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小衔接问题综述

幼小衔接问题综述

幼小衔接问题综述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幼小衔接,实质指的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国内外对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国内相关研究

(一)关于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理论

从办学性质来看,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没有统一教材,没有成套的考核条例,办学与教学随意性较强;而小学是义务教育,有严格的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要进行考试、考查;从教学

内容看,幼儿园所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小学的教育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的抽象的学科知识;从教学方法看,幼儿园教师多采用归纳法;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由上可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在办学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容易形成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

2.幼儿园与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理论

幼儿园与小学儿童在身体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及语言发展上各有特点。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所形成的教育特点和儿童本身的学习特点相应不同。

(二)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视角和结论

1.家长眼中的观点

研究表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家长应科学

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准备。首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其次,让孩子喜欢上小学;第三,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第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交往能力。

2.幼儿园眼中的观点

很多研究者从幼儿园角度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研究表明在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减小幼小衔接“坡度”:首先,注意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其次,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责任感;最后,开展专门的入学准备工作,如参观小学、进入课堂和小学生一起听课、请小学老师给幼儿介绍小学生行为规范、请小学生来班级和孩子座谈、延长幼儿园上课时间、增加小学低段学习内容等。

3.小学眼中的观点

研究表明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小学的努力。站在小学的立场上,学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小学教师可以经常走访幼儿园;第二,接待幼儿来访;第三,配合家长做好准备工作。

(三)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现状研究

1.关于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庞威(2008)认为我国幼小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办学宗旨上,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小学则过分重视儿童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幼小衔接的特殊情况;第二,在师资力量上,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总体上比较薄弱,“小学化”教育观念严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在课程内容上重“智”轻体、德、美;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识积累,轻身心发展的观念;幼儿园、小学、家长衔接不够。杨晓萍(2008)认为目前对幼小衔接的研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幼小

课程衔接中教师的观念有所更新,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2)关于幼小衔接方面的科研较少,各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3)对于由谁来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问题,众说纷纭。可以看出,国内研究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一般只涉及家庭、学校和幼儿园这三个方面的微观系统,较少涉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即中观系统,基本不涉及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特。

2.关于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研究

蔡菡(2007)从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提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幼儿需要了解小学,提高入学成熟水平;第二,幼儿园与小学间需增进了解,加强联系;第三,小学需要为幼儿的到来做好准备。尹芳(2008)认为解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有如下方面:首先,建立幼小教育机构的平等合作关系;其次,推行多方位的幼小衔接措施,

如加强幼小沟通、协调幼小课程衔接、优化教师专业素养和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可以看出,提高教师基本素质、加强家园联系及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主要方式。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一)关于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1.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人类发展生态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c Bronfenbrenner)在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于1979年提出的一个儿童发展理论模型,至今对于儿童的发展问题依旧有重要的影响力。该理论强调从个体育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理解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其发展的影响。他认为,

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2.课程理论

卡干(Kagan)认为“衔接”存在于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但相对于成人而言,幼儿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学习场所的转换对幼儿来说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成人的帮助。若要着手进行衔接活动,可以从哲学一致性、课程的连续性、教学的连贯性及结构的一贯性四个方面分析。

3.其他相关的理论

德国学者Griebel和Niesel认为压力理论(theory of stress)、人生历程中的关键事件理论(theory of critical life event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以及家庭过渡概念(concept of family transition)都是和研究教育体系中过渡的多种需求。另外还有应用符合互动

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以及扎根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二)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视角和结论

1.幼儿眼中的小学

从该视角开展的研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幼儿园大班末期幼儿眼中的小学是什么样子;其二是研究刚入小学的幼儿的入学经历和感受。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对于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幼儿的情感是复杂的;第二,幼儿认为学校是以学习而不是以游戏为中心;第三,幼儿提到频率最高的是规则和缺少游戏时间;第四,幼儿对学校的认识包括学习、课间休息、报告和分数等。

