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派面塑艺术

海派面塑艺术

海派面塑艺术
海派面塑艺术

国家级和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海派面塑(面人赵、上海面人)

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

一、概述

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经纬纵横,铭刻出一颗东方明珠——上海。

奔腾长河入海,温暖季风轻来,屹立于黄金水道和黄金水岸的交汇点的上海包容并蓄,中西文化在此融合,传统与现代在此升华,从而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海派艺术风格,延绵不断,传承至今。

尤其是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的海派面塑这块文化瑰宝,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产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

中国面塑又叫江米人,俗称捏面人。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面塑艺术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1843年开始,上海正式开埠,海派面塑就开始植根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不同于北派的古朴、粗犷、豪放和深厚;显露的是细致、优美、婉约和精巧。

“面人赵”海派面塑起始于上海老城厢地区,属上海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域,商业发达: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汇集于此;人口稠密:各方

人士交流频繁,在这一个区域内,各种富有当地特色的产品与文化,交易日益发达,带来了经济水准的提高,由此产生具有地方风格的民间艺术纷纷大显身手,争奇斗艳,有了开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上海又是一个开放的国际都市,类似土山湾这样的海外文化逐渐渗透进入,带来了与中国传统截然不同的近、现代风貌。这样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成本地人具有了开阔的眼界和更宽泛的见识,而本地的工艺美术品种及艺人,受到多种文化意识交叉影响,有了借鉴的方向,具备了吸纳中西艺术的滋养的能量,使传统与现代得到良好的统一,形成了独到的“海派”地方艺术风格。近百年来,这样一种氛围,随着上海城区的延伸,日益扩展,绵延不断,延续至今,使“海派”风格得以传承。

具有海派风格的上海面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初是从手捏花色糕点成为“面花”演化而来。上世纪初即清朝末期,上海民间就流行用面粉捏成色彩鲜艳的物品作为供果。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馍、花果馍、礼馍、馍玩具等。面塑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方面。

1840年以后北方面塑艺人进入上海,其中以天津的潘树华最著名,他的作品艳而不俗,工艺精细。潘的徒弟北京面塑艺人赵阔明后来到上海发展面塑艺术。1956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任副主任,他把面塑这种民间小玩意儿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民间工艺品。

1956年至今,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面塑工艺师们创作了大量的

面塑精品佳作。代表作有现代题材作品《友谊长城》、《爬娃》等,成功表现了各民族、国家和儿童人物的不同特征;以中国优秀传统戏剧剧目内容的传统题材《林冲夜奔》、《二进宫》等面塑作品,在人物造型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准,达到了雕塑般的效果。赵阔明的女儿赵艳林、赵凤林及其徒弟继承赵的技艺并又有所拓展,如大女儿赵艳林研究用面塑材料与其它材料结合的表现形式,1977年在核桃壳里做成的微型面塑《三打白骨精》、《天女散花》尺寸仅为4、5厘米,在香港展出引起轰动。其他人的佳作也不少,使面塑技艺变得更为丰富。

上海“海派”面塑在长期的对外交流和接待中,一直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生动的活动内容,其当场制作极具表演性,整个表演过程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无论在境内境外,它都扮演着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上海地方文化的角色。

二、杰出价值

海派面塑是上海地区一项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也是上海地方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细看这一个个姿态各异的面塑作品,不禁感叹小小方寸舞台,浓缩世界,记录人生。

海派面塑具备四大特点:1.人物表情细腻传神,2.服饰飘逸、质感丰富,3.人物众多、场面宏大,4.形象逼真具有雕塑效果。

海派面塑具有一套相当完整的技法形态。特别是近代海派面塑大师赵阔明总结出了“手掐八法”和“工具八法”:

