苯及各种抗肿瘤药),抗生素、磺胺药及杀虫剂等引起再障与剂量关系不大,而和个人的敏感性有关。

2.物理因素X线、镭、放射性核素等可因阻挠DNA的复制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使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干扰骨髓细胞的生成。较长时间或较大剂量接触可损害坏血微环境,造成骨髓永久增生低下。

3.生物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及各种严重感染。

(二)临床表现

再障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急,进展迅速。①贫血进行性加重,伴明显的乏力、头晕及心悸等。②出血部位广泛,除皮肤、粘膜外,还常有深部出血,如便血、血尿、子宫出血或颅内出血,危及生命。颅内出血是常见的致死原因。③皮肤感染、肺部感染多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高热或高热中毒症常是败血症象征,病情险恶,一般常用的对症治疗不易奏效。

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及进展较缓慢。①贫血往往是首发和主要表现。②出血较轻,以皮肤、粘膜为主。除妇女易有子宫出血外,很少有内脏出血。③感染以呼吸道多见,合并严重感染者少。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像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明显,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细胞大小不等。

2.骨髓像骨髓穿刺物中骨髓颗粒很少,脂肪滴增多。多部位穿刺涂片呈现增生不良,粒系及红系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很难找到或缺如,慢性型骨髓增生减低程度比急性型轻。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临床上有严重贫血、伴有出血、感染和发热的患者,血象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脾不大,骨髓示增生低下,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能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可诊断为再障。1987年再障学术会议商定诊断标准考生要熟悉。

2.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酸溶血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及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m试验)均为阳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酶活力正常或降低,临床上常有反复发作的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尿)及黄疸、脾大。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血象呈现一项或两项减少,不一定是全血细胞减少。红系巨幼变,核浆发育不平衡,骨髓象呈现增生明显活跃,三系细胞有病态造血现象,为本病明显特征。

(3)恶性组织细胞病:多有高热,出血严重,晚期可有肝大、黄疸。骨髓中有异常的组织细胞。

(五)治疗

1.支持及对症治疗

(1)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皮肤及口腔卫生。中性粒细胞<0.5×109时,应采取保护隔离。

(2)对症治疗包括成分输血、止血及控制感染,早期应用强力抗生素。

2.雄激素大剂量雄激素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对慢性再障疗效较好,对重型再障无效。常用睾丸酮衍生物司坦唑,达那唑等,特别对造血微环境健全,尚有残留选血干细胞疗效好。

3.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是目前治疗重型再障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有抑制性淋巴细胞病例。

4.造血细胞因子主要用于重型再障,用于免疫抑制剂同时或以后,有促进血象恢复的作用。包括G—GSF、GM—CSF及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5.骨髓移植主要用于重型再障。最好在患者未被输血、没有发生感染前早期应用。患者年龄不应超过40岁,有合适的供髓者。

(完整版)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 1、GERD:胃食管反流病,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得组织损害 2、X线钡影跳跃征象:在溃疡型肠结核,钡剂于病变肠段呈现激惹征象,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在病变的上,下肠段则钡剂充盈良好 3、肝肾综合症: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大量腹水时,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及肾内血流重分布等因素,可发生肝肾综合症 4、肝肺综合症:指严重肝病,肺血管扩展和低氧血症组成的三联征 5、肝性脑病:是有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得综合症,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6、Grey-Turner征:少数患者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腹壁下,致两侧腹部皮肤呈暗灰蓝色 7、Zollinger-Ellison综合症:是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又称胃泌素瘤),胃泌素可刺激壁细胞增生,分泌大量胃酸,使上消化道处于高酸环境中,导致胃,十二指肠发生多发性溃疡 8、消化性溃疡: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得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9、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得慢性肝病 10、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 11、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得炎症反应 12,蛋白尿:每日尿量持续超过150mg或尿蛋白/肌酐比率》200mg/g称蛋白尿 14,尿液检查:1功能性蛋白尿 2肾小球性蛋白尿 3肾小管性蛋白尿 4溢出性蛋白尿15,肾病综合症:各种原因所致得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明显水肿和高脂血症的临床综合 16,肾炎综合症:以蛋白尿,血尿及高血压为特点的综合症 17,急性肾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突然下降而出现得临床综合症20,急性肾小球肾炎:AGN 是以急性肾炎综合症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得一组疾病。特点是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22,缺铁性盆血(IDA):当机体对铁得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储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盆血 23,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盆血,出血。感染综合症,免疫抑制治疗有效。(再障诊断: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数《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2.一般无肝,脾大 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 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24,溶血性盆血(HA):溶血超过造血代偿时出现得盆血 2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盆血(AIHA):系免疫功能调节紊乱,自身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而引起得一种溶血性盆血

