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案]第5课 开辟新航路

[教案]第5课 开辟新航路

[教案]第5课 开辟新航路
[教案]第5课 开辟新航路

第5课开辟新航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马可波罗行记》、寻金热、科技的发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迪亚士抵达好望角、达·伽马直通印度、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商业革命。

(2)让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原因和条件,认识到“商业革命”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

(4)正确认识地理大发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5).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表格比较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以及与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进行对比;

(2)问题探究葡萄牙、西班牙为何走在开辟新航路最前列? 从几位航海家身上我们应学习什么精神?

(3)通过模拟、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4).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航路的开辟是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各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3)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它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领会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东方的诱惑(即原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即经过),走向会合的世界(即影响)。本课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理顺前后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整个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人类文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当今世界的航海业相当发达,你们知道人们进行远洋航行都是为什么吗?

生1:国与国之间的海外贸易是当今航海业的重要内容,有许多集装箱就是靠十几万吨大轮船通过航海运到目的地的。

生2:科学家进行海洋科学考察,也是现代航海业的重要方面。

生3:一些军事大国的军舰、潜艇为了称霸,日夜在大海上航行,构成了世界航海业另一方面的内容。

师:同学们列举的这三个方面都不错。如果我说500多年前有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驾驶简易帆船,到一个传说的地方寻找黄金,不知大家信不信?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开辟新航路》,来验证这个传说。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开辟新航路

一、东方的诱惑(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必要性)

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寻金热: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图《西欧商人清点钱币》

教师:图中男主人公正在干什么?

学生:数金币和银币。

教师:他身边的女主人在干什么?

学生:看着他或者帮着他数钱。

教师:女主人手下是什么?

学生:书。

教师:你猜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人会读什么书?

学生:《圣经》或者祈祷用的书,总之与宗教有关的书。

教师:女主人并没有专心致志地读书,而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他们喜爱金钱,渴求金钱,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宗教信仰。

教师:这幅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就是对金钱的崇拜。

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作为普遍交换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十五世纪改行金本位制以后,黄金成为国内外贸易的唯一支付手段,需求量急增,但是西欧贵金属产量本来就不高,它的很大一部分黄金是靠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从非洲中部转运而来,这种传统的供给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与东方贸易中出现的巨额逆差又使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西欧市场货币的普遍短缺。当时的欧洲人渴望得到黄金,由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欧洲人认定只有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才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寻金热”就此形成。

【备课资料】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1271年,马可〃波罗同他的父亲、叔父三人,离开了威尼斯。他们穿过西亚和中亚,到达元朝朝廷。他们受到了元世祖的接待,马可〃波罗为元朝政府服务17年。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以后在一次对热亚那的战争中被俘,他在狱中口述了东方见闻,他的口述由一个叫做罗思蒂谦的人记录下来,成为《马可〃波罗行纪》。在书中,他描绘了中国的富庶景象和繁荣的城市、众多的人口。他在书中称元朝大汗的禁卫军为男爵,共1.2万人。他说,大汗每年“颁赐此1.2万男爵袍服各13次。每次袍色各异……由此共为13色。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每年并以金带与袍服共赐此1.2万男爵,金带甚丽,价值亦巨,每年亦赐13次……君主亦有袍服13袭,颜色与诸男爵之袍服同。唯较为富丽,而其价值未可以数计也。”他还叙述了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宫殿和佛塔,特别说到那里富有黄金、珠宝。马可〃波

罗的叙述中有些荒诞的地方,例如说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②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东西方陆路商道。

【分析】早在15世纪以前,欧洲和亚洲就有了贸易往来,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完全的陆路,由中亚沿里海和黑海沿岸到达小亚;其余两条则海、陆并用,一条先由海路到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抵达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一带;另一条从海路进红海,再穿越苏伊士地峡前往埃及的亚历山大。这三条商路最后都汇聚于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东方商品一般先运抵此地,然后转运欧洲。当时,东方的商品,如香料、樟脑、檀香、丝绸、宝石、布匹等在欧洲市场上极受欢迎,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必需品,但经过波斯人、阿拉伯人、东罗马人、意大利人的多次倒手,价格一抬再抬成为极度昂贵的奢侈品。而当时的东西方贸易基本上被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所垄断,欧洲商人要想直接经营东方商品独占丰厚利润只能绕开阿、意商人,另辟蹊径。更严重的是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帝国势力强大,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然没有完全中断,但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长期的战争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商旅裹足不前。从此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数量急剧减少,价格却迅猛上涨。欧洲上层社会一贯视东方奢侈品为生活必需品,不惜高价大批采购,由此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金属大量外流,财政不堪负担。加上西欧商人和消费者早就对居间盘剥的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怨声载道,于是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希望另寻出路开辟能够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可能性)

(1)主观条件:第一,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合作探究】为什么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初开辟新航路?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5世纪末它们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过程,专制王朝和社会各阶层都渴望开辟新航路。①政府为了发展贸易、改善经济状况和扩大版图,大力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自中世纪晚期以来,西欧封建制度内部矛盾重重。封建经济日趋衰败,许多贵族大多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随着宫廷开支的上升和官僚体系的膨胀,各国政府在财政上也常常是捉襟见肘,迫切需要新的财源,以增加收入,缓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各国君主先后支持开辟新航路,大力向海外扩张,不少封建贵族和骑士则成为第一批殖民者。同时,也只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才能够满足开辟新航路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条件,所以,开辟新航路基本上都是在政府支持下的活动;(②军事贵族和骑士视海洋冒险为一种新的职业,渴望以此获得丰富的战利品;③市民和商人不满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期望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新的财源;④两国所处的伊比里亚半岛位于意大利通往尼德兰的海上商路上,造船业和航海业已有相当的基础;⑤东面是意大利商人的势力范围,北面是英、法和尼德兰等国商人的活动地盘,这两个国家只有挺进大西洋,向西面、南面这两个方向发展,寻找新航路;⑥为了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第二,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第三,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客观条件:第一,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航海技术:指南针的应用是最突出的表现。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西传后于14世纪时在欧洲普遍使用,使航行不致迷失方向,没有罗盘针的使用,远洋航行简直是不可能的,由此凸现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造船技术:已出现了新型的轻便、多桅多帆、快速、舱宽的大船,建议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有关内容。

第二,地理知识: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二、新航路的开辟:

师: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这些航海家们在500多年前走在了探寻新航路的最前列。今天,我们来亲身体验新航路开辟的历程。现在请第1、2、3、4小组分别代表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四个船队,讲述你们的航海历程及其中的艰险。看哪个队讲得最好。

生1:我们是迪亚士船队。1487年7月,我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3艘探险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踏上了驶往印度洋的未知之路。当船队到了南纬33度的地方时,突然遇上了风暴,在海上漂泊了13个昼夜。船队已在风暴中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于是船队改变航向朝正北航行,几天之后果然看见了东西走向的海岸线和一个海湾(今南非的莫塞尔湾)。但船员们都不愿继续东行冒险,船长只好率船队返航。

返航途中接近一个伸入海中的海角,不料风暴再次降临,海面巨浪滔天。船队在风浪中经过两天奋力拼搏,才绕过骇人的海角,驶进风平浪静的非洲西海岸。望着令人生畏的海角,船长将它命名为“风暴角”。1488年12月,船队回到里斯本,船长向国王裘安二世描述了自己的探险经过和命名为“风暴角”的海角。国王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进入印度洋,到达朝思暮想的黄金国印度,于是就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并一直沿用至今。此后,好望角就成为欧洲人进入印度洋的海岸指路标。

生2:我们是达·伽马船队。1497年,船长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返航时,我们带回了大批香料、象牙、丝绸、宝石等物品,带来的收益高达航行费用的60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收获!

