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维设计》2017届人教版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物质的分类Word版含答案

《三维设计》2017届人教版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物质的分类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三)物质的分类

1.(2015·重庆高考)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用胆矾炼铜B.用铁矿石炼铁

C.烧结黏土制陶瓷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解析:选D胆矾炼铜就是“湿法炼铜”,其原理是将胆矾溶于水,再将铁放入胆矾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是化学反应。铁矿石炼铁是将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和空气)加入高炉中,在高炉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铁单质,是化学反应。黏土烧结制成陶瓷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四氧化三铁常称作“磁性氧化铁”,是磁石的主要成分,打磨磁石制指南针,只是磁石的形状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

2.物质分类的依据通常有组成和性质。下列物质分类中,只考虑组成的是()

A.Na2SO4是钠盐、硫酸盐、正盐

B.HNO3是一元酸、强酸、挥发性酸

C.Mg(OH)2是二元碱、难溶性碱、中强碱

D.Al2O3是两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

解析:选A A项都是根据其组成而划分的;B项根据组成分为一元酸,而依据不同性质可分为强酸和挥发性酸;C中的难溶性碱、中强碱是根据其不同性质划分的;D中Al2O3依据不同性质可分别属于两性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

3.下列有关变化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海水中提取镁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B.用侯氏制碱法制纯碱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C.“地沟油”纯化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解析:选C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是Mg2+→Mg(OH)2→MgCl2→Mg,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A项正确;侯氏制碱法的过程是NaCl→NaHCO3→Na2CO3,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项正确;“地沟油”纯化是分馏的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项错误;石墨与C60的结构不同,在转化的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形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项正确。

4.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某种磁流体时,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FeSO4溶液和Fe2(SO4)3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制得粒子直径为5.5~36 nm的黑色磁流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得分散系不能透过滤纸

B.所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为Fe(OH)2、Fe(OH)3和Na2SO4组成的混合物

C.给分散系通直流电时,阴极周围黑色不变

D.当一束光通过该分散系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

解析:选D由题干信息可知,磁流体的粒子直径在5.5~36 nm之间,则该磁流体属于胶体,能透过滤纸,A项错误;Fe(OH)3是红褐色物质,Fe(OH)2是白色物质,具有磁性且颜色为黑色的铁的化合物是Fe3O4,B项错误;磁流体是胶体,通直流电产生电泳现象,阴极周围黑色会发生改变,C项错误;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D项正确。

5.奥运五环代表着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团结在一起。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如图中阴影部分关系的是()

解析:选B24

因此为K2SO4,③既是钾盐,又是盐酸盐,因此为KCl,④既是铵盐,又是盐酸盐,因此为NH4Cl。

6.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导纤维具有很强的导电能力,所以大量用于制造通信光缆

B.明矾常用作净水剂,是因为它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C.氨常用作制冷剂,是因为其沸点极低,很容易液化

D.SiCl4在战争中常用作烟雾弹,是因为它与水反应时生成白色烟雾

解析:选D光导纤维简称光纤,主要成分为SiO2,是一种能高质量传导光的玻璃纤维,光纤不能导电,A项错误;明矾常用作净水剂,是因为Al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但明矾没有消毒杀菌的作用,B项错误;氨常用作制冷剂,是因为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C项错误;SiCl4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Cl4+3H2O===H2SiO3+4HCl,生成白色烟雾,D 项正确。

7.下列叙述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鸡蛋白溶液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nm~100 nm之间

B.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时,可观察到一束光线

C.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D.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解析:选D A、B、C项都与胶体的性质有关;D项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e(OH)3沉淀,与胶体的性质无关。

8.如下图为雾霾的主要成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重金属离子可导致蛋白质变性

B.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

C.SO2和N x O y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人为因素之一

解析:选C SO2属于酸性氧化物,N x O y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9.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B.X、Z烧杯中分散质相同