内科学

内科学 仅供参考By YH 一、名词解释。 1、呼吸衰竭:是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呼吸空气,动脉氧分压低于 60mmHg,伴或不伴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3、气胸:胸膜腔是不含气体的密闭的潜在性腔隙,当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的状态,称为气胸。 4、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5、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的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6、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指左心衰患者在熟睡后突然憋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哮鸣音,又称为“心源性哮喘”。 7、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黏液样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结构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狭窄或关闭不全。 8、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由于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复合性:胃和十二指肠均发生;多发性:胃或十二指肠发生2处或以上的溃疡) 9、消化道出血: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上消化道出血,其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下消化道出血。 10、肝硬化:是由不同病因长期损害肝脏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特点是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诱发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假小叶,逐渐造成肝脏结构不可逆改变。 11、炎症性肠病:专指病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12、肾病综合征:是因多种肾脏病理损害所致的具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浮肿等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13、蛋白尿: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50mg或尿蛋白/肌酐比率(PCR)>200mg/g称为蛋白尿。 14、慢性肾衰竭(CKD):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病史>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GFR<60ml/min)。 15、缺铁性贫血: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相关的缺铁异常,是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中的一种。 16、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病因不明。 17、Graves病(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以甲状腺毒症、弥漫性甲状腺肿、突眼、胫前黏液性水肿为临床症状的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18、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可能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素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19、Somogyi效应:即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素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二、选择、填空? 1、肺炎 痰X线表现 肺炎链球菌铁锈色痰肺叶或肺段实变、无空洞、可伴胸腔积液 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性痰肺叶或小叶浸润、早期空洞、脓胸,可见液气囊腔 肺炎克雷伯杆菌砖红色胶冻状痰肺叶或肺段实变、蜂窝状脓肿、叶间隙下坠 2、支气管扩张 症状:①慢性咳嗽、咳痰②反复咯血③反复肺部感染④慢性感染中毒症状

23考点串讲内科护理(十四)

1.患者男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请问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贫血 B.出血 C.感染 D.肝.脾肿大 E.淋巴结肿大 【答案】:A 【解析】:考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慢性再障起病及进展较缓慢。贫血往往是首发和主要表现。 2.女孩,11岁。因体温38.9℃伴皮肤、黏膜出血一天就诊。经医生了解健康史、全面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确诊为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关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A.好发于儿童 B.起病前有感染史 C.病程多为自限性 D.出血部位下肢最多 E.痊愈后经常要复发 【答案】:E 【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多数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有发热、畏寒及全身广泛性出血,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下肢多见,甚至出现血肿、血泡;也可出现消化道和泌尿道的出血,少数病人约1%~4%并发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病程常呈自限性,在数周内恢复,仅有少数病程超过半年而转为慢性。 3.某患儿,自幼缺乏凝血因子被诊断为血友病,请问此病人的临床表现哪项是正确的 A.肌肉血肿 B.消化道症状 C.神经系统症状 D.全血细胞减少 E.恶心、头痛、呕吐

