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利玛窦在中国的概况

利玛窦在中国的概况

利玛窦在中国的概况
利玛窦在中国的概况

在近代以前,中国学术思想和外界的大规模接触只有两次,一次是魏晋以来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

第一个进入中国内地并且深入宫廷的传教士

他是通晓中西方文化并为之传播的使者在中国生活了28年——游历重要省份、和中国的贵族、高官以及杰出学者友好交往,会说本土的语言,他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专心攻读过了中国的古代的儒家经典

1582年受教会委托前往中国传教

因为欧洲的葡萄牙人在澳门获得居住权,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们先停留在澳门

1584年利玛窦获准与罗明坚神父入居广东肇庆在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教驻地,肇庆,广东总督府的所在地。

他们对中国官员自称来自“天竺”,致使中国人以为他们是佛教徒。为什么要自称为僧?关键是他们急于与声名狼藉的葡萄牙商人保持距离,朝廷是姓闭关锁国的政策、同时葡萄牙商人在广东、福建一带表现恶劣,他们害怕传教士会把葡商带入内地,

他们身穿佛教僧侣的服饰,认为这样能够博得人们的好感,而且他们也觉得这与天主教神父的装束相差不大。这也使中国人更加相信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僧人。

以便获得定居内陆的机会

他们在这里所强调的主要有三点:是僧人而不是商人;来自西方而不是澳门;为了与世无争的侍奉上帝而不是给他人增添麻烦

僧人、天竺之说纯属借用,前者为了表达西士的非世俗性后者则为了表明其故里的遥远

对于把守国门、控制人员进出的封疆大吏来说,只有把这些西士当做僧人来看待,才能为他们入华定居找到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因为僧侣们即使在最保守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也得以享有进出国门的相对自由,在官员开来,僧人是与世无争的,不会给国家的安全和政治的稳定带来麻烦,反而还会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有证据表明,在1595年利玛窦改穿儒服之前,中国官员均认为他们是佛教僧侣,充其量是一个新教派的僧侣

第一座教堂:仙花寺完全按照佛教的风格建造

但是他们的目的,终究是为了传播天主教的教义。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科学来沟通,因为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趣的东西,利玛窦就成了一个文化大使

为了传教,他们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机械钟、地图等并做演示如何运用这些先进仪器。其中还有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利玛窦带来的各种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好奇的中国人。特别是他带来的地图,令中国人眼界大开。

利玛窦开始派发罗明坚撰写的《天主实录》,以中文解释天主教的教义。许多中国人都对这部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是无论如何,无论是“仙花寺”的创立,还是《天主实录》的发行,中国人始终是把它当作佛教流派而已,中国人对于基督教还没有多少实质的认识。

他绘制了一幅地图,它以西方世界的地图为蓝本,中国的位置在地图的边上太守对于中国的位置感到了不满意

于是利玛窦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

用本初子午线投影转移的方法把中国放在中心位置的

利玛窦是第一个把中国放在世界地图中心的人,使中国人的世界观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开始认知到世界是一个圆球

编辑了第一部葡汉辞典

研制了中国内陆第一台机械自鸣钟

建起了中国内陆第一座欧式天主教堂

开辟了中国内陆第一所西文图书室

利玛窦在肇庆居住的六年期间还系统全面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利玛窦把现代数学引进了中国,也就是在肇庆期间开始传播《欧几里德几何》等现代数学著作

韶州

1589年夏天广东新任总督将利玛窦所住的西式建筑据为己有,于是利玛窦移居韶州,六祖慧能的祖庭南华寺暂住

1590年在韶州建立了一所小型的天主教堂

利玛窦发现自己先前的佛教僧侣装扮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受到尊重,因为佛教只在中下层社会中有一些民众基础,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下。中国人普遍尊重的是读书人。为了更方便与中国的官员交往,从1594年起,利玛窦开始蓄发留须,并穿起了当时儒士的服装。自称为西方大学者——展示西方钟表、玻璃制造的三棱镜等西方先进的技术成果。把摆钟多次当做礼物送个士大夫们。使官员们打开眼界,对利玛窦极为钦佩