C.Y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aCO3+2Fe3++3H2O===2Fe(OH)3(胶体)+3CO2↑+3Ca2+

D.Z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解析:选B A项,因胶体可透过滤纸而固体不能透过,正确;B项,X烧杯中的分散质为氯化铁,而Z烧杯中的分散质为氢氧化铁胶粒,错误;C项,FeCl3溶液中存在平衡Fe3++3H2O Fe(OH)3+3H+,加入CaCO3时发生反应CaCO3+2H+===CO2↑+Ca2++H2O,从而促进Fe3+水解,正确;D项,该分散系为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正确。

10.化学无处不在,下图是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其中X是()

A.稀盐酸B.稀硫酸

C.硫酸钠溶液D.碳酸钠溶液

解析:选B该物质能使石蕊变红,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具有酸的通性,又能遇钡离子生成白色沉淀,所以选择稀硫酸。

11.A、B、C三只烧杯中,依次分别盛有NaOH溶液、KSCN溶液、煮沸的蒸馏水,各滴入FeCl3溶液,试根据实验现象分别回答以下问题:

(1)分别写出三只烧杯中形成分散系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写出C中形成分散系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用化学试剂鉴别,写出鉴别B、C分散系的两种简单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C中逐滴加入稀H2SO4,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NaOH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含Fe(OH)3沉淀的悬浊液;KSCN 溶液中加FeCl3溶液发生络合反应生成Fe(SCN)3溶液;沸水中加入FeCl3溶液,FeCl3水解生成Fe(OH)3胶体。

(3)B为溶液,C为胶体,不用试剂鉴别,可用观察法,B为血红色溶液,C为红褐色液体,也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定胶体。

(4)胶体C中加入稀H2SO4,先发生聚沉生成沉淀,然后H2SO4溶解沉淀。

答案:(1)悬浊液溶液胶体

(2)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①观察颜色,血红色为B,红褐色为C②用一束光照射两液体,有光亮通路的液体为C,另一液体为B

(4)先生成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至沉淀消失形成棕黄色溶液

12.物质A~E均含同种元素,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C为蓝色不溶于水的固体,它们可发生如下图所表示的反应(除A~E外的其他物质已略去):

(1)写出相应物质的类别:

(2)在以上反应中(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③和⑦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C为蓝色不溶于水的固体,故C为Cu(OH)2,Cu(OH)2受热分解生成CuO,则D为CuO;依据图中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进一步推知E为CuSO4,A为Cu,B为CuCl2。

答案:(1)盐碱碱性氧化物

(2)①、②、⑦③、④、⑤

(3)CuO+2H+===Cu2++H2O、Fe+Cu2+===Cu+Fe2+

13.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1)1887年阿仑尼乌斯提出电离理论。

(2)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和英国化学家劳莱提出了质子论。凡是能够释放质子(氢

离子)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与质子(氢离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按质子理论,下列粒子的水溶液既可看作酸又可看作碱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H2O B.NH+4C.OH-

D.HCO-3E.CH3COO-F.Cl-

(3)1923年路易斯(Lewis)提出了广义的酸碱概念:凡是能给出电子对而用来形成化学键的物质是碱;凡是能和电子对结合的物质都是酸。如

酸(电子对接受体) + 碱(电子对给予体)―→反应产物

H++[:OH]-―→H:OH

试指出下列两个反应中的酸或碱:

H3BO3+H2O===H++[B(OH)4]-

该反应中的碱是________(填“H3BO3”或“H2O”);

