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肠外营养输注方法及配置技术

肠外营养输注方法及配置技术

肠内营养护理输注流程

肠内营养液输注流程 肠内营养液输注流程

3. 肠内营养液配置流程 肠内营养配制流程

4. 鼻肠(胃)管固定规范 鼻肠(胃)管固定规范

【要求】 牢固美观舒适清洁通畅 【固定方法】 1.分叉交织法 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7cm×3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至4cm处,修边角至美观。鼻胃(肠)管留置成功后,擦净鼻部分泌物,用未剪开的3cm(此长度可根据患者鼻的情况而定)的胶布纵向固定于整个鼻部,剪开的一条沿胃管在鼻孔处顺时针螺旋形缠绕数圈,将导管稍向鼻内插入0.5cm,目的使得导管和鼻子之间插入些胶布,减少导管对鼻子的刺激,再将另一条逆时针螺旋形缠绕。 2.碟翼法 选择一条长15cm的宽胶布,将胶布从中间剪开10cm,将未剪开的一端贴于鼻头上,将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将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皮肤膜或宽胶布贴于病人的脸颊上。

。 3. 吊线法 选择10×1.5cm的宽胶布,缠绕胃管2圈后固定于鼻部,取1长约10cm的装订线将胃管出鼻孔处系死扣,注意勿过紧过松,双线捻成1股后向上固定于额头,用3×4宽胶布固定。(图5) 4. 固定带法 用专用固定带或自制固定带将鼻胃管粘贴于固定带上,再将固定带固定于脑后。 (如图6、7所示)

5. 挂耳法 选择一条长15cm的宽胶布,将胶布从中间剪开10cm,将未剪开的一端贴于鼻头上,将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将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线绳挂于病人的耳朵上。(见图8、9) 空肠造口管的固定 螺旋法 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14cm×5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三条至7cm处,中间一条宽1cm,边上两条分别为宽2cm,修边至美观(见图10)。空肠造口管首先用缝线固定于周围皮肤,在造口管处覆盖2cm×2cm开口无菌纱布,消毒并擦

肠外营养适应症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肠外营养的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外科病人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见表4-2-1。(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4-2-3)。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肠外营养的禁忌证】 1.胃肠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2.不可治愈、

护理肠外营养培训试题

肠外营养、静脉集中调配护理培训考试试卷 姓名:科室: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PTN应在应激事件发生后的第( )天之内开始实施营养支持 A .2天 B .3-4天 C .4-5天 D.7-8 2.下列哪个是肠外营养的缩写() A.PN B.EN C.PTN D.LP 3.根据《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应配备下列哪种设备供肠外营养液和普通输液静脉用药调配使用() A.生物安全柜 B.水平层流洁净台 C.垂直层流洁净台 D.非单向流洁净操作台 4.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主要流程顺序为() A.打印并核对输液标签-贴签摆药并核对-混合配制-成品输液再核对 B. 打印并核对输液标签-混合配制-贴签摆药并核对-成品输液再核对 C. 贴签摆药并核对-混合配制-打印并核对输液标签-成品输液再核对 D. 贴签摆药并核对-混合配制-成品输液再核对-打印并核对输液标签 5.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不包括() A中心静脉置管输液等所致并发症B感染 C胃肠性并发症D肝脏毒性反应 三、多选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肠外营养输注途径有哪些() A.外周静脉 B.肌肉注射 C.口服给药 D.中心静脉 2肠外营养制剂由()等组成. A葡萄糖,B氨基酸,C脂肪乳,D维生素,E微量元素 3下列关于胃肠外补充营养的适应症中包括()