但是对于传教,利玛窦也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

认为:福音书是来自很遥远国家的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难理解,需付出很大努力才能使他们转变为基督徒,不太可能一下子就使中国人明白福音书,这就需要传播科学的思想以帮助他们的理解,因此只有传播西方的科学才能让中国人更好的理解福音书

在韶州他攻读《四书》,并首次将之译为拉丁文

并发现最好的传教方式就是从上至下,如果见到皇帝,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果

陪官员的儿子北上看病,借机去南京,目的是找机会到达北京去见皇帝,向他传教,但最后没有成行

并只好折返南昌,并在此居住

南昌

利玛窦在南昌准确预测日食受到当地达官贵族欢迎和赏识

并出版了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论》。收录了古罗马的格言上百则,友谊是以儒教为根基的,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情感,中华民族的友谊之道,也是基督教的基本教导,因此,友谊就成为了链接儒家和基督教的纽带抱有共同的信念,珍视同样的美德,既珍视耶稣,又崇敬孔子,这就是利玛窦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他所传播的宗教和中国本土

的主流思想相融合,这也使他赢得了当地官民的信任,使人了解到了欧洲人的理念

他放弃建造教堂、公开传教的方法,进一步用中国自古就有的“上帝”偷换“天主”概念。利玛窦在南昌传教的三年,也是他的传教策略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过程:他与江西的官绅阶层进行了密切交往和友好的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功的传教策略——“南昌传教模式

在南昌传教成功的原因:一是因为当地从没有见过外国人;二是利玛窦的记忆力非常好,以至于许多中国人都想学习(现场速记400毫无联系的汉字),他也因此用汉语写了一本《西国记法》的书来介绍他的记忆方法;三是它能够运用四书五经来宣讲基督教的教义;四是他的自然科学知识;五是传说他会炼金术;六是有人向他求教基督教。

1598 年利玛窦和礼部尚书王忠铭一起到达北京,但由于朝鲜战争而被迫离开。在1599 年利玛窦定居在南京,并建立了第四个传教驻地。并在此结交了李贽、徐光启等人呢。利玛窦中国札记——向西方社会深入浅出地讲了儒家经典学说引发了一阵中国汉学热并把中国的科举制度介绍到了西方,之后法国和意大利都采用了类似的考试制度

1600 年,利玛窦再次出发前往北京,但是被当权宦官马堂在途中抓住,利玛窦被关押到天津的城堡里,直到1601 年。在同一年,利玛窦作为欧洲使节被召命带进紫禁城。在那儿,他将一直拥有朝廷的俸禄,生活到临终。