2.家长和教师的观点和期望

家长和教师的观点与期望已得到广泛的研究,成果颇丰。Gribel和Nirsel认为,面对开学时的具体工

作,家长一方面支持孩子入学,同时他们自身也在发生转变,从一个幼儿家长转变为小学生家长,家庭应对过渡也是一个共同建构的过程。

3.幼儿的个体背景特征对衔接的影响

幼儿的性别、年龄、出生次序、气质、社会技能和家庭背景被认为是影响幼儿入学的因素。澳大利亚研究者Margetts对过渡过程中个个体的背景因素进

行探讨,结果表明幼儿个体特点、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影响幼儿过渡的主要因素。

4.过渡活动对衔接的影响

很多研究者对教师为幼儿迎接小学的挑战与需求做准备而开展的过渡活动进行研究。丹麦学者Brostrom(2002)调查发现幼儿园的过渡活动主要包括:学校邀请幼儿参观课堂和课余活动中心;幼儿园教师与学前班教师关于幼儿的生活与发展召开会议;教师

们协同建构幼儿园、学前班和课余活动中心的课程。

综上所述,从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的理论基础看,国内研究者主要依据的是影响幼小衔接问题的外部环境理论来探讨幼小衔接问题,而国外研究者更为看重影响幼小衔接的内部主体因素来探讨幼小衔接的根本问题;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视角看,国内外研究者都从幼儿、幼儿园、小学等角度分析问题;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方法看,观察、问卷和访谈时最为常用的三种方法。同时,我国的幼小衔接针对教师和家长的研究较多,国外从幼儿的视角研究幼儿眼中的小学体现了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幼儿生命体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Bronfenbrenner,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97-123.

[2] Aline-Wendy Dunlop(2003)Bridging Early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in Learning Through Children’s Agency,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 Series No.1,67-86.

[3] Kagan,S.L Moving from here to

there:Rethinking continuity and transition in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In B.Spodek & O.Saracho(Ed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1:44-65.

[4] 马以念,谢秀莲,王冬兰.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1999,1.

[5] 赵艳杰,吕晓.幼小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础[J].

学前教育研究,2008,2.

[6] 陈伯璋.九年一贯课程的理念与理论分析.见“九年一贯课程系列”研讨会论文集.国立台北师范学校,

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学会.台北市:教研协会,1999:10-18.

[7] 王文乔,杨晓萍.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J].早期教育.2008,6.

[8] 尹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早期教育.2008,6.

家长参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家长参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在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家长与幼儿园教育的合作,幼儿可以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并有更好的学习成效。本文将综述研究幼小衔接教育中家长参与的相关文献,总结出家长参与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促进家长积极参与。 一、家长参与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同时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1. 帮助幼儿适应小学教育 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需要适应小学教育的课程要求、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家长的参与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孔乾仪(2013)在研究中发现,参与幼儿园和小学交流活动的家长和幼儿之间有更好的沟通,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学习。

2. 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家长参与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有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可以促进 幼儿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 习成绩。杨武(2009)的研究发现,家长的参与可以提高幼儿学习《拼音》的能力和兴趣,提高他们在小学的学习成绩。 二、如何促进家长的积极参与 家长参与对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幼儿园和小学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家长的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对幼小衔 接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1. 加强家园合作 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加强家园合作,促进家长的参与。家园合作包括家 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等。李珂(2015)的研究发现,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可以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加强合作关系。 2. 提供相关信息 幼儿园和小学可以提供涉及幼小衔接教育的相关信息,以提高家长对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的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201207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小组成员:许义翠杨玲王静宜宋力萌 薛川王怡杨梦 2014/5/6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 前言: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突出,自2009年以来,对该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此外,幼小衔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而且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教育进程。同时,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也应该是学前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1]因此,本文在回顾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幼小衔接研究现状的看法,希望能对幼小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帮助。 一、概念界定 1.衔接:衔接是指两个邻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 在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 2.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 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由儿童身心 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精神的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 二、幼小衔接的现状 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3]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三、幼小衔接存在问题 1)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 2)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栾萍萍、黄俏乐、刘东、钱玲玲等都认为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单向性问题,即在不少地