A.高位小肠瘘 B.恶性肿瘤化疗期呕吐 C.大面积烧伤 D.贫 血E.坏死性胰腺炎 4.肠外营养支持的禁忌症包括() A.胃肠功能正常者 B.不可逆昏迷病人 C.需急诊手术、术前不能因实施营养支持而延误治疗 D. 心血管功能障碍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5.肠外营养支持并发症监测包括() A.24小时出入水量 B.血清电解质 C.血糖 D.血脂 四、问答题(共一题,共25分) 1、肠外营养的概念? 从静脉供应病人所需要的全部营养要素,包括足够的热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使病人在不进食的状况下仍然可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体重增加,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 . 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 4-2-3)。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二.禁忌证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 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 一) 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 二) 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 三) 灌注方式 1. 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 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 方法。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 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 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 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 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 次/ 天,250-500ml/ 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 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 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 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 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1.腹泻/ 腹痛/ 腹胀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 四、评估 ( 一) 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 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 养 2. 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 二) 营养液类型 ( 三) 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 四) 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 五) 胃肠道 1. 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 有无胃潴留 3. 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规程

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规程(经中心静脉) 一、操作目的 通过静脉途径输注各种营养素,补充和维持患者的营养。 二、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合作程度、营养状况。 2、评估输液通路情况、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情况。 三、用物准备 治疗盘、碘伏、棉签、生理盐水、输液器、营养液、输液泵、弯盘。 四、操作要点 1、核对,评估患者营养需要、意识状态以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中心静脉通道情况,导管有否裂损、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等。观察导管的外露刻度并做好记录。 3、告知患者及家属进行肠外营养的目的,指导其配合方法。 4、核对营养液处方,按要求备好,检查营养液的质量。 5、消毒中心静脉导管,用心理盐水50~100ml冲管。 6、备好输液泵,连接营养液,按要求调节泵速,营养液应该24小时内输注完毕。 7、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50~100ml冲管再用肝素钠稀释液10ml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 8、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尿量、血糖、电解质等,及时发现有无相关不适症状:恶心、出汗、胸闷、寒战、高热等。同时警惕高渗性非酮性昏迷。 9、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记录输注的开始时间、速度、结束时间以及输注过程中患者的反应。 10、给予相关知识宣教。 五、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注的速度不要自行调节,以免引起不适。 2、告知患者输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如有不适请及时通知护士。 3、告知患者及家属在输注的过程中,患者翻身、活动时应妥善保护管路和保持穿刺点局部清洁干燥。 4、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发痒等情况出现,应及时通知护士。 六、注意事项 1、营养液一般应在24小时内输注完毕,如有特殊情况输注不完,应在冰箱内冷藏,下次输注前在室温下复温后再输注,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 2、等渗或稍高渗性溶液可从周围静脉输注,高渗性溶液须经中心静脉输注,并明确标识。 3、输注速度的调节以葡萄糖不超过5mg/(kg.min)为宜或动态监测血糖水平维持在8.5mmol/l。 4、输注营养液应专用通路,并单独使用,不可用于输血及采血。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 【定义】全胃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on,TPN,以下称肠外营养)系指通过非消化道(静脉)途径提供完整和充足的营养素,包括水、碳水化物、氨基酸、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达到维持机体代谢的目的。 【适应症】 (-)医院内肠外营养 1、因疾病或治疗需要不能经消化道补充营养者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消化道梗阻、重症胰腺炎、短肠综合征、腹膜炎、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不宜手术的小肠缺血性疾病、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胶原血管病等。 2、不宜经消化道补充营养时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瘘,肠道炎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肝、肾功能衰竭,难治性腹泻,咽部瘘,消化道出血等。 3、不易经消化道摄食时神经性厌食、妊娠呕吐或其他顽固性呕吐、肿瘤放疗或化疗出现消化道反应、骨髓移植、严重口腔溃疡或损伤。 4、经消化道摄食可能产生并发症时昏迷、脑血管意外、吞咽反射差、气管食管瘘、破伤风、辅助呼吸。 5、较大的手术前后:预计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或术后5~7d内不能恢复正常饮食者、腹腔残余脓肿和伤口裂开等。 6、中、重度应激者:创伤、灼伤、神经系统损伤、严重感染和高分解代谢状态。

