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哲学的感应,在对象和内容上尽管偶尔涉及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但主要还是指天与人之间的感通与应和。天人感应的观念起源很早,其痕迹散见于先秦的远古典籍中。为方便介绍,本文暂把其分为春秋以前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尚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现概括如下:

1.《诗经》中有多处体现了人与“天”( 帝)之间的矛盾,如“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天( 帝) 似乎已被当做一种类似于人的、有性情的对象存在。正是基于这一点,一方面,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对天的行为作出感情的判断。另一方面,《诗经》中也有“克配上帝”、“顺帝之则”的原始感应意识。在远古先民的观念中,天无疑是作为一个人格神而存在,并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事务。因此,天是人们既崇拜又畏惧的对象。尽管“天命靡常”,人无法正确的认知或确凿地把握天的意志,但还是应该尽心尽力地去“昭事上帝”,“克配上帝”。因为有一个准人格化的天在监管你,所以,无论个人的

行为,还是国家的政治都必须与上天相称合、相呼应,努力做到与上天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顺帝之则”。否则,上天就会通过异常的天文现象予以谴告、警戒。远古先民认为,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发生与君主统治的好坏有密切的联系。王行善政,人民安居乐业则不会出现日食月食现象。如果君王无道,百姓民不聊生,那么上天一定会通过日食月食来警告君王,敦促他弃恶从善。所以,人君国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违反天的意志的行为要及时加以改正。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前提已经根植在远古先民的心灵深处,即天与

人是可以相互感通的。而人是如何感知天的存在、如何与天相沟通呢? 要用“度”,即用自己的性情去领会、去体悟天的性情,将心比心。在感性的层面上实现着彼此的交流与会通。

2.《尚书》中也有不少关于天人感应观念的萌芽。“休征,曰肃,时雨若; 曰乂,时旸若;

曰哲,时燠若; 曰谋,时寒若; 曰圣,时风若。”也就是说如果人君治政称得上是“肃”、“乂”、“哲”、“谋”、“圣”,则天下畅和清明,肯定会出现风调雨顺、晴朗明媚的天气征兆。这样,人君国主的从政态度和施政效果就从天气的冷暖、风雨的变化上得到了反映。人间君主的为政之策如果顺从天意,上天就会欢喜而行赏; 但如果违反天意,上天则会动怒而惩罚。“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这实际上已经肯定了天与人之间有一种感通应和的关系。同时,《尚书》中还反映了人要善于猜度天意,体悟上天的性情,从而顺天的倾向。而“以哀吁天”、“呜呼! 天亦哀于四方民……王其疾其德”。人有悲哀痛苦的事情可以向上天申诉,上天亦可以去体恤、怜悯人,这更是一种源于性情的天人感应。

3.在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酝酿和发育的过程中,《周易》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正如《易传?系辞下》记载: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 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在《周易》中,每一卦有六爻,分别处于六个高低不同的位次,由下至上依次递进,分别名之曰: 初、二、三、四、五、上。初、二象征“地”之位,三、四象征“人”之位,五、上象征“天”之位。六爻叠合,组成为一卦。于是,天、地、人“三才”被纳入一个卦体中。这在卦象形式上就已经预设了天、地、人的统一性与可沟通性。可以说,《周易》在哲学意义上真正实现了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的统一。这样,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才获得了一个形而上的根基。《周易》中的“咸”卦专门说明了感应问题。“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方面,有感应才有世界万物的产生,感应从一开始就与事物的存在状态相联系。另一方面,感应离不开性情,以性情为基础。

4.辅佐齐桓公的良相管仲对天人感应也有自己的见解。管仲认为,人君国主如果德行颇高,善行仁政,社会秩序良好,那么就必然会有祥瑞出现。管子还进一步认识到人事政治与天地自然的关系: 只要人们的所作所为顺于天,天就会助其成功; 如果逆于天,天则会置其

于绝境。凡得到天助的,虽个人所为很少,但也能成就大的功业; 凡被天所抛弃的,即使自己有很大成就,最终也会失败。顺天者必遇良缘,逆天者必遇凶险。上天所施行的奖惩赏罚一定与人的所作所为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管子?五辅》曰: “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此三者来也,政召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方面,天地不祥的征兆是通过水旱、饥馑来表现出来的; 另一方面,天道、地道与人道原本是统一的,三者都维系在“政”之得失上。这就是天人感应所依赖的现实基础。

(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反映在孔子、墨子、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及范蠡的哲学思想中,其中阴阳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对汉代时期天人感应论者影响甚大,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存在着一种天与人相沟通、相应和的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首先,天似乎和人一样,不但有喜怒哀乐的性情,如“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而且还掌握着生杀大权,如“颜渊死。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

其次,天人之间以圣者为中介才可以进行沟通。“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人是天在世俗世界里的延续,因此天与人是一体的且可以相互感应,

天之则即是人之则,人间治道所应该遵循、顺从的也是天道。于是,天与人这两个形式上截然不同、两相分离的存在体系实现了统一,真正实现了所谓的“一个世界”,宇宙自然与社会、人生被等同了起来。在孔子的观念里,人如果违拗天意,就会遭到惩罚。

2.墨子的“天志”思想对春秋战国后期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墨子在否定儒家天命论的同时,提出了“天志”说,他把“天”说成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他认为天全知全能、无所不在,上天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赏善罚恶的判断。因此,对于天意,人们不得违抗,只能顺从。《墨子?尚同》中说: “既尚同乎天下; 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将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由于天全知全能,有意志有欲求,拥有赏善罚暴的力量,为万物的最高主宰,所以人的行为必须效法于“天”。“天”也就成了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墨子的这一思想为汉代儒者董仲舒所吸收,成为他建构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3.阴阳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天人感应观念。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思想观念的核

心就是“天人感应”。其所谓的“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自然之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但首先是自然之天,他认为天与人有一种相似性,自然界中有四时、节气、日月星辰的变化,人也应该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与这些变化相适应。同时,阴阳家还认为凡帝王将兴,必先在世上出现祥物,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史记》评价其为: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这种天人感应思想为汉代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奠定了基础。

4.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范蠡也曾提出过“人事天应”、“人事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范蠡劝告越王说:“人事至矣,天未应也。王姑待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这里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是: 天是有“应”的,即天可以对人事做出表态和反应。一切政治军事行为要想取得成功既要有人的主观努力,也得依赖于天所提供的条件。范蠡还认为,如果帝王没有德行就必然会引来灾害。所以,人应该把天意作为一切国家政治与个人行为的标准,积极主动地与天相应和。先秦典籍及学者思想中关于感应的记载或描述是零散的,大多属于火花式的迸发。天人感应观念还处于意识萌发的初始状态,没有作理论化、系统化的论述和理解。但这些零散的感应思想被后代思想家吸收并发展。至西汉董仲舒时期,天人感应思想发展到了最高峰。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在汉代哲学中,天人感应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建构到发展成熟,再到批判解构的发展过程,虽然汉代天人感应思想最后被谶纬迷信所利用,导致其消极影响无限制扩大,并最终被无神论思想家解构。但是,在特定的时代中,天人感应思想也发挥了其维护政权统治的积极作用,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

