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77年恢复高考浙江省报考人数是多少

1977年恢复高考浙江省报考人数是多少

1977年恢复高考浙江省报考人数是多少
1977年恢复高考浙江省报考人数是多少

1977年恢复高考浙江省报考人数是多少? [高考]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悬赏点数01个回答

匿名提问2009-07-30 23:04:20

1977年恢复高考浙江省报考人数是多少?

回答

039552009-07-31 00:31:53

1951年高考作文题目: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1952年高考作文题目: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年高考作文题目: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母亲

1958年高考作文题目: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年高考作文题目: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年高考作文题目: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年高考作文题目: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年高考作文题目:“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年高考作文题目: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年高考作文题目: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年—1976年:高考中断了11年)

197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年: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年: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年: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年: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年: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年:“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年: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年:习惯

1989年:“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年: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年: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年:①记叙;②议论(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

1993年: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年:尝试

1995年: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年高考作文题目高考作文题目: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年高考作文题目: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1999年高考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诚信

2002年高考作文题目:心灵的选择

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

2004年高考作文题目:浙江:人文素养与发展,05年浙江:一叶、一枝、一世界,06年浙江:生有所息生无所息,07年浙江:行走在消逝中,08浙江: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

1977年数学高考试题及答案

197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江苏省)试题及答案 1.(1)计算.)8 27(()14.3()101()412(21 221---+-+ 解:原式=99 (2)求函数)5lg(3 1 2x x x y -+-+ -= 的定义域 解:根据题意,得?? ? ??≠<≥∴?????≠->-≥-352030502x x x x x x 故函数的定义域为.5332<<<≤x x 和 (3)解方程.125522=+x x 解:原方程即,55322 =+x x 223,3, 1.x x x x ∴+==-=均为原方程的解. (4)计算??? ??-3 33333log log 解:原式=.33log )3log 271(log )3(log log 3 333271 33=-=-=-- (5)把直角坐标方程9)3(22 =+-y x 化为极坐标方程 解:原方程可展开为,99622=++-y x x 22260,6cos 0,06cos 6cos x x y ρρθρρθρθ-+=-?=∴===或即(6)计算.321lim 2 n n n ++++∞→ 解:原式=.2121lim 2) 1(lim 2 =+=+∞→∞→n n n n n n n (7)分解因式.48322 24-+--y y y x x 解:原式=2222)22()(---y y x 2222 (22)(22)(2)(32).x y y x y y x y x y =-+---+=+--+ 3.过抛物线x y 42 =的焦点作倾斜角为π4 3的直线,它与抛物线相交于A 、B 两点A 、B 两点间的距离 解:抛物线x y 42=的焦点坐标为(1,0)所作直线方程为 ,1)1(4 3x y x tg y -=-π =或它与抛物线之二交点坐标由下面方程组 确定???=+-=-=-=,016,4)1(41222x x x x x y x y 解得 由根与系数关系,得x 1+x 2=6, x 1x 2=1. 又解得,044),1(42 2 =-+-=y y y y y 1+y 2=-4,y 1y 2=-4. 由两点间距离公式221221)()(y y x x d -+-= 但,324364)()(212 21221=-=-+=-x x x x x x 8 3232,3216164)()(21221221=+=∴=+=-+=-d y y y y y y 故AB 两点间距离为83.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900 ,CD 、CE 分别为斜边AB 上的高和中线,且∠BCD 与∠ACD 之比为3:1,求证CD=DE 证:∵∠A+∠ACD=∠A+∠B=900 ,