【答案】:A 【解析】:考察血友病的临床表现。血友病以皮肤、肌肉深部出血为常见症状。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关节腔若有出血现象,可造成关节活动障碍。 4.女孩,10岁。因发热、体温38.8℃,畏寒、全身皮肤、黏膜出血就诊,确诊为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可引起 A.库欣综合征 B.高血压 C.易发生感染 D.血糖增高 E.便秘 【答案】:E 【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药物护理。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西药,但长期大量应用或突然停药会产生许多严重不良反应。不少患者服用激素一段时间后会致食欲增强、身体发胖、皮肤痤疮,有的甚至可诱发和加重感染,还可引起消化道溃疡和出血、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副作用。 5.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患者T淋巴细胞 B.抑制患者B淋巴细胞 C.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 D.改善骨髓的微循环 E.调节骨髓血液灌注 【答案】:A 【解析】:考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原则。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是目前治疗重型再障的主要药物。其作用机理是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或非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 6.患者女性,32岁,因经常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倾向,月经过多而在医院就诊,体检:脾脏轻度肿大,余无其他异常发现。初步考虑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符合该疾病诊断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不包括 A.出血时间延长 B.凝血时间延长

内科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1.贫血(Anemia):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红细胞比 容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2.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体内铁储备耗竭时,血红蛋白 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成为缺铁性贫血。 3.Plummer-Vinson综合征:见于缺铁性贫血,主要表现为缺铁性吞咽困难。 4.异食癖(Pica):见于缺铁性贫血,患者不由自主地食用一些不可食用的物品。 5.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astic Anemia):由于叶酸和(或)VitB12缺乏引起的 贫血。骨髓中红细胞和髓细胞系出现“巨幼变”是本病的重要特点。 6.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Syndrome):由于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 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7.造血诱导微环境(Hemat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ornment):简称造血微环 境,是指局限在造血器官或组织内的具有特异性结构及生理功能的环境。由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组成。造血细胞能在其中进行自我更新、增值、分化、归巢和移行。 8.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 过骨髓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9.蚕豆病(Favism):患者以进食新鲜蚕豆而引起突然发病,呈急性血管内溶血 过程,表现为头痛、恶心、背痛、寒战和发热,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贫血及黄疸。贫血严重,同时可伴发酸中毒和氮质血症。由于G6PD缺乏所致。

内科学丨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内科学丨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医学联络官 Medical Liaison officer Club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①病毒感染,特别是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②化学因素,特别是氯霉素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抗肿瘤化疗药物以及苯等。③长期接触X射线、镭及放射性核素等。 【临床表现】 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 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少数可由非重型进展而来。 (一)贫血。 (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三)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皮肤表现为出血点或大片瘀斑,口腔粘膜有血泡,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眼结膜出血等。深部脏器出血。 二、非重型再障(NSAA) 起病和进展较缓慢、病情较重型轻。 (一)贫血。 (二)感染感染相对易控制,很少持续l周以上。上呼吸道感染常见。 (三)出血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多表现为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女性患者有阴道出血。出血较易控制。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SAA呈重度全血细胞减少:重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多在0.005以下,且绝对值<15×109/L;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NSAA也呈全血细胞减少,但达不到SAA的程度。 二、骨髓象多部位骨髓增生重度减低,粒、红系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及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骨髓小粒皆空虚。

三、发病机制检查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强阳性。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患者有血红蛋白尿发作,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可增生减低。PNH酸溶血试验(Ham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可呈阳性。骨髓或外周血可发现CD55、CD59一的各系血细胞。 【治疗】 一、对症治疗 1.纠正贫血通常认为血红蛋白低于60g/I。且患者对贫血耐受较差时,可输血。一般输浓缩红细胞。应防止输血过多。 2.控制出血用促凝血药(止血药),如酚磺乙胺(止血敏)等。凡迅速发展的紫癜、严重口腔或视网膜出血、血尿或血小板低于10×109/L而同时有感染者,应注意合并颅内出血的风险,可输血小板。 3.控制感染。 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一)免疫抑制治疗 1.抗淋巴细胞/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 主要用于SAA。 2.环孢素适用于全部AA。 3.其他有学者使用CD3单克隆抗体、麦考酚吗乙酯(MMF)、环磷酰胺、甲泼尼龙等治疗SAA。 (二)促造血治疗 1.雄激素适用于全部AA。常用四种:①司坦唑醇(康力龙);②十一酸睾酮(安雄);③达那唑;④丙酸睾酮肌注。 2.造血生长因子适用于全部AA,特别是SAA。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