生3:我们是哥伦布船队。1492年8月8日,船长哥伦布率领3艘帆船,从帕洛斯角起航。9月6日,远征队驶入烟波浩淼的海洋。很幸运,一路顺风,但是,随着一天天、一星期一星期的过去,船上的人们烦躁不安起来。为了平息他们的忧虑,船长发布了有关已行航程的假消息。10月7日,发现了飞鸟,但在地平线仍没出现陆地。船长也焦虑起来,这时已西航很远,按他的计算,应已见到日本。10月9日,船长许诺要是三天内再看不到陆地,就返航。恰好在三天期满前,人们发现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船长命名它为圣萨尔瓦多。船队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生4:我们是麦哲伦船队。1519年9月20日,船长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5艘大帆船和265名水手组成的探险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在横渡太平洋时,船队经历了严重的缺少食物和淡水的困难,一些丧失希望的人曾经发动反对麦哲伦的叛乱,叛乱的首领被麦哲伦抛在途中的荒岛上。1521年3月,船队终于到达了菲律宾群岛。船队在这里得到了补充。可惜的是船长麦哲伦在干涉岛上内部战争时,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艘船和十几个人了。

师:各位代表都不错,讲解清楚,生动形象。同学们,新航路的开辟圆满完成,你们也经历了狂风巨浪的洗礼,感受了前人伟大的胆识和气魄,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生1:我们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生2:这些航海家的动机是攫取黄金和财富,一点也不高尚;所到之处进行殖民占领和掠夺财富,这是一种罪恶。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是啊,他们在探索中的坚毅勇敢,百折不回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探索的结果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又给许多地区带来了灾难。我们在认识这些历史人物的时候,在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的时候,不能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而应该客观、全面地进行辩证的评价。

【备课资料1】迪亚士

迪亚士出生于葡萄牙的一个王族世家,青年时代就喜欢海上的探险活动,

曾随船到过西非的一些国家,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作为开辟新航路的重要

部分,西欧的探险者们对于越过非洲最南端去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产生了极大

的兴趣。因此,迪亚士受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又称约翰二世)委托出发寻找

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以开辟一条往东方的新航路。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巴托洛梅乌〃迪亚士找来了四个相熟的同伴及

其兄长、率领一只由3条船(其中一条是补给船)组成的探险队从里斯本出发,

目的是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打开一条通往印度的航路。

迪亚士率船队离开里斯本后,沿着已被他的前几任船长探查过的路线南

下。过了南纬22度后,他开始探索欧洲航海家还从未到过的海区。大约在1488

年1月初,迪亚士航行到达南纬33度线。1488年2月3日,他到达了今天南非的伊丽莎白港。迪亚士明白自己真的找到通往印度的航线。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他让船队继续向东北方向航行。3天后,他们来到一个伸入海洋很远的地角,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之角”。 1488年12月,迪亚士回到里斯本,向葡萄牙国王报告了航海过程。国王非常高兴,可又觉得“风暴角”这个名字不太吉利,于是把它改名为“好望角”,意思是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到达富庶的东方了。迪亚士受到了国王的嘉奖。

1497年,迪亚士受命于国王曼纽儿一世,再次率领四条大船远航。他绕着非洲古岸,沿途进行殖民贸易,并开发黄金输出港口。1500年5月12日,船队在海上见到彗星。迷信的船员认为这是灾难降临的预兆,都不禁惊慌失色。无巧不成书。5月24日,船队在好望角附近的洋面上遇到大西洋飓风。四条大船被冲天恶浪掀翻,迪亚士及其伙伴葬身大西洋海底。然而,新的航路已被打通,西方殖民势力从此也就从非洲伸展到了亚洲。

【备课资料2】达·伽马

葡萄牙航海家,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生于葡萄

牙锡尼什,卒于印度科钦。其父也是一名出色的航海探险家,曾受命于国

王若昂二世的派遣从事过开辟通往亚洲海路的探险活动,几经挫折,宏大

的抱负竞未如愿所偿而却溘然去世了。达〃伽马的哥哥巴乌尔也是一名终

生从事航海生涯的船长,曾随同达〃伽马从事1497年的探索印度的海上

活动。为此,达〃伽马是一名青少年时代受过航海训练,出生于航海世家

的贵族子弟。

1492年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消息传遍了西

欧。面对西班牙将称霸于海上的挑战,葡萄牙王室决心加快抓紧探索通往

印度的海上活动。

1497年7月8日,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之命,率领四艘船共计140多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启航,踏上了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开始他循着10年前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迂回曲折地驶向东方。水手们历尽千辛万苦,在足足航行了将近4个月时间和4500多海里之后,来到了与好望角毗邻的圣赫勒章湾,看到了一片陆地。向前将遇到可怕的暴风袭击,水手们无意继续航行,纷纷要求返回里斯本,而此时达〃伽马则执意向前,宣称不找到印度他是决不会罢休的。圣诞节前夕,达〃伽达率领的船队终于闯出了惊涛骇浪的海域,统过了好望角驶进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

1497年圣诞节时,达〃伽马来到南纬3l°附近一条高耸的海岸线面前,他想起这一天是圣诞节,于是将这一带命名为纳塔尔,现今南非共和国的纳塔尔省名即由此而来,葡语意为“圣诞节”。继后,船队逆着

强大的莫桑比克海流北上,巡回于非洲中部赞比西河河口。4月1日当船队抵达今肯尼亚港口蒙巴萨,当地酋长自认为这批西方人是他们海上贸易的对手态度极为冷淡。然而,当达〃伽马船队于4月14日来到马林迪港口抛锚停泊时,却受到马林迪酋长的热情接待。他想与葡萄牙人结成同盟以对付宿敌蒙巴萨酋长,并为达〃伽马率领的船队提供了一名理想的导航者,即著名的阿拉伯航海家艾哈迈镕〃伊本〃马吉德。这位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阿曼地区的导航员马吉德,是当时著名的航海学专家,由他编著的有关西印度洋方面的航海指南至今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达〃伽马率领的船队依靠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马吉德的导航。于4月24日从马林迪启航,乘着印度洋的季风,沿着他所熟知的航线,一帆风顺地横渡了浩瀚的印度洋,于5月20日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而该港口正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是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所经过和停泊的地方。同年8月29日,达〃伽马带着香料、肉佳和五六个印度人率领船队返航,途中经过马林迪,并在此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至今还矗立着。1499年9月带着剩下一半的船员胜利地回到了里斯本。但生还的水手不到开航时水手总数的三分之一。

