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新公共管理重点理论文献综述

后新公共管理重点理论文献综述

后新公共管理重点理论文献综述
后新公共管理重点理论文献综述

后新公共管理重点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

现阶段,新公共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了弥补新公共管理的不足,学术界创制了后新公共管理,本综述从宏观角度重点关注公共管理理论变迁,总结了当前公共管理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治理理论的变迁、元治理、善治的发展,政府绩效管理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决策研究,公共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同时从微观的角度综述了当前农村公共管理方面的重点研究内容,最后进行了文献评述。

关键字:治理,善治,绩效,创新,文献综述

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在西方,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作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是一种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1]。目前,学术界又提出了“后新公共管理”,由于新公共管理面临公共服务难以有效供给,政治控制弱化等诸多挑战和问题,为了弥补新公共管理的不足,创制了后新公共管理(Post-NPM)理论。后新公共管理超越了新公共管理的工具和经济取向,回归对控制和价值的强调,并从整体政府的宏观视角试图综合已有研究的优势,提出整体性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赋予控制和协作新标签,并从结构—工具理论、文化—制度理论和神话-象征理论详细解读[2]。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综述,着重介绍(1)治理理论变迁、“元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2)公共管理绩效;(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慧政府管理;(4)公共管理创新理论;(5)农村公共管理事务研究等。并在基础上进行了文献评述。

一、治理理论及变迁的研究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本质是一场突破路径依赖,但又同时受制于路径依赖的行政改革[3],打破路径依赖,进行治理理论创新是当下公共管理发展的必须,同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而授予其权力[4]。治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后在各国引起较大反响,但是理论自身存在不足,Bob Jessop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

种两难选择: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四是责任与效率的矛盾[5],同时受到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严重,全能政府色彩浓重,较少采取合作、互动的方式这种国情的限制,治理理论在实际政府管理中的效果有限,针对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提出了“善治”概念。“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强调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管理的民主化[6]。

在善治概念的引导下,治理理论得到完善。由于市场秩序及市场社会有待发育,社会自组织能力欠发达,治理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治理范式中隐而未显,这些条件不具备而将治理理论应用于中国可能犯政治和行政发展的根本错误,为此“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元治理”旨在对市场、国家、民间社会等治理形式、力量或机制进行一种宏观安排,重新组合治理机制,“元治理”将国家请回中心的思想更加侧重于责任而非权力,国家更像是“同辈中的长者”,政府的责任在于承担制度设计,提出远景的任务,在良好的制度安排下促进社会体系内不同领域的自组织,使得社会治理的目标得以全面有效地实现[7]。也有学者提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实现善治的重要前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要义,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是治理主体共识的缺失、既得利益集团的危害、精英的共谋,应对困境的基本路径是要重构政府、社会、公民的关系[8]。也有学者提出治理法治化的观点,如张文显认为治理体系法制化和治理能力法治化是国家治理法治化的两个基本面向;从法治国家转型升级为法治中国、从法律之治转型升级为良法善治、从法律大国转型升级为法治强国以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治现代化之路的主要内容[9]。

除了从提出新的观点来完善治理理论外,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学术界对治理理论存在误读,一是因为治理过程的动态模糊性而影响了对治理理念明确性的把握,混淆了治理与传统政府管理和新公共管理的界线;二是把治理理论自组织合作网络与协同合作关系误解为多主体的简单参与;三是把“元治理”中政府作为供给治理规则与协调者的角色误读为国家与政治集权的重新回归[10]。