1977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

1977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 一、解答题(共15小题,满分100分) 1.(6分)(1977?江苏)计算:. 2.(6分)(1977?江苏)求函数的定义域. 3.(8分)(1977?江苏)解方程: 4.(8分)(1977?江苏)计算:. 5.(8分)(1977?江苏)把直角坐标方程(x﹣3)2+y2=9化为极坐标方程. 6.(8分)(1977?江苏)计算 7.(8分)(1977?江苏)分解因式x4﹣2x2y﹣3y2+8y﹣4. 8.(8分)(1977?江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作倾斜角为的直线,它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A、B两点间的距离. 9.(8分)(1977?江苏)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CD、CE分别为斜边AB上的高和中线,且∠BCD与∠ACD之比为3:1,求证CD=DE. 10.(8分)(1977?江苏)在周长为300cm的圆周上,有甲、乙两球以大小不等的速度作匀速圆周运动.甲球从A点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运动,乙球从B点出发按顺时针方向运动,两球相遇于C点.相遇后,两球各自反方向作匀速圆周运动,但这时甲球速度的大小是原来的2倍,乙球速度的大小是原来的一半,以后他们第二次相遇于D点.已知AmC=40厘米,BnD=20厘米,求ACB的长度. 11.(8分)(1977?江苏)若三角形三内角成等差数列,求证必有一内角为60°. 12.(8分)(1977?江苏)若三角形三内角成等差数列,而且三边又成等比数列,求证三角形三内角都是60°.

13.(8分)(1977?江苏)在两条平行的直线AB和CD上分别取定一点M和N,在直线AB上取一定线段ME=a;在线段MN上取一点K,连接EK并延长交CD于F.试问K取在哪里△EMK与△FNK 的面积之和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14.(1977?江苏)求极限 15.(1977?江苏)求不定积分. 1977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15小题,满分100分) 1.(6分)(1977?江苏)计算:. 考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专题:计算题. 分析:按照指数幂的简单化简方法,依次化简指数幂,进而可得答案. 解答: 解:原式==+100﹣1+=99. 故答案为:99 点评:本题考查指数幂的简单化简,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运算公式,做题细心一点就行了2.(6分)(1977?江苏)求函数的定义域. 考点: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求法. 分析:根据题意,写出三个部分的定义域,再求交集可得答案. 解答: 解:根据题意,得, 解可得, 故函数的定义域为2≤x<3和3<x<5. 点评:本题考查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是基本的题目,要牢记各种函数的定义域. 3.(8分)(1977?江苏)解方程: 考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恢复高考前的全国普通高考(1952-1977)及历年录取人数一览

恢复高考前的全国普通高考历年录取人数一览(1952-1977) 一、恢复高考前的全国普通高考(1952-1977)历年录取人数一览 1952年,报考人数:7.3万人,高校招生数6.64万人,录取比例 91(%) 1953年,报考人数:9.0万人,高校招生数7.0万人,录取比例 77(%) 1954年,报考人数:13.4万人,高校招生数9.38万人,录取比例 70(%) 1955年,报考人数:17.7万人,高校招生数9.8万人,录取比例 60(%) 1956年,报考人数:35.0万人,高校招生数18.5万人,录取比例 48(%) 1957年,高中毕业生人数:19.4万人,高校招生数10.6万人,录取比例54.6(%),报考人数:25.2万人,录取比例 42 (%), 1958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1.9万人,高校招生数26.5万人,录取比例121.0 (%) 1959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0.0万人,高校招生数27.4万人,录取比例 91.3 (%),报考人数:33.3万人,录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9.0万人,高校招生数32.3万人,录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7.9万人,高校招生数16.9万人,录取比例44.6(%),报考人数:21.4万人,录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4.1万人,高校招生数10.7万人,录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 30.7 (%),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 40.1 (%)。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45.6(%) 1966年至1969年,推迟高考,大专院校没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 1971年,没有招生,原因待查。 1972年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 1973年第三届工农兵大学生,1973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5.3万人。 1974年第四届工农兵大学生,1974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6.5万人。 1975年第五届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9万人。 1976年第六届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21.7万人。 1977年,报考人数573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 .7 % 。 二、全国普通高考时间 1952年-1965年高考时间:(各地、市有所不同,不一一列举。) 1952年:8.15-17, 1953年:8.20-22, 1954年:8.15-17, 1955年、56年、57年:7.15-17,

1977年高考数学试卷

197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 1.解答下列各题:(每题5分) (1)解方程.443=+x 解 (2)解不等式|x|<5. 解: (3)已知正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为36cm ,求它的边长 解: 2.计算下列各题:(每题5分) (1).222a ma m +- 解: (2)???+???3sin 12cos 3cos 78cos (不查表求值) 解: (3))6 arcsin(cos π 解: 3.解下列各题:(每题5分) (1)解方程.18932 1 =-+x x 解: (2)求数列2,4,8,16,……前十项的和 解: 4.解下列各题:(每题10分) (1)圆锥的高为6cm ,母线和底面半径成300角,求它的侧面积 解: (2)求过点(1,4)且与直线0352=+-y x 垂直的直线方程解: 5.如果△ABC 的∠A 的平分线交BC 于D ,交它的外接圆于E , 那么 AB ·AC=AD ·AE (本题10分)