( 一) 《黄帝内经》与《淮南子》中天人相类的思想

天人感应是汉代宇宙观的基本概念。由于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立国,因而,天文气象和四季农时成为社会政治关注的中心。随着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的发展,秦汉之际的“天人感应”观念成为时代的共识,人们运用天文气象来解释和指导社会生活。

1.《黄帝内经》———天人相类思想的初步体现。

《黄帝内经》作了以身类天、使天获得人体化的感性形式的努力。如其所云: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

黄帝问曰: “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歧伯对曰: “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气数者,所以纪化

生之用也。”(《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在秦汉之际,为了使天人关系更清晰,人们不仅在天人之间寻找彼此的关联,而且进一步将双方诉诸直观形式,形成身体上的一一对应。其中,贤人“配天以养头、象地以养足”之论,虽然还没有直接说天为头、地为足,但人们已经从自身出发来认识世界,以身类天。在《六节藏象论》中,人用身体为模型来建构世界的意向表现得相当明显。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知,为天人同构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同时,人身体的疾患总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互感应中发生,从这个角度看,医学对双方互动关系的经验性认知,为汉代思想家进一步发展天人感应思想提供了实证依据。

2.《淮南子》———天人相类思想的系统表

述。与《黄帝内经》相比,《淮南子》对于天人相类的表述更明确,也更系统。《淮南子》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内在的有机联系。“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 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 虎啸而风至,龙举而景云属……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多虫螟……”( 《天文训》)不仅自然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人类社会的政治好坏都会影响天气的变化,导致各种灾异祥瑞的出现,反过来说,各种自然灾害也都会预示着社会政治的缺失,敦促君主检讨自己的行为。同时,《淮南子》提出一种“天人相类”的思想,认为天与人具有一种类似的关系,人是模仿天而造成的。如其《精神训》云:“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 而形体者,所案于地也。……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署,人亦有取予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按照《淮南子》的类比,人有耳目,天有日月,日月也就因此成了天的耳目; 人有血气,天有风雨,风雨也就成了天的血气; 人有胆肺肾肝脾,天有云气风雨雷,云气风雨雷因此成了

天的脏器。依此类推,风雨寒暑是天的四种情感,三百六十六日是天的骨节,八方加中央是天的九窍,金木水火土是天的五脏,春夏秋冬是天的四肢,圆形的天空是天的头,方形的大地是天的足。至此,原本物理性的世界完成了生理性的改造。《淮南子》一书是对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总结,代表了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 二)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具体建构

《黄帝内经》与《淮南子》只是停留在对天人感应学说的一个部分———天人相副的论述上,没有真正涉及到天与人相感应的问题。作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博采众长,吸取前代各家感应思想,直接继承了墨子的“天志”思想,并作了相应的发展,从而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天人感应系统,天人感应思想被推向了成熟形态。

1.天人感应进行的可能性———天与人同

“类”而“动”的论证

( 1) 天道各以其类动。董仲舒的感应学说中有一个核心概念: “类”,在语义学上它含有像、似、类似、类推之意。董仲舒认为,物物相感、天人感应的根据就在于: 同类相动,类度类。董仲舒认为“天道各以其类动”。这是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一条普遍性法则,也是感应发生的基本前提。董仲舒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同类相动”的: 第一,世界万物存在着一种同类相吸的趋势。美好的事物一定可以引出美好的事物,而坏恶的事物则会导致坏恶的事物,同类之事一定会相感应而互动。第二,世界万物存在着一种同类相助的倾向。因此,阳之气当助益于阳性的事物,而阴之气也一定会助益于阴性的事物。譬如,在琴瑟的一根弦上敲打出宫音,那么其他弦上的宫音也会有响应; 而如果击以商音,则其他弦也会发出商音。这里,董仲舒把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当成了阴阳之气作用的结果。“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既然同类之间由于在性质、属性方面上的相同或类似可以相互感应,那么异类事物之间能否也会发生感应呢? 在《春秋繁露?郊语》篇中,董仲舒说: “人之言: 醖去烟,鸱羽去眯,慈石取铁、颈金取火,蚕珥丝于室,而弦绝于堂,禾实于野,而粟缺于仓,芜荑生于燕,橘枳死于荆。此十物者,皆奇而可怪,非人所意也。”

在这里,董仲舒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物理学、地理学、农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并没有如论证同类相感时给出必要的解释。因此,这样的论证只能很牵强地得出异类相感的结论。天与人也是异类,那么天与人是如何发生感应的? 面对这一焦点问题,董仲舒引进

了“人副天数”命题,很巧妙地用人来比附天,指出天与人实质上是一体的,人是天的模本。

这样他就把不同类的天人合为一类,使天人理所当然的可以相互感应。因此,虽然他对异类相感的论述在“意料之外”,但天与人之间的感应却是在“情理之中”。

( 2) 人副天数。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人副天数”。它为董

仲舒建构天人感应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有多处关于“人副天数”命题的精彩论述。其中就专有《人副天数》一篇文章明确而具体地说明人与天相副的情况:“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或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乍视乍瞑,副昼夜也; 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乍哀乍乐,副阴阳也; 心有计虑,副度数也; 行有伦理,副天地也; 此旨暗肤着身,与人俱生。”这段话清晰地阐明了天人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为: 天之五行对应于人的五脏,天之四时对应于人的四肢,天之昼夜对应于人的视瞑,天之冬夏对应于人的刚柔,天之阴阳对应于人的哀乐,天之度数对应于人的计虑,“天”之天地对应于人的伦理。通过上面的这种比附,董仲舒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是可以交感的,天创造人是为了实现天的意志。人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欢喜; 违反天意,天就震怒。通过这些详细的比附,董仲舒不仅从理论层面———由“类”而发生感应,而且从现实层面———人与天的一一对应,为其进一步论述天人感应思想做了必要的准备。

2.天人感应最终的实现———“由阴阳性情而感通”的阐述如果说以上两个部分———“天道各以其类动”、“人副天数”的提出是为了说明天与人为什么能发生感应的话,那么“由阴阳性情而感通”则是论述天与人如何发生感应,即感应发生的运作过程。董仲舒认为,感应的中介在阴阳之气、在性情。情与气作为沟通天人的桥梁,其实是一致的而不是相悖的。“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四气者,天与人同也,非人所能蓄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的《同类相动》篇曾论述过同类事物如何经由阴阳之气而实现感通。董仲舒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如果天地的阴气生起,那么人的阴气也必然随之生起; 反之亦然。懂得了这种双向的感应关系后,如果想要天下雨,就应该充分发动人的阴性因素,这样就可以使得天阴之雨随感而出; 而如果要止雨,则必须积极调动人的阳性因素,这样就可以彰显出晴朗之阳。而在《天辨在人》篇中,他则论述了同类事物如何经由“情”实现感通。在董仲舒看来,原本属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天也有; 而原本属于天的春夏秋冬之气,人也有。这样,天与人就都具备了感应活动所要求的双向性和多维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条件,四时与人情之间才有了性质、属性等方面的可对应性。这样,天与人的“合类”才有可

