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1、相关定义

1.1、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职业教育1.3.1 职业教育关于职业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不同的著作有着不同的解释。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表述也与国内的有所不同,有些国家称其为”职业教育”,而有些国家则称之为”职业技术教育”,还有的国家是叫”技术和职业教育”。在中国,不同时期对于职业教育的表述也不同,新中国建立以来,职业教育的称谓也经历了建国初的”职业教育”到改革开放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到1996 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中”职业教育”的转变。《维基百科》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义是:职业教育是旨在培养从业人员实用性技能的教育领域,以使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从业能力。胡乔木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于职业教育是这样定义的: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4 我国学者李蔺田对职业教育的定义为: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5 王焕勋主编的《实用教育大词典》从广义上定义职业教育为”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的职业兴趣,训练人的职业技术能力的教育”,狭义的含义指:在一定的文化水平基础上,培养人们能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专门化教育。6 顾明远和梁忠义主编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的内涵定义为三个方面的内容:1、职业教育是教育内部的结构与分工,是整个现代教育制

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2、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直接培养特定职业所需的高、中、初级技术、管理人才。3、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从事特定职业所需的相关知识、技 3 能与技术,职业道德与态度。同时还包括必要的普通基础知识的教育。它在层次上分初级、中等、高等职业教育7。本文的职业教育指的是对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而进行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的教育。

1.2、课堂管理的内涵及概念界定

尽管国内外对课堂管理研究较多,但对于课堂管理的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对课堂管理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古德(Thomas.L.Good)认为:课堂管理是”建立和维持有效学习气氛的过程。”[5]埃默(E.T.Emmer)将课堂管理定义为:”课堂管理旨在促使学生合作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其范围包括物理环境的创设,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学习的指导。”[6]麦克卡斯林(Mccaslin)等则认为:”课堂管理远远不是诱导学生服从,它应当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理解,自我评价和内化为自我控制。”[7] 我国学者对课堂管理的理解主要是:田慧生教授将课堂管理定义为:”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因素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8]华东师范大学的施良方教授则定义为”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益和秩序,调整课堂中的人和事、时间、空间等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9]广西师范大学陈时见教授的观点为”课堂管理是建立有效的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成长的过程。”[10]

笔者所理解的课堂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含义:首先,课堂管理既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过程;其次,课堂管理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管理与控制,要尽量少用惩罚、批评等消极方法进行课堂管理,课堂管理还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不但要重视学生问题行为的解决还要重视学生行为的内化,使学生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7 教学的艺术,使自身的课堂充满魅力;第四,教师要了解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并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职业学校学生尽管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但是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怀,教师要在课堂管理中渗透热爱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师者的关怀。

1.3、主要概念的界定

1、职业教育①: 也叫技术和职业教育或者职业技术教育,这是一种专门的教育,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推进,以普通教育为基础,培养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在我国,职业教育分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类,而职业学校教育又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它的内涵:(1)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教育制度的内部分工不同;(2)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种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根本目的的;(3)职业教育的基本

内容不仅包括普通基础知识的教授, 还包括某一特定岗位所需要的相关技术,技能和知识。2、中等职业教育:它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具备中级技术的人才为教育目的。它包括职业中专,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术工人学校等开展的学校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职业高中(简称职高)、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包括职业中专和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技校) ②。在新中国成了以后,通过对原高级职业学校进行接管和改造,逐步建立了现在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的是五年。1985年以后,在中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普通高中的改造,形成了职业高中, 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制多为三年。在新中国成了以后,为了安置城市的失业工人,国家举办了多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培训班,通过对这些培训班的改造形成了新的”技①顾明远、梁忠义:《职业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第10 页②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主编: 《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分卷》第67 页 4 工学校”,学制三年。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主要教授操作实训,同时也教授一些有关的文化及专业知识,培训企业需要的中级技术工人。因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多是学校教育,所以本文以学校教育为研究对象。

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本论文中指那些开展学校教育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等。

4、生源困境:在本文是指生源数量的短缺和生源质量的低下。

1.4、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产类专业的定义及作用

根据我国产业的分类,我们将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也进行了分类,其中以第二产业为服务对象的专业我们称其为第二产业类专业,即二产类专业。二产类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从二产类专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正在崛起的二产类专业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起非常重大的作用。第一,二产类专业毕业生群体将是国民经济的生产骨干和主力。作为生产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二产类专业阶层既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的操作动手能力。他们是生产的中坚,在新兴的、技术型的产业中将成为生产的主体。第二,二产类专业群体是社会均衡财富分配的表现。在整个劳动力结构中, 二产类专业是社会财富实现,以及社会财富均衡分配的主要表现。他们处在基层工作岗位的位置,收入普遍较低。当前,在二产类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由于市场的力量,使他们中的部分人员的工资飙升到很高的价位,这也反映了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在通常情况下,二产类专业阶层的薪酬应处于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样的一个庞大的中间价位的工薪劳动者的出现,将非常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均衡分配,对于消除当前社会面临的财富分配高低悬殊这样的问题有积极的意义。第三,二产类专业群体作为社会中坚,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健康力量。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两极分化,导致了严重的世界性和地区性问题。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严重分裂和分割,就需要在建立合理的社会的同时,培育社会中最稳定的中间阶层。这样的一个是中坚阶层是保障社会安定的基础。高

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生产增长,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广东省按照国家的部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重的政策,建立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人才发展开辟了新的通道。与此同时,确立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并通过市场促进他们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我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最高两个等级就是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这个资格的获得者享有和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同等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此外,广东省还制定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依托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大力开展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3 - 第一章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理论概述

1.5、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权概念及其保护

的不力表现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权保护存在那些不利表现呢?让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了解一下。案例一: 2011年7月,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张某,到某搬运公司实习,做一些基础的搬运工作,在同年8月,张某不小心受伤在搬运过程中胳膊受伤了,张某与企业双方就赔偿事宜起了争执。经过协商未果,于是张某到当地劳动保障进行工伤申请。但是经过劳动部门没有认定其为工伤。张某觉得,他是因为在实习期间,在实习单位工作期间受到的人身伤害,其应当享受与员工一样的工伤待遇,于是要求劳动仲裁委员会做出劳动仲裁,并确定其为工伤,但是劳动仲裁委员会并没有受理此案。[1] 法律评析: 本案

值得评析的问题有以下三点:一、在校实习生是否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调整?二、在校实习生在工作期间发生伤亡事故,是否能进行工伤认定?三、公司需要承担工伤赔偿责任还是侵权赔偿责任?四、学校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五、实习法律关系各主体之间的地位是什么?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权概念上面一章中我们讨论了什么是实习以及什么是实习权,下面让我们来确定一下实习主体即实习生的身份,实习法律关系,学生实习权概念以及学生实习权的种类。(一)实习生身份的界定“实习”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和实践,以锻炼工作的能力。”,由此可以得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实习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师傅的指导下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积累更多的经验,为以后正式的工作打下基础。根据实习的目的与形式不同,我们将学生的实习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种是教学型实习,指的是由学校在自己建设实验室或者模拟工厂,让学生进行实践锻炼,进行认知实习, 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应用性知识的理解,它是正常教学的一部分。第二种就是就业型实习,就是由学校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这是一种学生到实习9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权法律保障研究单位,在单位师傅的指导下做一名实际工作者能生产出产品,为企业产生利润的生产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实习生也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和锻炼工作能力。但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是学校和企业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共建基地。这两种实习方式均属于学校正常教学的延伸,都应该遵守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安排和符合学校专