“手掐八法”即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手法:揉、揪、搓、碾、……

“工具八法”是采用特制的工具,如:拔子、骨针、小剪刀,小梳子、毛笔、镊子、竹竿、竹劈、小锥子等进行剁、挑、拔、按、轧、切、……等工序。

海派面塑集大成者是面塑大师赵阔明先生,现在他的女儿们(赵艳林,赵凤林)和徒弟们(谢雅芬,吴宝琪,容淑芝,陈瑜)继承了他的精湛技艺。赴海外表演宣传时,被广泛赞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萃”。

海派面塑创造了上海地方乃至江南面塑艺术的典范,代表着当代中国面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并且在上海的外事和宣传活动中发挥着它的魅力,一个个海派面塑作品承载着友谊的使命走向世界各地。

三、当前状况

海派面塑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传承百年,历久弥新,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急剧变迁,其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日趋恶化,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临严竣形势和危机。

作为海派面塑传承保护基地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它的经济体制早由国家拨款的事业型转换成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海派面塑全部为手工制作,完成周期长。现在由于完全侧重在经济效益上,作品一味追求简单、快速、早日销售。企业与专业技艺人员均为维持生存而忙于完成生产经营,真正体现海派面塑风貌的精品已很难出现。

它的销售又受到各方面的牵制,销售对象十分狭窄。面塑作品料轻工重,价格低廉,因而技艺人员的收入水平始终处于社会的下部,这对

延续这项传统技艺有着强烈的牵制,无法吸引年轻人参与它的继承。多年来已少有人参与海派面塑的学艺,现有艺人的老龄化状况十分严重,长此以往,很难保证这项技艺能继续传承下去。

四、保护措施:

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一直致力于秉承和发扬中国海派文化中的每一朵奇葩,使得它们能够在艺术的长河中源源流传下去。为了海派面塑更好的传承,在已实行的保护计划之外,确立了一个五年保护计划。

①培养海派面塑技艺后续人才

②编写“面人赵”技艺技法总结

③复制、创作面人赵风格作品

④探讨“面人赵”发展方向及继承措施

⑤举办“面人赵”作品及复制作品展示,收藏“面人赵”风格精品

⑥在少年儿童中开展面塑技艺的普及教育

⑦建立人才培养、精品制作、技术及保护状态评估、专门工作班子等

我们相信,海派面塑这民族艺术经典将会不断发扬光大,成为祖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艺术珍品。

附:目前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设有海派面塑艺术工作室,常年对外开放,供国内外人士参观。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汾阳路79号,电话:64373454

开放时间:每天上午9:00----下午17;00

博物馆参观门劵:人民币8元(下午16:00停止售票)

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分类

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分类 ?剪纸,又叫刻纸,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剪纸的历史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 ①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 弧形装饰物。 ? ②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 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在新疆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两张团花剪纸,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剪纸作品,该剪纸材料为麻料纸,呈折叠状,供祭祀所用,其艺术表现已相当成熟。 ?北朝团花剪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剪纸作品。 ?西汉时,人们开始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前156—前87)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汉武帝思念不已,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为其招魂。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公元618一907年)时期,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 ?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剪纸。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是镂空花样。 ?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唐代的“人胜”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长沙出土的汉代金箔刻花图样。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与品种的丰富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还有灯彩、茶盏的装饰。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 ?。 ?蓝印花布工艺制作中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而得的;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也采用了剪纸的技法,有阴刻、阳刻之分。 ?宋代周密(1232—约1298)撰写的《志雅堂杂钞》中,记载了一位叫俞敬之的剪纸艺人,他是中国剪纸发展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艺人。 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走向成熟,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剪纸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 剪纸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 剪纸简述: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人们喜欢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得更加热烈。 “正月里剪彩灯,彩灯高挂堂屋中。彩灯光芒照客庭,一年四季都安宁。二月里剪条龙,放在门前大河中,风调雨顺太平世,来年一定好收成。三月里剪桃花??”这是一首曾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十二月剪纸歌》。过去,一到农闲,当地的妇女便聚在一起,边剪边唱,一幅幅充满着祈福、吉庆色彩的作品便跃然纸上。? 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至迟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 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众基础。 剪纸的历史足迹: 商周战国秦汉时期的金 属薄片与玉片透雕产生的与 剪纸艺术相近似的“类剪纸” 艺术。

