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外各国幼儿教育教育界开始重视幼小衔接这一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对国外近10年的幼小衔接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

启示,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一、幼小衔接的定义和意义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关键阶段。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的连续性和顺利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早期的幼小衔接主要是关注幼儿的社交适应和学习能力的转换,而现今的幼小衔接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

1. 成熟的衔接模式

国外近10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幼小衔接模式,如顺利过渡模式、渐进式过渡模式和补充式过渡模式等。这些模式重视渐进性转变和教育环境的接续性,旨在减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2. 家长参与的重要性

国外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幼小衔接过程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长的支持和关注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家长的参与,进行家庭与学校的良好沟通和合作非常重要。

三、国外幼小衔接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1. 重视教育环境的过渡性

国外研究强调幼小衔接的过渡性,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环境的连续性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应加强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建设,确保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衔接性,使幼儿能够有一个平稳过渡的学习环境。

2. 引导家长的积极参与

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教育界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为家长提供相关的衔接教育指导,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3. 增强幼儿的整体发展

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我国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也应关注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结语

国外近10年的幼小衔接理论研究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们应重视教育环境的过渡性,引导家长的积极参与,增强幼儿的整体发展,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希望通过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分享,我们能够为我国幼小衔接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对于幼小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重视教育环境的过渡性,确保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衔接性;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注重幼儿的整体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通过这些改进和创新,我们可以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提供更好的支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希望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我们能够继续借鉴国外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为我国幼小衔接做出积极的贡献

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正在围绕着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进行着各种改革试验,了解他们的试验情况,对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重新划分学制 日本在这方面的改革试验计划实行4:4:6制,即幼儿4岁开始入学,上4年幼儿学校,4年小学,6年中学.瑞士的实验是让4-8岁的儿童,即幼儿园中、大班的幼儿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同在一所学校里接受教育.荷兰计划把4-7岁儿童的教育合并成为一个统一体制,以取代幼儿园与小学的分立体制.比利时正在进行一种从学前教育向初等教育过渡的试验,即设立一个5-8岁年龄组的“衔接阶段”. (二)改革园本课程 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在小学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幼儿园

教育方面,新大纲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改变,原来的六领域(体育、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在小学教育方面,文部省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生活课包含了原来小学课程中理科(以自然、地理、理化基础知识等为内容的课程)和社会科(以社会常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取消理科、社会科.但生活课又非二者简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的具有科学教育特色的综合课.幼小课程目标、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为幼小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小改革后目标的一致性,使幼儿园教育能成为儿童在小学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美国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设立预备学校 美国儿童5岁进园,公立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同小学1,2年级相衔接.英国儿童从5-7岁进入儿童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进入初级小学.苏联6岁儿童进入预备班.法国的5}6岁儿童被编入幼儿园之外的一种特殊班.澳大利亚为向4-5岁儿童进行入学前的预备性教育设置了专门机构.西德设立学前预备班,为入门阶段,从而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