业培养的目标。本文所称实习生指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习或毕业实践中进行工作的学生。实习生实习是由学校组织安排的,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还包括部分学校的课程。中职学校学生实习虽然不在学校的教室,但实习生不属于中国的劳动法意义上的工人,所以学生的身份没有改变。究其原因是:首先,实习学生以学习为目的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意思表示,其实,实习生也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能力,所以实习生并不是中国的劳动法律工作者。其次、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人事档案,组织关系没有转移到实习企业,所以实习学生的身份并没有改变。最后,实习生和实习企业没有有建立事实劳动关系。学生实习,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尚未毕业,还没有离开学校,不具有参加工作的经验,实习后, 大多数学生都不会签订一份正式的劳动实习合同,在实习单位继续工作。由于我国的劳动法没有吧实习生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围,董保华教授解释道:”实习是中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延伸,还是教学的组成部分,是中职院校学生继续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它与学生毕业成绩挂钩。由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 实习生的身份依然为在校学生,不过与一般的在课堂中的学生相比,在教学的地点、形式、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但实习生的这些特殊性依然不能改变其学生的身份。(二)实习主体法律关系的界定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主体主要涉及到学生,学校,实习企业三方,立法机关也没有明确界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实习中的法律关系,学者们的观点也不一致。一些学者将其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有的学者认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三方已形成的法律关系。我认

为,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应当将实习的法律关系应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正如我们知道的,法律关系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内容。学生实习主要涉及到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三方。但我认为,实习主体的法律关系应该只有学校和实习单位两方。根据我国《教育法》第25 条第 3 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中职院校承担的是一种社会义务,是公法上的义务不是私法上的义务。学校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以及行政机关的委托,有权对学生实施退学、开除学籍、授予学位等行为。由此可见, 10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权法律保障研究学校和学生之间实质是一种教育管理关系。学生实习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不改变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这种关系。学生实习只是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学生实习并不意味着实习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从学生实习的本质来看,实习主体的法律关系本质应该是在学校和实习单位。实习学生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也不是我国劳动法律工作者,实习生和实习单位不可能建立劳动关系。只能按照合同对实习生进行技能培训实习,实习生和实习单位并没有建立法律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实习的法律关系,其本质是一种实习契约关系,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只是实习具体实施者,不是实习主体之一。实习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中职院校的学生能够进行安全有效的实习,它主要在学校,实习单位,实习生签订的实习合同中体现。(三)学生实习权概念和被侵权的种类以上我们分析了实习的含义和实习的法律关系,但本文的重点是中职院校学生的实习权,什么是实习权呢?实习权的侵权主体主要有

哪些?他们侵害了实习生的哪些权利呢? 案例二:寻找强制实习源头,政府竟是幕后推手近些年来,各地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 富士康最初犹豫是否落户四川省时,政府便向其承诺,将通过行政手段,为其招募工人,满足其用工需求。政府并将其作为任务分配到各直辖市,每个县政府都被分配数千招聘名额。因此,乡镇干部为完成工作任务,强迫招募学生实习工,并亲自率领大批的中职院校的学生到富士康实习。[1] 案例三:学校强制实习,不去就没有学位证2010年6月,对即将到来的暑假,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张可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无法回家帮父亲务农了,他和2000余名同年级学生,学校安排他们本月底前往烟台富士康, 进行两个月的实习,但这并不是自愿的,如果不去实习,按照学校的规定,他两年后很难拿到学位证,在这件事里面学校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将强制实习与学位证挂钩,学生应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呢?[2][3] 案例四:企业滥用劳动力通过学校安排到富士康实习的学生到企业后就由学校交给企业分配劳动,这些企业要求学生做与专业知识不相符的工作,大多数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机械劳动,长时间工作,不给或1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权法律保障研究少给实习报酬,还要求不得擅自离厂等。而来实习之前,绝大多数实习生在入学时已经缴纳了学费,来富士康实习也缴纳了报名费。在南京昆山厂区实习的重庆籍学生小梁说他们来富士康时交给学校800元作为路费。我们依据实习权侵权主体特征将中职院校学生实习权的侵权分为五种类型。(1)政府侵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文件强迫学生到某企业

去实习,剥夺学生的实习自由权,司法部门或者劳动部门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充当黑用工企业的保护伞等违法行为。(2)学校侵权。中等职业院校,强制安排学生去参加实习,学生如果不服从学校安排,将无法获取毕业证,安排学生参加与自己专业不或得不到教学目的的实习工作。中等职业院校对学生实习、采取放任不管而导致学生受伤害甚至于失踪;中等职业院校强制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并与毕业证挂钩。为了方便管理,要求学生进行集中实习,禁止进行分散实习,并且安排不正规的机构管理学生学生的实习生活。(3)教师侵权。实习指导教师不专业,扣押实习生的实习报酬,有的不经过实习生同意无偿占有实习生的劳动成果,与用人单位一起压榨实习生的劳动力。(4)实习单位侵权。实习单位通常招收实习生以储备干部身份代替正式工在实习单位工作,实习单位少付或不支付报酬,实习生长时间加班,没有最低生活保障金,强迫实习生劳动从事非法或限制个人自由的工作如: 卡拉OK 厅,夜总会,洗浴中心等可能危害到学生合法权益的地方实习,安排学生从事剧毒,易燃,易爆,高强度的劳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工作; (5)中介侵权。中介发布招聘实习生的虚假信息,利用所谓的培训费, 押金,推广费等各种借口骗取学生钱财. 上面我们分析了实习生的侵权主体都有哪些,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一下实习的侵权客体都有哪些,侵权客体指的是实习主体侵害了实习生的哪些权利:(1)受教育权,我国宪法规定受教育权是学生最基本的人权,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权, 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条文相抵触,受教育权使得每个人都具有获得知识的机会,实习权也是受教育权的

一部分,因为实习是中职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很多企业忽视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将实习生安排在与其专业不对口的岗位, 剥夺了实习生的自由选择权。(2)人身权,人身权也是宪法中规定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的权利之一,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权利。实习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因为经验不足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实习事故经常发生时,实习单位实习院校总以很多借口推卸责任。由于实习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法保护范围,劳动仲裁部门对此也无能为力。在实习当中出现的性别歧视,健康歧视,搜身,诽谤,侮辱,强制实习生进行加班等都侵犯了实习生的人身权。(3)财产权, 1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权法律保障研究我们所说的实习生财产权是实习生应当获得的劳动收益权,实习生劳动具有一般劳动的特征,能够为实习单位带来效益并且付出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实习生也应当获得一般劳动者应当获得的待遇,理应获得相应的报酬,补助。财产权反映的是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一种平等的财产关系。据调查,很多中职院校学生去实习不仅无法获得劳动报酬,而且在缴纳学费的同时还要向企业缴纳实习费用,很多企业不仅侵犯了实习生的劳动收益权,而且为学生安排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岗位做一些没有专业技能要求的机械工作。实习生经过长时间的工作,他们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就产生了相应的劳动价值,就应取得相应的基本报酬,但很多企业与学校利用实习的名义侵占学生的劳动成果而少支付或不支付劳动报酬,有甚者骗取其钱财,这是对实习生财产权的侵犯。实