7、肿瘤辅助治疗。 8、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9、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疾病:低体重儿或不能正常摄食的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难治性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胃肠道畸形、破伤风(其余参照成人适应证)。 (二)家庭肠外营养:病情稳定但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者:包括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短肠综合征、肠道炎性疾病、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不完全性肠梗阻、部分肿瘤患者。 【营养支持的基本需要量】 (一)营养支持的基本需要量 1、热量每日105~125kJ(25~30kcal)/kg.也可自Harris和Benedict 公式计算基础热能消耗(BEE)来估计基本需要量,所得千卡(kcal)×4.18=千焦耳(kJ).长期禁食状态下能量消耗将减少10%~15%.当存在发热、应激、活动等因素时,热量需要增加,称之为实际总热量消耗。 2、氮需要量每日0.15~0.25g/kg。 3、非蛋白质热量与氮的比例为[500~600kJ(120~150kcal)]:1g。 4、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约各占总热量的50%\30%\20%。 【肠外营养支持的原则】 1、消化道功能存在或可利用时,应首选胃肠内营养支持。 2、应待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基本纠正,内环境趋于稳定后,开始TPN。 3、肠外营养支持时间需持续5~7d以上。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完整版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着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着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肠内营养护理输注流程

肠营养液输注流程 肠营养液输注流程

3. 肠营养液配置流程 肠营养配制流程

4. 鼻肠(胃)管固定规 鼻肠(胃)管固定规

【要求】 牢固美观舒适清洁通畅 【固定方法】 1.分叉交织法 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7cm×3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至4cm处,修边角至美观。鼻胃(肠)管留置成功后,擦净鼻部分泌物,用未剪开的3cm(此长度可根据患者鼻的情况而定)的胶布纵向固定于整个鼻部,剪开的一条沿胃管在鼻孔处顺时针螺旋形缠绕数圈,将导管稍向鼻插入0.5cm,目的使得导管和鼻子之间插入些胶布,减少导管对鼻子的刺激,再将另一条逆时针螺旋形缠绕。 2.碟翼法 选择一条长15cm的宽胶布,将胶布从中间剪开10cm,将未剪开的一端贴于鼻头上,将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将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皮肤膜或宽胶布贴于病人的脸颊上。

。 3. 吊线法 选择10×1.5cm的宽胶布,缠绕胃管2圈后固定于鼻部,取1长约10cm的装订线将胃管出鼻孔处系死扣,注意勿过紧过松,双线 5) 捻成1股后向上固定于额头,用3×4宽胶布固定。(图 用专用固定带或自制固定带将鼻胃管粘贴于固定带上,再将固定带固定于脑后。 (如图6、7所示)

5. 挂耳法 选择一条长15cm的宽胶布,将胶布从中间剪开10cm,将未剪开的一端贴于鼻头上,将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将鼻饲管外露 部分用线绳挂于病人的耳朵上。(见图8 、9) 空肠造口管的固定 螺旋法 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14cm×5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三条至7cm处,中间一条宽1cm,边上两条分别为宽2cm,修边至美观(见图10)。空肠造口管首先用缝线固定于周围皮肤,在造口管处覆盖2cm×2cm开口无菌纱布,消毒并擦

肠外营养静脉输注途径的规范应用

肠外营养静脉输注途径的规范应用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为患者提供全面、充足的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达到预防或纠正营养不足的目的,增强患者对严重创伤的耐受力,促进患者康复的治疗方法。1967年美国的Dudrick和Wilmore教授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放置腔静脉导管,进行包括脂肪乳、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营养素的肠外营养,是现代临床营养的开端。中国上海的“无肠女”周绮思接受肠外营养支持30年,不但延续了她的生命,而且重返正常生活和工作以及生育,创造了肠外营养支持的奇迹。2016年,中国接受肠外营养支持者超过500万例,肠外营养已成为临床常用治疗技术,拯救了无数重症患者的生命,也因此与抗生素的发展、麻醉学的进步、重症监护与器官移植等共同成为20世纪的重要医学进展。 适合的静脉通路是肠外营养支持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包括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两种途径,而中心静脉导管主要分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暂时性中心静脉置管,如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经颈内静脉置管及经股静脉置管)和静脉输液港(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3种形式。理想的输注途径应满足肠外营养输注需要和尽可能减少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为达到此目的,需要了解患者既往静脉置管病史、评估穿刺部位的血管解剖条件、有无病理体位影响置