1502年2月,瓦斯科,达,伽马再度率领船队开始了第二次印度探险,目的是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地位。1503年2月,达,伽马满载着从印度西南海岸掠夺来的大量价值昂贵的香料,乘着印度洋的东北季风,率领13艘船只向葡萄牙返回,同年10月回到了里斯本。据说,达〃伽马此次航行掠夺而来的东方珍品:香料、丝绸、宝石等,其所得纯利竞超过第二次航行总费用的60倍以上。

当达〃伽马完成了第二次远航印度的使命后,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额外赏赐,1519年受封为伯爵。1524年,他被任命为印度副王。同年4月以葡属印度总督身份第三次赴印度,9月到达果阿,不久染疾。12月死于柯钦。

【备课资料3】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

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

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

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

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

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

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

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

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70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圣萨尔瓦多西班牙语的意思是“神圣的救主”,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长13英里,宽5英里的小海岛。哥伦布从船上看到有几个裸体的人从树林中出来,于是他把各船船长召集起来,“总督”哥伦布把石榴红的服装穿上,绿色的代表国王和女王的“F”和“Y”字旗也分别由另外两名船长扛着,举行仪式,然后在刚刚竖立的木杆上升起了那两面旗子。哥伦布宣布这里已成为西班牙的国土。随后他率众踏上大地,匍伏在地上,以感谢上帝给他们带来的好运。红棕色皮肤的居民,看着这群白皮肤不速之客的“表演”感到十分好奇和困惑。不久,居民们好奇地开始围观哥伦布,他们全是裸体,体态十分健美,自以为是到了东印度群岛的哥伦布,把这些土著居民称做印第安人。这样,从那时起所有的美洲土著也都被这样称呼了。哥伦布同这些土著居民做了交易,以铜铃、红帽子、玻璃珠之类的小物品换得了黄金制成的小饰物、棉纱和鹦鹉等等。这项贸易是绝对不平等的交换,一枚普通的西班牙钱币就可以换25磅棉纱。后来哥伦布描写这些居民时说道:“我所见到的所有的人都很年轻……,他们没携

带也不懂得铁的武器可以伤人,当我把剑拿给他们看时,他们抓住了剑刃,因无知而伤了手指。他们没有任何铁器……”

哥伦布他们依靠手势和符号从印第安人那里得知,南边有一个拥有大量黄金的国王,且在南边和西边还有许多这样的海岛。这个消息是振奋人心的。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那里黄金丰富到这样的程度,连宫殿的屋顶和地板都是用黄金制成的。于是哥伦布下定决心要向西南方寻找这块宝地。抓了6个印第安人当翻译和向导之后,船队又朝西南方行进了约两个多星期。在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海岛,并且在这一带首次尝到了白薯、玉米和木薯,令他们赞赏不已的还有印第安人奇特的睡铺——网络状吊床。这以后不久,欧洲的海员就采用了这种吊床。然而,寻遍了巴哈马群岛,他们也没有找到很多黄金,因而根据印第安人的传闻他们又继续向南方去寻找一个更大的叫古巴的海岛。可是,在那里,他们同样没有找到什么商船和黄金屋顶的宫殿,哥伦布拿着一块黄金指给当地土著人看时,他们指了指内陆的一个地方说:“古巴纳坎。”“古巴纳坎?”“……坎?”“……可汗?”就是它,哥伦布认为他们一定是说:“中国的大汗”。因此他认为自己现在到了中国,而不是什么日本国。于是携带着菲迪南德和伊莎贝拉的公函去见大汗。显然在这里不可能见到中国的大汗也不可能找到什么黄金的宝藏,可是却发现了当地居民的一个奇特的习惯——就是把一种称做托巴科斯的叶子卷起来塞进鼻孔,吸入点燃时冒出的烟。他们没有料到这野草有一天会变得像黄金似的贵重,这就是烟草。12月5日,哥伦布只率领着尼娜号和圣玛丽号到达了古巴的最东端,全体人员都认为这是一个和西班牙同样美丽的海岛,西班牙岛就这样被哥伦布命名为这个海岛的名称,这就是现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属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臵疑的。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

【备课资料4】麦哲伦及其船队的环球航行

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

(1519~1521)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

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只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

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

年轻时对航海就十分神往。10岁时进王宫服役,16岁进入国家航海事

务厅。25岁那年,他参加了对非洲的殖民战争。30岁离开印度回国。但是,

他在归国途中触礁,被困在一个孤岛上。麦哲伦和他的海员们等了很长时间

才等到援救船只。后将他升任为船长,并在军队里服役。

33岁时,麦哲伦回到了家乡葡萄牙。他向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申请组

织船队去探险,进行一次环球航行。可是,国王没有答应,因为国王认为东方贸易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必要再去开辟新航道了。1517年,他离开了葡萄牙,来到了西班牙塞维利亚并又一次提出环球航行的请求。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接见了麦哲伦,麦哲伦再次提出了航海的请求,并献给了国王一个自制的精致的彩色地球仪。国王很快就答应了他。不久,在国王的指令下,麦哲伦组织了一支船队准备出航。

1519年8月10日,麦哲伦率领五条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队出发了。船队在大西洋中航行了70天,11月29日到达巴西海岸。第二年1月10日,船队来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湾。船员们以为到了美洲的尽头,可以顺利进入新的大洋,但是经过实地调查,那只不过是一个河口,即现在乌拉圭的拉普拉塔河。月底,南美进入隆冬季节,于是麦哲伦率船队驶入圣胡安港准备过冬。由于天气寒冻,粮食短缺,船员情

绪十分颓丧。船员内部发生叛乱,三个船长联合反对麦哲伦,不服从麦哲伦的指挥,责令麦哲伦去谈判。麦哲伦便派人假意去送一封同意谈判的信,并趁机刺杀了叛乱的船长官员。不久,麦哲伦在圣胡安港发现了大量的海鸟、鱼类还有淡水,饮食问题终于得到解决。麦哲伦还发现附近还有当地的原住居民,这些人体格高大,身披兽皮;他们的鞋子也很特别,他们把湿润的兽皮套在脚上,上至膝盖。雨雪天就在外面再套一双大皮靴。麦哲伦把他们称为“大脚人”,并以欺骗的方法逮捕了两个“大脚人”,并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船舱里,作为献给西班牙国王的礼物。

