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翻开《毛泽东选集》的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毛泽东同志的这部著作,是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也阐述了毛泽东在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军事原则。他从“如何研究战争讲到了中国革命战争,具体而详尽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以及中国内战中采取的一些战略战术等。”细细品味,颇有感触。这其中无不充满着方法论和唯物史观,对我们当今的工作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指导作用。

通过这篇文章,我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毛泽东同志的战争的观,感受了他著名的军事理论思想。毛泽东指出:战争是有规律的。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因此,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这个问题。

毛泽东强调在研究战争规律时,必须懂得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他指出: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不能呆板地互相移用。同时,他也指出,在研究战争规律时,必须懂得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自然,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

毛泽东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关系,“ 中国三个阶段的革命战争,都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曾经犯过的错误,并说:“不同这些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有害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地克服他们,正确路线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指出: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红军的弱小;第四、有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正是从这些特点,产生了我们的战略战术。

接着,毛泽东回顾了十年内战中以“围剿”和反“围剿”为主要形式的战争的历史经验,并且就九个问题作了说明: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反“围剿”的准备;战略退却;战略反攻;反攻开始问题;集中兵力问题;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

毛泽东对他的军事思想作了这样的阐述:“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我们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我们向战场上作战的各个局部的敌人这说。”“以一当十”