管、机体凝血功能、肠外营养持续时间、护理人员的导管维护技能、尊重患者的要求选择导管及部位(知情同意)等。 1 外周静脉入径 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支持(PPN)的导管位于周围静脉,以上肢静脉首选,是全肠外营养支持及部分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之一。PPN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较快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营养液输注; 2、静脉通路的建立不需要经过特殊培训的操作人员,病房护士即可完成; 3、输注及穿刺部位护理方便、简洁;所需费用较中心静脉途径低; 4、避免了中心静脉途径所致的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气胸等并发症。 已有许多临床研究证实PPN对于住院患者特别是围手术期患者是安全、有效的。PPN的适应证包括: 1、肠内营养无法给予或通过肠内途径营养量给予不足; 2、短期内予肠外营养支持; 3、轻、中度营养不良或所需热量、氮量不高的肠外营养; 4、无法行中心静脉途径肠外营养。 由于管径小、管壁薄、血流缓慢等特点,周围静脉不能耐受高浓度及大剂量的液体输注,随着肠外营养液渗透浓度增高,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率随之增高。虽然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经PPN肠外营养液的安

肠内营养总结

肠内营养 总论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 是指需要少量消化过程或不需消化过程就能吸收的营养液,通过消化道置管(或造口)或少量多次口服的方法,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营养素。EN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能够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除为全身和胃肠道本身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并能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系统。这些作用对维持肠粘膜屏障、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移位,以及预防肝内胆汁淤积均有重要意义。肠内营养适用疾病: 1.意识障碍及昏迷患者,如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和精神失常或不愿经口进食的患者 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的患者 3.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多发性骨折及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感染等患者 4.适宜用肠内营养的胃肠道瘘患者 5.适宜用肠内营养的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患者 6.消化吸收不良患者,如慢性胰腺功能不全及短肠综合征患者 7.营养不良(营养不足)的患者,如恶性肿瘤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8.器官衰竭患者,如心力衰竭、肝衰竭、胃肠功能衰竭、肾衰竭及多器官衰竭等。对这类 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应慎重 9.特殊患者营养支持,如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急性放射病、器官移植等 10.家庭肠内营养支持患者 经肠营养不宜应用或慎用于以下情况: 1.小肠广泛切除后应先采用PN 4~6 周后,再逐步增量经肠营养制剂,以加速小肠的适应。 2.空肠瘘的病人不论在瘘的上端或下端喂养均有困难,由于缺乏足够的小肠吸收面积,不 能贸然管饲,以免加重病情。 3.处于严重应激状态、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呕吐、或严重腹泻急性期均 不宜给予经肠营养。 4.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及长期少食衰弱的病人,在经肠营养以前应先给予一段时间的PN, 以改善其小肠酶的活动力及粘膜细胞状态 5.急性胰腺炎病人在急性期不宜行经肠营养。 6.休克、昏迷的病人不宜应用经肠营养。 7.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或胃肠蠕动重度减慢的病人。 8.症状明显的糖尿病、接受高剂量类固醇药物治疗及糖耐量异常的病人,都不能耐受经肠 营养的高糖负荷。 9.年龄小于3个月的婴儿不能耐受高张液体膳的喂养,应采用等张力的婴儿膳或应注意可 能产生的电解质紊乱并补充足够的水分。 10.没有明显经肠营养适应证的病人。 11.不能用于静脉输注。 12.严重肝肾功不全的患者慎用。 13.对其中任意一种成分过敏者禁用。 常见不良反应: 可能出现腹泻、腹痛等胃肠道不适反应

