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资料讲解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资料讲解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贾梅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目标:了解辛弃疾,掌握用典手法,理解词人年老被用的心境。

一、导入新课

(板书辛)请以“辛”字组词。(艰辛、辛酸、辛辣、悲辛、辛劳、辛苦……)

被人们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一生怀着“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块垒,似乎和辛字极有缘,正如他自己的戏说:(出示《永遇乐戏赋辛字》)

正如他所说,其一生只有艰辛、辛酸辛苦、辛辣,而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回顾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出示辛弃疾简介

(师)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三、自主学习

1、反复诵读,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词义,理解关键词。

2、齐读,谈谈初读感受。

四、精讲

1、介绍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读诗,体会情感。

2、介绍用典抒怀的手法。

3、读诗思考:诗中写了哪些历史人物的哪些事迹?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君,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小街,但计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义隆:刘裕之子,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之军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百姓年年在这里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为赵出力,“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却还报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不再启用他。

(合作探究)4、凡有用典必有用意,请找出关键词,理解典故与词人间的联系,理解其情怀。

孙仲谋京口起步,建功立业

刘裕

刘义隆仓皇失败

狒狸祠安作亡国奴

廉颇壮心不已,壮志难酬

5、本词除了用典手法外,还有什么手法的运用?

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更能感受到66岁的辛弃疾内心无比苦涩但又孤身坚守,满腔忧虑但又坚决行动的忠义情。(在这样的任上,他搜集钱财,置备盔甲军装;花重金派间谍到北方金人践踏地探听虚实。终遭弹劾“奸赃狼藉”而免职。)

五、当堂训练

反复读词,想象诗境,想象诗人的处境,请以《我手写英雄》为题,写下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示例:他,以武起事,由文而武。在手执软笔时,他失去了钢刀利剑,但没有失去一个武人的信念。他是一个可悲的英雄。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一遍遍的哭声,一次次的表白:”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看着金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南宋疆土收复渺茫,他心中仍然幻想其坐骑如曹操的的卢般飞驰沙场;当大势已去,老

年再被启用时,他仍心怀忧虑忠诚地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有着岳飞的霸气,却没有岳飞的境遇。最终,只能喊着”杀敌“含恨而去。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目标:反复品读吟咏,领悟本词的内涵,体会词人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一、导入新课(课前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入)

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6岁的辛弃疾既喊出了有能力杀敌的忠心,也表达了不被重用的忧愤。他平生以英雄自称,心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本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可从23岁南渡归宋十年之久了,还未受重用,正值壮年的他心境如何呢?今天,我们品读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自主学习

结合下文注释,大声朗读文章,理解词义。同时思考:你在本词中看到了怎样的词人形象?(献愁供恨的江南游子,无人会意的流泪英雄)

三、精讲点拨

1、本词上片重在写景抒情,下片重在用典抒情。这两种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手法。品析写景抒情句,我们要从意象入手,描摹意境,感受情感;品析用典句,我们要先弄清典故,找准联系点,理解情感。这两种手法都是含蓄抒情的方法。

2、反复诵读上片,闭目凝神细想你眼前展现出怎样的画面?请描摹(明确意象。)。

示例:南方的天空,一片空阔清冷;江水悠悠,带着无边苍凉的秋色无声地流向天际。遥望远山,如玉簪,又如螺髻,写满了愁怨。落日西沉,失群的孤雁哀鸣不断,我这江南游子独自站在楼头。

引导:天与水写满了秋意,山满怀愁怨,日是落日,雁是孤鸿,人是游子,我们立刻被带入了怎样的意境?(空阔冷寂,苍凉悲苦)此游子是普通游子吗?(亡国游子)

引导:亡国游子面对此景此境,心绪如何?(讲解细节描写)

3、抽学生诵读体会。

师:他默看宝刀,愤拍栏杆时,一定想到了当年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独闯敌营的壮举,但如今呢?“无人会,登临意”,他怎样的思想情感无人理解?请细细品读下片的典故,理解深沉的情感。

4、学生先自主品读下片,思考:词人用“张翰、许汜、桓温”的典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合作探究)5、师译读这三个典故后,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其用意。

张翰弃官归隐(难以回乡之激愤)

许汜谋求私利(鄙夷谋私之无奈)

桓温感叹时光(唉叹时光之痛苦)

6、这是他政治失意时流血的心的忧愤之情啊!这份忧愤之中,当然包含着对朝廷的不满和批判。苟安的朝廷又怎么可能容他?最终,他只能孤寂无奈地悲怆呼喊:“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这句照应了哪一句?