能实现。感应,属于感官直觉的范畴,它一定要由“情”而发才能够产生和实现。只有以情为本,动之以情,才能产生震撼灵魂的力量、才能达到深层次的感应意境。可见,“情”是感应的枢纽。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感应学说乃至其整个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君国主懂得了自己可以与“天”相感通的道理,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的意志。否则,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警告统治者。同时,统治者应该使为政之策德行多于刑罚,以对应天之阳气多于阴气。只有这样,上下才能贯通,天人才能合一。

( 三) 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解构

东汉时期,谶纬与迷信合流,整个东汉时期弥漫着神学色彩。天人感应理论旨在宣扬天有意志、天命王权和灾异谴告说,因而是一种有神论。作为东汉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王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有神论进行了批判:

1.天无意志而非“故生”万物

天人感应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认为天有意志,人与万物皆为天所生,且人与万物的产生都是天的目的所为,称之为“故生”说。对此,王充针锋相对,明确提出了天无意志、天道自然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吸收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气化论”思想。“气化论”思想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学说: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其中,前两者认为天是“体”,而后者认为天是“气”。王充主张盖天说,同时也吸收了宣夜说中的一些思想。但是,不管王充将天看作是体还是气,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体是自然,气也是自然,即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王充从“气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万物的产生是天地合气的结果,并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上天的目的所为,有意产生万物,从否定了“故生”说。

2.君王兴于时命而非命中注定天人感应论者认为人与万物皆为天所生,统治者的出现也是天的意志的体现,是天赐皇权,公然宣扬君权神授论。对此,王充给予了明确的批判,他认为君王是兴于时命际会,而非所谓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论者热衷于符瑞之说,他认为君主得到瑞物,就是上天以彰显王命而给予统治者的一种表扬。如文王在位时得到赤雀、武王执政时得到白鱼和赤鸟。对于这种符瑞现以显王命说,王充以时命际会来解释,他认为瑞物与圣王相遇,纯粹是一种偶然而非必然,瑞物并非王命之显。他以汉高祖之兴为例,说明王者之兴实际上是一种时命际会,他说: “圣主龙兴于仓卒,良辅超拔于际会。世谓韩信、张良辅助汉王,故秦灭汉兴,高祖得王。夫高祖命当自王,信、良之辈时当自兴,两相遭遇,若故相求。”在此,王充肯定韩信、张良是辅助高祖建汉的得力助手,但他认为韩信、张良与高祖是一种偶然的相遇,而非上天注定。高祖是基于自己的才能再加上良臣的辅助才可以建立大汉帝国,而不是说良臣的出现是对高祖建汉的一种表扬和王命的彰显。这种批驳,无

疑蕴含着很多合理的成分。

3.灾异为阴阳所致而非谴告警戒

天人感应论者认为君权神授,从而鼓吹灾异谴告说。对于天人感应论者所宣扬的天人谴告说,王充给予了最为细致的批判,其基本思想如下:

第一,王充认为,天无意志、天道自然,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天是自然之天,不是具有意志的至上人格神。因而,天是无为的,是不可能对君主进行谴告的。这就从天的本质属性上对灾异谴告说作了否定。第二,王充认为,如果上天具有超意志的力量且它真心希望君主推行善政的话,那么上天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气候的办法来帮助君主,造福于民,而不会通过降下灾异来惊吓、恐吓自己的臣民。天降灾异实属一种上天跟随人君为非作恶的行为。因此,天人感应论者所谓“天降灾异”是劝君为善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第三,王充认为,如果说灾异是由于统治者失政而降的话,那么桀纣时期就应该有巨大的灾害,而尧汤时期则应该风调雨顺,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据史书记载,桀纣时期气象正常,无大的灾害,而尧汤时期则遭遇洪水、大旱等灾害。这就说明灾异是否出现与君主的政治得失是没有关系的。王充这一精彩的比照论证很有说服力。接着,王充对灾异的出现作了“气化论”的解释。他认为,灾异的发生只是阴阳之气错乱所致,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这样,王充就以朴素的“气化论”揭开了灾异论的神秘面纱。王充通过天无意志、君王兴于时命、灾异非谴告说这三个方面的论述,有力的驳斥了天人感应论者所宣扬的天有意志、君权神授和灾异谴告说。体现出王充作为优秀的无神论思想家所具有的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

三、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天人感应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政治乃至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但为历代统治者的政权维护提供了一种范式、赋予了统治者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性,而且也孕育了现代国人尊天悯人的情怀。后世思想家对天人感应思想褒贬不一。作为一种封建的政治思想理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对其进行批判,但作为一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政治哲学思想,天人感应思想在特定的时代确实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如果对其全面否定,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因此,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看待天人感应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 一)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意义

天人感应学说的目的可以归结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所谓“屈民而伸君”就是指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因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所以人民服从皇帝也就是服从于天。从某种程度上就使得人民的向心力加强,有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的局面。而所谓“屈君而伸天”就是利用天的权威来制约皇帝,使皇帝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按上天的意志来行事。否则,天将会降下灾异来加以谴告警戒。这样,“天”的观念就深深的印在统治者的脑海中,促使他们改变统治政策,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具体说来,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1.天人感应思想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统治秩序的作用。天人感应理论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哲学上的论证,为其提供了合理的、形而上的理论依据。这样就通过解决君权合法性的问题,论证了“君权神授”,重新塑造了天子的权威,使君权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这种认识并非神秘主义的简单归复,而是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通过这样的诠释,君主就成为了天在现实世界的唯一代表,是处于一“天”之下、万民之上的最高者。这实质上就使皇帝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当这种思想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之后,就会在人们心中树立起君权至上的信仰,使各分封诸侯国的反叛行为得不到人民的认可,进而增强统治秩序的稳定性。从这个角度说,天人感应学说对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持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2.天人感应思想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作用,对于完善封建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限制压迫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一思想在树立了君主的至上权威之后,又在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之上放上一个“天”,希望约束君主行为。从史书记载中看出,天人感应学说在约束限制君权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一,从君主方面看,汉代君主颁布了大量的罪己诏,虽然罪己诏中也包括政事罪己,但更重要的是把灾异的出现归结为自己的政策失误,认识到了这一点,君主调整自己的统治政策,颁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减免租税、整顿吏治、减轻刑罚、举贤纳谏,等等。这些措施的颁布,一方面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另一方面也符合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政权的统治秩序。这表明,灾异谴告使君主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发现统治上的失误,从而调整政策,缓和社会矛盾。第二,从臣子方面看,臣子有帮助皇帝打理朝政、监督君主行为的义务。但是,在封建专制政治条件下,干预朝政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灾异谴告学说的流行,为他们表达政治愿望提供了方便。许多政治家都巧妙地运用灾异说进行政治斗争,他们打出

“天”的旗号,抨击时弊,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时的天成为臣子批评和约束君权的主要工具,由于有“天”这个保护伞,他们经常直言进谏,这就大大有利于改革弊政。