肠外营养治疗指南

肠外营养 1.肠外营养输注途径指南 [背景]用于肠外营养输注的静脉置管途径可分为周围静脉导管(PV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中心静脉置管又可分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直接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TC)、输液港(Port)。选择何种输注途径,需考虑以下因素:患者以往静脉置管病史,静脉解剖走向,出凝血功能,预计PN持续时间,护理环境,潜在疾病等1。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包括肠外营养液输注,血制品输注等。应用CVC 可显著减少周围静脉穿刺次数。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某些并发症。因此,必须由经培训的专门人员置管和维护,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证据] 1)输液途径选择周围静脉置管定义为皮下浅静脉置短导管或钢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组织编写并发表的《输注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中提出超过10%葡萄糖和/或5%蛋白质的肠外营养液,pH值<5或>9 的液体/药物,以及渗透压大于500mosm/L的液体/药物,不适合经周围静脉输注。但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全合一营养液,含有脂肪乳剂,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溶液渗透压,还有一定的保护血管内皮作用。此外,长时间均匀慢速输注也能够减少对血管刺激。有作者报道,不超过900mosm/L渗透压的静脉营养液可经周围静脉输注。20世纪90年代期间,有关经周围静脉输注肠外营养液的前瞻性研究得到

较为一致的结论为70%以上患者周围静脉能够耐受常规能量与蛋白质密度的肠外营养配方全合一溶液,但输注肠外营养超过10~14d后,周围静脉较难耐受。 中心静脉置管途径包括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股静脉穿刺。需长期使用,还可采用有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如Broviac CVC 和Hickman CVC)。经周围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静脉穿刺技术,注册护士经培训合格,即可操作。 迄今有关PICC的RCT研究较少。2000年发表的1项比较PICC与CVC的随机对照研究[ 5]结果显示PICC的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穿刺难度更高,穿刺未能达到预计部位的发生率更高,但感染、导管异位、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其他几个非RCT研究同样报道PICC置管难度较高,且局部并发症、导管断裂/渗漏的发生率较高,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与CVC比较有减少趋势。至2003年,1 项前瞻性多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PICC感染发生率较CVC更低。2005年发表的1篇队列研究结果提示,与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相比(感染率2~5例/1000导管置管日),PICC感染率无显著差异(2.1例/1000导管置管日),但高于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1例/1000导管置管日)。近年来临床应用PICC越来越广泛,随着穿刺与护理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PICC导管自身技术改进,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下降趋势。迄今没有RCT研究比较PICC与CVC的感染率。综合上述报告结果,PICC的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高于CVC;而感染发生率有不同的报道结果。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血管条件、可能需要的营养

附属医院肠外营养管理制度

一、肠外营养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为加强临床合理应用肠外营养药物,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制度。 1.肠外营养药物的使用 (1)营养支持应有适宜的适应证。 (2)应针对患者的疾病与营养状态,选择合适的营养治疗方案。 (3)根据肠外营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2.肠外营养药物的配置 肠外营养药物的配制的操作规程应按照规范的操作规程配置,保障静脉用药安全。 3.肠外营养药物的管理 3.1定期对胃肠外营养药物合理应用规范的培训和学习。 3.2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会同医务部每年1-2次对各临床科室的胃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并在办公网上通报检查结果。 3.3定期对临床科室上报的关于胃肠外营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办公网上公示。 二、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一、总则

1、肠外营养药物使用科室较多、临床应用较广。为规范其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中华医学会编)》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2、临床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 NS)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支持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较全面的营养素;肠外营养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自的功能。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3、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对临床营养支持按A、B、C、D四级进行推荐使用。最高等级(A)的推荐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最低等级(D)的推荐以专家观点为基础,包括无研究证据的共识意见(附表一)。 三、确定毎天的营养素需要量,是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肠外营养因缺乏人体自身调节的过程,使用不当可造成营养素过量;但若补充过少,则又可能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故应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如下: 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B)