多元化的公共管理改革理论。除了治理理论、元治理、“善治”理论之外,还有多样的后新公共管理改革理论,新公共治理、跨国公共治理、多层级治理、数字时代治理、整体政府、新公共服务、公共价值管理、新韦伯主义国家和发展型国家等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12]。奥斯本等学者认为新公共治理( New Public Governance)已经形成了新的范式,其价值基础是分散和竞争,强调的是多中心和多元共治的网络式的复杂局面,治理强调网络、伙伴关系、协商和最终的自愿合作,而不是强调竞争[13]。一些学者认同“公共价值”将成为新的范式,还有学者相信“新韦伯主义国家”是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新范式。Dunleavy宣传新公共管理已经死亡,数字时代治理到来[14]。在Tom Christensen、PerLagreid等学者看来,后新公共管理主要指整体政府和协同政府,整体政府在水平方向上强调跨部门合作,在纵向上则强调控制和中央集权,以解决NPM改革导致的部门碎片化、政治控制弱化和组织增殖现象[15]。社会网络分析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建立和发展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网络对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有学者阐述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历史及其在公共管理和政策中的应用[16]。也有学者研究了社交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对策,认为应该加强社交网络舆情的安全评估与预警、利用社交网络引导网民了解事实真相、限制不法分子社交网络使用权等应对策略,

以期为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17]。

二、政府绩效管理与智慧决策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它包含了政治绩效、经济绩效、文化绩效、社会绩效四个方面[18]。提升政府绩效,建设服务型政府一直是政府绩效管理中的重点,目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着绩效目标不科学、绩效计划执行不力、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绩效沟通渠道不畅,反馈机制不足[19]、绩效激励机制不健全,绩效结果应用不佳等问题[20]。有学者认为提升政府绩效应当注重的是绩效管理产生的影响与后果而不是管理进程与产出,同时注重建立持续化的绩效管理并找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动因,并通过专业人才与价值培养推进政府绩效管理[21]。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发展电子政务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一些国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如印度计算机化火车票订票系统研究,尼日利亚“无纸化”行政的前景,哈萨克斯坦电子政务政策的实施和演化,印度警务行政中的信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在印度部落生活中的渗透等[22]。

也有学者认为提高政府绩效要纠正扭曲的绩效激励,公共部门的任务多维性、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产出难以观测以及自我激励型代理人等特征在不完全激励契约下,都可能导致代理人行为结果偏离委托人的期望目标[23]。我国公共部门的激励扭曲现象极其典型。我国政府的科层组织结构依赖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和激励来实现有效控制,激励扭曲的识别和衡量尤其重要。类似以“每万名公职人员的贪污贿赂立案数”来衡量一个地区的腐败程度,以“GDP 增长率”为主衡量地方官员政绩,以“查处违规生育事件数”来衡量计生办工作等激励方法可能偏离正确的激励目标[24]。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决策。现阶段,各国公共管理面临极大的风险和挑战,仅凭传统的决策模式已无法有效应对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时代挑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智慧公共决策范式的出现提供了条件[25]。智慧公共决策是以大数据驱动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具有全面感知、客观透明、实时连续、自主预置和多元共治等特征的一种全新的公共决策模式[26]。大数据为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通过利用海量数据资源,实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能够协助政府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运行[27]。耶鲁大学教授Esty指出,“数据驱动决策”,将使政府更高效、开放和负责,更多地在事实基础上做出判断,而不是主观判断或者受利益集团干扰进行决策[28]。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公共决策也开始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管理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选择。在政策创新、公共危机治理以及行政监督领域,智慧公共决策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但在其他政策领域,智慧公共决策的适用性还有待考量[29]。

三、公共管理创新研究

弗雷德里克森(2015)探讨了公共管理与真正的创新,管理式创新和可持续创新是两种不同的创新模式。管理式创新是自上而下的,强调传统的战略规划、模仿、目标清晰、控制和领导。可持续创新强调尝试和实验,践行高度分权、高度民主和注重沟通的领导力。管理

式创新运用战略规划、排名、奖励和成绩单等方式促进创新,但效果适得其反,压抑了真正的创新[30]。最后,这些方式催生了组织“同构”的“铁笼”,使创新陷于停滞。因此,组织必须要打破创新和排名、奖励、地位之间的联系,并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的可持续创新上。