习生对其劳动成果享有收益权,政府、学校、实习单位、不应无视这一点,而应尊重并保障学生这一权利的实现。二、中职院校学生实习权益受到侵害的现实状况中职院校学生受到现实的侵害是无所非议的,下面我们依据几个现实的案例来进行实际探讨。

1.6、中等职业学校概念界定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等职业学历。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三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成人中等职业学校。本文所选取研究的案例为职业高级中学。[24]

1.7、相关概念界定

合并学校:在高洪源的”中小学合并学校改革与策略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合并学校是在变化的社会条件下,由于实际情况需要,几所学校通过组织的一体化实现物质的、人力的和文化资源的融合。改变原来的消极品质,挖掘和放大积极资源的功能,形成新的优质资源结构。[4] 本研究的”合并学校”特指由几所学校合并之后,在一个校区进

行教学活动的中小学。不包括中专、技校和各类高校。

1.8、() 相关概念的界定

“社区”一词由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等人在翻译英文词汇”community” 时创造的对应汉文。《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社区”是指: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①。本文中”拉祜族传统社区”是指以”村”的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社区中民族文化保留较为完整,较少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1.9、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流动儿童” 关于流动儿童的定义,各学者根据自己所研宄范围和重心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解释和说明。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对流动儿童也有自己的概念,1998年国家教委和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称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 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3中国社科院韩嘉玲(2001)教授认为”流动儿童是指那些随父母或亲戚离开户籍所在地,并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不包括那些不是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儿童群体。”; 中国人民大学的段成荣(2001)教授从人口学角度出发,认为”所谓流动儿童少年人口, 是指一个地区的外来人口中15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和少

年人口”;申继亮(2009)认为”流动儿童是指6-18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城市暂时居住半年以上,且在当地学校8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就读的儿童青少年。”王毅杰(2009)认为”流动儿童指跟随父母或其他亲人流动到城市生活半年以上的农村户籍儿童。” 由此可见各个学者会针对自己所研究内容对流动儿童作出不同的定义。值得一提的是,分层与结构,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在我们社会中,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不职业结构等不尽相同,既有处于城市上层中的”优势群体”,也有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群体”,也有”中间群体”。但从现有的数据来看,”外来流动人口构成了较低职业阶层的主体”‘,也就意味着,从现阶段的客观事实来看,相比较而言,很多外来人口在城市中处于弱势群体的规模要远远大于优势群体。同时,本论文之所以以Z小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于其极具代表性,它具有大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面临义务教育问题的普遍性意义。因此,本研宄结合自己的研宄内容,将流动儿童定义为:跟随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并已在城市公立小学入学,经历一定教育过程的6-16周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不包含在城市中凭借自身有利地位而获得相对自由权利的流动儿童群体)。(二〉”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Socia] Integration)建立在多元论(Pluralism)基础之上,当移入地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时,新移民会倾向于维持原有的文化价值,同时他们也会在新的定居地重新塑造其身份认同、价值观念,从而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和经济秩序,最终使得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2。社会融合包括文化融合、经济社会融

合和心理融合。”融合(I”ntegration)不同于”同化(A”ssimilati on)。同化论(Assimilation)认为,同化是弱势群体不断抛弃自己原有文化和行为模式,逐渐适应主流社会的文化和行为,并最终获取与主流人群一样的机会和权利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融合(Integration)则强调在不同群体之间建立一种新的、适合彼此的文化意义。西方的融合理论是建立在跨国移民基础之上的,这与我国的人口流动,尤其是人户分离,在很多方面是有差异3的,西方的融合理论主要是基于文化的思考,考虑到我国与西方在制度文化上的诸多差异,笔者结合本研究主要对象,一方面借鉴西方的融合理论,一方9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面结合自己的研究对象,做更多的思考,其内涵主要包括: (1)社会融合是指以构筑良性和谐的教育为目标,社会、学校、家庭在促进流动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2)社会融合不等于同化。分层与结构,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促进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直接套用”当下教育城市儿童的一系列行为,而是需要公立学校为流动儿童建立真正适合他们自己的教育环境。(3)融合不是一个静态的事情,它是一个对现状一直进行挑战的动态过程。它是目的与手段、制度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融合是多维度的,包括制度融合、文化融合、心理融合、经济融合等。综上,笔者将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定义为:‘‘在公立学校场域中,通过各教育要素(制度、课程、教师、家长、学生之间)与流动儿童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有利于流动儿童获得良好教育生活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和教育过程。”

1.10、基本概念

定义与角色定位 1.辅导员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辅导员的:”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基本任务是在校、系(科)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系(科)和年级内,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④2004 年,中央16 号文明确指出”辅导员、班6 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并把”政治辅导员”改为”辅导员”。教育部发布的第24 号令,给辅导员下了定义”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2.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从以上几个国家文件中可以看到,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可以包括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三个方面。首先,毋庸置疑,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此,辅导员的第一个角色是教育者,但是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有别于任课老师的授课。辅导员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包括课内的各式讲座,如:法制教育、安全纪律教育、文明修身教育等,也包括课外的文化活动,如:文体比赛、课外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辅导员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规范他们的言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

情感经历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地给学生上如何做人做事的课,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这显然有别于专业课教育,但是教育效果并不比专业课差。其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在学生的团建、党建、社团等活动中, 辅导员充当管理者的身份。此外,还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奖学金的评比、就业指导等这些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辅导员的管理职责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而是一种”以特定方式推动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活动。”①在管理中不忘教育,管理是基础和载体,最终目的是教育。最后,辅导员也是学生的服务者。许国彬教授提出过一个观点:实行高校辅导员”五导”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五导”指的是:在思想上教导学生、在心理上疏导学生、在学习上辅导学生、在就业指导学生、在生活上引导学生。②其实这”五导”就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服务的过程,但是这又有别于普通意义的服务,是在服务过程中,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服务的同时也带着教育,有目的地有方向地为学生服务。辅导员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把学生教育成为政治合格、品德优秀、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才,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职业的涵义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7 赖以生存的不同工作方式”。①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②职业发展,指一个人在一生中遵循一定途径,也指与工作相关的行为、活动、愿望、价值等的综合。四、研究思路和方法(一)研究思路1. 收集并整理国内外相关辅导员及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的文献,把握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最前沿的成果,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 通过编写调查问卷,向在校的辅导员发放问卷,整理数据,另外,对个别具有代表性的辅导员进行访谈。分析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现状,总结归纳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并分析其原因。 3. 撰写论文。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整合思路,总结结果,撰写论文,提出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的对策。(二)研究方法1.文献法。本研究将围绕着”辅导员”、”辅导员职业发展”、”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等查阅中外文献,收集我国及外国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发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历程、举措及相关资料。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困境出发,主要对广外的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在收集数据后,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在现阶段,辅导员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3.访谈法。本研究将从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辅导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辅导员进行访谈,尤其是长期从事辅导员的学生工作者,以此作为编制问卷的有力参考与补充内容,从而提高问卷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8