因为他们的批评是以“天命”为幌子的,并没有危及皇权,所以能够为君主所容忍和接受。

( 二)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天人感应思想的环境价值论意义来考量。天人感应论者所认为的“天”有三层含义: 自然之天,即包含万物的、规律性的宇宙结构; 道德之天,即具有人性化、伦理化的品格;神灵之天,即至上人格神。抛开后两者被天人感应论者所神秘化的含义。当“天”指自然之天时,天人感应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与价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固然有超自然的价值,但人毕竟生活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界的剥削不能不引起重视。在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今天,各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自然界的掠夺也愈发严重,甚至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当然,环境反馈给人类的就只能是“灾异”,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加剧、频繁的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难道不是一种现代形式的“天人感应”吗?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应该认识到: 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种理念不能只是被当做空谈的口号,更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去贯彻它。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天人感应思想的人生价值论意义来考量。由于天人感应论者把天抬高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天成为人们不得不尊崇、敬畏的对象。不相信天、不敬仰天就不会得到来自于天的恩赐和福祉。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的信奉天、敬仰天,人们才能获得天的保佑。由董仲舒所建构的天道本体一经确立,就没有终止过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作用和影响。尽管我们也追随世界潮流而进入了后现代,但今天的中国人仍然相信“天”的存在,畏惧“天”的威严。这就使得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非宗教化的倾向。类似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论思想。天人感应,天与人实为一体的思想使得人们相信: 人是与万物同根,与宇宙同体的永恒性存在。这种人与天的等同意识就消除了人的孤独感,使人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人可

以到处安“家”,“家”是有限的世俗社会,又是无限的宇宙。在这种浑然天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根本就没有一个绝对的超验的神的容身之地。这种独特的天道观使得人们可以虚化为物、化为天从而化为神,自己拯救自己,而无需建立一个“神”来进行救赎。因此,在中国社会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级宗教,人们可以在“此岸”追求幸福,亦可以在“此岸”自我拯救。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天汉代天人感应源流说人感应思想在汉代时期从发生、发展到批判结构的发展脉络。天人感应思想作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政治哲学的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而且阻碍了科学思想、民主思想的发展。但这种思想亦有积极的一面,本文力图科学地、辩证地来分析探讨天人感应思想,挖掘其积极意义及现代价值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阅读附答案-.doc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2016高三语文综合练习(六)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

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2016高三语文综合练习(六)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

《电磁感应》历年高考题

《电磁感应》高考试题回顾 1.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 A.奥斯特 B.库仑 C.法拉第 D.安培 2.如图所示,一均匀的扁平条形磁铁与一圆线圈同在一平面内,磁铁中央与圆心O重合.为 了在磁铁开始运动时在线圈中得到一方向如图所示的感应电流i,磁铁的运动方式应为: A.N极向纸内,S极向纸外,使磁铁绕O点转动 B.N极向纸外,S极向纸内,使磁铁绕O点转动 C.使磁铁沿垂直于线圈平面的方向向纸外做平动 D.使磁铁沿垂直于线圈平面的方向向纸内做平动 E.使磁铁在线圈平面内绕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F.使磁铁在线圈平面内绕O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3.如图所示,一无限长直导线通有电流I,有一矩形线圈与其共面.当电流I 减小时,矩形线圈将: A.向左平动 B.向右平动 C.静止不动 D.发生转动 4.如图所示,有一固定的超导体圆环,在其右侧放着一条形磁铁,此时圆环中没有电流.当 把磁铁向右方移动时,由于电磁感应,在超导体圆环中产生了一定电流: A.该电流的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磁铁移走后,这电流很快消 失 B.该电流的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磁铁移走后,这电流继续维 持 C.该电流的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反.磁铁移走后,电流很快 消失 D.该电流的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反.磁铁移走后,电流继续维持 5.如图所示,在水平放置的光滑绝缘杆ab上,挂有两个金属环M和N.两环套在一个通 电密绕长螺线管的中部,螺线管中部区域的管外磁场可以 忽略.当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左移动时,两环将怎样运 动? A.两环一起向左运动 B.两环一起向右运动 C.两环互相靠近 D.两环互相离开

6.如图所示,金属圆环放在匀强磁场中,将它从磁场中匀速拉出,下 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向左拉出和向右拉出,其感应电流方向相反 B.不管向什么方向拉出,环中感应电流方向总是顺时针的 C.不管向什么方向拉出,环中感应电流方向总是逆时针的 D.在此过程中,感应电流大小不变 7.恒定的匀强磁场中有一圆形的闭合导体线圈,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场方向.当线圈在此 磁场中做下列哪种运动时,线圈中能产生感应电流? A.线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匀速运动 B.线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加速运动 C.线圈绕任意一条直径做匀速转动 D.线圈绕任意一条直径做变速转动 8.M和N是绕在一个环形铁心上的两个线圈,绕法和线路如图所 示.现将开关K从a处断开,然后合向b处.在此过程中,通过电 阻R2的电流方向是: A.先由c流向d,后又由c流向d B.先由c流向d,后由d流向c C.先由d流向c,后又由d流向c D.先由d流向c,后由c流向d 9.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同的环形线圈,共轴并靠近放置.A线圈中通有如图(a)所示 的交流电i,则: A.在t1到t2时间内A、B两线圈相吸 B.在t2到t3时间内A、B两线圈相斥 C.t1时刻两线圈间作用力为零 D.t2时刻两线圈间作用力最大 10.如图所示,一个N极朝下的条形磁铁竖直下落,恰能穿过水平放置的固定 小方形导线框 A.磁铁经过图中位置⑴时,线框中感应电流沿abcd方向,经过位置⑵时, 沿adcb方向 B.磁铁笋过⑴时,感应电流沿adcb方向,经过⑵时沿abcd方向 C.磁铁经过⑴和⑵时,感应电流都沿adcb方向 D.磁铁经过⑴和⑵时,感应电流都沿abcd方向 11.一平面线圈用细杆悬于P点,开始时细杆处于水平位置,释放后让它在如图所示的匀强 磁场中运动.已知线圈平面始终与纸面垂直,当线圈第一次通过位置I和位置Ⅱ时,顺着磁场的方向看去,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分别为: A.逆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 B.逆时针方向顺时针方向 C.顺时针方向顺时针方向