证:连结BE (如图) 6.前进大队响应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1975年造林200亩, 又知1975年至1977年这三年内共造林728亩,求后两年造林面积的年平均增 长率是多少? (本题10分) 解: 7.解方程).5lg 1()1622lg(-=-+x x x (本题15分) 解: 8.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成等差数列,周长为36cm ,面积为54cm 2,求三边的长(本题15分) 解: 9.(参考题)如图,AP 表示发动机的连杆,OA 表示它的曲柄当A 在圆上作圆周运动 时,P 在x 轴上作直线运动,求P 点的横坐标α是直角时,P ∠是最大? (本题附加10分) 解: 10.(加试题)求曲线x y sin =在],0[π上的曲边梯形绕x 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旋转体的体积(本题附加10分) 解: B

197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197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一、(本题共17分) 甲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7,乙元素的正二价离子和氩 原子(原子序数为18)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回答以下 问题:(填空部分不必再抄题,但必须在试卷上标明 题号和空格号,答案写在试卷上.) 1.甲元素在周期表里位于第周期,第 主族,元素符号是 ,它的最高正价氧 化物相应水化物的分子式是 . 2.乙元素在周期表里位于第周期,第 主族,元素符号是 ,它的最高正价氧化 物相应水化物的分子式是 . 3.这两种元素以什么类型的化学键相结合? 这种化合物的固体能否导电?它的水溶液 能否导电? 4.推断乙元素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钡的碱性哪 个更强? 5.推断甲元素负一价离子和碘的负一价离子 的还原能力哪个较强? 二、(本题共16分) 1."一克分子任何物质的体积都是2 2.4升."这句话是否正确?若不 正确加以改正. 2.碳酸钾水溶液的pH值是等于7还是大于7、还是小于7?说明理由. 3.从1000毫升2N的硫酸溶液中取出10毫升,这10毫升溶液的当量浓度,克 分子浓度(摩尔浓度)各是多少? 4.铜跟稀盐酸能否起反应?铜跟浓硫酸能否起反应?能起反应的写出化学 反应方程式,不能起反应的说明理由. 三、(本题共13分) 1.写出下列有机化合物的名称或结构式,并指出哪些是同分异构体: (4)乙酸乙酯(5)2-甲基丙烷 2.乙烯和乙炔各在特定的条件下都能和水发生加成反应,分别写出它们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生成物的名称. 四、(本题共18分) 1.现在实验室只有下列三种装置,若要同时制取氢气、氧气和氯气,各应

选用哪一种装置?(指出甲、乙、丙即可,不必另画图.) 2.图(乙)装置的长颈漏斗为什么必须插到溶液里? 3.写出制备这三种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条件,分别 指明哪种元素被氧化?哪种元素被还原?标明电子转移的方 向?(用箭头表示)和总数. 五、(本题共16分) 有一包白色粉末,它是由KCl、(NH4)2SO4、(NH4)2CO3、Ca(NO3)2和BaCl2五种化合物中的两种混和而成的.今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第一步:白色粉末和熟石灰一起研磨时,能放出无色气体,这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石蕊试纸变蓝; 第二步:另取少量白色粉末,加足量的水并充分搅拌,有白色沉淀存在,用过滤法进行分离,该沉淀不溶于硝酸; 第三步:向上述分离所得的澄清滤液里加入硝酸银溶液,又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硝酸,沉淀仍不消失. 问: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每一步可得出什么结论? 2.这包白色粉末是由哪两种化合物混和而成的? 3.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若是离子反应,只要求写简化离子 方程式. 六、(本题共20分) %的硝酸溶液(比重为的克分子浓度是多少? 2.取铜和银组成的合金300毫克,溶于硝酸,以适量水稀释后,加入 0.1M的氯化钠溶液毫升,恰好使银完全沉淀.求该合金中铜和银的 百分组成. 注: ①原子量:Ag108