内科学(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贫血(aplastic anemia)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RBC,中性粒,血小板全部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 (一)病因 1.化学因素药物(氯霉素、合霉素及抗肿瘤药、磺胺类)和工业用化学物品(苯)。其中一部分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有关(如苯及各种抗肿瘤药),抗生素、磺胺药及杀虫剂等引起再障与剂量关系不大,而和个人的敏感性有关。 2.物理因素X线、镭、放射性核素等可因阻挠DNA的复制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使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干扰骨髓细胞的生成。较长时间或较大剂量接触可损害坏血微环境,造成骨髓永久增生低下。 3.生物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及各种严重感染。 (二)临床表现 再障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急,进展迅速。①贫血进行性加重,伴明显的乏力、头晕及心悸等。②出血部位广泛,除皮肤、粘膜外,还常有深部出血,如便血、血尿、子宫出血或颅内出血,危及生命。颅内出血是常见的致死原因。③皮肤感染、肺部感染多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高热或高热中毒症常是败血症象征,病情险恶,一般常用的对症治疗不易奏效。 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及进展较缓慢。①贫血往往是首发和主要表现。②出血较轻,以皮肤、粘膜为主。除妇女易有子宫出血外,很少有内脏出血。③感染以呼吸道多见,合并严重感染者少。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像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明显,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细胞大小不等。 2.骨髓像骨髓穿刺物中骨髓颗粒很少,脂肪滴增多。多部位穿刺涂片呈现增生不良,粒系及红系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很难找到或缺如,慢性型骨髓增生减低程度比急性型轻。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临床上有严重贫血、伴有出血、感染和发热的患者,血象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脾不大,骨髓示增生低下,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能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可诊断为再障。1987年再障学术会议商定诊断标准考生要熟悉。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内科学重点简答题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内科学重点简答题 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临床上以进行性气流受阻为主要表现,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 高反应性。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响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肺性脑病:由于胸肺疾患而引起的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 (II型呼吸衰竭)而出现的一些精神症状,如躁狂、昏睡、昏睡、 意识丧失等称为肺性脑病。 Horner综合征:肺尖部的肺癌可侵犯或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 患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患侧额部和胸部皮肤潮红无 汗或少汗,感觉异常。 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或仅在提高充盈压后方能泵出组织代谢所需要的相应 血量,同时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即心肌衰竭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危象: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超过120或130mmHg 并伴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临床现象,成为高血压危象。 Barret食管:食管粘膜因受反流物的反复刺激,食管与胃交界 处的齿状线2cm以内的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称为Barre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肝性脑病: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再生障碍性贫

血:由于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 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急性胃炎: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有明确的发病原因,表现为多种形式。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红细胞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新鲜尿离心沉淀检查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称为镜下血尿。尿外观呈洗肉水样、血样、酱油样或有血块时,称为肉眼血尿。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 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 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中毒性巨结肠:中毒性巨结肠亦称中毒性结肠扩张,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严重或致命性并发症,大多由炎症性肠病和感染性结肠 炎引起,常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全结肠或节段性结肠扩张的临床表现。本病起病急,发展快,如不及时诊断及处理,预后凶险,病死 率高。 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味增生,慢性胃炎进一步发展,胃上皮或化生的肠上皮在再发过程中发生发育异常,可形成异性增生,表现为 细胞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紊乱,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干性支气管扩张:部分患者以反复咳血为唯一症状,临床上称为干性支气管扩张,其病变位于引流良好的上叶支气管。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凝血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激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类白血反映:是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但随后病程或尸检证实没有白血病。胸腔积液:肺和胸壁之间 的潜在腔隙称为胸膜腔,脏壁两层胸膜表面上有一层润滑液体,其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胞及其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看,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血压,使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导致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严重损害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综合征。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的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显著,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心律失常: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形成或冲动传导异常均能使心脏活动规律发生紊乱 病窦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导致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或早搏,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以控制心脏收缩。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快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是由于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发生的期前收缩形成,根据异位起搏点的部位可分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 扑动或颤动:当自发性异位搏动的频率超过阵发性心动过速的范围时。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在心脏传导系统的心房与心室之间传导出现缓慢或不同程度的阻滞。