阳春8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继续出发。但他们只剩下四条船了。1520年8月底,船队驶出圣胡安港,沿大西洋海岸继续南航,准备寻找通往“南海”的海峡。经过三天的航行,在南纬52°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海湾。麦哲伦派两艘船只前去探察,希望查明通向“南海”的水道。当夜遇到了一场风暴,狂飙呼啸,巨浪滔天,派往的船只随时都会有撞上悬崖峭壁和沉没的危险,如此紧急情况,竟持续了两天。说来也巧,就在这风云突变的时刻,他们找到了一条通往“南海”的峡道,即后人所称的麦哲伦海峡。经过20多天艰苦迂回的航行,终于到达海峡的西口,走出了麦哲伦海峡,眼前顿时呈现出一片风平浪静、浩瀚无际的“南海”。历经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麦哲伦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好像上帝帮了他大忙。他就给“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船队终于到达三个有居民的海岛,这些小岛是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岛上土著人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热心的岛民们给他们送来了粮食、水果和蔬菜。但由于土人们从未见到过如此壮观的船队,对船上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新奇感,于是从船上搬走了一些物品,船员们发觉后,便大声叫嚷起来,把他们当做强盗,还把这个岛屿改名为“强盗岛”。当这些岛民偷走系在船尾的一只救生小艇后,麦哲伦生气极了,他带领一队武装人员登上海岸,开枪打死了7个土著人,放火烧毁了几十间茅屋和几十条小船。於是在麦哲伦的航行日记上留下很不光彩的一页。

船队再往西行,来到现今的菲律宾群岛。此时,麦哲伦和他的同伴们终于首次完成横渡太平洋的壮举,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这个水域要比大西洋宽阔得多。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一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而麦哲伦在天气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一百多天。哲伦首次横渡太平洋,在地理学和航海史上产生了一场革命。证明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不是陆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完整水域。这样为后人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麦哲伦船向西南航行,在棉兰老岛北面的小岛停泊下来。当地土著人的一只小船向“特立尼达”号船驶来,麦哲伦的一个奴仆恩里克用马来西亚语向小船的桨手们喊话,他们立刻听懂了恩里克的意思。恩里克生在苏门答腊岛,是12年前麦哲伦从马六甲带到欧洲去的。两个小时后,驶来了两只大船,船上坐满了人,当地的头人也来了。恩里克与他们自由地交谈。这时,麦哲伦才恍然大悟,现在又来到了说马来语的人们中间,离“香料群岛”已经不远了,他们快要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了。岛上的头人来到麦哲伦的指挥船上,把船队带到菲律宾中部的宿雾大港口。麦哲伦表示愿意与宿雾岛的首领和好,如果他们承认自己是西班牙国王的属臣,还准备向他们提供军事援助。为了使首领信服西班牙人,麦哲伦在附近进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宿雾岛的首领接受了这个建议,一星期后,他携带全家大小和数百名臣民作了洗礼,在短时期内,这个岛和附近岛上的一些居民也都接受了洗礼。

麦哲伦成了这些新基督徒的靠山。为了推行殖民主义的统治,他插手附近小岛首领之间的内讧。夜间,他带领60多人乘三只小船前往小岛,由于水中多礁石,船只不能靠岸,麦哲伦和船员50多人便涉水登陆。不料,反抗的岛民们早已严阵以待,麦哲伦命令火炮手和弓箭手向他们开火,可是攻不进去。接着,岛民向他们猛扑过来,船员们抵挡不住,边打边退,岛民们紧紧追赶。麦哲伦急于解围,下令烧毁这个村庄,以扰乱人心。岛民们见到自己的房子被烧,更加愤怒地追击他们,射来了密集的箭矢,掷来了无数的标枪和石块。当他们得知麦哲伦是船队司令时,攻击更加猛烈,许多人奋不顾身,纷纷向他投来了标枪,或用大斧砍来,麦哲伦就在这场战斗中被砍死。

麦哲伦死后,他的同伴们继续航行。1522年5月20日“维多利亚”号船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在这段航程中,船员减少到只剩35人。后来到了非洲西海岸外面的佛得角群岛,他们把一包丁香带上岸去换取

食物,被葡萄牙人发现,又捉去13人,只留下22人。1522年9月6日,“维多利亚”号返抵西班牙,终于完成了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当“维多利亚”号船返回圣罗卡时,船上只剩下18人了。他们已经极度疲劳衰弱,就是原来认识他们的人也分辨不出来了。他们运回来数量十分可观的香料,一把新鲜的丁香可以换取一把金币,把香料换取金钱,不仅能弥补探险队的全部耗费,而且还挣得一大笔利润。

三、走向联合的世界:

1、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在十五世纪之前,只有南极洲这样的无人居住的大陆和某些岛屿、海域为人类所未知。而居住着未开化民族的陆地和岛屿,则只对“文明民族”而言是前所未知的。从各文明古国的产生到十五世纪的漫长时期,各文明民族在古代文化发源地以外的广大区域已完成了许多发现,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大地球形的概念。

1409年,湮没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为拉丁文后,大地球形说广泛传播。但是古代学者没有可能直接验证地球的形状,也很少可能精确地测定地球的大小和海洋陆地的分布。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这些事件被通称为地理大发现。

在西欧,葡萄牙首先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探险活动。15世纪早期,航海家亨利亲王创办地理研究机构,为取得黄金、象牙和奴隶,组织了多次非洲西岸的探险活动,先后发现了马德拉岛、佛得角群岛,并从直布罗陀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几内亚湾。

1473年,葡萄牙船只驶过赤道,后达到刚果河口;1487年,迪亚斯的探险队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并进入印度洋;1497年,以达迦马为首的船队沿迪亚斯航线继续向前,经非洲东岸的莫桑比克、肯尼亚,于1498年到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开辟了从大西洋绕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线,从而打破了阿拉伯人控制印度洋航路的局面。葡萄牙通过新航路,垄断了欧洲对东亚、南亚的贸易,成为海上强国。

与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统治者也极力从事海外扩张。哥伦布发现美洲,就是这种扩张的最重要收获。

哥伦布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哥伦布的西航计划得到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支持。1492年,他携带着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船队从帕洛斯港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后向西航行,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但是,哥伦布误以为巴哈马群岛是印度的辖地,把当地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并误认为古巴是中国的一个省。1493~1496、1498~1500和1502~1504年,哥伦布又进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航行,先后发现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买加、特立尼达等岛屿,以及由洪都拉斯到巴拿马的海岸。第三次航行中在帕里亚湾首次登上美洲大陆。哥伦布至死也没意识到,他发现的这些地方并非中国和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后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到达美洲,才认识到这是一个新大陆。

在人们认识到大西洋西岸的陆地并非亚洲,而是一个新大陆后,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巴尔鲍亚越过巴拿马地峡,看到了西南面的大海,他把这片海域称为“南海”(今太平洋)。