观《高考1977》有感

观《高考1977》有感 伟大祖国诞辰60周年,激荡起了我们沉浮已久的爱国热情。与祖国有关的各种爱国大片轮番上映,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之前上映的《高考1977》。 看完这部电影,为那个年代的的精神所震撼。亲情、友情、爱情纠缠在一起,让人无法不融入这生活的浪潮中去。电影叙述的是东北某农场几个知青在1977年高考前后所发生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他们已经被日复一日的单调劳动折磨得失去所有的希望,直到高考制度恢复,他们犹如黑暗中看到曙光。于是他们开始为命运搏击抗争,期间发生的友情亲情爱情,皆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影片里,墨守陈规,固执己见的老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他利用组织给他的权力,对知青们的报考横加阻挠,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陈琼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轻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冰冷无情。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他的错,从头至尾,老迟一直是令人敬畏的。陈琼是一个极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印象最深刻的那句话“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是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有如此深刻的理解。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众星捧月般的参加高考简直是太享福了。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对那段时间的了

解仅仅是限于奶奶辈的人的叙述。从他们口中,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人的艰辛,那个时代人的迷茫与冲动,那个时代的人的悲哀。 难以忍受的贫苦生活,单调的农业场景,在“战天斗地”“学大寨”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有青春,理想,激情,更有灾难和悲剧。这样的“仅仅能称之为活着的生活”到了1970年之后,已经堆积了太多的矛盾,人们在茫然中感受着命运的苦难,甚至是绝望。一万多人的农场,就有100多个精神病患者。有跳楼的,有上吊的,有为了饥饿去偷窃去斗殴的,有冒着危险偷偷返回城市的……他们处在剧烈的地域流走和心灵动荡之中。他们无望地流浪在自己的祖国上,内心充斥着孤独、迷茫、和沉重的伤感,一年,两年,十年,还是永远都是这样?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当时的困境? 知识改变命运,对高考的渴望成了当时知识青年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个人的重生也许成为恢复高考真正的意义所在。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

1977年的高考试卷

1977年的高考语文试卷 一、给下面这句话注音,要标调。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3分) 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温暖。。 二、回答下列问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1.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属于什么词类。(2分) 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心最红。 2. 指出下面复杂词组中的每个词组属于哪种类型。(4分) 恢复和发扬毛主席树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 分析句子成分。(4分)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我要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 4. 分析多层复句的层次关系。(3分)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三、什么叫拟人的修辞方法?举出一例。(4分) 四、写出毛主席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中心思想。(6分)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将下面两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标清题号。(14分) 1.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7分)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7分) 六、作文(60分) 文题:一、在沸腾的日子里;二、谈青年时代。(二题任选其一) 1977年高考数学试题 二、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作倾斜角为3/4π的直线,它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 求A、B两点间的距离。 三、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CD、CE分别为斜边AB上的高和中 线(见第三题图),若∠BCD与∠ACD之比为3:1,求证:CD=DE。 四、在周长为300厘米的圆周上有甲、乙两球以大小不等的速度作匀速圆周运动, 甲球从A点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运动;乙球从B点出发,按顺时针方向运动。 两球相遇于C点。相遇后,两球各自反向作匀速圆周运动,但这时甲球速度的大小是原来的2倍,乙球速度的大小是原来的一半,以后它们第二次相遇于D点。已知弧AmC=40厘米,弧BnD=20厘米(见第四题图),求弧ACB 的长度。 五、1. 若三角形的三内角成等差数列,求证:必有一内角为60°; 2. 若三角形的三内角成等差数列,而且三边又成等比数列,求证:三角形的 三内角都是60°。 六、在两条平行的直线AB和CD上分别取一定点M和N;在直线AB上取一定线 段ME=a;在线段MN上取一点K,连结EK并延长,交CD于F(见第六题图)。试问K取在哪里△EMK与△FNK的面积之和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中,一批因文革而发配至东北劳作的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受到过上层领导的阻拦和胁迫,但他们热血沸腾,以绝食相威胁,决不能在希望面前留下遗憾。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考1977观后感,供大家参阅! 高考1977观后感篇1 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20xx年。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 斤重的袋子。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考1977观后感篇2 对于我这样一个所谓的九零后来说,1977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遥远到我们最亲近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出生,遥远到我们的父母都比现在的我们年轻。但是高考却是非常熟悉亲近的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六月七号八号上演的史诗