商代---金制呈夔凤纹薄片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到了宋代,剪纸开始普及; 宋朝通过剪纸呈现的皮影艺术 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 明清——剪纸艺术的巅峰:(左图:走马灯右图:梅鹊报春图)剪纸的用途: 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这一习俗现在在农村的葬礼上还比较普遍。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的艺术表现手法: 1、多以单色剪纸为主,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 2、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 3、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

艺术发展史

I a艺术发展史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纹形多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结构丰满,形象威严。 2.帛画艺术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帛画的本质是为死者助丧,一般分为三种:一为非衣,用以祭魂、安魂、招魂、护魂用,二为巫术辟邪类,是死者生前使用,死后随葬的,三为描绘墓主生前生活场景的。 3.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国西汉绘画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帛画共5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其中侯夫人墓的帛画交友代表性,画为“T”形,又称非衣,画面内容丰富,可分为天界、人界、下界三部分,作品构图细密严谨,用线流畅。 4.昙曜五窟云冈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北魏文成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5个大石窟(第16- 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昙曜五窟(16-20窟)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 5.大小李将军唐代商场青绿山水画的父子二人,李思训(651-716)唐代杰出画家。字建睍,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李昭道,李思训之子,善画山水,继承家学,并能变父之体,有所创新,造诣精深,后世称之为“小李将军”。 6.北方山水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中国山水画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李、关、范的画风,风靡齐、鲁,影响关、陕,实为北方山水画派之宗师。 7.南方山水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南方山水画派产生于五代北宋间。宗师为董源、巨然。 8.南宋四家南宋四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亦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四家画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发展出了南宋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这种“一角半边”的构图,在画面中留下大片空白,使画面和景物变得更加简洁、主体鲜明突出而意境完整。9.《女史箴图》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 10.明四家明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宋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不同风格的大家,而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11.南陈北崔晚明时代的画家陈洪绶(也称陈老莲)与崔子忠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南陈北崔”,两人不仅均以画、尤其是人物画名世,为人、处世、遭际、性情乃至画风也各有相通之处,画史经常将两人相提并论。 12.清六家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目为“正统”。 13.清四僧四大名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都自具风裁。作品多表现不平之气,个性鲜明;既学习古人,也敢于突破古人成法,而取材直接来自自然,贴近生活,故作品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14.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边寿民等人。因其艺术活动多在扬州、故有“扬州八怪”之称。 15.颜真卿和颜体颜真卿(709年—784年,一说709年—785年),字清臣,唐代中期政治家、杰出的书法家。“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16.《游春图》游春图作者是展子虔,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面塑的基本手法

中国的面塑源远流长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实际上是在“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制面馍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山东菏泽相传在尧舜时代用面捏成猪羊来祭天拜神,那是曹州最早的面塑艺术。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模”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陕西关

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面塑技法与应用之基础 面塑作品的特点: 1成型快,作品需一次完成; 2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3作品可大可小,制作精细;内涵丰富! 4易于保存,可作收藏品; 面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捏.揪. 挑.压.搓. 滚. 碾. 剁. 拨. 接. 切.填补. 延展等 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 面塑调制:原料;面粉400克,糯米粉100克,水300克,蜂蜜100克,防腐剂50克 制法: 1将所有原料防入不锈钢盆里搅拌均匀后,加入开水和匀,然后按成大片[厚约二三厘米]],放在托盘里上笼蒸约20分钟。 2取出托盘,用和面机打匀面片或放在不锈钢的案板上揉匀,并且分成小块面团。 3将每块面团加入所需的颜色料揉搓均匀光滑,放在塑料盒里备用即可。 面团色彩的调和:将J 这些带颜色的面团相互揉搓即可起到调色的作用例如: 肉色=白色+红色+黄色+本色 橙色=红色+黄色