7、齐读感受词深沉悲壮的情感。

四、当堂巩固

在词中,你是否感受到让人荡气回肠的悲壮,是否感受到了让人心痛不已的执著?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辛弃疾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请用或诗或散文的语言描述。

五、小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分明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美称。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生:齐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

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近辛弃疾。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道出了晚年的辛弃疾经过无数的迫害依然壮心不已,依然忧虑国运。在壮年时,他又是怎样的心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壮年的他写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板书)。

师:看题目,“建康”指哪里?(生沉默)不要给我说你们不知道哦!

生齐:江苏南京

师:我们知道,辛弃疾本来是报着满腔的复国之心来投奔南宋的。当年,他带着一万多抗金义军来南投,结果,十年中不被重用,只是让他做个地方长官(当时,他正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不把他投于前线。我们知道,他一辈子唯一的壮怀就是——

师生齐:收复失地。

师:显然在地方长官这样的职位上,他是不能实现他的愿望的。不能实现愿望的他有没有愤慨?有没有怨恨?有没有痛苦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诗意,并说说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生:(自由诵读,师提醒学生在读不懂的地方做标注)

师:请同学们齐声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

生:(齐读)

师:两分钟质疑时间。没人质疑,我就要质疑啦。

生1:“求田问舍,怕应羞见”怎么理解?

师:“刘朗才气”加上才是完整的意思。谁在“求田问舍”呢?

生齐:许汜

师:许汜“求田问舍”,即谋求私利,恐怕羞于拜见“才气刘郎”,也就是(师生齐)富有雄才大略的刘备。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师生齐:谋求私利的许汜大概羞于拜见富有雄才大略的刘备吧!

生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追问:你能不能说一说这句诗里谁在做什么?)张翰想到家乡的鲈鱼脍,就辞官归家了。

师:“休说”,不要说;“尽西风”,西风尽,也就是秋风尽之时,言下之意就是深秋时节,秋风萧瑟之时。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不要说鲈鱼能做成美味的鲈鱼脍,秋风萧瑟之时,张翰能否归去?能否归去哪里呢?

生齐:家乡

生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追问:“岑”是什么意思?)小而高的山

师:遥望小而高的山,“玉簪螺髻”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山)像玉簪像螺髻一样,“献愁供恨”,呈现出了它的愁怨。意思理解了,请问用了什么修辞?生3:比喻、拟人。

生4:无人会,登临意(追问:你能解释一下“会”是什么意思吗?)领会,理解。

师:无人能理解我登高来的思想情感。

师:同学们的质疑完了,我有疑问。生5,断鸿指什么?

生5:(沉默)

生6:失群的孤雁。

师:生7,吴钩指的是什么?

生7:(沉默)

生8:吴地制造的宝刀。

师:辛弃疾首先是文人还是武将?(武将)所以他随身带着宝刀。好了,同学们,你们不质疑,我一质疑就有两个同学被考住了。这可不是善学的表现哦。师:现在我们把字面意思读懂了,请再读诗,你能领悟什么“意“呢?

(生齐读)

师:我的最后一问——生9说一下“红巾翠袖”什么意思?

生9:代指女子,(追问:什么手法?)借代。

师:读出什么“意(思想情感)”呢?

生10:壮志难酬的苦闷。(追问:哪儿读出来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生11:从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描写的是萧瑟的秋景,也可以读出他内心的一种凄凉。

生12: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读出了他的悲愤。

生13:我从“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读出一种孤寂。

相关文档
  •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

  •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 辛弃疾词两首公开课

  •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