政府创新是公共管理创新中重要的一部分。政府创新的实质是一种积极的改进,具体是指各种公共服务主体为完善自身工作和增进公共利益在制度、举措和行为方面做出的积极性改进[31]。蕴含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环境领域的新常态描绘出了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然而存在于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现实困境将成为制约改革有效推进的重要瓶颈[32],新常态对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要的要求,但是政府部门运用多样化公共管理技术的能力还有不足,公共管理者个体自觉遵纪守法与组织文化的“染缸效应”产生困境等[33]问题比较严重,需要政府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技术手段的创新,构建创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增强社会组织自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重塑公共管理核心伦理价值体系[34]。而针对地方政府创新存在着创新意识淡薄、创新实效性不强、创新策略欠缺、创新外部环境受制等障碍,有学者建议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创新,构建有效的指导机制来引领创新,设计健全的考评机制来保障创新,营造包容的外部环境来支持创新[35]。此外,不仅要进行政府管理创新也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确立社会治理的理念,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36]。

四、农村公共管理事务研究

农村问题是共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是目前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单一维度、缺乏多元参与的公共管理机制与模式显然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参与逻辑”和集体利益纳什均衡的存在意味着环境公共产品的政府责任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利的分解,因此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主体地位与边界,才能完成从全能型到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嬗变[37]。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模式单一、治理主体、各自为政、与治理机制“碎片化”的现实困境,有学者基于整体性治理显然从理论层面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框架当以公众满意为终极目标,治理过程应呈现表达决策、筹资、生产、评估、问责的完整链条,政府、市场、社会治理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实施责任整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包括顶层设计、中层规划、底层操作在内的多层次的制度建设,并藉由信息渠道、信息网络、信息平台的技术手段实现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38]。应充分发挥社区参与的作用,将以“供给方为导向”的基层卫生服务转变为“以需求方为中心”[39]。

有学者基于计量分析验证了政府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影响农户收入的机制,发现以村基层组织干部素质衡量的政府社会管理服务也是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因素,但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力较弱,政府应当通过公共服务购买改革等方式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经济领域中的决定性作用[40]。

针对具体的农村公共管理事务,有学者研究了农村共管理中女性赋权的问题,多维度保障农村女性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利[41]。曾晓东等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供给农村儿童早期多维发展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对于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概念框架还不清晰,缺乏明确的服务供给基准。在传统的部门行政管理方式下,地方政府对于儿童早期多维服务的供给陷入了碎片化困境,认为可借鉴“整体政府”的公共管理模式,从服务理念、执行模式和

目标激励三个方面来探索地方政府整体性供给儿童早期服务的路径[42]。也有学者探讨了农村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社会性别比失衡的问题,管理部门应促进性别平等、改善人口结构、推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43]。有学者研究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行农民工培训的问题,当前农民工培训与职业需求契合失衡、社会组织承接能力参差不齐、政府自身管理能力不足,应该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规范化运行机制成为超越政府购买农民工培训困境的有效路径[44]。

五、文献评述

目前各国政府都在探寻新的改革之路,后新公共管理改革时代呈现混杂的多元模式,除协作治理模式外,还有:公共价值、新韦伯主义国家和数字时代治理[11]。主要探讨了治理理论和善治的相关研究,什么是善治?这个问题的答案广泛,颇有争议。善治是确保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繁荣发展?维护社会公正?还是主张伦理型政治领导?笔者认

为应该以更加系统的思维和观点来看待治理理论变迁和善治的概念,毕竟理论研究与政府管理的实践存在一定距离,具体的规则、制度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更加显著,鼓励学术界多样化的理论探讨,同时也应该细化、结合国情、省情、市情,让治理理论不仅局限在思想指导方面,更能促进善治的实现。

随着后新公共管理的兴起,除了治理理论、元治理、“善治”理论之外,还有多样的后新公共管理改革理论,数字时代治理、社会网络分析、公共价值理论、政府绩效管理、公共管理创新等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可以看出,社会协同治理受到学术界的推崇,学者们普遍认为人们对于协作治理的关注已经白热化,而协作是一种后新公共管理范式,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影响,协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次社会网络分析也比较受推崇,注重培育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促进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是学术界的主要价值取向,因此社会网络分析、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较多。

另外,学者们也注重结合当前新常态背景和大数据时代广泛应用的趋势,提出公共管理要进行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新常态,政府要在电子政务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营运网络技术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因而要求公共管理组织和个体进行重塑和调整,应用先进的公共管理技术,改变以往单一的缺乏柔性的管理方式。

