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1.1.4 大咸宁地区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契机

在《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中,咸宁市被定

位为地区性中心城市,咸宁经济发展自2005年开始步入快车

道,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009年更是达

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5.15亿元。在市域经

济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经济发挥了核心作用,2009年咸安

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

业增加值28.75亿元,分别占咸宁市总量的20.08%和19.51%。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贺胜

桥处于咸宁与武汉的交接地带,具有接收大城市辐射作用的

良好区位条件。大咸宁地区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将给梓山湖(贺

胜)新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在《咸宁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中咸宁主城区的城镇村体系确定为:“一主城、四新城、四集镇、十四中心村”的4级城乡居民点布局体系,其中四新城当中的梓山湖新城和和梓山湖(贺胜)新城在贺胜桥镇及官埠桥镇内。面对咸宁市域城市空间拓展与重构,梓山湖(贺胜)新城需要制定全新的发展目标。

1.1.5 目前亟需法定规划指导新城建设

梓山湖(贺胜)新城位处武汉市与咸宁市过渡地带,是一个边缘小镇,目前缺乏完善的法定规划指导城市建设,随着武咸城际铁路的建设以及咸宁地区城市空间格局的重构,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梓山湖(贺胜)新城亟需编制总体规划来指导城镇的科学、合理建设。

1.2 规划依据、原则

1.2.1 规划依据

(1) 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00]36号,2000年发布)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1993年发布)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部44号令,1995年发布)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3

(2) 上位规划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3) 相关规划

《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

《武咸城际铁路沿线贺胜桥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2009

1.2.2 规划原则

(1) 集约高效

新型城镇化与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相结合,走集约高效的城镇化道路。集约高效就是充分发挥空间聚集效应,突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高知识、技术、信息含量,强化规模效应,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集约城镇。

(2) 功能完善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相结合,走城市功能完善的城镇化道路。功能完善就是要具备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政府公共服务,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城市独特个性,建设功能完善城市。

(3) 社会和谐

新型城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走社会和谐的城镇化道路。社会和谐就是公平公正,结构稳定,利益协调,充满活力,安全有序,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建设和谐城市。

(4) 环境友好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相结合,走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环境友好就是要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林地面积,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

图1.5 咸宁市总体规划总图

图2.1 贺胜桥地区区位图2.2 区域铁路系统分析图图2.3 区域公路系统分析图

(5) 城乡一体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走城乡统筹的城镇化道路。城乡统筹就是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城乡规划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乡政府管理等,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将城市文明覆盖农村,建设协调城市。

1.3 规划期限与范围

1.3.1 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编制期限为:近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30年,

1.3.2 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范围包括贺胜桥镇武咸城际铁路以西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官埠桥镇北部的部分区域,总面积合计为45.66平方公里。

第2章发展基础与条件

2.1 区位条件及村镇概况

2.1.1 区位条件

贺胜桥镇位于咸宁市北大门,是咸宁市重点乡

镇之一,北与武汉市江夏区毗邻,镇政府所在地距武

汉市63公里,南至咸宁市政府所在地温泉及咸安区

政府所在地永安各22公里,境内有“六线穿南北(京

广铁路、武广高速客运专线、武咸城际铁路、107国

道、京珠高速公路、武咸快速通道),一湖(斧头湖)

连长江之优,处于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

长株潭开发区的中间地带,全镇素有“四线穿南北,

一湖连长江”的地理优势,古往今来一直为交通要塞

和商务云集之地。

贺胜桥地区属于武汉城市圈的辐射范围,它位于武汉—咸宁的发展轴上,是武汉城市圈南部空间拓展轴的重要节点。随着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进行,武汉咸宁城际铁路以及武汉城市圈外环线的建成,圈内交通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与优化,形成一小时交通圈,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2.1.2 村镇概况

贺胜桥镇下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茶场、12个镇直部门。盛产粮油、茶叶、苎麻、鲜鱼,是鄂南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表2.1 贺胜桥镇各行政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村名贺胜滨湖桃林黎首花坪黄祠万秀合计村民委员会 1 1 1 1 1 1 1 7

村民小组14 15 20 19 10 20 26 130

乡村户数560 552 559 669 615 731 851 5557

乡村人口数2234 1943 2320 2298 2021 2588 3348 16752

2.2 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贺胜桥镇下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茶场、镇直部门12个,总人口26000人,其中镇区人口约为1万人。