肠内营养支持及其管路护理学

肠内营养支持及管路护理 一、肠内营养的定义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或鼻饲等方式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热量及营养成分的营养支持方式,它是一种价廉、简便、有效、合乎生理的营养方式。 二、临床营养支持目的 临床营养支持的目的是通过营养支持维持氮平衡,保存瘦肉体,维持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病人康复。通过营养支持,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维持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明显减少肠源型感染的发生。 三、肠内营养的特点 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系统;维持肠黏膜屏障、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和毒素易位;符合消化生理,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对循环干扰较少,预防肝内胆汁淤积,降低肝功能损害;操作方便,临床管理便利,同时费用也较低。肠内营养治疗是疾病治疗基础。 四、对肠道功能的重新认识 在 80 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机体应激时,肠道只是处于一个“休眠状态”。 80 年代后对肠道功能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机体应激时,肠道是一个中心器官,而且认为肠道是机体的免疫器官,含有全身 60 %的淋巴细胞。 由于观念的转变,对于肠道的功能也有了重新的认识。过去认为肠道功能仅仅是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而现在认为,肠道功能除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外,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器官的中心,是判断危重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将营养从肠

内进入是一个正常的生理性途径,而肠外营养支持是人为的治疗性途径,是非生理的,是创伤性的治疗。所以,目前对于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 五、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 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是,当胃肠道有功能,能安全使用时使用它。这是我们近年来对于肠内营养及肠道功能的正确认识。 六、营养途径选择 经口营养不足或不能经口营养时,需要肠内营养治疗。如果肠内营养治疗可能,短期(小于 30 天)或限期未定时,可以先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如果是判断为长期(大于 30 天)的营养支持,可以通过内窥镜做经皮内窥镜胃造口术( PEG )进行肠内营养,或通过剖腹手术进行空肠细针穿刺造口。如果肠内营养治疗不耐受,可选择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短期者可以通过外周静脉给予,长期者通过中心静脉给予。 七、肠内途径的选择 PPT10 图片中绿色的是鼻胃管,黄色的是鼻空肠管,红色的是 PEG 经胃到小肠的造口管,紫色的是空肠细针穿刺造口术后进行的造口管。 八、肠内营养用法 肠内营养用法包括以下几种:推注法、重力滴注、间断泵喂养和持续泵喂养。小肠内喂养建议采用喂养泵喂养方式。 一次性输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并发症多,适应证是置鼻胃管或胃造口。间歇性重力滴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活动方便,但并发症较多,适应证是鼻饲喂养。持续胃肠泵输注的优点是并发症少、营养吸收好,缺点是活动时间少,适应证是危重空肠造口。 九、肠内营养治疗操作的方法 (一)一次性输注 一般每次只能输注 200ml 左右,每天输 6 ~ 8 次。