【幼儿园大班面塑教案】幼儿园创意面塑教案_大班彩泥面塑教案

【幼儿园大班面塑教案】幼儿园创意面塑教案_大班彩泥面塑教案 1 教案一:美丽的面塑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面塑的特点,知道面塑是我国的民俗之一。 2、感知民间艺术的美,体验民间文化的丰富性,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准备各种形态的面塑图片,组织幼儿观赏。 2、白面、面板、塑料剪刀等面塑材料。 【活动过程】 1、教师谈话法引入主题:“孩子们,春节刚过,你们在家都吃什么好处的了?”将话题引入面塑,然后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家里或者你见过的面塑,你吃过的面塑是什么味道,是什么感觉。 2、教师出示各种美丽的面塑图片,让幼儿观察欣赏,进一步激发兴趣。并且启发幼儿从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观察欣赏,进一步让幼儿形成自己的审美风格和情感态度。

3、一边欣赏,教师一边提问:他们有什么特点?是拿什么做的? 4、教师继续深入:“小朋友们见过了那么多美丽的面塑,也吃过,那你们知道面塑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要做面塑呢?有什么含义?”请幼儿自行讨论和交流。 5、教师向幼儿介绍面塑的由来及民间风俗。让幼儿知道面塑实际上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屈老师https://www.wendangku.net/doc/835778174.html,)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让幼儿感受到我国丰富的文化和民俗习惯。 6、教师播放音乐,请幼儿相互分享和品尝幼儿园准备的面塑。

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制作面塑。 2 教案二:中国民间面塑欣赏 活动的目的 1、欣赏民间面塑,感受民间艺术的美。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6.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

剪纸艺术教案

课题剪纸艺术 【课题】剪纸艺术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向同学们传递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一、让学生了解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之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剪纸艺术悠久的历史,以及它的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的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 二、剪纸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 基本了解剪纸的发展历史。 2. 中国民间剪纸种类及其造型特点。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2.平面图形的想象力和提高编辑能力 三、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 2.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教学重点】重点了解和掌握剪纸不同类别造型的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剪纸作品的内涵及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1.剪纸艺术的PPT课件 2.剪纸作品 3.国宝档案——剪纸的历史

4.剪刀、刻刀、蜡光纸 【学具准备】剪纸用的刀具及纸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打开多媒体课件,并宣布上课。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欣赏一组剪纸的作品,并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风格各异的剪纸作品,剪纸有哪些形式种类,有什么艺术特征呢?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进入剪纸的艺术天地。 三、讲授新课 (一)、剪纸的起源及其艺术风格 1.什么叫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采用剪、刻、镂的技法在纸张上创作出

面塑的基本手法

中国的面塑源远流长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实际上是在“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制面馍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山东菏泽相传在尧舜时代用面捏成猪羊来祭天拜神,那是曹州最早的面塑艺术。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模”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陕西关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面塑技法与应用之基础 面塑作品的特点: 1成型快,作品需一次完成; 2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3作品可大可小,制作精细;内涵丰富! 4易于保存,可作收藏品; 面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 .捏 .揪. 挑 .压 .搓. 滚. 碾. 剁. 拨 . 接. 切 .填补. 延展等 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 面塑调制:原料;面粉400克,糯米粉100克,水300克,蜂蜜100克,防腐剂50克 制法: 1将所有原料防入不锈钢盆里搅拌均匀后,加入开水和匀,然后按成大片[厚约二三厘米]],放在托盘里上笼蒸约20分钟。 2取出托盘,用和面机打匀面片或放在不锈钢的案板上揉匀,并且分成小块面团。 3将每块面团加入所需的颜色料揉搓均匀光滑,放在塑料盒里备用即可。 面团色彩的调和:将J 这些带颜色的面团相互揉搓即可起到调色的作用例如: 肉色=白色+红色+黄色+本色 橙色=红色+黄色 紫色=红色+蓝色 棕色=红色+黑色 绿色=黄色+蓝色 灰色=白色+黑色 此外,面团分量及配比不同面团颜色的深浅程度也就会不一样,只有正确熟练的掌握 面团颜色的调配,才能不断使其色彩变幻多端,使面塑作品达到更佳的艺术效果。