在梓山湖(贺胜)新城规划范围内,共有三个村庄(贺胜桥村,桃林村,滨湖村),一个茶场总人数约5500人。

在梓山湖(贺胜)新城规划范围内包括了官埠桥镇的张公庙村的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图2.8 自然环境分析图2.9 岸线分析约2500人。因此,在梓山湖(贺胜)新城规划范围内,农村总人口约8000人。

2007至2009年三年间,贺胜桥镇的人口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2009年全镇总人口为20539。

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贺胜桥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呈现出快速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1.0397亿元。

从地理区位来看,贺胜桥位于武汉与咸宁的交接地段,另外官埠、横沟、双溪与贺胜桥毗邻。从大武汉对咸宁的扩散作用来看,相比于其他乡镇贺胜桥有区位上的优势;从咸宁市对外围的扩散作用来看,贺胜桥的区位优势要弱于横沟桥镇等其他乡镇。

2.3 自然环境与环境禀赋

2.3.1 地形地貌

贺胜桥东、南两面多丘陵,湖岸曲折,西、北两面为冲积平原,湖岸较平直。贺胜桥镇属丘陵地带,版图面积88平方公里,拥有耕地3.1万亩,其中水田2万亩,旱地1.1万亩,全镇水域面积1.17万亩,其中河流面积0.1万亩。

基地现状两面临水,为梓山湖所环绕。梓山湖为天然淡水湖,位于规划区的西北部,水质良好,自然环境优越,景观生态资源丰富。此外,研究范围内还有大面积的水塘和内湖。2.3.2 自然资源

贺胜桥地区自然生态基底资源丰富,有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先天条件。

(1) 水资源

贺胜桥地区现状两面临水,为梓山

湖所环绕。梓山湖为天然淡水湖,位于

规划区的西北部,水质良好,自然环境

优越,景观生态丰富。镇西北的斧头湖

为镇内最大水域,湖内水位年平均20

米,平均水深4米。

此外,研究范围内还有大量的水塘

和内湖,如颗颗碧玉镶嵌于大地之上,

为基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更添光彩。

基地处于湖水环绕之中,近1/2边界与湖水相邻,有着极为丰富的岸线资源。多样的岸线与波光粼粼的湖水相映生辉,不仅提供了美丽的岸线景观资源,也为基地带来了许多珍贵的自然生态效益。

(2) 植物资源

莽林竹海——有楠竹、凤尾竹、苦竹、万竹等20多种。

丹桂飘香——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四季桂等各种桂花数十万株。

(3) 物产资源

贺胜物产十分丰富,盛产茶叶、油菜、西瓜、水稻、花生、苎麻、花卉苗木、水产品、土

图2.5 贺胜桥镇2007-09年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

图2.6 2009年各乡镇农业总产值比对图2.7 2009年各乡镇工业总产值比对

图2.4贺胜桥镇2006-09年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

图2.10 贺胜桥地区航拍影像图

图2.12 贺胜铁路桥

鸡等,有茶乡、油乡、鱼米之乡的美称,是鄂南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鱼米之乡——贺胜拥有斧头湖天然渔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名茶载誉——贺胜茶事始于晋唐,初盛于宋,古有客来茶当酒,辗转百年未改香。 油菜花田——贺胜是全省产油大镇,每逢春天“儿童疾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成为当地居民的生活乐事之一。

膏腴之地——贺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西瓜、水稻、花生、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 贺胜鸡汤——贺胜鸡汤不仅味美纯香,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 (4) 旅游资源

贺胜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

贺胜村是北伐战争中著名的贺胜桥之战遗址所在地,村内历史遗址较多,有北伐贺胜桥之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有北伐贺胜桥之战遗址贺胜桥、印斗山、孟家山、罐山等景点。而称之为贺胜桥的实际上有三座桥,它们是贺胜古石桥、贺胜铁路桥、贺胜公路桥。

(5) 生态基底

梓山湖(贺胜)新城自然生态基底资源丰富,环境禀赋条件优越。由山、水、田、地等要素构成了本区域的自然生态格局。

① 山:梓山湖(贺胜)新城东、南两面属于丘陵地带,低山连绵蜿蜒,呈拥城之势。 ② 水:梓山湖(贺胜)新城拥有斧头湖天然水体,斧头湖位于梓山湖(贺胜)新城西面,水体沿着山体之间的低洼处向内渗透,形成自然优美的水系网络。

③ 田:梓山湖(贺胜)新城地域目前经济发展仍是以农业为主,丰富的地貌地形条件形成了该地区多层次的农业空间形态。贺胜桥镇是湖北省产油大镇,因此,油菜花田更是成为这个地区极具特色的农业景观。