为了到达亚洲,人们努力寻找沟通大西洋和“南海”的海峡,或者象好望角那样的地角。基于这种愿望,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开始了新的航海探险活动。麦哲伦曾经参加葡萄牙远征队,到过非洲、印度、苏门答腊、爪哇、班达群岛和马六甲海峡等地。他相信大地球形说。

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从西班牙的桑卢卡尔港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到达南美东岸以后,即沿海南下,在南美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穿过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峡,进入“南海”。起初向西北,后转向西航。船队在航行中从未遇到风暴,即把该海域称为太平洋。1521年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与当地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1522年麦哲伦船队剩下的“维多利亚”号返回桑卢卡尔港,完成环球航行。

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占据。荷兰、英国等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并探险世界其他地区。

16世纪,荷兰的巴伦支为探寻一条由北方通向中国和印度的航线,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先后发现熊岛、斯匹次卑尔根岛,并到达新地岛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岛;17世纪初,英国的哈得逊曾屡次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中国的航路;斯霍特于1616年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兰的塔斯曼于1642~1643年环航澳大利亚,发现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扩大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并进行了一些有关洋流、风系等的科学考察以及岛屿和陆地的实测工作。到了18世纪,库克的海洋探险已属于科学考察的范畴。

地理大发现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变革,对地球科学的进步和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古代学者关于大地球形的猜测,通过地理大发现,特别是环球航行得到了证实,宗教迷信关于地球形状的种种说法最终被否定;证明了地球上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世界大洋,海洋与陆地相比较,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推动了全球海洋和陆地的考察研究;促进了地球科学的进步,也促进了天文学、航海学、天气预报学的发展及造船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近代化过程;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出现,开始了殖民掠夺,同时也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

2、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备课资料】世界市场及其发展阶段

世界市场有狭义、广义之说,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市场交换场所,是世界各国通过互助合作和贸易往来建立起来的商品交换的领域。广义世界市场表示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产阶级经济社会的整体。这两方面联系密切,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结果。世界范围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国际交换具有了普遍性。各个国家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和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相协调,形成普遍的世界交往,这样作为流通过程要素的狭义世界市场把各个国家联结为世界范围内统一的经济整体,这就是广义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是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这时的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整个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上居支配地位,它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特征的多边贸易体系和世界货币。世界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不断繁多。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二次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分工出现细分的趋势,因而使国际分工形式发生很大变化,原来的部门间的分工向部门内分工转化,这使部门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出现经营全球化的特点。此外,世界市场区域化、集团化发展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全球化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各国纷纷把先进技术用于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因此,世界技术贸易市场发展非常迅猛,技术贸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3、商业革命: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分析】16世纪欧洲的“商业革命”,完全是由于地理大发现所引起的。通过历次的海外航行,大批地区被陆续发现之后,到16世纪末,欧洲人对于世界陆地面积的了解,已经比14世纪时增加了5倍之多。这就使得欧洲与外界经济联系的范围空前扩大,商业资本获得了无比广阔的活动场所。世界贸易领域的这种变化,又为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的激增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以前所没有的新商品,如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以往欧洲人很少食用的大米和蔗糖,输入量大大增加

了。来自东方的产品──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国家,结果使得市场上的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像香料这样一些历来只是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欧洲商业上的这些重大变化,表明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经大为加强,从而使得由于各国地理、民族传统和国民经济特点的差异而产生的地域分工有了新发展,出现了早期的世界市场。

随着世界贸易领域的扩大,在欧洲,商业的性质和经营形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价格总是很难保持稳定的,往往会因为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较大的波动,每当政治局势、水陆交通、自然气候、收成年景等外在条件发生变化,或者出现其他难以估计的情况时,都会引起物价的暴涨暴跌。这样,就为商人牟取暴利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利用市场的供求和物价的起落,大肆进行投机倒把,买空卖空的活动。于是正常的商业经营就变成了带有很大投机性的事业。另外,在市场扩大之后,许多商品的交易都已经不再需要通过现货来进行,买卖双方只须订立一纸合同即可成交。因此,在16世纪时,首先是在安特卫普产生了近代的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随后在西欧各国都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一时期,西欧各国专制王朝为了帮助本国商业资本取得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对于一些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业公司,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加以扶植。于是,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人资本的迅速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这“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重要因素”。

●活动与探究

主题: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邪恶的化身;有更多的人倾向于“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你认为哪一种观点合理?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阅读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首先可能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首先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地方,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不同的人类文明开始交融会合,人类开始越来越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2.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答案提示:他们探险的目的是为了金钱和财富,他们不畏艰难,勇敢坚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其壮举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打破各大洲孤立分散、封闭隔绝状态,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但同时他们为了获得黄金白银,不择手段,杀掳掠夺,给被殖民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出现。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象牙黄金,美洲的黄金、白银和玉米、烟草带回欧洲,并把欧洲的工艺品等销往世界各地。以此为核心人类文明开始交融汇合,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学习延伸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答案提示:从规模上看:郑和船队有大小船只200多艘;最大的船只长151.8米,宽61.6米;携带的物品有丝绸、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随行人员最多时达到27 800人。而哥伦布的船队约3—17艘;最大的船只长24.5米,宽6米;携带的物品有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随行人员最多时约1 000多人。

郑和远航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以天朝上国自居,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而哥伦布远航为追求黄金和掠夺财富,带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性质。

5-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包括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宗教根源和客观 条件)和经过(包括四位航海家和四条航线); ②、学会辨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 上的壮举以及新航路开辟给不同地区带来的不同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从而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②、通过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历史比较、问题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 航路的经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③、通过与郑和航行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引用史料、讨论(或辩论)、问题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并能正确评价该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动机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扩张惟利是图的本质;感受学 习探险家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通过比较认识当时的中国科技在航海造船方面仍具先进性; 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该过 程及其结果又充满血腥味和罪恶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步性与灾难性)。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开辟新航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为纪念地理大发现,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 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地理大发现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 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 【讲述内容】 一、东方的诱惑 设问:何为新航路?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 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而把发现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 “发现的时代”。 设问:请同学们再来想一想,假如你们是当时西欧的各阶层人士,你们为什么 要开辟新航路呢?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经济根源(根本):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的需求 日增 (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 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指导学生P22看“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图”,并结合图片提问,图画中的主人公 在做什么?女主人手下的书是什么书?她的目光在看什么?说明了什么? 图中男主人公正在数金币和银币。他身边的女主人在看着他或者帮着他数钱。 女主人手下是书。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人会读《圣经》或者祈祷用的书,总 之与宗教有关的书。女主人并没有专心致志地读书,而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丈夫 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他们喜爱金钱,渴求金钱,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宗教信仰。这幅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就是对金钱的崇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开辟新航路》 教案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课标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行讨论式教学。采用情境设置、扮演角色、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③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随之开始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美的血腥掠夺,一方面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打断了他们的发展,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5课 开辟新航路教案【教案】