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正在围绕着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进行着各种改革试验,了解他们的试验情况,对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重新划分学制 日本在这方面的改革试验计划实行4:4:6制,即幼儿4岁开始入学,上4年幼儿学校,4年小学,6年中学.瑞士的实验是让4-8岁的儿童,即幼儿园中、大班的幼儿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同在一所学校里接受教育.荷兰计划把4-7岁儿童的教育合并成为一个统一体制,以取代幼儿园与小学的分立体制.比利时正在进行一种从学前教育向初等教育过渡的试验,即设立一个5-8岁年龄组的“衔接阶段”. (二)改革园本课程 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在小学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幼儿园

教育方面,新大纲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改变,原来的六领域(体育、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在小学教育方面,文部省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生活课包含了原来小学课程中理科(以自然、地理、理化基础知识等为内容的课程)和社会科(以社会常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取消理科、社会科.但生活课又非二者简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的具有科学教育特色的综合课.幼小课程目标、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为幼小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小改革后目标的一致性,使幼儿园教育能成为儿童在小学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美国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设立预备学校 美国儿童5岁进园,公立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同小学1,2年级相衔接.英国儿童从5-7岁进入儿童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进入初级小学.苏联6岁儿童进入预备班.法国的5}6岁儿童被编入幼儿园之外的一种特殊班.澳大利亚为向4-5岁儿童进行入学前的预备性教育设置了专门机构.西德设立学前预备班,为入门阶段,从而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过程,不仅要为幼儿的入学准备打下基础,也要确保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然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之处于过渡时期的幼儿还不能通过自身力量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这使得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出现小学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针对幼小衔接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整理出我国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研究动态,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文献搜索的整体 结果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到19872019年间共有相关文献1077篇,其中期刊论文700篇,学位论文126篇。针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年度数量统计可以发现,与幼小衔接有关的文献数量自1987年以来呈波浪上升趋势。相对而言,2004年以前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2004年之后,相关的研究数量增加较快,近三年研究数量达到较高值。 同时,在研究内容和主题方面,已有的文献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一是对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比较与借鉴。比如,霍力岩对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和日本特有的幼小一贯学校的研究;胡春光等人从法国幼小衔接制度中分析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二是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比如,崔哲从人才创新视角提出幼小无痕衔接。苏媛媛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寻找幼小衔接应有之义。洪培琼基于希望理论视角对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进行剖析。三是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比如,李召存主张基于幼儿视角来谈幼小衔接,解决教育之中“无幼儿”的问题。严仲连和盖笑松围绕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四是如何将幼小衔接教育落实于具体教学中。比如,陶仲对于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的讨论。李德明等人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化”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二、幼小衔接的具体研究成果 (一)幼小衔接的概念界定对于幼小衔接的内涵,众多研究者在“幼小衔接是幼 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这一问题上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只有双方的通力合作 才能使得幼儿完成平缓过渡。比如,朱小蔓从“目的论”出发,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与小学为了实现个体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衔接与过渡,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良好教育效果的过程。一些研究者认为幼小衔接由幼儿园阶段的入学准备和小学阶段的新生过渡工作两部分衔接而成。在入学准备过程中强调幼儿入学前基本素质的获得,因此,入学准备是指幼儿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轨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而新生过渡工作的目的则在于使初入小学的幼儿尽快消除对于新环境的陌生感。王声平等人则在衔接时间上提出更为明确的界限,认为入学准备从广义上来讲,涵盖整个幼儿阶段,而从狭义上来说,仅针对大班幼儿。 对于幼小衔接的外延,一些研究者认为幼小衔接着重衔接的内容,包含知识、情感、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比如,赵艳杰和吕晓提出有三个英文单词可以表达衔接之义:articulation表示思想、意念、感情的连接;continuity表达状态不变;transition是指状态到状态的过渡。而幼小衔接过程中也存在三种意义的转 化与衔接,因此,幼小衔接就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于环境转换带来情感上的articulation,学习状态上的continuity,并经历了身份上的transition。德国哈克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衔接也是教育阶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幼小衔接,更有助于为幼儿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十年来,幼小衔接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已经受到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至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幼儿进入小学后的负担。国外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不仅关注幼儿在幼小衔接中的感受和体验,还关注家长对儿童入学准备的认识,而且涉及到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感受以及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愿望等内容。「1」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做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 二、正文 (一)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出现的问题 幼儿对小学生活认识模糊,大多数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没有清楚的认知,缺少对小学生活的直接接触。在幼儿没有亲身体验小学生活的前提下,孩子们对“小学”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成人的“口中”或者孩子的臆想之中。调查者通过访谈,询问孩子们是否喜欢小学生活,