幼小衔接在国外.doc

幼小衔接在国外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进入小学后的负担。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注意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其入小学作好准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更好地衔接,幼儿园的教养员和小学的教师要相互深入了解双方教育的任务和特点,尤其是双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幼儿园的教养员可以担任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小学一、二年级教师也可担任幼儿园的工作。瑞士有26个州,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日内瓦所实行的就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在一个机构中。日内瓦的“maisondes detits”学前教育中心就是由学前两个年级和小学的一、二年级构成,设在一幢楼房里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日内瓦的“ecole dulirron”学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组成,另一部分是三年级至六年级,虽然都属于学校统一行政管理,但却是以小学二年级为界划分两部分管理。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人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尽管幼儿学校属于小学阶段,但课程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另外,英国也充分重视托儿所与幼儿学校间的衔接。在伦敦,当前较普遍的作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这种做法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在学校及教室环境的设计上也体现出显著的连续性。英国和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都十分重视物质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力求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活动室内的科学角、美工角等同样可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出现,这样就能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班级里产生的陌生感。当然,活动角的材料在内容、性质上已有所变化,进入小学后,材料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部分活动角的内容转变为墙壁上张贴的形式。瑞士和英国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需要,其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之中,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从环境布置、课程设计、教师培训都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为中心。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即从终身教育的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外各国幼儿教育教育界开始重视幼小衔接这一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对国外近10年的幼小衔接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 启示,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一、幼小衔接的定义和意义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关键阶段。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的连续性和顺利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早期的幼小衔接主要是关注幼儿的社交适应和学习能力的转换,而现今的幼小衔接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 1. 成熟的衔接模式 国外近10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幼小衔接模式,如顺利过渡模式、渐进式过渡模式和补充式过渡模式等。这些模式重视渐进性转变和教育环境的接续性,旨在减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2. 家长参与的重要性 国外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幼小衔接过程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长的支持和关注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家长的参与,进行家庭与学校的良好沟通和合作非常重要。 三、国外幼小衔接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1. 重视教育环境的过渡性 国外研究强调幼小衔接的过渡性,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环境的连续性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应加强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建设,确保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衔接性,使幼儿能够有一个平稳过渡的学习环境。 2. 引导家长的积极参与 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教育界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为家长提供相关的衔接教育指导,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3. 增强幼儿的整体发展 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我国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也应关注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结语 国外近10年的幼小衔接理论研究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们应重视教育环境的过渡性,引导家长的积极参与,增强幼儿的整体发展,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希望通过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分享,我们能够为我国幼小衔接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对于幼小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重视教育环境的过渡性,确保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衔接性;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注重幼儿的整体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幼小衔接问题综述

幼小衔接问题综述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幼小衔接,实质指的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国内外对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国内相关研究 (一)关于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理论 从办学性质来看,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没有统一教材,没有成套的考核条例,办学与教学随意性较强;而小学是义务教育,有严格的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要进行考试、考查;从教学

内容看,幼儿园所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小学的教育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的抽象的学科知识;从教学方法看,幼儿园教师多采用归纳法;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由上可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在办学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容易形成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 2.幼儿园与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理论 幼儿园与小学儿童在身体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及语言发展上各有特点。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所形成的教育特点和儿童本身的学习特点相应不同。 (二)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视角和结论 1.家长眼中的观点 研究表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家长应科学

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准备。首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其次,让孩子喜欢上小学;第三,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第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交往能力。 2.幼儿园眼中的观点 很多研究者从幼儿园角度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研究表明在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减小幼小衔接“坡度”:首先,注意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其次,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责任感;最后,开展专门的入学准备工作,如参观小学、进入课堂和小学生一起听课、请小学老师给幼儿介绍小学生行为规范、请小学生来班级和孩子座谈、延长幼儿园上课时间、增加小学低段学习内容等。 3.小学眼中的观点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录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 1语文教育幼儿衔接内容方面的研究 (1) 2语文教育幼儿衔接主体方面的研究 (2) 3语文教育幼儿衔接策略方面的研究 (2) 参考文献 (3) 幼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语文教育的幼小衔接更引人注目。因此,国内外在实践和科学理论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最早出现在50年代。后来,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曾一度中断,但随后,相关研究又陆续地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由朱慕菊主持的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关于具体某一学科的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比如,在文献研究方面,通过学校电子阅览室对中国知网的搜索发现,自1980年至今,与“幼小衔接”相关的研究文献有2131篇,而关于“幼小语文教育衔接”的研究文献却很少。 由于教学的衔接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衔接主体、衔接的内容、衔接方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此,笔者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同时,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国内外研究放在一起进行比对,除了总结幼小语文课的研究概况以外,对其他与之相关方面的因素也进行了分析,以下就是国内外关于幼小语文教育衔接的研究综述。 1语文教育幼儿衔接内容方面的研究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对幼小语文教育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时,大多是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两个衔接场所着手进行的。幼儿园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主要是针对如何让儿童在入学前具备语文学习能力、做好入学准备等方面加强与小学教育间的联系,从而了解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存在的差异,从影响语文教育衔接的各影响因素方面去帮助儿童适应小学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小学阶段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近10年来,国外对幼小衔接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首先,国外学者认为,牢牢把握幼小衔接的过程是确保预备学校学习成功的关键。Blanden(2009)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因素会影响一个孩子未来的学习成功,但是只要衔接活动设计得当,就可以减轻这种影响,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成功概率。Sakurai(2011)提出了“认知发展衔接”的理念,该理念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有 效的课程实施,以期在转换的过程中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此外,Jefferey(2010)建议,应以框架为基础,努力建设一个以全局观念为中心的衔接界面,以帮助幼儿学习处理这些观念,达到有效的知识衔接。 其次,国外学者着重针对幼小衔接理论研究各个方面。针对小学阶段,Robinson(2007)提出了“KS2 to KS3衔接和再分配”的理念,指出小学学习与 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相关虔,应以此为基础制定衔接策略。此外,Rhodes(2006)着重研究了对于学前学习的影响,表明学前学习能够有效地根除不公平,并且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及成绩。 最后,近几年,国外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如何提升学生的衔接策略及衔接教学 的方法上。Hernshaw(2014)提出了“任务型衔接活动”的建议,注重参与,以表现为主的学习,在实践中进行衔接,并强调衔接活动的主题应是“解决问题”,以解决复杂的学习问题。Gunn(2015)也认为,应积极适应当前社会上变化和发展,设计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衔接教学任务。 总之,随着多学科研究的发展,近10年来,国外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迅速发展,研究的视角也变得更加广泛。国外学者们更注重理论分析及学习效果的研究,以及如何提高幼小衔接教育成功率的研究等,大大推动了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发展,也为国内学者做了很好的典范。