利川市第五中学一年级__历史_学科集体备课 教案 第5次教案

学案5开辟新航路 [课标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学法指导】 1、本课分别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除认真阅读教材外||,也要注意老师在学案和教学中补充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图表等||,以便能更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 2、建议同学们采用列表的方法||,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影响与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过程与影响进行比较||,看看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知识巧记)本课结构 一个目标: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背景: (1)四点原因: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宗教思想因素||。 (2)两个条件:主观、客观||。 过程: 一个中心 两个国家、两个方向:西班牙向西、葡萄牙向东 两条航线: 四个人物:哥伦布、麦哲伦、迪亚士、达伽马 影响:(三点)对欧洲、对世界、对亚非拉 新航路: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在这过程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不知道的地方||,所以也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旧航路: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的商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

2、客观条件: ⑴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和计算经纬的星盘的应用; ⑵造船技术的进步:已出现了新型的多桅帆船; ⑶地理知识的增加:欧洲开始流行地圆学说和地图的绘制; (4)武器装备的改进||。 3、主观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濒临海洋||,地理位置优越;15世纪末||,已经完成了中央集权;希望获取海外财富;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二、新航路的开辟—经过 合作探究二:完成下列表格||,概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人物国籍航海路线支持者 1487-1488 迪亚士葡萄牙西欧-好望角葡萄牙1492 哥伦布意大利西欧-美洲西班牙1497-1498 达伽马葡萄牙西欧-好望角-印度葡萄牙 1519-1522 麦哲伦葡萄牙环球航行西班牙 思考:为什么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初开辟新航路?(精讲突破) 第一||,两国都位于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它们向海外发展||。 第二||,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 第三||,两国已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权||,统治者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第四||,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 三、走向会合的世界—影响 合作探究三: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影

第5课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扩张时代的时间及含义、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的内容,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殖民扩张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美的血腥掠夺,一方面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打断了其发展,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的重大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两幅地图《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和《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师生互动:同学们认真对比这两幅在不同时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说说它们与现在的世界地图有什么区别? 15世纪绘制的地图与现在的世界地图相差很大:七大洲中只有欧洲、非洲、亚洲三大洲,四大洋中也没有太平洋;16世纪绘制的地图虽然大陆形状上与现在的还有所不同,但是基本轮廓已经与现在的世界地图没有区别了。 那么这两幅地图说明了什么? 说明15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对世界理解不完整,16世纪中期的时候已经基本了解整个世界的状况了。 导入:到16世纪中期的时候,欧洲人已经知道了世界的基本结构,因为此时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个壮举:环球航行,之所以要环球航行,又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这就是开辟新航路。 第5课开辟新航路 自主探究1:传统的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航路我们称之为旧航路,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旧航路指的是什么? (1)从中国或印度出发,到中亚沿里海和黑海沿岸到达小亚细亚转往欧洲。 (2)从印度出发,由海路到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抵达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转往欧洲。(3)从中国出发,由海路进红海,然后陆路穿越苏伊士地带前往埃及转往欧洲。 自主探究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2导入框内容,思考:什么是新航路?

课外阅读《我的童年》(答案)

阅读季羡林《我的童年》的选段,完成练习(答案)。 我的童年(节选)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都到假(jiājià)山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shìsì)的大看起来。常常忘了时间,忘了吃饭。有时候看到天黑,才摸黑回家。我对小说中的绿(lùlǜ)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都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使用的兵器也如数(shǔshù)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也想当那样的英雄。鼻子一哼,冒出一道白光,白光里带着宝剑,射杀坏蛋,然后再一哼,白光和剑便(biàn pián)回到自己的鼻子里。 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戳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就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连树木也能戳断。我信以为真,也想练成铁砂掌,便猛戳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xuěxuè)直流,疼痛难忍,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才停止了练习。 1.“戳”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C;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戈部,再查13画。 2.根据下面的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1)把假的当做真的。(信以为真) (2)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如数家珍) (3)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狼吞虎咽) 3.请用“\”划去下面句子中用得不正确的一个词语。 “闲书”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疼苦快乐幻想趣味)。 4.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我”最喜欢看闲书请用自己的话把它们概括出来。 (1)一放学就躲着看“闲书”;(2)把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倒背如流;(3)自己也想当小说中的人物;(4)练习铁砂掌,把指头戳得鲜血直流。 5.相信大家都喜欢看闲书,你能把你最喜欢的闲书推荐给大家吗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我给大家推荐的闲书是《西游记》,推荐理由是:这本书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主要讲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途中历尽艰辛、斩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的经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有趣,十分吸引人。 6.请用“fáng”的读音组词并填到文中的括号里。 7.把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8.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吞吞吐吐(滚瓜烂熟)陌生(熟悉)细嚼慢咽(狼吞虎咽)

第5课开辟新航路教案设计

第5课开辟新航路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东方的诱惑(即原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即经过),走向会合的世界(即影响)。本科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理顺教材前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整个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人类文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结果和后果; 了解四次重要远航经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评价 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作答—分析的引导学习的方式,培养学 生不断思考、独立学习的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学习, 扩宽学生学习知识面,指引学生深入学习。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学 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探索精神;通过对开辟新航 路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整 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和对其评价问题 四.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课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背景,掌握起来相对容易。建议教师把重点放到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中。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设置疑问导学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练习。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师: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同学们知道这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 生:略 师(说教材):经过学习我们知道,第一单元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我们要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概念做

第5课 我的童年课后习题答案

第5课我的童年 一、作者开篇即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本题的设题意图有二:第一,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中包含的情感;第二,这句话颇可玩味却容易被忽视,提醒学生对它多加关注。 “灰黄”是季羡林对童年最为深刻的“色彩记忆”,他曾写有《“灰黄”漫忆》一文,具体诠释这一色彩。这一色彩给人的感觉是荒凉、没有生机,带着几饥饿和病痛。季羡林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饥饿、凄凉、绝望、痛苦……即使几十年后回忆往事,当年的感受仍然刻苦铭心。他以“灰黄”作为自己童年的色彩象征,是非常精当的。这样的表达方式既高度概括,又具体可感,且耐人寻味,可以说是有简洁明快之长,而无一览无余之弊。 在这一句中,作者以两个坚决的否定,突出一个确凿的坑定。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带有“极而言之”的色彩。就事实而言,作者的家乡官庄和后来生活的济南当然不可能无红无绿,只有灰黄;但就心理感受和留存的记忆而言,这样的写法又是合情合理的。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抒写自己对童年的总体感受,含蓄地表现了自己童年的辛酸与苦痛,为全文奠定下灰色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1.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我的童年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我的童年》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孤苦伶仃()发酵()溺爱()琐事()万象更新()私塾()教谕()谷穗() 2.下面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涎生孤苦伶仃琐事收割 B.腌咸菜龙干凤髓溺爱发酵 C. 椽子万象更新琐事滋味 D. 私熟光大门楣骄傲激励 3.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作家。终身教授。散文集有《》《》《》《》等,其著作汇编成《》共24卷。 4.将下面句子改为陈述句,然后体会原句的表达效果。 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 5.修改病句。 (1)虽然没有私塾,所以小伙伴是有的。 (2)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过度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我的童年 季羡林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的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父辈们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每天最高的享受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脚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