与徐光启一同翻译几何原理,出版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前六回的译本

广东省揭阳市2018年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揭阳市2018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顾炎武认为“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柳宗元强调“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 此其所以为得也”。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都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B.都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C.都强调圣人在制度构建中的智慧D.制度的更替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25.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 这一变化 A.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D.有效的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26.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 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 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27.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 A.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B.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 C.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清朝洋务运动的开展 28.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这种现象反映 A.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B.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列强干涉中国内政D.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29.清朝末年北京出现“近支排宗室(皇族近支),宗室排满,满排汉”的民谣,反映了当时A.清政府已经众叛亲离B.民族矛盾成了主要矛盾 C.清政府政治集权不断加强D.满汉官僚间矛盾尖锐 30.20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是中国文化人较为普遍地回归民族传统的时段,国学复兴运动兴起。“中医”改称“国医”,京剧改称“国剧”,“武艺”改称为“国术”等等,就在这个时期。与这一现象出现无关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兴起B.对新文化运动的反省 C.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D.“一战”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31.1956年中共“八大”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中央作出这个新的论断是基于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B.土地改革的全面完成 C.“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 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2012-06-17 自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中国人口得到了控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的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年轻人相比之下有所减少,随着人们晚婚晚育的意识逐渐的增长,年轻人就业问题,中年人的压力降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偏远地方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自己不但要养活一家人,夫妻双方的2对老人,再加上还有小孩的问题,平均每个人需要养活4个人,如果正常的夫妻每月工资为4000元,这样的工资平均家庭收入每人每月也只有500,去掉正常日常开支,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加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医疗费和消费水平,面对这样的窘境,辛辛苦苦挣到的血汗钱,也花费殆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让农民工没有歧视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当前世界处于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面对电子行业纷纷裁员下,中国应该加快科技的步伐,构建更加和谐的电子信息社会。各行业均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科学有序的去发展。政府工作,更应该面向每个百姓,应该把服务面向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政府积极的工作,和化解、减少政府与百姓的矛盾,提高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可以在手机中增加应用程序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搭建政府与百姓心与心的沟通,让百姓有话有地方说,有倾听的对象。 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由原来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4------1.7个孩子,这样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不至于阶段性的就业潮,婴儿潮,和老龄潮,稳步推进,更加合理稳健的人口控制机制。当人口低于一定的数量时改为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8------2.3个孩子,有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紧张。人口问题,如果得不到更会的解决,势必在以后25-40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突出。希望尽早处理,妥善解决这些关系到中国13亿发展方向中来。 QQ:724814227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在最初登陆中国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与僧侣一样的宗教工作者而披上了袈裟。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3],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觉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这一点从明朝末年对民间宗教的严格控制就可看出。如英 [1] 沈定平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试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7 [2]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2卷:七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

浅论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浅谈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诸多的文明。人口,就就是聊以自傲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正就是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说起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更不能忽视人口的发展历程。人口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说。 首先,从时间上来瞧,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就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数据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与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特别就是清代的康雍乾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竞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量从不足1亿人增加到了4亿多人。相对于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前两个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人口增长实在就是太快太猛了。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体现在图象上,即波浪式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也就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而从空间上来瞧,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还有人口分布格局上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急剧增长,中国人口分布也发生着变化。这就就是最终形成的南重北轻与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

论文:利玛窦与中国人的世界观

论文大赛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文化遗产方向 年级2014级历史3班 姓名马梦琪 论文题目利玛窦与中国人的世界观 指导教师史经霞职称讲师 2015 年 10 月 28 日 学号:

目录 一、利玛窦为中国人世界观改变所做的努力 (3) 二、中国人的天下观 (4) (一)天下观念形成的原因 (4) (二)天下观念的形成 (4) 三、中国人的世界观 (5) (一)《坤舆万国全图》 (5) (二)究天人之际 (6) (三)世界观改变 (7) 四、利玛窦对中国人世界观的影响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标题利玛窦与中国人的世界观 学生姓名马梦琪 学号 20145161329 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方向专业 指导老师史经霞职称讲师 【摘要】16世纪末17世纪初,明朝末年的中国在社会经济及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西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利玛窦是“西学东渐”的先行者。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为了传教担当科学的传播者。传播科学知识、进行文化交流,这只是利玛窦传教的手段,传播福音、弘扬天主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最终以西方的基督教同化和取代中国固有的宗教。但是利玛窦——这位在中国度过了他后半生的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之时深深的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因为在近代以前的中外交往中,中国一直奉行“我族中心主义”的“华夷之辨”,形成了深厚的天下观念,自视天朝,自居世界的中心,中国人的世界观是盲目愚昧的。直到晚明,世界意识才在中国人中悄悄觉醒,使中国人明白天下万国林立,而非中国一国独尊,中国并非世界中心。所以利玛窦是中国人望向世界的窗口,开拓眼界的引路人。 【关键词】利玛窦;天下观;世界观;明末时期 【ABSTRACT】The late 16th and early 17th century, Ming dynasty of China in the areas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profound and complex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mmunication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matteoricci was the forerunner of the "introduces". In 1583, Italian jesuitmatteoricci to China, in order to missionary bear science communicators. Spread scientific knowledge, culture communication, this is just a means of matteoricci missionary, spread the Gospel and carry forward the Catholic church is his real purpose, to the western Christian assimilation and, eventually, replace the inherent religion in China. But matteoricci, who spent his life in China, jesuit missionaries in the spread of Christianity in deeply changed the Chinese view of the world. Because in pre-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exchanges, China has always pursued "I race center doctrine"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一).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人口盲目增长给经济、社会的发展,给资源、环境造成沉重的压力。 (二). 提出问题: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偏低 1.基数:1 2.955亿 2.增长:目前每年增长1000多万 3.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总的来说素质偏低 (三). 分析问题:我国严峻人口形势带来的影响: 1.人口多,增长快,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提示:生活上,我国在吃、穿、住等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远低于 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仍处于低收入国家行列。 2.人口增长过快、老龄人口比重上升,使得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3.人口增长快,也使人口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沉重。 (四).解决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1).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能否实现,关系到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大问题。 (2).执行计划生育国策,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2.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关于晚婚、晚育: 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 晚婚年龄:男,25岁女,23岁晚育:女,24岁以后生育 (2).少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 (3).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运用 3.计划生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1). 如何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 ①实行计划生育,通过优生优育等措施提高人口素质 ②各级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 业技术教育,对公民实施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 开发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2).青少年如何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五).讨论:怎样正确认识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 1.人口过多及增长过快带来的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2.人口基数大增长 快有其历史原因,我国一项是人口大国,建国后一度忽视了计划生育,导致人口急剧增长。 3.我国人口素质建国以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经过多年的努力,人口增长已有有效的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人口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5.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对建设基金的积累,人均占有量、就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6.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要靠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二.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提出并分析问题:(一).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1.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球问题 2.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表现在: ①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资源相对紧缺。(我国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②资源利用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原因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 ③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组合错位。 提出并分析问题:(二).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