肠内营养操作流程

肠内营养 一、操作目的: 通过鼻胃管、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滴注营养液,保证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营养和水分供给及提供治疗途径。 二、评估 1、两人核对医嘱,抄写肠内营养输液单 2、护士洗手戴口罩,携带肠内营养输液单至病人床旁,核对患者姓名,床号, 腕带,向患者解释肠内营养的目的,评估胃管的刻度,用注射器检查胃管的通畅度,是否在胃内,有无胃潴留。询问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胀。 请患者给予配合。 3、评估环境,符合操作要求。备温开水一杯于病人床旁。 三、准备 1、护士洗手戴口罩,擦拭工作台,操作环境干净、整洁。 2、遵医嘱配置肠内营养液,瓶签贴于瓶身。 3、治疗盘内备:肠内营养液一瓶、肠内营养输液器一个、碗盘一个。 治疗盘外备:20ml注射器两个、安全别针一个、橡皮筋一根、鼻饲标识一个、肠内营养泵一台(于治疗室检查性能,性能完好)、加温器一个。 四、操作流程 1、护士携用物至病人床旁,再次核对、解释。 2、摇高床头,使患者处于半卧位。 3、装好肠内营养泵,悬挂肠内营养液和肠内营养标识,检查肠内营养输液器,打开输液器,关闭输液器开关,连接肠内营养液,打开开关,使液体流入莫非氏滴管,液面低于水位线,关闭开关。 4、将肠内营养输液器装于肠内营养泵上,打开营养泵开关,打开输液器开关,连按两次快进键,排空输液器内的空气,调节好输注速度。输液器悬挂备用。 5、再次检查患者胃管的刻度,是否在胃内,是否有胃潴留,检查20ml注射器,打开注射器,抽取20ml温开水,用手腕测试温度,冲洗胃管。 6、将胃管于肠内营养输液器连接,按启动键。 7、连接好加温器插头,将加温器夹于输液器病人近端。 8、用橡皮筋、安全别针固定胃管于枕侧。 9、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 10、整理床单位,再次核对。 11、整理用物,终末处理,洗手记录。注意观察患者输注中的情况。 1、输注完毕,护士携用物(治疗盘内放20ml注射器一个、无菌纱布一块、 温开水一杯)至病人床旁。 2、关闭泵的电源,将肠内营养输液器于胃管连接处断开,20ml温开水冲 洗,反折胃管,用无菌纱布包裹胃管前端,用别针和橡皮筋固定胃管 于枕边。 3、整理用物,终末处理,洗手记录。注意观察患者输注后的情况。

第二十五章 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二十五章胃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胃肠外营养是一种按照患者需要,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患者所需要的全部能量计营养素,包括氨基酸、脂肪、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的治疗措施。一般为部分肠外营养(PPN)和全肠外营养(TPN)两种。根据输注途径不同分为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长期、全量补充营养时宜采用中心静脉营养。胃肠外营养的输注方法有全营养混合输注和单瓶输注两种。根据治疗母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营养支持,针对一些不能进食、不想进食、不允许进食、进食不足的患者;另一类是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术后胃肠道需要休息、建设胃肠道消化液分泌的患者,可促进胃肠道伤口愈合和炎症消退。TPN能是患者不需要经消化道即可吸收营养,亦是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主要适用于:①胃肠道梗阻(贲门癌、幽门梗阻、肠梗阻)。②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肠瘘、短肠综合征、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③超高代谢状态(严重创伤、广泛烧伤、感染)。④重症胰腺炎。⑤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不全)。⑥其他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如肿瘤患者等)的营养支持及大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支持等。胃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的并发症主要有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导管阻塞、空气栓塞)、代谢类并发症(高血糖、低血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代谢异常、脂肪肝、肝功能异常及胆囊淤胆、肠粘膜萎缩及肠细菌移位)及感染(穿刺部位感染、导管性感染)三大类。 一、空气栓塞 (一)临床表现: 1、轻重程度的表现与进入气体的量和速度有关;轻者无症状; 入气体量大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 2、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声。 3、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严重发绀甚至因缺氧而立即死亡。 (二)预防措施 1、每次输注营养液更换液体前认真检查输液器质量,连接是否紧密,肝素帽、三通管等有无松脱;穿刺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 2、巡视病房,密切观察导管固定是否牢固,有无脱出等;及时更 换液体,防止滴空。 (三)处理措施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概念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与方式 (一)经胃: 分鼻胃管与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 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 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此方 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 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 使患者难以耐受。 2 、间隙重力滴注: 指在1h 左右的时间内, 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 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 次/天, 250-500ml/ 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 、连续输注: 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 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 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 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 少于间隙性输注, 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 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关键点 1. 胃肠道就是否耐受 2. 返流及误吸 3. 胃潴留 4.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 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位置就是否正确, 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 回抽、拍片、听诊等, 对于不 确定位置者, 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 、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就是否正常, 有无感染或者糜烂, 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与次数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输入途径