和“以十当一”的辩证法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原则的本质和根本法则。于是,产生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集中兵力、诱敌深入”等等军事原则、战略战术。概括地说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原则;“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是运动战的原则,这就是毛泽东军事原则的基本内容。这些军事原则,都是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即红军处于战略防御的情况下的正确军事原则。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对今天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战争规律是发展的”一节中讲到:“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及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要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要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这一段论述告诉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如果不懂得这些情形、性质及事物之间的关联,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任何事。一切事物发展规律,都是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这不由地使我想到了教育,不仅要了解世界各国的先进教育理念、手段,还要了解国内各省市的教育动态和教育发展特点,如果不了解这些,教育前进的步伐必将受阻。因此,要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办事。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照搬别国、别地区、别校的现成经验,也不能把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那些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用到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因为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只有深入研究国情、区情、校情,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总结,把中国革命战争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上升为理论,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了毛泽东同志的战争的观点,是毛泽东著名的军事理论的结晶。在文章中,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进行了完整的概括。对其“以一当十”和“以十当一”军事思想、军事原则进行了完整的总结和阐述,这是文章的闪光之处。可以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是来之不易的,它是共产党人在一次次失败中,一次次血的代价中,总结了经验,吸取教训,认真思索,从而形成的。这是费了何等大的代价!在革命战争中,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得到充分而完美的运用,并且获得了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是毛泽东光辉的军事思想给中国革命战争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这也难怪会有人将他称为“兵家泰斗”了!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_习题_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1928年12月在东北宣布“改易旗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的是 A. 张作霖 B. 冯玉祥 C. 张学良 D. 冯国璋 2.经过新老军阀的系列混战,近代中国再度在形式上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是在。 A.1927年7.15政变 B.宁汉合流 C.9.18事变 D.东北易帜 3.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其性质是。 A、地主阶级政权 B、官僚资产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政权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4.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喊出一句著名的口号 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兵民是胜利之本 D.没收一切土地 5.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方针的 A. 八七会议 B. 古田会议 C. 遵义会议 D. 洛川会议 6.中共八七会议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确定的方针是 A 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B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C 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D 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7.国民革命失败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的是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广州起义 D. 百色起义 8.1927年9月爆发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领导者是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彭德怀 D. 邓小平 9.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辟的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C.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D.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10.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点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的是 A.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B. 湘鄂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 鄂豫皖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 左右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1.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土地法是 A. 《井冈山土地法》 B. 《兴国土地法》 C.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前: 战役名称时间 江桥抗战 1931年10月-1931年11月 淞沪抗战1932年1月-1932年3月 长城抗战1933年1月-1933年5月 热河抗战 1933年2月-1933年2月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后: 战役名称时间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太原会战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战役1937年9月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 (注:由刘茂恩将军第十五军为主力,国军此役歼灭日军主力两万两千余人,历史上有“平型关战役”,而没有共党欺世盗名的“平型关大捷”) 忻口战役 1937年10月[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战役1937年12月 徐州会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1938年4月 兰封会战1938年5月-1938年6月 武汉会战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广州战役 1938年10月[ 南昌会战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随枣会战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39年10月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仑关战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940年6月 豫南会战1941年1月-1941年2月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晋南战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941年10月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香港保卫战1941年12月 滇湎路战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浙赣战役1942年5月-1942年8月 鄂西会战1943年5月-1943年6月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1943年12月 豫湘桂会战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会战1944年4月-1944年6月[ 长衡会战1944年5月-1944年8月 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1944年6月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会战1944年8月-1944年12月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 第五章战略防御 这个题目中,我想说明下列各问题:(一)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二)反“围剿”的准备;(三)战略退却;(四)战略反攻;(五)反攻开始问题;(六)集中兵力问题;(七)运动战;(八)速决战;(九)歼灭战。 为什么从防御说起呢?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失败后,革命成了极深刻极残酷的阶级战争。敌人是全国的统治者,我们只有一点小部队,因此,我们一开始就是和敌人的“围剿”奋斗。我们的进攻是密切地联系于打破“围剿”的,我们发展的命运全看我们能不能打破“围剿”。打破“围剿”的过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所以,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在我们的十年战争中,对于战略防御问题,常常发生两种偏向,一种是轻视敌人,又一种是为敌人所吓倒。 由于轻视敌人,许多游击队失败了,红军对若干次敌人的“围剿”不能打破。 革命的游击队初起,领导者对于敌我形势往往看得不正确。他们看见自己在一个地方用突然的武装起义胜利了,或从白军中哗变出来了,一时的环境很顺利,或者虽有严重的环境而看不到,因此往往轻视敌人。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弱点(没有经验,力量弱小),也不了解。敌强我弱,原是客观地存在的现象,可是人们不愿意想一想,一味只讲进攻,不讲防御和退却,在精神上解除了防御的武装,因而把行动引到错误的方向。许多游击队因此失败了。 红军因为和这同样的原因不能打破“围剿”的例子,则有一九二八年广东海陆丰区域的红军的失败,以及一九三二年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在所谓国民党偏师说的指导之下,使得反对第四次“围剿”丧失了措置裕如的能力的事实。 为敌人吓倒而受挫折的例子,是很多的。 和轻敌者相反,人们太看重了敌人,太看轻了自己,因而采取了非必要的退却方针,精神上同样地解除了防御的武装。其结果或者是游击队失败,或者是红军的某些战役失败,或者是根据地丧失。 丧失根据地的最显著的例子,是在反对第五次“围剿”中丧失了江西中央根据地。这里的错误是从右倾的观点产生的。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不敢举行本来有利的向敌人后方打去的进攻,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结果丧失了整个根据地,使红军做了一万二千多公里的长征。然而这种错误,往往有一种“左”倾轻敌的错误为之先行。一九三二年进攻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正是后来在对付敌人第五次“围剿”中采取消极防御路线的根源。 为敌人吓倒的极端的例子,是退却主义的“张国焘路线”。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西路军在黄河以西的失败,是这个路线的最后的破产。 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据我所知,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军事书,任何一个比较聪明的军事家,而且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战略战术,没有不反对消极防御的。只有最愚蠢的人,或者最狂妄的人,才捧了消极防御当法宝。然而世上偏有这样的人,做出这样的事。这是战争中的过失,是保守主义在军事上的表现,我们应该坚决地反对它。 后起而且发展得很快的帝国主义国家,即德日两国的军事家中,积极地鼓吹战略进攻的利益,反对战略防御。这种思想,是根本不合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德日帝国主义的军事家们指出防御的一个重要的弱点是不能振奋人心,反而使人心动摇。这是说的阶级矛盾剧烈,而战争的利益仅仅属于反动的统治阶层乃至反动的当权政派的那种国家。我们的情况不同。在保卫革命根据地和保卫中国的口号下,我们能够团结最