2019年一年级美术民间面塑教案

2019年一年级美术民间面塑教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对面塑艺术的初步了解,了解其变化多样的特点。 应会:尝试运用粘、贴、揉、捏、剪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脸谱或者人物全身象。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面塑文化。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保护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面塑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面塑的基本技法,学习用技法创造自己的作品。 难点:各种方法的搭配灵活使用。 三、教具、学具 橡皮泥、面塑配备工具、牙签、剪刀、小块卡纸、面塑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工具携带情况,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面塑的玩具,请学生欣赏面塑作品。 2.提出问题: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 3.出示课题 (三)讲授新课 1.让学生看书,请他们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地方是你需要学习的? 2.针对学生问题共同分析。 3.学生开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演示一些学生不懂的制作方法。 5.做到一定时间停下来开始请学生提出问题:关于面塑你还打算知道什么信息? 6.示大师的作品,请同学分析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自己的作品的。 (四)评价 关于作品造型设计方面,色彩搭配方面。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方面。拿不同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 请学生关注身边的传统艺术,写一份观察短文。 附送: 2019年一年级美术秋季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由幼儿园转入小学,习惯比较差,易失去注意力。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优美、粗犷有力、流畅生动、拙朴古雅等不同的特点。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 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民间艺术家们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手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刻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剪纸造型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由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用剪流畅,自然通顺,变化多端,走剪或方或圆,或实或虚,阴去阳留,这些都需要艺人对纸性的把握,对剪的运作恰到好处,这样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三、线条与装饰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纸所用的材料,性娇柔,

易起皱,易断损,剪完后要“提得起,贴得上”,所以就形成了阳纹剪纸线线相连,阴纹剪纸线线相断的特点,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剪纸艺术的目的决定了它的装饰性。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装饰味,应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另外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剪黄牛,很留意牛毛的旋涡纹;剪一只小兔子,可以替·lO8·它加上一朵桃花;也可在鹿角间配一朵梅花等等。装饰的方法可谓千变万化。 四、写意与寓意剪纸的写形方式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模拟客观对象,而是凭印象中对表现对象的理解,强调动势情态的整体表现。所以剪纸造型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重于写意而不在写实。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饰整张脸,甚至人物鸟兽都可以摆脱原本形态,而只抽象为一帧帧点、线、面的组合结构。现实的客观对象完全服从于艺人手中的剪刀和那一方小纸片。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然而它们却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的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龙凤吉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和神圣。《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象征“多子”。《老鼠嫁女》寓意人丁兴旺,多子多孙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

浅谈近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历程

浅谈近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历程在2012年,回顾一下中国近年来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共存。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多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 85新潮美术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群体和宣言的众多,写着不同道德理想和艺术主张的旗帜在彼时的美术界触目皆是。伴随着文化热潮中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清算传统文化、呼唤现代人文精神成了美术界压倒一切的声音。但是在当时,等待他们的只有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85新潮美术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美术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 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当代美术作为文化批判与重建之一员的角色地位,其自身实践是对这种角色意识的极端张扬。作为85文化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美术运动具有浓重的文化关怀倾向是必然的。事实上,艺术家的文化关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策略,更是美术作为人的精神显现方式这种特殊属性的必然要求。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特别是在文化蜕变时代,艺术不可能是自足的文化存在,担当理想与道义是它无法回避的使命和责任。同时,85新潮美术运动中对西方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大量引进和搬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聚起来谈论,而是涌上街头,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铺天盖地而来的年代,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面塑》校本课程