2、相关背景

2.1、背景介绍#33(A1,183,1EE,1BA) =>7(10F,8E8,76B,917)

4.1.1 办校原因#33(A3,1DD,1EE,20C) =>7(167,93D,76C,96C)4.1.1 办校原因#33(A3,1DD,1EE,20C) =>7(167,93D,76C,96C)

2.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五化”模式提出的背景

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应看到现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如对中等职业教育目的缺乏全面性认识、德育观上的片面性、对职业教育改革给德育带来的冲击重视程度不够、德育目标居高不下,德育内容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特点、德育方法陈旧、教育者不能完全承担起育人的责任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达到顶期的目标。2000 年 3 月,教育部根据新形势,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 而目前的德育现状是和该目标相悖的。1.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表现近几年,普通高校扩招,拉动了普通高中的发展需求,客观上造成了”普高热、职高冷”的现状,职业中学的录取没有了底线,在义务教育阶段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只能进入职业高中,客观上在中职中形成了所谓的”后进生集中营”。这些学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失败者,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常处于自卑、自我放纵的境地,往往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无望。这种影响也涉及到做人方面,表现在心理极度自卑,人际交往障碍严重,做人素质缺失较多,主要表现在: (1)责任意识缺乏责任感是一个人家庭幸福的要素,事业成功的基石,社会立足的根本。可是眼下中职生普遍缺乏责任

内刊

关于创办公司内刊的策划方案 一、创办企业内刊的宗旨和目的 宗旨: 有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即对内建设企业文化和对外树立企业形象的双重使命。 目的: 1.反映并传播优秀企业文化,内聚人心,外塑形象; 2.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成为职员工之间、职员工与公司管理团队之间交流渠道之一,承担上传下达作用; 3.企业成长历程的忠实记录; 4.学习氛围,团队精神的有效渲染; 5.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引导员工健康生活。 二、内刊的目标定位: 主要关注行业热点、汇聚行业信息;分析市场动态、探讨政策法规;交流管理心得、分享技术经验;评价设备工艺、展示成果业绩,是一本集实用性、时效性、知识性、信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内部刊物。 三、刊物受众群 1、公司内部各部门员工; 2、集团公司各部门领导; 3、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 4、合作伙伴单位(友好往来单位); 四、内刊名称的设臵

1、(待定) 五、内刊内容构成 1.基本栏目:即每期内刊必有的栏目。 2.常用栏目:即间隔性地经常出现于内刊上的栏目。 3.临时栏目:即根据企业的宣传需要而临时开辟的栏目。 内容来源: 以自采为主,编辑整合为辅,同时接受合作商家或客户来稿。 编排风格: 编排风格宜清新活泼,图文结合,同时大胆运用相关图片表现主题六、内刊版面设臵及内容 版面规划及基本内容(暂定):共计11个栏目。 1、刊首语(基本):创刊号为发刊词,以后每期可根据新举措(政策)或行业的新动向,适当地发表看法或提出问题,作为刊首语编发,对员工起到思想上的引导或激励作用。【每期限1篇,由编辑部门供稿或者公司领导签发署名文章】 2、公司动态(基本):即公司新闻,公司内部和本行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所编发内容按照国际国内、地区城市、行业企业进行划分,旨在及时反映行业最新资讯,迅速传递企业最近动态。【每期多则新闻稿或图片新闻,由负责编辑部门供稿】 3、热点聚焦(基本):集团领导或者编者对于国家相关部门最新出台的一些跟旋挖工程机械行业相关的政策以及国内外行业内近期发 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现象进行深入解读,让公司员工与客户及时了解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它的起落直接与劳动就业市场变化,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几年,北京市的职业教育也处于“低谷”。在职教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使职业教育再次引起各界关注,搅动起思想的碰撞和实践的探新。本文是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对现存主要问题进行诊断,并试图从创新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困惑——中等职教面临五大难题 一是学生数量萎缩。近两年“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北京一个远郊区的某所职高去年只招了31个学生。数字表明:随着北京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毕业生将逐年减少,到2008年,将从2001年的14万人逐步下降到9.6万人左右;“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普职比例呈“普增职减”之势,今后几年,职校招生数还会继续下降;初中毕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是学生状况处于弱势。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为了“初中不落地”以及社会的稳定,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悲叹! 问题二:体系割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很清晰。 其一是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是众多人所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 其二是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 其三是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 问题三:模式单一 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 一是办学功能单一。几乎都办成学历教育、正规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 二是办学体制单一。在北京现有的约22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仅有20所是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其余均为公办学校。与国家积极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不相适应。 三是办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 今日头条作为互联网新媒体的代表,从2012年8月上线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的用户数已经高达1.2亿。今日头条的成功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的成功,就像今日头条所宣称的那样,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然而,今日头条因为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深陷版权困境。 今日头条是否构成版权侵权 要判断今日头条是否构成版权侵权,就必须先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著作权法》关于新闻作品的规定主要有两处: 一处是《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本法不适用于:(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二)时事新闻;(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另一处是《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

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从以上两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一方面规定了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另一方面又规定了有关时事新闻、时事性文章和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的合理使用。但就这两条而言,先不说规定存在冲突的问题,仅如何界定时事新闻就让人大伤脑筋。 (一)时事新闻如何界定 我国2002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从这一条的规定来看,只有单纯事实消息属于时事新闻,而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原因则是单纯事实消息不具有独创性,换句话说,时事新闻不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因此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笔者认为,这一款规定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国《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缺乏独创性就不是作品,而不是作品也自然无法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而实际上,真正不具有独创性仅为单纯事实消息的时事新闻恐怕也只有一句话新闻,绝大多数新闻报道