中国历史所有战争时间列表 (2)

近代时期战争年表(简)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战 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 太平天国运动1852年(清咸丰二年)12月至1853年1月武汉之战 1853年(清咸丰三年)至1855年上海小刀会起义 1856年(清咸丰六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4年7月天京之战 1883(清光绪九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 1884年(清光绪十年)8月马尾海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平壤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黄海海战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 武昌起义 1915年(民国四年)12月至1916军6月护国战争 1917年(民国六年)9月至1918年11月护法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争年表(简) 1924年(民国十三年)1月至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6年(民国十五年)7月至1928年12月北伐战争 1926年(民国十五年)8月汀泗桥之战 1926年(民国十五年)8月30日贺胜桥之战 1926年(民国十五年)9月至10月武昌战役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争年表(简) 1927年(民国十六年)8月至1937年7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民国十六年)8月南昌起义 1927年(民国十六年)9月秋收起义 1927年(民国十六年)12月广州起义 1929年(民国十八年)12月百色起义 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至11月中原大战 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至1933年春东北抗日义勇军对日作战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月至3月淞沪抗战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月至1945年8月东北抗联游击战争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秋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月至5月四渡赤水战役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2月遵义战役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5月泸定桥之战

中国革命的道路

中国革命的道路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年级:2010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班级:二 姓名:黄凌梅

中国革命的道路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摘要:在近代中国这个以农民为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关键词:革命道路 一:党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大革命的失败。党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认识也并不十分

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坚持中国革命,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进行武装斗争。但是。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应当只想城市还是农村?这个问题,只有遵循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为了总结失败教训,确定新时期的路线和政策,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二:确立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之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市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可以打多久”的疑问。

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动力” 【拓展阅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封建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动力;中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农民

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它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力军,更不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中国的无产阶级最富有组织纪律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彻底;它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易在革命中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在地域上分布较为集中,便于组织并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这些特点有利于它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①革命领导权不同;②时代条件不同;③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④革命的目标与前途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混淆两个革命的界限就会犯“左倾”错误,导致一次革命论涪0裂两个

中国近代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实现

中国近代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实现 社会发展是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社会进步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社会动荡时期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动荡时期社会发展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 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近代社会动荡时期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近代社会动荡时期发展的人 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下的全民族进行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共一代领导人充分的认识中国近代当时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下作出的科学决策,也是历史和中国人民必然选择的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路线,历史实践证明这样的决策是正确的。而决定这个抉择的客观历史条件就是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界及分析》一文中明确对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进行了剖析。“地 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 近代中国这个具体历史条件使它必须进行革命,这是历史的必然性。首先,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富强,也不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中国只有那样的混乱才能形成他们压榨中国的良好条件,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利益所在;其次,中国的封建残余实力根深蒂固、力量强大,无论是从国家机器残余上讲还是从经济体制上讲都是在一时间难以祛除的,这是由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所决定的,更为困难的封建顽疾更是我国民众当时的封建思想;再次,通过改良的方法试图拯救中国的诸多变革事件,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没有切合中国当时的具体社会情况,并且领导改良运动的阶级是落后阶级,不具备先进性,如“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因此中国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要残酷压迫下,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不革命,中国将无法取得进步,社会无法稳定,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更无从谈起,改良的道路走不通,近代各种改良的失败即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历史实践的结论。 进现代中国革命经历了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给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而五四运动打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枪,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具备的特点,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进行革命斗争,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线。其后在毛泽东 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充分的历史实践证明,没有通过革命的方式而采取其他的方式来实现中国近代的民族独立各人民解放是不可能的,没有结合当时的具体的历史社会环境来采取措施来实现中国代的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 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 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 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 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 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 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 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 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 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2、抗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北平西南宛平县;日军借口一名士 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被拒绝,随即进攻中国守军第29路军还击;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抗战爆发后: ①八一三事变:1937年;上海;日军越过两军对峙线,中国守军还击;淞沪会战开始。 ②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始,淞沪会战后;凶残的法西斯暴行引起了中国和全世