利玛窦与记忆法

《西国记法》:一本介绍利玛窦本人如何能有过目不忘的能力的书 利玛窦与记忆法 1600年,徐光启和利玛窦的见面,时节当在春天,尽管双方对会面都有记载,但具体的日期已不可考,见面的情形现在也很难得知。他们见面的地点也有争议,一说在南京的天主教堂,一说在徐光启的老师焦竑家中。根据利玛窦的日记记载,他在南京的时间是在1597年7月到1600年5月之间。根据利玛窦日记整理出来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说,这是一次短暂的见面。徐光启主要向利玛窦讨教一些他(从郭居静那里)听说过的基督教教义。双方并没有深谈。 1600年,利玛窦在南京已享大名,高官显贵和名士文人都乐于与他交往。作为一个高鼻深目的蓝眼睛白人,利玛窦当时身着儒服,能够被有名的狂士李贽称作是“第一标致人”,想来是风度颇佳,当然,利玛窦汉语流利,还能用汉字写文章,这一点足已令人称奇;加之高明的社交手段,以及他随身携带的那些引人入胜的、代表着西方工艺水平的钟表和科学仪器,引得许多人登门拜访,想一睹西方的各种玩意为快。这些都对他的知名度有所增益。 利玛窦好学多识、博闻强记,尤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中国的知识阶层表演记忆术,将一张写有数百字的单子看一遍,随即就能复述,居然一字不差,人们纷纷称赞他过目不忘时,他又随意地将这张单子倒背出来,让人瞠目结舌。 这种神乎其神的记忆术并非利玛窦的天赋,其实也是刻苦训练的产物。耶稣会传教士受过严格的教育,对记忆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利玛窦1552年生于意大利的山城马切拉塔,1571年在罗马成为耶稣会的见习修士,在教会里接受了神学、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广泛训练,又在印度的果阿学会了绘制地图和制造各类科学仪器,尤其是天文仪器。 即使是在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士阶层里,利玛窦的记忆力也称得上惊人,史景迁认为他大概已经接近当时人类记忆力的极限。在他本人看来,这样的技术应该为传教事业服务:利玛窦希望中国人会对他神奇的记忆力感兴趣,从而跑来跟他探讨宗教问题——因为似乎只有宗教才能产生这样的奇迹。 他的记忆术的确在中国的士大夫中间很受欢迎。利玛窦在南昌传教的时候,江西巡抚陆万垓对利玛窦的记忆术颇有兴趣。两人初次相见就显得十分相洽。据《利玛窦中国札记》说,利玛窦本来打算跪拜行礼,但巡抚连称免礼,随即道了一番久仰,客气地说道,久闻利玛窦的德行和学识高超,尽管相见之下未及言谈,但已经深信不疑,因为从利玛窦的品貌和风度就可以看出来。

