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辛弃疾词两首语文教案素材

辛弃疾词两首语文教案素材

辛弃疾词两首语文教案素材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辛弃疾(_40 __),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_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liu_http://www.wendangku.net/doc/7b7243733.html,.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_81年)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_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__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__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_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_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_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4.关于>

>作于淳熙元年(_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

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

这时,楼头的落日.阵阵的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下面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一是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是:作者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气却没有地方使用,他只好用敲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不但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没有人理解,就连他此时登山临水以排愁遣恨的心情也无人能领会!在上片里,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下面作者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来说明白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

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着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

5.关于>

>写于开禧元年(__),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_)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惋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于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

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紧接着,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_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

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和>.

2.自学思考:(1)辛弃疾词好用典.词中用了哪些典故?用典的意图各是什么?(2)同一首词,为什么大量用典,是否有堆砌之嫌?

【明确】(1)上片两处用典:孙权曾在京口建吴都,并打败曹军;南朝宋武帝刘裕在这里起事北伐,恢复中原.词人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写的是英雄盛事.下片写的是衰败之史:词人由刘裕自然想到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其中又包含了霍去病大战匈奴的典故,〝封狼居胥〞是说有北伐必胜的信心.结果宋文帝不但没有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因而从此不振.当时宋孝宗派张浚北伐,符离兵败,主和派重新得势,从此南北分裂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稼轩的生平抱负也无从施展

了.43年后,重新恢复中原民心士气,和四十三年前大不一样,叫人怎不生悲!〝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拓跋焘南侵,在瓜步山建行宫,后成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如今祠下老百姓迎神祭祀,不会把一千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今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这里如今全无战斗气氛,也使词人感慨良久.最后借廉颇老矣,不被赵王重用,抒发自己已老,也在统治集团的斗争中被一脚踢开的忧愤.

(2)词中用典虽多,但比直接叙述和描写更为丰富,情感更为厚重,悲愤自先代已有,至稼轩处尤甚.这些典故用于此处,真乃天造地设,何须翻查!

将典故中环境与现实中意境交织一处,是此诗意境构成的一大特色.

3.【提问】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明确】>写于淳熙元年(_74)作者35岁时.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

来已有_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

>是作者写于开禧元年(__)的作品,这时他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_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相比之下,辛弃疾创作后一首词时年事已高,仍旧报国无门,所以更多一些苍凉悲壮之感.

4.【提问】在>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明确】他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这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

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阕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阕.上阕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

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阕.

(二)分析词的下阕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阕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谋取私利

相关文档
  •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

  • 李清照词两首公开课

  •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