内科学-贫血

病名:贫血 定义:贫血是指循环血液总量减少或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并且有红细胞形态改变和运氧障碍的病理现象。动物的原发性贫血很少,多数是某些疾病的继发反应。因此兽医临床上必须研究贫血真正的原因、分类以及贫血和其它疾病的关系,否则往往治疗无效。贫血仅是一个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它往往是许多疾病的主导环节。长期贫血可以出现疲倦无力,动物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毛发干枯,抵抗力下降等。贫血按其病因可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四类。 类型及其特征: 一、失血性贫血: 1、原因:最常见于各类外伤或肝脾破裂急性出血。另外多见寄生虫病(内寄生虫如钩虫、胃虫、肝片吸虫等,外寄生虫如蜱、吸血虱和某些蚤类等)和出血性胃肠炎、消化道溃疡、体腔内肿瘤等可造成长期轻微失血和持续性慢性贫血。 2、机制:红细胞大量丢失造成失血性贫血。 3、病理特征:A、急性失血性贫血短时间内血液总量减少,但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经过一定的时间,血液总量暂时恢复,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再经过一定时间,外周血液中可见多量的网织红细胞、多染性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 急性失血性贫血时,如血液大量丧失,机体来不及代偿,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死亡。如不出现危症,机体可以发挥代偿作用,即当急性失血时血压降低,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压力感受器,使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肝、脾、

肌肉等贮血器官内血管收缩,将排出的血补充到体循环;同时血压降低还能使组织液进入血管,也能补充到体循环血量的不足,使血液总量暂时恢复,但血液被稀释,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此时红细胞形态正常,呈正色素性贫血。急性失血时因红细胞总数锐减,导致缺氧,引起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酶,使肝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再转化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强骨髓造血功能,骨髓内发育各个阶段的红细胞增多,并出现在外周血液中。如果失血后铁供应不足,血红蛋白的合成比红细胞再生速度慢,外周血液中出现淡染红细胞(红细胞中心变淡,甚至透亮),细胞体积小,血红蛋白平均浓度低于正常,为低色素性贫血。B、慢性失血性贫血初期由于失血量少,骨髓造血功能可以实现代偿,贫血症状不明显。但是长期反复失血,因铁丧失过多,导致缺铁性贫血。血像特点为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并呈异形性(椭圆形、梨形、哑铃形等)。严重时,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肝、脾内可出现髓外造血灶。 二、溶血性贫血: 1、原因:溶血性贫血指各种疾病造成红细胞溶解,在体内破坏速度超过了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血液寄生虫(焦虫等)、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化学药品、有毒植物及代谢性疾病、电离辐射、同体免疫或自身免疫反应等都可造成溶血。 2、生物因素:微生物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和溶血性梭菌感染是两种最常见的可以造成贫血的疾病。此外,还有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病毒感染如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人兽共患传染病,目前在我国已消灭。