④ 地:梓山湖(贺胜)新城土地肥沃、盛产西瓜、水稻、花生、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丰富的土地资源给梓山湖(贺胜)新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保障。

2.3.3 文化资源

(1) 红色文化

贺胜桥镇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特别是红色文化。1926年8月,北伐军大战贺胜桥,素有

铁军之称的叶挺将军率领独立团在此取得贺胜桥大捷。其中历史遗址包括北伐贺胜桥之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贺胜桥、印斗山、孟家山、灌山等。

(2) 桥文化

名桥巡礼:贺胜桥镇因贺胜桥而得名、扬名。而实际上称之为贺胜桥的只有三座,分别是贺胜古石桥、贺胜铁路桥、贺胜公路桥。

(3) 农耕文化

由于历史上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较慢,贺胜桥得以保持着传统的人文风貌以及农耕文化。

2.4 文物古迹

贺胜村内历史遗址较多,有北伐贺胜桥之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有北伐贺胜桥之战遗址贺胜桥、印斗山、孟家山、罐山等景点。

(1) 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

位于山坡乡贺胜桥镇西南,西靠京广铁路,东临107国道。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贺胜二桥 ① 贺胜古石桥

追朔历史,贺胜桥原叫罐山桥,极富传奇色彩。 这座古老的单拱石板桥历经修缮,屹立千年而不倒。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等一些重要的祭祀时节,当地的贺胜人都要到桥头去祭拜,希望获得神灵的庇佑。

② 贺胜铁路桥

1929年10月修建了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1982年重建后,陵园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 土地利用现状

2.5.1 土地利用现状

现状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107国道北部两侧,用地性质以商业用地为主,为贺胜桥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现状建筑多为多层建

图2.11 山、水、田、地生态格局示意

咸宁市主要的滨水旅游休闲度假中心。筑,建筑质量较好,其中以小型餐饮建筑为最多,另外还有部分的零售功能建筑分布。107国

道南部两侧现状建筑较少,只分布有零星居民住宅。

表2.2 现状用地一览表

2.5.2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①现状土地类型以农田和林地居多;

②现状河湖水面较多,水资源丰富;

③村镇建设用地分散且规模较小;

④集中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较少,门类单一。

第3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3.1 发展目标

3.1.1 总体发展目标

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使梓山湖(贺胜)新城的区位重要性得以凸显,内部特色资源优势是

梓山湖(贺胜)新城发展的主要依托。未来,梓山湖(贺胜)新城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

展、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抢抓外部机遇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依据“两型社会试验区、新

农村建设示范区、城乡统筹样板区、武汉城市圈城铁“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区”的战略愿景,

梓山湖(贺胜)新城的总体发展目标是:

(1) 滨水高档居住中心

依托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城市的同城化建设趋势,加快旅游地产开发,建设新型住区,把

梓山湖(贺胜)新城打造成为武汉城市圈滨水居住卧城、咸宁市滨水高档居住中心。

(2) 滨水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借助咸宁市温泉旅游名城的总体优势,发挥斧头湖水体生态优势,发展滨水游憩、旅游度

假、康体休闲、生态农业观光项目,把梓山湖(贺胜)新城营造成为武汉城市圈极具特色的、

(3) 城铁站点特色商贸物流中心

利用武咸城际铁路贺胜桥东站的建设以及107国道、京港澳高速等良好的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发挥梓山湖(贺胜)新城重要交通节点的作用,积极打造贺胜城铁站前商贸商务服务区,发展楠竹、茶叶、桂花等特色化的专业市场物流及渗透式的配送物流,把梓山湖(贺胜)新城塑造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特色商贸物流中心。

(4) 高科技产业研发中心

承接武汉市东湖高新高科技产业的扩散和转移,与咸宁市咸东、宝塔、横沟产业园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依托优越的环境优势,未来梓山湖(贺胜)新城将作为咸宁市高科技研发及孵化器基地,打造成为咸宁市的高科技产业研发中心。

(5) 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中心

挖掘贺胜桥现有的农业发展优势,采用“公司+农工”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有目的地引导性发展蔬果、楠竹、桂花、茶叶等生态农业以及观光农业,彰显咸宁“桂花之乡”,“楠竹之乡”的特色,将梓山湖(贺胜)新城打造成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中心。