有78%的孩子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作答。虽然少数幼儿能说出“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孩子们根本表述不出其中的原因;只有22%孩子在家长以往教育引领或者家中哥哥姐姐的熏陶感染下,相对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小学的生活。「2」所以幼儿需要走出幼儿园,了解小学生活。 (二)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出现的问题 教师教育行为滞后并且缺乏教育培训。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年轻缺乏教育经验,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但很少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未能很好的将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师资力量薄弱又让幼小衔接成空谈,大多数幼儿园缺少熟悉幼儿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也知之甚少。这些现实状况对幼儿园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是很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此外,区域内民办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总体来说更是薄弱,大多教师学历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工作流动性比较大。所以,幼小衔接教育中师资力量水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3」 (三)幼小衔接家长层面 家长要在幼儿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给予幼儿鼓励与支持。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失败和挫折,家长不能忽视,更不可任其自然发展,要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持续努力。以下三步必不可少:第一步,当孩子面对困难时,首先与孩子共同坦然面对,以同理心表示理解和接纳,学会正确面对挫折,是人生的重要一课;第二步,跟孩

幼小衔接问题综述

幼小衔接问题综述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幼小衔接,实质指的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国内外对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国内相关研究 (一)关于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理论 从办学性质来看,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没有统一教材,没有成套的考核条例,办学与教学随意性较强;而小学是义务教育,有严格的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要进行考试、考查;从教学

内容看,幼儿园所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小学的教育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的抽象的学科知识;从教学方法看,幼儿园教师多采用归纳法;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由上可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在办学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容易形成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 2.幼儿园与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理论 幼儿园与小学儿童在身体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及语言发展上各有特点。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所形成的教育特点和儿童本身的学习特点相应不同。 (二)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视角和结论 1.家长眼中的观点 研究表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家长应科学

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准备。首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其次,让孩子喜欢上小学;第三,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第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交往能力。 2.幼儿园眼中的观点 很多研究者从幼儿园角度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研究表明在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减小幼小衔接“坡度”:首先,注意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其次,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责任感;最后,开展专门的入学准备工作,如参观小学、进入课堂和小学生一起听课、请小学老师给幼儿介绍小学生行为规范、请小学生来班级和孩子座谈、延长幼儿园上课时间、增加小学低段学习内容等。 3.小学眼中的观点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录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 1语文教育幼儿衔接内容方面的研究 (1) 2语文教育幼儿衔接主体方面的研究 (2) 3语文教育幼儿衔接策略方面的研究 (2) 参考文献 (3) 幼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语文教育的幼小衔接更引人注目。因此,国内外在实践和科学理论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最早出现在50年代。后来,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曾一度中断,但随后,相关研究又陆续地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由朱慕菊主持的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关于具体某一学科的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比如,在文献研究方面,通过学校电子阅览室对中国知网的搜索发现,自1980年至今,与“幼小衔接”相关的研究文献有2131篇,而关于“幼小语文教育衔接”的研究文献却很少。 由于教学的衔接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衔接主体、衔接的内容、衔接方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此,笔者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同时,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国内外研究放在一起进行比对,除了总结幼小语文课的研究概况以外,对其他与之相关方面的因素也进行了分析,以下就是国内外关于幼小语文教育衔接的研究综述。 1语文教育幼儿衔接内容方面的研究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对幼小语文教育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时,大多是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两个衔接场所着手进行的。幼儿园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主要是针对如何让儿童在入学前具备语文学习能力、做好入学准备等方面加强与小学教育间的联系,从而了解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存在的差异,从影响语文教育衔接的各影响因素方面去帮助儿童适应小学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小学阶段