电磁感应高考试题

2006年高考 电磁感应 1.[重庆卷.21] 两根相距为L 的足够长的金属直角导轨如题21图所示放置,它们各有一边在同一水平 面内,另一边垂直于水平面。质量均为m 的金属细杆ab 、cd 与导轨垂直接触形成闭合回路,杆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导轨电阻不计,回路总电阻为2R 。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当ab 杆在平行于水平导轨的拉力F 作用下以速度V 1沿导轨匀速运动时,cd 杆也正好以速率向下V 2匀速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b 杆所受拉力F 的大小为μmg +221 2B L V R B .cd 杆所受摩擦力为零 C . 回路中的电流强度为 12() 2BL V V R D .μ与大小的关系为μ=221 2Rmg B L V 2.[全国卷II .20] 如图所示,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两根平行的 光滑金属导轨,处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导轨所在 平面,导轨的一端与一电阻相连;具有一定质量的金属杆ab 放在导轨上并与导轨垂直。现用一平行于导轨的恒力F 拉杆ab ,使它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杆和导轨的电阻、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均可不计。用E 表示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i 表示回路中的感应电流,在i 随时间增大的过程中,电阻消耗的功率等于 A .F 的功率 B .安培力的功率的绝对值 C .F 与安培力的合力的功率 D .iE 3.[上海物理卷.12] 如图所示,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成θ角,导轨与固定电阻R 1和R 2相连,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平面.有一导体棒ab ,质量为m ,导体棒的电阻与固定电阻R 1和R 2的阻值均相等,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导体棒ab 沿导轨向上滑动,当上滑的速度为v 时,受到安培力的大小为F .此时 (A )电阻R 1消耗的热功率为Fv /3. (B )电阻 R 。消耗的热功率为 Fv /6. (C )整个装置因摩擦而消耗的热功率为μmgvcosθ. (D )整个装置消耗的机械功率为(F +μmgcosθ)v· 4、[天津卷.20] 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水平放置一个不变形的单匝金属圆线圈,规定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正方向如图1所示,当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随时间t 如图2变化时,图3中正确表示线圈 感应电动势E 变化的是 图1 图2

高考物理大题突破电磁感应(附答案)

1、(2011上海(14 分)电阻可忽略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长S=1.15m ,两导轨间距L =0.75 m ,导轨倾角为30°,导轨上端ab 接一阻值R=1.5Ω的电阻,磁感应强度B=0.8T 的匀强磁场垂直轨道平面向上。阻值r=0.5Ω,质量m=0.2kg 的金属棒与轨道垂直且接触良好,从轨道上端ab 处由静止开始下滑至底端,在此过程中金属棒产生的焦耳热0.1r Q J =。(取 210/g m s =)求:(1)金属棒在此过程中克服安培力的功W 安;(2)金属棒下滑速度2/v m s =时的加速度a .3)为求金 属棒下滑的最大速度m v ,有同学解答如下由动能定理21 -=2 m W W mv 重安,……。由此所得结果是否正确?若正确,说明理由并完成本小题;若不正确,给出正确的解答。 2、(2011重庆第).(16分)有人设计了一种可测速的跑步机,测速原理如题23图所示,该机底面固定有间距为L 、长度为d 的平行金属电极。电极间充满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且接有电压表和电阻R ,绝缘橡胶带上镀有间距为d 的平行细金属条,磁场中始终仅有一根金属条,且与电极接触良好,不计金属电阻,若橡胶带匀速运动时,电压表读数为U ,求: (1)橡胶带匀速运动的速率;(2)电阻R 消耗的电功率;(3)一根金属条每次经过磁场区域克服安培力做的功。 3、(2010年江苏).(15分)如图所示,两足够长的光滑金属导轨竖直放置,相距为L ,一理想电流表与两导轨相连,匀强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一质量为m 、有效电阻为R 的导体棒在距磁场上边界h 处静止释放.导体棒进入磁场后,流

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 董仲舒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其说固然奇伟怪谲,难以思议,但决非无中生有,而是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传统中《洪范》讲五行的思想,并发扬光大之,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董仲舒认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属性组成。此五种不同的属性相生相胜,构成一合理的宇宙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过来看则是火胜木,土胜火,金胜土,水胜金,金胜木。五行相生是一种生成关系,五行相胜是一种变救关系。宇宙按照这种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生成变化,因而成为一可理解的合理的宇宙。如木性主生故为春,火性主长故为夏,土性主养故为季夏,金性主收故为秋,水性主藏故为冬。用五行来解释天时,天时即合乎理性可被理解。在董子看来,不仅天时依五行构成,人事也依五行构成。如木为春生之性宜以农为本劝农事无夺农时,火为夏长之性宜选贤举能赏有功封有德,土为养成之性宜循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金为秋收拢宜刑有罪伐无道安集天下,水为冬藏之性宜敬四时之祭与谛袷昭穆之序。如此,依五行解人事,人事亦合理而可理解。按照董子的宇宙构成说,宇宙依五行被合理地安排,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山河大地、鱼虫鸟兽皆依五行之性合理地运行生成,故人世间与自然界不应有灾异存在,因人世间之灾与自然界之异均是不依五行之性合理地生成运行所致。但是,从现实上来看,合理地构成宇宙的五行关系往往会被打破,即五行相生相胜的合理宇宙会因为五行失序处于一种不合理的荒谬状态,这样,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运行就会失序,山河大地、鱼虫鸟兽的生成就会变态,即就会出现灾异现象。也就是说,灾异是破坏了建立在五行之上的合理的宇宙关系所致。故董子在《春秋繁露·治乱五行》一章专门论述了灾异产生的原因是破坏了合理的五行关系。董子曰: “火干木,蛮虫早出,雷早行;土干木,胎夭卵毈,鸟虫多伤;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土干火,则多雷;金干火,革木夷;水干火,夏雹;木干火,则地动。金干土,则伤五谷,有殃;水干土,夏寒雨霜;木干土,倮虫不为;火干土,则大旱。水干金,则鱼不为;木干金,则草木再生;火干金,则草木秋荣;土干金,五谷不成。木干水,冬蛰不藏;土干水,则虫蛰冬出;火干水,则星坠;金干水,则冬大寒。” 董子虽然用五行学说说明了灾异产生的原因,但要说明天人感应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一、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 非常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后, 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如以日光的向背而分,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总之,凡是光明温暖的 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阴。其中,阴阳最 具有特征性质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征。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火性温热, 升腾,燥烈和光亮。从水火的特征来认识阴阳的基本特征。可以作出以下概括:阳——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属为阴阳两大类,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体的脏腑、气血等也有阴阳两大部分。详细归属见下表3—1 表3—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2、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四个方面的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存在着完全相反的两种属性,是互 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如:水与火,寒与热,昼与夜,明与暗,上与下,动与静等。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夏季节的湿热是由于其阳热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秋冬阴寒之气的结果,而秋 冬的阴寒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春夏的阳热之气,故秋冬气候又逐渐变得寒凉。在人 体阳和阴的亢奋与抑制这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始终存在于机体生命活动的 过程中。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 的关系。也就是说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所谓“阴阳互根, 相抱不脱”阴不可以无阳,阳不可以无阴,一切事物要完整必定包括了阴阳两方面。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 变化中,消和长,它们均为数量上的变化。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 两者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结果有: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表现为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表现为阴阳皆弱或阴阳皆强。阴阳处于暂时的动 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 运动形式,主要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改变。包括渐变形式,如四季中的寒 暑交替,昼夜中的阴阳转化就是事物处于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向事物相反的属 性转变了和突变的形式,如一个人突然发热,高热至极,会突然出现虚脱,四肢冰凉,从阳证转为阴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有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五要素 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 生存和发展。这一学说渗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主要方法之一。 1、五行含义

高考物理大题突破--电磁感应(附答案)