CuCl2+4NH3===[Cu(NH3)4]2++2Cl-

该反应中的酸是________(填“CuCl2”或“NH3”)。

解析:(2)H2O、HCO-3既可电离出H+又能结合H+,符合。

(3)H3BO3+H2O==H++[B(OH)4]-反应中,H2O给出电子对[:OH]-,为碱,H3BO3接受电子对[:OH]-,为酸。

CuCl2+4NH3==[Cu(NH3)4]2++2Cl-反应中CuCl2接受电子对和NH3形成[Cu(NH3)4]2+,为酸。

答案:(2)AD(3)H2O CuCl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 教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规划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2课时 第二节离子反应 2课时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一讲义:专题3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铁、铜的冶炼 1.铁、铜的存在 铁、铜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1)铁矿有磁铁矿(主要成分为Fe 3O 4)、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 2O 3)等。 (2)铜矿有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 2)、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CO 3·Cu(OH)2]等。 2.铁、铜的早期获取 人们最早利用的单质铁和单质铜均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所不同的是铁单质只存在于从天而降的陨铁中,所以古代人称铁为“天石”,而铜则来自于地球上自然存在的少量单质铜。 3.铁的冶炼 (1)设备:炼铁高炉。 (2)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等。 (3)主要反应 ①还原剂的生成。a.生成CO 2:C +O 2高温,CO 2, b 生成CO :CO 2+C 高温,2CO 。 ②铁的生成:Fe 2O 3+3CO 高温,2Fe +3CO 2。 ③炉渣的形成:a.CaCO 3高温,CaO +CO 2, b .CaO +SiO 2高温,CaSiO 3。 [特别提醒] 使用炼铁高炉得到的是含碳2%~4.5%的生铁,生铁经过进一步冶炼,包括降碳,调硅锰,除硫、磷,得到含碳量0.03%~2%的钢。 4.炼铜 (1)工业炼铜:工业上采用高温冶炼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 2)的方法得到铜。 黄铜矿――→还原剂高温冰铜―→粗铜(含Ag 、Au 、Fe 、Zn 等杂质)――→电解精炼 精铜 (2)生物炼铜(矿堆浸铜法) ①原理:CuS ――→细菌 O 2 CuSO 4――→Fe Cu 。 ②特点:成本低、污染小、反应条件简单等。 1.高炉炼铁的生产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焦炭和一氧化碳都是还原剂 B .采用富氧空气可以得到纯铁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化学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1节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重难点】 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 一、分类的方法 1、单一分类法

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 2、O 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 被分类的物质 物质类型 分类标准 3、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被分类的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以树状陈列式表示。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三维设计》高考化学(人教版)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一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 Word版含答案

第十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 3) 考点一|原子结构(基础送分型——自主学习) [记牢主干知识] 1.能层、能级和最多容纳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能层(n) 能级最多容纳电子数序数符号符号原子轨道数各能级各能层一K 1s 1 2 2 二L 2s 1 2 8 2p 3 6 三M 3s 1 □102 □1518 3p □113 □126 3d □135 □1410 四N 4s □161 □172 □2432 4p □183 □196 4d □205 □2110 4f □227 □2314 ……………… n…………□252n2 2.原子轨道的形状及能量关系

? ???? ??????? ? 轨道形状??? ? ?s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p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哑铃形 各能级上的原子轨道数目? ???? s 能级 1 个p 能级 3 个d 能级5个f 能级7个 ……能量关系????? ①相同能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 s <n p < n d <n f ②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 <2s < 3s <4s …… ③同一能层内形状相同而伸展方向不同的原 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2p x 、2p y 、2p z 轨道的 能量相等 3.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 [注意] 当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满(p 6、d 10、f 14)、半满(p 3、d 5、f 7)、全空(p 0、d 0、f 0)时体系的能量最低,如24Cr 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 54s 1,29Cu 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 104s 1。 (2)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填充顺序——构造原理 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如图所示的排布顺序,人们把它称为构造原理。它是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依据。 原 子 轨 道