1977年北京、河南、江苏、辽宁高考语文试卷

1977年北京、河南、江苏、辽宁高考语文试卷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复高考。 由于“文革”期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中小学教育有名无实,各省教育水平差别很大,且准备时间有限,此次高考遂实行各省自主命题。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那一年,报考人数多,能考上大学的,是在当时的水平(这个可以看当年的考试大纲、采用百分制的高考试题和2018年北大校长的致歉信)中择优录取。 当时文理科都要考政治、语文、数学三科(各100分),文科另考史地(即历史、地理,满分100分)理科另考理化(即物理、化学,满分100分);英语作为参考,不计入总分。 1977年,报名考生约有590万人,录取27.3万人,录取比例29:1,竞争极为激烈。 以北京来说,四科总分及格,达到240分的有32127人,占考生总数的20%。北京当年最低录取线260分,共有9555名考生被大学录取。 其他地方,如清华大学在黑龙江录取7名新生,人均总分317分,在广西录取14人,人均总分超过300分。北京大学在福建录取26人,最低290分,最高340分。大体而言,参加1977年高考,若总分能上300,就有希望上清华、北大。 第六届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3月入学是76级;1977年12月高考,1978 年春入学是77级;1978年高考1978年秋入学的是78级。 1977年北京、河南、江苏、辽宁高考语文试卷 197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理科 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文科 一、作文:(本题满分为80分)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二、答题:(本题满分为20分,每一小题10分) 1.在下面两段文字里,“中国的脊梁”是什么意思?“这一类的人们”和“一部分人”在当时各指的是什么人?鲁迅在文中批判了什么谬论,是怎样批判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一九三四年九月) 2.把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1977年高考(精)

1977年高考:一次空前的招生考试 (厦门大学刘海峰) 摘要: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该年8月科教工作座谈会上一些专家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只是邓小平决意恢复高考的诱固。恢复高考最主要的因素是邓小平高瞻远瞩,力挽狂澜。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最壮观的一次高考,也是是空前的。恢复高考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中国教育的复苏,当代中国的崛起,几乎都以恢复高考为出发的原点,由此中国社会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高考;招生;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也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谈论和回忆的一个话题,高考改革也一直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许多事物深埋在岁月中便成了尘土,有的东西深埋在岁月中却成了琥珀。除了高考,很少有哪个教育活动会长久吸引举国民众的广泛关注,很少有哪个历史事件过了30年就会引发无数的回忆和感慨。这是因为高考是一个万众瞩目、影响重大的教育考试制度,而1977年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分水岭,是弃旧图新的标志,因而被一些论者看成是个人和民族的“诺曼底登陆”,[1]是“中国青年的复活节”……确实,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是一个永留史册的传奇。 一、突破坚冰的举措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以后,开始终结持续十年的混乱状况,社会要逐渐走向正轨,要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必定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而恢复高考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高考迟早会恢复。但在1977年恢复,则是必然中的偶然,与邓小平的英明决断密切相关。 现在人们才了解到,1977年8月4-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召集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每会必到的邓小平在一旁安静地听,既不引导大家往哪方面谈,也不对别人的发言表态。8月6日下午,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说,大学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没法上课,必须废除群众推荐、领导批准那一套,恢复高考招生,凭真才实学上大学。在会上,查全性还指出当时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他建议: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2] 听完查全性的一番言论,邓小平没有表态,他环视四座问道:“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见在座的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纷纷表示赞同,他又问当年恢复高考是否来得及。一些代表说来得及,于是邓小平最后表态:“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查全性的发言是引发邓小平表态的重要契机。据当时高教司司长刘道玉的回忆: 会议已进行三天了,来自武汉大学的一位代表一直没有发言。我向这位代表建议说:“代表们的确讲了很多意见,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讲,那就是由迟群一伙在北京两校推行的‘十六字’招生方针……因此,希望你明天就集中讲这个问题,明确提出推倒‘十六字’方针。”[3]所谓“十六字”方针就是“文革”后期推荐工农兵到大学的基本原则:“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刘道玉提到的那位“来自武汉大学的一位代表”就是查全性。 但查全性对此的回忆却与刘道玉有所不同,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对于当年那一重大事件的回忆为:“发言之前,我没有和任何人商量讲什么,也没有任何人建议我怎么讲。