内科学名词解释

1.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的病征,根据是否导致食管粘膜糜烂、溃疡,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D)和非反流性食管炎(NERD)。 2.Barrett食管:在食管粘膜修复过程中,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称为Barrett食管,其腺癌发生率较正常人高10~20倍,是食管癌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3.消化性溃疡:胃肠道粘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粘膜的Meckel憩室,胃十二指肠溃疡最为常见。 4.胃泌素瘤:Zollinger-wllison综合征,是胰腺非β细胞瘤能分泌大量的促胃液素所致,往往导致胃、十二指肠和不典型部位(十二指肠降部、横部、甚至空肠上段)多发性溃疡。 5.Krukenberg瘤:胃癌癌细胞侵出浆膜层脱落入腹腔,种植于卵巢,称为Krukenberg瘤。 6.早期胃癌:病灶局限且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的胃癌,不论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7.皮革胃:进展期胃癌累及全胃,使整个胃壁增厚,变硬,称为皮革胃。 8.炎症性肠病(IBD):一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及反复性炎症,有终身复发倾向,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其主要疾病类型。 9.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和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需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10.肝肾综合征:失代偿期肝硬化大量腹水,出现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但肾脏无重要病理改变。 11.肝肺综合征: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的基础上的低氧血症,主要与肺内血管扩张相关而过去无心肺疾病基础,临床特征为严重肝病,肺内血管扩张,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梯度增加的三联征,临床表现为杵状指,发绀,呼吸困难,直立性低氧血症等。 12.肝性脑病(HE):又称肝昏迷,是指由于严重肝病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轻者可仅有轻微智力减退,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 13.Grey-turner征:少数胰腺炎患者因胰酶、坏死组织和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腹壁下,两侧腹部皮肤呈暗灰蓝色,称为Grey-turner征。若出现在脐周称为Cullen征。 14.伴癌综合征:?少数肝癌患者由于癌本身代谢异常,进而影响宿主机体导致代谢或内分泌异常,可有特殊全身表现,称为伴癌综合症,以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较常见。 15.急性胰腺炎(AP):是多种病因所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临床上以急性上腹痛及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为特点。 16.贫血: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输送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成年男性<120g/L,成年女性<110g/L,孕妇<100g/L就有贫血。 17.巨幼贫(MA):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本病的特点是呈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内出现巨幼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系列。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血液系统疾病 缺铁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铁的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年人引起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见于溃疡病、胃肠道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痔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女性可见于月经过多。 铁需求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婴幼儿、儿童,尤其是早产儿、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铁量增加等,长期食物含铁不足。 铁吸收不良:胃大部切除术或胃空肠吻合;萎缩性胃炎;长期腹泻。 临床表现 症状: 常出现行为异常、乏力、心悸、耳鸣、烦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尤其显著。 部分患者(尤其儿童)可有嗜食泥土、生米等异食癖。严重者,出现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及感染等。 体征:皮肤黏膜苍白,睑结膜、口唇黏膜、甲床呈苍白;心脏体征有心动过速,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C<32%。成熟红细胞苍白区扩大,大小不一。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中幼红细胞及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致密,胞质较少,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边缘不整齐。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消失或显著减少。 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浓度常<8.9μmol/L, 总铁结合力>6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常降至15%以下; 血清铁蛋白<12μg/L可作为缺铁依据。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FEP/Hb>4.5μg/gHb有诊断意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男性Hb<120g/L 女性Hb<110g/L 孕妇Hb<100g/L MCV<80fl MCHC<32%。 有缺铁的证据 贮铁耗尽: 血清铁蛋白<12μg/L; 骨髓铁染色阴性; 铁粒幼红细胞<15%。具备其中一条即可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血清铁<8.95μmol/L 总铁结合力>6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15% FEP/Hb>4.5μg/gHb。 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铁剂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家族史,周围血片可见多量靶形细胞,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均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常有异常。 慢性病性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高。常伴有肿瘤或感染性疾病。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罕见,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铁染色可见典型的环状铁粒幼细胞。 治疗 病因治疗 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首选方法。最常用硫酸亚铁片,其他有琥珀酸亚铁及富马酸铁等。 注射铁剂: 口服铁剂不耐受或无效,需要迅速纠正缺铁; 严重消化道疾患; 不易控制的慢性出血; 常用右旋糖酐铁和山梨醇枸橼酸铁,臀部深位肌注。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呈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 药物及化学物质:首位病因。最常见的药物是氯霉素、抗肿瘤药和保泰松等解热镇痛药。 电离辐射:X线、放射性核素等。