幼小衔接存在的5个常见问题

幼小衔接存在的5个常见问题 幼小衔接问题,虽早已引起专家,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1.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2.片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视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3.突击性 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方面,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摸底测验的成绩也成为小学教师、幼儿家长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幼儿园则不得不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 4.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www.chinajiaoan.c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些最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5.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儿童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上述问题需要家长、幼儿园老师、小学教师在共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共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的第一过渡期。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600字》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1.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廖颖(2018)研究发现,所调查的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归为三方面:幼儿、教师和家长。分别是幼儿园在对幼儿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对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比较片面化;没有采取有用的方法去帮助幼儿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对老师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家园共育工作不到位。王燕(2015)研究发现,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给孩子带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孩子对小学生活认识模糊,并且对小学生活明显抗拒,这也说明幼小衔接缺乏科学性,没有体现出孩子的主体性。教师教育行为滞后,缺乏培训,家长教育思想偏颇,重视学业成绩,教育素养有限,政府部门对幼小衔接重视程度不够,有一些民办教育机构违规办班。王彤(2017)研究调查发现,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幼儿园与小学的交流比较少,导致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缺乏衔接点,小学、幼儿园和家长三方缺乏交流,还有就是公立幼儿园的老师比私立幼儿园的老师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关注度更高,教师学历的高低也在影响着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开展。 2.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的研究 肖鹏(2013)研究指出,幼儿园发生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错误认知的影响,以及小学化教育观念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第二,应试教育给家长带来的影响较深,“不能让自己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渐渐建立在家长的心中;第三,幼儿园之间功利性竞争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幼儿园的发展也渐渐地商业化;第四,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比较低,幼儿园岗位比较缺乏专业的教师,很多在岗的教师对幼儿的教学经验有限。唐典芳(2013)研究指出,幼儿园小学化严重,造成幼儿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幼儿教师师资匮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学校无法按照《纲要》和《规程》配足师资;幼儿园办园理念的偏差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差,错误办园理念的引导会造成老师、家长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出现教育行为的偏差。唐超(2013)研究指出,导致我国幼小衔接存在问题的第一个因素是幼儿园教师把知识本位作为幼儿教育的目标取向,看重对知识的衔接,而不注重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不注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第二个就是衔接关系的不

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完整版

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的文 献综述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1】。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2】 二、幼小衔接存在问题? 1)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3】。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5】。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6】。 2)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汪薇在《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中提到幼儿园单向衔接与家长小学缺乏沟通【7】。 3)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黄俏乐在《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提到幼小衔接有片面衔接和形式上的衔接【9】。刘东认为幼小衔接过于表面化,追求形式,忽视了衔接的内容、过程,衔接浅层次、表面化【5】。 4)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王后玉的《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定位》、秦志敏的《家园同步,做好幼小衔接》均强调家长观念与时俱进的重要性【15】。 5)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幼小教师沟通不畅 张宏的《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陈景凡的《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王雅明的《浅谈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等认为幼儿园师资薄弱,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很少对幼儿发展进行探讨和沟通【10】。

幼小衔接文献综述2000字

幼小衔接文献综述2000字 幼小衔接是指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过程,是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的重要转折点。幼小衔接的质量对孩子的学习、发展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探讨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目标和措施,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幼小衔接的实践提供参考。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Pu et al. (2015) 的研究发现,幼小衔接对于儿童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和社交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Shields et al. (2001) 的研究表明,良 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校适应能力和学习动机,消除学习过渡期的负面影响。因此,幼小衔接被认为是促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 幼小衔接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新环境。Ceglowski et al. (2001) 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幼小衔接目标模型, 其中包括: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和适应目标。情感目标着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包括自尊、自信和友谊等;认知目标注重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言、数学和思维等;适应目标关注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交技能、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有效沟通。 为了实现幼小衔接的目标,有许多措施被提出。Lau et al. (2017) 强调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孩子的学习。教师的角色也被广泛强调。Sylva et al. (2004) 指出,教师