3.1.2 经济发展目标

梓山湖(贺胜)新城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低碳经济大发展,促进群众生活大提高,增进文化生活大发展”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科技研发产业、旅游产业、商贸服务业、市场物流业以及房地产业。稳步推进站前商贸服务区、滨湖休闲旅游区、高科技研发区、中心综合服务区”等片区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旅游特色化、居住宜居化”争取至规划期末,梓山湖(贺胜)新城GDP总量达到135亿元,人均GDP达到90000元。

3.1.3 社会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梓山湖(贺胜)新城。至规划期末,每万人医疗床位数达到90个、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70%、公共服务设施人均面积达到19.1m2、绿色公共交通出行率达到40%,人均就业年限达到26年。

3.1.4 资源与环境保护目标

规划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要求,倡导集约型城市建设,提高新城土地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资源;采用生态先行的规划策略,重点保护低山林地、斧头湖、等自然生态资源。建立项目准入机制,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总量。至规划期末,万元GDP耗水量小于50m3/万,新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m2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3.1.5 城市建设目标

(1) 宜居宜业新城

以人为本,创造优越的生活居住环境、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选择和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提高新城安全保障水平和新城管理水平,建设咸宁市最适宜居住的新城。

(2) 休闲旅游新城

彰显新城生态环境特色,改善新城旅游及人文环境,形成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休闲旅游新城。

(3) 绿色生态新城

构建山、湖、城、田的自然生态格局,建设成为山水相映、城湖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城市。

3.1.6 规划指标

表3.1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规划指标一览表

3.2 发展动力

3.2.1 政策驱动力

根据城市发展经验,政策的倾斜,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实验、湖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武咸城际铁路建设等外部利好因素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梓山湖(贺胜)新城的发展。

3.2.2 交通驱动力

从一定程度上说,交通系统的愈加完善是梓山湖(贺胜)新城推进城镇化发展最重要的外力因素,区域内快捷完善的交通体系,使得梓山湖(贺胜)新城与咸宁、、湖北乃至是全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即将开通的武咸城际铁路让梓山湖(贺胜)新城的通达性呈倍数放大;城际铁路的开通使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由环线交通发展的空间格局向轨道交通引导的轴向发展的空间格局转变。便利的交通条件将吸引更多的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

3.2.3 产业驱动力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环境变化进一步强化国际空间分工,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和产业梯度逐步向亚太地区集中,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增强,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其次,在新的时期,大城市的发展也面临全面转型,特别是产业发展转型。

作为后发地区,应发挥区域后发优势,梓山湖(贺胜)新城优越的生态条件、宜人的人居环境和便捷的交通设施势必产生强大的区位引力。

梓山湖(贺胜)新城紧邻武汉市,是大城市扩散效应最先作用的优势区域,通过接受武汉市、咸宁市的“双向辐射”,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利用新的交通区位和资源条件,进行合理的产业定位,发展分工协作的聚合产业,将促进本地的产业经济的发展。3.2.4 人口驱动力

基于交通、生态环境、区位等良好的发展条件,梓山湖(贺胜)新城人口的集聚主要通过交通移民人口、产业转移人口、农村转移人口三大途径实现。

3.2.5 土地驱动力

产业用地局促、城市拓展空间饱和是武汉、咸宁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梓山湖(贺胜)新城相对充裕的空间供给条件具有巨大的增量发展空间。这是边缘地区吸引大城市扩散辐射的关键因素。因此,做好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利用需求之间的平衡,协调好城镇化发展与用地、布局、开发强度之间的关系是梓山湖(贺胜)新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3 发展战略

3.3.1 交通先导战略

(1) 问题与解析

①交通网络不成体系

梓山湖(贺胜)新城有京港澳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武咸城际铁路、武广高铁等区域干线穿境而过,外部交通联系便捷,但新城内部交通网络极不健全,与外部交通的联系脱节,总体交通网络体系亟待重构。

②既有优势尚未发挥、内外联系欠缺

梓山湖(贺胜)新城具有良好的外部交通条件,但目前来看,由于内部交通缺乏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其交通条件优势并没有得到发挥,梓山湖(贺胜)新城仅仅扮演着过境地区的角色。

(2) 战略对策

①扩大外延、畅通内连

充分利用京港澳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武咸城际铁路、武广高铁、长江航道等交通优势,强化与武汉城市圈其他地区的联系,强化梓山湖(贺胜)新城重要交通节点地位。通过新城内部主干路的建设,加强新城与外部交通的衔接,提高新城内部交通的可达性。