中国人口质量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人口质量的现状和和对策 摘要: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我国人口质政策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这其中,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受教育水平出生人口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正文: 一,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相互关系 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是人口范畴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个是量的方面一,个是质的方面。二者既相互区别又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首先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任何时代的人口数量都是具有一定的质的数量离开一定的人口质量或者说没有人口质量的人口数量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任何时代的人口质量都是具有一定的人口数量的人口质量离开一定的人口数量或者说没有人口数量的人口质量也是不存在的。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互相制约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质量的高低常常是互相制约的人口数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甚至会阻碍人口质量的正常发展。因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不利于身体素质和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反之如果控制和调整人口数量使其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然有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人口质量低下不利于控制和调整人口数量,难以使人口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反之人口质量的不断提高。必然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使它能够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前提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现为互相转化互相替代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看在一般情况下当一个家庭的收入资源为既定时,如果它的生育抉择倾向于增加孩子数量时能用于提高孩子素质的资源必然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数量的增加替代了质量的提高反之如果家庭的生育抉择倾向于提高孩子素质时能用于增加孩子数量的资源必然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质量的提高替代了数量的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在数量上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在质量上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竞争原则的推动下。宏观上存在着促使家庭的生育抉择有以孩子质量替代孩子数量的趋势。 二,人口素质概述 1.人口素质的定义 人口素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日本人口问题审议会1971年对人口素质的定义是:作为集团的人的遗传的素质形质性格智能或教育程度等各种属性,换句话说是对肉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的能源的状态等的机能侧面的各种性质的综合。前苏联学者瓦连捷伊等人的定义是:表现人口本质人口特殊性和人口规定性的那些本质特征的总和。人口质量就是使人们的劳动能力同它赖以运用起来并发挥出来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并把这种适应关系保持下去的一种方式,它包括整整一套表明人口及其最重要部分劳动适龄人口的特征,这些特征指的是人口教育水平人口职业构成人口社会构成人口变动以及多民族国家中通晓一种或几种民族语

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计划生育教育 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时间:2005.01.13 地点:会议室 备课:尹浩 课题: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我国的人口形势与国情,领会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自觉响应国家和军队的计划 生育政策。 内容: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回顾。 二、我国的人口现状。 三、我国人口现状带来的影响 时间:60分钟。 方法:理论讲解,课后讨论。 2001年12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主席令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从而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其中第一条规定: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见从党中央江主席已把人口问题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也充分说明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最重要的基本国情;同时,由于未来几十年,人口总数还将持续增长,所以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丝毫不容乐观。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回顾 (一)建国前:从奴隶社会到蒋家王朝,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动荡,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口随生产力逐步上升,没有明显的高峰及减少,在人与自然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较平衡的人口问题,因而未能提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更没有把人口的控制作为一项重要国策。 (二)建国后:计划生育经历了三起两落,形成了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1、1956年到1957年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面对此次高峰,党和政府提出要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专这们也积极献策,但由于“大跃进”在人口问题上“左”的思想影响,正确的主张不但没有得到积极支持,反而受到批判,因而计划生育刚起就落了。 2、来势更猛的1962年至1965年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全国人口突破了7亿大关,再次引起了党和国家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国家成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可是不到两年就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人口出生又处于无政府状态。 3、1966年到1971年,6年净增1亿2千多万元,形成了第三次生育高峰。70年代以后,党和国家深感人口盲目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亲自领导下,计划生育工作再次开展起来,但由于在人口问题上“左”的影响并没有认真清理,因而计划生育工作的声势还不够大,成效还不够明显。 4、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确人口政策,决定严格控制人口,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10预防陈欢2010223641 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江泽民提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方针后,中国的经济就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以很快的速度赶超着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但是西方世界历史在2007年达到颠峰,人口老龄化问题随之出现。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精神物质得到进一步保障,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向后延迟.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出现,相继的问题随之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极赋挑战性的,也是非常棘手的。能否处理和解决好此问题,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下个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加快解決 Abstract From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to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o jiang zemin put forward "all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the construction policy, China's ec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ing, fast catch up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to life level. But the western world history in 2007. It reached its peak,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appears.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reached a well-off standard, spirit material further security, life expectancy gradually backward delay.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s inevitable, have problems arise. Such a question for a developing nation, it is vastly challenging, is very difficult. Can deal with and resolve this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our country achieving a goal down the key. Key words:population aging Speed up solve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年龄达到老龄,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齢。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10%65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酌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而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并逐渐缩小,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到2004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数的10.97%。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二.中国人口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上升到2000年的8811万,占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将会日趋明显.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1.老龄人口步伐趋快性,趋多性。 2.老龄人口的“贫富差距”性。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最早出现在富人区,因为他们可以享受艮好的医疗设备,也有比较充足的物质精神保障。而贫民则沒有这些保障,平均年龄和富人相比就相对要低得多. 3.老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农村老年人口高于城乡人口,出现倒置现象;再者便是发展地区高于落后及发展中地区,导致一些地区出现老年人口集聚的现象。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中国以如此快