《三维设计》2017届人教版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物质的分类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三)物质的分类 1.(2015·重庆高考)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用胆矾炼铜B.用铁矿石炼铁 C.烧结黏土制陶瓷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解析:选D胆矾炼铜就是“湿法炼铜”,其原理是将胆矾溶于水,再将铁放入胆矾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是化学反应。铁矿石炼铁是将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和空气)加入高炉中,在高炉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铁单质,是化学反应。黏土烧结制成陶瓷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四氧化三铁常称作“磁性氧化铁”,是磁石的主要成分,打磨磁石制指南针,只是磁石的形状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 2.物质分类的依据通常有组成和性质。下列物质分类中,只考虑组成的是() A.Na2SO4是钠盐、硫酸盐、正盐 B.HNO3是一元酸、强酸、挥发性酸 C.Mg(OH)2是二元碱、难溶性碱、中强碱 D.Al2O3是两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 解析:选A A项都是根据其组成而划分的;B项根据组成分为一元酸,而依据不同性质可分为强酸和挥发性酸;C中的难溶性碱、中强碱是根据其不同性质划分的;D中Al2O3依据不同性质可分别属于两性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 3.下列有关变化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海水中提取镁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B.用侯氏制碱法制纯碱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C.“地沟油”纯化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解析:选C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是Mg2+→Mg(OH)2→MgCl2→Mg,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A项正确;侯氏制碱法的过程是NaCl→NaHCO3→Na2CO3,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项正确;“地沟油”纯化是分馏的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项错误;石墨与C60的结构不同,在转化的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形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项正确。 4.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某种磁流体时,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FeSO4溶液和Fe2(SO4)3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制得粒子直径为5.5~36 nm的黑色磁流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得分散系不能透过滤纸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章主要讲述物质及其变化。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1亿种。对于这么多的物质和更为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分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通过分类,可以将纷繁复杂的物质分成不同的类别,还可以从离子、电子等微观视角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可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设计物质间的转化途径。通过第一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一节,主要讲述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1 元素与物质: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由此标准可以看出,本课学习主题属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依据】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实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便相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分类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迸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使用分类法实行学习,虽然教科书列举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但必须给学生强调这两种方法都是以“单一分类法”为基础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同时也复习了初中学过的知识,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整体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复习初中所学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实行分类。 2.体验实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实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方法与途径: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分类事例入手,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反应实行分类整理归纳,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 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感与评价: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使学生理解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解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 让学生提前通过网络、书籍等,收集日常生活中常用分类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回答]去过。 [提问]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和其他两位同学比赛去超市买牙膏,看谁用的时间最短,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用简单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 分类; 2. 了解分散系、液体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胶体与溶液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 2. 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类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个性,把握事物间的共性,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研究,发现其变化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等手段对分散系、胶体进行研究,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分类的思想进行研究物质、观察物质、认识混合物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认识分类的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简单的分类法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胶体。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探究、总结。 教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课时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师:如果你们走在街上突然饿了,想去超市买一包饼干,你如何能最快的在超市里找到它?