企业内刊发展规划

公司内刊发展目标 企业内刊是企业文化承载的载体,是企业文化传播的工具,也是企业信息上通下达的沟通渠道和舆论宣传阵地。如何让内刊发挥积极作用,扩大内刊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本人结合一年的办刊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方向性——明确内刊的读者和目标 目前企业内刊的表现形式共有三类,即企业内部传阅的刊物、专门给客户阅读的刊物、同时兼顾内外的刊物。卡曼内刊的目标受众仅仅是员工,主要起到对内发挥信息传递、文化建设、凝心聚力等作用。 目标受众不一样,内刊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现在内刊的目标受众是内部员工,内容上更着重内部的沟通,决策的探讨,一线的反馈以及增加与员工间的互动。外刊更着重于企业形象的展示等。 现在的内刊可读性较差,对于大家的吸引力偏低。具体的活动太少,大家难以参与其中,获得归属感。 一、短期目标:增加内刊对员工的吸引力,以轻松娱乐的方式体现公司的人文关怀。丰富性——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很多企业的内刊只有一种,目标受众却包含高层、中层、职员以及一线员工,还要兼顾外部客户。对于中高层来说,更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公司的大政方针。对于一线的员工来讲,他们更关注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福利措施、工作条件的改善等。因此,内刊在策划栏目、稿件选择时,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兼顾各方面的需求。 中高层领导对报纸的政治性和严肃性要求多一些,而普通职员和一线员工更倾向于趣味性和知识性。针对这种诉求,我内刊分为四大板块:第一部分公司新闻,第二部分综合管理,第三部分主题策划,第四部分员工生活。前两者主要针对中高层,后两者主要针对低层和一线员工,严肃与活泼相结合,雅俗共赏,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要求。 领导带头:管理层针对工作中的大事小情进行讲评、寄语也可以是采访的形式。(非常重要的栏目、至少每个月有一篇,不能光凭普通员工投稿,给员工投稿起带头作用,领导的稿件更加有感染力、权威性,起到内刊的上下级沟通作用) (如果员工不敢说真话,至少领导层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部分才是内刊起到关键作用的环节。) 互动性——扩大员工的参与面 经常在内刊群里交流,不少编辑人员反映,员工投稿积极性不高,稿子少,质量差,很多稿件都要编辑自己去采写,工作压力大,并且很辛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员工的参与性不高,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在每期的策划栏目上下功夫,栏目尽量丰富一些,让他们知道写什

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扶持,给我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如此,但由于受社会对职业教育不认可等方面的影响,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还是不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最薄弱环节,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短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还没有制度化的突破,另外在招生、教学、就业和发展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得到妥善解决,将会制约着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影响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1、招生困难的原因 生源为学校的发展之本,但是招生却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老大难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都把招生工作放在学校所有工作的首要位置,被视为“一把手”工程,为什么仍然出现招生困难呢?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高中持续升温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读普通高中上大学才有出路。伴随着前几年普通高校的盲目扩招,我市普通高中尤其是省级重点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中考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提供了条件,绝大部分有升学愿望的初中毕业生都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导致职业高中招生十分困难,“普职比”受到影响。 (2)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中考成绩在普通高中分数线以下(有的没有参加中考),成绩普遍较差,这些学生也大多对学习没有兴趣,自身还带有不少不良习惯,与普通高中相比,学生在遵守校纪校规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违纪违规事件时有发生,管理难度很大。家长担心将孩子送到职业学校不仅学不到应学的知识,而且还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 (3)职业学校布局不合理 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我市各类民办职业学校迅速成长,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为了生源,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每到春秋两季招生时节,所有的职业学校发动全校教职工进行招生宣传,有的还发动部分学生回母校“招兵买马”。招生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由于竞争为数不多的生源,进一步导致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陷入困境。 (4)生源外流严重 与周边发达县市相比,我市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条件仍然相对落后,因此每年我市都有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到外地就读省直职业中专和普通中专,造成有限的生源

出版社发展的困境论文:中小型出版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出版社发展的困境论文:中小型出版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央级中小型出版社,很多情形和我们科学普及出版社类似,目前面临的困境和出路是不是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 长期按事业单位运作,突然转企改制,直面市场汹涌的大海,如同不会水的旱鸭子,很容易就会被淹死。出版社历史长、包袱重,离退休人员甚至比在职人员还多,历史遗留问题一大堆,短期内无法轻装上阵,搞不好就会被沉重的包袱拖死。干部职工留恋事业单位体制下的级别、编制、铁饭碗等,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意识僵化,改革阻力大,维稳形势重,领导班子为此要分散大量精力,劳神费力常常还不讨好,真能把人累死。 出版社底子薄,积累少,职工收入低,稳定队伍、提高待遇、发展生产乃当务之急,一时间难做大事、难成大事,沉舟侧畔千帆过,煞是愁死人。打造集团、强强联手、兼并重组,大局已定,大势所趋;中小型出版社自身若不快速发展、迅即强大,迟早会被别人兼并吞并,能不急死人吗?尝闻兄弟出版社转企改制上级主管部门如何大力支持,相比之下总觉得自己不招人待见,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人比人,气死人。 时转企改制之际,他人唯恐避之不急,有门路者纷纷“逃

亡雅典娜”,你一不留神却横趟了进来;前途不明,道路艰辛,心理素质不好,还不得吓你个半死!如今出版业发展格局已定,大社强社垄断市场、控制资源,中小型出版社遭围追堵截之势,陷虎狼合围之阵,如不能奋力突出重围,总有一天必定被困死。如此看来,是不是就死猪不怕开水烫,虱子多了不怕咬,干脆破罐子破摔得了?那也不行,你这不是在等死嘛? 横竖都是一个死,九死终有一次生。壮士断腕,削发明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借转企改制之良机,不如杀开一条生死血路,拼它一个鱼死网破,换来一片发展生机。九九归一,九死一生,生生不息。 那么,出版究竟意味着什么?能从这个问题中找到解答,中小型出版社就能找到生存发展甚至壮大的机会。 出版就是讲使命:你能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担当文化传承使命,你就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就能受到主管部门的青睐,就能可持续发展。 出版就是比眼光:你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谋得更周全,你就能顺应潮流,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就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在下一场战役中打他个漂亮的翻身仗。 出版就是考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

著名企业内刊策划方案完整版

著名企业内刊策划方案 完整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内刊策划方案 一、创刊的必要性分析 1、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 内刊即企业内部刊物,不能公开销售,但可以公开赠阅。企业内刊是企业文化承载的载体,也是企业文化的外化形式。企业家在以其人格的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建立企业文化的时候,她必须对企业的历史和未来作出阐释和描绘,企业文化的演进的过程,在很大意义上是企业家对自身历史和未来的不断阐释和描绘的过程。而这种阐释和描绘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传播的形式上,它必须以文字的形式“固化”,才能持续并广泛传播。企业内刊是伴随企业文化演进的一个舞台,也是企业文化演进的一个历史记录。 2、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当今时代成就大事业的中国企业家,不仅要靠经济的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其人格的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来吸引广大的人力资本,形成永续的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必然结果。随着企业文化的进步,企业内刊的创办和发展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近10多年以来,企业自办报刊蔚然成风,说明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内部舆论导向,同时也开始懂得合理地利用内刊这个工具,来为企业的内部文化传播和外部品牌传播等铺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有企业自己创办的非赢利性“企业内刊”12000多种,而且每年还在以25%左右的速度

递增,企业自办的内刊由于数量多,内容丰富,时效性、针对性强,使其影响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一种新媒体。 调查显示,企业内刊目前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而企业内刊在其定位、内容、风格、目标读者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俨然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较有影响的陶瓷企业内刊有:东鹏的《东鹏风采》、鹰牌的《鹰之声》、新中源的《新中源》、新明珠的《新明珠报》金意陶的《瓷尚空间》、安华的《安化风尚》等等,凡是规模大的一点民营企业,正规一点的企业,现在都有自己的刊物,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你的企业没有一本内刊,你的企业文化就值得质疑。 3、特色营销发展的需要 企业既要面对公众又要面对自己的员工,要对公众、员工承担责任和义务,要与他们及时进行动态的沟通,要推广自己的理念、产品和服务,没有一个自己控制的媒体平台,是非常不方便的。致力于浴室家私一体化营销的“”,拥有基本涵盖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品牌专卖店达到100余家,如今已成为高端浴室家私品牌中的领先者,“”所致力打造的欧式奢华,即将在全国各地形成一个庞大的连锁销售网络,包括各省级分公司、各市级连锁机构和区县级连锁机构。这就意味着处在“唯可”销售网络中的任何人都既是“唯可”客户,也是“唯可”员工(销售人员),而如何与这些分散在各地的特殊员工群体进行及时动态的沟通,推广“唯可”的理念、产品和服务……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创办“企业内刊”。 二、创刊宗旨及目的 1、宗旨:

再谈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出路

再谈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出路 几年前,笔者在某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表达了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担心。当时,由于受到普高热和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形势十分严峻,全国大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存举步维艰,笔者所在城市一半以上 的技校都关停并转,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严重滑坡,甚至萎缩。众多有志之士为职业教育的前途深感忧虑。 其实,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等职业教育都出现过萎缩现象,而且也是在高等教育扩招的情况下发生的。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现有一支数量庞大的技 术工人队伍,但高级技术工人所占比例偏小,这与发达国家一般达20%以上的比例相比,差距非常大。进入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确是重中之重。这是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的有效途径,是改变我国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落后、壮大经济实力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一、职业教育迎来发展契机 2007年年初,一则消息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珠三角以及江浙一带的高级技术工人出现了严重短缺的现象,部分岗位 出现了空缺。一边是人才交流中心人山人海,一边是虚位以待,

求贤若渴。这便引发了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与前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难、就业难这一现象,有着直接的关系。 国家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发 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在2005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央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将拿出100个亿用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广大职业教育者如浴春风,受到了很大鼓励。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四个方面 要求: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那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笔者认为,国家一直坚持这一方针,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方面的需要。经济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各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一些中初级的专门人才。这是发展的第一个理由,任何国家都是如此。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多样化的。另外,从职业学校所接收的教育对象来看,绝大大多都是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 收入的家庭,他们来自于最广泛的老百姓的家庭。从社会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也应该很好地发展职业教育。第三,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整个教育发展的布局当中,第一次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而

我做内刊的十点心得1

我做企业内刊的十点心得 企业内刊是指企业的内部刊物,形式上可以是一份报纸、一本杂志、一本专题读物,周期上可以是双周、月度、季度,发行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关联人群。现实中不难发现,企业内刊几乎成了企业文化工作的标准配置,是一种常备武器。但我们也发现,想办好一份企业内刊,真正能将这种常备武器运用得得心应手,必须付出十分的功夫。欠了一分火候,就不能游刃有余,就难免逊色许多。 1. 明确内刊的定位 内刊往往被赋予很多期望,比如“记录企业成长”“促进内部沟通”“丰富员工精神世界”“表现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等,似乎应该无所不包。于是,内刊往往陷入期望的泥潭,却失去了立足的基础——功能定位,最终鲜有特色,也很难去管理。实际上,企业内刊和其他读物一样,受众有范围,内容有限制,功能有边界。就像企业的“专业化”与“多元化”策略之别,其中“专业化”往往能形成差异化,获得定位优势。所以对内刊来说,特别是初创型企业内刊,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简单的诉求。比如,《四通人》初创定位是“员工沟通”,《南德视界》初创定位是“形象公关”,《万通人》初创定位是“广告宣传”,《海尔人》初创定位是“监督教育”,《万科周刊》初创定位是“人文情怀”等,各不相同却自成特色。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内刊可以多元化的定位,但往往是采取读者群细分,进行组合定位。比如,

万科集团的内刊《万科周刊》《邻居》《VECO》均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刊物,也有不同的功能定位。 2. 获得管理层支撑 内刊既然和企业文化有关,就必然和企业管理层相关,就必须得到管理层的支撑。注意是“支撑”,不仅仅是“支持”,因为“支撑”高于“支持”。“支持”可能是临时的、外在的,“支撑”则需要是永久的、内在的。比如,将高管层纳入编委或编辑部,将每一期的头版寄语或刊首语指定给董事长或总经理撰写,将部分中高级管理者聘为特约作者或栏目专家等。只有将管理层“铆”在内刊的结构里面,才能起到真正的“支撑”作用。 3. 有一群热爱的人 内刊的编辑制作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了大量的读写,还需要约稿、采编、校对等系列工作。可以说做内刊编辑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甚至一些企业的内刊编辑没有很高的地位和收入。所以,只有热爱阅读、写作,有人文情怀和公关潜质的人,才可能做好内刊编制工作。一份优秀的内刊,需要有一群这样的人(从主编到通讯员),有一群热爱的人,才能演绎出丰富精彩的“编辑部的故事”。 4. 尽量有个好名字 很多企业内刊名字被冠以《××报》《××人》等,这种命名司空见惯。但是,有一个好的名字往往更能体现企业的文化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38 年9 月30 日,被毛泽东、朱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境及对策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境的分析,查找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使中职教育能不断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境;对策研究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国际经验表明,国家经济增长的快慢、社会和谐程度、劳动就业率高低不仅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而且大量实用性、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及提高也经由职业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在我国科技步伐加快、产业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2010年中职招生规模713.1万人,逐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但是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仍然存在着很多招生困境,有些在招生过程中出现了为抢夺生源虚夸宣传、有偿招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个别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面临倒闭的边缘。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困境现状 1.1生源数量相对减少 我国正处于经济腾飞时期,急需大量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而中等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和提高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实用人才及熟练劳动者素质的基本途径。但是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出现连续减少的现象。2010年全国初中毕业生1763.3万,中职计划招生人数830万,实际招生713.1万,完成百分比85.9%。吉林、辽宁、湖北等11个省(市)招生任务的完成率还不到80%,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已严重滞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1.2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社会全方位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普通高中还将不断扩大招生。而中职招生实质上己没有了分数线的限制,只要读完了初中都可以上,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多招生,对正在上初中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学生也照样招进来。按照目前这样的升学模式,中职学校的生源必然质量越来越差。但是中等职教还将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将一大批质量不高的初中毕业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继续发挥职教分流的功能。 1.3招生市场混乱 当前我国的中职招生无序竟争的状况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各职业学校在招生中不得不依赖各种招生中介进行招生;各中职学校为了抢夺生源都采取提前入学的办法,先下手为强将学生早早地招到学校中去;招生中介在招生中为了一己之利竞相采用“相互低毁,自相残杀以及企图垄断招生市场”等不正当竟争手段进行招生。这些无序竟争的现象不仅提高了办学的成本,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破坏了公平平等的招生市场秩序与社会道德规范,从根本上制约了中职招生的可持续发展。 1.4大多数地方政府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 因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加之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纵深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教育及劳动主管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日益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同时,大多数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仍然十分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把中等职业教育看做是弱势教育。其与普通教育相比,不仅生源的素质上有较大差距,而且在资金投入、设施设备建