1、(2011(14 分)电阻可忽略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长S=1.15m ,两导轨间距L =0.75 m ,导轨倾角为30°,导轨上端ab 接一阻值R=1.5Ω的电阻,磁感应强度B=0.8T 的匀强磁场垂直轨道平面向上。阻值r=0.5Ω,质量m=0.2kg 的金属棒与轨道垂直且接触良好,从轨道上端ab 处由静止开始下滑至底端,在此过程中金属棒产生的焦耳热0.1r Q J =。(取 210/g m s =)求:(1)金属棒在此过程中克服安培力的功W 安;(2)金属棒下滑速度2/v m s =时的加速度a .3)为求金 属棒下滑的最大速度m v ,有同学解答如下由动能定理21 -=2 m W W mv 重安,……。由此所得结果是否正确?若正确,说明理由并完成本小题;若不正确,给出正确的解答。 2、(2011第).(16分)有人设计了一种可测速的跑步机,测速原理如题23图所示,该机底面固定有间距为L 、长度为d 的平行金属电极。电极间充满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且接有电压表和电阻R ,绝缘橡胶带上镀有间距为d 的平行细金属条,磁场中始终仅有一根金属条,且与电极接触良好,不计金属电阻,若橡胶带匀速运动时,电压表读数为U ,求: (1)橡胶带匀速运动的速率;(2)电阻R 消耗的电功率;(3)一根金属条每次经过磁场区域克服安培力做的功。 3、(2010年).(15分)如图所示,两足够长的光滑金属导轨竖直放置,相距为L ,一理想电流表与两导轨相连,匀强

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一质量为m、有效电阻为R的导体棒在距磁场上边界h处静止释放.导体棒进入磁场后,流经电流表的电流逐渐减小,最终稳定为I.整个运动过程中,导体棒与导轨接触良好,且始终保持水平,不计导轨的电阻.求:(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 (2)电流稳定后,导体棒运动速度的大小v; (3)流以电流表电流的最大值I m. 4、(2010)(19)如图所示,两条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固定在倾角为θ的绝缘斜面上,导轨上端连接一个定值电阻。导体棒a和b放在导轨上,与导轨垂直并良好接触。斜面上水平虚线PQ以下区域,存在着垂直穿过斜面向上的匀强磁场。现对a棒施以平行导轨斜向上的拉力,使它沿导轨匀速向上运动,此时放在导轨下端的b棒恰好静止。当a棒运动到磁场的上边界PQ处时,撤去拉力,a棒将继续沿导轨向上运动一小段距离后再向选滑动,此时b棒已滑离导轨。当a 棒再次滑回到磁场边界PQ处时,又恰能沿导轨匀速向下运动。已知a棒、b棒和定值电阻的阻值均为R,b棒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导轨电阻不计。求 (1)a棒在磁场中沿导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a棒中的电流强度I,与定值电阻R中的电流强度I R之比; (2)a棒质量m a; (3)a棒在磁场中沿导轨向上运动时所受的拉力F。 5、(2011).如图所示,间距l=0.3m的平行金属导轨a1b1c1和a2b2c2分别固定在两个竖直面,在水平面a1b1b2a2区域和倾 37的斜面c1b1b2c2区域分别有磁感应强度B1=0.4T、方向竖直向上和B2=1T、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匀强磁场。角θ=? 电阻R=0.3Ω、质量m1=0.1kg、长为l 的相同导体杆K、S、Q分别放置在导轨上,S杆的两端固定在b1、b2点,K、Q

1994-2013年电磁感应高考试题

1994-2013年电磁感应高考试题 1(94).图19-5中A是一边长为l的方形线框,电阻为R.今维持线框以恒定的速度v沿x轴运动,并穿过图中所示的匀强磁场B区域.若以x轴正方向作为力的正方向,线框在图示位置的时刻作为时间的零点,则磁场对线框的作用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线为图19-6中的图 1. (95)两根相距d=0.20米的平行金属长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并处于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中,磁场的 磁感应强度B=0.2特,导轨上面横放着两条金属细杆,构成矩形回路,每条金属细杆的电阻为r=0.25欧,回 路中其余部分的电阻可不计.已知两金属细杆在平行于导轨的拉力的作用下沿导轨朝相反方向匀速平移, 速度大小都是v=5.0米/秒,如图13所示.不计导轨上的摩擦. (1)求作用于每条金属细杆的拉力的大小. (2)求两金属细杆在间距增加0.40米的滑动过程中共产生的热量. 2. (96)一平面线圈用细杆悬于P点,开始时细杆处于水平位置,释放后让它在如图所示的匀强磁场中运动。已知线圈平面始终与纸面垂直,当线圈第一次通过位置Ⅰ和位置Ⅱ时,顺着磁场的方向看去,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分别为( )。 位置Ⅰ位置Ⅱ (A)逆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 (B)逆时针方向顺时针方向 (C)顺时针方向顺时针方向 (D)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 3. (96)右图中abcd为一边长为l、具有质量的刚性导线框,位于水平面内,bc边中串接有电阻R,导线的电阻不计。虚线表示一匀强磁场区域的边界,它与线框的ab边平行。磁场区域的宽度为2l,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竖直向下。线框在一垂直于ab边的水平恒定拉力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运动,直到通过磁场区域。已知ab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便变为匀速运动,此时通过电阻R的电流的大小为i0,试在右图的i-x坐标上定性画出:从导线框刚进入磁场到完全离开磁场的过程中,流过电阻R的电流i的大小随ab边的位置坐标x变化的曲线。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专题电磁感应高考真题汇编