②疏通脉络、构建体系

根据自然生态基底条件以及新城空间拓展方向,疏通新城交通脉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构建健全的新城交通网络体系。

交通因素的改变是梓山湖(贺胜)新城发展最重要的外在动力,特别是城际站点的建设,将会为该地区带来大量的信息流、物流与人流。城镇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聚集中心,才能带来人口与产业的聚集效应。在咸宁规划区北部仅有两个城际铁路站点,贺胜桥东站是其中之一,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一·区域概括 张掖市甘州区地处黑河流域中游,属于河西走廊中段地处东经100°6′—100°52′北纬38°39′—39°24′之间,东临山丹,西接临泽县,南靠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依合黎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甘州区是张掖的政治、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重镇之一。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474m。黑河、酥油口河贯穿全境,是典型的农业区。湿地遍布全区,素有“半城芦苇,半城湖”的美誉。甘州区深居西北内陆。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13—120mm,蒸发量2047mm,地下水储量10亿立方米。日照时数3085h无霜期138—179d,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全区辖2区18乡镇245个行政村,五个街道办事处。 二·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 根据土地利用调查,甘州区土地总面积6360000亩 (1)农用地 全区农用地4203600亩占总面积66%。其中:耕地面积1373000亩,占农用地总面积33%。园地面积38000亩,占1%。林地180000亩占4%。草地面积43%。基本农田824600亩,占19%。 (2)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总面积3425.94亩,占总面积0.5%。其中:永久性用地2452.8亩,占建设用地总面积72%,临时性用地883.11亩,占28%。 (3)其他用地 全区其他用地面积2152974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3.5%。其中:147000亩,占其他用地面积的7%;自然保留地2005974,占其他用地面积的93%。 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供求压力较大。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农业发展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起步,各项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大。可利用土地资源中,农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受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分布条件限制,农用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难以充分发挥。而在一定时期内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会依附于有限的农用土地资源,同时还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土地承载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协调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工业开发、城市建设等用地矛盾的压力非常大。 (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统筹城乡发展难度较大。由于甘州区处于欠发 达地区,经济总量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数量较多。从土地总量上讲,存在农业用地比重大,工业用地比重偏少,难利用土地相对较多的用地结构。从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讲,住宅、机关团体和商贸用地等非生产性用地比重偏大,工业、商业、仓储、物流等生产性用地比重偏小。这种结构,影响和决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课件资料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2013-05-04 23:35:41) 转载▼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 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 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标签: 铺镇 形态 快速路 县城 第三极 分类: 发展经济

盐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

盐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公示文字部分 一、规划思路 ?继承创新结合 充分尊重与汲取同步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体现规划延续滚动。 ?交通用地互动 充分与城市总体规划互动反馈,凸显交通引导与支撑作用。 ?导则指引反馈 充分尊重与依据新版综合交通规划导则要求,并应用于规划实践;同步思考、反馈导则技术指引完善的可能。 ?近期远期兼顾 既要为盐城勾画交通发展蓝图、确定重大设施布局;也要为盐城近期交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二、规划范围和年限 本次综合交通规划规划范围及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如下表所示: 表1 规划范围和年限

三、愿景与目标 ?愿景 愿景:建设“畅达、绿色、人本”的健康交通体系。 畅达:对外交通实现突破与融合,城市交通实现整合与集约,构建发达开放的对外交通系统和高效畅达的城市交通系统。 绿色:形成以轨道交通及快速公交(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多方式协同发展,“集约环保、减碳节能”的综合交通体系。 人本:营造低碳、健康的交通环境,为全体交通使用者提供舒适、人性化、多样化的交通体系。 ?目标 表2 规划目标