微观方面,大量学者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农村服务质量、影响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分析等角度进行了研究,范围广、涉及农村具体事务、角度不一,本文主要综述宏观管理理论方面,因此文中对农村具体公共管理事务并未做过多综述。

总而言之,为纠正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学术界近几年兴起了后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热潮,出现了多元化的理论,为公共管理理论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活力,元治理、善治、协同治理、社会网络分析、公共价值理论、数字时代治理等理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研究,进行细致的理论对比分析,提出具体研究问题的改革思路、框架或方案,使实践与理论互相促进。

六、参考文献

[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3079885.html,

[2]Tom Christensen. Tom Christensen教授主讲“从新公共管理到后新公共管理——比较公共部门改革”.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3079885.html,/78/ca/c3694a30922/page.htm

[3]韩芳. “新公共管理”取向下的中西方行政改革研究:突破发展与路径依赖[J]. 甘肃理论学刊,2015,02:82-85.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70-271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70-271

[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70-271

[7]李剑. 地方政府创新中的“治理”与“元治理”[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28-134.

[8]于江,魏崇辉.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J]. 求实,2015,04:63-69.

[9]张文显.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 中国法学,2014,04:5-27.

[10]申建林,姚晓强. 对治理理论的三种误读[J]. 湖北社会科学,2015,02:33-38.

[11]孙珠峰,胡伟. 后新公共管理改革的起因研究[J]. 学术探索,2015,01:7-17.

[12]孙珠峰,胡伟. 后新公共管理改革的起因研究[J]. 学术探索,2015,01:7-17.

[13]祝小宁,赵蜀蓉,吴玫玫. 公共管理的新发展与新挑战——2014年第十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综述[J].中国

行政管理,2015,02:149-150.

[14]祝小宁,赵蜀蓉,吴玫玫. 公共管理的新发展与新挑战——2014年第十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综述[J].中国

行政管理,2015,02:149-150.

[15]祝小宁,赵蜀蓉,吴玫玫. 公共管理的新发展与新挑战——2014年第十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综述[J].中国

行政管理,2015,02:149-150.

[16]安卫华. 社会网络分析与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15,03:96-101.

[17]刘翠亭,兰月新,张琦,侯晓娜. 社交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 电子政务,2015,05:50-57.

[1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3079885.html,/view/1305067.htm

[19]渠邕,张屹山. 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现存问题归类[J]. 社会科学战线,2014,01:253-255.

[20]吴旭红. 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化:偏差及其矫治——基于G省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案例分析[J]. 理论导

刊,2015,04:4-7.

[21]. 祝小宁,赵蜀蓉,吴玫玫. 公共管理的新发展与新挑战——2014年第十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综述[J]. 中

国行政管理,2015,02:149-150.

[22]. 祝小宁,赵蜀蓉,吴玫玫. 公共管理的新发展与新挑战——2014年第十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综述[J]. 中

国行政管理,2015,02:149-150.

[23.祝小宁,赵蜀蓉,吴玫玫. 公共管理的新发展与新挑战——2014年第十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综述[J]. 中国

行政管理,2015,02:149-150.

[24] Besley,T.&Ghatak,M.( 2005 ).Competition and Incentives with Motivated Agents.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95(3): 616-636.

[25]周碧华. 公共部门激励扭曲问题研究[J]. 公共行政评论,2015,02:146-161+182.

[26]周碧华. 公共部门激励扭曲问题研究[J]. 公共行政评论,2015,02:146-161+182.

[27]周碧华. 公共部门激励扭曲问题研究[J]. 公共行政评论,2015,02:146-161+182.

[28]胡税根,单立栋,徐靖芮.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公共决策特征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5-15.

[29].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0]. D.C.Esty, Good governance at the supranational scale: globalizing administrative law,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115, No.7 (2006),pp.1490-1562.

[31]乔治·H·弗雷德里克森,李文彬,裴祖军. 公共管理与真正的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2015,04:127-133.

[32]林冠平. 地方政府创新的现存障碍与推动机制[J]. 中国行政管理,2014,02:79-81.