1977年的回忆:赶上那年高考是我一生的幸事

1977年的回忆:赶上那年高考是我一生的幸事 新华网山东频道6月11日电(记者张晓晶)1977年恢复高考,许多考生个人命运都因此发生了重大转折。现为山东省机关干部的刘相,就是当年570万考生中的一员。日前,他对记者讲述了恢复高考给他个人命运带来的变化,以及他所经历的1977年高考。 刘相说,那 次高考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它在中国高考史上是“史无前例”和“空前绝后”的。参加高考的人几乎都是在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仓促上阵的。从1966年至1977年,由于“文革”,高考中断了十多年。初中或高 中毕业生只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或者回乡务农,少数有“门子”的、“关系”硬的,或被推荐“保送”上学,成为“工农兵学员”,或进入解放军“大学校”,或招工成为“领 导阶级”,根本不可能有通过复习考试凭学习成绩进入大学校门的机会。所以,国家一决定恢复高考,失去十多年高考权利和机会、有资格报考的人,蜂拥而至。 与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刘相1975年夏天高中毕业后,只能回到农村,先是开了一年多拖拉机,又干了一年民办教师。他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是从广播喇叭里听到的。由于当时自己教好几门课,当好几个班的班主任,

又不好意思请假,只好白天在学校里忙于教学等事务,晚上就点上煤油灯复习几个小时,早上又带着满鼻孔的烟味上课去了。” 对于当年高考的“盛况”,刘相至今记忆犹新。他说,由于十多年中断高考,所以1977年报考人数特别多,达570多万人,甚至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携手同进一个考场,挤“独木桥”。报名人数虽多,最终仅录取了27万多人,录取率不到5%,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次。刘相说:“我所在的山东省那个小县城当时有90多万人口,通过大中专初选的仅56人,最终过了成绩、政审、体检关进入校门的还不到50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超过1000万,招生计划达560多万,前后30年,这变化实在令人感慨万端。” 刘相回忆说,当时无论录取不录取,都不通知考生考试成绩,好多学校录取主要不是根据考生的志愿,而是根据成绩。“说来可能许多人不信:大学毕业已经25年了,我至今不清楚当年高考成绩是多少。因为当时接到的初选通知书和入学通知书上都没有考试成绩。好多同学的考试成绩是入学后到系里办公室查到的。当时也有不少同学劝我查一下,我想,反正已进了大学门,清楚不清楚高考成绩无所谓了。后来听说山东省的本科线是240分左右,其他大多省市区也大致如此。”

197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汇总

197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 北京市(理科) 1.解方程.31x x -=- 解:将两边平方,得 x 2-1=9-6x+x,即x 2-7x+10=0,(x-2)(x-5)=0, ∴x=2,x=5。经检验x=5是增根,故原方程的解是x=2。 2.计算121 2220 21 -++- .122:+=原式解 3.已知lg2=0.3010,lg3=0.4771,求lg 45。 解:lg 45=2 1lg 21032?=0.8266。 4.证明α α+=α+22cos 2sin 1)1(tg 原式成立 证∴αα+=αα+αα+α=?? ? ??αα+α=α+222222cos 2sin 1cos sin cos sin 2cos cos sin cos )1(:tg 5.求过两直线x+y-7=0和3x-y-1=0的交点且过(1,1)点的直线方程。 解:由 x+y-7=0 3x-y-1=0, 解得x=2,y=5。 过点(2,5)和(1,1)的直线方程为y=4x-3。 6.某工厂今年七月份的产值为100万元,以后每月产值比上月增加20%,问今年七月份到十月份总产值是多少? 解:七月份到十月份总产值为 100+(1+20%)·100+(1+20%)2·100+(1+20%)3·100 =)(8.5362 .00736.110012.1]1)2.1[(1004万元=?=--? 7.已知二次函数y=x 2-6x+5 (1)求出它的图象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方程; (2)画出它的图象; (3)分别求出它的图象和x 轴、y 轴的交点坐标。 解:如图(列表,描点)略。