碧流台寄宿制学校本课程 《面塑巧手坊》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面塑巧手坊 2.主讲教师:王海芬高红艳张洪波王凤敏 3.教学材料:创编 4.课程类型:选修课 5.授课时间:半学年(每周三课时,共计50课时) 6.授课对象:三至六年级学生 二、具体内容 1、课程性质:艺术类。 2、课程说明。 本课程通过面塑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了解面塑艺术的特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揉、捏、剪、挑、粘、压、等多种方法,塑造出自己喜欢的面塑作品。在学生思考、观察、动手的基础上,进行自己制作、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大胆实践,还综合运用了学生已有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作业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 3、课程目标。 总目标:

(1)快乐参与:引导学生快乐参与面塑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面塑实践活动中,唤起爱好面塑的情感,产生学习面塑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快乐、成功。 (2)尝试创新:引导学生认识优秀的雕塑、面塑作品,提高欣赏和评议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面塑的基本造型要素,学习面塑丰富的塑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拓展美的视野。 (3)德育渗透:面塑活动中贯彻落实“两纲”精神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进行生命教育。 分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传统工艺面塑的历史,引发学生对它们的兴趣,并在参与制作活动中,逐步爱好面塑。 (2)能正确使用面塑工具和材料,掌握简单的造型技能,表现生活中的事物和对生活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制作和创造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评品能力,弘扬我国的民间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课程主要内容及所达到的标准。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进颜色,捏塑出人物、花鸟、走兽,是一种小巧精美的观赏陈列品。 (1)低年级学生学习面塑的内容以圆形、椭圆形造型为主。 能够在圆形的基础上进行以红辣椒、葫芦、苹果、饼干、青椒、梨、黄瓜、红萝卜、葡萄、茶壶、蘑菇、草莓、茄子、菠萝、玫瑰花、玉米、军舰、坦克、飞机等为原型的捏制,使学生能够初步的掌握面塑的捏制方法及步骤。 (2)中年级学生学习面塑的内容以动物造型为主。

三年级美术教案民间面塑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单元 2 课题民间面塑教学课时 2 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欣赏引入、激发兴趣、教授新课、录像欣赏、小组探究、 人文知识、学生创作、评价欣赏、小结 视屏显示、概括分析、讲解作品,渗透人文知识、讲解、 演示、自主创作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 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发扬乡 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教学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面塑常用工具:拨子(也可叫塑刀)、剪子、小梳子、搽手油等。其中拨子是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形状似柳树叶,一头扁、一头尖。拨子一般可以用有机玻璃或旧的牙刷把制作,规格根据个人需要。此外,还要准备一些小竹签(羊肉串签)、白纸板、乳胶等等。学生材料用橡皮泥代替 板 书 设 计 揉、捏、搓、粘概括、夸张、特征突出。 南派面人汤作品北派郎绍安作品课时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行为学生活动环节目标及 课堂调控 1.欣赏引入 视屏显示:在大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快快乐乐、无忧无虑。(注:这些小动物是用面塑造出来的) 问:在这幅画面中,你注意到哪些动物的动作?你能模仿出来,让同学们猜一猜吗? 2.概括分析 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老虎吼叫的声音) 欣赏书中老虎作品,引出课题。 视频展示面塑“虎”的各种造型. 3.讲授新课 问:你们想不想用彩面做个小动物?今天我们就尝试着塑造一个美丽、可爱的动物形象。 板书课题:民间面塑——小动物 4.人文鉴赏 讲解作品,渗透人文知识。 面塑这一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出现。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如今它已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部分。面塑的题材:人物、动物、植物…… 面塑的艺术风格:分为南方派和北方派。南方派的特点精秀优美,北方派的风格小巧玲珑。 5.讲解、演示 演示:用搓花条的方法搓一条蛇。 教师:同学们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造型,但我们还要把这些小动物用彩面塑造出来。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们要认真观察老师演示的过 请几个同学模仿不同动物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猜。 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简单地说出或模仿出动物的基本特征。 分析老虎的特征。 小组研究: 这些可爱的老虎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这些作品是如何突出表现老虎的特点的? 小组讨论:观察、分析老虎的特征。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书中的民间艺术家制作的精美面塑艺术品。 春节面花 学生结合制作彩泥的经验,小结:通过揉、捏、搓、粘等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制作出可爱的小动物了。(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