学生:先去食品区,再找饼干的货架。 教师: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你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学生:思考交流 师:这种分类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类之后,可以更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师:好,我们生活里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法? 生:图书馆、商场、网页、药房、查字典、户籍管理…… 教师:在我们接触的事物中,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很多,分类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那么在化学的科学研究中要不要运用分类的方法呢? 教师:我们由第二单元的前言部分可以知道,在当前已发现和合成的近3万种物质以及为数纵多的化学反应。为了要进一步研究他们的变化规律及其之间的联系,我们就首先要对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分门别类的进行研究。所以也需要应用分类方法。 教师:在初中我们就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我们可以从哪个角度对溶液、泥沙水、空气、氧气、水进行分类呢? 学生:思考回答(从组成物质的成分的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水,氧气只含一种成分是纯净物,溶液、泥沙水、空气含多种成分是混合物)。 教师:那么纯净物又可以细分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 O2、Mg、HNO3、H2SO4、NaOH、Ba(OH)2、NaCl、K2SO4、SO2、CaO、Al2O3 (学生分别说出它们所属的物质类别,然后引导学生作出树状分类图,选择合适的物质填在 相应的位置)。教师: 在单质中可按性质的 教师:刚才我们所学习的就是一种树状分类法,这是一种树状分类图,它是一种对同类事物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十七)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将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血红色、红褐色、淡黄色、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②Fe2(SO4)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③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④无水硫酸铜放入水中 A.②③①④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B Na2O2呈淡黄色、Fe(OH)3呈红褐色、Fe(SCN)3呈血红色、CuSO4溶液呈蓝色。 2.实验室在配制FeSO4溶液时,为防止FeSO4被氧化而变质,常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A.锌粉B.铁粉 C.硫酸铁D.盐酸 解析:选B Fe2+极易被氧化,所以应加入还原性物质,Zn、Fe都具有还原性,但Zn 能将Fe2+还原成铁单质,且生成的Zn2+为杂质离子。 3.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发生,再滴入少量氯水,溶液立即显血红色。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是() A.Fe2+B.Fe3+ C.NH+4D.K+ 解析:选A向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发生,说明溶液中无Fe3+,再滴入少量氯水,立即显血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Fe2+,被氯水氧化为Fe3+后与SCN-反应而呈血红色;溶液中是否含NH+4、K+,无法确定。 4.为除去FeSO4溶液中的Fe2(SO4)3和CuSO4,最好选用() A.烧碱溶液B.浓氨水 C.镁粉D.铁粉 解析:选D Fe2(SO4)3和CuSO4都可以与铁粉反应生成FeSO4,而不引入新的杂质。 5.下列各组物质中,X是主体物质,Y是少量杂质,Z是为除去杂质所要加入的试剂,其中所加试剂正确的一组是()

解析:选C A项中Cl2能把FeCl2氧化,B项中Fe能把FeCl3还原,D项除去了CO2-3和SO2-4又引入了Cl-,均不合要求。 二、不定项选择题 6.下列氯化物既可由金属和氯气直接反应制得,也可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A.ZnCl2B.FeCl3 C.FeCl2D.AlCl3 解析:选AD铁与氯气反应生成FeCl3,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锌与氯气、盐酸反应的产物均为AlCl3。 7.能使铁溶解,但不能生成沉淀的溶液是() A.AgNO3溶液B.FeCl3溶液 C.CuSO4溶液D.FeSO4溶液 解析:选B A、C项虽能溶解铁,但同时析出的Ag和Cu会附着在铁上,D项不能使铁溶解,符合题意的是B项。 8.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合理的是() A.向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呈血红色,说明不含Fe2+ B.向某溶液中通入Cl2,然后再加入KSCN溶液变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2+ 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Fe3+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白色沉淀,又观察到颜色逐渐变为红褐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2+,不含有Mg2+ 解析:选C A项说明含Fe3+,但不能说明是否含Fe2+;B项说明通入Cl2后溶液中含有Fe3+,不能说明原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因为Mg(OH)2为白色沉淀,Fe(OH)2转化为Fe(OH)3时的颜色变化会掩盖其他白色沉淀的现象,所以当溶液中含有Mg2+时,会出现同样的上述现象,故D项不能说明溶液中是否含Mg2+,C选项正确。 三、非选择题 9.Ⅰ.把氯化亚铁水溶液中的Fe2+氧化为Fe3+,而不引进金属离子或其他原溶液中不含有的阴离子,所用的两种方法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维设计》2017届人教版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九)化学键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化学键 1.韩国首尔大学的科学家将水置于一个足够强的电场中,在20 ℃时,水分子瞬间凝固形成“暖冰”。则关于“暖冰”的判断正确的是() A.“暖冰”中存在离子键 B.“暖冰”中水分子的OH键是非极性键 C.“暖冰”的密度大,有导电性和导热性 D.水凝固形成20 ℃时的“暖冰”所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解析:选D A项,“暖冰”中的水仍然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在分子内存在共价键,不存在离子键,错误;B项,“暖冰”中水分子的OH键是不同元素形成的极性键,错误;C项,“暖冰”由于形成时温度高,所以分子间的间隔大,所以密度小,错误;D项,水凝固形成20 ℃时的“暖冰”由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所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正确。 2.(2016·梅州模拟)下列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Cl2B.NaOH C.CH4D.(NH4)2SO4 解析:选C A项中的Cl2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B、D两项中的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不符合题意;C项中CH4是由CH极性共价键构成的共价化合物,符合题意。 3.(2016·南京模拟)下列物质中,从化学键的角度看,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明显不同,这种物质是() A.NaOH B.CH4 C.SO2D.H2O 解析:选A B、C、D三项中形成的化学键均为共价键,A项中形成的化学键为离子键和共价键,故A项符合题意。 4.(2016·长沙模拟)下列电子式,正确的是() 解析:选C氯化铵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溴化铵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过氧化钠的电子式为 故C正确;氯化钙的电子式为,故D错误。 5.(2016·石家庄模拟)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的是() A.C2H6、H2O2、C2H5OH B.HCl、NaCl、MgCl2 C.H2O、CO2、Na2O2D.NaOH、NaClO、Na2O 解析:选A A中各物质只存在共价键,正确;B中HCl中为共价键,而NaCl、MgCl2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说课