8.一只船以2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东航行,起初船在A 处看见一灯塔B 在船的北450东方向,一小时后船在C 处看见这个灯塔在船的北150东方向,求这时船和灯塔的距离CB 。 解:由已知条件及图可得AC=20海里, ∠BAC=450,∠ABC=300。 由正弦定理可得 9.有一个圆内接三角形ABC ,∠A 的平分线交BC 于D ,交外接圆于E ,求证:AD ·AE=AC ·AB 。 证:联接EC,在△ABD 和△AEC 中, ∠BAD=∠EAC ,∠ABD=∠AEC , ∴△ABD~△AEC, ∴AD ·AE=AC ·AB 10.当m 取哪些值时,直线y=x+m 与椭圆19 162 2=+y x 有一个交点?有两个交点?没有交点?当它们有一个交点时,画出它的图象。 解:直线与椭圆的交点适合下面方程组: y=x+m ……………………………① ……………………………② 将①代入②得 . , 5025:.,5) 25(576)14416(254)32(,0)14416(3225,19 )(162222222 2这时直线与椭圆相割即的充要条件是直线与椭圆有两个交点这时直线与椭圆相切的充要条件是直线与椭圆有一个交点其判别式为整理可得<>+-±=-=-??-=?=-++=++m m m m m m m mx x m x x 直线与椭圆没有交点的充要条件是:-m 2+25<0,即|m|>5 参考题 1.(1)求函数 A C ).(2202 12220B sin A sin AC CB 海里=?=?=19 y 16x 2 2=+?? ???=≠π=.)0(0)0(sin )(2的导数x x x x x f

1977年恢复高考浙江省报考人数是多少

1977年恢复高考浙江省报考人数是多少? [高考]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悬赏点数01个回答 匿名提问2009-07-30 23:04:20 1977年恢复高考浙江省报考人数是多少? 回答 039552009-07-31 00:31:53 1951年高考作文题目: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1952年高考作文题目: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年高考作文题目: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母亲 1958年高考作文题目: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年高考作文题目: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年高考作文题目: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年高考作文题目: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年高考作文题目:“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年高考作文题目: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年高考作文题目: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年—1976年:高考中断了11年) 197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年: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年: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年: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年: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年: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年:“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年: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年:习惯 1989年:“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年: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年: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77-1998年我国部分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表

1977-1998年我国部分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表 1977 重庆董运庭西南大学中文重庆42中(老师)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1977 北京郭方北京大学历史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 1977 四川胡小钉北京大学新闻- 北京电影学院教师 1977 四川黄宗瑜清华大学土木建筑成都五中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1977 吉林李沛然东北师范大学地理东北师范大学附中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1977 北京刘学红北京大学新闻和平街二中中青在线总经理 1977 浙江宋安澜清华大学自动化杭州市清河中学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 1977 江苏童星南京大学哲学南京一中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77 海南韦坚中国科技大学-文昌中学美国马里兰州大学教授 1977 上海袁均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 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 1977 黑龙江袁启鸿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上海62中学黑龙江省政协常委,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 1978 四川高贤均北京大学中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当代》主编,现去世1978 陕西韦成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西安高级中学陕西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1978 江苏萧柏春南京大学数学南京一中美国长岛大学教授 1979 江西陈通文清华大学自动化南昌十中IEEE Fellow,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 1979 四川霍永忠北京大学物理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 1979 河南宋新宇北京大学数学- 易中创业董事长openBC中国区总经理 1979 山西吴滢中国科技大学- 太原五中现移居美国工作 1979 江西周南平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 美国遗赛国际公司创始人 1980 浙江蔡申瓯北京大学物理-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1980 江西邓勋明中国科技大学-南昌十九中美国Toledo大学教授 1980 山西马晓光北京大学中文太原成成中学国台办某局副局长 1980 山东戚学勇北京大学法学- 山东省外经贸厅某处处长 1980 广东吴欣中国科技大学物理汕头一中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 1980 陕西许仁北京大学化学西安市第85中学美国尤他州立大学教授 1980 陕西于彦智北京大学哲学铁道部建厂局宝鸡铁中北京某公司总经理 1981 重庆敖刚复旦大学新闻重庆市育才中学《重庆晚报》编辑 1981 黑龙江陈俊生北京大学法学佳木斯一中中国司法部基层工作司副司长 1981 海南符策虎北京大学中文文昌中学房地产公司工作 1981 湖北黄明北京大学物理武汉六中康奈尔大学担任终身教授、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1981 云南赖松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美国康涅狄克大学博士生导师 1981 山西李晓英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太原五中法国第戎大学教授 1981 江西王勇- -南昌十中美国某公司高级科学家 1981 海南韦文清华大学精密仪器文昌中学美国Netscreen公司工作