中国人口健康:现状和趋势

中国人口健康:现状和趋势 一、人口健康观的发展和健康素质的提出 (一)人口转变过程中关注人口健康成为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与此同时,全球社会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呈现下面五个发展趋势。 1、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健康:健康的社会内涵得到更充分的认识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无病或不虚弱。”(WHO,1948)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一举冲破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揭示了健康问题三维联系的本质。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它不能被给予,但每个人都应得到帮助;为实现健康必须确定和认识需求并设法满足需求;健康是强调社会与个人资源的一个积极的概念;生殖健康促进侧重于在健康方面实现公平;生殖健康促进行动旨在减少现有健康状况的差异,并确保平等的机会与资源,以便使所有的人达到其最完美的健康状态,而这点必须平等地适用于妇女及男子;等等。这些对健康概念的发展与完善,是与发展的概念,尤其与人类自身发展的概念并行不悖的,是对社会发展内涵的极大丰富。 2、生殖健康概念已被各国政府所认同,并逐步从概念化向操作化方向过渡 自1994年埃及开罗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和1995年中国世界妇女大会后,生殖健康概念已逐步被各国政府决策者所接受和采纳,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为主题的生殖健康需求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一些国家已开展生殖健康服务来满足人们对生殖健康日益增长的需要。展望21世纪,发展中国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来提供全面与适宜的生殖健康技术与服务,以促进人类社会质量提高和人的福利全面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3、人口结构的变动促进人类健康生存终身的追求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目前(2002),据估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6.29亿。到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会增长到20亿。全球老年人口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比例的上升伴随着少年儿童人口(15岁以下)比例的下降。到2050年,在人类历史上世界老年人口的数量将首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的数量。我们要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健康,更优的老化,更美的生活(better health,better aging,better living),这需要卫生保健体系适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应对残疾和疾病的双重负担。因此,在整个生命进程中促进健康,制订和开展旨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自主和保障能力的政策和计划,已经成为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制订的全球行动计划的优先内容之一。 4、生命科学发展为人口健康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20世纪是人类社会生命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健康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生命科学发展的三个重要趋势也为人口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是在分子水平上学科整合,分子医学(Molecular Medicine)正在崛起和系统生物学(Systematic Biology)正把生命科学引向宏观综合方向,从而真正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与机制;其次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交叉重组,相互融合,生命科学成为各学科交叉发展和共振共鸣的交会点;最后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健康促进、保健、治疗、预防与预测的新技术日新月异。着眼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走向将更强调人的全方位健康,上述领域的突破将为人口健康的提高带来福音。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郑真真杨舸 2013年05月14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

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0年(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 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也发生了局部性变化。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珠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