融媒体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融媒体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在中央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引下,全国融媒体发展风起云涌,一批新的媒体集团应时而生。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融媒体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探析”的媒体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融媒体管理的瓶颈及突破路径 摘要:在中央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引下,全国融媒体发展风起云涌,一批新的媒体集团应时而生。融媒体组织与传统媒体有何不同,经济管理学“产业集群”概念是否适用于融媒体管理,融媒体管理面临的瓶颈和问题有哪些,如何在媒体融合管理中发挥1+1>2的集群效应,以构建融媒体组织管理和发展的新模式,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即是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及调研活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的思考和解析。 关键词:融媒体;融合发展;集群效应;管理创新 在中央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一批新的媒体集团应时而生,正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简单来讲,融媒体是多元媒介融合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和组织

运营模式。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它需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机制壁垒,对不同媒体业态、网上网下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使各种媒介功能得到最大功能的发挥,融合优势得到最大空间释放,传播秩序更加规范。 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要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功能重复、机制僵化等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发挥集群效应,才能解放和发展融媒体生产力。 一、融媒“集群效应”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使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了分析。“产业集群效应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① 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新闻产业集群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传统产业集群,以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为主体单元

鹏翼内刊策划

鹏翼传媒集团创办企业内刊策划方案 一、创刊宗旨及目的 1、办刊的宗旨 有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对内建设企业文化和对外树立企业形 象的双重使命。激励员工奋发向上,提高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起好纽带作用。 2、目的 随着鹏翼传媒集团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需要一个总结与创新的平台,员工也需要一个交流与展示自我的平台。为了满足这些发展需求,为了反映公司的发展动态和职员工工作、生活中的感悟,对内外宣传公司文化,提高公司的知名度,特创办此刊物作为一个交流和宣传的平台。 1)企业上下及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是员工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交流的桥梁;肩负传达企业上层的思想政策和管理理念的重任。员工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接受一些现代管理理念,开阔视野。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员工的心声和想法。 2)亮丽风采的对外展示 3)企业成长历程的忠实记录 4)企业凝聚力、企业精神的采集与提炼 5)学习氛围、团队精神的有效渲染 6)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健康生活 7)企业文化的阵地。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客户交流的平台。虽然是内部刊物,但在对外方面,她却担任一个宣传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角色,许多与我们合作的客户正是通过包括企业网站在内的文化窗口了解到公司的运作、管理和人员的情况。 二、内刊的目标定位 1、读者群特征:公司普通管理人员居多,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内部员工、分公司、加盟商人员、各级会员、目标会员、合作伙伴单位。 2行业特征:各种形式媒体,以电视为主。 3、企业理念:以人为本,仁者爱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进取、创新。 4、VI系统图形、色调应用情况:图形抽象简洁、红色调为企业主色调。 5、刊物风格:中性、大气、版面清新简洁。 3、创刊原则 内刊是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应该体现鹏翼传媒公司“同心同德、同创同富、诚信谦和、务实高效”的公司文化,弘扬鹏翼人追求创新的开拓精神和和蓬勃向上的进取心。反映职员工的心声,办成职员工身边的刊物。稿件应来自职员工的采写,内容应反映公司发展状况、近期业务、重大事件以及职员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等。

传统报纸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的困境与出路 现如今,互联网确实正在创造着一个全新的媒体环境,它模糊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接触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报纸如何在新兴的媒体环境中得以存活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传统报纸的困境与机遇出发,通过内容,受众和渠道三个方面来探寻传统报纸的出路。 黎藜(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快捷、及时、互动、广泛的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尤其对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报纸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日本《每日新闻》前总编歌川令三先生就曾在《报纸小时的日子》一书中预言说,报纸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这种说法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互联网确实正在创造着一个全新的媒体环境,它模糊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接触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报纸应该如何正确认清困境、寻找出路呢? 1.传统报纸的困境与机遇 传统报业的现状。从全球范围来看,早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传统媒体在网络等新媒体的“攻击”之下,已经显露出下滑迹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冲击、新闻纸价格上涨等诸多原因,美国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发行量出现了连续20年的下滑。据统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有507家日报的发行量锐减,绝大多数报业公司只能勉强维持运营。与此同时,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的报纸《朝日新闻》目前也正在经受创办130年以来的首次财政赤字。相较于国外报业面临的险境来说,中国报业的现状相对乐观。根据2011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1969.4亿印张。与前一年相比,种数下降0.31%,平均期印数下降1.5%,总印数下降0.86%。总的来说,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广告收入锐减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报业的普遍现象。 新媒体的现状及优势。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世界网民的数量已超过20.8亿,中国网民数也高达5.4亿,其中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到3.53亿。同时,艾瑞咨询发布公告,2011第一季度网络广告市场同比增长43.7%达到85.6亿元,并预测2012年中国互联网将超越报纸成为第二大媒体。 较之传统报纸,新媒体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效性优势。通常而言,报纸的出版周期一般为24小时,而网络媒体新闻则是即时更新。所以,当上网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时,网络媒体的时效性的优势就显得更加突出。譬如,汶川大地震,日本海啸等许多重大新闻事件都是第一时间从网络媒体上曝出。第二,内容上优势。具体表现为信息量和信息互动两个方面。就信息量来说,一份纸质报纸限于本身的版面,纸张,规格的大小和形式,其包含的信息量远远不能和海量的网络相比。就信息互动来说,传统报纸的互动方式多采用读者来信和热线电话等方式,互动频率较低,效果较差。而新媒体则可以让用户在网上即时的评论互动,互动频率较高,效果较好。第三,搜索信息优势。新媒体依托着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有针对性的及时提供给用户所有所需要的信息。这也是传统纸质报纸无法做到的。第四,价格优势。相对于大多数收费报纸来说,大多数的网络新兴媒体都是免费的,这本身也是其吸引用户的一大优势。 传统报纸的机遇。但是,每一种媒介形式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局限。传统报纸的机遇恰恰来自于新媒