艺术发展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贡布里希是英国艺术史家,美学家,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他是当代最会洞察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在这本书的译者后记里边就讲到,贡布里希是当代西方艺术学领域的泰斗,是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苏格拉底,艺术中的艾拉斯莫斯。在贡布里希的眼里,艺术的发展过程,乃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是人类寻求“美”的真谛的伟大历险故事。当然,他自己也就成了一个说故事的人。 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艺术发展史》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大概就会真正明白他说这些话的意思了。 这本书一共二十八章。其中在奇特的起源一章中讲到的是前期和原始民族和古代美洲。有毛利人、非洲人、墨西哥人、秘鲁人、以

及阿拉斯加等地远古时候的手工制品等等。这些东西现在大都存放在英国、美国、奥地利等博物馆里。这一章主要讲述以下几点:1、对于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首先,原始人类对艺术的思考是模糊的,他们的思维和创作初衷是:实用。这个是首要的标准,对于绘画和雕塑往往也是这种态度,它们不是被当做纯粹的艺术品,而是会给出非常明确的用途。2、“原始人”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单纯(实际上他们的思考过程比我们还复杂),是因为他们比较接近人了当年起源的状态,他们吧那些超自然的力量看成是和大自然一样实有其物,换句话说:绘画和雕塑是用来施行武术的。3、那时候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东西按照我们的标准看起来美不美,而是他们能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是为了满足他们施行巫术的需要。(艺术家来自本部落,加上世代传承,他们清楚的知道每一个形状和每一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所以只是去完成工作,而不是去改变什么。)4、那时候的艺术家与我们不一样的并不是他们艺术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整个艺术发展史并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史。 5、很多的艺术品在当时的艺术家看来,并不需要正真细致的去刻画出常规的图案,只需要在他们看来足以表示特征和用途就已经足够了,有可能是一个符号,有可能是一个色彩,但是只要足够的用来表示他们概念中的事物。 6、书画同源自有益处。时代、生活、习惯等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面塑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面塑文化,学习面塑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 2、通过学习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动手能力。 3、了解民间艺术家的聪明和智慧,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民间面塑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了解面塑制作的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 难点:学习面塑制作技法,进行实践创作。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橡皮泥、牙签等。 学生:橡皮泥、牙签等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暑假老师去公园玩,看到有人在用面团做小人,你们见过没有呢? 二、形象回忆作品赏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同时介绍面塑的特点和面人的流派知识。 除了面人,你还见过其他用面做的工艺品么? 课件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面花”作品,同时介绍一些春节、端午节、七巧节、老人做寿婴儿满月等不同时节场合的讲究规则。 请同学结合自己生活的所见来谈一谈,有的同学可能过年的时候随父母回农村探亲见过,有的同学在民俗村见过,也有可能有的同学曾经生活在农村,还亲自动手制作过,谈谈他们的感受。 三、小组探究 为什么我们用面来塑造?感受一下面和橡皮泥有什么不同?紧密细腻,黏合力等。联系捏橡皮泥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手段来造型?揉球、搓条、扎眼。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动手操作 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以及用这些方法可以制作哪些特殊的装饰。 三、自主创作 结合不同的造型手法,创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四、互相交流 面塑博览会开幕啦!组织学生有秩序的互相欣赏浏览。 谈谈自己分别的发现,分别从造型设计,创意、色彩搭配、造型手段等方面进行评述。 五、课堂延伸 由于时代、地域、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我国的面塑艺术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风貌;今天你创造出了面塑作品,珍藏了好朋友的面塑作品,这可能是你的第一件藏品,希望今后同学们更多地关注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葩。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 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 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 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 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 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

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