[33]林冠平. 地方政府创新的现存障碍与推动机制[J]. 中国行政管理,2014,02:79-81.

[34]张再生,白彬. 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 中国行政管理,2015,03:38-42.

[35]张再生,白彬. 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 中国行政管理,2015,03:38-42.

[36]尚子娟. 中国性别失衡公共治理的探索与实践[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33-35.

[37]陈晓永,张云. 环境公共产品的政府责任主体地位和边界辨析[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02:35-39.

[38]范逢春. 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框架研究[J]. 求索,2014,12:104-108.

[39]李莹星,陈道泉. 基层卫生服务中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医学与社会,2013,12:62-64.

[40]韩家彬,于鸿君. 农村公共管理服务变化影响农户收入吗?——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 人口与发展,2014,05:61-68+60.

[41]付超力,谭思,刘和,苏毅清. 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女性赋权问题探析[J]. 学习论坛,2015,03:31-34.

[42]高扬,曾晓东. 我国地方政府供给农村儿童早期多维发展服务的现状与对策——以IECD项目县为例[J].

上海教育科研,2015,05:5-9.

[43]尚子娟.中国性别失衡公共治理的探索与实践[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33-35.

[44]高洪贵.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及其超越——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为视角[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2:38-43.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呢?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下面是分享的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篇一: 论文题目: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目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的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普遍的趋势,老年人养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

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5%,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1%。预计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老龄化的的程度正在日益加重。与加快的老龄化速度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却相对滞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 不断增加,解决好老有所养的困境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各 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更是解决人口 老龄化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城 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家庭 养老仍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中的每位子女 仍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为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 的服务,也就是说子女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发 生了变化,由原来的246变成了 241,即现在的每个中 年家庭要赡养四个老人,养老负担正在逐渐加重。我国 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也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 而且这些家庭中的一种特殊家庭一失独家庭的老人,从 生理和心理上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近年来,我国 政府不断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功能,提出了以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英文文献综述样本 威尼斯商人

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 (中文小二号黑体居中或英文Times New Roman小二号加粗居中或日文明朝体小二号加粗)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年月日