公司内刊策划方案

公司内刊策划方案 一、创刊宗旨及目的: 1、宗旨:有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即对内建设企业文化和对外树立企业形象的双重使命。 2、目的: (1)企业上下级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 (2)亮丽风采的对外展示; (3)企业成长历程的忠实记录; (4)企业凝聚力、企业精神的采集与提炼; (5)学习氛围、团队精神的有效渲染; (6)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健康生活; 二、内刊的目标定位: 1、内部员工; 2、合作伙伴单位(友好往来单位); 三、办刊策略及实施方案: 1、刊名确定:参见封面设计(PS文件,需待本策划方案确定后再进行设计) 2、内刊的栏目安排与定位: (1)基本栏目:即每期内刊必有的栏目; (2)常用栏目:即间隔性地经常出现于内刊上的栏目; (3)临时栏目:即根据企业的宣传需要而临时开辟的栏目; 3、具体栏目构想: (1)刊首寄语:创刊号为发刊词或总经理致辞,以后每期可根据公司的新举措(政策)或行业的新动向,适当地发表看法或提出问题,对员工起到思想上的引导或激励作用;[每期限1篇,由负责编辑内刊 部门供稿] (2)公司目标、格言等:即公司内部文化的精髓,每期都有; (3)向一线员工致敬:由于公司行业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公司对一线员工的强烈的关注与尊敬;可由一线员工自由撰稿,内容可体现日常工作生活,投稿时需提供相关图片;[每期一则图片稿] (4)公司动态:即公司新闻,公司内部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或是公司新出台的一些对员工有益的新政策的报道等;[每期多则新闻稿或图片新闻, 由负责编辑内刊部门供稿] (5)封面故事:除创刊号外,其他每期封面都将是员工工作活生活或公司生产活动现场图片,以激励员工强烈的荣誉感,对封面图片进行人物故事挖掘,或是图片背后隐藏的事件的报道;[每期限1篇, 由 负责编辑内刊部门供稿] (6)心得感悟:对公司组织的学习、培训进行心得总结,或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感悟;[每期多则新闻稿, 由参与学习、培训人员,以及全体员工供稿] (7)聚沙成塔:即员工对公司的优秀建议或问题;如:对制度完善的建议、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议、简化工作流程的建议或节约成本的建议均可,亦可是工作中的问题,所有问题与建议,都会交相关部分 负责人进行答疑解惑或公布采纳情况;[每期多则, 全员参与] (8)技术交流:对专业知识上,容易忽视或关键的技术及新技术进行交流学习;[每期1则新闻稿, 由各部门供稿,特别是工程施工方面为佳] (9)健康常识/节日祝愿:如当月有节日,则发节日祝愿;若没有,则对健康常识进行提示,如:高温下防

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出路

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出路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有了长足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高,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适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扩招、普高升温,使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一定的困难。 一、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困境 1、招生难。原因有:(1)由于传统意识和狭隘教育观的影响,和社会上客观存在着农业与非农业、城市与乡村、干部与工人的差别和身份界限,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2)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主要还是初中毕业生。由于初中毕业生数量减少,普高升温,留给职业学校的招生空间越来越小。(3)各种职业学校间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买卖生源现象比较严重。一些根本不具备教学条件的民办学校,靠高额的生源组织费拉拢一些教师和班主任为他们输送学生,最终的培养质量可想而知。家长大呼上当,甚至把职业教育一概否定,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管理难。由于招生难,生源严重不足,为维持正常办学,招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基础及素质再差的学生还得招进来,致使生源整体素质较差。要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教育成为合格的中专毕业生,教学管理难度相当大。有的学生在中学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入中专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学期三、四科不及格的现象很常见。学校严格管理,批评教育和处理违纪学生,流失学生比例高达10%。 3、优质就业率偏低。有些毕业生就业后,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大、

加班时间长,干不了多长时间就回家了。有的企业用工不规范,轮番招收新工人辞退老工人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长期、稳定就业。家长有怨言,社会有意见。 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出路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适应市场,迎接挑战,走出困境,创造辉煌,其出路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力。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人才需求的数量和层次仍以中初级人才为主。中等职业教育则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发展前景广阔。中等职业学校要走出困境,要生存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树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职教新理念,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端正办学态度,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创建全新的办学机制,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2、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面对教学难、管理难等新情况,中等职业学校更应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部管理,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质量求生存。 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胆改革,走出一条面向市场、服务“三农”、服务企业,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新路子,稳定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 二要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办学特色。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办好特色专业、拳头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推行“校企合作,定单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一)

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一) 【内容提要】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发展取向提出强烈批评。综合各家所论,心理学以往发展的困境乃是由于:(1)自哲学心理学到科学心理学对人性解释的理论始终纷歧,以致无法形成常规科学条件:(2)科学心理学自始即标榜自然科学而缺独立意识;(3)强调科学方法,忽视人性特质而陷入削足适履困境。因此,今后国内心理学的发展势不能再全盘西化,而应在人性特质与本土文化基础上吸取西方心理学精义,针对国人心理特质研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理论与应用心理学。本文最 观察近20年来心理学的发展,当可发现,国内与西方心理学在取向上呈现明显差异。国内心理学界一如往昔奉西方心理学为圭臬,且两岸三地均呈蓬勃发展趋势;各大学相继增设心理学系所,各相关院系不断加开心理学课程。这显示现社会对心理学的需要增加,心理学的知识广受重视。然在西方心理学界却呈现另种不同景象,非但历来因理论纷歧而阻滞心理学发展的问题再度扩大,甚至对多年来原已形成的“心理学是科学”的共识也遭到质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克(Koch,1985)曾指出,心理学自一百多年前脱离哲学以来,一直未能成为独立科学,且因受其本身条件限制,心理学将来也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科学1]。科克认为,现有的心理学知识,在性质上只不过是些堆积的资料,其中绝大多数并非科学研究结果。除科克外复有多人相继对心理学提出类似抨击(Robinson,1985;Henley,1989;Robinsetal.,1998;Glassman,2000),因而引起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对以往心理科学取向的检讨与反省2]3]4]5]。本文之撰写,拟从历史的观点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困境,并管见未来可能的出路,用以就教于学界先进。 1从范式更替看心理学欠缺科学条件 现代心理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源于古代哲学,惟就二者脱离哲学后之发展历程看,显然有两点不同之处:其一是自然科学发展在前,心理科学发展在后,前者始自文艺复兴后的17世纪,后者则迟至自然科学发展后两百多年的19世纪末方始出现,而且心理科学自始即在理论与方法上以自然科学马首是瞻。其二是自然科学脱离哲学后即与哲学断绝了亲子关系,对自然界物性变化的解释,不再采以往神明决定一切的看法,而改采人能研究自然并利用自然的观念。心理学脱离哲学之后,在思想上与传统哲学间的脐带一直无法切断,对世间人性变化的解释,始终围绕着古代哲学留传下来的一些老问题打转。以下试就此一特点作简要说明。1.1历来对人性问题解释的争议循环不息 自古代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家即从不同观点对人性问题提出各执一词的不同解释,其中最主要者有四大争议:(1)心身关系问题,所争者为心与身究属单一实体抑或分属两个实体,如属单一实体,则实体之运作究竟由何者主控;如属两个实体,二者间又存在何种关系;由此问题演变成持续至今的唯心论与唯物论之争。(2)天性与教养问题,所争者为人性特质决定于生前抑或生后;由此问题演变成迄无定论的遗传与环境孰重之争。(3)知识来源问题,所争者为人类的知识得自天赋观念抑或得自后天经验;由此问题演变成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反复循环争议不休。(4)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自由意志原为18世纪浪漫主义哲学思想,与决定论相对立,所争者为人的行为究系出于自主抑或决定于外力;由此演变成自然科学研究物性所依循的因果法则能否用于研究人性的争议问题,一直持续到现在。就是由于自古以来对人性问题之争议不曾休止,所以解释人性的心理学理论始终纷歧,哲学心理学时代如此,科学心理学时代亦复如此。 1.2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研究依然理论纷歧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设置心理学实验室,公认是科学心理学的肇始,因而使冯特获得“科学心理学之父”的荣衔。然从其后心理学思想的演变看,冯特留下的思想并未获得心理学界普遍支持。其原因是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在取向上乃是企图采化学分析方式研究意识结构,以期寻求争议已久的心身关系问题的答案;无如研究开始不久即再度陷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