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说课 广西柳州铁一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那么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开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根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学习分类方法的目的,是在于掌握分类之后,能对未知物的性质进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根底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响。其实,初中阶段纯洁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局部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响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实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 ,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三)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三)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的是() ①铁②钠③铝④镁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C镁、铝这两种金属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会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 2.材料与化学密切相关,表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解析:选A23 3.将过量CO2通入下列溶液中,最终不会出现浑浊的是() A.CaCl2溶液B.NaAlO2溶液 C.饱和Na2CO3溶液D.水玻璃 解析:选A CaCl2溶液与CO2不反应,无沉淀产生;NaAlO2溶液与过量CO2反应:CO2+NaAlO2+2H2O===Al(OH)3↓+NaHCO3;饱和Na2CO3溶液与CO2反应:Na2CO3+H2O+CO2===2NaHCO3,因NaHCO3的溶解度小于Na2CO3,故有NaHCO3固体析出,溶液变浑浊;水玻璃与CO2反应:Na2SiO3+2CO2+2H2O===H2SiO3↓+2NaHCO3,A项正确。 4.下列有关普通玻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普通玻璃的原料主要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 B.玻璃在加热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 C.普通玻璃的成分主要是硅酸钠、硅酸钙和二氧化硅 D.盛放烧碱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是为了防止烧碱跟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而使瓶塞与瓶口粘在一起 解析:选B普通玻璃以纯碱、石灰石和石英为原料,经混合、粉碎,在玻璃窑中熔融制得,A正确。玻璃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B错误。普通玻璃的大致组成为

【三维设计】(人教通用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讲义 第三节 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第三节化学平衡常数__化学反应进行的方 向 明考纲要求 理主干脉络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一、化学平衡常数 1.表达式 对于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其化学平衡常数K = cp C ·cq D cm A ·cn B 。 2.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无关,只与温度有关。 3.意义 K 值越大,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自发过程 (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借助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 ①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性(无序体系更加稳定)。 2.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 放热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ΔH<0,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故只用焓 变判断反应方向不全面 ⎪⎪⎪⎪ ①熵的大小:同种物质,熵值:气态>液态>固态②熵判据:体系的混乱度增加即熵增,ΔS>0,反应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有些熵减的过程也能自发进行,故只用熵变来判断反应方向也不全面 ⎪⎪⎪⎪ ①当ΔH<0,ΔS>0,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②当ΔH>0,ΔS<0,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③当ΔH<0,ΔS<0,低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④当ΔH>0,ΔS>0,高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 1.甲反应的平衡常数比乙反应的平衡常数大,是否甲比乙进行的程度就大呢? 提示:不是,因为甲反应与乙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同,计算出的K 值不同,不能比较。 2.在一定温度下,三个反应: H2(g)+I2(g)2HI(g) K1