专题十 电磁感应高考真题汇编(学生版) 1.(单选)(2017?新课标Ⅰ卷T18)扫描对到显微镜(STM)可用来探测样品表面原子尺寸上的形貌.为了有效隔离外界振动对STM 的扰动,在圆底盘周边沿其径向对称地安装若干对紫铜薄板,并施加磁场来快速衰减其微小振动,如图所示,无扰动时,按下列四种方案对紫铜薄板施加恒磁场;出现扰动后,对于紫铜薄板上下及其左右振动的衰减最有效的方案是( ) 答案:A 解析:当加恒定磁场后,当紫铜薄板上下及其左右振动时,导致穿过板的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磁场进而阻碍板的运动,因此只有A 选项穿过板的磁通量变化,A 正确,BCD 错误. 2.(多选) (2017?新课标Ⅱ卷T20)两条平行虚线间存在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方向与纸面垂直.边长为0.1m 、总电阻为0.005Ω的正方形导线框abcd 位于纸面内,cd 边与磁场边界 平行,如图a 所示.已知导线框一直向右做匀速直线 运动,cd 边于t=0时刻进入磁场.线框中感应电动势 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b 所示(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顺 时针时,感应电动势取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0.5T B.导线框运动速度的大小为0.5m/s C.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D.在t=0.4s 至t=0.6s 这段时间内,导线框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0.1N 答案:BC 解析:由图象可以看出,0.2~0.4s 没有感应电动势,说明从开始到ab 进入用时0.2s ,导 线框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L t =0.10.2m/s=0.5m/s ,由E=BLv 可得B=E Lv =0.010.1×0.5 T=0.2T ,A 错误,B 正确;由b 图可知,线框进磁场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顺时针,由楞次定律可知磁感应强 度的方向垂直纸面向外,C 正确;在0.4~0.6s 内,导线框所受的安培力F=ILB=B 2L 2v R =0.22×0.12×0.50.005 N=0.04N ,D 错误. 3.(单选) (2017?新课标Ⅲ卷,T15)如图所示,在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一U 形金属导轨,导轨平面与磁场垂直,金属杆PQ 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形成闭合回路PQRS ,一圆环形金属框T 位于回路围成的区域内,线框与导轨共面.现让金属杆PQ 突然向右运动,在运动开始的瞬间,关于感应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QRS 中沿顺时针方向,T 中沿逆时针方向 B.PQRS 中沿顺时针方向,T 中沿顺时针方向 C.PQRS 中沿逆时针方向,T 中沿逆时针方向 D.PQRS 中沿逆时针方向,T 中沿顺时针方向 答案:D 解析:PQ 向右运动,导体切割磁感线,由右手定则可知电流由Q 流向P ,即逆时针方向,再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哲学的感应,在对象和内容上尽管偶尔涉及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但主要还是指天与人之间的感通与应和。天人感应的观念起源很早,其痕迹散见于先秦的远古典籍中。为方便介绍,本文暂把其分为春秋以前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尚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现概括如下: 1.《诗经》中有多处体现了人与“天”( 帝)之间的矛盾,如“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天( 帝) 似乎已被当做一种类似于人的、有性情的对象存在。正是基于这一点,一方面,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对天的行为作出感情的判断。另一方面,《诗经》中也有“克配上帝”、“顺帝之则”的原始感应意识。在远古先民的观念中,天无疑是作为一个人格神而存在,并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事务。因此,天是人们既崇拜又畏惧的对象。尽管“天命靡常”,人无法正确的认知或确凿地把握天的意志,但还是应该尽心尽力地去“昭事上帝”,“克配上帝”。因为有一个准人格化的天在监管你,所以,无论个人的 行为,还是国家的政治都必须与上天相称合、相呼应,努力做到与上天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顺帝之则”。否则,上天就会通过异常的天文现象予以谴告、警戒。远古先民认为,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发生与君主统治的好坏有密切的联系。王行善政,人民安居乐业则不会出现日食月食现象。如果君王无道,百姓民不聊生,那么上天一定会通过日食月食来警告君王,敦促他弃恶从善。所以,人君国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违反天的意志的行为要及时加以改正。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前提已经根植在远古先民的心灵深处,即天与人是可以相互感通的。而人是如何感知天的存在、如何与天相沟通呢要用“度”,即用自己

电磁感应经典高考题

电磁感应经典高考题 (全国卷1)17.某地的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向下,大小为4.5 10 5T。一灵敏电压表连接在当地入海河段的两岸,河宽100m该河段涨潮和落潮时有海水(视为导体)流过。设落潮时,海水 自西向东流,流速为2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河北岸的电势较高 B .河南岸的电势较高 C.电压表记录的电压为9mV D .电压表记录的电压为5mV 【答案】BD 【解析】海水在落潮时自西向东流,该过程可以理解为:自西向东运动的导体棒在切割竖直向下的磁场。根据右手定则,右岸即北岸是正极电势高,南岸电势低,D对C错。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E BLv 4.5 10 5100 2 9 10 3V, B 对A错。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导体棒切割磁场的实际应用题。 (全国卷2)18.如图,空间某区域中有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方向水平,且垂直于纸面向里,磁场上边界b和下边界d水平。在竖直面内有一矩形金属统一加线圈,线圈上下边的距离很短,下边水平。线圈从水平面a开始下落。已知磁场上下边界之间的距离大于水平面a、b之间的距离。若线圈下边刚通过 圈的上下边的距离很短,所以经历很短的变速运动而进入磁场,以后线圈中磁通量不变不产生感应电流, 在c处不受安培力,但线圈在重力作用下依然加速,因此从d处切割磁感线所受安培力必然大于b处,答案D。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线圈切割磁感线的竖直运动,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 (新课标卷)21.如图所示,两个端面半径同为R的圆柱形铁芯同轴水平放置,相对的端面之间有一 缝隙,铁芯上绕导线并与电源连接,在缝隙中形成一匀强磁场 水平面b、c (位于磁场中)和d时,线圈所受到的磁场力的大小分别为F b、F c 和F d,则 A. F d>F c>F b B. C. F c > F b > F d D. F c < F d < F b F F 【答案】D 【解析】线圈从a到b做自由落体运动, 在b点开始进入磁场切割磁感线所有受到安培力F b,由于线 .一铜质细直棒ab水平置于缝隙中,且与圆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摘要】: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是中国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有鉴于此,故笔者以本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结合传世资料和出土资料(“二重证据法”),全面梳理阴阳和五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综合考察了先秦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本论文共计六章,其内容次第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一篇带有“引论”性质的文字。大致界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与时限,陈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在阴阳五行研究中可资利用的“资料与方法”,并做了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在本章中,笔者明确提出:古中国的阴阳五行,实际上业已成为一大“公共思想资源”。第二章《阴阳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细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笔者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并非外来之物,它们的起源地就在中国。阴阳观念产生于对自然的观察,“阴阳”一开始就是一组对立概念,“二分对比”的思想是阴阳观念的本义。商和西周时期,“阴阳”字眼虽然已经出现,但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抽象的意义。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辞中已经蕴涵着后世“五行”观念的种