肠内营养的输入途径 1.肠内营养输入途径主要取决于病人胃肠道解剖的连续性、功能的完整性、肠内营养实施的预计时间、有无误吸可能等因素。常用的途径有口服、鼻胃管、鼻肠管、胃造口、空肠造口等多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鼻胃管和空肠造口。肠内营养比如冬泽2.口服与管饲的区别在于管饲可以保证营养液的均匀输注,充分发挥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口服对胃肠道功能的要求较高,只适合于能口服摄食、但摄入量不足者。 3.最常用的管饲途径是鼻饲管,管端可置于胃、十二指肠或空肠等处。主要用于短期病人(一般短于4周),优点是并发症少,价格低廉,容易放置。此法也可作为长期病人的临时措施。对于营养支持时间需超过30天或胃十二指肠远端有梗阻而无法置管者,则采用空肠造口术。 4.鼻胃管喂养的优点在于胃的容积大,对营养液的渗透压不敏感,适用于胃肠道连续性完整的病人。 5.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肠管是指导管尖端位于十二指肠或空肠,主要适用于胃或十二指肠连续性不完整(胃瘘、幽门不全性梗阻、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等)和胃或十二指肠动力障碍的病人。此法可基本避免营养液的反流或误吸。 6.经胃造口管喂饲肠内营养避免了鼻腔刺激,而且可用于胃肠减压、pH监测、给药等。胃造口可采取手术(剖腹探查术或腹腔镜手术)或非手术方式。经皮胃镜下胃造口术-PEG无需全麻,创伤小,术后可立即灌食,可置管数月至数年,满足长期喂养的需求。 7.空肠造口可以在剖腹手术时实施,包括空肠穿刺插管造口或空肠切开插管造口,也可以直接在内镜下进行。优点在于可避免反流与误吸,并可同时实行胃肠减压,因此尤其适用于十二指肠或胰腺疾病者,以及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病人。

肠内营养护理输注流程

肠内营养液输注流程 肠内营养液输注流程一评估 1.核对医嘱 2..掌握肠内营养输注的时间和要求 3.掌握肠内营养的名称、浓度,及需要加入 的药物 二物品准备 1配置医嘱浓度的肠内营养液,按医嘱在营养液中加入电解质等药物 2.肠内营养输注泵、专用输注管,治疗巾,20ml注射器1付,纱布2块、温开水,有条件时备加温器 三解释 1洗手,戴口罩 2备齐用物至患者床边 3 双向核对 4 解释, 取得合作 四体位 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斜坡位 五定位 1将治疗巾铺于患者导管下1、保存在冰箱内的营养液必须在输注前30min-1h取出 2、向肠内营养液中加药,必须碾碎,并现配现输 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肠内营养的目的和途径,名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以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 若病人主诉腹胀等不适,先汇报医生,适当用药、暂停或减慢速度。 适当的体位可以有效的防止返流,误吸的发生

2输注前先询问患者有无腹胀,若无不适,即可开始输注肠内营养 六输注 1先回抽,见有消化液抽出,即先注入温开水10ml(35~37 o C) 2将肠内营养接专用泵管排气,接于肠内营养泵,预设总量,调至所需速度,和胃肠造口管相连,按start键开始输注 3将加温器夹于输注管路上,距离体表入口处30~40cm左右,勿烫伤 七观察 1.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2.整理床单位 八记录 1再次洗手 2记录好营养液的名称、剂量和浓度 3巡视、观察和记录病人不良反应 3. 肠内营养液配置流程 肠内营养配制流程 无肠内营养泵的科室,可用一次性输液器直接滴注,速度根据营养液总量和病人的适应程度,从10滴/min开始逐渐增加 可通过调节加温器离体内管入口处的距离来调节温度 确认导管在位通畅后方可输注营养液 用物准备搅拌机、无菌巾、弯盘、50ml注射器、漏斗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