关于幼小衔接的国外文献

关于幼小衔接的国外文献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这个时期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国外已经有很多研究探讨幼小衔接的问题,以下是一些相关文献: 1. 'Transitions from Preschool to Kindergarten' by Robert C. Pianta and Martha J. Cox. This book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transitions that children experience as they move from preschool to kindergarten. 2.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Reflection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by Sue Dockett, Bob Perry, and Anne Petriwskyj. This book draws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3. 'Starting School: Effective Transitions' by Iram Siraj-Blatchford, John Sylva, and Karen Taggart. This book examines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successful transitions to school, including the role of parents, early years practitioners, and schools. 4. 'Transitioning to Kindergarten: A Guide to Success' by Robert Pianta and Amanda Williford. This guide offers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parents and educators to support children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 5. 'The Transition Years: Moving from Early Childhood

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国内外以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国内外以及区内外研究现 状述评 第一部分: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1.1 幼小衔接的定义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主要包括大班幼儿的准备和适应小学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1.2 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意义 大班幼儿时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语言能力对于幼儿的学习和社交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部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美国研究 美国的研究表明,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与其后续学业成绩密切相关。在美国,很多学校已经将语言能力作为幼小衔接的重点培养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2 欧洲研究 欧洲的研究也显示,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对于其后续学习的影响非常大。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将语言能力纳入幼小衔接的教育计划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语言能力评估研究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评估上。通过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其语言发展水平,并为幼小衔接提供参考。 2.2.2 幼儿园教育方法研究 国内的研究还包括对幼儿园教育方法的研究。通过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为其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区内外研究现状 3.1 区外研究现状 3.1.1 亚洲研究 亚洲的一些国家也在关注幼小衔接中的语言能力培养。例如,日本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将语言能力纳入幼小衔接的教育计划中,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3.1.2 非洲研究 非洲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一些国家也在逐渐意识到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强相关研究。 3.2 区内研究现状 3.2.1 城市研究 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有一些研究关注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一些幼儿园采取了创新的教育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2.2 农村研究 相比于城市,中国的农村地区对于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研究相对较少。但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尝试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第四部分:结论 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对于幼小衔接非常重要。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并提高学习效果。在国内外的研究中,语言能力评估和幼儿园教育方法是重点研究内容。区内外的研究现状显示,不同地区对于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关注,但在一些地区仍存在研究不足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研究,提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对于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近十年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看法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看 法的研究综述 一、本文概述 近年来,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问题逐渐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幼小衔接,即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过渡阶段,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未来的学业成就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来,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看法和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的幼小衔接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系统梳理国外学者、教育机构、家长及政策制定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观点,分析他们关注的重点、存在的分歧以及共同的认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问题的多维度性,包括教育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及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本文还将关注国外在幼小衔接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成功案例,以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更为详实和具体的指导。我们