(标题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M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1.5倍行距,各段首行空4个字符,书名用斜体加粗) 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 (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 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 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 (or her) mate.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 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 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 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Or Antoni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human nature? Antonio's unexplained melancholy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lay. 1.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of V enice(Times New Roman + 四号+首缩进4字符,下同) Karl Marx once cited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研究 一、云南白药公司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云南白药公司发展历史 云南白药创制于1902年。她不仅凝聚着中华名医曲焕章的心血,也是中华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1971年,公司前身云南白药厂正式成立,白药开始了专业化生产。 1993年11月30日,云南白药厂注册为云南白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2月1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云南省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1995年,云南白药(散剂)、云南白药胶囊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品种,保护期20年。云南白药酊、膏、宫血宁胶囊和热毒清片被列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 1996年,云南白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集团获得了企业进出口权。 1999年,云南省医药公司和昆明天紫虹制药厂作为国有优质资产,配股进入云南白药集团,同期云南红塔集团成为云南白药的第二大股东。同年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业”。 1999年12月,集团出资3000万元组建云南白药集团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00年4月,云南白药集团赞助2000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第27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热心赞助商”称号。云南白药系列产品(胶囊、散剂、气雾剂、创可贴、云南白药酊、膏)被指定为2000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选疗伤药品。 2000年5月,云南白药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被云南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0年5月,云南白药集团成功注册“云南白药”商标,云南白药这一中国著名品牌由阶段性的行政保护上升到永久性的法律保护。 2000年6月,云南白药散剂、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酊、云南白药膏、宫血宁胶囊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2000年9月,云南白药集团药物研究院正式成立。 2000年10月,胶囊剂,颗粒剂、散剂、片剂、酊剂、气雾剂六个剂型一次通过国家GMP 认证,创造了GMP认证史上的一个奇迹。 至此,云南白药集团已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十余家,集团总资产接近 8亿元,净资产接近4亿,集团汇总性销售收入超过8亿,一跃成为云南省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品牌最优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二)云南白药公司经营状况概述 1、产品结构 云南白药的中央产品主要是散剂、胶囊、气雾剂、白药酊、宫血宁胶囊,两翼产品主要有:透皮产品包括白药膏、创可贴、急救包、药妆等;健康产品包括牙膏等,其他产品还包括热度清、田七花精等。 云南白药实施“稳中央、突两翼”的战略,“两翼产品”使企业冲出了发展瓶颈,赢得了奇迹般的崛起。2007年云南白药牙膏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6亿元,高露洁和佳洁士都已经把其列为了中国市场上最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公司产品以云南白药系列和田七系列为主,共十种剂型七十余个产品,主要销往国内、港澳、东南亚等地区,并已进入日本、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市场。“云南白药” 商标于2002年2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材、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化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治理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市场与政府的协调。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理性人”的假设,即人的理性都是为自己的利益,有自身的需求,不可能以为处于政治市场就会变为“大公无私”的人,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利益,只要财政补贴这部分公共资金的支出能够有利于地区社会利益的增进,能够为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福利,配置财政补贴就认为是有效率的,就是理性的。本文从该假设中能够得到绩效评价的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以市场和居民为导向的,形成一种“企业式的政府”模式,为社会公共的“顾客”提供较高的政府服务,政府的成本不再是依据各项规章制度,而是管理活动的产出以及绩效,从成本-效益分析中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企业管理方法中消化吸收新的内容,引入了市场机制的概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具有可行性,政府也可以拿来借用。例如,企业科学的组织管理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对企业来说,产出就意味着利润,而要想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为企业的顾客和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不是只关心企业的投入、不重视企业的产出等等。新的公共管理认为,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企业所成功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模式、目标管理制度、组织发展方法等政府机构也可以进行借鉴,这些并非是企业所独有的,这些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也可以运用到公共管理中,以促进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政府财政补贴的的有效率使用是将其合理用于公共产品,为本地居民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例如改善地区生产或生活环境,用于医疗、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改善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使本地的居民能够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政策获得实惠以提高地区的福利水平。但是,政府财政补贴资金在一定约束条件下配置给企业,企业对这部分公共资金的使用就应该产生一种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表现为促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建和促进研发经费的支出、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长期发展、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及提高本地区的形象,并提高长期的财政收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会计学 课程名称:财务管理理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任课教师:刘静 开课时间:2014年9月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战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维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转以及提高资金运转效率的主要动力,在企业各个发展周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选择以及其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如何发挥企业财务战略在其整个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为企业的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是企业财务战略在多年研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借以对企业财务战略相关研究的梳理,进一步不断的深入财务战略在企业各个层面的作用,不断突破财务战略对现有企业发展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企业发展财务战略环境 一.财务战略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发展渊源是随着企业战略发展而来,基于对企业战略的不断重视以及企业战略中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财务战略才得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被不断的细化和研究。 美国学者Ansoff 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之后,企业战略在企业大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的被研究界关注,在之后的14年,Tom Copeland (1990)学者再次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伴随公司管理的不断发展已经在思维和行为上不断的得以融合和发展。[1]在此之后,西方学术界开始了对企业战略中财务战略的研究,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断的被提到了新的研究层面,关于财务战略的定义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E.F.Harrison 与C.H.John (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将财务战略定义为“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2],。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3]。我国学者杨学义, 武笑坷(2009)指出,广义的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的筹集战略和所筹资金的管理战略, 狭义的财务战略仅指筹资战略, 包括资本结构、筹资来源和股利分配等政策。[4]之后随着对财务战略定义的越来越广泛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0903012234陈绿清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外语系 年级专业:09英语 姓名:陈绿清 学号:0903012234 题目名称: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