1977年恢复高考 一个国家和一代人的拐点

1977年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一代人的拐点 2015/6/5 来源:中国改革信息库 导读:1977年,邓小平一锤定音,作出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再次打开,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中国莘莘学子的命运因此发生重大改变。在今年高考帷幕即将拉开之际,重拾那段被人渐渐淡忘的历史记忆,开启我们饮水思源之旅…… 十年内乱,教育革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反击“右倾翻案风”等等,大学的门似乎是紧闭的。1970年,毛泽东的“七二一”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要从有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于是北大、清华开始恢复试行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招生办法为“自愿报名,群

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1972年,周恩来提出要恢复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考大学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背景下,他的意见没能施行,大批有志于深造的青年人被关在校门之外。面对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出现的人才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1977年5月,邓小平曾痛心疾首地说: 一、恢复高考的关键性会议 1977年6月29日,教育部在太原召开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与会者声讨“四人帮”,批判“白卷英雄”,但是,在讨论到最主要的议题时却举步维艰。那时,高等教育领域的上空仍笼罩着两片阴云: “七二一道路”、“两个估计”,这都是毛泽东亲自批示或点过头的。于是,会上提出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而稍许进步的地方表现在:除招“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外,在应届高

1977年英语高考题

1977年高考英语笔试试题 Ⅰ.将下列词组译成英语: 1.一门外国语 2.并肩地 3.两位解放军战士 4.听收音机 5.向贫下中农学习 6.北京第五中学 7.感动得流下眼泪8.6700多米长 9.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10.赶上先进单位 Ⅱ.填充: A.用适当的介词填充: 1. Will you say it English? 2. The pupils will go to the school farm foot. 3. What's the matter you? 4. Comrade Wang was never afraid any difficulties. 5. They spoke one another at the meeting. B.用适当的冠词、连接词或副词填充: 1. The Y angtze River is longer than the Pearl River(珠江). 2. Which ball game do you like better, basketball football? 3. He talked for hour and half this morning. 4. Y ou don't know Russian, I don't know Russian . C.用适当的时态填充: 1. A: the meeting (begin)? B:Y es,already.It (begin) five minutes ago.

2. How you (do)? 3. By yesterday evening, he (read) only fifty pages. 4. Look! The children (run) on the playground. Ⅲ.改错: 1. A reports will be giving by Comrade Li tomorrow. 2. China is one of big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3.When we were in the countryside, the commune members teach us how cut wheat and transplant rice. 4. We study hard for the revolution. 5. My sister is tractor driver. He often come to see me. Ⅳ.根据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Before liberation there was a poor man who worked for a landlord. The landlord made the man work all day long, but paid him very little money and didn't give him enough food to eat. One day when the man was having breakfast, the landlord came and said to him, “It's too much trouble (麻烦)to go to work and come back for lunch, then go to the fields again and come back for supper. So I want you to have breakfast and lunch supper now, before you go to the fields.” “How can I eat three meals at the same time?”the farmhand thought. But he said, “All right.”He finished his breakfast and went out. Two hours later the landlord went out for a walk. Now what did he see? He saw that the farmhand was sitting under a tree and smoking. The landlord was very angry. “Why aren't you working in the fields?”he asked. The farmhand said with a smile,“I've already had my supper and you know very well that after supper it's time to rest.” 1. Who did the poor man work for? 2. Could he get enough money and food for his work? 3. Why did the landlord want him to have three meals at the same time? 4.The poor man didn't have three meals at the same time, did h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