也期望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创新,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利益相关者及其观点 在近十年中,国外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已经吸引了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包括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家长以及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专家学者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领域和视角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关注。 教育理论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探讨,他们强调过渡阶段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认为教育应当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幼小衔接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当关注儿童心理、社会情感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实践者则更注重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实现幼小衔接,他们通过分享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如加强幼小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儿童个体发展档案、开展适应性教育等。 政策制定者则从政策层面出发,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规范和引导。他们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如加强幼小教育

幼小衔接文献综述2000字

幼小衔接文献综述2000字 幼小衔接是指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过程,是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的重要转折点。幼小衔接的质量对孩子的学习、发展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探讨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目标和措施,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幼小衔接的实践提供参考。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Pu et al. (2015) 的研究发现,幼小衔接对于儿童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和社交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Shields et al. (2001) 的研究表明,良 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校适应能力和学习动机,消除学习过渡期的负面影响。因此,幼小衔接被认为是促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 幼小衔接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新环境。Ceglowski et al. (2001) 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幼小衔接目标模型, 其中包括: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和适应目标。情感目标着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包括自尊、自信和友谊等;认知目标注重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言、数学和思维等;适应目标关注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交技能、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有效沟通。 为了实现幼小衔接的目标,有许多措施被提出。Lau et al. (2017) 强调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孩子的学习。教师的角色也被广泛强调。Sylva et al. (2004) 指出,教师

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和任务,以促进幼儿和小学生的衔接。此外,学校之间的合作也被认为是幼小衔接的关键。Li et al. (2019) 研究发现, 在学校间建立合作机制,创建顺畅的信息流动和资源共享,能够有效提供幼小衔接的支持和资源。 然而,幼小衔接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Wang et al. (2017) 研究发现,幼小衔接中的家校沟通不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期望和信息传递存在差异,导致孩子的适应问题。同时,Currie (2001) 研究发现,幼小衔接中的教学方式 不一致也是一个挑战,幼儿园的自由游戏和小学的正规学习方式之间的转变对孩子的学习和适应会产生困扰。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重要过渡环节,对孩子的学习、发展和适应能力有重要影响。幼小衔接的目标是帮助孩子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新环境,实现良好的情感、认知和适应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家长、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至关重要。然而,在幼小衔接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家校沟通不畅和教学方式不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改善幼小衔接的质量,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 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 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外 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 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 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早在1979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 “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布鲁芬 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 接有据可依。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 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 的建议和意见。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 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 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 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 (一)国外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

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过程的关注和担忧是国外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麦金泰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安全(独自乘坐校车)和学业方面(知识!学习兴趣);同时也比较担心儿童的社会化,特别是儿童的友谊!与他人相处以及专注于学习任务的能力。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该研究显示家长更关注的是儿童在学校的情绪适应问题。另外,澳大利亚的家长还关注到儿童的如厕、饮食、喝水、卫生等与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以及安全、儿童入学年龄等问题。 (二)国外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看法 在入学准备期望方面,早期国外研究表明教师认为儿童学业技能的重要性次于社会性技能。在韦斯特的研究中,教师列出了入学准备中儿童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身体健康;能够用言语表达他们的需要;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好奇和热情"新近研究表明,教师认为社交技能!对于他人的感情敏感并且能够分享的品质都很重要。另外有研究发现托幼机构和学校教师对于入学准备的观点有所不同。学前机构教育者比小学教师更强调学业技能对于入学准备的重要;小学教师则更强调儿童对于学校的情感态度和儿童对小学生活制度的适应学前机构教育者和小学教师都认为儿童入学的年龄是影响幼小衔接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国外研究中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 国外研究越来越关注到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认为儿童能够在幼小衔接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儿童自身关于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结果显示儿童认为自己应该了解有关交往和互动!学校规则!做事的方法和程序!班级和教师等方面的知识,在情绪情感和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等。其中,同伴关系、学习能力、学校规则与做事的方法