子了。“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当就在殷商末季。第四章《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主要是参照《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分别考察阴阳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时间范围有时越出春秋)各自的发展情况,从而为考察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做一铺垫。从西周晚期开始,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阴阳观念而上升为阴阳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阴阳范畴。春秋时期,“阴阳”已经分别和物质性的概念“气”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人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但又认为对立的阴阳可以趋于和谐,阴阳转化思想也正式提了出来。在老子和孔子手里,“阴阳”被提炼为一对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范畴。从春秋到战国的五百余年,是五行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学理上,古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日渐加深,五行”相杂”、“相生”、“相胜”、“无常胜”思想相继提出。在五行图式上,被配入图式的事物由简单而复杂,由自然而社会,直至成为无所不包的宇宙图式。第五、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是本书的两大主体部分。因为篇幅过大,故而将其割裂为两章,分别以“上”、“下”字眼标示。上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儒、道、墨三家;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上篇”,是因为它们均有理论的制度的系统的关怀,可以归为一类。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儒家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下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阴阳、名、法、纵横、农五家(以阴阳家开首);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下篇”,是因为它们侧重于实用的技艺的具体的关怀(阴阳家是个例外,它兼有上述两类关怀,故以其开下篇之头)。除阴阳家外,其余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 我们现在讨论天人感应、人天一体的机理。 从深层次分析,从阴阳根本律上去分析,这是一种信息联系。像《大成捷要》书中所说,修到最后,人体的光会照耀宇宙每个角落。其实是他的阴性灵魂信息波充满整个宇宙,他的阳性物质全变成阴性物质了。这阴性物质表现为万有斥力,物质之间表现为斥力,所以这些阴性物质就可以分布到宇宙每个角落了,它的每一个基本粒子是“其大无外”,它可以天到分布在宇宙每个角落。当然我们这个阳性世界上,它也分布在每个角落,它就会感应到每个角落的信息呢。宇宙中的信息,就是他体内的信息,他与宇宙溶为一体了,与宇宙没有区别。 这就是天人感应的机理吧。宇宙中高级生命,是能随时感应到我们这个世界的信息的。他的每个基本粒子都有他的全息能性,不然他怎么能变出亿万个化身呢?我们凡人现在的意念、我们的每一个行为,他们都会有感应的。他的基本微粒就在我们体内。 古人在《大成捷要》说“阳神老成后,可以变成亿万个化身”。为什么阳神老成后,可以变成亿万个化身呢?一个人的阳神怎么会变成亿万个化身呢?也就是说,比如你吧,若到那一步了,你可以变成一个医生给人治病,同时也可以是一个教师在讲课,你也同时是一个小姑娘,你也同时可以是一个老汉,你也可以同时是……佛家不是说观音有33个化身吗?他岂止33个,其实是无数多个。 佛仙也不只是亿万个化身,可以说是无数个吧,可以一下就变成无数多个。他不只是一心二用,而是一心多用、同时用。那就是他信息元多,他的生命信息波不只是一束波,而是一个波群。 佛仙的每个信息元都能成为独立的生命。生命是由无数多束波组成的“波群”。每个信息单元,就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呢,可以同时做事,并不是前后做事。我们出神时,不是可以出多个神吗?我们的元神并不只是一个,而是多个,也可以说是无数个吧 古人说的是真实不虚的吧。一个修练成功者——佛仙,是可以同时变成无数多个独立的生命,同时做事。元神其实就是多个,也不是想它有多少个就有多少个。元神就是由无数多个波束集合而成波群的。它的每个波,就可以变成一个独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阴阳五行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阴阳蕴含於气之中,一气流行,无极而太极,太极的动静产生阴阳,阴阳又推动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是用来概括世界上几类基本要素的范畴。它们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并非仅仅指这些具体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们为基本框架,或者说以之为思维模型,将一切现象分成基本的五大类。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地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五种不同属性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五行生克关系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电磁感应》高考试题

《2000年~2004年电磁感应》高考试题 11.(2003年上海综合能力测试理科用)唱卡拉OK用的话筒,内有传感器。其中有一种是动圈式的,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膜片后面粘接一个轻小的金属线圈,线圈处于永磁体的磁场中,当声波使膜片前后振动时,就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传感器是根据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 B 该传感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C 膜片振动时,穿过金属线圈的磁通量不变 D 膜片振动时,金属线圈中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28.(2001年粤豫综合能力测试)有一种高速磁悬浮列车的设计方案是在每节车厢底部安装强磁铁(磁场方向向下),并在两条铁轨之间沿途平放—系列线圈。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 当列车运动时,通过线圈的磁通量会发生变化 B 列车速度越快,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越快 C 列车运动时,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D 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列车速度无关 15.(2002年上海综合能力测试理科用)右图是 一种利用电磁原理制作的充气泵的结构示 意图。其工作原理类似打点计时器。当电流 从电磁铁的接线柱a流入,吸引小磁铁向下 运动时,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A.电磁铁的上端为N极,小磁铁的下端为N极 B.电磁铁的上端为S极,小磁铁的下端为S极 C.电磁铁的上端为N极,小磁铁的下端为S极 D.电磁铁的上端为S极,电磁铁的下端为N极 19.(2004全国理综)一直升飞机停在南半球的地磁极上空。该处地磁场的方向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直升飞机螺旋桨叶片的长度为l,螺旋桨转动的频率为f,顺着地磁场的方向看螺旋桨,螺旋桨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螺旋桨叶片的近轴端为a,远轴端为b,如图所示。如果 B 忽略a到转轴中心线的距离,用ε表示每个 叶片中的感应电动势,则( ) A.ε=πfl2B,且a点电势低于b点电势 B.ε=2πfl2B,且a点电势低于b点电势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 孟凯韬西北大学哲理数学研究所 “哲理数学”中“主导属明晰度”的概念,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且发现世界上还有另外七大规律,与之共计十大规律,即对立统一对称规律、正反相抵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渐变突变规律、分浑交逆转换规律、物极必反规律、三五生成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基可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进行探索。 学的概念 今为止,已经历了由算术到代数、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由必然数学、由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四次革命,而哲理数学被称为数学史革命。传统数学只看到了对立,而忽略了统一,只看到了一分为二,二为一,哲理数学则打破了传统数学中“排中律”的桎梏,指出事此亦彼的,指出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从而将哲学与数学联系起来。 说,哲理数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生在深层及在宏观上存在量关系的科学,是与传统数学根本不同的新数学。它区别于传统数征在于,实现了哲学思维与数学思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辩证逻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它的功能也与传统数学有统数学主要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哲理数学则主要给人问题的思想方法,给人们以智慧上的启迪。 学证实和发现十大规律 界上任何事物无不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由事物的本质或状态,所以首先引入主导属性明晰度这一定义。

是任意一个事物,x、y是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y的隶属度分别为A(x)和A(y),且A(x)+A(y)=1,则称Dx )-A(y)为A的以x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称Dy(A)=A )为A的以y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 证法三大规律 属度介于0与1之间,所以主导属性明晰度介于-1与1之间,而以为下极限和上极限。为了表示在任意时刻t的主导属性明晰度,我径相同且相切的两个圆的圆心和切点的直线为时间轴,以时间轴与表示0,以过圆心且与时间轴垂直的直线与上半圆和下半圆的交点分-1,每个圆的左半圆周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向,每个圆的右半圆周以为正向,建立圆弧坐标系,那么当x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时,y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单调减少至0.5,从而Dx(A)的图形如左上半圆和右下半圆所构成所示;当x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1,再转为单调减,y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减少至0,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的图形如左下半圆和右上半圆所构成的s形弧线所示。 中显而易见,不论是Dx(A)还是Dy(A),位于时间轴上方的弧线,位于时间轴下方的弧线均表示负数,这意味着人们所谓“一分为种大体的、粗略的划分,且只在极限情况下,即只有当主导属性明-1时,A对x和y而言是“非此即彼”的,除此以外A对x和y的为0,因而都是“亦此亦彼”的。这就是所谓对立统一规律。另一方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意味着量变,主导属性明晰度由负变正意味着质变,所以由图中也可以看出质变是由量变引发的,之必然。这就是所谓量变质变规律。主导属性明晰度从0开始,经和下极限-1,最后复归于0,则刻画出所谓否定之否定规律。 称规律和正反相抵规律 (A)=-Dy(A),而从上图可以看出,其图形是关于时间轴对称的。任意一个时刻,它们的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而主导属性明晰度味着“长”,主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减少意味着“消”,所以上图表称的,这可称之为“消长对称规律”。从上图还可以看出,对于时点t,Dx(A)和Dy(A)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因而其和恒等于0。“正反相抵规律”。 换规律和物极必反规律 和t2是任意两个时刻,t1D(t2)时,称A顺势变化;当D(t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