(人教版)《三维设计》高考一轮复习化学配套作业: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原子结构化学键(含答案解析)

原子构造化学键 1. 230Th和 232Th是钍的两种同位素,232Th能够转变为233U。以下相关Th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Th 元素的质量数是232 B. Th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1 C.232 Th 变换成233U是化学变化 D.230Th 和232Th的化学性质相同 2.以下对于化学键的说法中正确的选 项是 () 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共价键 B.阴、阳离子间经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D.大部分的盐、碱和廉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3.某元素的一个原子形成的离子可表示为b a X n-,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b n- A.a X 含有的中子数为 a+ b b n - B.a X 含有的电子数为 a-n C. X 原子的质量数为a+b+ n D. X 原子的质量约为b23g 6.02 ×10 4.以下表达正确的选 项是() ···· A. HClO 的电子式为 H Cl O ···· ·· B. H 2S 的电子式可表示为H + [S]H + ·· ···· C.用电子式表示 Na2O 的形成过程为× ·O·―→2Na+· ·2- × × 2Na+[ O ] ···· ·· 2+·· D. MgCl 2的电子式为 [Cl-[ Cl- ]Mg] ···· 5.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所含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的粒子必定是原子 B.两种粒子假如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化学性质就必定相同 C.质量数相同的原子其化学性质必定相同 D.拥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原子或简单的离子,必定是同种元素 6.(2015 西·安模拟 )在以下变化过程中,既有离子键被损坏又有共价键被损坏的是() A.将 SO2通入水中 B .烧碱溶于水 C.将 HCl 通入水中D.硫酸氢钠溶于水

高考化学总复习“点、面、线”备考全攻略(提能力+创新

【三维设计】(教师用书)2015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点、面、线”备考全攻略(提能力+创新演练经典化)2-1 物质的分类新人教版 [对接高考——高考命题常设误区汇总] 设误选项摘录设误角度诊断 1.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 按物质的俗名对物质分类 物 2.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法,HNO3属于酸、离子化合物、强电 混淆两种分类方法 解质 3.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分散系的分类标准错误 4.AgI胶体在电场中自由运动对胶体性质的理解不深刻 [随堂强化落实]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 ①根据一个酸分子电离产生氢离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⑤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①②③B.①②⑤ C.①②④D.③④⑤ 解析:③区别强弱电解质的依据是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④区别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主要依据是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答案:B 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可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溶液则没有此现象 B.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煮沸 C.静电除尘,利用了胶体电泳 D.胶体不均一、不稳定,静置易产生沉淀;溶液均一、稳定,静置不产生沉淀 解析: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鉴别溶液和胶体,但这不是它们的本质区别,A项错误。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直至变成红褐色,B错误。静电除尘,利用了胶体电泳,C正确。胶体是均一稳定的分散系,D错误。 答案:C 3.美国宇航局将在2012年再次登陆火星,新火星车体积更大、功能更全,旨在探寻火星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已有资料表明:火星表面富含硅酸盐和硫酸盐;火星上的水以冰块和霜冻的形式存在于南北两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硅酸盐、硫酸盐都是含氧酸盐