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和任务,以促进幼儿和小学生的衔接。此外,学校之间的合作也被认为是幼小衔接的关键。Li et al. (2019) 研究发现, 在学校间建立合作机制,创建顺畅的信息流动和资源共享,能够有效提供幼小衔接的支持和资源。 然而,幼小衔接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Wang et al. (2017) 研究发现,幼小衔接中的家校沟通不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期望和信息传递存在差异,导致孩子的适应问题。同时,Currie (2001) 研究发现,幼小衔接中的教学方式 不一致也是一个挑战,幼儿园的自由游戏和小学的正规学习方式之间的转变对孩子的学习和适应会产生困扰。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重要过渡环节,对孩子的学习、发展和适应能力有重要影响。幼小衔接的目标是帮助孩子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新环境,实现良好的情感、认知和适应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家长、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至关重要。然而,在幼小衔接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家校沟通不畅和教学方式不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改善幼小衔接的质量,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早在1979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 布鲁芬布伦纳早在1979年就提出生态学的概念,他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生上的过渡①。"布鲁芬布伦纳的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的发展。登洛浦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伦纳在1979年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他认为幼儿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四个系统: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第二层是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中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都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第三层是外观系统,包括主动权和事件。尽管当地的教育政策、方案、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以及这些方面的重整,幼儿可能不直接经理,但都有可能对保育中心里的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之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等,这些方面会对幼儿产生间接地影响②。 (一)国外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 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过程的关注和担忧是国外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麦金泰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安全(独自乘坐校车)和学业方面(知识!学习兴趣); ①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 ②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主张: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08)

近十年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看法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看 法的研究综述 一、本文概述 近年来,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问题逐渐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幼小衔接,即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过渡阶段,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未来的学业成就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来,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看法和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的幼小衔接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系统梳理国外学者、教育机构、家长及政策制定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观点,分析他们关注的重点、存在的分歧以及共同的认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问题的多维度性,包括教育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及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本文还将关注国外在幼小衔接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成功案例,以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更为详实和具体的指导。我们

也期望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创新,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利益相关者及其观点 在近十年中,国外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已经吸引了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包括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家长以及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专家学者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领域和视角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关注。 教育理论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探讨,他们强调过渡阶段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认为教育应当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幼小衔接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当关注儿童心理、社会情感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实践者则更注重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实现幼小衔接,他们通过分享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如加强幼小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儿童个体发展档案、开展适应性教育等。 政策制定者则从政策层面出发,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规范和引导。他们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如加强幼小教育

幼小衔接研究报告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摘要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在国外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本文就其一些根本概念、理论根底、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展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课程 幼儿园与小学作为不同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如何衔接的问题。而能否衔接好关系到以后儿童的长远开展,并且作为第一个教育衔接环节,关系到以后整个教育的连贯性。因此,幼小衔接历来都是教育领域一个研究的重点。 一、概念界定 适应原属生物学命题,意指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生存形态以顺应已改变的生存环境的活动形式。在心理雪中以此概念来表征个体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顺应这种改变的过程。很多心理学家对这一过程作了研究,适应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育大词典"〔教育心理学卷〕中对"适应〞的解释是:〔1〕泛指机体对环境的顺应。个体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改变自身,到达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2〕生理学中指感觉的适应。感受性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提高或降低的现象。除痛觉适应不明显外,各种感觉都有明显的适应现象,但速度和变化程度不完全一样。〔3〕皮亚杰术语。指主体对环境的作用〔同化〕与环境对主体的作用〔顺应〕间的平衡。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适应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分析。他认为"个体每一个心理的反映,不管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