中国革命史复习提纲

中国革命史复习提纲 1、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矛盾和几个盛世。 特点: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宗族家长制) 思想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特点: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控制中国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与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 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自然经济基础虽遭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仍占优势,成为中国走向现代 化和民主化的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已产生,但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日益贫困和不自由。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帝国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经济上: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阻碍其长远发展,严重破坏了中国近代化所必需的市场关系。 政治上: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迫使中国“开关”并剥夺关税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干预中国内政外交,联合封建保守势力镇压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 思想文化上:西方传教士披着中国外衣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活动,为帝国主义侵略有理制造舆论,在思想侵略同时也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总之,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变化起了直接作用,但不是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没有造成中国社会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事实,而是使中国沦为了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侵略不可能给中国带来真正的近代文明。 4、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 意义: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②教育和唤醒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 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忧患意识。 ③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④推动了亚洲乃至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 主观原因:①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②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正确的策略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安徽

解放军挺进安徽 1947年从7月到9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在此前后,其他战场的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10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二、三、流纵队组成南征野战军,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3万人,在临濮集至张秋镇300语里宽地段强渡黄河,然后在冀鲁豫和豫皖苏军区配合下,发起鲁西南战役,作战28天,歼敌6万余人。8月7日,刘邓大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1947年11月初,刘伯承、小平在指挥高山铺战斗全歼敌第四十五军和第五十二师第八十二旅后,把指挥部东移到太湖县刘家畈。 挺进大别山时的刘伯承、邓小平 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 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 1947年8月31日,陈毅、粟裕率第六纵队、特种兵纵队主力到达阳谷、寿张地区,与第十纵队会合。9月9日,陈粟指挥华北野战军在沙土集将敌整编第五十七师9000余人全部歼灭。9月26日开始陈粟大军南下各纵队先后于兰封、民权间和砀山以西越过陇海线,分别向尉氏、鄢陵、太和、蒙城挺进。经过1个月的战斗先后攻克24座县城,其中有安徽的涡、蒙、亳、太、阜、颖、灵等8县。12月,陈粟外线兵团参加了平汉线战役,破击平汉路郑州至漯河段,陇海线郑州至开封段。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右)、副司令员粟裕 1947年9月,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 淮海战役在安徽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继辽沈战役之后,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对国民党徐州集团进行的一次战略性的大规模歼灭战。 淮海战役经过 淮海战役历时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战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线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人民解放军参战的有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和1个军,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以及江淮、鲁中南、苏北、豫皖苏、豫西、陕西、冀鲁豫军区部队共60万人。国民党军投入了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的兵力,约80万人。人民解放军相继歼灭了黄百韬第七兵团、黄维第十二兵团和杜聿明集团。

什么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如何理解

《什么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如何理解》 内容如下: 10服设2班谭德林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特点如下: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国革命的具体特点而决定的。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他们之间相互勾结,力量强大,占据着我国发达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权和财富以及庞大的反动军队。而另一方面,我们的革命队伍相对还比较弱小,主要力量是工人和农民,手中没有政权,也没有足够的武装与反动派进行斗争,这些就决定我们不能像苏联的十月革命那样以城市暴动的方式来夺取政权,必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道路。走上这条道路之后,我们就避开了敌人统治集中的城市,在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依靠当地环境和广大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 这条道路的重要意义在于找到了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此摆脱了反动敌人的镇压,寻找到了能够与敌人抗衡的方法,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中国革命烈士列表罗列在中国不同时期被授予