《开辟新航路》的教案

第五课《开辟新航路》教案 浏阳市第五中学唐新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2)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状举。 (3)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正确认识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2、过程与方法 课前: 学生搜集哥伦布等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资料,增强对新航路开辟的感性认识,学会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课堂:1、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问题探究、表格归纳、地图动态演示、史料分析、比较法、讨论法开展历史教学。 2、通过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由学生扮演“航海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感悟航海家的精神。 3、设计核心问题,制作学案,提供历史材料,开展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4、通过提供历史材料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异同及其差异的根源,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课后:动手绘制航海地图和完成相关练习,掌握运用迁移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学习航海家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 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指出它的两重性,学会全面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历史是稳定凝结了的现实,而现实则又是正在流动变化着的历史。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起源于“新航路的开辟”。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第五课开辟新航路。 打出幻灯片“热烈庆祝《开辟新航路》的新闻发布会胜利召开” 师:热烈庆祝《开辟新航路》的新闻发布会胜利召开,我是本次新闻发布会的节目主持人,下面邀请四位航海家前排就坐(课前进行角色分工,要求他们在搜集有关航海家的航海资料)(播放电影《哥伦布传》的主题曲《Sailing》)作为背景音乐。 一、新航路的开辟 师(讲述,学生上台表演):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1487年迪亚士出发了······ 学生甲(边讲边进行动态演示):我是迪亚士,经过十个月时间的准备后,我找来了四个相熟的同伴及其兄长一起踏上这次冒险的征途,并于1487年8月从里斯本出发,率领两

第5课《我的童年》习题AB卷(含答案)

第5课《我的童年》习题AB卷(含答案) 5 我的童年 01 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D) A.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shū),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 B.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suǒ),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nì)子女?也颇不以为然。 D.后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yuán),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 (解析:D项“椽”应读“huán”。) 2.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零仃,相依为命。 B.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震作。 .据说他从不到宫庄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

绿林英雄的义气。 D.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竞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解析:A项“零”应为“伶”;B项“震”应为“振”;D项“竞”应为“竟”。)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春天到了,一元复始,大地万象更新,草地上芳草如茵。 B.她第一次看到水牛,惊喜万分,大家都笑她是习以为常的城市佬。 .我们如何评价一个的生命,如果这个人告诉我们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你留恋? D.荷米恩跺着脚走上楼梯,不以为然地看了看哈利手中的包裹。 (解析:B项中“习以为常”是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此处应为“少见多怪”。) 4.(黔西南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通过这次升学考试,使我认识到了学习语要立足课本的重要性。 B.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我饶有兴趣地袖手旁观着。 .教育部门多次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防止避免学生私自下河游泳。

第五课开辟新航路教案.docx

《开辟新航路》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迪士、哥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地理大世界市形成的意。 1.知道迪士、哥布开辟新航路的史。 2.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形成的意。 3.感受探家勇于取的开拓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与能力: (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2 )理解新航路世界市形成的重要意; (二)程与方法:根据高一学生的学情和特点,了更好的解决重点突破点, 我采用了高校堂教学方法,通前,情境、疑引思 , 引学生合作探究、思考、体交流,同予适当的学法指,使学生学会学,身体知的形成程,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度与价: 通本学深刻体会新航路开辟是史的步,促了人文明的展。 重点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和影响。 点:地理大使世界日益成一个整体。 教学程 本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史:追史(即原因和条件),走史(即),史(即影响) 新入 角色扮演: (一暴雨后,船与几名船倒在甲板上,身湿透??) 船:(疲地指着船甲)你,快去拿白地兄弟惊 船甲:船,白??白地早喝完了。 船乙:船,都快半年了,里除了大海是大海,何才能到达方神国啊 (疑地)不如??不如,我回去吧! 船甲:而且我的粮食也只返程吃了,不少兄弟都已病倒! 船:(生气地)混蛋,怎么可以么气的! 甲乙:船,我老想家了! 船:(沉默地)我也想啊!但大的亨利王子委我以重任,要我开辟 海上航,来开拓更广的疆土! (了)我随行的有很多大商人,他已深受奥斯曼土耳其控制西方商路之害。国内有多少人在等待我开辟一条地中海前往方的新航路啊!我怎么可以半途而呢我所做的惟有前再前! 船乙:船,我能利达到可·波所描的那个神秘国度 船:(定地)能,一定可以! 疑:同学知道是什么候生的事 同学答: 15、 16 世新航路的开辟

我的童年优秀教案设计及反思

我的童年优秀教案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走近大师,引童年 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 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二、朗读课文,知童年 1.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问题预设: 学生的问题呈现可能有: ①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暗呢? ②他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学为荣呢? ③离开故乡,他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宁肯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呢?

3.在学生疑问和感想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内容: 投: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回忆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作者是用哪 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的呢? 明确:一共从五个方面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家庭、父辈、“享受”(吃食)、识字、离乡。这一切都是“灰黄”的。(板书:家庭、 父辈、“享受”、识字、离乡灰黄) 4.如果用“金色”来形容我们的童年的话,那你是怎样来理解季羡林先生对童年的感觉——“灰黄”的呢?仔细品读课文,试着换一 个词来诠释“灰黄”,并结合课文说明你这样表述的理由。(屏显) 灰黄的童年就是的童年。 教学预设: 灰黄的童年就是贫穷的童年——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灰黄就是家庭苦难的童年——父辈们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 是多么困难。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 弃家出走,到济南卖苦力。 灰黄的童年就是家境异常艰苦的童年——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 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 咸菜。 灰黄的童年就是单调的童年——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灰黄的童年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他心里回事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 体会。我曾有几次……就苦咸菜。 三、细读课文,品童年