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 化学 第一轮 考点规范练3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A错误。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只含H2O一种分子, ,C错误。漂白粉是氯化钙、次氯酸钙组成的混合物;氯气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 解质,D错误。 2.(2020天津卷)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病毒期间,使用的“84”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A.NaOH B.NaCl D.Na2CO3 “84”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NaClO,属于常识性知识。 ()。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因为水溶液可导电,可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电器起火,A项错 4.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A项的正误时,需要理解胶体粒子可能带电荷(因胶体粒子具有吸附性,吸附带电粒子),而胶(分散系中所有带电粒子所带正负电荷抵消,不带电)的含义,A项错误。判断B项的正 误时,首先需要明确胶体一般是由多种分散质粒子扩散到分散剂中形成的分散系,如将FeCl3饱和溶 液滴入沸水中制得的Fe(OH)3胶体中,实际上既有Fe(OH)3胶体粒子,也有氯离子、铁离子等溶质离子,在电场作用下,Fe(OH)3胶体粒子和铁离子带正电荷,向阴极移动,氯离子带负电荷则向阳极移动;对 于非电解质的水溶液,溶质粒子不带电荷,不会向电极移动,如蔗糖溶液,B项错误。判断C项是否正确,需要了解微观粒子热运动的特点(无规则自由移动),无论是溶质粒子还是胶体粒子,都做无规则的布 朗运动,C项错误。判断D项的正误时,需要明确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 性质上的区别之一是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而胶体有丁达尔效应,D项正确。 5.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其中青铜、陶瓷、造纸及黑火药等与现代化学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青铜的熔点比纯铜和锡都高 B.陶瓷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C.古代的纸张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氧化剂只有硝酸钾

2017-最新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一讲义:专题1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课标要求] 1.了解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依据物质的组成预测物质的性质。 3.了解研究物质通性的思路和方法。, 1.化学家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能等对物质分类。 2.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3.常见的两种转化关系: ①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盐; ②氢化物→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 4.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5.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 (1)根据物质的状态、性能分类 ①根据存在状态分为气态、液态、固态物质; ②根据物质的导电性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③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分为可溶性、微溶性、难溶性物质。

(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分类 物质⎩⎪⎪⎪⎨⎪⎪⎪⎧ 纯净物⎩⎪⎪⎨⎪⎪⎧ 单质⎩ ⎪⎨⎪ ⎧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酸碱盐 有机化合物混合物:如溶液、空气等 2.氧化物的分类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 2 、SO 2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 、MgO 3.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1)单一分类法是指只用一种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如: 碱按溶解性 可溶性碱:KOH 、NaOH 等难溶性碱:Cu (OH )2、Fe (OH )3等 酸 按组成中是否含氧元素 无氧酸:盐酸、氢硫酸等含氧酸:硫酸、硝酸等 (2)交叉分类法指将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如: (3)树状分类法是根据被分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的类型间关系的阵列式形状(像树)来定义的。如:

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一)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①水银 ②空气 ③氯酸钾 ④五氧化二磷 ⑤糖水 ⑥硫粉 ⑦氨气 ⑧盐酸 A .①②⑤⑦ B .①②⑤⑧ C .②⑤⑧ D .②③⑤ 解析:选C 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空气、糖水也都是混合物。 2.对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①纯碱 ②食盐水 ③石灰水 ④NaOH ⑤液态氧 ⑥KClO 3 A .碱——①④ B .纯净物——③④⑤ C .盐——①⑥ D .混合物——②⑤ 解析:选C ①纯碱是Na 2CO 3,是盐类,属于纯净物;②食盐水是NaCl 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③石灰水是Ca(OH)2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④NaOH 是碱类,属于纯净物;⑤液态氧是单质,属于纯净物;⑥KClO 3是盐类,属于纯净物。 3.下列各组物质中,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后者从属于前者的是( ) A .纯净物、混合物 B .金属、非金属 C .纯净物、化合物 D .含氧酸、无氧酸 解析:选C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4.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2CuO +C=====高温 2Cu +CO 2↑ B .CaO +H 2O===Ca(OH)2 C .2K 2CrO 4+H 2SO 4===K 2Cr 2O 7+K 2SO 4+H 2O D .NaCl +AgNO 3===AgCl ↓+NaNO 3 解析:选A 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A 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由+2降为0,碳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为+4,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 C ――→CuO 高温CO 2――→H 2O H 2CO 3――→Ca (OH )2 CaCO 3――→高温 CO 2 A .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B .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 C .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D .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