四、战略任务 ?任务一:区域交通建设谋求新突破 南融长三角、北承渤海湾,西联中西部、东出东北亚。提升交通区位,打造区域性航空与铁路综合枢纽,注重与长三角核心城市快速复合通道建设,加强与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圈、徐州都市圈交通体系衔接,推进与西向交通廊道预控,积极加强与沿海重要港口的联系,构建以盐城为核心的多方式协调的放射交通系统。 ?任务二:交通引领发展创造新格局 以交通走廊引导和支撑“双城双区”城市空间的形成,以轨道交通及快速公交引导城南新区、城西片区、河东片区及城北片区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布局与开发建设贯彻公交引导的原则,采取有机疏散与集中发展、集约利用相结合;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 学生姓名:雷丹李波李俊李洋 罗娜胡彬侯小丽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 2010级物流管理 指导教师:王宇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4 1.1昭通市地理状况概况?5 1.1.1自身地理位置......................................... 5 1.1.2地形特征?5 1.2 物流业发展现状?5 1.2.1物流发展状况?5 1.2.2 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 1.2.3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7) 1.3昭通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制约因素?8 1.4云南省经济发展对昭通物流业的要求............................ .. (9) 第二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9 2.1 发展优势?9 2.1.1交通区位优势是昭通市物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9 2.1.2 资源环境优势是昭通市未来发展的支撑?10 2.1.3 人口众多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10 11 2.1.4发展潜力巨大? 2.1.5十一五规划为物流规划带来的发展基础.................. 11 2.2内在劣势?11 11 2.2.1 流通方式单一,成本高? 2.2.2 流通线路不畅,效率低.............................. 11 2.2.3流通设施简陋,规模小.............................. 12 2.3 未来的机遇?12 2.4面临的挑战 (12) 第三章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发展模式?12 3.1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13 3.2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3 3.3 发展目标及2020年远景设想................................ 13 3.4 发展模式 (14) 3.4.1 政府政策措施环境保障 (14) 3.4.2 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支撑 (14) 14 3.4.3 物流园区(中心)? 3.4.4发展的布局 (15) 第四章未来全市物流需求预测 (16) 4.1预测情况概述 (16) 4.2 物流生成预测?16

张掖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张掖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顺应国内消费需求升级、旅游市场升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张掖市依托境内多姿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旅游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把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和打造,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创建精品景区、举办节会赛事、拓展客源市场、强化行业监管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丝路明珠?金张掖”整体形象,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凸现,对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战略机遇,加大旅游资源整合,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西路军魂传承地张掖旅游“五张名片”,“丝路明珠?金张掖”整体形象不断提升。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1505.75万人次,同比增长36.8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47.69%。2010年至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连续跨越了300万、500万、700万、1000万和1500万人次五大台阶,这个核心指标连续5 年保持了40%左右的增幅,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从4.3%提高到20.3%。旅游业的产业优势日益显现,对关联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最活跃的因素和最有力的支撑。 (二)旅游发展定位更加明确。立足张掖特色资源禀赋,提出围绕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重要旅游目的地、中国西部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和国际特色休闲度假名城“三大目标”,着力实施旅游大景区建设行动、旅游全产业链打造行动、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提升行动、旅游全民宣传行动“四大行动计划”,精心培育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西路军魂传承地“五大名片”,不断提升“丝路明珠?金张掖”整体形象。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大景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凝聚了思想共识、明确了目标任务。 (三)旅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不断优化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修编完善了张掖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张掖大景区建设总体规划。积极组织实施精品景区创建工程,加大景区硬件设施建设,拓展休闲娱乐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和管理制度,规范标识和公共信息符号,景区功能、形象和服务得到极大改善,景区类型更加多样,景区产品更加丰富,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已成为张掖旅游跨越发展的靓丽名片。全市A级旅游景区由2010年的10家增加到25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由2010年的2家增加到15家,星级旅游饭店由2010年的17家增加到38家,旅行社及分社由2010年的18家增加到42家,全市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2010年的1.3万人增加到4万人。 (四)旅游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张掖宾馆、甘州府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等188个投资上千万元的旅游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30多亿元。加快推进宾馆饭店、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宾馆、旅店等478家,接待床位由2010年的1.1万张增加到3.3万多张。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263座,新建自驾游营地和房车营地6处,15家重点旅游景区实现wifi覆盖,全市4家旅游汽车公司购置旅游大巴150辆,63家汽车租赁公司拥有各类车辆近560多辆,全市共有旅游购物餐饮街区20多处。 (五)旅游客源市场有效拓展。深入开展“张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精心策划举办第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张掖户外运动节等节会赛事活动,借助节会赛事强化宣传营销。冠名开行“金张掖号”“裕固风情号”“张掖丹霞号”“甘州号”品牌列车。并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100多个城市举办张掖旅游宣传推介会和产品营销活动;在上海、杭州、兰州建立张掖旅游宣传营销代理中心,委托北京、广州、成都等重点客源地城市有实力的旅行社代理开展张掖旅游宣传营销。在中央电视台、甘肃卫视等媒体投放宣传广告,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二、机遇挑战