中国革命烈士列表罗列在中国不同时期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人。其中,既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华民国国 军将士,也有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解放军官兵,还有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牺牲的人。此处罗列的都是由不同时期 中国政府正式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牺牲都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肯定。 宋教仁(1882年-1913年3月22日,31岁),在上海遇刺 后不治身亡,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1950年被中华人民共 和国追认为革命烈士。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 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 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牺牲: 佟麟阁(1891年-1937年7月28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中将副军长。 佟麟阁,七七事变时,指挥29军浴血抗战,喋血南苑,壮烈殉国,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国民党追赠陆军2级上将。佟麟阁早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曾任冯玉祥部陆军第11师第21混成旅旅长。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随部参加北伐。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35军军长、暂编第11师师长、第29军副军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跟随冯玉祥驰骋察省,打击日军,收复失地,为察省光复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 赵登禹(1898年-1937年7月28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 二十九军第一三三师中将师长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汉族,陆军上将,民族英雄,山东菏泽赵楼人(今菏泽牡丹区牡丹办事处)。少年时因家 境贫寒,未入私塾读书,在家务农并师从武术名家朱凤军练 习武术。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后在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

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5.试论中国共产党对于1924至1927年大革命的重要作用。 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此外,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 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作出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第二,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第三,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简文)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讲演。始由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印行单行本,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批判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地阐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第四章,“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第五章,战略防御。按原计划,尚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等章节,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未能写完。这部著作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该著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1924~1927年的革命; 2、敌人强大; 3、人民军队弱小; 4、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其中,第一、第四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第三特点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 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 第一节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不懂得它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 革命战争——革命的阶级战争和革命的民族战争,在一般战争的情形和性质之外,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性质。因此,在一般的战争规律之外,有它的一些特殊的规律。不懂得这些特殊的情形和性质,不懂得它的特殊的规律,就不能指导革命战争,就不能在革命战争中打胜仗。

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

第一部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一般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部分。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史不作为河北省考试范围,应用较少,所以在这里不细分。)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被称为民主革命时期。 (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时期按照领导阶级的不同及完成的任务不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注: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在中国历史中一般指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但领导阶级不仅有资产阶级,还有农民阶级的加入。(这一概念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时期是指1919-194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实质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以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为基础,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至1927年4月21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告终。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 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又称“第一次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随后,创办了黄埔军校,建立了国民革命军,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工农运动。所有这些,都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共产党员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别担任二、三、四、六军的党代表。参加北伐军各级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还有陈毅、陈赓、蒋先云、张际春、包惠僧、叶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产党为了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在上海召开了四届中央第三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北伐战争打击的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在西路主攻方向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主力同第八军会合后,在7月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随后又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击溃吴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汉;9月6日、7日第八军主力占领了汉阳、汉口;10月10日,第四军主力和第八军一部攻克已被围困月余的武昌。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如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中英勇搏杀,建立了重大功勋,因此,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北伐军中路部队进展缓慢,蒋介石的嫡系一军一师在南昌附近屡遭挫折,溃不成军,不得不向武汉求援。第四军、第七军先后转入江西,于11月初在南浔铁路一带发动猛烈进攻,终于歼灭孙传芳部主力,占领九江、南昌。在东路福建战场,原来留驻粤闽边境的第一军两个师也乘势向福建发动进攻,于12月中旬进占福州。在北伐军攻占汉阳、汉口的同时,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也在苏联顾问团和共产党员刘伯坚、邓小平等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绕道甘肃东进,参加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以两湖为中心的全国工农运动亦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还得到苏联政府的援助,苏联政府不仅以大批武器弹药、军需物资装备北伐军,还派遣了大批军事干部担任顾问,参加作战指挥。 革命势力的猛烈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帝国主义命令它们在下关的军舰对南京市内的北伐军和市民开炮轰击,制造了中国军民死伤2000余人的南京惨案。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同帝国主义和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