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意在研究象似修辞在诗歌当中的运用,研究象似性修辞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本文将具体从象似修辞的不同方面,语音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等等入手,着重研究某个诗人的诗歌。在前期资料的搜寻中,发现王寅先生在象似性这方面,做的研究相较其他学者的多。对于象似性的研究,在句法,方面研究的较多,在诗歌方面,研究的人相较于前者还是比较少的。 【关键词】:象似性诗歌语用分析 导言 本文意在研究英美诗人在诗歌写作当中的对象似性修辞的应用。本人旨在着手分析某个具体的诗人。从这个诗人诗歌的篇章,用词,句法结构的对称加以分析。象似性是许国璋先生首先从英文的iconicity翻译成象似性。最先涉及到象似性的研究的有C.S.Peirce,peirce首先提出了象似符这个概念,Haiman对象似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而索绪尔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是任意性的。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里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他还进一步解释说,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地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可理据的。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发现语言间存在着象似性。即语言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Haiman,J.(1980).The iconicity of grammar: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Language,56:。515-516Haiman, J.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on Iconicity in Syntax, Stanford, June 24-6,1983.stanfold: John Benjamins Haiman,J.(1 985a). Iconicity of sequence: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ing of temporal adverbial clauses in English.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 3, 468Zhou Siyan [周思言],2012, on the iconicity in John Keats’ poetry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10 Hong Qi [洪琪],2009,弗罗斯特诗歌的象似性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6,1:13Hu Zhuangling [胡壮麟],2011,《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Huang Qinggui [黄清贵],2009.《从语言到语用:理论与实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Li Han[李涵],2009,iconicity in E.E.Cumming’s Poetry,四川师范大学,16Lu Weizhong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石是公共选择理论。他不是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许多理论的集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他是布莱克斯堡弗吉尼亚大学公共选择中心的教授,从1955年开始研究政治决策问题,20世纪60年代明确提出了公共选择的理论,与他人建立和公共选择协会,推动这一理论的发展与传播。布坎南在1972年出版了《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比较完整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有三个: 个人主义、经济理性、政治交易。 第一,个人主义,是指该理论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人的社会行为原因,个体行为的集合构成了集体行为。 第二,经济理性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一般人所有的这种特性,政府官员在公务行为中也表现出来。 第三,政治交易是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是在解决利益冲突时的谈判和妥协的过程,具有交易的性质。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是选民行为、政治官僚,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失败。 政府失败:指政府不能很好的满足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要,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巨大浪费。 政府失败的原因:

第一,由于政治家迎合短见,只代表少数人利益, 第二,信息不完全等原因造成的决策失误; 第三,由于对公共事务的垄断而缺乏竞争压力,以及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而导致的政府机构工作效率低下。 第四,政府官僚机构存在自我权力扩张的冲动,试图成为无所不为的政府,造成代替市场干预经济; 第五,政府权力寻租导致腐败。 基于这些弊端,公共选择理论主张改变政府职能,还权于市场,将对经济和大部分社会事务的管理建立在公共选择的基础之上。公共选择是一种社会机制,它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物品间的分配,八个人的选择转化为集体的选择。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课题名称:统筹城乡背景下乡镇治理机制改革研究 一、课题意义 理论意义:当前我国仍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引起社会诸多方面结构的调整。我国乡镇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乡镇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央明确提出了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自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乡镇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坚持不懈推进乡镇改革和制度创新,调整不适应乡镇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的原则;明确提出了健全乡镇民主管理制度的任务。乡镇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国家在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不同,乡镇治理的模式选择就不同。新中国60年乡镇治理实践,“人民公社”和“乡政村治”两大主题基本是各领风骚三十年。在转型期的中国对社会关系全面调整,管理制度全面改进,治理模式全面转变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乡镇村治”模式已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力的推进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本课题在研究传统乡镇治理模式困境,反思其成因的基础上,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结合地方政府改革理论、新公共管理思想、公共政策等理论,关注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镇治理研究路径,对治理主体的权力关系、职能体系、运行模式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思考。 实践意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毋庸置疑,乡村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而建立怎样的乡镇治理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关系到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进而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对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的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关于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路径的分析等方面: 1. 发展现状研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治理体制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建国初期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党政不分”和“全能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开始了“乡政村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显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