(完整版)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盐城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2本细则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在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和本细则。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也应符合本规定。 1.3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包括亭湖区和盐都区全部行政范围。主城区旧区是指东至文港路,南至青年路,西至西环路一线,北至新洋港;新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旧区以外的其它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细则。城市规划区内乡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2.6.1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应相对集中,可按嵌入街坊式布局,宜布置于居住小区主入口处,以方便居民生活,并与一期住宅工程同步建设和同步投入使用。 2.2.6.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 (GB50180-93)的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规划布局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对应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由于周边已规划建成,且能够满足该项目配套要求的,则该项目可不配建(如综合性幼儿园、综合性菜场等),但建设单位必须向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交纳相应的费用。 2.2.6.3居住用地中必须布置不少于三个用于居民休闲娱乐、文化健身、人员集散的公共活动空间(含公共绿地、硬质铺装),并在总平面图中明确标注公共活动空间的面积。其用地总面积组团级:按不得少于人均0.4平方米核算;小区级:按不得少于人均0.8平方米小区核算。 2.2.6.4为居住区配套的商业设施规模不应大于总建筑面积的5%。住宅底层原则上不得设置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张掖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

张掖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甘肃省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因公共利益需要,征收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及其补偿活动。 第三条房屋征收与补偿应当遵循决策民主、程序正当、结果公开的原则。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市房屋征收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征收与补偿工作。 甘州区人民政府负责包括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征收与补偿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房屋征收职能的部门(以下统称房屋征收部门)承担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具体工作。 财政、国土、发改、税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第五条房屋征收部门可以委托房屋征收实施单位实施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具体工作,对房屋征收实施单位在委托范围内实施的房屋征收与补偿行为负责监督,并对其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房屋征收实施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六条房屋征收项目所在街道、社区配合房屋征收部门做好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公安、教育、民政、人社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及时办理被征收人的户口、子女入学及社会保障等相关手续,不得增加房屋征收部门和被征收人的负担。 第七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都有权向市、县区人民政府、房屋征收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单位对举报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房屋征收实施单位和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 第二章征收决定 第八条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征收房屋的,由县区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 (一)国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三)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样本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一.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的规划空间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主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即盐城市行政区范围,包括盐城市区、响水县、滨 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东台市、大丰市的全 部,总面积14983平方公里。 2、市区,包括亭湖区和盐都区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728 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布局为一城八镇,包括伍佑镇、秦南 镇、南洋镇、新兴镇、龙冈镇、大冈镇、大纵湖、郭猛 镇。总人口为139万,其中城镇人口110.5万。 3、主城区即规划用地范围,由四条高速公路所围合,东至 沿海高速、南至徐淮盐高速、西至宁靖盐高速、北至新兴 镇区北侧,总面积423平方公里。 4、规划期限 近期:—; 中期:—; 远期:—2020年; 远景:展望X年。 (二)城市性质与规模

在分析了盐城市区的区域位置、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确定 海洋经济服务基地。主城区现状人口为49.9万人,建设用地面积为48.5平方公里,将分别达到60万人口、71.6平方公里,2020年将分别达到90万人口、107.6平方公里,盐城将成为一个大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盐城经济发展速度,2020年,市域总人口将达到821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5%。市域城镇体系的总体布局为“两纵一横、一主两辅”,分别为:依托沿海高速、二O四国道、沿海铁路、通榆运河的内陆城镇发展轴,依托陈李公路、沿海公路的临海城镇发展轴,依托徐盐高速、盐淮公路、新长铁路的横向城镇发展轴。 (四)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及用地布局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为:东至“东环路--新洋港--通榆运河”,南至南环路,西至“小马沟--聚亨路--大马沟--东进路--开发路--蟒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doc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 学生姓名:雷丹李波李俊李洋 罗娜胡彬侯小丽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 2010级物流管理 指导教师:王宇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4) 1.1昭通市地理状况概况 (5) 1.1.1自身地理位置 (5) 1.1.2地形特征 (5) 1.2 物流业发展现状 (5) 1.2.1物流发展状况 (5) 1.2.2 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 1.2.3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7) 1.3昭通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制约因素 (8) 1.4云南省经济发展对昭通物流业的要求 (9) 第二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9) 2.1 发展优势 (9) 2.1.1交通区位优势是昭通市物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9) 2.1.2 资源环境优势是昭通市未来发展的支撑 (10) 2.1.3 人口众多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10) 2.1.4 发展潜力巨大 (11) 2.1.5 十一五规划为物流规划带来的发展基础 (11) 2.2 内在劣势 (11) 2.2.1 流通方式单一,成本高 (11) 2.2.2 流通线路不畅,效率低 (11) 2.2.3 流通设施简陋,规模小 (12) 2.3 未来的机遇 (12) 2.4面临的挑战 (12) 第三章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发展模式 (12) 3.1 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13) 3.2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3) 3.3 发展目标及2020年远景设想 (13) 3.4 发展模式 (14) 3.4.1 政府政策措施环境保障 (14) 3.4.2 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支撑 (14) 3.4.3 物流园区(中心) (14) 3.4.4 发展的布局 (15) 第四章未来全市物流需求预测 (16) 4.1 预测情况概述 (16) 4.2 物流生成预测 (16) 4.2.1 物流生成预测概述 (16)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2030