第五课开辟新航路

第五课开辟新航路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先把教材翻到第二单元的导读部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二单元要学习什么?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我们第二单元要学习的这四课,第一课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世界各地性对独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第二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是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第三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四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开辟新航路。 2、介绍新航路 什么是新航路呢?就是指在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探寻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又称为“地理大发现”。 二、过程 本节课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1、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开辟新航路?也就是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2、第二个问题新航路是怎么开辟出来的? 3、第三个问题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首先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背景主要包括原因和条件,原因呢就是他们为什么要去开辟新航路,偏于主观的。条件就是他们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属于客观方面。就比如说现在让所有人类都移民外太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现在还没那个条件。 1、首先我们来探寻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同学们把教材翻到22页,看一下教材第一部分,给你们时间仔细阅读,然后总结是原因让他们去开辟新航路呢。(提问同学来回答)。对,大家总结的都很好。结合刚刚这几位同学的回答基本上就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了。好,我们再结合材料具体来看一下。 (1)看一下这幅图,这是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图,咱们教材上也有这幅图片吧。我们看他们的眼神的都在盯着钱币看,眼神非常的痴迷是吧,女主人手下是什么?书。女主人并没有专心致志地读书,而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喜爱金钱,渴求金钱。这幅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就是对金钱的崇拜。那么引发该现象的根源何在?他们为什么如此的渴望金银呢?接下来看一下这两则材料,同学们来浏览一下,从恩格斯和阿诺斯的材料中寻找关键词,人们为什么如此渴求黄金呢?大家一起来说一下有没有从这两则材料中找出一个共同点,人们为什么如此的渴求黄金?原因是什么?找到了没有,看材料一恩格斯他讲是什么使得人们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呢?对,是十五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那么斯塔夫里·阿诺斯谈到了资本主义萌芽,我们知道在十四、十五世纪最早在欧洲在意大利这个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么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得商品的交换日益增多,商品交换活动增多了那就需要货币,作为普遍交换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开辟新航路的经济根源是什么?(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得出现) 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得出现使得人们对金银的渴求越来越强烈,那么到哪里去寻找贵金属金银呢?我们书上有提到一本书《马可·波罗行纪》,我们来看一下书中提到的一段材料?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时候,他是跟着他的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看材料它把中国描绘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遍地是黄金)史学界对马可·波罗到底来没来过中国是存在争议的,但是十五世纪欧洲人对《马可·波罗行纪》深信不疑,他们想要寻找黄金盯着一个目的地那就是东方。所以社会根源就是《马可·波罗行纪》激发西欧人到“东方”的寻金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教案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单元设计 16世纪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人类开始从彼此的分离隔绝逐渐走向联系,而且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萌芽也在人们的直接接触中逐渐发展壮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本单元探讨的主题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成因。本单元由四课构成,即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解四课的基本史实,有助于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如何从孤立走向统一的。 生产力的发展既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拓的原因,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成果。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新航路得以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走向联合,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两次工业革命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难点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 第5课开辟新航路 整体构思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三维目标

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才开始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 本课分三目内萄第一目“东方的诱惑”,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原因。第二目“新航路的开辟”,介绍了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第三目“走向会合的世界”,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世界历史的学习,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影响等知识有大致了解。一些学生通过相关的文学作品、影视剧、网上浏览等多种课程资源,也了解了很多古今中外航海家的知识。尽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季羡林《我的童年》公开课教案

《我的童年》 执教者:汤玉玲班级:2017级23班时间:2016年3月10日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2.5分钟8:50:00) 师:同学们,如果要用一种颜色形容你的童年,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 师:我会选择绿色。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山村,虽然物质匮乏,却是我和小伙伴快乐的天堂,我们游戏的道具全都来自大自然:春天用野草和泥巴过家家、夏天拈一片细长叶子吹口哨、秋天比赛爬树或者爬竹竿、冬天到水田里砸一块冰用草绳拴着玩,偶尔还会舔上几口。 师:我们的童年绚丽多姿难以述尽,而季羡林先生却说“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黄”。季老先生为何这样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一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出示课件】(4分钟8:52:30) 1、生字词注音(四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注音,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注音) yùchuán shūnìsùlíng dīng gēng 教谕椽子生疏溺爱肃然起敬孤苦伶仃万象更新hún èméi cuān lù nìng 浑浑噩噩光大门楣蹿房越脊绿林英雄宁大嫂 【更改后齐读】 2、词语解释 教谕: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生疏:不熟悉;疏远,关系不亲密 琐事:繁杂零碎的事 溺爱: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

高中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

第 5 课开辟新航路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东方的诱惑(即原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即经过),走向会合的世界(即影响)。本科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理顺教材前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整个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人类文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结果和后果;了解四次重要远航经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作答—分析的引导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不断思考、独立学习的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学习,扩宽学生学习知识面,指引学生深入学习。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探索精神;通过对开辟新航路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整个人类 社会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难点: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和对其评价问题四.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背景,掌握起来相对容易。建议教师把重点放到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中。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设置疑问导学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练习。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师: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同学们知道这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 生:略 师(说教材):《开辟新航路》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的内容。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经过以及影响。 前4课内容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第5课开始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上承古代中国,下启近代世界。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可见,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相当重要。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我的童年》教案 新人教版

5 我的童年 【学习目标】 1.了解季羡林的人生经历。 2.学会概括课文每一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3.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文章流露的感情。(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每当我们回想起童年趣事时,脸上总会泛起幸福的光彩,那些童年往事就像潺潺的小溪在我们心中流淌。我们的童年如此让人留恋,那么,本文作者季羡林的童年是怎样的呢?他对他的童年怀有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等。他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背景资料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最穷村庄中最穷的家庭,他眼中的龙肝凤髓不过是白面馒头,他六岁就不得不远赴他乡,饱尝思念的酸楚。七十年后,这个穷孩子早已成为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成就斐然的散文家,他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灰黄色的童年,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 3.字音字形 溺.爱(nì) 生疏.(shū)琐.事(suǒ) 椽.子(chuán)肃.然起敬(sù) 孤苦伶.仃(líng) 家徒.四壁(tú) 浑浑噩.噩(è) 万象.更新(xiàng) 4.词语解释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万象更新: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然,是,对。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习,习惯。 5.按照小标题的划分,本文一共分为五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介绍自己的出生环境(社会环境、出生时间、出生地点以及家庭环境)。 第二部分:介绍父辈们的心酸生活及经历。 第三部分:介绍“我”童年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我”的感悟。 第四部分:写“我”小时候认字时期的趣事。 第五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原因、离开故乡后的遭遇及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开辟新航路教案设计

第十四课新航路的开辟教案设计 一.教材地位分析:《开辟新航路》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的内容。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经过以及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它既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逐渐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结果和后果;了解四次重要远航经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作答—分析的引导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 的探索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通过对开辟新航路影响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和对其评价问题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设置疑问导学法 六.学情分析 同初中相比,高中学生的对某些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和抽象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 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历史知识储备和认识 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分析和 解释。 七.教具:世界地图、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同学们知道 这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 生:略 看到课题,大家心中是否疑惑,为什么叫新航路?关键在于“新”字,顾名思义, 这种提法是相对旧航路而言,那么哪些航线被称为旧航路呢?大家先了解一下史实。 “旧航路”指传统的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航路。15世纪以前,从东方到欧洲主要有3 条交通要道:陆路一条,从陆上丝绸之路经中亚沿里海、黑海到小亚细亚,由意大利商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