衡〞,他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构造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主体将外界的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已经形成的构造之。当主体获得新经历时,他总是在联系和校正这一经历,也即同化这一经历,使其符合已有的图式。通过同化,主体当期的认知构造和理解水平会改变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响的方式。另一个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和同化是互补的过程。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到达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了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开展的本质和原因。〞 学校适应 关于入学适应的界定与理解,学界尚未达成一致。学校适应也是一个多维、广义的概念。不同的学着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模型。主要有一下几种:〔1〕Ladd提出学校适应应为儿童在学校环境中感到愉快、投入到学校活动中并获得成功的程度,这是一个不断开展的过程,是儿童不断适应学校环境的表现。主要包括儿童的心理能力与智力、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以及儿童与学校同学的关系。主要针对幼儿园前期一直到入学后低年级的儿童。这种模型除了关注学业成就之外,更为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开展1。 〔2〕Reynolds和Bezruczko指出学校适应主要包括:①儿童除入学时的适应指标是其入学时的根本特征,包括性别、入学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情况、社会经济地位、参与学前方案的经历和认知准备状态;②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来说,早期适应指标包括前阅读成绩、一年级的阅读成绩和教师对1Ladd G W, Kochenderfer B J ,C C.Classroom Peer Acceptance,Friendship ,and Victimization ;Distinct Relational Systems That Contribute Uniquely to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J].Children Development,1997,68(6):1181-1197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指学龄前儿童与小学阶段的过渡。在幼小衔接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还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学内容不衔接 1.知识体系不连贯:学龄前儿童阶段主要以幼儿教育为主,强调的是基础的认 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而小学阶段则着重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转变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突变,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学科知识。因此,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应该相互衔接,不仅要有知识的延续性,还应该有适应性。 2.教材内容不匹配:学龄前儿童通常接受的是综合性的幼儿教育,而小学阶段 则开始接触分科的教育。如果教材内容没有适当的过渡,孩子在进入小学时会感到困惑和不适应。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幼小衔接,让孩子能够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不衔接 1.教学方式不同:学龄前教育强调的是通过玩耍和互动学习,而小学阶段则更 倾向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困惑,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将幼儿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小学教育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孩子过渡得更加顺利。 2.学习方法不适应: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模仿和体验来学习,而 小学阶段则注重理论和概念的学习。孩子在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时,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和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教学,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三、社会环境不衔接 1.家庭教育缺乏引导: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在 孩子过渡到小学阶段时没有适时地给予引导和支持,孩子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家长应该了解小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和教育理念,与教师和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2.同伴关系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通常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而小学阶段则需要面对更多的同伴关系。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时没有培养好良好的同伴关系和交往能力,他们可能会在小学面临较大的适应困难。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方法

民办园幼小衔接的问题

民办园幼小衔接的问题 The transition from private kindergartens to primary schools is a critical stage in a child's educational journey. 民办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是一个孩子教育之旅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This transition can affect a child's academic performanc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well-being. 这种转变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表现、社交发展和整体健康。 One of the key issues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private kindergartens to primary schools is the difference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一个关键问题是从民办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中,在教学方法和课程上的差异。 Private kindergartens often focus on play-based learning and individualized attention, while primary schools may have a more structured approach with a focu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民办幼儿园通常关注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和个性化关注,而小学可能会采用更具结构的方法,关注学业成就。 This transition can be challenging for children who are not used to the new teaching style and may struggle to adapt to the increased academic demands. 这种转变对于不习惯新的教学风格的孩子来说可能是具有挑战性的,并且可能会难以适应更高的学业要求。 It is crucial for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学前专 论文综述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摘要: 幼小衔是人生一个关键转折点,如何尽快让学生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小朋友过渡为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要从发展和提高学生自身内部适应能力入手,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这一核心,为学生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方面连续准备,以帮助学生实现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幼小衔接的关键是发展,持续,支持,过渡,保证儿童再进入小学之后能在心理生理,知识和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得到平稳的过渡,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能力行为习惯心理准备 绪论:幼小衔接已经引起国际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学前儿童做好进入小学学习的准备,是幼小衔接非常重要的一环。有研究表明,儿童在未来的学校生活中成功与否取决与其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因素。因为幼小衔接是人生一个转折点,抓好幼小衔接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有利于儿童入学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以后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未避免造成学生的厌学,辍学等问题提供保障,同时更能积极的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做人的自信。 第一章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经济正在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此相适应教育法杖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越来越受社会重视。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 幼小衔接从广义上讲,是指帮助幼儿已有经验和后续经验之间建议联系,或超越已有的经验。从狭义上讲,是指幼儿园要设置特殊的教学内容,变换授课方式和小学教育连接,开展使幼儿能尽快适应小学教育为目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促进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小学阶段是必要的。 第二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以“游戏为主”,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小学教育活动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的主要学习形式,以严格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上这两种差异形成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坡度,也正是幼小衔接的内容。第三节幼儿园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在幼儿园学习阶段有意识,有规律的培养,更能较快的适应小学全新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总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其身心共同发展,就有利于孩子顺利地实现幼小过渡。 第二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任务 第一节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对幼儿和小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有效不衔接会造成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