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 呼吸系统疾病 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2、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炎症。 3、支气管哮喘:是指有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5、Horner综合症: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表现为患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额部与胸壁少汗或无汗 6、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低氧血症伴有或不伴有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标准为:静息状态PaO2<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50mmHg 心血管系统疾病 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 2、Frank-Starling机制:即增加心脏的前负荷,使回心血量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从而增加心排出量及提高心脏做功量 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方面的异常 4、病态窦房结综合症SSS: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5、预激综合症:是指心电图呈预激表现,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解剖学基础:房室旁路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QRS波无固定关系,各自按固有频率发放冲动,心房率>心室率 7、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 8、恶性高血压:发病较急剧,舒张压持续≥130mmHg,伴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持续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肾衰竭等肾脏损害表现。病理上以肾小动脉纤维样坏死为突出特征。9、高血压脑病: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管的自身调节范围,脑灌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临床表现有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 10、高血压危象:因紧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发作、突然停药等诱因,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剧升高,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 11.高血压急症:是指短时间内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大于130mmHg和(或)收缩压大于200mmHg.伴有重要组织器官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损害 12.冠心病CAD/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13.顽固性高血压:是指使用了(包括利尿剂在内的)3种以上合适剂量降压药物联合治疗,血压仍未能达到目标血压水平。 消化系统疾病 1、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理上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2、小肝癌:单个癌结节直径小于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者 3、肝性脑病HE: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4、Zolling-Ellison综合征:即胃泌素瘤,是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大量胃泌素可刺激壁细胞增生,分泌胃酸,使胃、十二指肠球部和不典型部位发生多发性溃疡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 健康:根据WHO的定义,健康是身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亚健康:指人们虽经身体检查没有患有疾病的客观依据,但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或倾向,常有虚弱感觉、诸多不适和各种症状的体验。 疾病:指人的身心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例如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 患病:指人对疾病的反应,这种反应个体差异很大,既反映了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又反映了病人的心理状态、角色功能、人际关系、价值观的影响及病人的文 化背景和信仰等,它既取决于病人本人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周围 的人对他所患疾病的认知和态度。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当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病人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 可逆时,则诊断为COPD。 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慢性异常扩张的疾病。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及支气管阻塞,导致支气管组织结构较严重的病理破坏而引起支气管腔的扩张和变形。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和肿大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合称为原发综合征或原发性结核。 结核球:干酪样坏死灶部分消散后,周围形成纤维包膜;或空洞的引流支气管阻塞,

空洞内干酪物质不能排出,凝成球形病灶,称“结核球”。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如病人每年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即可诊为慢性支气 管炎。 阻塞性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 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 不伴右心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不同刺激的平滑肌收缩反应增高,是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等引起。肺炎球菌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或称肺炎球菌肺炎,由肺炎链球菌或称肺炎球菌引起,约占医院外获得性肺炎的半数以上。 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肺实质坏死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继而坏死、液化,由肉芽组织包绕形成脓肿。

内科学重点

名词解释: 1、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的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导致COPD最常见的病因。 2、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慢性反复发作性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的特征。 3、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成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 4、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导在内的肺实质的急性炎症。 5、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病。 6、心源性哮喘:又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熟睡后突然憋醒,可伴阵咳,呼吸急促,咳泡沫样痰或呈哮喘状态。 7、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9、消化性溃疡: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10、胃癌:是指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11、肝硬化: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 12、急性胰腺炎: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 13、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内有大量微生物生长、繁殖而引起尿道炎症。 14、贫血: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 15、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1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17、糖尿病: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病。 18、黎明现象: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也无低血糖发生,可黎明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19、Somogyi现象:因夜间低血糖后,导致清晨反应性高血糖。 20、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21、周围血管征:动脉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宽,可出现周围血管征,如点头征、水冲脉、股动脉枪击音、毛细血管搏动征 22、肾病综合征:各种原因所致的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30g/L),明显水肿和(或)高脂血症的临床综合征。 23、白血病:一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24、库欣综合征:各种病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所致病症的总称。 25、雷诺现象:因受寒冷或紧张的刺激后,肢端细动脉痉挛,使手指(足趾)皮肤突然出现苍白,相继出现皮肤变紫、变红,伴局部发冷、感觉异常和疼痛等短暂的临床现象 填空题: 1、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导致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常见的病因。 2、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阻的主要客观指标,也是诊断COPD及严重程度评价最有意义的指标。 3、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以慢性反复发作性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二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年末已经发生了萎缩性病变的慢性胃炎,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又可再分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糜烂性腹膜感染。 肾性水肿:由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常从阻滞疏松处开始,如眼睑、头皮、外阴处,严重时累及全身,出现胸腔积液腹水等 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不尽感是膀胱受到炎症刺激或理化因素刺激所致 肾小球疾病:是一组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程及预后不尽相同而病变主要侵犯双肾肾小球的疾病分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的三大类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本病起病类似急性肾炎但其病情进展快临床是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及肾功能急剧恶化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免疫性疾病,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最终导致成慢性肾衰,典型的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但因不同的病理类型及病程阶段不同,表现可多样化。 肾病综合征:是因各种肾小球疾患所致的具有大量蛋白尿(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血清清蛋白30g/l)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等临床特点的一组综合征. 肾盂肾炎:由病原体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间质的感染性炎症。 慢性肾衰竭:为各种原发和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共同转归。它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最终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主要利用的是弥散对流作用来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质,还可通过半透膜两侧压力差产生的超滤脱水作用来去除肾衰时的水过多。 腹膜透析:简称腹透,是利用腹膜的半透膜特性进行物质交换,以达到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或其他毒性物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常见的腹透方式有间歇性腹膜透析,持续非卧床性腹膜透析,持续循环式腹膜透析等方法. 夜尿增多:若夜间尿量超过白天尿量或夜间尿量持续超过755ml,称. 蛋白尿:每日尿蛋白含量持续超过150mg,蛋白质定型试验呈阳性反应称. 大量蛋白尿:当每日持续超过3.5g/1.73m2(体表面积)或者50mg/kg体重称.