国外幼小衔接内容的研究

国外幼小衔接内容的研究 幼小衔接,是指从学前教育阶段到小学教育阶段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从玩乐的环境逐渐过渡到正式的学习环境,开始接触头 脑风暴和专业教学,跨越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对 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国外在幼小衔接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旨在寻找最佳的方法 来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阶段,使他们拥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 去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挑战。 首先,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小衔接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学前教育基 础上。学前教育需要提供充足的机会和资源,促进孩子在语言、认知、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发展。这些机会可以在家庭和幼儿园中提供,包括 教育游戏和活动,和家长、老师的亲密互动。这使得孩子在幼儿园时 建立了稳定的认知结构和社交技能,足以支持他们未来的学习。 其次,在幼小衔接阶段,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无缝的过渡过程,帮助 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国外的研究表明,通过在课程、方法和评估等 方面的协调,可以使教育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实现连续性。具体来说,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幼小衔接应该建立在彼此相似的教学方法和课程 内容上。例如,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和资源分配

等方面达成共识,让幼儿在小学中顺利转化为学生。 第三,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当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积极参与时,孩子的适应阶段可以更加容易和成功。家长应该与学校保持紧密的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获取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最后,国外的幼小衔接研究强调了评估的重要性。评估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成果和需求,而且可以帮助家长和学校制定更好的学习计划和跨学科教学方案。评估可以包括孩子的语言、认知和社交技能,以及孩子在小学中的学习方法和成果等。 总之,国外的幼小衔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在幼小衔接方面,我们需要让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实现连续性,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此外,我们需要积极与家长合作,提高家长的参与度,以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确保我们的评估方法全面准确,以便更好地衡量孩子的学习成果和发展需求。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一、本文概述 本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近十年来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 发展脉络、主要成果及未来趋势。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之间的过渡与连接,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和社会融入具有关键性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儿童发展研究的深入,幼小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本文将首先回顾幼小衔接理论的历史演变,阐述其重要性及研究背景。随后,将重点分析近十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现状、主要理论观点、实践模式及其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视角,以深入理解幼小衔接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实践价值,推动国内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外对于幼小衔接理论的研究已经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与深化。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学者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顺畅过渡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减少两个阶段之间的断层,使儿童能够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二阶段的研究开始关注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策略。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例如,一些研究提出了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更多的小学元素,或者在小学教育中注重儿童的个性化需求等策略。 第三阶段,研究开始转向幼小衔接的多元视角。除了传统的教育学视角外,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这些研究不仅关注儿童的学习适应,还关注儿童的心理适应、社会适应等方面。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尝试构建综合性的幼小衔接理论框架。 进入第四阶段,研究开始注重幼小衔接的实证研究。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衔接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影响幼小衔接效果的各种因素。这些研究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未来

幼小衔接研究报告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摘要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在国外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本文就其一些根本概念、理论根底、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展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课程 幼儿园与小学作为不同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如何衔接的问题。而能否衔接好关系到以后儿童的长远开展,并且作为第一个教育衔接环节,关系到以后整个教育的连贯性。因此,幼小衔接历来都是教育领域一个研究的重点。 一、概念界定 适应原属生物学命题,意指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生存形态以顺应已改变的生存环境的活动形式。在心理雪中以此概念来表征个体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顺应这种改变的过程。很多心理学家对这一过程作了研究,适应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育大词典"〔教育心理学卷〕中对"适应〞的解释是:〔1〕泛指机体对环境的顺应。个体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改变自身,到达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2〕生理学中指感觉的适应。感受性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提高或降低的现象。除痛觉适应不明显外,各种感觉都有明显的适应现象,但速度和变化程度不完全一样。〔3〕皮亚杰术语。指主体对环境的作用〔同化〕与环境对主体的作用〔顺应〕间的平衡。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适应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分析。他认为"个体每一个心理的反映,不管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