语料库语言学综述

语料库语言学综述 作者:刘美良 作者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1 刊名: 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10,""(2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9条) 1.Chomsky,N Syntactic Structure 1957 2.Sinclair.John Corpus.Concordance Collocation 3.Susan Hunstom 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 4.Aijmer,K.Altenberg,B 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ur of Jan Svartvik 1991 5.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 2002 6.何安平语料库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 2004 7.何安平谈语料岸研究 1997(5) 8.丁信善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998(1) 9.李文中2003上海语科库语言学国际会议述评 2004(1) 10.粱旭红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综述 2001(1) 11.粱燕近十年我国语料库实证研究综述 2004(6) 12.刘满堂近40年英语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出展望 2004(1) 13.潘永本梁语料库语言学的目的和方法 2001(3) 14.王建新语料库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 1998(4) 15.许家金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解析 2003(6) 16.卫乃兴专业性搭配初探--语料库语言学方法 2001(4) 17.卫乃兴语料库语言学的弗斯学说基础 2008(3) 18.甄风超.张霞语料库语言学发展趋势瞻望--2003语料库语言学国际会议综述 2004(4) 19.吴菲国内外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和发展述评 2007(6) 相似文献(4条) 1.期刊论文王虹.岳俊发.Wang Hong.Yue Jun Fa书面言语鉴定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3) 书面言语鉴定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电子打印技术的普及,涉案的不留笔迹的打印文件显著增加,书面言语鉴定技术倍受关注.近年来,运用统计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计算机词频检索与统计等新技术获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鉴定实践.书面言语鉴定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文件检验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必将在司法鉴定领域发挥更大的功效. 2.期刊论文孙丰果话语分析整合研究-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近60年来.话语分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话语分析要取得长足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需要人们对其以前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述.对话语分析研究的评述不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角度进行.今后,话语分析研究可以从话语分析的哲学转向、心理学转向及整合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等方面展开. 3.期刊论文杨连瑞.Yang Lianrui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和进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5)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发展中应重视其学科性质的科学定位和学科体系的科学建构.本文在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进行讨论后,回顾和评述了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中介语理论、普遍语法研究、语言类型学研究到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问题,分析了目前我国开展这一学科研究的现状,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实际对目前开展这一学科的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 4.学位论文魏琳中国英译旅游宣传材料的语料库分析2006 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变成了一种需要。在我国,旅游英语特别是网上的旅游英译材料是外国游客接触和了解我国的媒介。因此,旅游材料的翻译质量举足轻重。而目前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近年来主要是结合最新语言学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浅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综观国内外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与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同时存在,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作出的总体性规划。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态势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分析战略定位 所谓企业战略,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它具有全局性——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需要规定企业的总体行为;纲领性——规定着企业的目标、重点、措施,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纲要;长远性——为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开拓未来的前景;竞争性——为谋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同竞争对手争高低;应变性——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以适应变化后的情况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和拓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它应该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情况,企业的产品、技术、信息优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他一般应包括:发展方向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市场

竞争战略、人才管理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等等企业战略一般应随企业资源优势的变动而变动 没有战略的企业,其生命力是短暂的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企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一撅不振,导致破产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企业已进入了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战略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因此,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战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 我国有些中小企业缺乏战略思想,对什么是战略、战略对企业有什么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战略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因此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标。但更多的企业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活动的频繁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也逐渐认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地执行战略等问题缺乏认识。很多中小企业把企业赢利当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对挣哪方面的钱、挣谁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正发挥日渐突出的作用。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跨国公司的管理者碰到一个共同的难题——跨国公司的跨文化战略管理。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近年来资料显示:跨国公司控制着全世界60%的贸易、70%的投资和80%的技术专利。现代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或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时,普遍采用的经营战略之一就是跨文化战略。 跨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界40年代的美国,是由美国学者首先发展起来。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便开始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管理问题。在此之后,跨文化领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眼球,并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众多成果。对跨文化管理这一概念,许多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将跨文化管理概括为: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理解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而跨文化战略管理,即是在企业跨文化管理过程中,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文化的统筹管理策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本文所做的文献综述主要从跨国公司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成果入手,针对这些年国内外的跨文化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对企业现状管理有实际价值的跨文化战略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跨文化企业管理的理论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