内科学血液系统习题集附答案

①患者未按医嘱服药;②诊断错误;③出血尚未得到纠正,出血量超过新生量;④同时伴发感染,炎症,恶性肿瘤,肝病及肾病等,影响了骨髓的造血功能;⑤腹泻,肠蠕动过速或胃肠道解剖部位异常,影响了铁的吸收;⑥所用的铁剂在胃肠道不能很好溶解,影响吸收. 四,分析题 答: 1,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缺铁性贫血. 2,为明确诊断还需做:骨髓检查,骨髓涂片铁染色,铁蛋白,铁剂诊断性治疗. 3,该患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口服硫酸亚铁.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选择题 【 A型题】 1,可以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最主要的是: A,全血细胞减少 B,血小板减少 C,前者为正细胞性贫血 D,前者骨髓增生低下 E,以上都不是 2,可以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是: A,周围血中有全血细胞减少 B,周围血中有幼粒细胞 C,周围血中有幼红细胞 D,骨髓检查 E,以上都不是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A,全血细胞减少 B,网织红细胞减低 C,无淋巴结肿大 D,无肝脾肿大 E,以上都不是 4,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先恢复的是 A,血红蛋白 B,网织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E,上述都不是 5, 最容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是: A.抗肿瘤药 B.磺胺药 C.氯霉素 D.保泰松 E.对乙酸胺基酚(扑热息痛) 6,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A.造血干细胞缺陷 B.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C.无效红细胞生成 D.造血原料缺乏 E.红细胞破坏过多 7,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支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的是: A.酸化血清试验(+) B.骨髓中巨核细胞很少或缺如 C.肝脾淋巴结肿大 D.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 E.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值减低 8,下列哪种疾病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脾功能亢进 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9,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应首选: A.骨髓移植 B.雄激素 C.免疫抑制剂 D.造血细胞因子 E.胎肝输注 10,对重型再障Ⅱ×,男,28岁,职业:个体做鞋工5年. 主诉无力,反复鼻出血2年,加重1周. 现病史二年来经常无力,反复鼻出血,牙龈出血,双下肢散在瘀点,服中药及抗贫血药治疗无效.半月前感冒,体温38.2℃,头痛,咽痛,咳嗽,服感冒冲剂及利菌沙三天,体温下降,症状消失.近一周无力,出血症状加重,来医院就诊,以全血细胞减少收入院.病来无黑便,无深色尿及尿血. 既往史健康,无肝炎病史,近5年有苯接触史. 体格检查体温36.6℃, 脉搏100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20/80mmHg.中度贫血貌,结膜黄白,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双扁桃腺Ⅰ°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正常,心律100次/分,节律规整,心尖区可闻2/6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散在瘀点. 问: (1)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是什么发生出血原因是什么 (2)为确定出血原因,应做哪些辅助检查 (3)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哪些疾病 (4)为进一步确诊,应做哪些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答案 一,选择题 【 A型题】 1,D 2,D 3,E 4,B 5,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