一、规划思路(一)立足区域、跨越发展劳动力及岸线等资源禀赋,充分利用沿海开发战略优势及自身土地、立足长三角、江苏省及沿海等区域,实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并重、沿海与内陆空间并重、本地与异地城市化并重的跨越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先发地区差距并赶超区域平均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化沿海中心城市。(二)重点向海、特色发展把握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大力促进沿海地区发展,以沿海资源禀赋为基础,保护生态、合理开发,加强沿海港口与临海产业、内陆城市的互动,使沿海地区成为盐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周边沿海城市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建设生态型沿海中心城市。(三)整合资源、低碳发展充分依托盐城生态资源条件及全省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通过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有效引导城乡空间及产业的合理发展;强化对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引导城镇空间集约布局;积极倡导紧凑集中的混合布局模式、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模式、生态系统多样化保护、新能源利用和节能为导向的清洁能源发展,实现低碳发展。(四)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城乡,促进城市化水平的质与量的提升,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形成惠及全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调社会公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170万。年城市人口规划现代化、生态型沿海中心城市。2030(一)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盐城应依托空港、海港两个一级开放口岸,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开通扩大盐城至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地区的交通专线。通过空港、海港的有效组合,重点发展对外的特色物流,发挥物流产业集聚效应,确立盐城在江苏北部、长三角乃至全国物流供应链中针对韩国等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转重要节点地位,建设成为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二)沿海新型产业基地和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 发展空间的局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促使长三角产业布局开始由沿江、沿湾向苏北沿海地区转移。从发挥资源优势和实现产业互补的角度,盐城应重点承担江苏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汽车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产业梯度转移北拓承接基地等职能。苏通大桥和崇明岛越江通道的通车大大降低长江的阻隔作用。沈海高速等沿海通道的建成为长三角开辟了新的辐射通道,盐城凭借土地储备丰富、环境承载力强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抢先接受长三角“内核”产业扩散,成为快速接受核心区产业梯度转移先导基地,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战略支点。(三)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资源垄断优势,围绕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东方生态养生之都,西太平洋湿地之都,海盐文化之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众生乐园,将盐城建设成为国家湿地生态旅游基地,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知名度,逐步将盐城建成为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三、空间布局结构(一)中心城区范围西南至盐淮高速公路,西北至市区界及新洋港、盐靖高速公路北段,东至南洋镇界与沈海高速公路,约。540平方公里(二)布局结构 轴向延伸、内主外辅,形成“双城双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高速公路环内为主城,以通榆河为界分河东、河西两个城区,环外东西依托现状各形成一个特色产业园区。 1、主城 (1)河西城区——枢纽拉动,产业转型 包括通榆河以西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95平方公里,以新洋港、世纪大道、青年路、西环路为界分为城中、城南、城北、城西、西南5个片区。 城中片区:指新洋港、通榆河、青年路、西环路围合地区,以商业服务和居住功能为主。强化建军路、解放路交汇处的城市商业中心功能;推进“退二进三”,改造整治城中村,提升居住质量,合理控制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建设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宜人的生活片区;完善支路系统,保持老城空间肌理,延续城市发展脉络;强化滨水空间建设,塑造城市特色。.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编制《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昭通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昭通城市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民族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国家、云南省、昭通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五条规划的空间层次 1. 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3. 昭鲁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 以昭鲁坝子作为基本单元,包括昭阳区的龙泉、凤凰和太平3个街道,旧圃、北闸、小龙洞、守望、永丰、洒渔、苏家院、布嘎和乐居9个乡镇,鲁甸县的文屏、茨院、桃园和小寨4个乡镇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昭阳区太平、龙泉、凤凰三个办事处,北闸、旧圃、永丰、小龙洞、守望五个乡镇以及洒渔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84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北至褐煤工业园区,东至昭通火车站、南至凤凰山、西至旧圃锦屏。规划建设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