衡〞,他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构造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主体将外界的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已经形成的构造之。当主体获得新经历时,他总是在联系和校正这一经历,也即同化这一经历,使其符合已有的图式。通过同化,主体当期的认知构造和理解水平会改变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响的方式。另一个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和同化是互补的过程。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到达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了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开展的本质和原因。〞 学校适应 关于入学适应的界定与理解,学界尚未达成一致。学校适应也是一个多维、广义的概念。不同的学着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模型。主要有一下几种:〔1〕Ladd提出学校适应应为儿童在学校环境中感到愉快、投入到学校活动中并获得成功的程度,这是一个不断开展的过程,是儿童不断适应学校环境的表现。主要包括儿童的心理能力与智力、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以及儿童与学校同学的关系。主要针对幼儿园前期一直到入学后低年级的儿童。这种模型除了关注学业成就之外,更为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开展1。 〔2〕Reynolds和Bezruczko指出学校适应主要包括:①儿童除入学时的适应指标是其入学时的根本特征,包括性别、入学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情况、社会经济地位、参与学前方案的经历和认知准备状态;②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来说,早期适应指标包括前阅读成绩、一年级的阅读成绩和教师对1Ladd G W, Kochenderfer B J ,C C.Classroom Peer Acceptance,Friendship ,and Victimization ;Distinct Relational Systems That Contribute Uniquely to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J].Children Development,1997,68(6):1181-1197

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衔接现状与对策研究国外研究现状

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衔接现状与对策研究国外研究现状 (原创版) 目录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衔接现状 1.幼小衔接问题的重要性 2.新课标对幼小衔接的要求 3.幼小衔接现状的挑战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幼小衔接的研究背景 2.国外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三、对策研究 1.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2.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 3.改变幼小衔接意识薄弱的状况 正文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衔接现状 幼小衔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强调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要求辩证地看待幼儿期的学习与发展,处理好各类课程活动的关系。 当前,幼小衔接现状面临诸多挑战,如儿童个体差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素质等问题。同时,新课标对幼小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以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幼小衔接的研究已有较长时间,研究发现,良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从而促进其终身发展。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小衔接的研究背景:国外研究发现,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阶段,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2.国外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同时,家长和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对策研究 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我国教育部在 2021 年 3 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幼小衔接 问题的对策: 1.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幼儿园和小学应共同为儿童提供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2.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幼儿园和小学应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为儿童提供连续、完整的教育环境。 3.改变幼小衔接意识薄弱的状况: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关注,提高幼小衔接意识,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开展。

国外的“幼小衔接”

国外的“幼小衔接” 作者:陆义欣 来源:《现代家长》2019年第03期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两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进入小学后的负担。 美国: 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 美国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注意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其入小学做好准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英国、瑞士: 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合并教育 瑞士有26个州,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日内瓦所实行的就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在一个机构中。日内瓦的“MaisonDes Detits”学前教育中心就是由学前两个年级和小学的一二年级构成,设在一幢楼房里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日内瓦的“Ecole DuLirron”学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组成,另一部分是三年级至六年级,虽然都属于学校统一行政管理,却是以小学二年级为界划分两部分管理。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尽管幼儿学校属于小学阶段,但课程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另外,英国也充分重视托儿所与幼儿学校间的衔接。在伦敦,当前较普遍的做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这种做法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瑞士和英国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需要,其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之中,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

近20年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视角变迁与实证进展

近20年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视角变迁与实证进展 作者:崔淑婧田兴江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22年第05期 [摘要] 过去20年,国际上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经历了从儿童发展或成熟理论到生态学及社会文化理论再到本体论视角的变迁,“幼小衔接”由此被依次理解为一次性事件、一個过程、一种延续性实践。随着理论视角的变迁,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证研究呈现了从关注儿童自身做好准备到关注多个利益相关者再到聚焦促进幼小衔接延续性的政策及实践的变化,研究方法也逐渐多元化。国外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历程显示了不同理论视角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其中从本体论视角出发,关注幼小衔接中的结构延续性、发展延续性及情境延续性是幼小衔接研究的新趋势。国外研究多采用追踪研究设计及儿童视角的新兴研究方法,这可以为我国幼小衔接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借鉴。 [关键词] 幼小衔接;儿童发展或成熟理论;生态学及社会文化理论;本体论 过去20年,国际上关于幼小衔接的“构念”(construct)随着研究者理论视角的变化和丰富而发生着演变。其中,与幼小衔接相关的主要理论视角经历了儿童发展或成熟理论到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的明显转折,相应的幼小衔接构念也从注重幼儿自身的技能到关注衔接过程中动态变化的生态系统及利益相关者间动态变化的关系。近年来国际上对幼小衔接的构念和理论视角又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转变,有研究者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重构幼小衔接的构念,强调衔接中的延续性,这成为新的幼小衔接研究趋势。随着这些理论视角的变迁,幼小衔接的构念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迁,从将幼小衔接视为一次性事件到将其视为一个过程,再

到将其视为延续性实践(continuity practices)。[1]而随着理论视角和构念的变迁,幼小衔接相关实证研究趋势也在发生相辅相成的变化。本文通过梳理近20年来国外相关幼小衔接文献,旨在厘清幼小衔接研究的理论视角变迁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实证研究趋势变化的过程,以期为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儿童发展或成熟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 (一)作为一次性事件的幼小衔接构念,关注幼儿自身特征 早期幼小衔接的“构念”主要以儿童发展或成熟理论为基础,尤其受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儿童发展遵循自然、普遍、不可逾越的一系列阶段这一基本理解的影响。[2]20世纪80年代以前,入学准备这一概念囊括了关于儿童入学的诸多研究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欧洲各国的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幼小衔接”这一构念来探讨入学准备、儿童入学的相关研究问题。佩特里夫斯基(Petriwskyj)等人通过分析1990年至2005年上述国家幼小衔接的相关研究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研究者将幼小衔接构念视为一次性的、短期的变化性事件或一个时间点,如入学的第一天,关注入学这一时间点幼儿是否做好了准备。[3]可以看出,早期幼小衔接构念和入学准备概念紧密相连,研究者更多关注儿童的成熟及发展水平,关注儿童是否为学习特定知识及适应学校生活做好了准备。其背后隐含的假设是能否顺利实现幼小衔接由儿童的内在因素决定,儿童必须适应教学内容相对固定及同质化、评价方式相对标准化的小学教学,而非小学教学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这样的假设可以追溯到格赛尔的成熟理论以及皮亚杰的发展先于教学的理论,他们认为儿童需要发展到特定的阶段才能够适应学校的学习。[4]基于这样的假设,评估幼儿是否能够在入学之时适应新的环境以及幼儿的哪些特征会影响入学适应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即用儿童自身特征来解释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而这一理论角度被考夫曼(Kaufman)及皮安塔(Pianta)称为“儿童效应模型”(Child Effects model)。根据这一理论模型,研究者主要关注儿童特征对于幼小衔接的预测力,如幼儿的年龄、种族、语言、认知水平及气质等,[5]因而多采用标准化量表或行为核查表从多个方面测量幼儿的早期学业技能、行为问题、社交胜任力等,以筛查或评估幼儿的入学准备情况及预测儿童能否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二)儿童发展或成熟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实证研究 1. 幼儿入学准备或幼小衔接技能评估 在上述幼小衔接构念及理论视角下,大量实证研究关注测量、筛查幼儿的入学准备技能或水平,以及探究幼儿自身特征对幼小衔接及后期学业成绩的影响。这些研究为从量化角度了解幼儿在幼小衔接中的技能积累了很多重要成果,尤其是形成了信效度良好、具有良好心理测量属性的幼儿入学准备量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